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14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5241.《列车正点到达》
      这个标题里的“列车”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驶向前线的火车,或者是驶向末日的命运。这两种定义正好对应小说里的两条线,一条是空间之线,一条是时间之线,空间之线通向某个主人公自己也不知道的前线,时间之线则直接通向死亡。  
  在小说的开头,主人公偶然听到了这样一个词:“不久”,围绕这个词,伯尔一口气写了好几页纸。我想,这样一个开头足以吓跑很多想读休闲小说的人。“不久”,这个词就这样不经意地飘进主人公——一个奔赴前线的士兵的耳朵。在一般人看来平淡的一个单词在他看来,根本就是结局的代名词。那个不可触摸的结局,那个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等待他的结局,一想起来,就要颤抖的。     
  用这个思路来想一想这篇小说标题里的“准点”,也会觉得带上了恐怖的气息。列车准点到达。不管是怎么样的“不久”,关键是它是准点的,你不管如何挣扎,它都会准时而来。所以在小说的结尾,当士兵邂逅的那个妓女想要救他,带他逃离这不可避免的命运,驱车离开的时候,最终车子还是被两把钢刀切碎。这两把钢刀是什么呢?我倾向于觉得这是一种象征。准点到达的列车,它是无所不在的,你逃不开。
  这是一种恐惧,对战争的,对未来的。最让人恐惧的,是德国这辆列车被某个邪恶的力量带向不可知的深渊这个绝望的动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15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5242.《无主之家》
      二战后德国人民不仅要面对战争所带给他们自身的创伤,还要承受同盟国对他们的指责:所有德国人民都应当承担二战的罪责。这种"集体罪责"引起了德国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并进入了德国群众的集体记忆,而这种意识又通过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相互影响渗入到个体记忆之中并逐渐地被个体所接受。小说《无主之家》中向读者展示了战后的德国人民是如何面对由战争所带来的罪责感。他们运用不同的排斥策略以推脱对于二战的罪责和责任,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心理压力,为自己面对过去及展望未来找到了一种较为舒坦的方式,并开始了新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16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1-16 12:37 编辑

      5243.《九点半钟的台球》
      长篇小说。故事是围绕建筑师费迈尔一家三代展开的。20世纪初,著名建筑师海因利希·费迈尔在竞争中击败了所有同行,担负起建造圣安东修道院的重任。修道院建成后,他名声日隆,娶了名门闺秀约翰娜为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困难日子里,他的长子、长女都因饥饿和疾病相继去世,次子罗伯特继承父业,攻读建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他执行了炸毁由他父亲建造的修道院的命令,以便给射击腾出一块空地。战后罗伯特的儿子约瑟夫又参加了重建圣安东修道院的工作。现在罗伯特过着内省的隐居生活, 每天上午9点半到亨利王子饭店去打一小时台球。他炸毁修道院这个心中的 “秘密”始终没有向父亲和儿子泄露。罗伯特的母亲约翰娜为免遭政治迫害而住进了精神病院,战后也不愿出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17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5244.《小丑之见》
      小说主人公汉斯·施尼尔出生于波恩煤矿大老板家庭,其父亲是个百万富翁。汉斯不能忍受周围虚伪庸俗的环境,在21岁时毅然离家出走,当了一名丑角演员,没有正式结婚就同虔诚的天主教徒玛丽生活在一起,这在教会和世人眼里是非法的、不道德的。后来玛丽离开了他,同一个有钱有势的天主教徒结了婚,使汉斯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6年以后,在他27岁时,他回到波恩,坐在火车站广场上卖唱,沦为乞丐,但是他的抗议歌声却被淹没在狂欢节的欢乐中,这时玛丽也正从罗马度蜜月归来。作者将小说的情节压缩在一天,通过倒叙手法,以施尼尔这个局外人的视角,对国家、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作了全面的揭露、讽刺和批判,认为这一切都是与自然人不相容的。小说由第一人称叙述者的独白、电话谈话、回忆组成。小丑最后的辛酸结局使作品笼罩着悲观失望的氛围,但小丑却是一个挑战的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18 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5245.《莱尼和他们》
      小说中的主角,是个只会谈两首舒伯特乐曲的女子。当然她的父亲很不满意,认为只会弹两首舒伯特没有出息,不算懂音乐,该弹莫扎特和贝多芬才行。总有人看不起舒伯特、舒曼或孟德尔逊。莱尼十四岁入寄宿学校,由修女教她弹了两年半钢琴。修女觉得莱尼有音乐天才,但很失望,因为学生不会读乐谱。老师花了不少心思,用教地图的方法教音乐上的山脉和河流,学生吃力的很,勉强学会读谱。可是舒伯特是她的极限,再也无法超越。  
  莱尼的邻居中有位音乐评论家。四十年来,一直听到莱尼的琴声,从她启蒙初学,继而稍有进步,以至后来日渐娴熟,翻来覆去弹琴,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而评论家自己因战时入伍,成为俄国人的俘虏,只弹些流行歌曲。  
  莱尼的经济情况糟糕,家财杂物七点八当,有时还要典当钢琴,但她总想尽办法把琴赎回,甚至声言,为了钢琴,不惜去当马路天使。  
  数十年来,莱尼和她的钢琴相依为伴,丈夫意外离散,儿子入狱,钢琴一直在她身边。莫扎特或贝多芬,和她生死相共的,只是两首舒伯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19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5246.《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
      取材于真实事件。善良、朴实、温柔的卡塔琳娜·布鲁姆因为与一个被警方追捕的联邦德国逃兵路德维希·戈顿邂逅,一见钟情因而卷入了一场警方的侦查中。警方对她的毁谤和小报记者的捏造事实,使得她不得安宁,被迫忍受着精神上的侮辱和折磨,甚至连母亲也被逼死。最终卡塔琳娜忍无可忍,击毙了逼迫她的记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20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5247.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1949年出生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施塔恩贝格湖畔,早年学过钢琴,后又攻读历史,曾作过西门子公司的文秘,在酒吧舞厅里打过工,甚至还当过乒乓球陪练。广博的历史知识和不同的生活经历使他思维活跃,想象力极其丰富。在大学念书时,聚斯金德就尝试撰写短篇散文和长篇的影视剧本,但都未能发表或被采用。此后,他一度靠给电视台写剧本为生。1980年聚斯金德创作出第一部个人作品--独幕单人话剧《低音提琴》,次年该剧首演便获好评,随即成为欧洲话剧舞台上长盛不衰的经典剧目。四年之后,他的第一部小说《香水》问世,该书一经推出便迷倒了众多读者,先后被译成近四十种语言,各种版本在全世界的总发行量高达1200万册。在随后的几年里,聚斯金德又陆续出版了《鸽子》和《夏先生的故事》两部小说,均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的交口称赞,从而奠定了他在当代德语文坛引人注目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21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5248.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作品特点
      与同时代的德国作家相比,聚斯金德文学创作的产量并不高,作品的篇幅亦不大,但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深邃的思想含义,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隽永的寓意和精湛的文笔,却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香水》像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聚斯金德运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十八世纪法国巴黎一个怪才格雷诺耶"寻香杀女人"的离奇一生。而在《鸽子》一书中,聚斯金德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技巧,把巴黎一家银行门卫诺埃尔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忠于职守、老实巴交的诺埃尔,三十年如一日地蜗居在自己的小屋里,过着平淡孤寂、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一天早晨,一只突然出现在门口的鸽子却让他惊慌失措,六神无主。于是,往日的平静全被打破,包括衣、食、住、行和本职工作在内的所有的生活细节均受到干扰,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濒临崩溃的边缘。这一切莫名其妙的混乱,直到那只带来不祥之兆的鸽子悄然离去时才随之平息,一切又复归原样。《低音提琴》中主人公愤世嫉俗而又无可奈何的大段自我解嘲,极为贴切地反映了失意者的矛盾心态。而《夏先生的故事》则通过孩童之口,以诙谐幽默且不乏讽刺意味的生动、形象的叙述,道出了作者对人间事物的真实看法。从这些题材和体裁不尽相同的作品上,可以看出聚斯金德编织故事的杰出才华和驾驭德语的深厚功底。
      聚斯金德的文学创作几乎都远离鸿篇巨制和重大题材,而总是把视点放在那些没有社会地位的小人物身上,对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无论是人生不得志的低音提琴手,还是孤家寡人的银行门卫,或者"一意孤行"的夏先生,甚至那个残忍的"香水杀手",都属于与时尚格格不入并为上流社会所不屑一顾的"圈外人"。聚斯金德借助对这些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示了后工业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困惑、恐惧、沮丧、不安、无奈,及其悲观的内心世界和荒诞反常、难以理喻的怪异行为,从而成为德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22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5249.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人物性格
      聚斯金德生性腼腆,不爱张扬,平日深居简出,行迹难觅。和一般知名作家不同的是,他的一部作品问世后,自己便远离媒体的喧嚣,下一本书总要等上好几年才会露脸,而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加上作品内容亦真亦幻,故事情节似有似无,使这位天才作家在德语文坛上显得若隐若现,飘忽不定。人们已习惯了他在瞬间闪光发亮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他又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幽然冒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23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1-23 10:03 编辑

      5250.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在中国
      十五年前,时任《世界文学》编辑的蔡鸿君先生慧眼识金,在八十年代相当活跃的德国文坛上注意到一颗崭露头角的新星--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并首次将其作品引入中国。然而,中译本《鸽子》当时并未像小说中的鸽子对主人公产生心灵震撼那样,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轰动。直到数年后,聚斯金德的誉满全球之作《香水》才使他的知名度在中国陡然上升,其"香气"甚至流芳至今。
      聚斯金德新译作品《低音提琴》和《夏先生的故事》,以及新版《香水》、《鸽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2 14: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