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8-18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5181.安德烈·马奇诺人物简介
      安德烈·马奇诺于1957年9月10日出生在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987年从前苏联来到巴黎,在拉歇兹神甫公墓的一个地下墓室里住过一段时间,写过几部为了出版而佯称译自俄文的小说。1990年发表《一个苏联英雄的女儿》,1995年发表的《法兰西遗嘱》获得了龚古尔奖、中学生龚古尔奖和梅迪西斯奖。他的小说已经被译成30种语言,但他虽然成名却并不跑遍全球去演讲,也不和读者们座谈,被认为是法国最无视传统的小说家。马金的新作《一生的音乐》是一部令人悲痛而又激动的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8-20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5182.安德烈·马奇诺成长经历
      马奇诺出生于1957年9月10日出生在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毕业于莫斯科的加里宁大学,在教过哲学,1987年借到法国旅行的机会,获得政治避难的权利。他三岁时便跟祖母学会了法语,所以来到法国后很快便开始用法文写作。他先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师,后来又在巴黎政治研究院教书。 他开始写的一些文章没有人发表,但1990年他写的《苏联英雄的女儿》确立了他的声誉。1995年,他的《法国遗嘱》获得龚古尔奖和美第奇奖,使他成为全世界知名的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8-28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5183.安德烈·马奇诺社会评价
      似乎童年回忆与自传色彩是得奖的保证之一,又或许是这类的题材写来情感特别浓郁,所以更容易获得评审青睐。这本书除了强烈的怀旧情感之外,文字的细腻优美,行文流畅诗化更令人再三反复吟诵。以中文版的译笔而言,更是值得喝彩,的确掌握了诗化的语言。 一位在俄罗斯大草原上成长的小男孩,每年最值得怀念的日子,就是在北方难得的夏日阳光中,听外祖母讲述一段段跟法国有关的故事,巴黎的街道,爱丽榭宫的衣香鬓影,流风轶事,塞纳-马恩省河变成大海一般的……。巴黎的故事交错着俄罗斯草原上的物换星移,而总是在巴黎的繁华梦境中笼罩着俄罗斯草原的寒冬与艰困的现实生活。 在小男孩成长的地方,现实生活中总是有流言,猜疑,不信任与构陷入罪,这就更显得外祖母口中的法兰西、巴黎,即草原之外的地方,显得更加温暖与抚慰人心。就靠着探索繁华之地的意志力----在图书馆中查数据,看历史,在外祖母的相簿里发现蛛丝马迹,在陈年未开的皮箱中找到的旧报纸……,这些片段拼凑着一个华丽的人生。 看这本书令人想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与《重现的岁月》,而这个意念又与时间这个概念重叠,或许这也是作者在这本书中最重要的隐喻,由许许多多的片段回忆,人生在瞬间产生的永恒,成为一生的生命动能。 这是一本温暖的、优美的回忆录,也是一本写作技巧高超的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8-29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5184.安德烈·马奇诺写作风格
      他的小说当中,法国和俄国这两个“不可兼容而又互为补充”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地交织在一起,他不懈地探索着这种双重的特点,也让他具有了丰富的两重性。他生来是俄国人,却用法语写作。他选择了法语,用这种诗一般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这种语言已经不仅仅是语言,它能够披露世界上具有多重性的现实和存在的丰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8-30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8-30 17:06 编辑

      5185.安德烈·马奇诺获奖经历
      法国文学没有国界线,也没有国籍。创立于一九零二年的“龚古尔文学奖”,一九九五年颁给了一位来自西伯利亚大草原、目前尚未有国籍的作家马金。他的自传体小说《法兰西遗言》,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夺得了作家最希望赢是的,也是被公认为最佳的文学奖。
      马金一九五七年出生于俄罗斯,是莫斯科大学的文学博士,曾经当过法文教师。八年前他以难民身分来到法国,至今已经在法国出版了四部以法文写成的作品。《法兰西遗言》是他的第五部。在获得龚古尔文学奖前一个星期,他还与另一位作家同时获得了“美第奇文学奖”。这种极少见的双重奖,使当年十一月的法国文坛特别热闹,都说这是不常见的文学金秋。
      当他的《法兰西遗言》出版的时候,出版社找不到他。他跑到朗德省的森林里去了,还在里面搭了一间小小的木屋,连守林人也不曾发觉。对他来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写作的地方,哪怕是郊区的一块沙地、泥地,几棵松树和杉树之间的一片林中空地。“写作需要绝对的安静和专心。”他说。静寂的森林当然是最理想的地方。“吃饭与否于我全不重要。”他又说。重要的是写作,其他事情都被推到第二线,根据写作的需要来取舍。
      他获奖后,《费加罗报》的记者去采访他,地点就在他的住宅里,那是巴黎蒙马特区一间十平方米的工人房小房间向着一个很小的内院,打从那里,他可以看到一角法国的天空,以及曾经挂在西伯利亚夜的草原上那一弯娥眉月,他曾经这样描写它:“一弯纤月划破了天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9-1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9-4 19:46 编辑

      5186.安德烈·马奇诺主要作品
     《苏联英雄的女儿》1990《堕落旗手的忏悔》 1996《法国遗嘱》1995龚古尔奖,并列美第奇奖,龚古尔中学生奖《奥尔加?阿尔贝利娜的罪恶》 2000《东方挽歌》2001《一生的音乐》2004《雅克?多尔姆的天与地》2003《等待的女人》2004《初度爱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9-4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5187.《法国人的遗嘱》
      是39岁旅法俄国作家安德烈·马金的一部成名之作,这部小说曾于1995年同时获龚古尔和美第契两项文学大奖。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以十分优美的文笔和一幅幅深邃幽远、充满神话色彩的画面,记录描绘了他的法国籍老祖母查尔洛特·勒莫尼埃每天夜里在“飘荡于西伯利亚大草原上空的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9-6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5188.《初渡爱河》
       源自滋养作家的俄罗斯本土文化,是带有一定自传体情节的小说。在那一望无际的西伯利亚泰加森林的雪原小镇上,主人翁和他少年的两个男伴儿热衷听人们讲那些“做女人”的故事,因为村子里的单调生活只局限于木材、淘金和村边劳改营的传闻。有一天,三个妙龄少年在那条爱河洗澡时,偶遇远方来的两个姑娘,笑言他那天使般的童身。从此三个少年不能释怀,以各自的方式初渡爱的河流、情的湍急,并最终受欧洲电影的影响,逐渐走向他们向往的西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9-7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9-12 15:35 编辑

      5189.埃什诺兹
      1947年生于法国的奥朗日,是法国的新一代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格林威治子午线》(1979)在商业上很不受欢迎,而1984年发表的《切罗基》则获得了美第契奖,并被拍电影。他后来的作品还有《出征马来亚》(1986)、《湖》(1989)、《咱们仨》(1992)、《高大的金发女郎》(1995)、《一年》(1997)等。1999年,埃什诺兹的小说《我走了》当之无愧地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当时,法国另一大文学奖费米娜奖的评委们也一致看好《我走了》,准备先于龚古尔奖在11月5日宣布结果。龚古尔奖的评委得到这一消息很是着急,便来了一个捷足先登,破例提前一星期颁奖,早早地赶在11月2日抢走了《我走了》,费米娜奖的评委太太们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只得做临时的改变。评委主席莫娜·奥祖福认为龚古尔奖提前颁奖的做法未免“有些孩子气”,她还宣布,针对龚古尔奖的这一措施,费米娜奖的评委将在2000年初聚会讨论对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特仑苏 发表于 2015-9-8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顽童传播文学常识坚持数年,不畏辛苦不惧寂寞,应该称为“老顽强”,向你学习向你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3 11: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