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4-29 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5083.阿尔贝·加缪主要作品
     《误会》 、《卡利古拉》 、《戒严》、《正义》、《局外人》、《西西弗的神话》、《鼠疫》等。
      作品风格
      加缪的创作特色是用白描手法,极其客观地表现人物的一言一行。文笔简洁、明快、朴实,保持传统的优雅笔调和纯正风格。他的“小说从严都是形象的哲学”,蕴含着哲学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艺术家的强烈激情。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他赢得了远远超过前辈的荣誉。他的哲学及其文学作品对后期的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影响很大。评论家认为加缪的作品体现了适应工业时代要求的新人道主义精神。萨特说他在一个把现实主义当作金牛膜拜的时代里,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4-30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4-30 05:07 编辑

      5084.《局外人》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这种叙述毫无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尔索内心自发意识的流露,因而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确实的存在便是大海、阳光,而大自然却压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我只觉得饶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我感到天旋地转。海上泛起一阵闷热的狂风,我觉得天门洞开,向下倾泻大火。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枪机扳动了……”
      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默尔索自发的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因为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1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5085.《西西弗的神话》
     《西西弗的神话》人生就是荒谬,正如日复一日滚石上山的西西弗。在《西西弗的神话》这部哲学论文集里,作者一层一层地剥离人生虚幻的外衣,将其荒谬的本质赤裸裸地揭露出来。然而荒谬不是绝望,因为看穿幸福的同时也就看穿了痛苦。对于西西弗来说,地狱死神都算不了什么,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人类的激情和斗志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回到几千年前的奥林匹斯山巅,你会见到滚石上山的西西弗正愉快地唱着歌儿,不知忧烦,不问明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2 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5-2 05:22 编辑

      5086.让·吉奥诺
      让·吉奥诺(1895—1970)是法国当代文坛上人们颇为喜欢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都有不少作品流传于世。但从其作品不同体裁的数量和作家的艺术特长来看,他主要是以小说家的身份在法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让·吉奥诺出生在法国南方普罗旺斯地区一个名叫马诺斯克的古镇。在他之前,这个地区曾出过一些驰名于世界的大作家,如左拉、都德都诞生于这个地区。让·吉奥诺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是皮匠,母亲为一洗衣女工。因此他在十六岁时就不得不中途辍学自谋生计,在当地的一家银行里当小职员。但他像左拉和都德年轻时一样,勤奋好学,积极向上,酷爱文学。荷马、维吉尔、莎士比亚、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梅尔维尔和惠特曼等,都是他最为喜爱和崇敬的作家,他们对让·吉奥诺日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以及风格的形成均产生了久远而又深刻的影响,使让·吉奥诺终于成为法国现当代文坛上为数很少的几位自学成才的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让·吉奥诺在书斋里埋头创作度过了一生,他是一个纯真的作家,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是无党派。但正当他创作力旺盛之际,希特勒燃起的战火烧到了法兰西的国土上,他此时没有看出形势的严重性,仍是书生气十足,试图继续过着安宁的艺术创作的生活,做一个中立主义者或和平主义者。结果他颇吃了一些苦头,引起了舆论界的非议和不满,并因此而坐了两次牢:第一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他发表了反战声明《拒不服从》,因而被捕入狱,后经安德烈·纪德等作家的营救,才得以出狱。第二次是在战争结束不久,他被指控为亲德分子,并以同情维希傀儡政府的罪名而被拘留待审,但因查无实据,终于又被无罪释放。
      让·吉奥诺于1924年发表诗集《笛子伴奏曲》而步入文坛。接着,他很快便转入了小说创作,一部接一部地发表了许多趣味盎然而又别具新意的小说,其中已列入法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名篇佳作就有:以古希腊农牧神命名的三部曲《潘》、《丘陵》、《一个鲍米涅人》、《再生草》、《大羊群》、《人世之歌》、《愿我的欢乐常存》、《人生的凯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伟大的历程》、《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两个狂暴的骑士》。
      从法国二十世纪小说创作的总的情况来看,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与上个世纪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从二十年代起,普鲁斯特在小说的创作技巧上将意识流手法引进小说创作之中,打破了传统的小说结构和时空观,拓宽了作家的思维空间,同时也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变得更为深邃复杂,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容量和立体感。从三十年代起,萨特等存在主义作家以其对人的存在方式和对自我价值追求的独特思考和揭示,使他们的小说带上了浓烈的当代人本主义哲理色彩。到了五十年代,又出现了以阿兰·罗伯-格利叶为代表的新小说派,他们提出了令人吃惊的反小说的理论,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派的小说家在对小说的叙述结构的探索、揭示人物与环境的隐秘复杂关系时,也取得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成绩,树立了自己的革新派的形象。以上所列举的几个例子,都是读者和评论界大谈而特谈的一些著名小说家,他们或者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或者以其大胆的技巧革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然而,还有一些很有成就的小说家,他们在其作品的内容和技巧上并不是以革新家的面目出现,而是用通常的词语和表现方式来体现自己小说的独特内容和艺术风格,也就是说,他们是用前人所使用过的工具来耕耘自己的园地,照样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也同样受到了广大读者和评论家们的热烈欢迎和充分的肯定。让·吉奥诺就是属于这样的一类作家。法国当代著名文学史家米歇尔·莱蒙在其名著《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小说》中,针对这种现象曾说出了许多人想说的一些心里话。他认为,小说家应当要下功夫塑造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保持持久的艺术魅力,他们不一定非得要探索出一种与以往迥然不同的写作方法,才能成为小说大家。“一个伟大的小说家未必就是一个能创造方法的小说家,他完全可以运用当前流行的写作方法。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就是运用通常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能够以自己的声音来说话的小说家;同样地,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也就是在运用他所掌握的写作方法时能够赋予它们以特殊意义的小说家。”让·吉奥诺虽然不能称之为伟大的小说家,但米歇尔·莱蒙所说的这番话,从广义上说,也完全适用于这位杰出的小说家。他的全部作品都深深地烙上了自己的鲜明的艺术个性,都回响着自己的独特的声音。他的小说作品,归纳起来则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他的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让·吉奥诺深深地扎根于乡野之中,以真切的感受,充沛的热情,诗意的笔触,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他的故乡普罗旺斯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壮美的自然风光。那一带的自然景观同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的大城市相比,别有一番风情,巍峨的山岭绵延不绝,林木葱茏,云遮雾障,四季景色变幻,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但崇山峻岭上怪石嶙峋,土地贫瘠,因此山里人的生存环境相对来说比较恶劣,生活也就倍加的艰辛。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这里的人必须要有一种更为强烈的求生欲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这一切,在让·吉奥诺的小说中都以扣人心弦的绚丽多彩的艺术笔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渲染,使他在法国赢得了乡土作家或“农民作家”的称号。在我们中国读者中,那些很喜欢从文学作品中领略法兰西大自然的风景和风俗民情的人,都十分推崇让·吉奥诺的这一艺术特色。
      第二,让·吉奥诺的小说格调气势雄浑,豪放洒脱,浸透着古典主义的强烈色彩。我们在读他的作品时,总感到他的笔触雄健有力,凝重粗犷。他在状物摹写、刻画人物个性时,高屋建瓴,挥洒自如,言简意赅,所用的语言极富文采,毫无拖沓沉闷之感。他的文风有口皆碑,不少评论家和文学家把他和阿拉贡、蒙泰朗相提并论,誉为杰出的法国语言大师,称他们三人为“法国语言无可非议的宗匠”。如果我们在读过一些现代派小说家的作品之后,再来读读让·吉奥诺的小说,我们就会感到,他的这一艺术风格确实具有其令人惊叹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三,让·吉奥诺完全是从作家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出发,而不是以某种现代哲学或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做为参照,来揭示人生的悲剧性的本质的。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探索和表现人生的悲剧性,这是二十世纪的小说家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主题,这种悲剧不是指个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所造成的残酷性和毁灭性的结局,而是指个人在力图把握自己的命运、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独立性时,所产生出的烦恼、焦虑和孤独的心境。人之所以会产生悲剧,外部环境只是一个因素,但不是绝对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个人在追求独立人格时那种骚动不安的心境所潜伏的精神危机。这是让·吉奥诺的小说所探索的重点。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自己的人格的独立性和个人的自尊受到任何一点伤害之后,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封闭性和排他性,从而自动地退回到孤独的自我之中。当这种内心的煎熬达到极限而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采取异乎寻常的自我否定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痛苦的心境,以求得到最后的精神上的解脱。因此,他笔下的许多人物之间并没有什么世仇宿怨,也没有什么为争夺名誉、地位和金钱而进行的激烈的搏斗,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是非常的复杂,非常的微妙,表面上看来泰然自若,但内心的波涛却始终在翻滚着,犹如冰山下的炽烈的岩浆一样随时都会喷发出来。
      这一特点,我们在他的小说代表作《两个狂暴的骑士》以及《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里都可以看出来。让·吉奥诺从1934年就开始创作《两个狂暴的骑士》,到1965年此书才出版,断断续续地一共花去了他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他一生对人性的探索中所得出的基本看法大都集中反映在这部作品中。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书中主要叙述了马尔塞、马拉和昂热兄弟三人的关系和悲剧性命运。老二马拉因遇害而早已离开了人间,老大马尔塞比老三昂热大十七岁。马尔塞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对小弟弟具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威慑力量,一种绝对的权威。昂热对他的大哥极其崇拜,处处服从他。在这种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兄弟俩倒是相处得十分和睦,但在这种相亲相爱的表面现象中却在不知不觉地酝酿着愈来愈激烈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昂热长大成人之后,就渴望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允许他人侵犯他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极不愿再继续屈服于他哥哥的权威。因此,他和马尔塞大打出手,进行了力量的较量。马尔塞最终由于年老体衰而被打败,他忍不下这口气,在一怒之下就杀死了他的弟弟,之后,便自杀身亡。让·吉奥诺通过这个令人叹息的悲剧性故事,给我们揭示了他一生中所孜孜不倦地探索出来的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任何一个人都会把自己的独立人格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或反过来说,任何一个人都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
      我们现在所译介的《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也体现了作家对人性的这一看法。这部小说是他在二战后度过了一段被冷落的日子之后重又进入一个小说创作高峰期的开篇之作。主人公朗格鲁瓦是偏僻山村里的一个警察队队长。他为人正直,面冷心热,嫉恶如仇,忠于职守。这样的人物,在十九世纪中期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多见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他与司汤达、巴尔扎克和福楼拜笔下的许许多多不择手段地追逐名誉地位和金钱的卑劣小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不慕虚荣与奢华,甘心默默无闻地居住在乡野,以求得个人的清静和安宁。但他生活在现实的时空之中,现实生活中种种意想不到的不愉快的事情时时冲击着他的心灵,伤害着他的尊严和人格的独立性。他越想躲避,心头就越感到灼痛。当时对他伤害最大,因而也最使他不能容忍的有两件事:一是他怀着对被害者的深切的同情和对杀人犯的无比的愤慨,在追踪的路途中击毙了那个人面兽心、嗜血成性的杀人凶手。但他的上司却对他耍了一个明升暗降的鬼把戏,撤了他的警察队长的职务,升他为捕狼队的少校,这是对他的人格的侮辱,使他有苦难言。从此,他便郁郁不乐,沉默寡言,陷入了孤独之中。另一件事是那位监察官试图把一位避居村中的神秘的绣花女工介绍给朗格鲁瓦为妻。作家采用暗示的手法点出了那位监察官一而再、再而三地试图把他的愿望强加给朗格鲁瓦,这越发加剧了朗格鲁瓦内心的痛苦和烦恼。他为了尽快摆脱监察官没完没了的纠缠,就匆匆忙忙地找了一个女人做为妻室。但他的这种轻率的举动显然又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因而内心深处时时感到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与绝望,最后便引爆自杀,以此表明他宁死也要坚决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的执著精神。
      让·吉奥诺的小说以对人生的直接体验为基础,在生动的故事情节的进展中,揭示人生悲剧命运的秘密之所在。我们透过一则则当前的或历史上的轶闻趣事的表层,可以看到潜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不可亵渎的人格精神。因而,他的小说就带有更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就具有一种持久的感染力和令人细细品味的审美情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秋兰 发表于 2015-5-2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兰 于 2015-5-2 06:43 编辑

拜读老顽童宋晓华老师的详解,给我们以启迪和指导受益匪浅。感谢你持久义横的默默奉献,问候你辛苦了。祝你永远健康快乐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2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兰 发表于 2015-5-2 06:40
拜读老顽童宋晓华老师的详解,给我们以启迪和指导。感谢你持久义横的默默奉献,问候你辛苦了。祝你永远健康 ...

      感谢秋兰的鼓励!祝您五一假期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3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5-3 13:16 编辑

      5087.《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让·吉奥诺是法国当代文坛上人们颇为喜欢的一位著名作家。是他在二战后度过了一段被冷落的日子之后重又进入一个小说创作高峰期的开篇之作。主人公朗格鲁瓦是偏僻山村里的一个警察队队长。他为人正直,面冷心热,嫉恶如仇,忠于职守。这样的人物,在十九世纪中期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多见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4 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5088.《一个鲍米涅人》
     《一个鲍米涅人》发表于1929年,是“潘神三部曲”的第二部。这本书讲述了一个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在故事之外,再次彰显自然对人类心灵的治愈力和对人类品格的塑造力。
      英俊的鲍米涅小伙子阿尔班爱上了偶然邂逅的美丽姑娘安日尔,安日尔却被不负责任的路易始乱终弃,生下孩子,继而被父母锁在家中。最终,在热心老人阿梅德的帮助下,阿尔班用自己的爱意和诚心打动了姑娘一家,有情人终成眷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5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5089.《人世之歌》
      我怀有一个夙愿,想写一部小说,让人们从中听到人世的歌唱。以我观之,现时的全部作品,给予平平庸庸的人类的位置太过突出,而对世间山河这类奇伟的居民的脉搏跳动,却基本上忽略了,使我们感觉不到。作家们撒播在书里的种子,都是从同一个地方贩来的。大家在作品里竞相播种形形色色的爱情,长出来的苗子正在一天一天退化;顶多再撒一两把别的种子吧,如此而已。而且所有这些种子,又都是以人为土壤的。我深知,要创作没有人的小说是不大可能的,既然世间存在着人。问题是,应该给予人以恰当的地位,而不应将之作为宇宙万物的中心。人不应当睥睨一切。须知,一座山不仅是以其高和大而存在着,她也有重量,有气味,有动作,有魅力,有语言,有感情。一条河也是一个人,自有其喜怒哀乐,自有其爱情、力量、灵魂和病痛,并且渴望冒险的经历。溪涧、山泉都是人,也会恋爱,会骗人,会撒谎,会背信弃义;她们袅娜多姿,以水草和苔藓为裳。森林会呼吸。田野、荒野、丘陵、海滩、大洋、山谷,常常受雷电轰击的峭拔的山峰、自创世纪以来山风就在其面前撞得粉身碎骨的傲岸的悬崖绝壁,凡此一切,绝非仅仅是可以令我们一饱眼福的景致。他们是聚族而居的活生生的人。这些千姿百态,生气勃勃,与我们一样具有人性的景物,我们却只了解其外貌。而至今我们之所以被种种神秘的东西所包围,恰恰是因为我们从来都不重视土地、植物、河流和海洋的心理状态。
      我们从与一座山的友谊中得到的慰藉,我们对森林的向往,我们在闻到牛蒡子、蘑菇和树皮的芬芳时而产生的清心寡欲、飘飘欲仙的陶醉情感,我们齐腰深的野草里奔跑时所得到的快乐,这一切并非产生于我们的感官,而是本来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引导着我们的行动,其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我知道,作家们在自己的小说中,有时借助于一条河流以表现恐怖、神秘或力量。我知道,作家们写过山岳,至于描写土地和田园,描写树林里百鸟的鸣叫,更是家常便饭。我并不反对这样做。我所希望的,是给予他们以应有的地位。不过,最近儒尔-罗曼写了一部值得称赞的小说,只是其中的巴黎略显瘦小。其实巴黎作为一个人,要健壮得多。我不甚了解巴黎,只去过几趟。但他向我充分展示了他的某些部位的肌肉运动,并且与我有过几次暗中交锋,致使我敬而远之。在人世间奇伟的居民中,巴黎一如其他大城市,只不过是一个漂亮、有教养、健壮、迷人而又腐朽的无赖。
      我之所以说罗曼书中的巴黎太瘦小,是因为比较而言,他给予人物的位置太过突出。当然,在将要出版的各卷中,巴黎的肖像也可能会得到补充,而以其本来面目呈现于读者面前:庸俗、饕餮、忙忙碌碌,犹如一只巨蚁,在人们的汗液里吐着蚁酸,在泥土里掘着窠穴。
      是的,作家们都利用过这一切点缀自己的作品。利用是不应该的,而应当洞悉。我认为,作家们应当洞悉、热爱、理解或憎恶人类所生活的环境,人类周围的世界,正如作家们为了描写人物,而力求了解他们,对他们衷心热爱或深恶痛绝一样。我们不应该孤立地写人,播撒一些普通的、千百次使用过的种子,而应该揭示人的本来面貌,即塑造出被客观世界的芬芳、魅力和歌声所渗透、熏陶,因而实实在在、光辉夺目的人物。只要你在一座小山村里短暂逗留过,你就会知道山在山民的日常谈话中占有何等地位。对于一座渔村来讲,更重要则是田野、禾稼和草地。我们不应该把人物孤立起来。认不是孤立的。大地的面貌镌刻在人的心理。
      要写这样一部小说,必须有全新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作家本人一定得饱尝过人生的创伤、摔打和磨难,从而渴望听到人世所唱的的催眠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5-6 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5090.《屋顶上的骑兵》
     《屋顶上的骑兵》19世纪中叶的欧洲大陆,大革命风暴来临的前夕,意大利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年轻的爱国志士、骑兵上校安杰罗在奥地利秘密警察的追捕下,一路逃到法国,正遇上法国的好几个城市遭受霍乱的肆虐;宝琳娜只身一人滞留在瘟疫区的一间阁楼里,此时,安杰罗从天而降——他浑身湿透,狼狈不堪,而她,穿着一身极为古典繁复的白衣裙,一手托着一个烛台,在烛光的映衬下,美丽非凡,令他惊为天人。这样一场相遇,注定了他们的故事成为后世无与伦比的传奇。
      她要去找寻自己的丈夫,而他坚持一路护送。他们骑着马在平原上奔驰,冲过重重关卡,越过层层阻碍,在最绝望无助的时候,在她几乎失去了勇气和信心的时候,他始终陪伴在她的身边,保护她,安慰她,一份热烈、执著又克制的感情, 一种坚定、美丽、不朽的情怀。终于,他把她安然无恙地送回她丈夫的身边。故事顿然中止,没有以后,从此天各一方,在各自不同的世界里沿着不同的轨迹生活。爱上彼此就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只是,他们都明白,在彼此的心里,永远有一个角落属于对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7 02: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