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2-17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5332.《 帕洛马先生》
      化身为帕洛马尔的卡尔维诺,将他对世界的最后沉思,掩映在叙述中,穿透了人生的全部经验,小说出版一年后,因卡尔维诺溘然长逝而成为绝响,意味深长的是《帕洛马尔》的最后一章完全记叙的是主人公对死亡的沉思默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2-18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5333.《宇宙连环图》
      是卡尔维诺六零年的代表作,表现出作家高度的创造力。全书由十二则短篇以及贯串的共同人物组成。每一篇都由一则看似科学新知的「赞词」导引,小说里的人物有数学公式、也有单细胞生物,故事则从叙事者Qfwfq(无法发音的名字)的童年展开,写及他的初恋及同侪情谊,卡尔维诺在本书中展现他独特的写作企图,以文字将宇宙演化过程诗化,将无限无艮的时空注入了有限生命的记忆。这部作品呼应着卡尔维诺对文学的信仰: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有信心,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方式让我们感知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2-20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6-2-20 06:16 编辑

      5334.《在美洲虎太陽下》
      卡爾維諾最後遺作。極致短篇故事集,描寫人類嗅、味、聽三覺。最奇特,想像力無法揣度,不斷替小說尋找新邊疆的小說家。卡爾維諾逝世時仍在書寫的精采作品,我正在寫一本談五感的書,以彰顯現代人已經失去了這方面的能力。我寫這本書的困難之處在於我的嗅覺不太發達,聽覺不夠專注,我不是老饕,我的觸覺很不敏感,而且我還有近視眼。 我必須很努力才能掌握每一感一定程度的感覺和之間的細微差異。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辦到,不過這次跟以往一樣,我的目的不在於寫書,而是改變我自己,我想這應該是每個人類行為的目標吧。
       在《在美洲虎太陽下》書中,卡爾維諾要把人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藉小說呈現。可惜的是,因為驟逝,他只寫完嗅、味、聽三覺,留下了無可彌補的遺憾。
     (名字 鼻子),花花公子、史前人類和被毒品腐蝕的音樂家,他們都在尋找一個迷人的女性香味。
     (在美洲虎太陽下),一對關係陷入困境、在墨西哥度假的夫妻,由異國食物和佐料以及早期活人獻祭的儀式,推論出愛慾的本質。
     (傾聽的國王),宮殿變成了一個巨大耳朵,國王因「害怕被背叛」不肯片刻離開王座,並且隨時以聽覺監視大家的思想。可是為了聽到一位女子真誠的愛之歌,國王心思暫時離開了大殿,遇上政變被迫下台,而走出了困坐的大殿,重獲自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2-22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5335.《烟云》
      是一篇不断地倾向于变成某种别的东西的短篇小说:社会学随笔或隐秘日记,但是伊塔洛·卡尔维诺总是能够以他的那套由喜剧性的插科打诨和耸肩膀构成的防御战术来对抗这些倾向。这种防御战术使他能够停留在他自己的氛围中,处在象征性的变形、从真实事物中提练的现实性、情绪的发泄和散文的诗意之间。
      我们发现自己所面对的世界的图像和表意符号就是烟,是装载着工业城市的化学废弃物的烟雾。每一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对抗这烟雾的方式:专家出身的官僚科尔达,魅力女孩克劳迪娅,工会领导人巴萨鲁齐,房屋出租者玛格丽蒂,一般群众阿万德罗。在他们当中,无名的主人公似乎拒绝任何虚幻的逃避和任何空想的位置变换,固执地要按事物本来的样子去观看它们,要一直目不转睛地观看它们。如果他期望什么,那也仅仅是从他正在看的东西中期望一个图像,能够用来与另一个图像对抗;小说结束时并没有肯定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找到了这图像,而仅仅是不排除有可能找到这图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2-24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5336.《阿根廷蚂蚁》
     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文学杰作。这个中篇小说的题材不同寻常,说的是一对青年夫妇带了婴孩搬到阿根廷一个小城居住,向当地一个女房东租了一所房屋,当天将婴孩放在床上,出外一路见到邻居毫不在乎地用化学品喷涂屋缝及消除花园中的蚂蚁。他们回到新居,发现屋中也都是蚂蚁,打电话向女房东抗议。当然,女房东家中也都是蚂蚁。实际上,蚂蚁乃是这个地方日常生活的通常现象。整个故事所提到的就是每个住户对蚂蚁的各种反应,及如何用各自方法应付蚂蚁问题。这个寓言等于是描写人类在社会中受各种环境牵制的缩影:有的完全不理,坚称没有蚂蚁;有的接受了蚂蚁的现实,说这是命运,无计可施;有的则坚持人类智慧高于蚂蚁,必可将蚂蚁消除。这对青年夫妇终于还是灭不了蚂蚁,终于认输,搬到海边没有蚂蚁的地方去住。小说里到处都是作家的暗示和隐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2-27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5337.安伯托·艾柯
     (1932-)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符号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剑桥意大利文学史》将翁贝托·艾柯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并盛赞他那"贯穿于职业生涯的'调停者'和'综合者'意识" 。艾柯的世界辽阔而多重,除了随笔、杂文和小说,还有大量论文、论著和编著,研究者将其粗略分为8大类52种,包含中世纪神学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符号学研究和阐释学研究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3-2 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5338.安伯托·艾柯人物简介
      艾柯极为博学多才,他的作品有140多种,横跨多个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都有经典性的建树。艾柯还是位积极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为多家报纸撰写专栏,透过日常小事进行社会批评。他在欧洲已成为知识和教养的象征,许多家庭都会收藏他的作品,无论读懂或读不懂。在我国,艾柯也逐步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安伯托·艾柯于2016年2月19日,周五晚上9:30(格林威治标准时间20:30)因癌症去世,享年84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3-7 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5338.安伯托·艾柯经历
      1932年1月5日,艾柯诞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皮埃蒙蒂州的亚历山大,这个小山城有着不同于意大利其他地区的文化氛围,更接近于法国式的冷静平淡而非意大利式的热情漾溢。艾柯不止一次指出,正是这种环境塑造了他的气质:“怀疑主义、对花言巧语的厌恶、从不过激、从不做夸大其词的断言”。艾柯的父亲是一名会计师,祖母达观幽默,从她那里艾柯获益良多。当时的意大利天主教氛围浓郁,自20年代兴起的新托马斯运动方兴未艾,以致于13岁的艾柯就参加了意大利天主教行动青年团,还在方济各修会做过一段时间的修道士。正是这段经历使他接触了天主教的哲学核心——托马斯主义。后来,艾柯进入都灵大学哲学系学习,在美学教授、存在主义哲学家路易斯·帕莱松的指导下,于1954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圣托马斯的美学问题》,经过修改的论文于1956年出版,更名为《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问题》,是为艾柯的第一部专著。这本著作加上数年后出版的另一部专著《中世纪的艺术与美》,初步奠定了他作为“中世纪学者”的地位。
      就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由于一批左倾的青年学生与教皇发生矛盾,艾柯与天主教行动青年团决裂,研究的重点也从托马斯·阿奎那转向詹姆斯·乔伊斯。毕业后不久,艾柯进入了新闻传媒的世界,在位于米兰的意大利国营广播公司找到一份工作,负责编辑电视文化节目。这份工作为他从传媒角度观察现代文化提供了平台。同时,他开始与一批前卫的作家、音乐家和画家交往。5年之后,他离开电视台,到米兰的一家期刊社当了非文学类栏目编辑,这份工作他做了16年之久。这期间,他也为另外几份报刊撰稿、开设专栏,成为意大利先锋运动团体“63集团”的中流砥柱。艾柯的这些杂文作品起初与罗兰·巴特的风格比较接近,但在研读了巴特的著作之后,他深感“无地自容”,于是转向更为综合的风格,将前卫文化、大众文化、语言学和符号学融为一体。在1962年,他发表了成名作:《开放的作品》,凭借此书成为意大利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3-11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6-3-11 06:16 编辑

      5339.《玫瑰之名》
      中世纪时期,英国天主教方济各会修道士威廉和年轻的徒弟阿德索来到意大利北部山区本尼迪克特教会修道院。参加关于宗教与清贫、王权与意志的大辩论。在修道院的七天中,他们耳闻目睹了插图装帧师阿德尔莫、希腊文翻译费南修斯等修道士神秘的死亡,这一切都与缮写室中的一本怪书有关。在追寻过程中,阿德索与一位来修道院以色相换取食物的年轻姑娘发生了感情。在一座八边形的迷宫式的藏书楼中,他们发现了这一桩桩谋杀案的秘密:老院长约杰在怪书上涂了剧毒药物,因为他害怕这本宣传真理的“怪书”会影响人们对天主教教义的信仰。他看到阴谋败露,把怪书撕毁,并放火焚烧藏书室。威廉冒着生命的危险抢救出一批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回国途中,阿德索见到了那位他倾慕的姑娘,但还是割断柔情,跟随自己的恩师而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3-15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6-3-15 15:38 编辑

      5340.《昨日之岛》
      一六四三年的炽热的夏天,负有寻找一百八十度经度线位置秘密任务的商船阿玛利里斯号遇难了!惟一的幸存者罗贝托,漂流到弃船达芙妮号上,遇到了耶稣会的神父卡斯帕,两人不约而同地寻找同一个目标――地球表面虚拟的分日经度线! 这条能划分昨日今日,将今日之岛转化成昨日之岛的时间分界线,到底要如何测度呢?想以正确的经纬度夺取海上霸权的各国展开了尔虞我诈的间谍战,而在追寻真理答案和生命知识的同时,罗贝托面对的却是一场永不能登岸的冒险…… 无论所描写的十四世纪的修道院谋杀案,抑或二十世纪的圣堂武士暴力团,埃柯以学者之姿忽然且赫然地崛起文坛,使小说具有了解迷趣味,亦兼备了启智的奥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1 02: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