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29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0-29 08:13
谢谢,学习了。

      感谢农场章文的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30 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5226.《铃蟾的叫声》
      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的一部重要作品。亚历山大教授是个鳏夫,他回故乡但泽省亲,在一个花市上认识了波兰女艺术家亚历山德拉,他们谈的很投机,亚历山德拉也守寡多年,两人坠入情网,很快缔结了良缘。婚后他俩突发奇想,成立了一家德国-波兰公墓公司,让少小离家的人能叶落归根。迁葬者日益增多,不仅那些年事已高的"老但泽"千里迢迢从德国回到但泽,进周围的养老院颐想天年,连那些"被迁者"的孙子和曾孙也从德国蜂拥而至。他们在昔日德国人的地盘上大兴土木,一时间,在波兰这片国土上,德国人的别墅和高尔夫球场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而生。这时,波兰国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发出了"德国人在用殖民方式占领土地","德国人卷土重来了","金钱能支配一切"等声音。亚历山大夫妇为躲避各方面的压力,驾车去那不勒斯旅行,在路上他们听到了铃蟾的叫声,当地人认为铃蟾的叫是一种不祥之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31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5227.《辽阔的原野》
      是作者的鸿篇巨制。它以东西两德重新统一这一政治事变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及其周围几个人的经历和回忆,对德国上世纪后半叶的历史作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尤其是对1989年那场发生在德国的巨大变革进行了真实的反映和深刻的反思。二战时期冯提作为战地记者去前线采访,认识了法国姑娘玛尔塔,在她的影响下参加了抵抗运动的电台工作。战后冯提在苏占区任小学教师,协助政府做思想教育工作,多次受到表彰,但后来因鼓吹自由的越轨行为,尤其在其三个儿子"叛逃西方"后,在党内受到清洗,并被辞退。两德统一后他又受到重用,被托管局聘为顾问;此时他不由发出了一声"我们的共和国完了"的叹息,表达了对工农政权的恋恋不舍之情。在国会大厦前庆祝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的欢呼声中,人们又听到了冯提"满月好,可是残月更好"的不和谐的声音。 随着时间的流逝,冯提对重新统一的德国的失望也与日俱增。来自西部的财阀们打着"清理"的旗号,大肆巧取豪夺,还让冯提任职的托管局将成千上万的东部公民推上街头,迫使他们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在人们心中"清理"成了"谋杀"的代名词。此时冯提又接受了一项新任务去寻找一种新的名词来替代臭名昭著的"清理"一词。冯提这才有所醒悟:人们追求的自由、民主,原来就是这样的!之后,他同法国的外孙女一起悄然逃出柏林,驾车向一个辽阔的原野疾驶而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1 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5228.《消逝的德国人》
      是葛拉斯夫妇和导演福克.史伦道夫一九七九年访问东南亚之前、当时、之后,所写的散文剧本,可惜一直没能拍成电影。内容叙述一对来自北德,在自民党、社民党相当活跃积极的教师夫妇前往亚洲游历的见闻与思索。表达了作者对於东南亚的贫苦、当时德国史特劳斯对抗施密特选战的看法,以及对德国人口减少、科技迅速发展、核子威胁日益增加的彷徨及失望。对於不看葛拉斯作品的读者,这本专业书和散文,同时还差点拍成电影的混合体,无疑是充满软性、睿智、讥讽、幽默,适合作为入门的书,读者可以从中得到完整的文学大师葛拉斯印象,包括他写作时如何构思、布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2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5229.西格弗里德·伦茨
      西格弗里德·伦茨是德国当代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小说《德语课》的作者,也是德国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代表作家,在当代德国文坛的地位仅次于伯尔和格拉斯。
      凭借1968年出版的《德语课》等作品,西格弗里德·伦茨与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马丁·瓦尔泽等一起成为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
      2014年10月7日,西格弗里德·伦茨在德国汉堡因病去世,享年88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3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1-4 07:03 编辑

      5230.西格弗里德·伦茨人物简介
      1926年3月17日,伦茨·S生于东普士马祖里地区的吕克。他曾加入希特勒的青年团,战争结束前夕被征入伍,在纳粹军队崩溃时逃往丹麦。战后在汉堡攻读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和哲学。1950年任《世界报》副刊编辑。1951年起成为职业作家。
      伦茨在政治上主张改革,赞同社会民主党纲领,在艺术上主张艺术为道德服务,反对作家置身于社会现实之外,初期创作受海明威等人的影响。1951年第一部小说为《空中群鹰》。成名作《德语课》发表于1968年,是战后西德流行较广的小说之一。
      小说取材于画家埃米尔·汉森在纳粹统治时期被禁止作画的真实事件,引起舆论界的重视。伦茨的重要小说还有《与影子决斗》(1953),《激流中的人》(1957),《面包与竞赛》(1958)。1963年发表的《满城风雨》,提出了战争的罪责问题,表示了作者对过去战争的反思。他还著有话剧和广播剧。
      1926年3月17日,伦茨出生于东普鲁士马祖里地区的吕克城,父亲是海关官员。他在法西斯统治下度过童年时代。一九四三年中学毕业后被征入伍,当了一名海军士兵。在纳粹军队溃败时逃往丹麦。战争结束前夕,他在丹麦的森林里度过一段时期。战后,他到汉堡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和哲学。一九五○年任《世界报》副刊编辑。一九五一年起成为职业作家,定居在汉堡。这个德国北部的港口城市成为他许多小说的创作背景。
      1951年,他的《空中之鹰》问世。这部长篇小说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个逃犯在芬兰边境被边防军打死的故事。小说发表后,引起文学界的重视,次年荣获莱辛奖。他在文坛崭露头角后,创作欲一发而不可收,接连推出一批有影响的佳作,其中有描写一个德国上校重访非洲战场、受到良心谴责的小说《与影子的决斗》(1953),还有描写一个老潜水员因担心年老失业而涂改证件上的年龄、终被辞退的中篇小说《激流中的人》(1957)。一九六八年,他推出了长篇小说《德语课》。这部作品取材于画家埃米尔·汉森在纳粹统治时期被禁止作画的真实事件。作者不以第一人称出现在小说情节的主线之中,而是让一个少年犯被罚写作文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他的父亲是一个警察,他在作文中叙述了他父亲盲目执行纳粹的命令,对一个在战争中救过他性命的画家进行迫害的罪恶行径。小说以传统的叙述手法,剖析和批判了长期被作为“德意志品质”来宣扬的“忠于职守”的思想,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激发人们对被纳粹践踏的公民义务进行反思。《德语课》使伦茨一举成名,同时也使伦茨成为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70年代,伦茨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针砭时弊,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主题思想进一步得到升华。长篇小说《楷模》(1973)是他这一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叙述了三个教育工作者着手编写教科书的第三章《传记与榜样》,四处寻找可以编入书中的“楷模”,最终一无所获的故事。小说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中找不到楷模的事实,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弊端,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另一部值得称道的小说是《家乡博物馆》(1978),写一个地毯工人看到过去的纳粹州长被选为家乡博物馆的馆长,怒不可遏,亲手把博物馆付之一炬,表示他对历史的本质和意义的怀疑。
      伦茨是一个多产的作家,除了创作长、中篇小说外,他还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以及剧本和广播剧等,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各异,意蕴深远。如短篇小说集《苏莱肯村曾经如此多情》(1955),是他给妻子描绘童年情景的二十个故事,取材于家乡吕克的童话和轶闻,大多荒诞怪异,充满讽刺意味。按照许多读者的看法,这些“乡土小说”是伦茨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伦茨在后记中说:“我的故乡可以说是在历史的背面,它没有产生过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没有产生旱冰运动冠军或者总统。相反,在那里能找到的是人类社会不显眼的金子:伐木工、农民、渔民、领实物津贴的工人、小手工业工人和扎扫帚的人。他们与世无争,不急不躁,相安无事地过他们的日子……这个集子所收的故事和小品就仿佛是对马祖里人心灵的探索……”伦茨就是这样把他的家乡作为小说中的现场,并以此为立足点,以文学手段展现社会的各个细节。在德国五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中,伦茨的短篇小说占有重要的地位。伦茨其他短篇小说集还有《雷曼的故事》(1964)、《汉堡人物》(1968)、《被嘲笑的猎人》、《败兴的人》(1965)、《爱因斯坦在汉堡横渡易北河》(1975)等。
      伦茨在创作上深受福克纳、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海明威等人的影响,可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创作的启蒙老师,他的处女作《空中之鹰》就明显地带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艺术色调。他的《被嘲笑的猎人》使人联想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写作方法。当然,伦茨在创作上也有其显著的艺术特色,他在作品中大多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避免使用异乎寻常的新奇的文体手段。他的作品的主题往往通过历史的影射、历史的联想和历史的回忆显现出来,在一定的程度上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问题。
      伦茨的《面包与运动》(1959)和《灯塔船》(1960)是两部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两部小说以深刻的思想性和迷人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至今在德国仍长销不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4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5231.西格弗里德·伦茨人物评价
      战后西德文坛负有盛名的多产作家。《空中群鹰》《德语课》所表现的是战后德国作家所惯于触及的对战后民族性与民族心理的剖析,尤其批判了在纳粹精神腐蚀下形成的那种“忠于职守”的意识。为德国当代最杰出作家之一,与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齐名,但受欢迎程度更胜前两者。自1951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空中之鸢》发表以来,棱茨的影响越来越大,他的名声已经越过西德国界,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5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5232.《德语课》
      取材于德国著名画家埃米尔.汉森在纳粹统治时期被禁止作画这一事实事件。故事发生在1945年。西吉因“盗窃”艺术品被关进了少年教养院,被罚写一篇名为“尽职的快乐”的作文。这让他想起了诸多往事,其父耶普森任警察,1943年奉命监视画家南森,禁止他继续作画。耶普森忠实地执行命令,西吉却背着父亲保护艺术品,把父亲撕碎的南森的画恢复成原状,藏在一个废旧的磨房的“密室”里。不久,警方借故抓走南森时,画家偷偷地把一幅画塞给了西吉。战争即将结束时,耶普森在院子里烧毁各种文件材料,英军赶来,抓走了耶普森,西吉从火堆旁抢出一卷纸,就是父亲从南森那里没收的画稿。三个月后,耶普森仍回小镇任原职,时代早已不同,但他仍执行原来的命令,即把南森的画稿烧掉。一天,西吉的“密室”突然起火。自此以后,西吉更觉得这些艺术品处于危险之中,需要他去救护,最后发展到病态的地步,以致于在南森的画展上“盗窃”艺术品。西吉认为自己是在代替父亲接受惩罚,因为人们不想审判自己,就把孩子关到教养院。西吉的作文写了厚厚的几大本,教养院表示满意,准备释放他。他却面临着对未来的困惑,彷徨不知所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6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5233.海因里希·伯尔
      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在早期作品中,伯尔审视纳粹主义的恐怖统治,看到战争和政治力量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苦难。在后期作品中,他猛烈抨击经济繁荣下的道德沦丧,批评社会和宗教机构的专横和虚伪。1985年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5-11-7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的文学小常识是一个惊人的系统工程。感谢兄弟的坚持,为北网增添了一个“百科全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2 20: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