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陆华

《知青日记〉连载

[复制链接]
怒吼的北风 发表于 2014-3-29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比较认同侯隽对于《知青日记》所做的序。
梁晓声的序,实则是从个体的角度去看待那个年代。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一个极其深刻的命题,我想呢,作为毛泽东同志本人也是极力反对个人迷信的,他也身不由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怒吼的北风 发表于 2014-3-29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说白了就是私心与公心的较量,就是个性与社会性整体性的博弈。当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都会渴望真诚的关爱与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怒吼的北风 发表于 2014-3-29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欣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八个字。如果从“我为人人”出发,整个社会崇尚践行这一原则,最终也就实现了“人人为我”,这是从公心出发。如果整个社会都从“人人为我”出发,个性私欲就会极度膨胀,“我为人人”就是天方夜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怒吼的北风 发表于 2014-3-29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说白了就是私心与公心的较量,就是个性与社会性整体性的博弈。当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都会渴望真诚的关爱与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4-3-30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怒吼的北风 发表于 2014-3-29 08:46
所谓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说白了就是私心与公心的较量,就是个性与社会性整体性的博弈。当我们在社会生活 ...

我非常赞同怒吼的北风之观点。一个后知青时代的人有如此深刻的认识,难得。至于梁晓声那种居高位而自得,发文章而功利的先知先觉者,只能侧目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陆华 发表于 2014-3-30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华 于 2014-3-30 17:42 编辑

                   吴银娣日记

吴银娣,女,上海市知青。1951年7月生人。1970年下乡到黑龙江省嫩江县山河农场一营一连务农。1975年上学,1977年任哈尔滨第70中学老师,2000年退休。[1]

1970年12月12日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晚上开了欢送会,我分场三名战士光荣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加入了战斗的行列,这是多么幸福的日子啊!我也非常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如果祖国一旦招收女兵,我一定积极报名,为解放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而奋斗,为亲手埋葬帝修反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为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受难广大同胞而奋斗终身。我是多么想当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啊!

1971年1月3日
      今天是1971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工作是刨粪。我已下定决心,不怕脏不怕累。我在刨粪的过程中,能够用尽自己最大的力气,坚持刨粪,争取为71年农业大丰收多尽一份力量。虽然手酸了一点儿,力气多用了一点儿,但是我的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今天的天气虽然很冷,但只要干活就觉得不冷了。俗话说,冷天冻死懒汉,这的确说得非常正确,我决心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向五好战士看齐。

1971年1月12日
      昨天和今天,我们清荒山都是步行回来的,这的确是进行长途拉练的极好机会。我们一定要在平时锻炼,战时才能得胜,我虽然比较累了一点儿,心里却非常高兴。要能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处处走在大家的前面,主要是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还应再接再厉。

1971年1月13日
     今天是纪念李国华烈士牺牲一周年的日子。在去年的今天,我们分场修配厂着火了,英雄李国华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用自己的青春换来国家财产,壮烈牺牲。我一定要以英雄为榜样,走英雄的道路,创英雄的业绩,狠抓革命,猛促生产,走英雄没有走完的道路,继续前进。

1971年3月7日
      今天是休息日,吃完午饭以后,我们大家都抽出休息时间去刨粪,刨了一个小时的粪,回来后又接着搞卫生刨冰,一直干到下午4点钟。虽然休息日,只休息了半天,但我们的精神是高尚的,这是学习大寨的具体行动。这只不过是一个起点,我应该经常坚持下去,利用业余时间刨点儿粪,支援积肥运动的进度,为争取粮食大丰收贡献一份力量。

1971年3月14日
       今天晚上,我们分场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四连酒坊忽然起火了。当时我们大家正在睡觉。忽然一声号令,赶快救火。当时我的心慌极了,不知如何是好,马上拿来脸盆,跑去救火。眼看国家财产受到损失,我心急如焚。在火场上只听到有人高声朗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我不怕脏不怕苦,一路小跑着去弄冰和雪,为抢救国家财产出了一份力量。

1971年3月19日
     今天晚上,分场党总支和团总支召开了纳新团员大会。我虽然没有被纳新进去,但我有决心在下一次争取入团。会议开得非常严肃,肖主任给我们青年很多指示,希望我们在思想上成熟起来,把入团当做革命的起点,而不能当成革命的终点,要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立志扎根边疆。今天的收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毛泽东思想教育课。我决心以张勇为榜样,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让无产阶级思想支配自己每一个行动,在思想上加入团组织,我说到了,也一定决心做到。


1971年7月6日
      今天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我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光荣地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宣誓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心里又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我已成为党的助手,惭愧的是我离团员标准还差得很远,还有不少缺点和错误。团组织吸收了我,这是对我的鼓励。我一定把它看成革命的新起点,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的道路更伟大,更艰苦。我一定要以誓词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反骄破满,不断前进。入团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更好地为党工作,我们一定要更好地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在用字上下功夫。晚上收工后,排长又召开了团员扩大会议,小组长王玉珍同志对我的希望也很大,并赠送了几段最高指示,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这是多么有意义的礼物啊!我一定不辜负党的培养、团组织的期望,在今后工作中,争取做出更大的贡献。

1971年7月10日
      在今天的工作中,我找个别青年谈心。从他们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很要求上进的,都很想加入团组织,关键在于我们团员是否能经常帮助他们,使他们明确入团的目的。同时在谈心的过程中,也对我有很大促动,我们团员该怎么办?我认为应该更努力地学习,不断提高两个觉悟,更好地起带头作用,使青年团更加朝气蓬勃。


[1] 此日记主人在返城时,不慎丢失。知青杨学斌从书摊购得。保存11年后送到编辑部。

         
                                                                     执行编辑:郝志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陆华 发表于 2014-3-30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华 于 2014-3-30 17:44 编辑

吴银娣日记


1971年7月15日
      上班前,排长叫我今天送饭,起初我头脑中产生了怕苦怕累的思想,推脱自己不行,这时毛主席的教导响在我的耳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况且自己还是一个团员,难道见了困难就退让了吗?不!一定要迎着困难上!于是就接受了送饭的任务,送完饭回家之后,想到我们团小组的试验田苞米地里还有杂草,影响苞米的生长,于是就利用下午一段时间,拿着锄头去铲地了。铲了一条垄后,虽然有点儿疲劳,但是还是坚持铲了第二条垄,恨不得把第三条垄也铲好。但由于天气不好,快要下雨了,再加上人实在是太疲倦了,就回家了。虽然只铲好两条垄,这也是用毛泽东思想来支配的结果,以后有机会再进一步管理好我们的试验田。

1971年10月1日
      今天是国庆二十二周年,大家都在欢度这个节日。我们武装民兵,为了加强战备观念,保卫无产阶级专政,防止阶级敌人破坏,我们放弃了节日休息,上午进行了执勤。我背着枪,进行了站岗和巡逻。在执勤当中,越干越有劲,看着手中枪,想起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下一代的幸福生活,用生命换来了这支枪。枪啊!枪啊!你有悠久的革命历史,我决心为保卫无产阶级的红色江山,时刻紧握手中枪,使无产阶级政权永远掌握得牢牢的。现在帝修反还不死心,千方百计想发动侵略战争,我气愤极了,决心苦练杀敌本领,一旦祖国需要,我坚决要求上第一线,为解放广大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为解放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而奋斗!


1973年7月7日
    今天的工作是铲苞米地,我在铲地的过程中遇到了荒垄,当时头脑中产生了活思想,认为别人的垄没有自己的荒,别人都铲到前面去了,作为团员来说,铲在后面脸面不大好。但是垄实在太荒,又不能马马虎虎的铲,铲地就必须把地铲好。此时想起了英雄金训华、张勇、李国华、李志坚等人,给自己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地再荒也难不倒我,我要用锄头把杂草消灭掉,要把杂草当帝修反来铲。回头再看自己锄过的地,心里很高兴,杂草都垂头丧气地躺在地上,一棵棵苞米迎风摇荡,矫健地成长。
附记一:吴银娣《日记》收藏经过
       当初,这本没有名字的《日记》,我已经精心地保存了11年。能得到这本日记纯属是一次偶然,这也许是上天给我一个难得的机会吧!可能在别人眼里,这本日记,只不过是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里,一名十几岁的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劳动学习生活的一段生活写照而已。但我认为,正是这一段真实的生活,客观地反映了当年知青们的思想、劳动和学习生活情况。
       我之所以珍爱这本日记,保存了十几年,因为我也是一名下乡知青,与日记的主人有过相同的经历和情感。在这本日记的字里行间中,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我,她写得是那么真切朴实,她的思想内心独白,实实在在地展示在日记里,没有丝毫的修饰。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在十年前的一个秋日,我去街上闲逛,在道外区的一个旧书摊上,无意中看见这个破旧的日记本。好奇心促使我顺手拿起来翻阅,我发现这是一本70年代初期,下乡到黑龙江某农场的知青生活日记,其内容让有过共同经历的我,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是谁的日记呢?它怎么会流落到这里呢?我一定要得到这本日记,于是我和摊主多次讨价还价,终于将这本日记本买回来。
        回到家中,我反复地读着这本无主知青日记,她的经历与我相同,她的执著让我感动。我多么想知道她的姓名,多么想知道她后来的情况,多么想有一天能见到这位知青战友,把这本保存了十多年的日记本亲手还给她本人啊!如今,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要出版《知青日记》,我觉得这是无主《知青日记》的最好归宿。于是我就决定把精心保存了十多年的知青日记本送到《知青日记》编辑部,说不定有一天日记的主人会在书中找到当年的自己。
        岁月飞逝,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我们,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余下的时光已经不多了,能够寻找到无主知青日记本的主人,已经成了我毕生的夙愿。我在心中默念着,北大荒的知青战友,你现身在何处?知青战友想念你。知青战友衷心祝福你身体安康!合家幸福!

                      杨学斌 写于2009年8月18日晚

     (杨学斌简历:男,1954年生人,哈尔滨市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十八团。1979年返城,2009年从哈尔滨电缆厂退休。)


附记二:吴银娣日记返还经过
      2010年12月20日,《知青日记》返还仪式在哈尔滨市举行。当上海女知青吴银娣从杨学斌手中接过她40年前下乡时写的日记时,心情激动。她说:这本日记记录了我青春的足迹,没想到几十年后,还能回到自己的手中。感谢众多好心人和知青战友。   
      哈尔滨知青杨学斌11年前购得此日记,于2008年交给编委会。编委会先后在《上海新民晚报》、《哈尔滨都市资讯报》、《黑土情》杂志等新闻媒体寻找日记主人。历尽坎坷,终于找到了失主吴银娣。


                                                                                                执行编辑:郝志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陆华 发表于 2014-3-31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怒吼的北风 发表于 2014-3-29 08:45
我很欣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八个字。如果从“我为人人”出发,整个社会崇尚践行这一原则,最终也就实 ...

你说的对。富有哲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陆华 发表于 2014-3-31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华 于 2014-3-31 14:15 编辑

66666.jpg                陈  莹日记

陈莹,女,1948年生人,哈尔滨市知青。1968年10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七团。1978年10月回城,1998年在哈尔滨国营滨江电器厂退休。
     
1972年11月5日
     今天,在伊春国防工程工地上,王子琪把她写的一首诗给我看,诗曰:“青山沟里战旗红,凯歌阵阵炮声隆,兵团战士胜愚公,敢叫青山腹中空。”看了她的诗,我觉得太好了,这首诗多么形象地描绘了我们的战斗生活啊!它既是我们生活的写真,也是一个战斗的总结。想到我们即将结束这里的战斗生活,奔向新的战场,我心潮澎湃,接过子琪的笔又续上一首诗:“才使青山低下头,再踏征程又向东,战天斗地立新业,志在五洲一片红。”


1973年4月1日
    今天,全连进驻了新建点,准备工作不太充足。四月初的北大荒,已是冰雪消融,大地回春。可是今天却变了个样,像是有意地考验我们,狂暴的北风夹杂着零星的雪花,猛烈地吹打着我们的帐篷,气温骤然下降,环境倍加艰苦。可是全连的战士在连长的带领下,满怀豪情,斗志昂扬,顶住风雪,战胜严寒,终于在这里扎下了营寨。透天的破帐篷被风鼓得啪啪作响。刚刚钉好门窗的木板房也是四处透风,透过木板的缝隙我们可以看到云彩。今天还不能开伙,锅台还没有搭起来,耐心等待一连给我们送饭。想想几天前在一连生活的日子,真觉得幸福。想起参加连队团代会,颜副司令员还来连队慰问,觉得这点儿苦算不了什么,正像无数革命前辈为我们的今天吃了无数辛苦一样,我们能为美好的将来造福,吃些苦也心甘情愿。


1973年4月2日
      我们的新点座落在公路边上,交通倒是十分便利,可是用水成了难题。我们用水要到一里地以外十一连的猪号去挑,这是一个猪羊牛圈加鸡舍的大畜牧场,一走近这里就会闻到一股又酸又臭的由尿素和饲料发酵后的混合气味。水井就在这些畜圈的中央,水自然也有一股难闻的酸臭味道,我们用这水洗头都不好梳,别说喝了。今天大家总算把锅台砌好,能做饭吃了。困难还真不少,还是一个一个地克服吧!战胜了困难,我们就前进,就胜利。我们的砖场不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建起来的吗?


1973年4月3日
      今天我们给木板房抹泥,像我们这样抹房子,恐怕也要算得上创举了。近中午,大地才化开二寸深,我们就把这含有很多水的一层稀泥,用铁板使劲刮下,掺点儿杂草往房子上抹。泥又稀又少,只能抹上极薄的一层。有人开玩笑地说:“抹黑了就行。”


1973年9月8日
     即将离别朝气蓬勃的战斗集体,我的心情很不平静。当我在砖机旁边看着同志们忙碌工作时,怎么也抑制不住那依依惜别的心情,热泪夺眶而出。从4月1日进点,只有一座帐篷一座破板房,到一栋一栋架棚整整齐齐,一条一条通道平平坦坦,一垛一垛坯垛又高又长,两栋新砖房并排立在公路边,这些都是大家用汗水凝成的劳动成果啊!在艰苦的劳动中,同志们也结成了深厚的战斗友谊。我是多么留恋这里,多么不愿意和这些战友分别啊!只有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奋发学习,努力工作,来回答同志们和领导的信任与希望。

                                                                                        执行编辑:郝志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陆华 发表于 2014-4-1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华 于 2014-4-9 19:23 编辑

          孙嘉英.jpg    孙嘉英日记


孙嘉英,女,1950年生人,哈尔滨市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务农,1975年转入黑龙江省兰西县后兴大队插队。1977年返城,在哈尔滨市物资回收公司工作。2000年不幸罹患肝病在哈尔滨逝世,时年50岁。


1976年3月4日
      今天上午,我和小翟干完零活,把自己的粮食领了回来。谷子400斤,苞米200斤,麦子50斤,黄豆50斤,总共700斤。今天公社的领导到我们队来检查工作,听小刘说,每年这个季节都来几次,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在春耕前这段时间农活少,社员的心比较散,所以上面领导来检查,对我们的备耕生产也是个很好的促进。


1976年3月6日
     今天上午脱谷子,下午收拾苞米种子,春风特别大,真叫人受不了。我脱400斤谷子,出了294斤粮食。今天是“国际劳动妇女节”,队长和小翟去大队开会,晚上传达精神,组织妇女学习。来了这么长时间,这是头一次学习。学习的好处很多,如果能坚持就好了。这两天干活并不轻松,每天晚上睡不着觉,整夜迷迷糊糊,但这里的人都很好,晚上都有人拉我们到家中串门。


1976年3月12日
     今天天气可真冷,队长一早起来就叫着妇女去西地干活。只有我和刘德珍、常兴3个人去淘粪,一个上午就挑了38担。明天可能还是淘粪,淘吧,在农场这几年什么农活都干过,唯有这个活不曾体验,我是应该多干一点儿才对。特别是像我这样的更要多锻炼,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对我是有益处的。


1976年3月31日
      今天是3月份的最后一天,时间过得好快啊,一晃一个月又过去了。这个月只干了十几天的活,今天又没有活干。
       回顾自己下乡8年了,这8年真的是不容易,觉得一事无成,什么成绩也没有。一个人的青春能有几个8年啊,这大好的时光我学到的东西太少了,总感到心中不踏实,真是在混日子,什么时候能混出个头啊。过去我下决心来农村一定好好干,可一到这里就不是我了,什么事情都干不好。刚下乡时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现在可能是中午的太阳,学什么东西都来不及了。我真恨自己一点儿真本领都没有,将来能干什么?恨铁不成钢,还是得努力,不能再混下去了。


1976年4月16日
      今天上午打苞米茬子,下午割树苗子。这些日子一直很忙,也没个时间休息,干活还可以,只是时间一长就懈怠了,也有些厌烦思想,看来一个人要通过劳动这一关也不容易啊!过去我曾这样想过,将来我不管到哪里,一定好好地干,做出点儿成绩。可一到现实中干,就有些不情愿,这样下去不行啊!打起精神来,呆一天就得像个样子才行。队长弄了些秧苗,让我们插秧,这活我没有干过,下决心好好学一学。


1976年5月15日
      今天,小刘去县里,听到招工的消息。我估计是正在统计下乡的知青。我心里总是没有数,一想到这儿,就难以平静。这些年我总是感到自己是不幸运的,在自己事业的道路上,总是有着意想不到的关口。时间过得多快呀,来这里这么长时间了,我真盼着自己能插上翅膀飞到久别的故乡。人生苦短,就那么几步,看着别人走后门,总是那么容易,可事情一轮到自己身上,就总会出现些问题。自己的事情就得自己去张罗,这次我决心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早日返回家乡。
     想想自己的人生道路,总有说不出的苦衷,如果这次我能回去,我决心用自己的心血去浇灌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我真的担心呀,这次如果回不去,我的心身怎么能承受得了?可能再也没有勇气活下去了。多少人是那么容易地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我不想和那些有作为有造就的人去比,但总要说得过去才行啊!愿福星能降临到我的头上,愿苍天能保佑我如愿。


1976年5月24日
      今天刮了一天的风,而且刮得特别的大,刮得天昏地暗,一阵阵就像天塌地陷一样黑得可怕。听村里很多人讲,一辈子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大风。这场风给我们农民又带来了不可挽救的损失,谷子几乎全都刮死了,小麦也是一样。这可能是一个不祥的预兆,今年的气候可能要给人们带来一场灾难。谁知道今后等待我们的又是什么?
     今天我在孟庆兰家待了一天,大家都在议论着这场大风,这场风灾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经历,要永远记住。


1976年6月13日
      今天是个难得的好天,早晨起来去自留地里种了一垄豆角。今年的园田长得不好,土豆出得特别不好,如果不是那场大风,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那场大风的损失可不小啊!
     小翟今天没有上工,听说青年点的粮食全湿了,她们在家里晾晒粮食。今天傍晚天又变脸,下起了大雨。


1976年7月1日
      今天是党的生日,可是我们这里没有什么纪念活动,一切照旧。早晨3点多钟,没心情下地,和小刘一起坐着马车到县里。在知青办看到了关于这次招工的文件和招工登记表,文件说7月中旬结束这项工作,招工条件放得很宽,28岁以下的,劳动两年以上的,像我这样的估计问题不大,兰西县给了380个名额,不算少。
      今天收获很大,但还是有点儿不放心。从兰西县回来,又去了一趟公社和一趟大队,整整跑了一天。关于户口的事,是需要做做准备工作。明天还得起大早再去趟县里。


1976年7月2日
      激动得一夜未眠,一大清早,就跑到县里。办完了事,又马上返回到生产队。现在我可以暂时休息几天了,耐心等待消息。如果快的话,我就不准备干活了,如是时间太长,就还得不动声色干几天,不然社员们该对我有意见了,那可能就走不成了。


1976年7月3日
       今天,通知我去公社开知青会。一共6个人,我们填了一个非正式的招工表,告诉我们6号再去一次,去填一张正式的招工表。等正式的招工表填完,我们的事情就基本定型。这次招工进行得很快,准备在7月15日全部结束。我想这是真的,问题不会太大。


1976年7月4日
      今天早上起来,身体比昨天好多了,可是没有下地去干活,这两天在等待消息。我目前的状态是什么也干不下去,真是坐立不安,早早完结吧!快快走出去吧!


1976年7月6日
      今天早上我和小刘去公社,半路上遇到了淑琴和郑臣,他们说人又多了,所以表没有拿回来,现在知青办正在对档案,要对两天,让我们8号再去取招工表。
      在回来的路上,我又遇见爸爸了。车晚点了,他去了占队长家看了看,又去了赵书记家,赵书记没有在家。他准备在明天早上返回哈市,谁知道他这次来是否有用,爸爸又给我留下5元钱。小赵的档案有毛病,又回哈尔滨去办了。我们5个人都有档案。


1976年7月9日
       今天早晨天很阴,可是没有下雨。这么多天,今天是头一天铲地。铲的是甜菜,很容易铲。一气干了两个半垄,9点多就回来了。永茂给我送来两张饼,中午还睡了一觉。小刘是不会想到我去铲地的,行啊,快要走了,就再干几天吧。
      下午,还没等到上工,天就下起雨来了,这场雨下得真好,可谓及时雨。一个多月没有下雨了,盼着这场雨,农民的眼睛都急红了。


1976年7月11日
       今天是星期一,我又到县知青办去了。在知青办坐了半天,和李坚讲了我的情况,最后也没有个准话,我的心里很不托底。
       返回的路上遇到了知青办的张老师,他说我的下乡证明不全,需要补。没有办法,中午拿着介绍信急急忙忙赶到汽车站,上了回哈市的公共汽车,车上很拥挤,下午两点半才到家。没进家门就去了老师家,去了125中学、44中学和派出所,又到了区里,还是没办成,很晚才回家。


1976年7月13日
       今天,为我全家出动,来到了派出所,开出了迁出户口的证明。爸爸又去了学校,开出了下乡的证明,一切顺利。早上乘坐10点钟的汽车回到兰西,下午赶到知青办,把3份证明交给了张老师,这次基本是没有问题了。下午在二姐家住下了,心里踏实了许多。

                                                                    执行编辑:郝志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4 02: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