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8-14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5366、索尔仁尼琴生平:
      索尔仁尼琴,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畔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代表作有《莫要靠谎言过日子》等。
      苏德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1945年2月,索尔仁尼琴在东普鲁士的前线因给自己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主要词条有:“那个蓄着络腮胡子的人”、“主人”和“老板”等等词汇,结果被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动改造。索尔仁尼琴1953年3月获释,开始在哈萨克斯坦的境内流放生活,斯大林同月去世。先后在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数个劳改营劳动,在一个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特别”劳改营,他从事矿工、砖匠、铸造工等多个工种。在“特别”劳改营劳动期间,索尔仁尼琴切除一个肿瘤,但未意识到自己身患癌症。开始在哈萨克斯坦南部的流放生活后,他的癌症出现扩散。1953年年底,他濒临死亡边缘。1954年获准转移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医院接受治疗。在位于埃基巴斯图兹的劳改营,他的第一个劳动果实诞生——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1956年解除流放,摆脱全部罪名,恢复自由身,与此同时,他的癌症痊愈。1957年恢复名誉,后定居梁赞市,任中学数学教员。
      1962年苏俄“大阳春”时代(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这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甚至连赫鲁晓夫也夸奖这部小说是“从党的立场放映了那些年代真实情况的作品”。
      1963年,作者接连发表《马特辽娜的家》等3个暴露社会阴暗面的短篇小说并加入苏联作协。这以后,他又写了好些作品,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除了《马特辽娜的家》等四个短篇外,其余均未能在苏联境内发表。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当局立刻下令《新世界》杂志停刊,索尔仁尼琴遭到围剿。
      1965年索尔仁尼琴再接再厉,准备将小说《第一圈》付印,结果遭抄家,有关稿件都被充公。索尔仁尼琴从此被迫将著作偷运出国外出版。
      1965年3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批判。
      1967年5月,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前夕,索尔仁尼琴给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的代表们散发对本国书刊检查制度的“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检查制度”,遭到当局指责,大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的叛徒的决议。
      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长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均未获准出版。1968年《癌症楼》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
      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此事引起了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如萨特的抗议。这年四月,他和川端康成一起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
      70年代后,他实际上已成为与物理学家萨哈罗夫齐名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
      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形势,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他原在国内未获出版的作品及新作长篇小说《1914年8月》在西方国家先后问世。这时的他,已经为巨著《古拉格群岛》准备了7年了,这些年里,他悄悄向200多名前劳改营囚犯收集资料。这部作品里最著名的一个章节是写高尔基前往苏联著名的劳改营地索洛维茨岛。在索洛维茨岛上的犯人受尽虐待,他们都期待高尔基的出现,以坚持正义。在儿童教养院,一个少年花了1个多小时,把岛上的一切告诉了高尔基。等到他登船离岸后,男孩子就被枪毙了。然而,高尔基回到城里以后,发文称索洛维茨岛的犯人生活得很好,改造得也很好。高压管制是贯穿苏联各个历史时期管控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调。这样的一本书在1973年辗转走出了国门,并且很理所当然地在西方国家出版,因为在意识形态的战场上,对手急需一些这样东西来打击苏联政府。
      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苏联国籍,把他驱逐出境到西德,同年12月起侨居瑞士苏黎世,后流亡美国。
      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该书由作者的个人经历,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分七大部分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各地关押迫害数百万人的(由于是不同时期,分批处决,具体数字难以统计)集中营的情况。继承了雨果和托尔斯泰十九世纪的人文传统,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1974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美国当局以为这个作家只是不喜欢极权主义,而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并且可以利用他的影响力,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顺利地揶揄苏联。1975年定居美国。
      也许出于凸显意识形态战争中的需要,美国单方面地把索氏当成了反抗苏联铁幕统治的战士。在1974年2月25日的美国《时代》周刊上,索尔仁尼琴被拍成了卡什镜头下的海明威一样。线条坚毅而粗犷,面部稀疏的白色胡渣和沧桑的皱纹,像一只老狮子。副标题是“从艺术家到流亡者”。
      美国人的初衷,也许以为索尔仁尼琴只是讨厌极权主义,但有一天,人们忽然惊恐的发现,索尔仁尼琴对资本主义和对极权的斯大林主义几乎一样保持着批判态度:他始终是一个异见者。在一次受邀出席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他在演讲中并不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值。他称美国陷入了庸俗的物质消费主义,还痛骂美国音乐实在难听。这样的言论让邀请者很尴尬。
      戈尔巴乔夫当政后,1989年,苏联作协书记处接受《新世界》杂志社和苏联作家出版社的倡议,撤消作协书记处于1969年11月5日批准的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协的“不公正的、与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相抵触的决定”,同时委托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的作家们向最高苏维埃提出撤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2月12日的命令。根据苏联作协的决定,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开始在苏联国内陆续出版。
      苏联解体后,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于1994年回归俄罗斯,他原来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陆续在国内出版。
      归来的他,看到一片废墟,发表了一连串抨击时政的言论,依然让当局异常难堪。叶利钦甚至在回忆录所言:“索尔仁尼琴的笔是受上帝指挥的”;有网络说法称他在199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在转折关头》中称赞斯大林是发动的“伟大的向未来的奔跑”。但是查遍著作列表也没有此作品的英文或俄文名称。他没有像前持不同政见者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季诺维耶夫和马克西莫夫那样的公开承认自己犯过错误,著名作家邦达列夫说他应该到一个旧时的修道院里去,在石板上跪下来进行忏悔,乞求上帝宽恕他的罪过。
      1997年索尔仁尼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将俄罗斯20世纪过往兴衰起伏之经验传诸子孙,以之视为个人的历史责任。因此对1998年要颁给他的“圣安德烈荣誉勋章”呲之以鼻,并说“目睹俄罗斯从欧洲强权的巅峰,堕落到当前如此悲惨的地步,我无法接受任何荣誉”。有感于最高权力当局造成俄罗斯社会崇尚物质主义极度腐败不堪之境,故拒绝受奖。他认同普京的许多执政理念,2006年接受其颁发的俄罗斯国家奖。
      1998年叶利钦宣布颁发给他国家奖章的时候,他为了抗议叶利钦的毁灭性国内政策,拒绝接受。直到2007年,才接受普京亲自去他家颁发的国家奖章。
      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那天,索尔仁尼琴获得2006年度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国家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普京在颁奖典礼上说:“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颁奖典礼结束后,普京对他说:“我想特别感谢您为俄罗斯所做的贡献,直到今天您还在继续自己的活动。您对自己的观点从不动摇,并且终身遵循。”
      2002年,索尔仁尼琴批评普京在打击寡头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不过,两人的关系逐渐融洽起来,这主要是因为两人的观点在很多方面相同。一方面,普京赞同索尔仁尼琴对西方式自由民主的批评以及俄罗斯文化应自立于西方的观点,另一方面索尔仁尼琴也赞赏普京为俄罗斯的复兴做出的努力。
      2003年来,因为健康原因,索尔仁尼琴没有出门,一直住在莫斯科近郊的别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索尔仁尼琴仍在编纂30卷的作品全集。2008年4月,索尔仁尼琴夫人曾向媒体透露,这位89岁高龄的作家身体欠佳,外科手术后摘除了一节脊椎,无法行走,只能以轮椅代步。尽管如此,他仍坚持每天伏案工作。
      2008年8月3日夜间,索尔仁尼琴心脏病发作,闻讯前来的医护人员竭尽全力进行了抢救。2008年8月4日凌晨零时三十分,因心脏病抢救无效,俄罗斯的伟大作家索尔仁尼琴与世长辞,享寿89岁。他的儿子斯捷潘·索尔仁尼琴4日说,父亲死于心力衰竭。索尔仁尼琴的妻子娜塔丽娅·安德烈耶夫娜说:“他度过了艰难但幸福的一生。”
      索尔仁尼琴病逝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先后向索尔仁尼琴家人发去唁电,表达慰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8-22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6-8-22 18:43 编辑

      5367、索尔仁尼琴主要作品: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马特辽娜的家》
   《癌病房》
   《第一圈》
   《古拉格群岛》
   《在转折关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8-28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5368、索尔仁尼琴写作特点:
      索尔仁尼琴的创作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在创作中注重继承与创新。以他被逐出境的1974年为界,可将其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成就较高,早期创作有较高的艺术性。他的才华在早期的两部小说中表现较为充分。 索尔仁尼琴以其檄文似的小说触及了敏感的政治问题,试图揭开一页沉重的历史。他成功地扮演了思想家和批判家的角色,力图超越时代,审视现实,针砭时弊,反思历史。而后期则较为平淡。
      索尔仁尼琴力图以其作品诊疗时弊,解剖社会,评判历史。在前苏联,他第一个突破思想和文学的禁区,开掘出劳改营主题,为俄罗斯劳改营文学的滥觞打开了闸门。他以丰硕而深刻的作品成为苏联“回归文学”的卓越代表,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创造了一个新的俄罗斯小说体系。他的《一天》和《癌症楼》与俄罗斯文学传统有血缘关系,几乎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们所有的特点。
      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取材于现实,他的人物都是苏维埃时代的人,但其作品内涵远离苏联文学,肖似俄国十九世纪文学,与古典大师托尔斯泰、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们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索尔仁尼琴摆脱了苏联文学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羁绊,却承继了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传统。他延续了果戈理们锋利的批判精神,也继承了他们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并以此为武器抨击社会罪恶,揭露不人道的司法制度戕贼人性,肆意践踏人的尊严,剥夺人的自由,毁掉美好的生命。最终他把许多的罪恶归咎为统治者的专制。这一切与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们十分相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帆 发表于 2016-8-28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延续了果戈理们锋利的批判精神,也继承了他们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并以此为武器抨击社会罪恶,揭露不人道的司法制度戕贼人性,肆意践踏人的尊严,剥夺人的自由,毁掉美好的生命。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8-28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帆 发表于 2016-8-28 20:17
他延续了果戈理们锋利的批判精神,也继承了他们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并以此为武器抨击社会罪恶,揭露不 ...

感谢罗帆的关注和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9-2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5369、《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是索尔仁尼琴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正直善良的伊凡·杰尼索维奇无辜被投入劳动营,并要呆上10年。作者仅仅描写了伊凡在劳动营里一天的经历,却充分揭露了人的权利遭践踏的冷酷现实,显示出深刻的批判意义。作家充分运用了聚焦的艺术,选取了富有代表性的完整的一天作为展现主人公漫长的劳改营生活的“焦点”。时间被浓缩在“一天”,又被分割、细化,形成确定不变的时间表,因此时间成为了人为规定的“程序”而具有关于权力运作的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同时,时间又与个人的记忆和想象相联系具有了抽象性和心理色彩。个人在日常活动的时间的限制中,还拥有记忆中以及期望中的时间,因而超越了实存的时间而感受到灵魂的自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9-7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6-9-7 06:18 编辑

      5370、《马特辽娜的家》
   马特辽娜是个普通的俄罗斯农村妇女,但是她却又不普通,因为她身上有着很多俄罗斯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坚忍,平和,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纯朴而不贪求金钱。马特辽娜是一位将近六旬年迈又孤苦的老妇人,她一生遭受了很多苦难,年轻的时候丈夫就从战场上一去不复还,生下的六个孩子都先后夭折;领养的女儿吉拉并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结婚之后就很少再来看她;年迈的马特辽娜因为机关办事总是互相推托和冗长而一次次白白奔忙却拿不到抚恤金;自己又因为体弱多病而被赶出了集体农庄,时常在生病的时候没有人照顾而一个人孤独地躺在简陋的家中的床上。像这样的境遇换到其他任何一个人的身上恐怕早就受不了了,但她不仅没有对生活和命运抱怨,默默地忍受这一切,还能以一颗耶稣般博爱的心善待周围的人,处处舍己为人,非常可贵和值得人尊敬。她吃饭的时候总是把最大的土豆留给伊格纳季奇,自己则吃小的。马特辽娜生活十分贫苦,她的早餐只有没削皮的土豆或者大麦米粥,大麦米最便宜,大家都成袋地买来喂猪,而这种食物却出现在马特辽娜的餐桌上,但她却十分关心别人,当对待别人的时候总是倾其所有、毫无保留,总是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别人。当轮到马特辽娜给那些牧羊人管饭的时候,她总是大肆张罗,准备的都是平时连她自己都不舍得吃的砂糖、奶油等美食。就连当养女和女婿来拆她的房子拉走木料的时候,她还是盛情款待了他们和工人们吃饭,甚至还酿了私酒给他们喝。别人有点什么事要她帮她就热心地去帮,不要报酬。
  马特辽娜不仅善待周围的人,她还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动物和植物。马特辽娜的家虽然破旧寒酸,但它却是那些弱小生命的避难所。她的一个房间里摆满了橡皮树,“像森林一样”。 有一天夜里失了火,马特辽娜不是急着去救火,而是首先把那些橡皮树放倒在地板上,以免它们被烟熏死。“我”看到房子里蟑螂猖獗,想下一些药,但马特辽娜却不让,她怕连那只收留的跛脚老猫一起毒死。为了能让那头“生着弯犄角”的母山羊吃饱,她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每天早晨都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割草。她热爱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反感一切反自然的东西:她最害怕火车;听收音机里的新闻全是接待外国代表团的宴会报道就皱起眉头;听广播里说要放一颗人造卫星便连连摇头:“他们什么都要改变,是否连冬天或者夏天也都要改变一下哟。”她不喜欢夏里亚宾演唱的歌曲,格林卡的抒情歌曲才合她的口味,把她感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这样的一个好人,最后却惨死在火车轮下!还是因为去帮助亲戚拆自己的房子运送木料才会发生这个事故的!读后真是让人为她不值和不平!她几乎贫困到一无所有,木屋是她仅有的一点财产,本来她就是要把它留给自己的养女的,但她还没死还住在那房子里,她的养女的父亲、她曾经的爱人法捷就急着逼她把自己住的正房交出来,好拆下木料盖新房得到一块地皮。善良的马特辽娜你同意了已经对他们很好了,干嘛还要这样尽心尽力帮他们?!结果害的自己惨死在火车轮下!唉!其实根本就是那个可恶的法捷害死了她!
  马特辽娜不贪图金钱,对物质生活无欲无求。她没有购置家具,也没有拼命挣钱买东西,然后再将它们爱惜的胜似自己的生命。她过日子不仔细,甚至不养小猪。她节衣缩食,也不追求漂亮的衣服,总是穿的土里土气,使得她的丈夫嫌弃她而在城里找了情妇。她就是这样的纯朴。而法捷和她的亲戚们却是亲情冷漠,金钱至上。法捷害死了马特辽娜和自己的一个儿子,却没有丝毫的内疚和悔过,他想的只是怎样和马特辽娜的亲戚们争夺马特辽娜的财产。马特辽娜的亲戚们也和法捷一样,他们不为马特辽娜的死而悲伤,哭丧只是在表演,为的也是马特辽娜的财产。而那些经常得到马特辽娜的帮助的村民们也没有为她的死多悲伤,只是形式性地来站一站,看一看,哭一哭,不是出于真诚地哀悼死者。他们和法捷都是一类人,以金钱和财产为重,认为如果失去这两样东西,”在人前就会被看作是无耻而又愚蠢的“。他们利用马特辽娜的善良,却还对此蔑视,认为她很傻,帮别人白干活不要报酬。他们与马特辽娜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出社会中人们传统美德和道德观的丧失。
  马特辽娜不被人们所理解,”终于被遗弃“。但她所具有的代表俄罗斯民族的高尚精神品格将永在,她那颗圣洁美好的心灵所放射出的明亮光芒将永远不会熄灭。
  正如小说的结尾所说:”她就是那种最正派的人,没有了这种人,就不会有村庄存在,不会有城市存在,不会有我们的整个地球存在。“面对社会中人们传统美德和道德观丧失的现象,更需要像马特辽娜一样的人所带来的正面的精神引导,才能使一个民族正常地生存和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9-12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6-9-12 17:25 编辑

       5371、《癌病房》
       1955年1月下旬的某个雨夜,一个瘦高个儿的男子闯进了塔什干的一所医院。值班医生薇拉本想干预,但发现此人病情严重,所以破例让他立即住院。这个男子名叫科斯托格洛托夫,今年34岁,因胃癌转移获准从流放地来此就医。入院后,他在医生精心治疗下,病情奇迹般地得到了控制。2月初,病房里来了一个名叫卢萨诺夫的新病人,是当地工业管理局的干部。一进病房,他就为自己没有受到特殊照顾而忿忿不平。不久后的一天晚上,病人们聚在一起谈天。卢萨诺夫对一位病人讲述托尔斯泰写的一则民间故事十分反感,认为这全是胡说八道。科斯托格洛托夫反唇相讥说,谈道德修养只会刺痛那些道德败坏的人。卢萨诺夫恼羞成怒,心想一定要查查这个家伙的底细。星期天,科斯托格洛托夫与已经熟悉的医学院实习主卓娅愉快交谈。他告诉卓娅,他是个被判永久流放的犯人,他的主要罪名是反苏宣传。被捕时,他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常与一些同学一起跳舞玩耍,有时也谈谈政治。可是不久他们几个都被抓了起来,判了刑。卓娅明白:他被禁铜在流放地,但不是因为杀了人;他没有结过婚,但不是因为品质恶劣;事隔这么多年,他谈到过去的未婚妻还是一往情深,看来这个人能够有真正的感情;而他身上的刚毅坚强的品格又是她所结识的其他男青年身上所没有的。科斯托格洛托夫也从漂亮、真诚的卓娅身上感受到了重返生活的强烈欲望。就在科斯托格洛托夫与卓娅交谈的那段时间里,卢萨诺夫的妻子前来探望丈夫。她告诉卢萨诺夫一个惊人的消息:罗季切夫恢复名誉,从流放地回来了。卢萨诺夫脸色一下子变得惨白,因为18年前罗季切夫是因为他的诬告而下狱的。这些年来受过他迫害的人还少吗?卢萨诺夫蒙头躺下,可怕的恶梦紧紧地缠住了他。有一天,病房里再次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科斯托格洛托夫指责卢萨诺夫的“血统论”观点是种族主义的观点,指责卢萨诺夫是一心想着维护自己的特权的寄生虫。科斯托格洛托夫在争论中占了上风,他感到自己已经有多少年没有这样痛快地表达过思想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科斯托格洛托夫的肿瘤明显缩小,随着生理机能的恢复,种种“纷乱、流俗的欲望”在他内心产生。他为自己强烈的情欲而感到惶恐不安。他记得自己过去并不是那种见到女人就失魂落魄的人。可是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苦役不仅使他丧失了青春年华,而且与女性世界完全隔绝。如今人到中年的他,刚从苦役和病魔手中得到喘息,“就像秋天的草木急于吸干土地的最后几滴汁水”一样,产生了病态的情欲。他最初与卓娅和薇拉的交往中都带有这种情欲的因素。后来,他与薇拉的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相互了解和互有好感的情况下,他们的感情中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放射科主任董佐娃是个有二十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医生,她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可是近来她自己感到工作有点力不从心,胃部隐隐作痛。为此,她去拜访了自己的老师、75岁高龄的老医生奥列宪科夫。奥列宪科夫为人正直,医术高超,早年还参加过反对沙皇政权的革命活动。可是后来他却因为出身和所谓的“历史问题”而校长期剥夺行医的权利,只是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救了当地一位显要人物的生命,才被允许继续行医。董佐娃的病被确诊为胃癌,她被迫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岗位。卢萨诺夫的女儿来探望父亲。她告诉父亲:莫斯科人人都在谈普遍复查的事情,当年告发他人的人被唤到法庭对质;莫斯科开始在反个人迷信,而那是针对斯大林的。卢萨诺夫听后,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在医院的花园里,科斯托格洛托夫遇到了病友舒路宾。舒路宾是个共产党员,而且学有专长。三十年代的大清洗殃及了他所在的农业科学院,许多人被捕。为了自己和妻儿,他违心地承认错误,与被捕者划清界线。在这样于时,他的灵魂是不安宁的。在临上手术台前,他向科斯托格洛托夫倾诉了自己由衷的悔恨。
       这一年的春天,报上不断出现一些新的信息,如斯大林去世两周年纪念日,报上无动于衷,又如贝利亚下台,最高法院人事全部更新……科斯托格洛托夫已经感觉到命运的叩门声已在他的头顶响起。科斯托格洛托夫康复出院了。此时,他与薇拉医生的关系已经发展到相当微妙的地步。薇拉给了他自己家的地扯,但科斯托格洛托夫最终还是决定不去扰乱她的生活。他在坐火车返回流放地前,去了城里的一家百货商店,可是几次都遇到尴尬的场面。当他听到有人询问有没有某种领子号码的衬衫时,他的反应竟是“好象被人用锉刀同时在左右两侧狠狠地挫了一刀”,与劳动营中艰辛的生活相比,那“纤尘不染的小子”竟然“记得自己领子的号码”?!而后,他受病友之托去了动物园,然而举目所见均引起他与众不同的反应:看到一动不动的山羊,想到的是“具备这等性格不愁经不起人生的波折”;看到关在栅栏里的熊,觉得“按熊的尺度来衡量,这只能算是隔离室”;看到一份公告上写着有人将烟沫子撒入猕猴的眼睛,感到的是“仿佛烟沫子是撒在他的眼睛里!究竟为什么?!……平白无故?”生活的大门已重新打开,然而重返生活对于科斯托格洛托夫来说并不是轻松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9-18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5372、《第一圈》
     “第一圈”源自但丁的不朽诗作《神曲》,诗中的《地狱篇》中把地狱分成了九圈,第一圈是最好的一层,索尔仁尼琴借用第一圈的喻意,描写了地处莫斯科郊区的一个特殊监狱--玛尔非诺里的生活。这里关押的犯人,都是被指控犯有“叛国罪”、“间谍罪”以及其它莫须有的罪名的科学家,他们享受比普通犯人要好的待遇,在玛尔非诺从事绝密的科学项目研究。
      三十多岁的外交部驻某国二等秘书瓦洛金,在一个电话亭中打电话,提醒托布洛莫夫可能要遭到迫害,没想到这个电话被窃听……
      特殊监狱玛尔非诺正在研究一种语音辨析器,为了抓到这个打电话的人,首脑机关直接下达命令,强行要求玛尔非诺的科学家立即研制出语音辨析器,不惜施以高压恐怖手段。最终,外交官瓦洛金被秘密逮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10-23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5373、《古拉格群岛》是由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写的一部反映苏联奴隶劳动和集中营故事的书。实际上前苏联并没有古拉格群岛这个地理名称,它是索尔仁尼琴的一种比喻说法,索尔仁尼琴把整个苏联比作海洋,在这个海洋上处处皆是监狱和集中营的岛屿,他把这些岛屿称为古拉格群岛。作者亲自在古拉格集中营中生活过,并且是书中事件的目击者和第一手材料的获得者,出狱后采访了270位人士,为书中所写的事提供了证词。本书创作于1962年至1973年间,于1973年在西方出版。
     《古拉格群岛》名称的实际所指是--"作者把'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管辖下的全苏的劳改营比作由一个个孤立的、与世隔绝的'劳改营孤岛'所组成的'群岛'",并通过七个部分,约一百四十万字对"群岛"的各种人和事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
      此书中既无臆造的人物,又无虚构的事件。人与地,都称其真姓实名。
      如果用的是姓名缩写,则系出于私人性质的考虑。如果什么名称也没有用,那只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没有把姓名保留下来--而所写的事实都是千真万确的。
     "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史诗般巨著《古拉格群岛》就是以这样沉痛的题辞开篇。1973年,索尔仁尼琴决定将这本书秘密送往西方发表,这成了苏联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可以说,苏联当局决定剥夺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将其强行驱逐到欧洲,与这本书的出版关系极大。
      这部长达140 万字的巨著,堪称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法制历史最精炼的描摹。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原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作者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驾驭材料的能力。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重要的参考著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0 06: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