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12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5017.《斯通与骑士伙伴》
      《斯通与骑士伙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的一本虚构小说,被媒体和读者誉为“奈保尔最悲情的小说”,也是奈保尔唯一一部以“孤独”为主题的小说。奈保尔以冷漠的文笔,为读者预留了一次冥想的机会,正如他本人所言:“我们应检视自己,检视自己的弱点。”
      内容简介
      斯通先生在单调乏味的日子里逐渐走向暮年,孤身一人的他常常觉得生命里充满了孤独。随着退休日子的逼近,焦灼的斯通先生不经意间想出了“骑士伙伴计划”——号召已经退休的员工走出家门,四处为公司宣传。计划得到公司全力支持,也令退休员工得益匪浅,斯通先生顿时觉得自己在退休之前终于达到了事业的巅峰。可是,随着计划的施行,斯通先生发现,一切其实与他无关,他依然充满孤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13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5018.《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
     《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印度三部曲之一)讲述的是奈保尔首次踏访印度-他父祖辈的家园。从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再到他外祖父的故乡,这个有着暖味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与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疏离、鄙夷与失落。春了一贯的冷嘲热讽与孤傲尖酸中,后殖民情境中的印度乱象是那么的令人无奈与绝望。这一年的印度之旅其实也是他企图探询自己的历史与身份认同的内心之旅,而他的收获却是看到:印度属于黑夜-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一段漫长的旅程。
  他的叙述技巧极为卓越,一步步缓慢地揭露了印度与他的内心,读来具有无比的乐趣……有一种人,远离了家园,但是仔去比家乡的任何人更了解这个地方:奈保尔先生就是一个杰出的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14 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5019.《效颦者》
     《效颦者》对于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英国作家V.S.奈保尔而言,伦敦从来都是一个极其特别的存在。在他笔下,对伦敦城市外表的客观描写并不多见,因为他真正想要描绘不是人们身处其中的城市本身。而是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的城市.V.S.奈保尔笔下的伦敦与英国本土作家笔下的伦敦有着巨大差异。在《效颦者》一书中,奈保尔着力描写的是作为单个个人的人们在遭遇伦敦这样一个巨大的城市时的无力感。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了论述:一、外来者的疏离;二、陌生人的相遇;三、无根者的游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15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5020.奈保尔《河湾》与《到达之谜》景物意象分析  
      奈保尔曾言,“写作将呈现阿瑟米勒赋予报纸的定义,‘一个民族的自语’,最终文学将写作自身,文学的欢愉只存文字的欢愉。”情同其理,奈保尔的作品无疑可以解释为“一个灵魂的自语”。只是这个灵魂早经千锤百炼,在阅山、阅水、阅尽人间沧桑风景的同时幡然抵达。 70年代是奈保尔作品层出与才情横溢的年代。至其流放年代的最佳作《河湾》之前,奈保尔一直以误入世来的悔憾与调侃追述以往,自出生地特立尼达到旧世界的英帝国,至寻根处的印度到康拉德式黑暗笼罩下的非洲,一路流放自我,苛求完美致抑郁沮丧,渴慕回归而无可归依,奋力争取竟觉无一值得。灵魂无着似是奈保尔紧握不放的生存处境。 “抵达”于奈保尔而言,绝非简单意味择地停止漂泊。奈保尔的抵达则更指向身心修为之上、随遇而安的淡定风度。笔者通过对《河湾》和《到达之谜》的景物意象分析,解读其指向自我与他者的意象,认为《到达之谜》标志了奈保尔由流放到抵达的转变。值得说明的是,本文中选自《到达之谜》的长青藤和白嘴鸦意象,准确的说实为象征,并且本文相关部分的论述也建立在象征意义上。基于象征涵盖于大的意象范畴之内,故本文中仍沿用意象说法,以期与风信子和废墟意象平衡一致。 本文以斯文·比克兹的“文字临界心内、身外”的观点为依据,设定奈保尔的景物意象为内心自我与身外他者的反映。 本文分五章。第一章以奈保尔的“陌生人”叙述姿态入手,分析奈保尔心内、身外两个世界。第二章分析景物意象特色,指出其景物意象为自我、他者的表征。三、四章分析风信子、废墟、长青藤、白嘴鸦等主要景物意象,指出意象之后的自我及他者的游移变迁。运用解构主义去除中心、建立二元对立无等级自由运转的理论,支持奈保尔流放时代的意识形态中以自我为中心二元对立瓦解,及抵达时代自我、他者无等级自由运转的新的二元对立形成。第五章分析奈保尔所指的“抵达”意义,从自我、他者两方面分别论证“抵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16 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5021.《印度:受伤的文明》
     《印度:受伤的文明》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二部,也是奈保尔对对印度的观察和书写最焦灼的书。
      奈保尔第二次来到印度,此时正值甘地夫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高潮。与首次(《幽暗国度》)感受到的震惊、愤怒、羞愧和失落不同,这一次他深入“乱象”背后,试图去触摸文明失落的灵与肉:印度的危机不仅在于政治和经济,更在于作为一个“早已被挫败的国度”,印度不过是从一个黑暗时代进入另一个黑暗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17 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3-17 05:40 编辑

      5022.A.S.拜厄特
      A.S.拜厄特,正式头衔为安东尼娅·苏珊·达菲女勋爵。英国小说家、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布克奖得主,2008年被《泰晤士报泰》评为1945年来英国五十名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生平简述
      A.S.拜厄特于1936年8月24日生于设菲尔德市。父亲约翰·德拉布尔,母亲是研究布朗宁的学者。因此,少女时代本名安东尼娅·苏珊·德拉布尔。她妹妹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也是英国小说家。拜厄特受教于设菲尔德中学和教友派蒙特中学。先后在剑桥大学、美国布林茅尔学院和牛津大学学习。1962 年到1971 年在伦敦大学任教,1972年到1983年在伦敦大学学院任教。是英国皇家文学协会会员,专门研究英国女作家艾里斯·默多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18 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3-18 05:35 编辑

      5022.A.S.拜厄特创作特色
      基于长期文学创作的升华,拜厄特笔下的小说风格富于变化,叙事手法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她的创作在英语国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她的第五部小说《占有》于1990年获得英国最权威的小说奖布克奖,同年又夺得爱尔兰国际小说奖。可以说,她的创作生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占有》一般被认为是所谓“理念”小说。作品既富生动,烘托出生活的原生态,又有对于生活的反刍,开启读者的心智,加深对于生活认识的深化。小说与她的其他创作系相同,都包含着丰富内容,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小说采用推理小说结构,因而大量悬念使小说扣人心弦。
    《儿童书》则有别于“理念”小说,以探索儿童世界见长,与前此的创作相比,别具一番风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19 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5023.A.S.拜厄特主要作品
1964 《太阳影子》
1965 《自由度:默多克的早期小说》
1967 《游戏》
1970 《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在自己的时代》
1976 《默多克:批判性研究》
1978 《花园处子》
1985 《宁静生活》
1987 《糖和其他故事》
1989 《不羁的时代: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诗歌与生活》
1990 《乔治·艾略特:散文,诗歌和其他作品》
1990 《隐之书》(《占有》)
1991 《激情的心灵:文选》
1992 《天使与昆虫》
1993 《马蒂斯故事》
1994 《南丁格尔眼中的巨灵》
1995 《对角色的想象:与女作家的六段谈话》(与伊格涅丝·索德里合著)
1995 《新作第4卷》
1997 《通天塔》
1997 《新作第6卷》
1998 《元素之:火与冰的故事》
1998 《牛津英语短篇小说丛书》(主编)
2000 《历史和故事选》
2000 《传记的故事》
2001 《小说中的肖像》
2001 《鸟手簿》(维克多·施拉格插图)
2002 《吹笛女人》
2003 《小黑皮故事书》
2009 《孩子们的书》
2011 《雷格纳洛克:众神之末》
获奖与荣誉
1986年获美国笔会/麦克米伦银笔奖
1990年获布克文学奖
1990年获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
1991年获不列颠国协作家奖
1991年获约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91年获达勒姆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92年获诺丁汉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93年获利物浦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94年获扑茨茅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95年获伦敦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95年获意大利马拉帕尔泰奖
1995年获阿卡汗小说奖
1998年获神话幻想奖
1999年获诺丁汉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00年获伦敦学院名誉研究员称号
2000年获设菲尔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04年获肯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04年获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员资格
2002年获德国莎士比亚奖
2007年获温切斯特大学荣誉学位
2009年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文学大奖
2009年入围获曼布克奖
2010年获荷兰莱顿大学荣誉学位
2010年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20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5024.《占有》
    《占有》内容简介:九月某日,上午十时,文学研究助理罗兰静静地坐在伦敦图书馆里他最钟爱的小桌旁,桌上躺着一本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诗人艾什的藏书。罗兰打开这本不曾有人翻阅过的书。第三百页,一沓对折起来的完整稿纸赫然露出。他小心翼翼将其展开,是两封信,出自大诗人流畅的手笔。信的开头写道:“亲爱的女士……”一个埋藏百年的秘密被猛然揭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21 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5025.《天使与昆虫》剧情介绍
 《天使与昆虫》生物学家威廉因为需要研究经费而入赘到贵族家中,娶了贵族妹妹、一个金发美女为妻,但后来他发现每件事都不对劲,仆人似乎都瞒着他什么事情。
  威廉发现他的妻子只是在他面前端庄,她会裸泳、裸着身子骑马,还跟她哥哥通奸,这时他才恍然为何他的孩子们都是金发碧眼,他是深色发色和深色眼珠的,以生物遗传学来说,几乎不可能生出金发碧眼的小孩。
  本片在乱伦沉重的题材中又带着生物观察的趣味,到片尾,似乎变得可以理解,也不难理解何以威廉决定不跟这一家子玩了,带着他后来倾心的对象,跟着他一起研究昆虫的女管家丝远走高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7 13: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