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24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5251.《夏先生的故事》
      本书是一部貌似幽默,而实际上则是一本十分严肃的作品。小说分二各层面展开,一是叙述了"我"充满喜怒哀乐的童年生活,读者看了会忍俊不禁;二是描写"怪人"夏先生的怪诞生活和言行,人们读了会有一种凄楚和辛酸之感,同时也发人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25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5252.《香水》
      小说没有浩瀚的篇幅,它的结构严谨,共分四章,五十一节,段落分明,叙述清楚。小说一开始就开门见山。聚斯金德在三言两语后,立即点出了要为气味王国的天才怪杰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立传的意图。随后,作家花费点笔墨交代了十八世纪世界上最臭的城市巴黎,立即把本书的主人公"请"了出来--他于一七三八年七月十七日(这年最炎热的一天)生在巴黎最臭的市区内一个臭鱼摊旁的宰鱼台下。接着,作家描述了格雷诺耶一系列的人生经历:婴幼儿时期举目无亲;八岁起被加拉尔夫人卖给制革匠格里马并在那里像牛马一样干活;第一次杀害一名少女并摄取其香味;为香水制造商巴尔迪尼重振香水业,徒步到南方去,在荒山里穴居七年;在蒙彼利埃的经历;在生产香水的名城格拉斯当伙计,其间杀害了二十五名少女,取得她们的香味制作香水;一七六六年被判处死刑却又死里逃生;一七六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晨(这一天又是这年最热的一天)返回巴黎时被人分尸吃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26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5253.《鸽子》
      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约纳丹是巴黎一家银行的守门人,在经历了纳粹的恐怖统治、战争磨难以及妻子跟人私奔等坎坷后,其人变得十分胆小怕事,在他正安于自己的平淡生活时,不料一只鸽子搅乱了他内心的平静,使他产生莫名的紧张、迷惘和恐惧。鸽子本是和平、安全的象征,在作者笔下却成了引起惶恐的根源,其隐喻是十分明显的,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对失去安全的焦虑和对人类生存所感到的恐惧。小说以传统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和出色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主人公迷离恍惚的心态,是一篇绝好的心理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27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1-27 10:24 编辑

      5254.马克斯·弗里施
      1911年5月15日生于苏黎世,父亲是建筑师。他于1931至1933年在苏黎世大学学习德语文学,后因父亲去世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瑞士和德国报纸撰写通讯报道。在东欧、南欧游历期间创作了第一部小说《于尔格·莱茵哈特》(1934)。1936年进入苏黎世的瑞士联邦工学院学习建筑专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征入伍,一度在边境当炮兵。这时他重新执笔,把自己服役的经历和思想记载下来,即为《从军散记》(1940)。1941年工学院毕业,从事建筑业务和文学创作。战后多次游历欧洲、美国、日本、阿拉伯各国。1954年因发表以探索自我本质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施蒂勒》而成名。1955年成为专业作家,1958年获得毕希纳奖金。1960至1965年住在意大利罗马,1962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马尔堡大学赠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后定居瑞士提契诺州。1975年曾来华访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28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5255.马克斯·弗里施作品
      他以小说和戏剧创作赢得了国际声誉。弗里施和迪伦马特一样,认为舞台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表演"现实的场所。他的戏剧创作受到德国贝尔托·布莱希特和美国桑顿·怀尔德的影响。从前者接受了主题的譬喻性和"陌生化"技巧,常揭示事物另一种发展的可能性,以使人们出乎意料之外,迫使观众进行思考;从后者接受了对主观因素的强调。其作品的哲学意味较浓、较抽象。
      弗里施的早期小说,如《于尔格·莱茵哈特》、《我喜欢折磨我的东西,又名难处》(1943)和《宾,又名北京之行》(1945)等,影响不大。后在导演希尔茨菲尔德的鼓励下,开始戏剧创作。第一部剧本《圣·克鲁兹》(1944),写一个垂死的流浪歌手找到他旧日的情人,抒发了人们对青年时期理想的怀念和对远方生活的向往。这是一部倾向于象征主义的作品,作者打破传统方法努力拆散情节,按现代方式加以重新结构。剧本写过去又写现实,似梦似真,富有浪漫情调。
      1945年创作的《他们又在唱了》,描写21个人质和其他人惨遭法西斯杀害以及战争中的死难者包括行刑的刽子手在阴间寻求共同的生活。作者认为人们在活着的时候都失去了"自我",只有在冥界才得以恢复人的正常生活,人质们的歌声一再出现,表示警告后代人不要重蹈覆辙。剧本上演后获得很大成功。
      此后陆续发表了不少剧作,如闹剧《中国长城》(1947),登台角色有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以及罗密欧、朱丽叶、唐璜等;长城是时间老人的象征、历史的见证,借以表现技术进步与人类境况的不一致。这出剧抛弃"场"和"幕"的模式,由24个"景"组成,古今人物同台,贯穿着历史悲观主义基调,形式上有明显的布莱希特痕迹。
     《战争结束的时候》(1949)抨击为了保全自己可以出卖良心的说法;喜剧《唐璜,又名对几何学的爱好》(1953)使弗里施的声誉越出德语国家。描写唐璜研究几何学,因被许多女人纠缠,无法潜心钻研,他为了摆脱他们,故意安排被人掳走,但即使进了地狱,也不能如愿。此剧比弗里施其他剧作具有更多娱乐性。
      弗里施的戏剧代表作《比得曼和纵火犯》(1958)与《安多拉》(1961)是两出最纯正的布莱希特式譬喻剧。《比得曼和纵火犯》写客店老板比得曼胆小怕事又唯利是图,眼看两个形迹可疑的人不断把汽油筒往他的阁楼上搬运,却明哲保身,不敢制止而且一味迁就,直至把火柴交给罪犯,终于酿成了全城大火。剧中采用了古希腊悲剧常用的合唱队形式,随着剧情的进展进行说明、评论。剧中穿插了被他解雇的职员自杀的情节,加深了对资产阶级丑恶面貌的刻划。《安多拉》写安多拉小城镇受到"黑色"势力的威胁,村中的小孩安德里被人们误认为犹太人,被"黑色"势力的人抓住后一位教师解救了他,并把他抚养成人。由于"犹太"血统,他处处受到歧视,向"养父"女儿巴尔卜琳求爱,也遭到拒绝。后来"黑色"势力屠杀大批犹太人,父亲上吊身亡,巴尔卜琳疯狂地乱跑,她呆呆地凝视着安德里的鞋,徒然地盼望着他能回来……。《安多拉》问世以后,欧洲的"文献戏剧"和"残酷戏剧"相继兴起。弗里施又折回到他的戏剧事业的初创阶段,重新拾起与《圣·克鲁兹》相近的题材,写出《传记,一出戏》(1967)。
      弗里施的长篇小说《施蒂勒》(1954)被认为是一部语言优美、想象力丰富的杰作。小说写人的身份辨认问题,即一个人能否放弃原有的身份与经历变为另一个人的问题,是他特别喜爱的题材。长篇小说《我就用甘腾拜因这个名字吧》(1964),主人公就象换衣服似的换用姓名、身份、经历,来表达自身的感受。剧本《传记。一出戏》中一个希望改换自己历史的人重温了过去一段生活,他试着做出各种不同的反应,结果依然照旧。说明个人的生存境况是由社会关系铸定的,个人的改变必须以社会的改变为前提。
      他的作品远远超出德语国家的范围,特别值得一提的长篇小说《能干的法贝尔》(1957)的译本有近三十种文字之多。弗里施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人的精神危机问题。弗里施的小说还有、《认为技术决定一切的人》(1957)、《蒙陶克》(1975)、《人类出现在新生世》(1979)。1978年弗里施又出版了一部剧本《三联画》。此后他的创作产量不多。其他作品还有《忆布莱希特》(1968)、《戏剧散论》(1969)、小说、和剧本《瑞士不要军队吗?》等。马克斯·弗里施还写过跟中国有关的作品《Bin oder die Reise nach Peking》,中文译名为《彬,北京之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29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5256.《安多拉》
      是十二场的寓言剧,该剧控诉了法西斯迫害犹太人,并提出在这类罪行中谁是帮凶的问题。
      ​安多拉是弗里施虚构的国家名字,与安多拉毗邻的是黑人国,在剧中它是"和平、自由和人权的堡垒"。但在这里的人都是"无罪的人们",居民们把自己的房子粉刷成白色--象征洁白和无罪。这个白色国家受到"黑色"邻国的威胁。剧中主人公安德里是教师康青年时和邻国一个女人所生的私生子。但是,教师当时畏于社会习俗,他不敢公开承认,百般掩饰风流韵事。恰好黑人国发生了迫害犹太人的罪行,康佯称这孩子是他从黑人暴行中救下来的犹太孩子,安多拉人则把康的行为说成扶危济困的义举。从此,"犹太人"便成了安德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被作为康的"义子"抚养,另一方面又作为"犹太人"到处遭受歧视。
      安德里因自己和别人不同而感到孤独,力图改变自己与众不同的形象:他聪明、能干,很快掌握了一门木工手艺。安德里成了木匠之后,欣喜若狂,以为自己可以自食其力,还想攒钱和教师的女儿,同父异母的妹妹芭布琳结婚,但遭父亲断然拒绝,梦想落空。而那些木匠师傅怀有对犹太人的偏见,百般刁难,歧视他,不让他好好学手艺,而是打发他去做生意,还说什么,犹太人只会赚钱,天生就不是学手艺的材料。那个想占芭尔琳便宜的士兵当众侮辱取笑安德里,将他打倒在地,并公然声称要霸占他的未婚妻。士兵有恃无恐地撒野,同时还嘲笑犹太人是胆小鬼。安德里热恋着芭布琳,芭布琳也满怀激情和他亲吻,两人心心相印,难舍难分。可未得到父亲肯首之前,只能像兄长那样关心爱护芭布琳。安德里很怕芭布琳因他是犹太人而嫌弃他,他多次问芭布琳,自己是不是像别人说的那样只好色,而没有感情。当他鼓起勇气,向父亲表露心迹时,又遭拒绝,而来得到任何解释。于是,他十分恼火,悲愤地喊出:"就因为我是犹太人!"安多拉人对犹太人的偏见、歧视就像一座围墙,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去看病,也时常遭到医生的盘问和数落。在他到处碰壁之后,心中逐渐滋长一种反抗情绪,暗地里拼命存钱,将来带上心爱的人悄悄远离这个国家。
      正当他编织着美丽理想时,守护在芭布琳门前睡着了,此时,士兵闯进芭布琳屋里将她奸污了。这一不幸事件发主之后,康与安德里的关系彻底破裂了,整个家庭笼罩着一种阴影。康几次想对安德里承认自己就是他的亲生父亲,可话到嘴边又无勇气和盘托出,而安德里又认为康在像别人一样歧视自己,父子关系日趋恶化。康的妻子目睹这一状况,请求神父帮忙,从中调和。于是,神父把安德里叫到教堂开导劝慰他,并用圣经上的语言教导他:首先要爱自己,接受上帝把他创造出来的这个样子,不用去顾及他人的看法,况且对他说,说他是犹太人,"纯属无稽之谈"。
      后来,"黑色"邻国入侵安多拉。一天,安德里亲生母亲走进酒店,见到昔日的亲人康和儿子安德里,她便把手上的戒指送给安德里,但未相认。她匆匆离去时,被人从背后用石头砸死了。康懊悔自己当时怯懦,现在的状况,迫使他终于向神父倾吐了真情。"黑色"人军队以捉拿砸死女人的凶手为借口,发动了向安多拉"白色"国入侵。平时气壮如牛、夸夸其谈的家伙,说什么血战到"最后一个人",此时此刻却胆小如鼠,而且协助黑人把安德里当作凶手,说他是犹太人,诬告他扔石头,杀了人。为了给犹太人示众,安德里被当众拉到广场处以极刑。芭布琳拼命保护他,惨遭毒打,被当众剪去头发,被唾骂作"犹太人的婊子"。这时,康终于不顾一切,鼓起勇气宣布安德里的真实身份,可已为时过晚,无济于事,也无一人相信,只得自缢而死。敌军撤退了,只有已经发了疯的芭布琳仍然留下,不停地呼喊:"我要粉刷,我要粉刷……"仍在寻找她的头发和她的哥哥:"我的头发在哪?""这是安德里的鞋子,别动它们,要是他回来,他的鞋就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30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5257.《施蒂勒》
      主要内容:对雕塑情有独钟的施蒂勒,娶了美丽动人的舞蹈演员尤莉卡为妻,尤莉卡舞台上的无限风光,却给了他极大的压力。他用自己的方式所做的一切都未能使尤莉卡得到满足。爱和无奈,让他们双方都难以忍受。
      面对生活的压力和事业的平庸,施蒂勒毅然挣脱了婚姻,不告而别……
      他更名换姓,费尽周折。六年后,不料在回乡检查护照时被人认出,指控他为“持美国护照的德国人”。对于这一切他矢口否认,直到见到风韵犹存的尤莉卡,真相才浮出水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2-2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2-2 11:25 编辑

      5258.《能干的法贝尔》
      主人公名为瓦尔特·法贝尔,是一位受雇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工程师。一天,法贝尔在美国纽约拉瓜迪亚机场乘坐飞机出差旅行,在飞机上,法贝尔认识了一位德国杜塞多夫的年轻人赫伯特,他去危地马拉看望哥哥。在交谈中,法贝尔发现,年轻人赫伯特的哥哥就是自己的昔日好友约阿希姆。约阿希姆曾是法贝尔年轻时代的挚友, 二人分别后,阿约希姆结了婚,法贝尔得知其妻就是法贝尔年轻时候的情人汉娜。汉娜是慕尼黑人,半犹太血统。年轻时候汉娜和法贝尔情投意合,当时德国已经开始要排挤和大规模迫害犹太人。法贝尔正准备和汉娜结婚的时候,得到汉娜必须要在两周之内离开瑞士回到德国的命令。他立即赶到苏黎世,偕同汉娜去外侨警察局申述结婚理由,请求恢复汉娜在瑞士的居留许可权,但是官方给出的拒绝理由是:瑞士是个小国,没有地方容纳无数的逃难者,并给与政治避难庇护权。又因为汉娜认为法贝尔想和她结婚不是出于爱。两人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结婚,但汉娜已经怀了法贝尔的孩子。
      两人分手后,一晃二十余年过去了,汉娜一直杳无音讯。法贝尔得知汉娜与约阿希姆结了婚,战争爆发,约阿希姆成了俘虏,汉娜逃往英国,独自抚养孩子。汉娜带着孩子到处奔波,最后来到雅典。性格坚强的汉娜一边含辛茹苦的抚养孩子,一边孜孜不倦的学习,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后来法贝尔坐船从纽约去法国,在船上邂逅了一个叫做伊丽莎白的年轻姑娘,她是耶鲁大学的学生,暑假回希腊看望母亲。法贝尔发现她有点像汉娜,并产生了兴趣。下船后他们走散了,但是在巴黎街头又偶遇,两人同游卢浮宫,很快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来,他们决定同游意大利,途中两人萌发了爱情,法贝尔甚至向她求婚。后来法贝尔知道了她的母亲是汉娜,便开始用数学概率计算出自己想要的推测:她不可能是自己的孩子,只能是约阿希姆的孩子。他们到达希腊之后,莎白在海滨被毒蛇咬伤,在医院不幸身亡。在莎白住院的时候,汉娜闻讯赶来,与法贝尔重逢,二人交谈之中,法贝尔被告知:莎白就是他的女儿!
      此时,他原有的价值观开始动摇,并发生了彻底改变,在不堪忍受的震惊中,他身患胃癌,怀着悔恨之心,辞去了工作,在医院里面写下了这段经历,同时想要像二十年前一样再向汉娜求婚。生命弥留之际,法贝尔不再感到孤独,因为汉娜在他的身边,仿佛“自己是在普照金雀花、沥青和海洋的光明中逐渐熄灭的,在瞬间的永恒面前坚持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2-3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5259.《彬,北京之行》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我”是一个建筑师,手携一卷图纸,和一个叫“彬”的神秘飘忽的朋友,不知怎么来到梦想的彼岸之城——北京。弗里施以细腻非凡的笔触描摹出梦中场景的幽深与变幻感。他悬想中的北京有月光下的山峦和长城、开满睡莲的湖泊、笑容温和而神秘的菩萨、与他相恋的黑发少女玛雅……而陪伴他、提醒他完成旅行的“彬”,其实是另一个“我”。Bin在德语中是跟在第一人称“我”之后的助词,意思是“存在”。北京之行,其实是一个内心梦想散漫投射的幻境,而存在于一个西方人金色想象中的北京也完全不同于我们的感知。
      小说结尾,“我”回到了现实中妻儿的身边,不由自主地发觉,孩子很像梦中的“彬”,而北京,是一座“我”将永远无法到达的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2-4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5260.托·迪·兰佩杜萨
      意大利作家。出生在西西里的一个贵族世家,毕业于都灵大学法律系。生前一直很不得志,晚年在家赋闲。长篇历史小说《豹》(1958)在他逝世以后才得到出版,轰动文坛。《豹》描写1860年民族复兴运动高潮至191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一历史时期的事件,主人公西西里贵族范布里齐奥·萨利纳公爵在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冲击下丧失权势,他的侄子唐克雷蒂不甘心贵族家庭的没落,投奔加里波第率领的千人团,最后投靠暴发的资产阶级权贵。小说比较真实、细致地反映出意大利封建制度的崩溃,对资产阶级的贪得无厌也有一定的揭露。但作品中也流露出作者对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表示的惆怅和对民族复兴运动的结局感到失望的情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2 20: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