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2-22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5-2 05:22 编辑
5086.让·吉奥诺
让·吉奥诺(1895—1970)是法国当代文坛上人们颇为喜欢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都有不少作品流传于世。但从其作品不同体裁的数量和作家的艺术特长来看,他主要是以小说家的身份在法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让·吉奥诺出生在法国南方普罗旺斯地区一个名叫马诺斯克的古镇。在他之前,这个地区曾出过一些驰名于世界的大作家,如左拉、都德都诞生于这个地区。让·吉奥诺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是皮匠,母亲为一洗衣女工。因此他在十六岁时就不得不中途辍学自谋生计,在当地的一家银行里当小职员。但他像左拉和都德年轻时一样,勤奋好学,积极向上,酷爱文学。荷马、维吉尔、莎士比亚、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梅尔维尔和惠特曼等,都是他最为喜爱和崇敬的作家,他们对让·吉奥诺日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以及风格的形成均产生了久远而又深刻的影响,使让·吉奥诺终于成为法国现当代文坛上为数很少的几位自学成才的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让·吉奥诺在书斋里埋头创作度过了一生,他是一个纯真的作家,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是无党派。但正当他创作力旺盛之际,希特勒燃起的战火烧到了法兰西的国土上,他此时没有看出形势的严重性,仍是书生气十足,试图继续过着安宁的艺术创作的生活,做一个中立主义者或和平主义者。结果他颇吃了一些苦头,引起了舆论界的非议和不满,并因此而坐了两次牢:第一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他发表了反战声明《拒不服从》,因而被捕入狱,后经安德烈·纪德等作家的营救,才得以出狱。第二次是在战争结束不久,他被指控为亲德分子,并以同情维希傀儡政府的罪名而被拘留待审,但因查无实据,终于又被无罪释放。
让·吉奥诺于1924年发表诗集《笛子伴奏曲》而步入文坛。接着,他很快便转入了小说创作,一部接一部地发表了许多趣味盎然而又别具新意的小说,其中已列入法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名篇佳作就有:以古希腊农牧神命名的三部曲《潘》、《丘陵》、《一个鲍米涅人》、《再生草》、《大羊群》、《人世之歌》、《愿我的欢乐常存》、《人生的凯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伟大的历程》、《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两个狂暴的骑士》。
从法国二十世纪小说创作的总的情况来看,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与上个世纪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从二十年代起,普鲁斯特在小说的创作技巧上将意识流手法引进小说创作之中,打破了传统的小说结构和时空观,拓宽了作家的思维空间,同时也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变得更为深邃复杂,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容量和立体感。从三十年代起,萨特等存在主义作家以其对人的存在方式和对自我价值追求的独特思考和揭示,使他们的小说带上了浓烈的当代人本主义哲理色彩。到了五十年代,又出现了以阿兰·罗伯-格利叶为代表的新小说派,他们提出了令人吃惊的反小说的理论,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派的小说家在对小说的叙述结构的探索、揭示人物与环境的隐秘复杂关系时,也取得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成绩,树立了自己的革新派的形象。以上所列举的几个例子,都是读者和评论界大谈而特谈的一些著名小说家,他们或者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或者以其大胆的技巧革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然而,还有一些很有成就的小说家,他们在其作品的内容和技巧上并不是以革新家的面目出现,而是用通常的词语和表现方式来体现自己小说的独特内容和艺术风格,也就是说,他们是用前人所使用过的工具来耕耘自己的园地,照样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也同样受到了广大读者和评论家们的热烈欢迎和充分的肯定。让·吉奥诺就是属于这样的一类作家。法国当代著名文学史家米歇尔·莱蒙在其名著《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小说》中,针对这种现象曾说出了许多人想说的一些心里话。他认为,小说家应当要下功夫塑造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保持持久的艺术魅力,他们不一定非得要探索出一种与以往迥然不同的写作方法,才能成为小说大家。“一个伟大的小说家未必就是一个能创造方法的小说家,他完全可以运用当前流行的写作方法。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就是运用通常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能够以自己的声音来说话的小说家;同样地,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也就是在运用他所掌握的写作方法时能够赋予它们以特殊意义的小说家。”让·吉奥诺虽然不能称之为伟大的小说家,但米歇尔·莱蒙所说的这番话,从广义上说,也完全适用于这位杰出的小说家。他的全部作品都深深地烙上了自己的鲜明的艺术个性,都回响着自己的独特的声音。他的小说作品,归纳起来则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他的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让·吉奥诺深深地扎根于乡野之中,以真切的感受,充沛的热情,诗意的笔触,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他的故乡普罗旺斯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壮美的自然风光。那一带的自然景观同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的大城市相比,别有一番风情,巍峨的山岭绵延不绝,林木葱茏,云遮雾障,四季景色变幻,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但崇山峻岭上怪石嶙峋,土地贫瘠,因此山里人的生存环境相对来说比较恶劣,生活也就倍加的艰辛。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这里的人必须要有一种更为强烈的求生欲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这一切,在让·吉奥诺的小说中都以扣人心弦的绚丽多彩的艺术笔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渲染,使他在法国赢得了乡土作家或“农民作家”的称号。在我们中国读者中,那些很喜欢从文学作品中领略法兰西大自然的风景和风俗民情的人,都十分推崇让·吉奥诺的这一艺术特色。
第二,让·吉奥诺的小说格调气势雄浑,豪放洒脱,浸透着古典主义的强烈色彩。我们在读他的作品时,总感到他的笔触雄健有力,凝重粗犷。他在状物摹写、刻画人物个性时,高屋建瓴,挥洒自如,言简意赅,所用的语言极富文采,毫无拖沓沉闷之感。他的文风有口皆碑,不少评论家和文学家把他和阿拉贡、蒙泰朗相提并论,誉为杰出的法国语言大师,称他们三人为“法国语言无可非议的宗匠”。如果我们在读过一些现代派小说家的作品之后,再来读读让·吉奥诺的小说,我们就会感到,他的这一艺术风格确实具有其令人惊叹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三,让·吉奥诺完全是从作家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出发,而不是以某种现代哲学或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做为参照,来揭示人生的悲剧性的本质的。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探索和表现人生的悲剧性,这是二十世纪的小说家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主题,这种悲剧不是指个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所造成的残酷性和毁灭性的结局,而是指个人在力图把握自己的命运、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独立性时,所产生出的烦恼、焦虑和孤独的心境。人之所以会产生悲剧,外部环境只是一个因素,但不是绝对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个人在追求独立人格时那种骚动不安的心境所潜伏的精神危机。这是让·吉奥诺的小说所探索的重点。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自己的人格的独立性和个人的自尊受到任何一点伤害之后,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封闭性和排他性,从而自动地退回到孤独的自我之中。当这种内心的煎熬达到极限而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采取异乎寻常的自我否定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痛苦的心境,以求得到最后的精神上的解脱。因此,他笔下的许多人物之间并没有什么世仇宿怨,也没有什么为争夺名誉、地位和金钱而进行的激烈的搏斗,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是非常的复杂,非常的微妙,表面上看来泰然自若,但内心的波涛却始终在翻滚着,犹如冰山下的炽烈的岩浆一样随时都会喷发出来。
这一特点,我们在他的小说代表作《两个狂暴的骑士》以及《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里都可以看出来。让·吉奥诺从1934年就开始创作《两个狂暴的骑士》,到1965年此书才出版,断断续续地一共花去了他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他一生对人性的探索中所得出的基本看法大都集中反映在这部作品中。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书中主要叙述了马尔塞、马拉和昂热兄弟三人的关系和悲剧性命运。老二马拉因遇害而早已离开了人间,老大马尔塞比老三昂热大十七岁。马尔塞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对小弟弟具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威慑力量,一种绝对的权威。昂热对他的大哥极其崇拜,处处服从他。在这种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兄弟俩倒是相处得十分和睦,但在这种相亲相爱的表面现象中却在不知不觉地酝酿着愈来愈激烈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昂热长大成人之后,就渴望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允许他人侵犯他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极不愿再继续屈服于他哥哥的权威。因此,他和马尔塞大打出手,进行了力量的较量。马尔塞最终由于年老体衰而被打败,他忍不下这口气,在一怒之下就杀死了他的弟弟,之后,便自杀身亡。让·吉奥诺通过这个令人叹息的悲剧性故事,给我们揭示了他一生中所孜孜不倦地探索出来的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任何一个人都会把自己的独立人格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或反过来说,任何一个人都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
我们现在所译介的《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也体现了作家对人性的这一看法。这部小说是他在二战后度过了一段被冷落的日子之后重又进入一个小说创作高峰期的开篇之作。主人公朗格鲁瓦是偏僻山村里的一个警察队队长。他为人正直,面冷心热,嫉恶如仇,忠于职守。这样的人物,在十九世纪中期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多见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他与司汤达、巴尔扎克和福楼拜笔下的许许多多不择手段地追逐名誉地位和金钱的卑劣小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不慕虚荣与奢华,甘心默默无闻地居住在乡野,以求得个人的清静和安宁。但他生活在现实的时空之中,现实生活中种种意想不到的不愉快的事情时时冲击着他的心灵,伤害着他的尊严和人格的独立性。他越想躲避,心头就越感到灼痛。当时对他伤害最大,因而也最使他不能容忍的有两件事:一是他怀着对被害者的深切的同情和对杀人犯的无比的愤慨,在追踪的路途中击毙了那个人面兽心、嗜血成性的杀人凶手。但他的上司却对他耍了一个明升暗降的鬼把戏,撤了他的警察队长的职务,升他为捕狼队的少校,这是对他的人格的侮辱,使他有苦难言。从此,他便郁郁不乐,沉默寡言,陷入了孤独之中。另一件事是那位监察官试图把一位避居村中的神秘的绣花女工介绍给朗格鲁瓦为妻。作家采用暗示的手法点出了那位监察官一而再、再而三地试图把他的愿望强加给朗格鲁瓦,这越发加剧了朗格鲁瓦内心的痛苦和烦恼。他为了尽快摆脱监察官没完没了的纠缠,就匆匆忙忙地找了一个女人做为妻室。但他的这种轻率的举动显然又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因而内心深处时时感到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与绝望,最后便引爆自杀,以此表明他宁死也要坚决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的执著精神。
让·吉奥诺的小说以对人生的直接体验为基础,在生动的故事情节的进展中,揭示人生悲剧命运的秘密之所在。我们透过一则则当前的或历史上的轶闻趣事的表层,可以看到潜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不可亵渎的人格精神。因而,他的小说就带有更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就具有一种持久的感染力和令人细细品味的审美情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