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9 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6-9 04:49 编辑

      5119.雷蒙·格诺生平
      雷蒙·格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青年时代在巴黎索邦大学及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学习期间曾经修习亚历山大·可耶夫关于黑格尔的课程,并深受其影响。
      格诺常参加超现实主义社团的活动,并于1924年加入其中。1930年退出之后,他参加了《一具尸体》的编订,并撰写反对安德烈·布勒东的檄文,名为“德德”(Dédé)。在《奥黛尔》这部小说中,格诺以讽刺戏谑的文风讲述了他的超现实主义经历,小说中的人物Anglarès即以布勒东为原型。
      与超现实主义决裂之后,格诺开始专注于“文学狂人”的研究,并开始编纂《非严肃科学百科全书》。小说《利蒙的孩子》(1938)便是以这部百科全书为蓝本创作的。
      1925年至1927年,格诺被派往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服兵役,并学会阿拉伯语。1932年在希腊旅行期间完成《奥黛尔》。自此,格诺大胆地与传统语言进行了决裂,把法语口语大张旗鼓地引进了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从根本上淡化了高雅语言和通俗语言之间的界限,使文学语言变得越来越通俗化和大众化。可以说,格诺为以后出现的广泛使用与口语贴近的句法和词汇并以发音为基础进行拼写的“新法语”奠定了基础。暮年时他与鲍里斯·苏瓦林合作出版刊物《社会批评》,而后又参加《不妥协报》的编辑。
      1933年,格诺出版第一部小说《麻烦事》(Le Chiendent),并获得第一届双偶文学奖。有评论者认为该作是格诺对笛卡尔《谈谈方法》的文学阐释。之后格诺又写了四部基于自身经历的小说:《最后的日子》、《奥黛尔》、《利蒙的孩子》和诗体小说《橡树与狗》。
      格诺当过几年记者,并做过几份小差事。1938年,他进入伽利玛出版社任审稿人和英文翻译,而后成为审稿委员会成员。1954年,他被提名为“七星文库”负责人。在此期间他也创办了自己的杂志社——Volontés,并开始对心理分析感兴趣。
      1942年的小说《皮埃罗,我的朋友》获得巨大成功。1947年,《风格练习》出版。这是一本根据不同文风写成的小集子,其中有一些段落已被伊夫·罗比尔改编成戏剧。据说格诺创作《风格练习》的灵感出源于巴赫的《赋格的艺术》。
      1949年,格诺的译著《彼得·艾伯特逊》出版(原著乔治·杜·莫里耶)。1950年,他以笔名Sally Mara出版《我们总是对女人太好了》,该书几乎被禁。另一部更具有实验性的小说《圣·格兰格兰》(Saint-Glinglin,1948)是1934年之后出版作品的合集。
      在自由法国运动期间,格诺常去圣日耳曼德佩区。在萨特的建议下,他同意让约瑟夫·考斯玛为他的诗作《如果你想一想》谱曲,这首歌随后成为左岸歌手朱丽叶·格蕾科的成名曲之一。
      格诺于1948年进入法国数学协会。此后,他致力于将算数的规则运用于自己作品的构造之中,如使用莱斯库勒(Lescure)发明的S+7法:随便找出一个文本,再拿出一本字典,将文本中的所有名词都用字典中该名词之前或之后的第七个名词替换。1950年,他进入“啪嗒学院”并成为总督(Satrape),次年被选为龚古尔评审委员会的成员。
      1959年,格诺出版《莎西在地铁》(Zazie dans le métro),著名短语“Doukipudonktan!”(d'où qu'ils puent donc tant,中文“哪来谁这么臭!”)便出自这本小说。奥利维于斯诺将其改编成戏剧,而后路易·马勒将其改编成电影。
      受到一场瑟里西文学研讨会的启发,格诺在1960年与法国数学家弗朗索瓦·勒里奥内(Francois Le Lionnais)合作创办了一个文学研究团体,实验文学研究会(le Séminaire de littérature expérimentale,Selitex),即乌力波(潜在文学工场)的前身。出于对组合数学的浓厚兴趣,格诺邀请近代图论之父Claude Berge加入工场。1972年,格诺在《组合理论期刊》上发表文章。既乌力波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乌班波”(潜在绘画工场),“乌特拉波”(潜在悲喜剧工场),“乌巴波”(潜在漫画工场)等涉及各种艺术领域的“潜在工场”。
      随着《百万亿首诗》的出版(1961),格诺成功完成了对文学和编辑这一双重形式的探索。“百万亿”是格诺计算出的所有可能的组合总和:“就像一个制造诗歌的机器,但数量有限;的确,这个数量,即使是有限的,读者也还是要花两亿年才能读完(如果每天24小时一刻不停地阅读)。”
      格诺1965年的小说《蓝花》同样获得了成功。在这部小说里,格诺叙述了中国道家思想家庄子梦蝶的寓言。同年,他又出版了一部评论集,《杠杠、数字和字母》(Batons,chiffres et lettres)。
      雷蒙·格诺于1976年10月25日在巴黎去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帆 发表于 2015-6-9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9 04:42
~\(^o^)/~  感谢罗帆颁发博士后证书!给奖金吗?

是的,带小顽童到银行刷卡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帆 发表于 2015-6-9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9 04:42
~\(^o^)/~  感谢罗帆颁发博士后证书!给奖金吗?

是的,带小顽童到银行刷卡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帆 发表于 2015-6-9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9 04:42
~\(^o^)/~  感谢罗帆颁发博士后证书!给奖金吗?

是的,奖金已打进你的帐号,请带小顽童去刷卡吧!不过刷卡前交百分之十手续费,请于午后送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9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帆 发表于 2015-6-9 12:28
是的,奖金已打进你的帐号,请带小顽童去刷卡吧!不过刷卡前交百分之十手续费,请于午后送来……

      谢谢奖金!~\(^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10 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5120.雷蒙·格诺作品
小说
《麻烦事》,1933,双偶文学奖
《石头的嘴脸》,1934
《最后的日子》,1936
《奥黛丽》,1937
《利蒙的孩子》,1938
《严冬》,1939
《混杂的时间》(《石头的嘴脸》第二部),1941
《皮埃罗,我的朋友》,1942
《我们总是对女人太好了》,1947
《圣·格兰格兰》,1948
《萨利·玛拉日记》,1950
《生命的星期天》,1952
《扎西在地铁》,1959
《拿着曼陀林的狗》,1965
《蓝花》,1965
《伊卡洛斯的飞行》,1968
诗歌
《橡树与狗》,1937
《眼神之海》(Les Ziaux), 1943
《致命瞬间》,1948
《小型可携带宇宙起源论》,1950
《如果你想一想》,1952
《百万亿首诗》,1961
《拿着曼陀林的狗》,1965
《基本道德》,1975
《逻辑分析》,1947
论文与评论
《杠杠、数字与字母》,1950
《理想文库》,1956
《乔治·夏邦尼埃对话集》,1962
《边境》,1963
《模范故事》,1966
《希腊行纪》,1973
《民主道德论》,199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11 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5121.《扎西在地铁》
      一个乡下小姑娘扎齐是个言语粗鲁又脾气暴躁的孩子,而且十分叛逆,在说脏话之余还经常与大人们捣乱。可是在巴黎生活的两天时间里,她却感受到成人世界的冷漠和虚伪,发现这个世界存在着严重混乱失序,所有她认识的人都在对她说谎,连她妈妈在内,都缺乏真诚善意的交流和沟通,这使扎齐在离开巴黎时感到自己已经被折腾得老了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12 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5122.克洛德·西蒙
      克洛德·西蒙(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及成名作《弗兰德公路》。1913年10月10日生于原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岛,在1985年因"在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描写中,把诗人、画家的丰富想像和对时间作用的深刻认识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使法国和世界文学界深感震惊和意外。因为评论界一向是把罗伯推崇为一流派的首领,娜塔丽·萨洛特和米歇尔·布托位居第二、第三,西蒙一向是位居第四的。西蒙不仅热衷于文学创作,还热心当代社会问题。西蒙一生中共创作20多部小说。他的处女作《作假者》出版于1945年,第一部重要作品《风》发表于1957年,此后他进入创作高峰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13 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5123.克洛德·西蒙主要贡献
     “新小说”是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流派。风靡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有4个代表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娜塔莉·萨洛特、米歇尔·布陶和克洛德·西蒙。另外还有玛格丽特·杜拉斯等作家一度也被认为属于新小说派。此前在上个世纪30年代,这种创作风格已经在出现在法国著名作家娜塔莉·萨洛特的笔下。
     “新小说”流派反对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主张作家摆脱固有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打破传统小说对时空结构和叙述顺序的限制,采用意识流和虚实交错、时空颠倒等手法,对物的世界进行纯客观的描绘。这类小说回避社会问题,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欧洲和世界曾产生较大的影响,到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衰落。新小说派不是一个自觉的、有组织的流派,每位作家在创作上各有特色。
      在新小说派作品的写作手法上,西蒙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此前的习画经历对小说创作颇有影响。《大酒店》是克洛德·西蒙第一部尝试文字与画相结合的作品。《大酒店》里只有几个面目模糊的人物,看不到明白的情节脉络。整个小说内容无头无尾,但是片断情节有声有色。西蒙向读者讲述的不是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是朦胧飘忽的印象。小说中,词与标点等组成和谐,给人以视觉厚度。
      西蒙一生中共创作20多部小说。他的处女作《作假者》出版于1945年,第一部重要作品《风》发表于1957年,此后他进入创作高峰期,几乎每年有作品问世。战争经历直接促成了他在1960年创作出了经典小说《弗兰德公路》并于当年获得“新潮文学奖”,创作手法别具一格的《大酒店》问世于1962年,随后在1967年和1969年他又著完了《历史》和《法萨尔之战》,其中《历史》在1967年荣获“梅第西文学奖”。上世纪60年代这4部杰作使他在法国文坛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1970年和1971年他又创作了《盲人奥利翁》和《导体》,《三联画》和《家事诗》在1973年和1981年与读者见面。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他的作品《植物园》在1997年出版。
      西蒙曾在1968至1970年间担任法国5大文学奖之一的“梅第西文学奖”评委会成员。1985年,时年72岁的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法国“新小说派”的艺术成就得到国际文坛的肯定。西方评论家把他看作最富于“现实主义倾向”的出色小说家。
      克洛德·西蒙才华横溢,但处事低调。按照作家生前的习惯,其逝世的消息于9日公布于众。
      对于他的逝世,法国总理德维尔潘评价称,“法国文坛失去了其中一位最伟大的作家”。德维尔潘表示,西蒙作品文笔独特,其小说极富个性地向世人展现了上个世纪的惊人历史画卷,而西蒙正是见证了上一世纪的人类战争与暴力。法国文化部长雷诺·当诺迪欧·瓦布尔表示,作为法国“新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西蒙无论在法国还是在世界上都享誉文坛。
     “新小说”进入中国的高潮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西蒙的作品也是在此年代才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中国出版的《二十世纪法国文学丛书》收录了西蒙的杰作《佛兰德公路》,该作品与阿兰·罗伯 格里耶的《橡皮》一起,成为中国创作评论界在谈论法国“新小说”流派时无法绕过的两部作品。一代名家终有逝,但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创作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14 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6-14 05:30 编辑

      5124.《弗兰德公路》艺术欣赏
       常言说,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建立或瓦解了某种文体。这样的“常言”幸好我只在本雅明评价普鲁斯特的时候才看到,近几天重新想起是在读法国作家克劳德·西蒙的《弗兰德公路》。我不知道如何归类西蒙的这部小说,倒不是说因为其晦涩难懂,而是因为迷惑不解。西蒙虽然归属于法国新小说派,但是众所周知,新小说派作家比如阿兰·罗伯-格里耶、贝克特和杜拉斯等其实各有其风格特点,他们主要是因为反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写法才笼统才成为一个流派。如果说西蒙在《弗兰德公路》这部成名作中建立了某种文体的话,我的阅读印象是,他把一种繁复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1960年,西蒙接受媒体的访问谈到《弗兰德公路》的创作经过:“当我们想写一部小说时,当我们开始想叙述一个故事时,实际上这故事已完结。我们转过身来,朝后看自己刚走过的道路,看到的全程全部呈现一片混乱。远景与前景一样地清晰、逼近,像从望远镜里看去一般。”也就是说西蒙在创作过程中致力于把世界表现为一团乱麻似的混乱,用自我的书写表现这个世界的时候,同时毫不降低它无法摆脱的复杂性。传统的写法是用小说的秩序对现实世界进行整理和规划。所以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环境、人物和情节这样的传统小说,直线型的叙事讲述起来清晰而且有条理,开始和结束都能一目了然。但是在西蒙的小说中虽然我们能大致概括出主题是关于战争的灾难和大自然的美景对比中人的处境和感受。有人物是几个骑兵,但是模糊不清。有情节,但是可以忽略不计。开始和结束也令人难以捉摸。唯一贯穿全书的是无穷无尽的描述,动用身体的所有感官能体验到的所有感觉和意象,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一幅幅的画面接踵而至,令人应接不暇。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这是说”、“或者可以说”、“更确切说”这样的短语对描述的画面进行补充说明,这些还不够的时候甚至运用大量的括号意犹未尽似的再一次解释。西蒙对细节有些过于病态的迷恋,一个场景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厌其烦地进行书写,繁复的画面拥挤不堪,似乎在刻意考验着读者阅读的承受能力。这点不时的让我想起普鲁斯特那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为了描写自己在把一片饼干浸泡在茶里时回忆起的幼时在乡下的美好时光,他竟然为此写了八十页的篇幅。在西蒙的小说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这种繁复的小说传统悄悄的延续。
      西蒙的所有的小说似乎都有自传和战争的影子,他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父亲战死沙场,其后西蒙也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弗兰德公路》就取材于二战的经历。战后的西蒙在故乡一边种植葡萄园,一边开始写作。他远离尘嚣,隐居故土,生性孤独,沉默寡言,深居简出,除了写作似乎与人也没有交流。这种没有公共生活的独居经历对他的创作不可能不产生影响,沉迷于过往的战争经历,自我过于主观的沉思,让回忆成为了他写作中不可忽略的部分。本雅明评价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候说:“对于回忆着的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他经历过的事情,而是如何把回忆编织出来。”也就是说,在作品中,作家不可能按照生活原来的样子描绘生活,而是把它作为经历过它的人回忆描绘出来。回忆是一种加工,是一种再创造,是一种想象中的主观内射。世界的存在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意义不过是后人强加的而已,为了恢复世界这种赤裸裸的本真的混乱,需要动用身体的各种感觉,尽可能的用各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描述那个世界。在这里,西蒙的笔下,繁复的小说世界是现实世界的表象,也是它的本真。
      卡尔维诺曾就小说的繁复美学进行过阐述,他认为虽然过分宏伟的设想在许多领域中都可能令人厌倦,但是在文学中则恰恰相反,我们需要的正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甚至可以囊括宇宙的文学,“文学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必须能够把知识各部门、各种‘密码’总汇起来,织造出一种多层次、多面性的世界景观来”。从歌德到福楼拜,从普鲁斯特到现在写《弗兰德公路》的西蒙,似乎从未放弃过这种不可能的理想和勇气。几百年的努力尝试,西蒙延续了可贵的小说传统,也创造了新的繁复美学的传统,一九八五年的诺贝尔奖授予他,多多少少抚慰了这位在小说的探索之路上越走越远的孤独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4 08: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