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15 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5125.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尤瑟纳尔(1903-1987)法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翻译家。1903年6月8日出生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父亲为法国人,母亲为比利时人。她出生后仅10天,母亲便不幸去世。玛格丽特从小受到父亲的加倍疼爱,在法国北部、南部和巴黎度过了优裕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她只受过很少的正规教育,得到数位女管家的呵护和家庭教师的悉心指导。
      与父亲一样,自青年时代起,尤瑟纳尔即长期奔走于欧洲多国和美加之间。
      她只用法语写作,第一本诗集Le Jardin des chimères(1921)显示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高超技巧,她重新诠释了古希腊神话,使它们与现实世界发生联系。1922年,她出版了另一本诗集Les Dieux ne sont pas morts。她的第一部小说《亚历克西斯,或者一个徒劳挣扎的故事》,1984年出版英译本是从一个艺术家的视角进行写作,这个艺术家想要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却遭到家庭的反对。她对意大利的访问促使她写下《九只手中的一枚硬币》,1982年出版英译本,这是一本关于梦想和现实之间差别的小说。
      1934年,尤瑟纳尔遇到了与她同龄的美国女子格雷斯·弗里克Grace Frick。这次相识对尤瑟纳尔的一生至关重要,其后40年里,格雷斯成为了尤瑟纳尔的生活伴侣及其作品主要的英译者。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尤瑟纳尔移居美国。她在莎拉.劳伦斯学院教授比较文学。1947年,成为美国公民,1949年定居美国东北海岸的芒特德塞岛。期间,她于1937年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波浪》译成法文,1947年又出版了亨利.詹姆斯《梅齐知道什么》的法文译本。
      她最著名的小说是《哈德里安回忆录》,1954年出版英译本,法美两国文艺批评界一致对该书高度评价。这本小说是一个虚构的罗马皇帝的自传,以一封写给他收养的孙子、未来的皇位继承人马克· 奥里略的书信形式出现。另一本历史题材的小说法文原书名为《苦炼》,英译本书名为《深渊》,1976年出版,则是关于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虚构人物,弗兰德斯的炼金术士 泽诺的生活,这本书为她赢得了1968年的费米纳文学奖。1971年,她的两卷戏剧集出版。她还写了早年家庭生活的传记,以及关于三岛由纪夫的论文《空虚的视野》,1981,并将一系列关于她生活和作品的访谈结集,以之名出版《睁开眼睛的谈话》,1980。
      她还是一位文笔优美的翻译家,曾经翻译过希腊诗人、英语作家亨利·詹姆斯和维吉妮娅·伍尔芙等人的作品,《深邃的江,阴暗的河》1964年,《王冠与竖琴》1979年,和思想深刻的文论家、批评家《时间,这伟大的雕刻家》1983年。
      尤瑟纳尔不断挑战自己作为作家的能力,她的文学风格多变。但她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对古代文明和历史变迁的丰富知识,以及尝试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1980年尤瑟纳尔被选入法兰西学院是法兰西学院300多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法国历史上第一位"绿袍加身"的女性不朽者。1986年,她被授予法国第三级荣誉勋位和美国艺术家俱乐部的文学奖章。坚信,历史是一所“获得自由的学堂”,是对人类进行哲理思考的跳板。因此,她特别青睐历史,她的虚构作品漫游于古代、文艺复兴时期以及20世纪初的广大空间;若用现代的文论言语表达,尤瑟纳尔的全部作品都是互文性的杰作,充满着今与古、此与彼、我与他、灵与肉、具体与抽象的对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16 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5126.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主要作品:
      诗集:《幻想的乐园》1921年,《众神未死》1922年
      剧本:《埃莱克特或面具的丢失》1954年,《阿尔赛斯特的秘密》1963年
      小说: 短篇小说集《死神驾车》1934年,《像水一样流》1982年
      长篇小说:《哈德良回忆录》1951年,《苦炼》1968年
      传记:《世界迷宫:虔诚的回忆》1974年,《北方档案》1977年
      翻译著作:《波浪》1937年,《深邃的江,阴暗的河》1964年,《王冠与竖琴》1979年
      评论:《时间,这伟大的雕刻家》1983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17 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5127.《哈德良回忆录》
      讲述了:哈德良生于公元七十六年,一三八年驾崩,为罗马"五贤君"之一。公元一三零年十月,哈德良皇帝的娈童安提诺乌斯在埃及尼罗河溺水身亡,死因不明,或是不慎失足,或是自杀、他杀,史无定论。为追念这位不足廿岁即夭折的宠儿,悲恸不已的哈德良当即把安提诺乌斯奉若神明,顶礼膜拜,并在其落水处兴建一座城市,赐名安提诺波利斯,同时下令在帝国境内遍树安提诺乌斯雕像,建立一种类似照相册的纪念物,以铭记这位死于青春的美少年。
      哈德良在位期间(公元一一七至一三八年),罗马帝国处于和平繁荣的黄金时代。哈德良死后,皇家别墅迅速荒芜,文艺复兴时更惨遭劫掠,充做其它花园别墅的建材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18 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5128.《苦炼》
      在整个小说里,火是泽农化身,泽农与火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天然的、持久的联系。在众多火的意象中,智慧之火、知识之火很早就唤起了他的强烈的求知欲以及永不满足的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好奇心。普罗米修斯神话的第二个陷喻形象即具有锤炼和再造功能的冶炼之火。对于炼丹师泽农而言,火是主宰物质的手段和形式,也是统治世界的工具;同时,火改造物质的功能加速了物质的变革和自然界的时间节奏。冶炼之火赋予人以破坏时间规律的神圣权力。这种超越人类条件并拥有神圣力量的愿望和梦想与泽农在所有领域的反叛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但哈德良没有这种反叛精神,他与时代的关系是和谐的,拥有很大的精神自由,因为他就是时代的主人。
      这部作品以16世纪动荡不安的欧洲社会为背景,但透过岁月的多棱镜,却折射出了人类命运始终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19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6-19 05:29 编辑

      5129.《世界迷宫:虔诚的回忆》
      对法国女作家的记忆或许是从杜拉斯开始的,但如果错过了尤瑟纳尔,你就等于错过了真正的法国文学。同是对过往的追述,杜拉斯沉迷于回忆,尤瑟纳尔青睐历史,因而她的小说更多的是书写一个地域、一种现象、一种传统、一个神话,在她的作品中,一种深远的承袭关系潜藏在那些表面上风格迥异的文字底下。尤瑟纳尔成为法兰西学院成立三百多年来第一位女院士,但这并非女性们的骄傲,她的成功恰恰在于她的作品超越了一般的女性写作。
      请读片断:
      两个走向永恒之邦的过客
      一年的秋天,奥克塔夫·皮尔麦茨把身体不适的母亲交给他的兄弟埃米尔照料,跟他同样也患着病的太太到阿克兹来过几个星期。大清早他让人给他备好马鞍,要到图恩附近的巴斯杜尔去,趁着还来得及的时候去看看他生病的姨夫,市政长官路易·特鲁耶。
      在我作为参考的他写的几页书里,他本人也叙述过这一天的情况。我尽量从他其他的作品中摘录出些片段,把他那简短的描绘补缀完整,进入这人的精神世界。我是他的远亲,这样,就仿佛在97年以前跟他共同生活了一天。对于奥克塔夫来说,去给我的外曾祖父扫墓是他对这个家必须尽的义务,这个行动也符合他在一件事的终了时沉溺于冥思默想的癖好,一个正在家居的旅行家看来,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闭门不出就是墨守成规,而走区区的15公里路程就打破了他越来越平庸的不良倾向。他要在这段路程中得到许多印象,看到许多景致,跟他到奥地利的蒂罗尔或是意大利的阿马尔菲地区游历的收获一样多。
      他避开沙勒罗瓦和这个地区的烟雾,取道桑布尔山谷里的大路。过去,他曾跟他的表妹夫阿尔蒂尔一起,在马尔西安城堡小住过很多次,这地方让他怀着怜悯的心情想到玛蒂尔德死后那个鳏夫的生活,独自住在苏阿雷,带着那些年幼的孩子。但是他又稍稍硬起了心肠:他对玛蒂尔德的丈夫从来没有真正同情过。一座修道院的废墟,在10月份光秃秃的田野中间堆积着断壁颓垣,将他带到宗教气息浓厚又充满诗意的中世纪,有关那时的任何一点传说都会使他感动不已。就在这个地方。雷莫……,他年轻的弟弟,28岁得暴病死的,已经有3年了。有关弟弟的回忆从来没有远离过他。在秋季的阳光底下,那淡色的幽灵仿佛镀了一层金,也像刚从东方旅行回来的雷莫一样,棕褐的脸色,容光焕发。……3年了……草丛中开着秋水仙,和谐的灰褐色地面上,还有一大片蓝色的紫菀。天空中一只迁徙的鸟急速地转了个弯,不由地打乱了他在每一丝气息中颤动的思绪。他推敲着词句,今晚给约瑟·德·科潘写信正好用来描写这一切。这人是他在乡间的年轻邻居,是他的知己同伴。在一家旅店的院子里他停了下来,给他的马喂些草料。一张俊俏的脸打动了他的心旌(这件事他对约瑟一点也不提)。他向一个女人问路,她那浓郁的乡谈提起了他的兴致,从这里似乎又找到了在古老的法兰西漫游的情景;几个拾枯枝的小姑娘让他想起即将来临的冬天,这对于穷人来说非常严酷。就像往常一样,每一次他走向外部世界时,生活就会扑面而来,有出乎意料的事物,深沉的哀愁,让人迷惑的温存以及几乎使人招架不住的、无所不包的大千景色。
      然而,他必须让自己一段又一段地重新走完路易·特鲁耶的路程,因为他就是要最后一次再看看才启程的。奥克塔夫二十来岁死了父亲,他把他的一部分亲子之情寄托在他姨夫身上(这姨夫也是他的教父)。他对这人十分尊重,又保持着一点距离,就像家里长幼之间那样。他尽力想象他姨夫儿时的情况,接着想象他勤奋的青年时代,就在这条河旁,周围就是这样的景致,就在滑铁卢战役的炮击之后不久。路易的父亲——斯塔尼斯拉斯·特鲁耶,在拿破仑治下是热马普地区的行政长官,接着,又在荷兰的政府里当议员,在那动乱时代顶着个官职,有一日算一日地敷衍着公务,这事比政权的持续更要紧。他好像是从他的母亲,伊萨贝尔·杜·乌兹那里继承了这种完美的举止,其实就是品位高雅、彬彬有礼的外在表象。当年比利时新从荷兰划分出来,还是欧洲地图上的一个新国,一提起那时布鲁塞尔议会中的唇枪舌剑,奥克塔夫就不太自在:路易·特鲁耶作为特万地区的年轻议员,曾经参加过那些已被遗忘的争论……奥克塔夫很看重为官做宦的身分,他姨夫后来就是干这个的,特别是当着埃诺的市长,在蒙斯过了21年。雷莫却不那么看重这高级职位,他总觉得在我们认为是公正的后面潜伏着不公正,而且在国家机构最为合法的惯例中,表面的命令底下总隐藏着不清不楚的东西。一个12岁的童工在博里纳日的矿井里一天要干12小时,这样的世界他不感兴趣。然而路易·特鲁耶却相反,他这样的人,无论社会怎么样,他都打算恪尽职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20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5130.《北方档案》
      夫人!能在您现在所在这座古老而名声卓著的建筑物里欢迎您,这对我业说是莫大的喜悦。在这里,您当然不是第一位院士,但您是第一位女院士。这是一场生动和平革命,在这场革命里,您本人就构成一个悠久光荣的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夫人,我不应该向您瞒,您之所以今天置身此间,并不是因为您是妇女,而是因为您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愿我们三百五十年来选出的男人全都具有您这样的一位妇女的广博的才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21 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5131.勒·克莱齐奥
      勒·克莱齐奥,法国著名文学家,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在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勒·克莱齐奥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
      勒·克莱齐奥曾多次访问中国,与中国文化界保持着长期的交流,并任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名誉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22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5132.勒·克莱齐奥简介
      勒·克莱齐奥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
      克莱齐奥的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他的早期作品,诸如《诉讼笔录》、《可爱的土地》等,多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人物时常在形式、色彩与物质的海洋中摇摆不定,人和物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后期作品,诸如《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则更关注心理空间,向着自然与人这两个“宇宙”同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探索。
      个人荣誉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学院于当地时间10月9日13时左右(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左右)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克莱齐奥。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决定中说,克莱齐奥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克莱齐奥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其它奖项
      克莱齐奥获得过的文学奖项包括勒诺多奖(1963年)、拉赫博文学奖(1972年)、法兰西学院保罗-莫杭大奖(1980年)、尚纪沃诺大奖(1997年)、摩纳哥王子文学奖(1998年)、Stig Dagermanpriset奖(2008年)。
      获奖理由:“一个集背叛,诗意冒险和感性迷狂于一身的作家,探寻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23 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5133.《诉讼笔录》
      讲述了亚当·波洛的流浪生活,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个终日无所事事,在海滩、大城市中流浪的人。他与狗为伴,擅自住入无人居住的空房子,丝毫不关心社会、城市的种种消息与动静,也不思索自己的过去,回忆自己的亲人,考虑自己的将来,似乎与现代社会斩断了一切联系。他在感觉方式中始终保持一种直感的方式,并且拒绝将直感朝理性的、思维的方向提升。同时他力图物化自己,使自己消散融化为宇宙中的一点物质。最后因在大街上发表“怪诞”的演说被警方视为精神病人而送入医院,而他与医疗小组针锋相对的交谈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智力和惊人的思辨能力,可见他并非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中一个不开化者、野蛮人来反对现代文明的,而是作为现代文明的掌握者对它进行诘难。本书写作时正值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不久,作者坦言当时法国人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之下,人人自危,而他在咖啡馆中创作时将飘过耳边的谈话和报纸新闻的片断融合到文本中,忠实地再现了人性的异化过程。
      在世人眼中,亚当是一个终日无所事事,在海滩、大城市中流浪的人。他不关心社会、城市的种种消息与动静,也不思索自己的过去,回忆自己的亲人,考虑自己的将来,似乎与现代社会斩断了一切联系。他始终保持一种直感的方式,并拒绝接受理性的思维方向。同时他力图物化自己,使自己消散融化为宇宙中的一点物质。最后因在大街上发表"怪诞"的演说被警方视为精神病人而送入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24 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5134.《寻金者》
      八岁的亚历克西和家人生活在美丽而神秘的毛里求斯岛屿深处,朝夕相伴于“智慧树”、甘蔗田、星星和大海。只是好景不长,飓风的侵袭,还有甘蔗大种植园主的吞噬,使得父亲的生意破产,童年的田园生活也随之结束。
  亚历克西拿起父亲留下的地图和资料,开始寻找海盗隐藏的宝藏。他搭乘泽塔号,飘摇于未知的大海,途经一座座传奇的岛屿,终于抵达罗德里格斯岛的英国湾。然后翻山越岭,风吹日晒,年复一年地寻找。一次又一次,从梦想落入现实,由希望坠落于失望。有一天,他偶遇山中少女乌玛,这位有“古铜色的面庞,熔岩的颜色,闪耀着盐”的女孩让他体验到爱情之丰美,教他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寻金”一度由于主人公奔赴一战战场而中断,但亲历战争、死亡、恐惧、分离之后的亚历克西,与乌玛重逢于童年时的山谷。可乌玛却在一场流星雨的征兆下离开,而亚历克西则独自乘舟远行……
  小说延续了《金银岛》的探险题材,通过文本结构上的对称,循环往复地歌咏美妙而壮丽的大自然,在描述人类宿命一般的寻金不得的痛苦时,暗示人类的幸福或许就在原点:自然界中的风、河流、大海、树木、星星。《寻金者》是勒克莱齐奥第一部以毛里求斯岛为背景的小说,带有家族自传叙述的意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4 08: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