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9-28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9-28 16:50 编辑

      5201.西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生平及创作年表
      1829年柯莱特的父亲朱尔-约瑟夫·柯莱特出生,称“上尉”。
      1835年柯莱特的母亲安岱尔-茜多妮·朗多瓦出生,称“茜多”。
      1873年1月28日,茜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出生在勃艮第地区的一个小山村,称“柯莱特”。
      1893年嫁给亨利·戈蒂埃·维拉尔,称“维里”。随丈夫——著名的音乐专栏作家来到巴黎,进入当时巴黎的文学音乐圈子,结识了马塞尔·普鲁斯特、阿纳托尔·法朗士、克洛德·德彪西、莫里斯·拉威尔……
      1900年出版《克洛蒂娜》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克洛蒂娜在学校》,署名为维里。随后于1901年发表了《克洛蒂娜在巴黎》、1902年《克洛蒂娜在婚后》、1903年《克洛蒂娜走了》。
      1904年《动物对话》出版。
      1906年维里-柯莱特夫妇分居,但直到1910年才正式离婚。柯莱特开始了哑剧演员的生涯,出入各类剧院。结识德·贝尔伯夫侯爵夫人——玛蒂尔德·德·莫尔尼,称“米茜”。
      1907年柯莱特发表《情感退隐》,署名柯莱特·维里;在《埃及之梦》、《肉欲》中出演角色。维里卖掉了《克洛蒂娜》系列作品的全部版权。
      1908年发表《葡萄卷须》。在布鲁塞尔、里昂和法国南方巡回歌舞演出。
      1909年米茜为柯莱特在布列塔尼买了一处房产。开始步入报界。结识《晨报》的主编亨利·德·若弗奈尔。《流浪女伶》出版,入围龚古尔奖,得三票。
      1912年茜多去世。柯莱特和亨利·德·若弗奈尔结婚。
      1913年生下女儿柯莱特·德·若弗奈尔。《束缚》、《歌舞场内幕》等出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亨利·德·若弗奈尔应征入伍。
      1916年柯莱特和亨利·德·若弗奈尔搬到苏歇大街的一所私宅。
      1917年亨利·德·若弗奈尔被派到意大利前线,柯莱特陪同前往并在《漫长的时日》编辑部工作。
      1919年柯莱特成了《晨报》知名记者和文学主管。
      1920年《谢里宝贝》出版。
      1922年《克洛蒂娜一家》出版。柯莱特在巴黎米歇尔剧院第100场《谢里宝贝》的演出中扮演蕾阿的角色。
      1923年柯莱特参加《谢里宝贝》的巡回演出。《尚未长穗的麦子》出版。亨利·德·若弗奈尔和柯莱特分居,1925年正式离婚。
      1924年柯莱特和准前夫亨利的儿子贝朗特一道去瑞士格斯塔德度假。
      1925年柯莱特在法国蓝色海岸的卡普塔耶结识莫里斯·古德盖,和他一道回巴黎。
      1926年柯莱特离开苏歇大街搬到博若莱街。她在圣特洛贝买了一座房子,取名“麝香葡萄架”。每年夏天她都到那里去住,直到1938年。
      1928年《白天的诞生》出版。
      1930年《茜多》出版。
      1932年《这些快活事……》出版(在作者的要求下,再版时更名为《纯洁与不纯洁的》)。6月,柯莱特在巴黎的美容用品店开张,随后是在圣特洛贝的店。为推销她的产品做巡回讲座。
      1933年出版《母猫》。
      1935年4月,嫁给第三个丈夫莫里斯·古德盖,为了可以以合法夫妻的身份和他一起到美国旅行。
      1936年入选比利时语言文学皇家学院院士。《我的学习》出版。
      1938年科莱特终于在皇宫一楼买了一个套房。1月入住。
      1941年《反向日记》、《朱丽·德·卡尔内朗》出版。莫里斯·古德盖于12月12日被关进集中营,直到1942年2月。
      1944年《三、六、九……》和《琪琪》出版。
      1945年全票当选龚古尔文学奖的评委。
      1949年《蓝色信号灯》出版。小说《琪琪》被搬上银幕。柯莱特当选龚古尔奖评委会主席。
      1953年龚古尔奖评委会成员登门庆祝柯莱特八十大寿,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文学费加罗》出了柯莱特专号,巴黎市授予她金质奖章,晋升为法国二级荣誉勋位……
      1954年8月3日科莱特在巴黎的公寓里去世。法国政府为她举行了国葬。埋葬在贝尔拉雪兹公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9-30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5202.《克洛蒂娜在学校》
      西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书中记叙了15岁少女克洛蒂娜在中学的最后一年。克洛蒂娜所在的乡间学校风光优美,同时也是孕育女同性恋的温床……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塑造了反叛而迷人的少女形象,引发了轰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2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5203.《谢里宝贝》
      科莱特的名篇杰作,被誉为她作品中"最美"的小说。谢里的法文是"亲爱的、宝贝儿"的意思,在小说中是男主人公的名字。富家青年谢里与中年贵妇蕾雅相爱,但他的母亲为儿子找了一个年轻美貌、没当户对的女子,谢里屈从于母亲的安排,蕾雅黯然外出旅行。但谢里婚后对蕾雅念念不忘,得知蕾雅回家后,又情不自禁与蕾雅再续旧情。最终,他们还是不得不分手。这部小说出版后深得普鲁斯特、纪德等作家和众多评论家的赞赏,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4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0-4 15:34 编辑

      5204.《白日的诞生》
      科莱特写给母亲的名篇。小说以母亲写给女婿的一封信开篇,信中婉拒了去和女儿女婿住一个星期的邀请,理由是她的粉红色仙人掌即将开花而她不想错过它短暂的花期。可是第二年,母亲就去世了,与爱女从此阴阳相隔。书中穿插了母亲的信件,充满了对故乡的描述,虚构的叙事形成母女间奇妙的对话。科莱特以包含温情的细腻笔触,谱写了一曲对母亲茜多的深情颂歌,倾诉了对母亲深沉的挚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6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5205.《茜多》
      分为三章:茜多,上尉,野孩子。这是她童年生活的回忆。柯莱特出生在法国北方勃艮第的一个名叫圣-索弗尔-昂-比邑寨的小山村,母亲茜多是本地人,父亲儒勒是南方人,伤残的退伍上尉。他们为人纯朴而善良,邻里和睦,整个家庭充满了欢乐气氛。书中描绘了作者故乡的自然风景和日常生活、风俗人情、洋溢着她对人类,对土地、动物和树木花草的热爱,到处都闪现出母亲非常生动而风趣的形象。同时本书中还收录了《葡萄卷须》、《琪琪》这两部小说,情节同样生动,耐人寻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7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0-7 15:43 编辑

      5206.《琪琪》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的巴黎。有一个名叫琪琪的小姑娘,在祖母玛米塔的精心照顾下渐渐长大了。她调皮、任性、活泼、好动、少年老成,无忧无虑、天资聪颖而愤世嫉俗、讨厌虚伪、追求真的爱情,总而言之是个充满个性的“巴黎丑小鸭”。在巴黎的另一端有一个名叫加斯顿·拉查勒的富家子弟,制糖业公司的财产继承人。加斯顿对自己的生活和生活周边的一切,包括女人都极度厌倦。只有与他的叔叔,和叔叔的一位老朋友阿尔瓦兹夫人和她孙女琪琪在一起时才真正感到快乐。琪琪由姥姥带大,妈妈形同虚设,因为她每天只活在自己对歌剧大明星的梦里。
      琪琪的姥姥希望有一天她能像万人迷的姨妈一样,让无数的成功人士拜倒在脚下,有个好的归宿。为了把她培养成一个高贵、淑雅的上流社会女性,祖母特地送她到阿莉西亚姨妈家接受每周一次的特殊教育,她必须从一个高雅淑女的言谈举止、吃穿用戴上从头学起,而对此种教育,琪琪却不以为然,满不在乎。与此同时,加斯东是巴黎社交界的名流,在被女友玩弄欺骗后,加斯敦痛苦无奈、醉生梦死,丑闻也不时见报于媒体……
      加斯东常常到琪琪家来作客,他很喜欢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经常送她一些糖果和小礼物,陪她一起玩纸牌游戏,两个人都觉得很开心。通过经常的接触,加斯东被渐渐长大的琪琪吸引住了,发现她具有独特的青春魅力,有主见,又纯真。 姥姥看好加斯东的殷实背景和诚恳的绅士风度,经过姥姥的提议:加斯顿.拉查勒成为琪琪的保护人,他感到不知所措,这时他才知道自己已爱上了琪琪,在叔叔拉谢尔的鼓励下,他终于鼓起勇气正式向琪求婚。但琪琪对结婚既反感又恐惧,断然拒绝了加斯东的求爱。在这一刻,琪琪的内心也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失落和惆怅,最后终于发现她是多么喜欢加斯东。于是琪琪主动写信邀请加斯东到她家,当着祖母面表示接受了加斯东的爱情。加斯东喜出望外,亲自选购了贵重的宝石项链送给娇小的未婚妻琪琪,并带她参加巴黎的大型社交舞会。
      琪琪身着银色晚礼服,显得新鲜出众,充满青春活力,但她的举止优雅,而此时周遭的眼光惹恼了加斯东,这又是一个攀龙附凤的拜金俗女, 等待这加斯东玩弄到抛弃的命运……加斯东愤怒的离开舞场,不发一言, 吓坏了当晚如公主般的琪琪,当把琪琪送回家后,加斯东惆怅许久,在花园中散步。
      他意识到,人生已经找到了最爱,让他的生命充满光彩的就是这个在身边悄无声息长大的小宝宝,而今已经亭亭玉立的纯洁的琪琪,让她不再成为下一位绯闻女郎的唯一办法,而也同时是使他们两人幸福的唯一选择就是结为夫妻。当意识到这一切以后,加斯东重返琪琪家中,正式的向姥姥求婚,两人重归于好,结为伉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8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5207.雷马克
      德国小说家,主要由於著有《西线无战事》(1929)一书而知名。这部小说可能是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雷马克18岁被徵入伍,在战斗中多次负伤。战后在他写作小说期间,雷马克担任赛车手和体育记者。《西线无战事》的情节就是描述士兵在战壕中刻板的日常生活,他们似乎没有过去,也不会有将来。它的书名,即战报中公式化的语言,很能体现那冷漠和简洁的风格,以轻描淡写的语言纪录每日的战争恐怖。该书出版后立即在国际上获得声誉,1930年根据它拍成的美国电影也同样获得成功。它的续篇《归途》(1931)描写1918年德国的崩溃。1932年雷马克离开德国,前往瑞士。1933年他的书被纳粹党查禁。1939年他流亡美国,1947年入美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定居在瑞士的龙科港,直至去世。他的其他几部作品多写欧洲政治动乱的牺牲者,其中有些相当成功并拍摄成电影,但风评都不及第一本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9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5207.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简介
      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于1898年出生在德国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纳布吕克市。祖先是法国人,1789年法兰西大革命时迁移到了莱因兰。家境贫寒,父亲在当地普雷勒工厂当书籍装订工人。他一家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雷马克青少年时期一直在天主教会学校念书。从1912年起,雷马克读了天主教会办的师范预备班,1915年正式进入当地的初等师范学校,1916年11月从学校直接应征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他五次负伤,特别是最后一次在佛兰德战役中,他从火线救出一位受伤的战友时,在英军的突然袭击下,自己被好几颗手榴弹所炸伤,伤势相当严重,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总算只在右腕节上留下一个无法消褪的疤痕。大战结束以后,他回到原来的学校,修毕规定的课程,在靠近荷兰边境的一个村子里当了一年小学教师。但是他对这个工作感到失望,因此他就坚决辞去了教职。二十年代,对战后德国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时期,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日子很不好过。在那段时间里,雷马克自己说是"干过各种各样的营生:有时候我到处闯荡,拿着一只手提箱,贩卖零星什物……后来,我又做过石匠,干过其他一些事情,还在一家精神病院里当过风琴手"。之后,他为《大陆回声报》撰写广告稿和评论文章,1922年秋,去汉诺威大陆公司正式担任广告部主任兼《大陆回声报》主编,为这个刊物写了许多作为轮胎、摩托车、汽车广告的短小而幽默的文字。由于撰写这类文字所显示的才能,他被聘担任《体育画报》的编辑,于1925年移居柏林。在这个刊物上,他曾连载过一篇题名为《地平线上的车站》的小说,反映了他对汽车和赛车的爱好,但是也像1920年在得累斯顿自费出版的另一本小说《梦之窝》一样,写得"实在很糟"。
      1927年下半年,雷马克开始写作他大战结束以来一直酝酿、构思的小说《西线无战事》。完全利用业余的晚上,他仅仅花了六个星期就把小说写成了,可是那手稿却在抽屉里搁置了半年。一家书店不愿意出版这部作品,另一家出版社总算将他接受下来了。先在《福斯报》上连载,随后做了一些修改,印成单行本出版。连载的时候,那份报纸的销数一下子增加了三倍。1929年1月全书出版以后,更引起了德国以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轰动。仅在德国国内,第一年就销售了120万册。同年3月,首先被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六周之内销售了27.5万册。把其他许多语种的译本一并计算在内,此书总发行量当在500万册以上,这在出版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意外的成功,使雷马克从一个无名小卒的记者,一跃而成为世界闻名的作家。但他始终抱着置身世外的态度,既不愿意接见为此而来访的客人,更不愿意参与有关他作品的争论。而且他从来都以不问世事自居,他也确实从来不参加任何社会运动,不料到了1930年,纳粹党还是找到他头上来了。他们攻击他在对待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上采取反对英雄主义的态度,雷马克不得不离开柏林,甚至不得不离开德国。离开柏林以后,他到了瑞士,定居于马乔列湖上的龙谷港,纳粹政变的消息他就是在那里听到的。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雷马克的作品跟托马斯·曼、亨利希·曼、布莱希特等人的作品一起被公开烧毁,随后又因为他坚决拒绝回国而与1938年被剥夺了德国国籍。翌年,他转赴美国,到1942年为止,大部分时间都在好莱坞,把自己的作品搬上银幕,1947年加入了美国国籍。雷马克虽然已经流亡国外,但是纳粹政权并没有放松对他的迫害。1943年12月,他那仍在德国的妹妹埃尔夫莉德以莫须有的罪名(诬控他不想信德国会取得胜利)被纳粹法庭宣判了死刑。从1945年起,雷马克也常在瑞士居住。六十年代中期,他突然发作了几次心脏病,健康情况越来越差,1970年9月25日病逝于瑞士的洛迦诺,终年72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10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5208.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作品
      雷马克一生写了十一部长篇小说,一个剧本《最后一站》(1956年)。十一部小说中,除《西线无战事》专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外,其余几部,如果按题材来划分,那么有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以及通货膨胀年代生活的,如《战后》(1931年)、《三个战友》(1937年)、《黑色方尖碑》(1956年)、《上帝没有宠儿》(1961年);有写流亡生活的,如《爱你邻人》(1953年)、《凯旋门》(1946年)、《里斯本之夜》(1963年);有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如《生命的火花》(1952年)、《生死存亡的年代》(1954年)。作家逝世后一年,又发表了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天堂里的影子》(1971年)。
      雷马克写流亡生活的几部作品中,数《凯旋门》最有影响;除《西线无战事》以外的十部小说中,也数《凯旋门》最为畅销。在德文原著发行之前,它的英译本首先在美国出版,仅在美国国内,销数就在二百万册以上,不久被译成十五国文字,又销售了五百万册,其盛况与当年《西线无战事》不相上下。这是因为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十分动人,艺术手法也更臻成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0-11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5209.《里斯本之夜》
      这部作品里,雷马克运用了新的表现手法,通篇是“我”与“施瓦茨第二”在一夜之间的对话,听施瓦茨第二倾诉的条件是,“我”得到他和海伦的护照以及第二天去美国的船票。“我”成了施瓦茨第三。“我”后来将这本“施瓦茨”的护照又送给了一个逃离边境的俄国人,这本护照可能还会在其他人身上延续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1 19: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