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0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5158.乔治·佩雷克作品
      佩雷克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却少之又少,一九七四年,法国青年导演Bernard Queysanne改编自佩雷克小说的处女作《沉睡的人》应该算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了,影片获得了当年的法国让维果奖。这部散文式结构的黑白电影讲述一个普通的年青学生打算在喧闹的城市中与世隔绝以体验一种最极简化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生活越来越单调,行为也越来越机械,然而他的内心却愈加能更清晰地观察这个世界,他每天不断的沉思和冥想自己就好像行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中,与各式各样的人群交流,同样在思考自己以前的生活状态。
      整部影片的风格很像同属于七十年代的杜拉斯的作品,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只有人物的行为动作,臆想中的场景和长得不能再长的长镜头,还有就是大量的画外音,由一个女声用法语朗读出男主角每天的日记,这无疑是一部个人风格化的实验电影,而且你如果不懂法语的话可能理解起来会有点问题,不过除去语言关,影片的其他方面比如摄影,剪辑等都还有不少值得细看的地方,毕竟是得过奖的东东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一九八零年的《埃利斯岛传说》是佩雷克生前最后一部打上自己标签的影像作品,实际上它还是佩雷克与法国电影人罗伯特·鲍伯(Robert Bober,曾经是特吕弗的《四百下》《射杀钢琴师》和《朱利斯与吉姆》的助理导演)一起去埃利斯岛旅游时随手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二十世纪初美国移民的历史和现状,回到巴黎后佩雷克还为影片写了解说词。
      位于美国纽约的埃利斯岛曾经是移民检查站和进入美国这个遍地黄金梦幻国度的前哨站,大概有超过四成的美国人祖先都曾经在这个二十八公亩大的小岛居住过。一八九二至一九二四年间,约有一千六百万的移民在埃利斯岛上停留,等待移民局检查通过。
      埃利斯岛的移民港口在一九五四年被关闭了,可是人们希望到美国实现美国梦的愿望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第三部《Je Me Souviens》其实是一部实验戏剧,同样改编自佩雷克生前的剧本,拍摄于一九九零年,导演是法国新浪潮时期的著名演员Sami Frey,他曾经在瓦尔达的《克莱欧的五到七》,弗朗叙的《特蕾丝》,戈达的《法外之徒》等不少经典影片中有过精彩的演出。
      《Je Me Souviens》是他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全部在舞台上完成,其实整整七十分钟只有一个场景就是西装革履的Sami Frey骑着一辆自行车在黑夜中前行,然后口里叽哩呱啦地念叨着一段段又长又难懂的话语,也没细听不知道讲个啥,反正是越讲越激动,车也是越蹬越快,然后就看到自行车后面的舞台布景和灯光随着他的话在不停地变,时而升高时而落下时而加道具时而减,其实那自行车根本就没动,整体感觉就像看Sami Frey在骑健身脚踏车一样,比较荒诞。不懂法语的还是算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7-22 10:50 编辑

      5159.《沉睡的人》剧情简介
      这部散文式结构的黑白电影讲述一个普通的年青学生打算在喧闹的城市中与世隔绝以体验一种最极简化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生活越来越单调,行为也越来越机械,然而他的内心却愈加能更清晰地观察这个世界,他每天不断的沉思和冥想自己就好像行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中,与各式各样的人群交流,同样在思考自己以前的生活状态……
      整部影片的风格很像同属于七十年代的杜拉斯的作品,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只有人物的行为动作,臆想中的场景和长得不能再长的长镜头,还有就是大量的画外音,由一个女声用法语朗读出男主角每天的日记,这无疑是一部个人风格化的实验电影,影片的其他方面比如摄影,剪辑等都还有不少值得细看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2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5160.菲利普·索莱尔斯
      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思想家。与罗兰·巴特、克里斯特娃等同为法国结构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并成为结构主义思潮的思想先锋之一。其主要作品:《天堂》 《女人们》《游戏者的小巷》 《秘密》 《卢浮宫的骑士》 《固定的激情》 《无限的颂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3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5161.菲利普·索莱尔斯评价
      菲利普·索莱尔斯一向捍卫独特的风格,他的这份关注甚至几乎发展到令人晕眩额地步。在《趣味之战》一书里,他谈到了一个遭受到威胁的弱小群体的处境,即在任何一个时代里设计师的群体处境。
      他像一个魔法师,他疯狂地热爱写作、音乐和绘画,以迅急的方式迸溅出思想的火光,他的思考可谓正是“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的独特性”。
      在自我的迂回处,涌现出多重的个体性和多样性。
      这是一份无穷无尽的探寻,从不可替代的存在奔涌之处出发,又奔向那里,揭示出存在的本身的意义,揭示出存在的力量和脆弱。
      因而,在这个视野下,他所推崇的与先前在建筑领域中有过的、所谓的国际风格截然相反。
      某种齐平、均一的风格会驱逐了城市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真实的城市处在运动中,在每一个目光里发生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4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5162.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代表作有《广岛之恋》《情人》等。曾获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等奖项。她写作别具一格,一度成为许多女作家模仿的对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5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7-25 12:25 编辑

      5163.玛格丽特·杜拉斯生平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波雷诺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
      16岁那年,杜拉斯遇见了一个中国男人胡陶乐,帮助她家渡过难关,也成为她的第一个也是终身难忘的情人。这段情感往事埋藏了50年后才向世人吐露。
      1935年,21岁的杜拉斯在巴黎的法学院读书时漂亮而**,浪漫史不断。
      1939年,与她结婚的罗贝尔·昂泰尔姆是她前一个情人的好朋友,也是她一生信赖的兄长和朋友。
      1942年,她认识了迪奥尼·马斯科洛,觉得他是"美男子,非常美的美男子"。最后两个人都爱上了对方。半年后,玛格丽特引见迪奥尼认识了昂泰尔姆。接下去的10年之内,这两个男人先后离开了她,她依旧过着自己渴望的、充满爱情、欲望和激情的矛盾生活,直到70岁依然如此。她认识了不到27岁的大学生杨·安德烈亚,他是成为她最后的一个情人,一直陪她走完了82岁人生。杜拉斯当时年近古稀,昔日风韵荡然无存,酗酒,怪癖,乖戾,人人都是敬而远之。27岁的扬·安德烈亚,身材瘦高,是个同性恋,性格羞涩,被她养在家里。当杜拉斯带了扬·安德烈亚到处抛头露面时,有记者提问:“这总是您最后一次爱情了吧?”她笑着回答:“我怎么知道呢?”直到1996年3月,杜拉斯长眠在巴黎巴那斯公墓里,知道杜拉斯的人可以说,这确实是杜拉斯的最后一次爱情了。
     “玛格丽特·杜拉斯,她写作,有的只是用来写作的铅笔和水笔。除此之外,她一无所有。”这是1988年玛格丽特·杜拉斯接受吕斯·佩罗访问时在题铭中所说的一段话。她曾经对最亲密的女友说:“真奇怪,你考虑年龄,我从来不想它,年龄不重要。”
      18岁首次返回祖国--法国。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数学、政治学,但却立志要做小说家。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
      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
      1943年她参加莫尔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同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Duras。
      1944年R.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尔德,然后放逐到达豪。她加入法国共产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书记,成立寻人处,出版了《自由人报》。
      1945年R.昂泰尔姆回来。同R.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尔姆离婚。
      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
      1955年,被开除出法国共产党党籍。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
      1957年同D.马斯科洛分居。
      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如果存在一个否定的评委会,我就参加。”
      1968年她参加了五月风暴的那些事件。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
      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
      1985年7月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
      1988年-1989年昏迷住院。1990年R.昂泰尔姆去世。
      1996年3月3日,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走完了81年的生命旅程,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6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5163.玛格丽特·杜拉斯创作生涯
      1943年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1944年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
      她早期的小说《太平洋大堤》(1950)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当法国掀起新浪潮后,法国文坛也随而产生了新小说运动。她也因在1958年出版的小说《麾狄拉特干达毕业》而被誉为新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曾获文学奖。
      她的小说如《塔吉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
      1959年名导演亚兰勒纳请她为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广岛之恋》(1959)撰写电影剧本。这部作品在法国大受欢迎,创下很高的票房纪录,而她的名字也传遍世界。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
      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1965年,她开始了导演生涯。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岸派"的成员。
      1974年创作《印度之歌》,该作品于1975年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
      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
      1984年,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了她最著名的小说《情人》,该作品于1986年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是 “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被译成40多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
      1985年发表《痛苦》。书中记录了她在“二战”期间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战争问题的思考和她如何等待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丈夫的归来。1991年发表《华北情人》。
      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具有一个预言般的名字--《这是全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7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7-27 09:35 编辑

5164.玛格丽特·杜拉斯个人作品
书籍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
《平静的生活》
1944年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
《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年
《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年
《树上的岁月》
1954年
《街心花园》
1955年
《慢板如歌》
1958年
《夏日夜晚十点半》
1960年
《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
《劳儿·维·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
《英国情人》
1967年
《副领事》
1965年
《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
1980年
《毁灭,她说》
1969年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领地》
1977年
《阿邦.萨芭娜和大卫》
1970年
《爱》
1971年
《阿伽达》
1981年
《娜塔丽·格朗热》
1973年
《谈话者》
1974年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
《80年夏》
1980年
《绿眼睛黑头发》
1980年
《年轻姑娘和小孩》
1981年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戏剧
《大西洋人》
1982年
《萨瓦纳海湾》第一版
1982年
《死亡的疾病》
1982年
《一切结束》
1995年
《情人》
1984年
《痛苦》
1985年
《音乐之二》
1985年
《契河夫的海鸥》
1985年
《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一1993年回顾》
1997年
《蓝眼睛黑头发》
1986年
《诺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物质生活》
1987年
《爱米莉·L.》
1987年
《夏雨》
1990年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1991年
《扬·安德烈亚·斯坦纳》
1992年
《写作》
1993年
电影
《塞纳-瓦兹的高架桥》
1959年
《戏剧--卷一》
1965年
《英国情人》
1968年
《戏剧--卷二》
1968年
《卡车》
1977年
《伊甸影院》
1977年
《戏剧--卷三》
1984
《广岛之恋》
1960年
《如此漫长的缺席》
1961年
《音乐》
1966年
《毁灭,她说》
1970年
《黄色太阳》
1971年
《娜塔丽·格朗热》
1972年
《印度之歌》
1973年
《恒河女子》
1973年
《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
1976年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
《树上的岁月》
1976年
《卡车》
1977年
《黑夜号轮船》
1978年
《塞扎蕾》
1979年
《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
《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
《阿伽达或无限阅读》
1981年
《罗马对话》
1982年
《大西洋人》
1981年
《孩子们》
1985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8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7-28 10:27 编辑

      5164.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风格
      爱情
      有人说,杜拉斯的作品表现了淫妇荡女的世界,其实并不尽然。在通常谓况下,杜拉斯所写的人物都是一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几乎没有正当职业的游手好闲之人。
      对绝对爱情的追求,是杜拉斯文学作品中的最主要的主题,而且其他许多主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之服务的。尽管杜拉斯曾经宣称,她已经一点不喜欢谈论爱情了,爱情已不再使她感兴趣了。但我们发现,为爱所困的杜拉斯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对绝对爱情的寻求。在她后期的文学创作中,尤其是在《情人》里,绝对爱情似乎完全被性爱、肉欲所取代。杜拉斯的爱情观是独特的,在她的精神世界里、爱情能够照亮人的精神和感官,能够通过"我"对他者的开放,能够最大限度地张扬自我。杜拉斯心里明白爱情是不会主动送上门的、必须自己去寻求,尤其是绝对爱情有时只有"第一次"。
      性爱
      杜拉斯选择了对欲望本原的回归,试图通过性爱的宣泄,剥离出爱的原欲,将爱情最原始的快乐交还给人类。在杜拉斯看来,也许这种没有了道德束缚的近乎纯洁的欲望,才是爱最核心助本质。杜拉斯对身体言说的坦率不仅体现在男女性爱,还涉足了其他更为严格的禁忌,在内容上呈现出极为先锋的姿态。如对同性的欲望。
      尽管杜拉斯对欲望的追寻最终走向了虚无,但她的深刻之处,在于人格从紧紧束缚欲望的道德中解放出来,交还给绝望却永恒的欲望本身,使人退却、惊惧的犯罪感被纯洁而自然地打碎,人得以回归原本属于自己的欢乐,无拘无束地继续生命的探求。真正的痛苦不是欲望,而是人类把恶赋予了欲望。在作家中,描写欲望的并不少;金钱、情欲,但大都陷于疏常,缺乏杜拉斯对人性的深层探索,她写出的是纯沽无辜的欲望,它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美。确实,人首先是具有肉身实在的人,而生命的存在首先且一直是肉身的存在。控制生命之放,只会让生命枯萎,灭绝肉身的欲望便意味着生命的消亡。因而,杜拉斯的小说中同时透射着厚颜无耻与纯洁无理的光耀,回避着思维中惯有的理解,却在它所贯通的深度达到了广泛的接纳。
      女权
      杜拉斯本人虽然在谈话中否认自己是女权运动的领袖,但她确实参加过争取女性权利的各种活动。“我写作不是为了写女人,我写女人是为了写我自己,写那个穿越了多少个世纪中的我自己”。从她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典型的完全的女权主义作家,但是她确实在书中写了众多跟她一样的女人,她“总是作为女人来面对一切,来看待无论什么问题”。她的作品中渗透着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吸引大量女性批评目光的主要原因。
      孤独
      当人感受到孤独时,第一个反应便是远避,不假思索的逃避,因为人是群体性的动物。杜拉斯不回避人面对孤独时的恐慌,她抓住了人面对孤独时那种急欲逃脱的心理,对孤独的回避方式进行了夸张的展现。她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面对无法克服的孤独时常常表现得异常的极端,这种极端的方式有遗忘、嗜睡等等,饱受孤独折磨的人经常表现出魂不守舍的样子,如行尸走肉,更甚者就是完全的癫疯。
      杜拉斯的作品无一例外的使人感到压抑,情节的扑朔迷离,结构的支离破碎,语言的晦涩难懂,使得她的作品荣上了阴森恐怖的面纱,然而杜拉斯的黑色小说却带给人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杜拉斯的小说认可了人类不可逃避孤独的宿命,她认为孤独是个具有吸引力的老东西,积极乐观的面对它。使得被动的感受转换成为积权主动的生命体验。杜拉斯让一群身处孤独中的人们在精神上颠覆了孤独,使得那被认为是压抑的孤独感受转变成主动感知生命的内驱力。人在孤独中变得赋有生命力和战斗力,孤独像兴奋剂,刺激人们努力去寻求和接近生命的本质。
      社会责任
      殖民,战争,种族歧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一直是杜拉斯关注的焦点。杜拉斯虽然很早就退出了法国共产党,但是她从来不忘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向世界上所有不公正的现象发出正义的谴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7-29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5165.玛格丽特·杜拉斯人物影响
      从杜拉斯第一部引起批评界瞩目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年)开始,法国各大报刊、杂志始终有批评她的文章,后来更有专号、专刊特别奉献给这位成绩卓著的作家。我们至今耳热能详的几个法国批评大家,像雅克·拉康、英里斯·布朗肖、乔治·巴塔耶、朱丽姬、克里斯蒂娃等,都注意到了这位作家的才华,公开撰写批评文章,捍卫杜拉斯对文学所做的独特贡献。目前,用英、法两种语言出版的杜拉斯批评文集有十多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4 04: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