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1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5155.《凄凉别墅》
      莫迪亚诺的第四部小说,1975年出版当年便入围龚古尔奖,翌年获得法国书商奖,于1994年被法国导演帕特里斯·勒孔特改编为电影《伊沃娜的香水》。“寻找”似乎是莫迪亚诺唯一的母题。莫迪亚诺在作品中寻找一种自我,一个迷失的自己,一种身份的认定。他娴熟地在各种叙述时态中穿梭,仿佛只有在时间的变幻中不断寻找,才能确定幸福曾经存在。遗忘和寻找是面孔迥异的孪生姐妹,小说中的主人公始终处于遗忘与被遗忘的边缘,在寻找中走向迷失。
  《凄凉别墅》中,巴黎青年维克多在12年后旧地重游,追寻逝去的时光,而往事如湖畔笼罩的薄雾。当年他为何带着恐惧感逃离巴黎?有什么不能言说的秘密?由于十分喜爱比利时侦探作家乔治·西梅农,莫迪亚诺的许多作品也带有推理小说的影子,充满悬疑性。莫迪亚诺曾说,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而读他的作品,也常常有这种令人着迷的孤独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16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5156.乔治·佩雷克
     (Georges Perec,1936-1982),法国当代著名的先锋小说家,他的小说以任意交叉错结的情节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见长,一九七八年出版的《生活的使用指南》是法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被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誉为“超越性小说”的代表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17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5157.乔治·佩雷克成就
      乔治· 佩雷克的第一本小说《物》(1965)获得了诺多文学奖。1967年,他加入“潜在文学工场”并成为主要代表人物。他尝试各种文学和数学形式的限制:《消失》(1969)是一部没有字母e的小说,《生活说明书》(1978年获梅迪西斯文学奖)则按照拼图的方式将一系列故事组合起来。在他的作品 中,这样的游戏无处不在,就像对身份的追寻和对消失的焦虑。
      乔治·佩雷克这位祖籍波兰的法国小说家的作品是很难译成中文的,譬如他采取的缺字写作、回文写作以及他个人发明的据说至今还有待破译的文字游戏之谜,都会是翻译中不可克服的障碍。这是一种小术吗?绝对不是。乔治·佩雷克的个人遭遇使他成为一个绝不会“为游戏而游戏”的人。他在以个人化的方式表达着某种难以表达——甚至是不可表达的情感。佩雷克的父母是侨居巴黎的波兰犹太人,1940年父亲死于战场,1943年母亲死于集中营。这样的隐痛是难以消除的,但为了活下去,又是必须消除的。于是佩雷克开始了写作——这种多少可能缓解隐痛和驱逐噩梦的存在方式。在一篇名为《消失》的作品中,通篇没有字母 e ——这个法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字母,这部作品据说是一次对母亲的死于集中营的悼念。母音 e 的缺失暗示母亲的失踪。
      佩雷克的小说《物》早在八十年代初就翻译发表在《当代外国文学》上。这是佩雷克耗时近十年的一部巨著,是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包罗万象的内容,百科全书的企图,欲纳世界于一滴水中的手法都说明这一点。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展开叙述,语言上基本是无个性的、机械说明式的,但由于作者超人的才智,小说读起来趣味盎然。小说以巴黎一家公寓为中心,逐户逐人地讲述他们的现在、过去和未来等等,于是,初看之下平静的一潭止水随着平静的叙述不知不觉地变得不可思议地喧哗与骚动起来。虽然小说叙述的是一幢静止大楼的居民的故事,但其中的人是活的,所以故事并不仅仅发生在巴黎,而是发生在全世界。其中点题人物巴特尔布思要在全世界五百个港口画五百幅海景画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点。我们不时会看见一条条线索从这幢公寓射向世界各地,回旋、纠结、融合、分叉、断裂、续接,我们会感到作者不断由对疯狂的叙述逆转向叙述的疯狂。但这种疯狂是冷静的、自觉的,它是佩雷克的一种写作策略,他以主体的自觉疯狂克制着世界的不可预测的疯狂,这就像他在作品中大量无尽地陈列物品名单,不是为了陈列而陈列,他是以此种方式驱逐、控诉、反对、克服物对人的奴役。这部书中大量奇异的故事仿佛是《一千零一夜》的现代回响;再造一个世界的雄心,让人想到巴尔扎克、乔伊斯与普鲁斯特。
      乔治·佩雷克在法国文学史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坚固和重要。一九九二年,佩雷克逝世十周年时,法国文学界为之举办了多种纪念性的活动,现在,他在世界文坛的价值也越来越大,对持与其相异的语种的作家也不无启发。对以汉语写作者,佩雷克无疑是一块他山之石,但是恰恰如此,多译一些他作品中可译的作品会是有意义的。
      乔治·佩雷克是“潜在文学工场”(oulipo)的重要成员,这个实验文学团体一九六零年成立于巴黎。它的写作原则是挖掘语言的潜力,按照事先设定的形式,结构和限制,将字母,词语或句子进行拆解重组,试图探索一种语言的炼金术。参加者有十几个作家和数学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成员还有雅克·本斯,克洛德·贝尔热等,在国外的通讯员中,最著名的就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他的《寒冬夜行人》和《命运交叉的城堡》在结构上所进行的创新显然是对oulipo写作观念的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0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5158.乔治·佩雷克作品
      佩雷克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却少之又少,一九七四年,法国青年导演Bernard Queysanne改编自佩雷克小说的处女作《沉睡的人》应该算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了,影片获得了当年的法国让维果奖。这部散文式结构的黑白电影讲述一个普通的年青学生打算在喧闹的城市中与世隔绝以体验一种最极简化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生活越来越单调,行为也越来越机械,然而他的内心却愈加能更清晰地观察这个世界,他每天不断的沉思和冥想自己就好像行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中,与各式各样的人群交流,同样在思考自己以前的生活状态。
      整部影片的风格很像同属于七十年代的杜拉斯的作品,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只有人物的行为动作,臆想中的场景和长得不能再长的长镜头,还有就是大量的画外音,由一个女声用法语朗读出男主角每天的日记,这无疑是一部个人风格化的实验电影,而且你如果不懂法语的话可能理解起来会有点问题,不过除去语言关,影片的其他方面比如摄影,剪辑等都还有不少值得细看的地方,毕竟是得过奖的东东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一九八零年的《埃利斯岛传说》是佩雷克生前最后一部打上自己标签的影像作品,实际上它还是佩雷克与法国电影人罗伯特·鲍伯(Robert Bober,曾经是特吕弗的《四百下》《射杀钢琴师》和《朱利斯与吉姆》的助理导演)一起去埃利斯岛旅游时随手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二十世纪初美国移民的历史和现状,回到巴黎后佩雷克还为影片写了解说词。
      位于美国纽约的埃利斯岛曾经是移民检查站和进入美国这个遍地黄金梦幻国度的前哨站,大概有超过四成的美国人祖先都曾经在这个二十八公亩大的小岛居住过。一八九二至一九二四年间,约有一千六百万的移民在埃利斯岛上停留,等待移民局检查通过。
      埃利斯岛的移民港口在一九五四年被关闭了,可是人们希望到美国实现美国梦的愿望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第三部《Je Me Souviens》其实是一部实验戏剧,同样改编自佩雷克生前的剧本,拍摄于一九九零年,导演是法国新浪潮时期的著名演员Sami Frey,他曾经在瓦尔达的《克莱欧的五到七》,弗朗叙的《特蕾丝》,戈达的《法外之徒》等不少经典影片中有过精彩的演出。
      《Je Me Souviens》是他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全部在舞台上完成,其实整整七十分钟只有一个场景就是西装革履的Sami Frey骑着一辆自行车在黑夜中前行,然后口里叽哩呱啦地念叨着一段段又长又难懂的话语,也没细听不知道讲个啥,反正是越讲越激动,车也是越蹬越快,然后就看到自行车后面的舞台布景和灯光随着他的话在不停地变,时而升高时而落下时而加道具时而减,其实那自行车根本就没动,整体感觉就像看Sami Frey在骑健身脚踏车一样,比较荒诞。不懂法语的还是算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7-22 10:50 编辑

      5159.《沉睡的人》剧情简介
      这部散文式结构的黑白电影讲述一个普通的年青学生打算在喧闹的城市中与世隔绝以体验一种最极简化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生活越来越单调,行为也越来越机械,然而他的内心却愈加能更清晰地观察这个世界,他每天不断的沉思和冥想自己就好像行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中,与各式各样的人群交流,同样在思考自己以前的生活状态……
      整部影片的风格很像同属于七十年代的杜拉斯的作品,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只有人物的行为动作,臆想中的场景和长得不能再长的长镜头,还有就是大量的画外音,由一个女声用法语朗读出男主角每天的日记,这无疑是一部个人风格化的实验电影,影片的其他方面比如摄影,剪辑等都还有不少值得细看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2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5160.菲利普·索莱尔斯
      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思想家。与罗兰·巴特、克里斯特娃等同为法国结构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并成为结构主义思潮的思想先锋之一。其主要作品:《天堂》 《女人们》《游戏者的小巷》 《秘密》 《卢浮宫的骑士》 《固定的激情》 《无限的颂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3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5161.菲利普·索莱尔斯评价
      菲利普·索莱尔斯一向捍卫独特的风格,他的这份关注甚至几乎发展到令人晕眩额地步。在《趣味之战》一书里,他谈到了一个遭受到威胁的弱小群体的处境,即在任何一个时代里设计师的群体处境。
      他像一个魔法师,他疯狂地热爱写作、音乐和绘画,以迅急的方式迸溅出思想的火光,他的思考可谓正是“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的独特性”。
      在自我的迂回处,涌现出多重的个体性和多样性。
      这是一份无穷无尽的探寻,从不可替代的存在奔涌之处出发,又奔向那里,揭示出存在的本身的意义,揭示出存在的力量和脆弱。
      因而,在这个视野下,他所推崇的与先前在建筑领域中有过的、所谓的国际风格截然相反。
      某种齐平、均一的风格会驱逐了城市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真实的城市处在运动中,在每一个目光里发生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4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5162.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代表作有《广岛之恋》《情人》等。曾获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等奖项。她写作别具一格,一度成为许多女作家模仿的对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5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7-25 12:25 编辑

      5163.玛格丽特·杜拉斯生平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波雷诺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
      16岁那年,杜拉斯遇见了一个中国男人胡陶乐,帮助她家渡过难关,也成为她的第一个也是终身难忘的情人。这段情感往事埋藏了50年后才向世人吐露。
      1935年,21岁的杜拉斯在巴黎的法学院读书时漂亮而**,浪漫史不断。
      1939年,与她结婚的罗贝尔·昂泰尔姆是她前一个情人的好朋友,也是她一生信赖的兄长和朋友。
      1942年,她认识了迪奥尼·马斯科洛,觉得他是"美男子,非常美的美男子"。最后两个人都爱上了对方。半年后,玛格丽特引见迪奥尼认识了昂泰尔姆。接下去的10年之内,这两个男人先后离开了她,她依旧过着自己渴望的、充满爱情、欲望和激情的矛盾生活,直到70岁依然如此。她认识了不到27岁的大学生杨·安德烈亚,他是成为她最后的一个情人,一直陪她走完了82岁人生。杜拉斯当时年近古稀,昔日风韵荡然无存,酗酒,怪癖,乖戾,人人都是敬而远之。27岁的扬·安德烈亚,身材瘦高,是个同性恋,性格羞涩,被她养在家里。当杜拉斯带了扬·安德烈亚到处抛头露面时,有记者提问:“这总是您最后一次爱情了吧?”她笑着回答:“我怎么知道呢?”直到1996年3月,杜拉斯长眠在巴黎巴那斯公墓里,知道杜拉斯的人可以说,这确实是杜拉斯的最后一次爱情了。
     “玛格丽特·杜拉斯,她写作,有的只是用来写作的铅笔和水笔。除此之外,她一无所有。”这是1988年玛格丽特·杜拉斯接受吕斯·佩罗访问时在题铭中所说的一段话。她曾经对最亲密的女友说:“真奇怪,你考虑年龄,我从来不想它,年龄不重要。”
      18岁首次返回祖国--法国。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数学、政治学,但却立志要做小说家。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
      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
      1943年她参加莫尔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同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Duras。
      1944年R.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尔德,然后放逐到达豪。她加入法国共产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书记,成立寻人处,出版了《自由人报》。
      1945年R.昂泰尔姆回来。同R.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尔姆离婚。
      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
      1955年,被开除出法国共产党党籍。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
      1957年同D.马斯科洛分居。
      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如果存在一个否定的评委会,我就参加。”
      1968年她参加了五月风暴的那些事件。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
      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
      1985年7月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
      1988年-1989年昏迷住院。1990年R.昂泰尔姆去世。
      1996年3月3日,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走完了81年的生命旅程,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6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5163.玛格丽特·杜拉斯创作生涯
      1943年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1944年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
      她早期的小说《太平洋大堤》(1950)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当法国掀起新浪潮后,法国文坛也随而产生了新小说运动。她也因在1958年出版的小说《麾狄拉特干达毕业》而被誉为新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曾获文学奖。
      她的小说如《塔吉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
      1959年名导演亚兰勒纳请她为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广岛之恋》(1959)撰写电影剧本。这部作品在法国大受欢迎,创下很高的票房纪录,而她的名字也传遍世界。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
      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1965年,她开始了导演生涯。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岸派"的成员。
      1974年创作《印度之歌》,该作品于1975年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
      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
      1984年,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了她最著名的小说《情人》,该作品于1986年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是 “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被译成40多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
      1985年发表《痛苦》。书中记录了她在“二战”期间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战争问题的思考和她如何等待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丈夫的归来。1991年发表《华北情人》。
      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具有一个预言般的名字--《这是全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2 08: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