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19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0-19 11:44 编辑

      5217.君特·格拉斯社会评价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给君特·格拉斯的授奖辞中称"他是寓言家和学问渊博的学者,他是各种声音的录音师,也是倨傲的独白者,既是文学的集大成者,也是讽刺语言的创造者"。
      德国总理施罗德发给君特·格拉斯的贺电中指出:"您毫无疑问是当代最重要的德国作家,长期以来享有国际声誉,诺贝尔奖金授予您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称自己是君特·格拉斯作品的"热情读者"。
      意大利《共和国报》指出,君特·格拉斯是"布莱希特的继承人";英国的《卫报》称他是德国文学的巨匠;《独立报》称颂君特·格拉斯是德意志民族的"政治良心"。
      对德国人来说,格拉斯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慈悲心肠的法官和没有限制的道德权威。不仅他的小说在赎罪,他还是战后德国一位刺耳的批评家。他与德国人的战争健忘症不断地斗争,有时候还挑起争论,1990年两德统一时,格拉斯发表了厄运判决,他反对1990年德国的统一,还形容民主德国的"合并"是联邦德国的殖民行为。自传《剥洋葱》出版后,他的敌人的机会到了,大肆渲染格拉斯的党卫军身份,连从但泽出去的波兰前总统瓦文萨都要求格拉斯放弃他的"格但斯克荣誉市民"称号。
      但更多人还是捍卫格拉斯,比如美国作家约翰·欧文写信给格拉斯:"对我来说,你仍然是一个英雄,既是一个作家,又是一个道德指南针。你作为一个作家和国家公民的勇气都是可效仿的--你最近的被揭露的事是勇气的提高,而不是降低。"电影《铁皮鼓》的导演沃克·施隆多夫也在《每日镜报》上表达了对格拉斯的同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20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5218.《铁皮鼓》
      本书是格拉斯的《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一部现代流浪汉的小说,以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展示了德国那段最黑暗的历史,格拉斯的时事讽刺辛辣刁钻,让你不由得想起诗人海涅。
      1980年,根据本书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被搬上银幕,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99年10月瑞士文学院在授予格拉斯诺贝尔文学奖时,称"《铁皮鼓》是二战之后世界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21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0-21 12:59 编辑

      5219.《猫与鼠》
      叙述了在纳粹统治时期,但泽的一个循规蹈矩的中学生约阿希姆·马尔克,受英雄崇拜宣传的毒害走上毁灭道路的故事。全书分为十三章,由马尔克的同学皮伦茨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处于青春期的马尔克因脖子上格外凸出的喉结而引起了皮伦茨的注意。在皮伦茨的眼里,一动一动的喉结好似一只不停蹿跃的老鼠。他便恶作剧地将一只猫按在马尔克的脖子上,让它去捉那只"老鼠"。逐渐增大的喉结为马尔克带来了苦恼,为了引开人们对他的喉结的注意,他想方设法做出许多不平凡的事迹:潜水,在脖子上戴各种饰物……为了得到一样遮掩喉结的东西,他甚至偷走了一名海军军官的铁十字勋章,结果被学校除名。在军队里,马尔克因作战英勇、战绩卓著而获得了一枚铁十字勋章。衣锦还乡的马尔克一心想在母校作一次报告,恢复过去受到损害的名誉。然而,由于学校校长从中作梗,马尔克未能如愿。一气之下,他打了那个校长,然后逃上他在中学时代经常去玩的一条沉船,潜入密舱,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22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5220.《母鼠》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格拉斯在198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保持了作家惯以动物隐喻人类的特点,构思奇诡,故事怪诞,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与一只母老鼠在梦中的对话,展现了从上帝创造世界直到世界末日的人类历史,反映了作家对于处在核时代的人类社会的思考与忧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23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5221.《剥洋葱》
      在回忆录《剥洋葱》中,格拉斯记叙了他从12岁到32岁的生活经历,共11章,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写起,一直写到他在巴黎的简陋条件下完成《铁皮鼓》。格拉斯声称12岁时战争的爆发,对他意味着童年的结束,此前的童年记忆往往是靠不住的,而他在《铁皮鼓》之后的经历,已经为人们熟知,无需写入回忆录。
      在书中,他一次次地诘问年轻的自己,一层一层地剥去记忆的外皮,尽管这是一个痛苦、艰难、浸满泪水的过程,因为格拉斯认为"必须为这本书找到一种形式,这是最困难的。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自画像都有可能是骗人的--它们也经常是骗人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美化、戏剧化自己的经历,让它们一桩桩浓缩成轶事。我想,所有这一切一目了然,包括文学回忆录的坏名声。这就是'洋葱'。在剥洋葱时,也就是在写作的时候,会一层皮一层皮地、一句一句地越来越明显,让人可以看出来,这下失踪者将会重新活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24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0-24 11:34 编辑

      5222.《德国人会死绝》
      1979年,君特·格拉斯夫妇前往中国等亚洲国家旅行,在旅行进行期间及其前后,作者构思出一部从未被拍成影片的电影剧本:北德的一对中学教师夫妇哈姆和朵特踏上了亚洲之旅,可不论在曼谷、孟买,还是在巴厘岛上,尽管第三世界的人间画面接连不断地袭来,他们大脑里却始终萦绕着挥之不去的德国问题,对"要不要孩子"的问题摇摆不定。他们的忧虑是: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会拥有核电站?施特劳斯会上台?人们将担起养老金的重荷?两个德国还会东西对峙,一边是共产主义,一边是资本主义?印度人、中国人、土耳其人会排到家门口来,等着入境?这些问题也是作者本人所关心、并时时加入讨论的。
      这部作品集散文、小说及未被拍成影片的电影剧本为一体,行文幽默诙嘲,对于不喜欢格拉斯的读者--如果这种读者确实存在的话,会是一次温和的尝试。在此读者可以赢得对格拉斯的一瞥:这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他辛勤地做着笔记,整理着自己的作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25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5223.《我的世纪》
      本书是格拉斯于1999年推出的一部撼世之著,它也为作者获得20世纪的最后一枚诺贝尔文学奖增添了浓郁的一笔。
      小说体裁独特,内容包罗万象,从1900年到1999年,每年一个故事,作者让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视角叙述100年来有关德国以及德国同世界各国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既有独立成篇的,又有互相牵连的;全书穿越不同时空,使现实和历史互相交织。如1900年德国皇帝派兵出征中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弗兰登战役;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6年柏林奥运会;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4年德军溃退;1970年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墓前下跪;1989年柏林墙倒塌;1991年海湾战争;1997年克隆羊多利诞生等,它们气势磅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世纪的德国全景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26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5224.《相聚在特尔格特》
      是君特·格拉斯最成功的小说之一,1979年出版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德国的畅销书。十七世纪上半叶,德国符宗教派别、德意志皇帝和各诸侯之间矛盾深重,冲突不断,在经历了30年战争后,一批文人志士相聚在小城特尔格特,他们谈占论今,畅所欲言,在探讨诗歌、戏剧等严肃的学术问题的同时,还痛心疾首哀叹自身和祖国的命运;他们借助诗文,共谋祖国统一人业,可在高谈阔论的同时,又插科打诨,粗话连篇,荤话迭出,还“不拘小节”同女仆和女店主苟合;最后他们甚至还共同草拟了,一份“和平呼吁书”,但一场意外的大火将聚会场所和“呼吁书”化为灰烬,文人志士们所有的美好愿望也随之烟消云散。
    《相聚在特尔格特》中描述的那些诗人、作家等,德国历史上都确有其人,在作者的笔下,他们的背后分别隐藏着德国当今文坛的一些重要人物。作者以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生动地描写了德国当代最著名的文学团体“四七”社在上世纪60年代的活动,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29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5225.《狗年月》
      描写主人公堕落为一个纳粹分子,后又竭力报复纳粹分子等一系列的故事,反映德国那段"狗年月"里人性被扭曲的一面。作品中主人公马特恩脾气暴躁,偏激、酗酒,动不动就把牙齿咬得格格作响,号称咬牙人。他身上充满着矛盾性。他既是赤色组织"红鹰"的成员,但是又参加过冲锋队,当过兵,上过前线。他既散发革命的传单,又参与冲锋队追捕革命者、迫害无辜者的行动。他曾经因为"侮辱元首"在什未林剧院被解雇,因为反对法西斯在杜塞尔多夫警察局拘留室里被打断肋骨,因为"瓦解士气"在皇帝港高炮连从上士降为士兵,被送去惩罚营扫雷。他既有过辉煌,也有过耻辱。他灵魂中的阴暗面在同歃血为盟的好友阿姆泽尔的关系中暴露无遗。年幼时他与犹太孩子阿姆泽尔义结金兰,但纳粹得势后,他经不起意识形态的诱惑,加入冲锋队,成为纳粹走卒。当纳粹排犹反犹,他的好友的阿姆泽尔将冲锋队员形象制作成稻草人,让他们操正步时,他伙同其他冲锋队员打掉唯一伙伴的所有牙齿。后来,他上了战场,做过盟军战俘。他离开战俘营,带着过去的"亲王"、现在的黑色牧羊犬普鲁托四外游荡,把那些损害过他的人的名字记在心上、脾上和肾上,然后进行报复。为了实行"非纳粹化",他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把昔日仇敌的女眷带走,让她们染上淋病,然后又将她们抛弃。而对于他过去的所作所为,则试图用橡皮把它擦去。最终带着战争造成的心灵毒瘤,痛苦地像只疯狗似的活着。作者通过马特恩形象的刻画,对普通人思想无定型,随意摇摆的行为作了道德上的谴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0-29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2 20: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