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7-2 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5358、布尔加科夫:
      布尔加科夫(1891-1940),他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位俄罗斯小说家、剧作家。自幼喜爱文学、音乐、戏剧,深受果戈理、歌德等的影响。布尔加科夫在生前一般是由于他在莫斯科艺术大剧院的戏剧而为人所知。他根据莫里哀生平改编的戏剧"Кабаласвятош"至今仍在莫斯科艺术大剧院上演。即使在他的戏剧被禁演后,他仍然写过一个伊凡雷帝访问30年代的莫斯科的喜剧,和一些关于青年斯大林的戏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7-6 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5359、布尔加科夫个人生平: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出生于乌克兰基辅市的一个俄罗斯家庭。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是神学教授。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
      1913年,布尔加科夫和Tatiana Lappa结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报名参加了红十字会。1916年,他从基辅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参加了白军。他还曾被短暂征入乌克兰民族军。1919年,他决定弃医从文,成为一个记者。他的兄弟们也都参加了白军,在内战结束后,除了米哈伊尔以外,都流落到巴黎。布尔加科夫从未被允许去西方探望他们。
      1921年,布尔加科夫与第一个妻子离婚,与Lyubov Belozerskaya结婚。在20年代早、中期,他发表了一系列作品,但从1927年开始,他被批评为作品严重反对苏维埃。到1929年,他的任何作品都无法通过审查。
      1931年,布尔加科夫与Elena Shilovskaya结婚。Elena即是《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玛格丽特的原型,本姓Sergeevna,Shilovsky是她前夫的姓。她和前夫离婚后,第二天就和布尔加科夫结婚。在布尔加科夫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他继续写作《大师与玛格丽特》和其他戏剧、评论、小说、翻译,但无一得到发表。
      布尔加科夫和苏维埃政权之间的关系一直很紧张。1930年,他给斯大林写了封信,请求说:如果苏联不能使用他的讽刺文学才能,请让他移民国外。斯大林本人给他回了电话,拒绝了他。但由于斯大林比较欣赏他的戏剧《图尔宾一家的日子》(根据《白军》改编),便给他在莫斯科一家小剧院找到了工作,后来又调到莫斯科艺术大剧院。然而他在剧院的工作并不成功。他还曾短暂地在莫斯科大剧院当词作者,但很快离开了。
      1940年,布尔加科夫因家族遗传的肾病而去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7-11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5360、布尔加科夫写作生涯
      1916年基辅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被派往农村医院,后转至县城,在维亚济马市迎接了十月革命。
      1918年回基辅开业行医,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后被邓尼金分子裹胁到北高加索。
      1920年弃医从文,开始写作生涯。1921年辗转来到莫斯科。
      1920年开始在《汽笛报》工作,发表一系列短篇、特写、小品文,揭露并讽刺不良社会现象,以幽默和辛辣的文风著称。1924~1928年期间发表中篇小说《不祥的鸡蛋》(1925)、《魔障》(1925),剧本《卓伊金的住宅》(1926)、《紫红色的岛屿》(1928)。
      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白卫军》,描写1918年基辅的一部分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白卫军军官的思想行动。1926年小说改编为剧本《土尔宾一家的命运》,上演获得成功,但也引起争论。
      1927年他的作品实际上已被禁止发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田书武 发表于 2016-7-11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指以儒、道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阴阳的表里关系,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体系。中医说,无阴不生,无阳不长。这种阴阳互根的辩证关系使中国古代哲学延续至今,这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7-12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田书武 发表于 2016-7-11 21:12
是指以儒、道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阴阳的表里关系,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体系。中医说,无 ...

       感谢田书武知青战友的鼓励!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7-19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6-7-19 16:06 编辑

      5361、布尔加科夫文学特点
      布尔加科夫曾将他的创作特点总结为“神秘主义黑色”。所谓“黑色”即指社会现实的某些落后现象以及人们心灵深处的丑恶和弱点,作家对此进行讽刺和揭露,所以他称自己的作品是“讽刺小说”,所谓“神秘主义”则是讽刺内容所借助的神秘怪诞的虚幻现实反映形式。因为作家所借助的神秘怪诞多以废幻离奇为主,所以这种“神秘主义”实际上是魔幻主义,加之社会批判的思想性特征,布尔加科夫小说的鲜明的艺术个性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尽管“魔幻现实主义”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在拉美的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期流,尽管“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在布氏创作的二三十年代还没有出现,但就“借助魔幻来反映现实引”这一艺术内旨来说,布尔加科夫的确表现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创作是对“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的开拓。
      紧张而抱余裕之心,守严肃而呈从容之态。思想上的容闳、机敏,使布尔加科夫能随时捕促题材中的喜剧因素,并予以表现,形成谐谑的艺术风格。布氏的批判具有振聋发聩的悲剧力量,而这种幽默则给他的悲剧平添了喜剧色彩。
      这种艺术风格所昭示的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就是于奇丽的幻想铸就的怪诞诡谲的虚幻现实中来。表现作家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深刻的批判精神,表现作家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在作家的小说中,深刻的哲理内涵与惊人的艺术技巧结合,真实与虚幻交织,合理与荒诞并列,梦幻与现实融为一体。
      布尔加科夫心中的“天国”,就是一种具有他一直无法忘怀的意象,充满了如大师和玛格丽特所属的永久寓所的宁静和安详,没有让人心力交瘁的嫉妒、纷争和暴力,只有自由、真诚和关爱的世界(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最后归属就是布尔加科夫的理想)。他希望上帝存在的,因为没有了作为救赎者和审判者的上帝,人就会变得律无忌惮、无法无天,有了制衔,人才能心怀顾忌,世间才会得以安宁。然而,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又使他顾虑重重,以至于他对人生和世事都充满了悲观的看法,有时甚至表现地极为迷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7-25 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5362、《不祥的蛋》
      由俄罗斯作家米.布尔加科夫编写,该书是一部幻想荒诞小说,也是作者的成名作。小说描写动物学家佩尔西科夫发现了“生命之光”。但是由于阴差阳错,一批巨大的怪物似的蟒蛇、鸵鸟和鳄鱼被繁殖出来,这批声势浩大的怪物所到之处尽遭毁灭性的破坏,直至逼近莫斯科……“生命之光”变成了“死亡之光”。动物学家和他的助手被惊惶、愤怒的人们乱棍打死,科学实验室也遭到彻底毁坏。在幻想荒诞的事件下面,作者毫不掩饰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讽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7-29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6-7-29 14:59 编辑

      5363、电影《白卫军》:
      根据前苏联作家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卫军》改编。该片的时间跨度从十月革命之后动荡时代一直到红军大胜,白军溃败为止。电影并没有泛泛地宣扬英雄主义,也几乎没有任何战斗场面的恢弘描绘,而是将视角集中在白军军官杜尔宾的家中,通过一系列室内场景的转换以及人物情绪、观念的转变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许正因为如此,该片变得过于戏剧化而略显生硬空泛。
      长篇小说《白卫军》创作于1923年至1924年间,以1918年冬至1919年苏联红军进攻基辅的战争为背景,叙述了乌克兰基辅市一个普通白卫军官家庭的遭遇。作家运用细腻丰富的语言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叙述了“对永恒的追求”主题,同时也深刻展示了人物内心。作品没有探讨战争本身,而是将各种矛盾客观展示出来,并且在结尾时以对“永恒”的思考化解了所有矛盾。除此之外,借助大量象征、梦境和幻象等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小说超越了战争的阴影,塑造了一个充满了哀伤、朦胧和神秘的意境,因而被英国学者莱斯利·米尔恩称作“天堂之境”。
     《白卫军》最为成功的地方在于塑造了一批白军中的知识分子军官的形象。从普希金以来,俄罗斯知识分子就有从军的传统,但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军队由荣誉的象征变为血腥的代名词,加入军队,除了屠杀与被屠杀以外没有别的选择。战争无所不在,战争已经内化到参与者和他们亲人的精神生活中。布尔加科夫保持了外在于伟大历史之外的个人叙事。所谓正义与邪恶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所有人都是被胁裹者。
      布尔加科夫面容削瘦、文质彬彬、气质闲雅。他的父亲是一位神学教授,在家庭的熏陶下,他自小就喜爱音乐、戏剧、小说,尤其嗜好阅读果戈理的作品,养成了正直不阿的性格和敏锐独到的视角。当他开始写作的时候,俄罗斯300年的王朝倾覆了,近千年的传统价值观也崩溃了,无所适从之际,他便退回自己的纸上世界。在那个自足的世界里,他的想像力宛如天马行空,纵横驰骋。
      小说《白卫军》影响力之大,无需赘言。从其被搬上舞台,一直上演到今天。1926年10月5日,话剧《白卫军》首演。1976年电影版《白卫军》问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8-5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6-8-5 14:04 编辑

       5364、《大师和玛格丽特》:
       小说将现实与神话融为一体,揭示了惩恶扬善等主题。两个叙事层面交替展开。一个是现实与幻想交融的层面。小说一开始由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来到莫斯科考察人心变化引出情节。由于魔王的到来和活动,小说中频频出现魔幻的场景,如剧院里下起了卢布雨,公寓里开起了撒旦舞会,凡人涂上魔油后变成了会飞的女妖……。然而,透过这样的场景,人们看到了真实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品质恶劣的文联主席、贪污受贿的房管主任、贪图钱财的小市民等等。当然,生活中也有美好的人和事。小说中那个无名无姓的大师为人真诚,有才华,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真谛,他因害怕遭迫害而躲进了疯人院。他的女友玛格丽特则要勇敢得多,她不屈不挠地寻觅她的理想,并最终和大师一起获得了他们所期待的和谐的内心、自由的空间和平静的生活,而这也是作者本人所理想的境界。
      另一个是历史与传说交融的层面。小说中描写了罗马帝国的犹太总督彼拉多审判并处死约书亚(小说中,他既是耶稣的化身,又不同于耶稣,他是善的意志的代表)的故事。彼拉多形象具有双重性。作为耶路撒冷的统治者,他残酷暴戾;作为人性未泯的地方官员,他矛盾胆怯。政治上的高压,使他最终还是不很情愿地处死了约书亚。他试图赎罪,试图为自己洗刷罪行,但是他仍未逃脱长达1900年的良心的折磨。小说表明:胆怯是人类最可怕的缺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8-10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6-8-10 16:50 编辑

      5365、索尔仁尼琴:
      俄罗斯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勇敢获得二枚勋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被吸收进作协,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随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到美国后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由主义,苏联解体后又大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毁了俄罗斯,立场让左右两派都无法相处。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0 06: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