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3-28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5341、路伊吉·皮兰德娄
     (1867—1936)意大利小说家、戏剧家。193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路伊吉·皮兰德娄20世纪初,皮兰德娄开始发表小说,从长篇小说《被抛弃的女人》中,明显地看出真实主义的影响。此后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中自传性长篇小说《已故的帕斯加尔》被评论界誉为意大利20世纪叙事体文学作品的典范。为皮兰德娄赢得世界声誉的,是他创作的一系列怪诞剧,他一生共创作了40多部剧本,这些剧作发展了《已故的帕斯加尔》等小说的思想、主要剧作有《诚实的快乐》、《是这样,如果你们以为如此》、《并非一件严肃的事情》、《像从前却胜于从前》、《六个寻找剧者的角色》、《亨利四世》、《给裸体者穿上衣服》、《各行其是》、《我们今晚即兴演出》、《寻找自我》等。其中《六个寻找剧作者的角色》和《亨利四世》已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的传世佳作。这些戏剧采用怪诞离奇的情节或戏中戏的戏剧形式,揭示生活与形式的矛盾,阐释作者独特的哲学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4-5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5342、路伊吉·皮兰德娄人物经历
      皮兰德娄出生于一个上层阶级家庭,一个贫穷的郊区(西西里岛的阿格里真托镇南部)。他的父亲,法诺,和他的母亲卡德莉娜利玛窦属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参与硫磺业,还一个富裕的背景下,降从一个家庭的资产阶级专业类别的阿格里真托。积极参加斗争的统一和民主(“金日成复兴运动”)。斯特凡诺参加了著名探险,后来下列加里波第所有道路的战斗,阿斯普罗蒙特和卡特琳娜,几乎达到了13岁,被迫陪她的父亲去了马耳他,在那里他被送往由流亡对君主立宪制。事业和强烈的责任感唯心主义的最初几年迅速转化,尤其是在卡塔林纳,变成愤怒和痛苦的失望了新的现实所造成的统一。皮兰德娄最终会吸收这个意义上的背叛和不满,并表示在他的几个诗歌和他的小说中的年老的和年轻。这也是可能的,这种气候的幻灭灌输年轻的路易吉意识不相称的理想与现实这是公认的在他的一篇关于人权《欧莱》。皮兰德娄在家里接受小学教育,但他更着迷的寓言和传说,地方之间的流行和魔力,他的仆人老人玛丽亚孔用来重新向他比任何学术或学术。由12岁的他已经写他的第一个悲剧。在坚持他的父亲,他是登记在一所技术学校,但最终转向研究人文科学,这一直吸引了他。
      在1880年,在皮兰德娄全家搬到巴勒莫。正是在这里,在西西里岛首府,该法罗完成了高中教育,开始写他的第一首,并坠入爱河与他的表妹丽娜。在此期间,最初迹象严重的对比法罗和他的父亲也开始发展;法罗发现了一些说明揭示了存在的婚外性关系的一部分,斯特凡诺。作为一个反应越来越信任和不和谐的路易吉是发展中国家对他的父亲,一个人一个强健的体魄,他依恋自己的母亲将继续增长到了深刻的崇拜。他热爱他的表妹,最初期待同谪,突然非常认真地对待家庭的丽娜,其中要求,路易吉放弃他的研究和奉献自己的含硫量的业务,以便他能立刻娶她。1886年,在从学校放假,路易吉开始与他的父亲去拜访波尔图。这方面的经验是绝对必要给他,并提供了依据这样的故事作为金正日,《月光女神》以及一些小说的说明和背景。结婚,这似乎即将被推迟和皮兰德娄登记在巴勒莫大学在这两个部门的法律和意向书。校园在巴勒莫,以及上述所有部门的法律,该中心是在那些年里的大量流动。虽然没有皮兰德娄的一个积极成员,这项运动,他曾密切的友好关系与领先的理论家它:罗萨里·奥加里·波第博斯科,朱塞佩德菲·菲科吉·欧佛瑞达和弗朗切斯·科德卢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4-11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6-4-11 14:51 编辑

      5343、路伊吉·皮兰德娄家庭灾难
      这一年是1903年,其中他的父亲斯特凡诺投资不仅有大量的自己的资本,而且挑起了崩溃的家庭。进入了一个国家的半瘫痪,并接受了这样的心理冲击,她的心理平衡仍然是深刻的和无可挽回地动摇。皮兰德娄,窝藏最初的想法自杀,企图改变这种状况最佳,他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经验教训在意大利和德国,并要求赔偿的杂志他自由给予了他的著作和协作。与此同时,这皮兰德娄的小说已经写在这个可怕的状况(看他的妻子患精神病后、)开始出现在专题节目。种新颖的包含了许多内容的自传情况。这是一个直接和巨大的成功。在1905年翻译成德文,这部小说铺平了道路的恶名和名声,使娄公布的更重要的编辑,如特雷韦斯,同他出版于1906年,又收集小说。1908年,他出版了一本卷的论文,他开始了传奇的辩论。 在1893年至1894年间,这种新颖的回顾了历史上的失败和镇压。当新出来的数量在1913年,皮兰德娄副本送交给他的父母五十周年纪念他们的婚姻随着奉献的说:“他们的名字,斯特凡诺和卡特琳娜,生活英勇。”然而,虽然母亲是变形的小说到空想的数字卡德莉娜,父亲所代表的丈夫卡塔林纳,似乎只有在记忆和重现,因为敏锐地观察到莱昂纳多,“他死亡谴责了弗洛伊德意义,他的儿子谁,在底部的他的灵魂,是他的敌人。”另外,在1909年,皮兰德娄开始了他与著名杂志晚邮报,他出版了小说盟弟宪章(世界造纸),在这一点上,皮兰德娄的知名度作为一个作家是不断增加。
      在1911年,同时出版了小说和短篇故事仍在继续,皮兰德娄完成他的第四次小说,并全面修订第一四个章节。在他的生命,作者从来没有再版这部小说的原因酌:小说中,有隐提到的作家格拉齐亚德勒达。但是,工作吸收他的大部分精力在这个时候的故事:香格里拉大仇杀从1913年出版-1914年,到现在都是经典的意大利文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4-15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5344、路伊吉·皮兰德娄早期创作
      皮兰德娄的早期创作属于真实主义范畴,他受好友真实主义理论家卡普安纳的影响十分深刻,最初的小说作品就是在其直接关注下写出的。它们多以西西里为背景,作家用准确、幽默、带有自然主义的笔调,描写这个海岛的风物俗尚,反映世态人情,暴露社会黑暗,批判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鞭挞宗教势力和旧道德观念造成的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尤其是妇女的不幸,对劳动者爽朗质朴的性格充满赞美之情。如短篇小说《坛子》和《西西里柠檬》几乎成为各种小说选本所不舍的经典篇目。前者围绕修补一个断裂了的巨大坛子事件,维妙维肖地勾勒出一幅摇曳多姿的乡村风俗画,一群率真、憨厚、一丝不苟但也斤斤计较的意大利山民,淳朴快活的天性展现无遗,生动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眼前,表现了极强的感染力。后者构思巧妙、布局脱俗,被公认为短篇精品:墨西拿小城一个有着天然歌喉的少女苔莱季娜极端贫困,父亲去世,更陷入绝境,幸有当地乐队的长笛手密库乔援助,母女俩才不致饿死。为她,长笛青年的全部收入都花光了,甚至不惜把教父遗赠的遗产悉数变卖,以供其去那不勒斯音乐学院深造。少女让小伙子等她成功后再结婚,但是当荣誉、财富一股脑儿涌来时,却把他扔出了遥远的记忆。密库乔大病一场后,带着一袋家乡产的鲜柠檬费尽辛苦探望未婚妻,然而他伤心地发现,五六年的光景使她全变了,那个淳朴的少女已不复存在,眼前是个虚荣的、轻佻的风骚女人。他孤单地离去了,消失于凄风苦雨的暗夜里。作家将有关这个故事的全部信息浓缩于主人公与未婚妻重逢的短暂时刻,包括内心的波澜。一种令人揪心的失望感使人哀伤,不过,与其说作者在谴责少女的薄情,不如说更在于怒斥致人堕落的上流社会的糜烂及其罪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4-22 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5345、路伊吉·皮兰德娄作品介绍
      皮兰德娄的创作极为丰富,有短篇小说300多篇,结集为《一年里的故事》(1937),长篇小说7部,剧本40多部,诗集7卷。他从写诗开始文学创作,但青年时代模仿卡尔杜奇写出的抒情诗不很成功。在本世纪的头10年里,他主要写小说,小说创作使他蜚声文坛。1910年以后转入戏剧创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34年“因为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早期的小说受真实主义文学影响,以故乡西西里岛为背景,暴露社会的阴暗面,对于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属于真实主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被抛弃的女人》(1901)是其成名作。第2部长篇小说《已故的帕斯加尔》(1904)则在主题上发生变化。小说通过帕斯加尔企图寻找“自我”而失败的经历,表现现代人的孤独和苦恼。从此之后皮兰德娄着力刻画一个荒诞的不可知的外部世界与一个充满种种焦虑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两者之间的冲突。长篇小说《老人与青年》(1913)、《一个电影摄影师的日记》(1925)、《一个人,既不是任何人又是千万个人》(1915)以及一些短篇小说都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皮兰德娄把他关于哲学与文学的新思考集中阐述在《艺术与科学》(1908)、《幽默主义》(1908)两部论著中。
      皮兰德娄利甲戏剧艺术将他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为了表达清楚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他又在剧本构思和舞台艺术方面进行了许多革新和实验,使戏剧的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1921)和《亨利四世》(1922)是其代表作。前者用“戏中套戏”的方式,让剧本中角色以幽灵形式出现,与扮演他们的演员对话,达到表现双重主题的目的。
      主题之一是艺术在反映真实上的局限性,之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困难。后者通过一个与世隔绝20年之久的人企图回归正常生活而失败的故事,表现自我与现实的冲突,人的本性与人的社会表现即“假面具”之间的冲突。
      主人公借用古人亨利四世的身份,装疯发狂,将其内心的深刻悲剧演示出来,达到极佳效果。这两出戏情节荒诞,结构巧妙,哲理意蕴丰富。
      皮兰德娄的全部剧作收集在戏剧集《赤裸的面具》(1958)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4-27 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5346、《已故的帕斯卡尔》
      主人公马蒂亚·帕斯卡尔是一个偏僻乡村的图书管理员,他因与妻子吵架负气出走,浪迹至蒙特卡罗,未承想在赌场大发横财,他高兴地准备返回家乡,但一则报纸新闻止了他的步,说从其家乡附近的河里发现了失踪者帕斯卡尔的尸体。既然人们认定他已经死去,那么还回去干什么?乐得个摆脱烦恼而获自由的机会,索性改名换姓,开始另一种生活。于是帕斯卡尔成了梅司,来到罗马定居,还与房东的女儿发生了恋情。可是他很快发现根本无法得到自由,因为身份模糊,身世又不敢泄露,不但无法结婚,就是遭了窃也不能报案,甚至与人决斗都找不着所需助手。尝够了为现实抛弃的难言痛楚,决定回复到原来的自己,就制造了梅司跳河自杀的假象,返回故乡。然而妻子已经改嫁,且把突然出现的前夫当成鬼魂引起一片惊慌。就这样给扔在现实之外,“永远被排除出去了,没有再回到生活之中的可能……现在我又得走了,没有目的地,没有目标,像是走向一片虚无飘缈之中。”他痛苦地发现,对于社会和周围的人,他再也不复存在了,那么,就老老实实接受命运的安排吧。孑然一身,感慨万端,帕斯卡尔隔三差五去他的墓前放一束鲜花……小说幽默里透着悲凉,怪诞中满蕴哲理,似乎要说明,现实扑朔迷离、莫测难定,作为个体,虽然其“自我”可以分成若干,但逃遁到“假面”中的生活并不轻松;帕斯卡尔与梅司的身份转换,既反映了充满矛盾的社会中人们的矛盾心态,又说明个体人格分裂中存在着的荒诞性,不论前者“死”而后者“生”,还是后者“自杀”而前者“复活”,都可以看作自我分裂,也即我与非我、己者和他者冲突的艺术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5-3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5347、《一个人,既不是任何人又是千万个人》
      对于皮兰德娄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自己说,这本书是“关于生活解体的最苦涩的、深刻的幽默。”这本书的写作时间长达15年,伴随了作家写作生涯最重要、最高产的时期,体现了作者叙述张力的巅峰。此书延续了作者追寻真实的主题,作家在此作中充分地展示了身份的认知与个体同外部的冲突而引发的荒诞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5-6 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5348、《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
      意大利三幕喜剧。皮兰德娄的代表作。1921年首演。是一部戏中套戏、结构奇特的作品。剧情是:某剧团的导演与演员正在排练皮兰德娄的剧本《各尽其职》,六个自称是被作者废弃的剧中人闯进排练场,要求赋予他们舞台生命。他们不由分说追述自己的经历,于是戏中戏开始。他们的故事渐渐吸引了在场者,导演决定就排他们这个戏。但演员们在排演中不时与"剧中人"发生矛盾,最后戏中戏与框架融为一体,变为真戏演了起来,剧情变成:丈夫逼妻子与人私奔,以为是成人之美,却不料造成家庭悲剧;母亲疼爱所有的孩子,但大女儿沦落风尘,大儿子冷漠无情,小女儿溺水身亡,小儿子饮弹自尽。这部剧把两个主题有机地套在一起,以舞台上的虚实不分、真假难辨揭示现实生活中人格变化不定、人际关系无法确定的状况。这部悲喜交集、幻想与现实融合的作品,所表现的也是作家的创作过程。虚构而成的人物一旦出现,就有了独立意志,不再为作者所左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5-10 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5349、帕斯捷尔纳克
     (1890-1960),全名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苏联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在街垒之上》、《主题与变调》等。他因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8年,他因小说《日瓦戈医生》受到严厉谴责,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1960年5月30日,他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到他死后二十七年,苏联才为他恢复名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5-14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5350、帕斯捷尔纳克履历
      童年时代他受到邻居、俄国著名作曲家斯克里亚宾的影响,立志当音乐家,在音乐学院教授指导下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1909年。他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后转入历史哲学系,1912年夏赴德国马尔堡大学,在科恩教授指导下攻读德国哲学,研究新康德主义学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回国,因健康原因未服兵役,在乌拉尔一家工厂当办事员。十月革命后他从乌拉尔返回莫斯科,任教育人民部图书馆职员。1913年,他开始同未来派诗人交往,在他们发行的杂志《抒情诗刊》上发表诗作,并结识了勒布洛夫和马雅可夫斯基。他以后的创作受到未来派的影响。1914年,第一部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问世,1916年,他出版第二部诗集《在街垒之上》,步入诗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1 02: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