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2-29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2-29 06:34 编辑

      5285.《玫瑰之名》
      中世纪时期的意大利处于天主教封建势力反对统治的阴影中。英国天主教方济各会修道士威廉和年轻的徒弟阿德索来到意大利北部山区本尼迪克特教会修道院。参加关于宗教与清贫、王权与意志的大辩论。在修道院的七天中,他们耳闻目睹了插图装帧师阿德尔莫、希腊文翻译费南修斯等修道士神秘的死亡,这一切都与缮写室中的一本怪书有关。在追寻过程中,阿德索与一位来修道院以色相换取食物的年轻姑娘发生了感情。在一座八边形的迷宫式的藏书楼中,他们发现了这一桩桩谋杀案的秘密:老院长约杰在怪书上涂了剧毒药物,因为他害怕这本宣传真理的"怪书"会影响人们对天主教教义的信仰。他看到阴谋败露,把怪书撕毁,并放火焚烧藏书室。威廉冒着生命的危险抢救出一批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回国途中,阿德索见到了那位他倾慕的姑娘,但还是割断柔情,跟随自己的恩师而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2-30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5286.《诠释与过度诠释》
      文本意义的诠释是人文及社会科学韵主要工作。但是,对一个文本的诠释是否有界限?作者的意图对于划定这一界限是否有作用?艾柯以作品的创作者和解释者这双重身份,提出的观点当更有意义和启发性。他存书中提出“作品意图”这一概念,来限制文本诠释具有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而罗蒂、卡勒、罗斯则分别从哲学、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等方面反驳艾柯,并阐述了各自的独特观点。在这个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诠释学的不同理论之间的差异及其交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5-12-30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5 05:29
160.齐梁体:
      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一种诗风。从齐到梁,历时约一百多年。期间,诗歌内容多以 ...

这个问题是:齐梁人发现了诗歌的韵律,楼主:我这么解释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2-30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园林 发表于 2015-12-30 16:33
这个问题是:齐梁人发现了诗歌的韵律,楼主:我这么解释对吗?

      齐梁是一个大时代,就整个齐梁诗歌时代还是有不少优秀诗人和作品的,如庾信、谢朓等人的作品,对诗歌形式的创造,特别是对诗歌韵律的发现是齐梁诗人的一大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5-12-30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6 12:59
164.初唐四杰:
      唐代初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文人。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 ...

唐朝的这四位诗人就比较熟悉了,他们的一些代表作,都学习过。他们的诗作离我们就又进来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5-12-30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7 05:39
167.田园诗派:
      古代诗歌的一个流派,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古往今来,陶渊明的诗 ...

陶渊明就比较熟悉了,主要是他的《桃花源记》诗句脍炙人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5-12-30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7 19:24
169.新乐府运动:
      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 ...

到了白居易、元稹唐代,这也算诗歌革命把?
今天学习了从南朝的齐梁体到唐代诗歌革新运动,了解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演变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5-12-30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园林 于 2015-12-30 19:39 编辑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8 05:24
170.古文运动:
      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 ...


这一节里的代表人物就比较熟悉了。他们的一些代表作也可以略知一二。他们有的是唐宋八大家里的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2-30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园林 发表于 2015-12-30 18:00
唐朝的这四位诗人就比较熟悉了,他们的一些代表作,都学习过。他们的诗作离我们就又进来一步。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2-30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园林 发表于 2015-12-30 19:11
陶渊明就比较熟悉了,主要是他的《桃花源记》诗句脍炙人口。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2 20: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