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2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敌老妈 发表于 2015-5-26 12:13
写作深奥!

     《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扑学结构》成书于1976年,原本是为劳森伯格等艺术家的作品所配的文字片段。在这些片段里,所创造的人物仍然完全不受现实的摆布,他们直接来自艺术和想象,并无别处可去,除了继续寄身于叙述的声音——这道声音忽而迟疑,忽而坚定地回响在梦境般的城市建筑中,但叙述的内容既是质疑,又是被质疑的对象,叙述者已经陷入了对自身的层层否定中……罗伯-格里耶找到了一种结构——拓扑学结构——为这些幽灵们建造了一座幽灵城市,合法地取消了事物的确定性,将这些重复覆盖、相互抵消的文字发展成一部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27 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5109.《重现的镜子》
     《重现的镜子》但它果真是一部自传吗?众所周知,小说的语言不同于作家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在这本书里,可以说是罗伯-格里耶本人在说话(谈作为小说家的自己,谈他的童年,等等)。同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他以往的作品相比,书中的文字似乎多了一些修饰,因而不那么“难以卒读”。同时,这本书又是一幅由一个个片断组成的大胆的编织物。这些片断取自作者童年生活中的恐惧或情欲的快感,取自作者家庭内部妙趣横生的轶事,取自由战争或在极右环境中发现的纳粹暴行而导致的精神创伤。这些无足轻重的琐事、温馨的画面、空隙和极其巨大的事件交织在一起,将再一次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把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与整个现代文学的不确定性恰如其分地统一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无敌老妈 发表于 2015-5-28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26 15:08
《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扑学结构》成书于1976年,原本是为劳森伯格等艺术家的作品所配的文字片段。在这些 ...

绝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28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敌老妈 发表于 2015-5-28 13:43
绝妙!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28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5110.《昂热丽克或迷醉》
     《昂热丽克或迷醉》这是罗伯-格里耶自传体作品“传奇故事”三部曲的第二部。这部作品在时间上将对个人经历的回忆集中在70年代前后,但仍然带入了科兰特这个神秘人物。关于作者所有小说和影片中的涉及女性享乐的元素,穿插在这部作品中并成为了主要的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29 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5111.《科兰特的最后日子》
     《科兰特的最后日子》是构成阿兰·罗伯-格里耶奇特自传的“传奇故事”三部曲的完结篇。显然在此 “我” 不可能全然理性而稳固地符合他自己。从政治错误和反常情欲开始,主题无疑在游荡中这样自我构建起来,通过已成废墟的过去和贞洁的未来。这个精神分裂的我于是将在那些活着的可证实的瞬间和那些让人内心感到如同现实的真实片段的虚构里化成肉身。
      于是亨利·德·科兰特这个人物,越来越不具历史性,越来越迷幻,从此可以放任关于他的存在问题的驳斥。而身份的浮动非常“自然”地实现了:科兰特,煽动者和南半球巴西边境的非法交易(交易什么?)者,罗伯-格里耶,在纽约的教授,他或他,在布列塔尼岬角上一座废弃的城堡里被吸血鬼未婚妻咬伤而濒临死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30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5112.《快照集》
     《快照集》是短篇小说集和论文集。在罗伯-格里耶的写作生涯中,短篇小说和论文所占的比例很小,作者本人更认为他的论文并不构成小说理论,它们只是试图梳理依他看来在当代文学中相当关键的某些发展脉络。但是,如果我们今天要恢复“无动机艺术”的地位,那么,在最近的五十年当中,恐怕再也找不到比这些直截了当的论述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言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31 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5-31 04:40 编辑

      5113.《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狂热地沉浸在回忆与忘却的主题里,在一座拥有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城市里,戏剧演出正在进行,男人x与女人a相遇。男人告诉女人:一年前他们曾在这里相见,她曾许诺一年后在此重逢,并将与他一起出走。a起初不信,但是男人不停出现在她面前,并且不断描述他们曾经在一起的种种细节。于是,a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了,她开始相信,或许真的在去年发生过……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重要的是叙述与回忆,在讲述中,形成了强烈的风格,一种对于回忆的迷恋,与往事相纠葛的现实,从无法置信到若有所悟,似乎是镜中之镜,叠现出日常中不见的自己。
      电影的编剧是“新小说派”的代表罗勃-格里叶,在崭新的叙事时序中,营建了属于内心世界的空间和时间。影片中用了特别多的闪回,用法大胆,连续不断地闪,仿佛是切入内心的x光线。沉迷在回忆之中,有时候记忆只是一种表象,如果不去发现、去提醒或者就会失却真实的内心想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1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5114.米歇尔·布托尔
      米歇尔·布托尔(1926——),法国新小说派重要代表作家,20世纪50年代登上文坛,先后发表《米兰弄堂》《时间表》《变》《程度》等作品,其中《变》获得一九五七年勒诺多文学奖,70年代定居法国尼斯,后逐渐淡出文坛,开始专注于学术。他的小说故事极其简单,但对词语以及词语之间的架构、组合有着自主追求。他曾被萨特誉为20世纪最有希望的伟大小说家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6-2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5115.米歇尔·布托尔个人履历
      米歇尔·布托尔也是新小说派的一位重要作家和理论家。
      1926年9月14日米歇尔·布托出生于法国北方工业重镇里尔的郊区,其父亲在北方铁路公司工作。
      1929年全家人搬到巴黎定居,布托尔在巴黎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熏陶,并利用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的便利到处旅行,使他养成了日后一边写作一边漫游的习惯。
      后来他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但几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都未通过。
      他曾在哲学学院担任哲学家让·瓦尔的秘书,使他有机会认识了不少文化名人。
      在桑斯的马拉美中学教了几个月法语后,他借助一篇谈埃及教育改革的论文到了埃及,在尼罗河谷的一所学校教法语。然后他非常幸运地成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外教,开始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并通过作家乔治·朗布里西的引荐在子夜出版社出版了《米兰弄堂》、《时间表》、《变》和《程度》,这4部小说作品在文坛冒出新鲜而奇异的火花,作者富有才情的写作试验、独特的风格、渊博的知识以及大胆的创新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的重要地位,被萨特预言为20世纪最有希望的伟大小说家之一。
      1960年,布托尔在出版了他的第四部小说《度》之后,开始了他的旅行:三次居留美国。70年代以后,他开始定居在尼斯,同时在大学里兼任教授,逐渐淡出文坛,但学术研究的范围却大大地扩展了,包括戏剧、诗歌、音乐、绘画、雕刻、人种学、乌托邦、梦。
      他在学术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运动体》(1962)、《梦的材料》(1978),《绘画絮语》(1969)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2 01: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