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11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敌老妈 发表于 2015-5-11 14:44
学习了弗朗索瓦滋.萨冈,怎样出的名和其简历,令我由衷敬佩!谢谢!

      弗朗索瓦兹·萨冈还是**不羁、独断独行的女人。她不太注重衣着,经常梳着短发,牛仔裤还往上卷着,一副邋遢的样子。她从年轻到老年,香烟一根接一根地抽、威士忌一杯接一杯地饮,她还爱打着赤脚飙车,1957年因车速高达160公里/小时在一个拐弯处翻了车,并差点丧了命。她非常喜欢参加疯狂的晚会,她还热衷赌博,有时还吸食毒品,以便有精神连着几天没黑没白地工作。1995年她因转让和吸食可卡因而被判处缓刑一年的监禁,并处以罚款。 2002年因偷税受到同样的处罚。尽管她曾经是个千万富翁,但她花钱如流水,经常是月底口袋空空,一直到过世前仍债务缠身。
      法国总理拉法兰在悼念弗朗索瓦兹·萨冈的文章中写道:“弗朗索瓦兹·萨冈是一种微笑,忧郁的微笑,像迷一样的微笑,一种排遣的微笑,但也是快乐的微笑。从她的第一总作品起,她那简洁的文风就影响了我们一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刘文喜 发表于 2015-5-11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小常识》发到5000多条,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晓华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执着、坚韧的精神,令人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11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文喜 发表于 2015-5-11 16:55
《文学小常识》发到5000多条,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晓华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执着、坚韧的精神,令人 ...

      感谢刘文喜管理员的鼓励、支持和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12 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5-12 05:09 编辑

      5094.《一月之后一年之后》内容简介
  贝尔纳走进咖啡馆,在几个脸被霓虹灯照得变了形的顾客的注视下迟疑了片刻后,猛地朝出纳员走去。他喜欢酒吧里的出纳小姐,她们体态丰盈,神气十足,沉浸在由硬币和火柴连成的梦幻之中。她把硬币递给他,脸上不带笑容,看上去很疲惫。接近凌晨4点钟了。电话间很脏,听筒湿呼呼的。他拨着若瑟的电话号码,发现自己一整夜急行军穿越巴黎,结果只是在疲惫不堪的时候机械地做着这些动作。而且,在清晨4点钟给一位年轻女子打电话也是很荒唐的事。当然,她不会对他这种粗俗无礼的行为做任何暗示,但这种举动有“小捣蛋”之嫌,他讨厌这种行为。他并不爱她,这是最糟糕的,但他想知道她在做些什么,这个念头整天都困扰着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13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5-14 05:05 编辑

      5095.《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半老徐娘宝珥与浪荡男子罗捷之间,应该说没有什么真正的爱,即便宝珥希望在这同居生活中投入自己真实的情感,也在罗捷不时与女人鬼混的欺骗和隐瞒面前连连碰壁。比宝珥年轻十多岁的西蒙进入了女主人公孤独的心灵,以一种“勃拉姆斯”式的经典方式,给了宝珥以同情、体贴、照顾、珍爱,但古典的爱毕竟没有完美的结局,她最终没有接受西蒙这一宝贵的情感,而莫名其妙地回到了脚踏多只船的罗捷身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14 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5096.阿兰·罗布-格里耶
      罗伯-格里耶1922年生于法国西部重要港口城市布勒斯特,他之所以踏上文学创作的生涯,实系偶然。青年时代,他在巴黎农艺学院求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在农学院毕业,取得农艺师的称号,随后在全国统计院谋生,1949年进入生物学研究机构工作。50年代初,在法属殖民地果品柑橘学院担任农艺师,先后在摩洛哥、几内亚和拉丁美洲等地从事热带果木种植栽培的研究工作。1951年,他得病于非洲,在归国途中,突然萌发了从事文艺创作的念头。他的第一部小说《橡皮》,就是在从非洲返航的轮船上开始构思、创作的。自1955年起在法国午夜出版社担任文学顾问,专心致力于文艺创作。罗伯-格里耶的文学创作是尝试性的、全新的,他主张对传统小说的扬弃,多少受到当时出现的一些存在主义小说的刺激,也不无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但当评论界列举西门农、卡夫卡、格雷厄姆.格林等人的名字时,作家却否认这些声名显赫的教父式人物对他有什么影响。他只是自由自在地、不受约束地追求自己的创作道路。在罗伯-格里耶出任午夜出版社顾问的同年,他发表了第二部小说《窥视者》。这部书获得1955年度的“批评家奖”,从而使作者罗伯-格里耶名声大振。
      1957年,他的第三部作品《嫉妒》诞生了,这部作品较之前两部,新小说的特征更为明显。作品中的一切事情都是在一个内心蕴藏着某种激情的人的目光下进地的。这双窥视的眼睛在观察、分析、记记录,在猜测、推理、想象一桩似是而非的奸情。最终,这桩奸情是实有其事还是无中生有,读者仍然无从知晓。尽管小说的主题是心理分析的一种更新,却由之达到了一种失去人性的小说的境地。罗伯-格里耶的文学主张并非一下子就成熟的。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已经发表的三部作品与我对于未来小说的理论观点之间,只有泛泛的一致。”准确些说,这三部小说正好画出罗伯-格里耶探索的轨迹,或者说它们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渐渐地与那种“未来小说的观点”趋于一致的。《橡皮》与《窥视者》中的人物还是有名有姓的,而《嫉妒》中的主角却只剩下一个“A”,甚至成了一个影子(叙述者)。如果说前两者还以比较完整的情节的话,到了《嫉妒》中,情节便完全解体了,而且呈现现了一种很平滑的回旋结构。作品的客观性与喑示性也在《嫉妒》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连书名也是一语双关的。
     《在迷宫里》(1959)是罗伯-格里耶50年代的最后一部小说,作品描写一个从军中逃走的士兵退隐后的历险生涯。他在一座埋在积雪下面的城市迷了路,在一个街口转角处偶然地被一梭子扫射过来的子弹打死。这部小说把程序摊进到荒诞的地步。其描写之极其细致入微和无比精确一点也不能把关于主人的心理、关于他想走出“迷宫”的愿望或他害怕倒毙在城内的恐惧告诉我们。罗伯-格里耶为了打破读者追求“真实”和意义的阅读幻觉,在前言中告诫道:“这个叙述是一种虚构,不是一种见证。本小说中涉及的是纯粹物质意义上的现实,也就是说它没有任何寓意。读者在这里要看到的仅仅是书中写到的事物、动作、语言和事件,不必费心在自己的生或自己的死中给它们加上既不多也不少的含义,”(《在迷宫里》前言)这种写作方式对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打击是致命的,小说不再是对现实的再现,而是自我指使的语言游戏,是写作过程不断的自我反射;不是语言表征现实,而是语言构造了现实,现实在这里遵循的不是自然的逻辑,而是写作的逻辑。
      进入60年代以后,罗伯-格里耶的风格出现了某种变化。物的地位降低了,人物形象变得清晰了,色情与暴力的场景取代平淡冷漠的琐事描绘。这位革新家似乎要离开自己的“新小说”,去探求另一种新小说。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有《幽会的房子》 (1965)、《纽约革命计划》(1970)、《一个幽灵城市的拓扑结构》(1976)等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集《快照》(1962)。同时,罗伯-格里耶开始热衷于电影事业,于1961年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并由著名导演阿兰·莱斯尼摄制成影片,在第2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剧本描写了一个**在某地休养,与一陌生男子相遇,男子坚持说他俩曾经相识,并约定今年在此相见,最后女方确认此事。作品中现实生活客观的确切性也完全消失,整个事件呈现出出了不可理解的性质。此外,他自编自导的影片《不朽的女人》(1963)曾获得路克电影奖。重要的电影小说尚有《跨跃欧洲的快车》、《伊甸园及其以后》等等。
      在新小说的理论建树方面,罗柏-格里耶也卓有成效。1963年出版了他的文艺评论集《走向新小说》,其中《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与悲剧》这两篇文章,被认为是法国新小说派的理论纲领。在《未来小说的道路中》,作者一开头就借用娜塔丽.萨洛特的一句话作为自己论述的核心命题:“小说被贬为次要的艺术只是因为它固守过时的技巧。”他接着说道,小说艺术正在衰落 ,20世纪业已过了大半,今天唯一流行的仍然还是巴尔扎克的小说观念,这便是世界文坛的现状。为此,他主张舍弃传统,从小说观念和小说技巧方面努力革新与开拓。作者提出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就引起激烈的争论,整个评论界几乎异口同声的反对,许多怀有善意的读者也纷纷提出异议,即使是知交也都有所保留,认为罗伯-格里耶的理论行之过远,操之过急。两年后他又撰写《自然、人道主义与悲剧》一文,据理力争,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艺术观点。作者首先针对“世界,是人”这种传统观念,提出了人与物分离的新见解,确认一部“非人的”小说存在的价值标准。其次,他认为,悲剧应该力图拯救人与物之间的分离,并赋予这距离以一种新的价值。再次,在小说的艺术手法上,罗伯-格里耶孜孜不倦即反对传统的镜子说,也反对“物我交流”或“物我中心”说,他主张在描写物件时,必须毅然决然在站在物之外,或站在它的对立面,既不能把它们变成自己,也不能把某种品质加诸于它们,而应表现它的外部存在及其独立性。他的这些观点显然富有争鸣性质。
      2005年第24届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2004年,罗伯-格里耶入选法兰西学院,成为40位终身院士中的一员。2008年2月18日,法兰西学院宣布,罗伯·格里耶于当地时间18日凌晨因心脏病在法国西部城市卡昂逝世,享年85岁。作为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格里耶反对传统叙事,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先锋作家之一,而这名文坛“坏孩子”的辞世,让中外文学人士哀悼“法国新小说时代结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15 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5097.阿兰·罗布-格里耶与中国
      1984年、1998年和2005年,罗伯-格里耶曾三次来到中国。
      1980年代初,我国翻译研究界对法国“新小说”进行了系统的翻译介绍。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窥视者》最早在1979年出版,可以说是法国“新小说”在中国最早的出版物。1984年罗伯-格里耶来中国访问,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做讲座。罗伯-格里耶的《橡皮》,西蒙的《佛兰德公路》是我国创作界、评论界后来每每谈到“新小说”时必定要引述到的两部作品。蓦然接触到那些“崭新理论”的中国读者和作家纷纷有“豁然开朗”之感,他们的小说也触动了不少中国作家的写作灵感,对中国许多年轻作家产生影响,先锋作家余华也是其中之一。1980年代中后期,多家出版社陆续翻译出版了“新小说”派四大干将的小说,尤其是罗伯-格里耶的作品,几乎是有一部就译介一部,有些译本还不止一种,以至于连作者本人都大为惊讶自己在中国的名气竟会那么大,居然赢得了跟巴尔扎克差不多的声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16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5-30 04:21 编辑

      5098.阿兰·罗布-格里代表作品
      电影作品
     《不朽的女人》(1963)《横跨欧洲的快车》(1966)《说谎的人》(1968)《欲念浮动》(1974)《漂亮的女俘》(1982)《蓝色别墅》(1995)
      文学作品
     《弑君者》(1949)《橡皮》(1953)《窥视者》(1955)《嫉妒》(1957)《在迷宫中》(1959)《快照》(1962)《为了一种新小说》(1963)《幽会的房子》(1965)《纽约革命的计划》(1970)《汉密尔顿的贵妇们》(1972)《漂亮的女俘虏》(1976)《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朴学结构》(1976)《吉娜》(1981)《重现的镜子》(1984)《昂热丽克或迷醉》(1987)《迷醉》(1987)《科兰特的最后日子》(1994)
      短篇小说集
     《快照集》(1962)
      理论著作
     《新小说阐明》(1963)
      电影小说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
      艺术作品
     《少女之梦》(1971)《汉密尔顿的贵妇人》(1972)《表面的可疑痕迹》(197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17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5099.《不朽的女人》
     《不朽的女人》罗伯-格里耶的处女作,写的是邂逅相遇的爱情中出现了不祥的幽灵,最后发生了神秘的车祸。此影片被评论家认为具有明显的商业性与媚俗倾向。该片中的电影人物都是用符号来称呼的。其中叙述者是N,他迷恋的女人是L,L的丈夫是M。电影一开始,有一个女人的笑厣特写,这个谜样的女人用谜样的笑厣对着你,一动不动,好像一幅剧照。不久,她眨了一下眼睛,并传来了刺耳的刹车及撞车声,显示出一场车祸的景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无敌老妈 发表于 2015-5-17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11 16:01
弗朗索瓦兹·萨冈还是**不羁、独断独行的女人。她不太注重衣着,经常梳着短发,牛仔裤还往上卷着, ...

费朗索瓦滋.萨冈如果不吸毒,不赌博她会更长寿的。她的文风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6 07: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