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李再林

我的知青日记

  [复制链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7-19 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7-19 05:26 编辑

                                  1970年5月7日     
      人们都在纪念“五·七”指示,走“五·七”道路。“五·七”道路是什么道路呢?就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培养共产主义新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保证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道路。
       亦工亦农,亦文亦武,又要批判资产阶级及一切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旧文化,这就是共产主义的新人,这就是缩小三大差别,巩固无产阶级阵地,使无产阶级专政在一切领域,包括文化领域永保战斗的青春的有力的保证。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五·七”道路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大批的干部,知识青年奔赴边疆,农村,配合着解放军的三支两军和生产练兵运动,对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为着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复辟的土壤,我们要永远保持“五·七"指示的方向。对”五·七“指示,照办就是胜利。照办就可以永保青春。对于广大干部,知识青年到农村,到边疆,没有足够的认识,仅仅认为去劳动,去锻炼,那是十分庸俗的。这是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的重大战略措施。谁看不到这一点,谁就会成为坐在毛主席指引的航船上,但却成为自己也不知道到哪里靠岸的大傻瓜。
       光明的道路是摆着的,但也是艰苦的。因为革命并不会给每个人的前途打上“满意”的标签。倘若苟且偷安,巢壁障目,是永远不能真正踏上这条道路的。虽然这是千百万人要走和正走的道路,也还是有人游离在这条道路之外,他们中除了死顽固的,有的还在议论,品评,犹疑不决,他们还在说什么“当工人比做农民强”“插队不如兵团”“近处总比远处好”等等,他们的心里哪里还有一点革命气概,哪里还有什么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保卫祖国,准备打仗呢?他们不知道城市要疏散,工厂要往农村搬;不知道无论是做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在促进我们的事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怒斥的那样,仿佛整个世界的存在都是为了让他们发财致富。这种人除了给我们的民族带来负担,给我们的事业带来累赘,还有什么作为呢?
      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是共产主义的蓝图,是伟大的战略方针,它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所实践,越来越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被毛主席进一步概括了,实际化了,就是要我们每个革命者成为全面发展的,有高度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有高度科学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经受过大风大浪考验的新人。柳河五·七干校的战士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用实践证明了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光明伟大。一个在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光辉下,一个在革命暴风雨之后的生动的革命与建设的局面,是何等的鼓舞人心啊,让我们张开翅膀去迎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7-20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7-20 09:06 编辑

                      1970年5月8日      
      今天是我下乡到兵团两周年的纪念日。在哈尔滨纪念这个日子,是我没有想到的。我想起两年前的今天和同志们挥手告别的情形。那时候,有多少人准备着同样的出征,又有多少人怀着好奇的眼光看着我们这些“傻瓜”。如今,我们走过的道路已经变成一条通衢大道。总结两年的生活,归根结底一句话:对毛主席更忠了,对毛泽东思想更爱了;扎根边疆的决心更坚定了,革命的意志更坚强了。
      两年的兵团生活经历了多次工作的变化,无论是在连队还是在机关,无论是当干部还是当战士,我总是一个劲头,一个热情,一个方向,把任何一个岗位都当成为革命战斗的阵地,毫不动摇,沮丧,落伍。想着毛主席,想着革命,我的心情永远是舒畅的,步伐永远是坚定的。紧跟毛主席,一辈子当好一个革命的螺丝钉,就是我的信条,我的最大幸福。
      我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和同志们经常在一起,虽然我参加了68年修建孙吴第一批住房,69年修建第二批首长的宿舍,70年在平山熊息沟采伐,但还有大部分时间在机关,在干独立的工作。有很多人也许对自己有意见,我也知道有些人对自己的意见,我的态度是:只要对我的批判,我都欢迎,我会择其善者而从之。永远坚持对的,反对错的;拥护好的,反对坏的。有棱有角地去战斗,是我一生的天职。
      我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参加整党,我多么希望通过整党受到深刻的教育,并争取加入到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行列啊。活一天,奋斗一天,活一天,就把自己置身于先进的无产阶级之中。永远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为着革命的利益,贡献自己的一生。
         光阴如水去,
         悠悠两年余。
         革命即前途,
         更跟毛主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7-20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7-20 09:09 编辑

                          1970年5月9日      
       乘85次列车下午到达佳木斯。佳木斯是兵团机关所在地,站前有宽阔的广场,车站的造型也很特别,给人的感觉很舒畅。
       兵团机关就在广场的右侧角,一座很大的楼房。招待所也很近,顺着兵团前面的大道通过一个木桥便是。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二层楼,走廊和房间都很干净,不像哈尔滨那样洋气,倒有小客栈般的朴素安静。我住在2031房间。
       兵团物质处的同志都在开会。我还是见到了负责3984型号轴承的刘同志,他坚持师运输科老孟的意见只给我们两套轴承。我等了他半天,只弄到两套轴承,让我感到很不满意,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俊太就在宝泉岭,我给他打了电话,让我最好去一趟。看看情况,还是抽时间去看一看,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
        天气阴雨霏霏,没有晴的意思。晚上索性看一场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立模 发表于 2012-7-20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再林 发表于 2011-11-17 17:32
1968年5月9日
       列车在讷河车站耽误了一段时间,所以,早晨7时才到嫩江车站。大约半小时 ...

李老师:我在大杨树,讷河 嫩江我来回都路过,看后很感亲切,好象亲眼见到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立模 发表于 2012-7-20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我真的很羡慕您,具有收藏家的本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7-21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立模 发表于 2012-7-20 21:37
李老师,我真的很羡慕您,具有收藏家的本事.

收藏谈不到,坦荡一凡人。贫富有轨迹,写下留后人。顺时不得意,逆境有精神。人来世界上,神马都浮云。唯有苦和难,自留不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7-21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7-21 16:37 编辑

                        1970年5月10日   
     佳木斯的星期天是愉快的,难忘的。
     今天十几万人召开大会欢呼破获“60·12·12”“69·1·1”“69·12·30”重大案件,再一次掀起打击现行反革命破获重大案件的群众斗争的高潮。全市到处是大幅的标语和人群,战斗的情绪给我们极大的鼓舞。
      我浏览了佳木斯的市容,这座三十万人口的城市别具一格,一是车站,二是松花江畔,三是几条主要街道和商店。车站的古典式建筑,江畔高耸的纪念塔,江堤上铁链连成的护栏和浓绿的树丛,无一不是令我喜欢,都不比哈尔滨差。商店里的东西很丰富,服务也很好,商品的陈设很便于顾客选购,有的布匹组还为顾客提供服装样式。我买了一些东西,是在哈市买不到的。即便在商店也不是人山人海地拥挤,仅仅如此,就让我感到高兴,愿意在街上走一走。
       我拜谒了刘英俊烈士墓。英雄的事迹再一次教育了我,使我缅怀之余更著英雄的豪言壮语,决心一辈子“努力学习,热情宣传,忠实执行,勇敢捍卫”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做刘英俊式的共产主义战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7-21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7-21 16:41 编辑

                          1970年5月11日     
      来到宝泉岭。俊太和他的朋友何强在鹤岗车站接我,一起乘公共汽车到二师十五团所在地。这是一个规划很好的集镇,宽阔的街道,成排的杨树,整齐的住宅和营房建筑,高大的师机关及其俱乐部,还有招待所的楼房,都显示着不凡的气度。这个气度是我到过的一师所有地方无法比拟的。像一个兵团应有的气派,使我感到高兴。
      更让我高兴的是认识了很多俊太的朋友,他们相处的很好,在学校的宿舍里和大家谈了很久,国际国内,天上地下,天南海北,未来设想,非常投机。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对历史的进程作出一个小卒的贡献。大家都希望我多呆几天,但不能,我已经买好13号回哈尔滨的卧铺票明天务必要赶回鹤岗的。
      俊太为我的到来忙乎一天,昨晚也没有睡好觉。我们谈了很多,各自的情况,分别的变化。我很满意他的处境,很放心他的成长,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还有这里的人。
      坐在俊太的床铺上,我们久久不能入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立模 发表于 2012-7-21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7-21 17:27 编辑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7-21 14:35
收藏谈不到,坦荡一凡人。贫富有轨迹,写下留后人。顺时不得意,逆境有精神。人来世界上,神马都浮云。唯 ...


        我很赞赏你的人生哲学。其实,我感觉我的人生逆境比顺境要多。就拿下乡来说,出身不好对我打击很大。当个统计员还要三次才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分不主要了,青年返城,我成"飞鸽牌",在基建科描图,我很愿意干,想联系哈尔滨建筑学院学习,领导说飞鸽牌。记得农场有个人和我很像(当年下乡我还算比较瘦),领导就说了一样的钱我花在她身上不能给你。我和领导赌气非要考统计职称。82年考了统计员,后来到机关也没有用了。调到海拉尔,先是论资排辈,等到年轻化时,咱的年龄又超了规定岁数。现在只是安心等待退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7-22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7-22 09:14 编辑

                          1970年5月12日     
      下午回到佳木斯。和俊太算是24小时的相聚吧,交流了思想,了解了生活,结交了新的朋友,让我难忘。大家都把我当成知心朋友,从各方面给我以照顾,我离开的时候,大家都赶来相送,并陪我候车,直至汽车把宝泉岭抛在远远的后面,才看不见他们频频地招手。
       同样是兵团,情况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这里的条件要比一师好,但看不到连队的集体的活动,表面很平静,人们都分散在各自的劳动岗位上,青年人和老职工在一起,过着有规律的生活。没有看到拿武器的连队,看不到部队的氛围,听不得歌声。缺少艰苦的磨练,甚至没有住过帐篷,没有在泥泞的环境中作艰苦的劳动,没有吃过黄豆与黑面馒头,没有喝过菜汤,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建过新点,不是值班分队的缘故。这使我真的为我们的连队感到骄傲,如果有一天仗打了起来,能够经受艰苦考验的,还应该属于我们的连队。。我还真的为俊太他们担心,他们太享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5 19: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