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1-15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园林 发表于 2016-1-15 20:14
了解以上各节内容,到了晚年这些内容看过之后就记不清了。有时还会出笑话,张冠李戴。

      年龄不饶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1-16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5303.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作品
      戏剧:《立此存照》、《盲人》、《罗慕路斯大帝》、《天使来到巴比伦》、《老妇还乡》、《物理学家》、《流星》
      小说:《隧道》、《法官与刽子手》、《抛锚》、《诺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1-17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6-1-17 11:28 编辑

      5304.《罗慕路斯大帝》
      设定时间为公元476年3月15日晨至16日晨,地点为罗慕路斯皇帝在坎帕尼亚的别墅。 剧本主人公罗慕路斯·奥古斯都是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他在一座乡村别墅里饱食终日,专心致志饲养着一群母鸡。一天,专差从早到晚不断飞报:前线失守,日耳曼人正向罗马进军……他却无动于衷,依然向古董商出售他的历代皇祖们的胸像。东罗马皇帝向他要求联合抗击入侵,他不予理会。廷臣们和他的妻女以及从敌狱逃回的未婚驸马爱弥良心急如焚,一致要求退到西西里岛去组织抵抗,他也不答应。这时"实业家"鲁普夫趁火打劫,他愿意替皇帝出一千万金币换回被敌人占领的意大利领土,条件是:公主必须嫁给他。皇后和爱弥良为了挽救"祖国",忍辱负重,愿意接受这个苛刻的条件。但罗慕路斯皇帝却予以拒绝,并且反驳了大家对他的斥责,认为:当罗马已变成了罪恶深重的帝国时,他自己当一个只知吃喝的无为皇帝,正是为了充当"罗马的法官"来宣判这个帝国的死刑的。不久,他的家属们在逃往西西里的途中葬身鱼腹。后来,正当众人对他以匕首相见的时候,日耳曼人到了。罗慕路斯要求日耳曼首领鄂多亚克把他杀死。对方则说他是和他的侄子特奥德里希与全体百姓来归顺你的。但紧接着他又要求罗慕路斯搭救他,因为他预见到他的侄子一旦继承了皇权以后,必将恢复旧罗马的一切,那时他会把他杀死。最后罗慕路斯在日耳曼人的军礼前宣告引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1-18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5305.《天使来到巴比伦》
      库鲁比——上帝从虚无中创造的礼物,无比美丽纯洁的姑娘,她的完美举世无双。天使带着她,正要去完成上帝的旨意——将格卢比送给世界上最卑贱贫困的人,借此拯救人类。这是个古怪的任务,在凡人眼里如此非凡的姑娘是理所当然要嫁给国王的,然而人类啊,你们是永远也领会不了上帝行事的奇妙的,否则下面的故事便不会发生……天使与格卢比来到巴比伦,来到幼发拉底河畔,这里的国王正在为一件事发愁,他要找到国内唯一一名不愿改变职业的乞丐——阿基,劝说他放弃行乞,放弃这个龌龊屈辱的行业,转而到国家机构供职。自称来自尼尼威的化装乞丐的国王、也化装成乞丐的天使和真正的乞丐阿基,三个长着红胡子的人就这样离奇地见面了。在天使的见证下,阿基与这个尼尼威的乞丐开始了一场赌博——比赛谁能乞讨来更多的金钱。他们先后遇到了驴奶贩子、妓女和银行家,阿基用他的智慧轻而易举地乞讨来更多,而且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喜爱。相比下国王愈加显得虚弱愚蠢,一个小时内,他得到的证明是自己毫无用处。
  天使肯定地认为,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就是,尼尼威乞丐。理所当然地,上天的美好礼物——格卢比归他所有了,他拥有了姑娘的美貌与纯洁热烈的爱!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姑娘,纯净得如同月光,又怎么会明白人世残酷的游戏规则?她一厢情愿地爱着他,吻着他,国王陷入了痛苦的矛盾——这个世间最伟大尊贵的君主怎么能认同自己是最卑贱贫困的人?对格卢比的爱也不能驱除这个耻辱,接受她,便等于接受上天的极端侮辱!于是,格卢比得到的全部回报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国王与阿基打成协议——以阿基手中的巴比伦废王交换格卢比。格卢比被阿基用特殊的方式乞讨来,两个人住在一起,幸福的煮着牛肉汤,他们将珠宝扔进幼发拉底河,却珍惜每一个乞讨来的洋葱。阿基告诉格卢比,什么才是对他们重要的。他们过得简单质朴,但满满地洋溢着幸福。然而阴影也伴随着幸福挥之不去,格卢比对那个尼尼威的乞丐念念不忘,她受到的殴打无法抹去对他仍旧炽热的爱!于是阿基痛苦地送走了格卢比,目睹她走进了巴比伦的王宫……
  国王惊讶地发现他念念不忘的美丽女孩回来了,况且她还爱着他呢。难道这不就是那个完美结局么?然而得知真相的格卢比如是说,“我爱的是那个卑贱的一无所有的尼尼威乞丐,不是眼前衣冠楚楚,荣华富贵的国王。”“你跟我走吧,恢复你以前的乞丐生活吧。”“我爱你——我可以为了你去乞讨。”国王彻底放弃了,对于他,没有了王位和财富,就等于没有了生命,爱情的代价对于他,过于昂贵了。没有人愿意付出相等的代价,在他们眼里,美丽和善良立即变成了给他们带来不幸、贫穷和灾难的根源。所有的人都抛弃了格卢比……只有阿基,他的爱从未改变过,作为与刽子手的交换,他穿上他的黑衣服,进入王宫救出孤立无援的格卢比。他们离开了巴比伦奔向了属于他们的明亮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1-19 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5306.《老妇还乡》
      随着特快列车紧急刹车的巨响,62岁的亿万富婆克莱安回到了家乡--居伦,一个最贫穷、最微不足道的小城镇。在此之前,全城的人们都为她的回乡欢欣鼓舞,因为富裕而慷慨的克莱安绝不会坐视家乡的衰败不管,只需她稍发善心,会使这个可怜的小城起死回生。市长把希望寄托在克莱安年轻时相好伊尔身上,还允诺他接自己的班。
      克莱安在居伦城尚未准备好欢迎仪式时提前到达。她已不再是伊尔心中那个红发飘拂、光着脚在树林里走路的苗条女郎,如今她珠光宝气、带着新任丈夫和一群随从,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历尽沧桑、身上安着假肢的富有女人早已心如槁木,她回来的唯一目的就是报复。克莱安对全市的人说,她准备捐献给居伦城10个亿,条件是必须为自己买得公道。45年前,克莱安与伊尔热恋并怀孕,但伊尔抛弃了她。还制造伪证,克莱安被迫离开家乡,沦为娼妓。后来她嫁给一个石油大王,现在如果谁杀死伊尔,居伦城就能得到这10亿巨款。市长代表市民拒绝接受这祥的捐款,随之而来,居伦城人们的生活大为改变,人们纷纷到伊尔店里赊帐买最好最贵的东西,所有人都用赊帐的办法来改善生活。伊尔的儿子甚至买了汽车。这一切让伊尔感到恐惧,他在市长和警察那儿寻求保护遭拒绝,他渐渐成为整座城市的敌人。当伊尔预备乘火车逃跑时,全城的人出来围住他为他"送行"。后来市长给了伊尔一把装了子弹的手枪让他自裁,被伊尔拒绝。伊尔决定参加公民大会,让全城人公开审判他--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但不愿意默默死去。最后,伊尔在众人的压迫下心脏衰竭而死。克莱安开了一张支票递给市长,带着一只装着伊尔尸体的棺材离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1-20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5307.《法官与刽子手》
      故事讲述侦探长贝尔拉赫为追究大罪犯加斯特曼的罪行,多年跟踪,斗智斗勇,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狡猾的加斯特曼总是成功脱逃。直到这一次,探长的得力助手施密特被人枪杀,他自己的生命也因为胃病而来日不多,于是他精心设计,让凶手杀了加斯特曼,此后又揭穿了凶手,最终凶手在羞愧中自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1-21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5308.马克斯·弗里施
      瑞士戏剧家和小说家。早年曾当过新闻记者和建筑师。所创作的许多剧本反映了社会和道德规范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这一中心主题。写有《他们又在唱了》(1945)、《中国长城》(1946)、《战争结束的时候》(1949)、《比德曼和纵火犯》(1958)等剧本以及《施蒂勒》(1954)、《我就用甘腾拜因这个名字吧》(1964)等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1-22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5309.马克斯·弗里施生平
      马克斯·弗里施(1911-1991)是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名的作家,他与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并称为当代瑞士德语文学的双子星座。
      1911年5月15日生于苏黎世,父亲是建筑师。他于1931至1933年在苏黎世大学学习德语文学,后因父亲去世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瑞士和德国报纸撰写通讯报道。在东欧、南欧游历期间创作了第一部小说《于尔格·莱茵哈特》(1934)。1936年进入苏黎世的瑞士联邦工学院学习建筑专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征入伍,一度在边境当炮兵。这时他重新执笔,把自己服役的经历和思想记载下来,即为《从军散记》(1940)。1941年工学院毕业,从事建筑业务和文学创作。战后多次游历欧洲、美国、日本、阿拉伯各国。1954年因发表以探索自我本质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施蒂勒》而成名。1955年成为专业作家,1958年获得毕希纳奖金。1960至1965年住在意大利罗马,1962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马尔堡大学赠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后定居瑞士提契诺州。1975年曾来华访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1-23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6-1-24 05:33 编辑

      5310.马克斯·弗里施作品
      他以小说和戏剧创作赢得了国际声誉。弗里施和迪伦马特一样,认为舞台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表演"现实的场所。他的戏剧创作受到德国贝尔托·布莱希特和美国桑顿·怀尔德的影响。从前者接受了主题的譬喻性和"陌生化"技巧,常揭示事物另一种发展的可能性,以使人们出乎意料之外,迫使观众进行思考;从后者接受了对主观因素的强调。其作品的哲学意味较浓、较抽象。
      弗里施的早期小说,如《于尔格·莱茵哈特》、《我喜欢折磨我的东西,又名难处》(1943)和《宾,又名北京之行》(1945)等,影响不大。后在导演希尔茨菲尔德的鼓励下,开始戏剧创作。第一部剧本《圣·克鲁兹》(1944),写一个垂死的流浪歌手找到他旧日的情人,抒发了人们对青年时期理想的怀念和对远方生活的向往。这是一部倾向于象征主义的作品,作者打破传统方法努力拆散情节,按现代方式加以重新结构。剧本写过去又写现实,似梦似真,富有浪漫情调。
      1945年创作的《他们又在唱了》,描写21个人质和其他人惨遭法西斯杀害以及战争中的死难者包括行刑的刽子手在阴间寻求共同的生活。作者认为人们在活着的时候都失去了"自我",只有在冥界才得以恢复人的正常生活,人质们的歌声一再出现,表示警告后代人不要重蹈覆辙。剧本上演后获得很大成功。
      此后陆续发表了不少剧作,如闹剧《中国长城》(1947),登台角色有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以及罗密欧、朱丽叶、唐璜等;长城是时间老人的象征、历史的见证,借以表现技术进步与人类境况的不一致。这出剧抛弃"场"和"幕"的模式,由24个"景"组成,古今人物同台,贯穿着历史悲观主义基调,形式上有明显的布莱希特痕迹。
     《战争结束的时候》(1949)抨击为了保全自己可以出卖良心的说法;喜剧《唐璜,又名对几何学的爱好》(1953)使弗里施的声誉越出德语国家。描写唐璜研究几何学,因被许多女人纠缠,无法潜心钻研,他为了摆脱他们,故意安排被人掳走,但即使进了地狱,也不能如愿。此剧比弗里施其他剧作具有更多娱乐性。
      弗里施的戏剧代表作《比得曼和纵火犯》(1958)与《安多拉》(1961)是两出最纯正的布莱希特式譬喻剧。《比得曼和纵火犯》写客店老板比得曼胆小怕事又唯利是图,眼看两个形迹可疑的人不断把汽油筒往他的阁楼上搬运,却明哲保身,不敢制止而且一味迁就,直至把火柴交给罪犯,终于酿成了全城大火。剧中采用了古希腊悲剧常用的合唱队形式,随着剧情的进展进行说明、评论。剧中穿插了被他解雇的职员自杀的情节,加深了对资产阶级丑恶面貌的刻划。《安多拉》写安多拉小城镇受到"黑色"势力的威胁,村中的小孩安德里被人们误认为犹太人,被"黑色"势力的人抓住后一位教师解救了他,并把他抚养成人。由于"犹太"血统,他处处受到歧视,向"养父"女儿巴尔卜琳求爱,也遭到拒绝。后来"黑色"势力屠杀大批犹太人,父亲上吊身亡,巴尔卜琳疯狂地乱跑,她呆呆地凝视着安德里的鞋,徒然地盼望着他能回来……。《安多拉》问世以后,欧洲的"文献戏剧"和"残酷戏剧"相继兴起。弗里施又折回到他的戏剧事业的初创阶段,重新拾起与《圣·克鲁兹》相近的题材,写出《传记,一出戏》(1967)。
      弗里施的长篇小说《施蒂勒》(1954)被认为是一部语言优美、想象力丰富的杰作。小说写人的身份辨认问题,即一个人能否放弃原有的身份与经历变为另一个人的问题,是他特别喜爱的题材。长篇小说《我就用甘腾拜因这个名字吧》(1964),主人公就象换衣服似的换用姓名、身份、经历,来表达自身的感受。剧本《传记。一出戏》中一个希望改换自己历史的人重温了过去一段生活,他试着做出各种不同的反应,结果依然照旧。说明个人的生存境况是由社会关系铸定的,个人的改变必须以社会的改变为前提。
      他的作品远远超出德语国家的范围,特别值得一提的长篇小说《能干的法贝尔》(1957)的译本有近三十种文字之多。弗里施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人的精神危机问题。弗里施的小说还有、《认为技术决定一切的人》(1957)、《蒙陶克》(1975)、《人类出现在新生世》(1979)。1978年弗里施又出版了一部剧本《三联画》。此后他的创作产量不多。其他作品还有《忆布莱希特》(1968)、《戏剧散论》(1969)、小说、和剧本《瑞士不要军队吗?》等。马克斯·弗里施还写过跟中国有关的作品《彬,北京之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1-24 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5311.《比得曼与纵火犯》
      是瑞士剧作家马克斯·弗里施最受争议的戏剧作品。该戏剧的情节十分简单:生发水厂主比得曼深受媒体信息的影响,强烈怀疑入住家中的陌生人即为危险的纵火犯,却因自身的虚荣和恐惧,选择自我欺骗,借以逃避真相,甚至不断地讨好纵火犯,希望他们为自己的“友谊”所打动而放弃纵火。比得曼对于纵火犯的姑息养奸,最终导致了灾难无可避免地发生,而自己亦沦为纵火犯的帮凶。通过对这场灾难罪责的分析,可窥见作者弗里施一贯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讽刺和批判。比得曼对于借宿者不加考虑地怀疑和拒绝,反映了媒体信息对个人认知的极大影响,同时借由媒体传播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以比得曼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媒体信息的影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戏剧中,纵火犯所陈述的赤裸裸的事实却被比得曼视为笑话或谎言,暴露了人际交流的问题性。剧本中所述的社会是病态的、非正常的,在这样的社会中,毫无公平可言,例如比得曼的雇员因被辞退而自杀身亡,警察却包庇比得曼。此外,由消防队员组成的合唱队在剧本中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起到了间离化的效果,另一方面反映了该病态社会中灾难预防机制的失效。通过对戏剧人物比得曼、博士、纵火犯施密茨和埃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1 07: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