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2 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5008.《简・萨默斯的日记》
      围绕女主人公简在人生道路上的沉浮起落展开。简是一位漂亮的追求时尚的中年妇女。事业上很成功。但在感情生活上,她几乎是一位麻木的人,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直到她偶然结识了一个80岁的老人……两位女人之间从而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友谊和改变彼此人生态度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3 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3-3 04:28 编辑

      5009.约翰·福尔斯
      约翰·福尔斯(1926年3月31日—2005年11月5日),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名的英国作家。于1926年生于离伦敦不远的埃塞克斯郡小城昂西,父亲是烟草商人,母亲是教师。二战期间为躲避德国法西斯的狂轰滥炸而举家迁移到特摩尔南端德文郡的小村庄。英国的乡村是迷人的,少年福尔斯在此地对大自然的神秘和美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这种无尽的神秘和美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福尔斯孩提时就酷爱大自然,喜欢离群索居独自游嬉,这一习惯保持到他成年之后。二战时他应征入伍,1945年至1947年在皇家海军陆战队服役两年,任中尉。在此期间他被送往爱丁堡大学进修,进修期满时正巧二战结束,因此他并未领略战争的惊心动魄。战后福尔斯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法国和德语文学,对法国语言文学的研究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福尔斯很崇敬法国的存在主义作家艾伯特·加缪和让-保尔·萨特。他就读于牛津大学时, 谈论存在主义已经成为哲学界和文学界的时尚,这两位法国作家也在欧洲大陆有许多追随者。
      获得牛津的文学士学位后,福尔斯动身前往法国,后来又去希腊的一所中学教英语。希腊的自然风光和异国情调使福尔斯着迷,并驱使他从事文学创作。在希腊的斯佩德西岛上度过的这两年对他后来的生活和创作都有启蒙和决定性的作用,他的《大法师》就是这一影响的产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4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5010.约翰·福尔斯
      个人作品
 《收藏家》、《大法师》、《埃伯尼塔楼》、《 丹尼尔·马丁》、《曼蒂莎》、《法国中尉的女人》、《巫术师》、《尾数》
      个人生平
  他的第一部小说《收藏家》发表于1963年,一出版即大获成功,成为当年畅销书。小说以第一人称讲一位专门收藏蝴蝶标本,患抑郁症的男子绑架一位搞艺术的女大学生米兰达的故事。小说以米兰达的死和收藏家又多了一个蝴蝶标本结束。该书取得成功后,福尔斯专门从事写作,1965年便有了《贵族们》问世。这是一部癖性大成,旨在阐述个人哲学思想。《大法师》发表于1966年,以希腊的一个小岛为场景,写一位叫尼古拉·德夫的英国教师一系列鬼怪的经历,小说充满神秘气氛,颇具超现实主义色彩。《埃伯尼塔楼》(1974)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丹尼尔·马丁》(1977)写电影剧作家丹尼尔在与好莱坞、资本主义、艺术、以及妹夫的关系中,寻找自我的漫长经历。小说的场景变化多端,叙事手法多样,是一部实验小说。《曼蒂莎》(1982)是一部写性幻觉的小说,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福尔斯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写作生涯长达40多年。他所创作的多部小说都是畅销书,而且从不重复同一个内容。但最为批评家和读者称道的还是1969年发表的《法国中尉的女人》。除外,还有《巫术师》《尾数》等等。他还写过一些短篇小说、诗歌、哲学作品和电影剧本。
      1988年,福尔斯罹患中风,两年后,和他相依相伴33年的妻子伊丽莎白去世。此后,福尔斯只出版了日记集等极少量作品。他晚年一直深居简出,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他的出版商说,福尔斯“讨厌玩著名作家的游戏。他只想呆在莱姆里吉斯自家花园里。他热爱的是大自然、鸟和花朵,而不是人群”。福尔斯于2005年11月5日在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家中病逝,享年79岁。
      个人评价
  福尔斯是当代英国文坛的一个勇于创新的作家,二战后,欧美文坛新潮迭起,而英国文坛则反其道而行之。一股复古的、崇尚十八、十九世纪英国作家的作品的潮流在四、五十年代涌起。这是在批判后现代主义之后,向另外一个极端的倾斜。多数评论家对此颇多非议,认为这种风气保守、狭隘,缺乏新意。
      福尔斯是六十年代英国作家逐渐摆脱传统的束缚的突出一例。有的评论家称他为“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是“后现代小说”。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点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有明确的表现:它明确地告诉读者:小说纯属虚构,只是一种文字游戏或幻象,邀请读者步入这个虚构世界。而《法国中尉的女人》用十分贴切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语言、对话、文体再现了这一时代,复制了这一时代的小说。
      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福尔斯在他的作品中宣扬人在一个荒诞、丑恶、冷酷的现实世界中为获取存在和自由而陷入的焦急不安、彷徨和痛苦。他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在作品中表现得极其鲜明。《收藏家》中的米兰达因失去自由而死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为了保持自由和独立而拒绝了查尔斯的求婚。
      福尔斯的作品是二战后的英国小说中异军突起的杰作,他使得当时对英国小说的保守和虚伪性颇多微词的评论家们刮目相向。
      成就及荣誉
  把《法国中尉的女人》改编成同名电影剧本的,是后来在20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剧作家品特。这部影片由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夺得了1981年度奥斯卡大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5 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5011.《收藏家》
      银行小职员弗雷迪是一位个性孤僻的青年,平时酷爱搜集蝴蝶标本。他将在(d.ch)上赢得的大批钱购买了一座地处偏僻的豪华别墅。弗雷迪借口观看标本,将心中倾慕的女孩米兰达骗去他的别墅里,并把她绑架起来关进了地下室。自信可以征服她,限她在四周内答复并顺从他。米兰达趁他不注意用铁锹击中他的头部。等弗雷迪从医院看病回来,发现米兰达已经因为受冻奄奄一息了,直至看着她慢慢死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6 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3-6 03:14 编辑

      5012.《法国中尉的女人》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爱情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位承受了精神重负、地位卑下而性格倔强的女子向社会、向传统习俗作抗争,努力获取自由的经历。故事发生在1867年的英国。富家子弟、化石学业余爱好者查尔斯·斯密森去小镇莱姆会见已经与他定婚的欧内斯蒂娜·弗里曼小姐,在海边,他遇上被人称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萨拉·伍德拉夫。据说这个女子“很堕落”。然而她身上那种极富女性魅力的特殊气质使查尔斯为之倾倒。他热烈追求萨拉,导至他与欧内斯蒂娜·弗里曼的婚约被解除,不过萨拉虽钟情于他,但对他若即若离,最后竟不辞而别,等到查尔斯好不容易找到她时,她却已经在一位名人的保护下,成了一个强调自由和男女平等的“新女性”。
      本书开头是托马斯·哈代的《谜》:
      极目向西眺望
      越过彼处海洋,
      不管和风恶风,
      她总站在那方,
      心中满怀希望;
      她的眼睛,始终
      凝视海外一方,
      别处似永不能
      有此魅力奉上
      一个三十二岁的贵族青年查尔斯是书中的主人公,查尔斯长得很一般,黑眼睛黑头发。性格也没有什么特点,还有过不清白的历史,像所有那个时代的贵族男人一样。
      查尔斯的父母都已经不在了,孤身一人。
      女主角就是“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第一章就写她一个人孤独地站在岸边,眺望地平线……
      远处,从穿着上看很有钱的一男一女在看着她,议论她,男的问那个黑衣女子是谁,女的说她是一个犯过错误的女人。
      那个男的就是查尔斯,女的是他的未婚妻欧内斯蒂娜。
      欧内斯蒂娜只有二十一岁而已。一位标准的大家闺秀,长得比较好看,一位商人的女儿,文化水平不高,很天真单纯。
      萨拉不慌不忙地出场。查尔斯是一个古生物学家,每到一个地方喜欢去收集当地的昆虫标本,他用捕虫网追逐一只蝴蝶,追到一片没有人的森林,发现一个女人藏在一个角落里睡觉,他觉得她真是够出格的,但也正是因此,她才在他心里留下了烙印。
      萨拉长得并不好看,也很一般,但有着一头美丽的金发。受过很好的教育,但家境贫寒,没有亲人。性格非常有特点。与此同时,查尔斯虽然有钱,但他父亲并不是家中的长子,没有能够继承世袭的爵位和庄园,然而,查尔斯的伯父偏偏一直没结婚,所以查尔斯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他伯父的继承人。
      不过,他的伯父突然间结婚了,而他已经67岁了。既然结婚,就有可能生子嗣,查尔斯就失去继承权了。本来欧内斯蒂娜的父亲还觉得高攀了一位贵族,结果此事一出,态度立刻有所怠慢。从这一方面,作者也写出了当时资产阶级的虚伪与势利萨拉对查尔斯诉说了自己当年与瓦格纳的经历,查尔斯原谅了她的不贞。
      查尔斯对她非常有兴趣,他的朋友,一位心理医生觉得萨拉是有自虐倾向的,查尔斯希望自己可以帮助这个不幸的女人。
      查尔斯还有一位仆人萨姆,他和欧内斯蒂娜的女仆玛丽有私情,查尔斯曾经答应过他,等自己一结婚,就给萨姆一笔钱,让他建立一个自己的小家,然而……
      随着和萨拉一步步地深入交往,查尔斯发现自己越来越渴望见到她,可是他又要压抑自己的感情,毕竟萨拉已经不清白了,毕竟他已经订婚了,而且要他放弃自己的名誉地位,和这样的一个女人结合,又缺乏勇气。
      欧内斯蒂娜没有任何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他们一开始的交往,查尔斯对欧内斯蒂娜只是觉得她是一个很适合结婚的对象,而不是对萨拉那样爱着她。
      他们的地下恋没有任何人知道,除了萨姆之外。萨姆预感到查尔斯的婚约会出变故,一旦查尔斯和欧内斯蒂娜决裂,那么他和玛丽也没戏了,所以,他只能出卖查尔斯了。
      因为萨拉总是干一些不被常人理解的事情,所以最终被她的雇主扫地出门。第二天,查尔斯在一座废弃的谷仓里找到了她。萨拉看到他,两人相吻。
      尽管查尔斯内心深爱着她,但还是极其痛苦地把她推开,选择了逃离,却撞见了正在偷情的萨姆和玛丽。平静之后,查尔斯让萨拉去爱塞特,他会替她安排好一切,因为小镇的人想把萨拉送进精神病院。
      萨拉走了,也把查尔斯的心带走了。
      因为爱着她,查尔斯很纠结,也不愿意再去看欧内斯蒂娜了,而婚期也一天天临近。
      这个时候,查尔斯要去伦敦办理一些财产上面的事。他就去伦敦了。和一帮有钱的富家子弟逛高级妓院。但他还是离开了,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街上徘徊。因为那个时代暗娼很多,所以,一个妓女就主动上前搭讪,结果查尔斯就跟她走了。
      到了妓女家中,妓女有一个私生女。查尔斯问妓女,孩子的父亲为什么不跟她结婚呢,妓女摇摇头,笑他太天真,妓女说,他已经付过钱了。
      最后他们还是什么也没有发生,因为在关键的时候他问了他一句你叫什么名字,结果那个妓女回答,我叫萨拉。结果,查尔斯吐了……
      第二天两人分别的时候,查尔斯给了她很多钱,并衷心地谢谢她。因为她,查尔斯明白了自己有多么忘不了那个谜一样的女人。
      萨拉到了爱塞特,在一个小旅馆住下,写了一封信,然后,吃饭,睡觉。
      查尔斯看完那封信后就把它扔进了壁炉里,化为了灰烬。
      查尔斯最终没有去找萨拉。萨拉从此再有没有出现在他的人生中。他和欧内斯蒂娜如期结婚,婚后生了六七个孩子。而查尔斯的伯父在婚后不仅生了儿子,而且还是双胞胎。查尔斯后来从商,过着平淡乏味的生活。萨姆和玛丽也如愿在一起了。
      这就是第一个结局。
      查尔斯在收到萨拉的信以后,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她。结果经过了一番内心的挣扎,还是坐上了去爱塞特的火车,第一个结局就是来自他在路上的幻想。
      他让旅馆的老板上楼把萨拉叫下来,但老板说她的脚扭伤了,只能查尔斯上去见她。查尔斯隐隐约约有种不好的预感,因为当初萨拉和法国中尉就是在这种孤男寡女共处一室的情况下发生了错误的事情。可是他已经来到了这里,就去见她吧。
      一开始两人还很客气,但萨拉坐着的身影实在太美丽,很快查尔斯就控制不住了,碰巧这个时候因为壁炉里飞出了火星,烧到了萨拉的身上,查尔斯就赶紧去当消防员去了,火很快就扑灭了,但两人心里的火却越烧越旺了,对视了很久,然后就抱在一起了……尽管有爱情,但查尔斯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甚至只想用钱来了结这一次的出轨。
      萨拉说自己配不上他,但他执意要解除婚约。于是就准备走,这件事不可以再拖。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件让他觉得五雷轰顶的事情,萨拉从没有和法国中尉发生过关系,查尔斯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觉得自己受了欺骗,而且萨拉根本就没有扭伤脚,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圈套,他不能理解。
      两人发生了争吵,萨拉把他轰走了。
      之后,查尔斯去了教堂忏悔,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还是决定和萨拉在一起,与欧内斯蒂娜解除婚约。不管萨拉有没有出现,其实他从没有真正爱过欧内斯蒂娜。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不管是不是受了欺骗,毕竟他爱她。
      然后他还给萨拉写了一封情书,大意就是说让萨拉等着他,他要和她永远在一起。查尔斯说自己忽然才发现自己原来不是二十二岁,而是三十二岁。
      解约的理由不能是自己婚前出轨,只能说我配不上你。欧内斯蒂娜说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可以改啊,查尔斯很心痛,但为了另一个人,他不得不如此地伤害她。欧内斯蒂娜终于明白了,她问了一句她是谁,查尔斯只说,你不认识她。
      萨姆向查尔斯提出辞职。并威胁要把查尔斯的丑事张扬出去。
      可是,当他再回到爱塞特的时候,萨拉已经走了,不知去向。查尔斯发了一个誓,不管要用多少年,他一定要找到她,哪怕是一辈子。
      这个时候,作者本人出现,提醒读者后面会有两个不同的结局。
      欧内斯蒂娜的父亲要查尔斯钱一份不平等条约,很侮辱人。但是查尔斯别无选择,签完就走了。从此,查尔斯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寻找,他登过启事,但一直没有消息。他去过那些妓女聚居的地方寻找,但只有失望,尽管在肉体上还是不检点,但在精神上却始终只有一个人,他觉得自己此生不会再爱上其他人了。
      后来,他去了美国,一边旅行,一边漫无目的的寻找。在他开始流亡生活的第13个月,查尔斯的伯父终于还是有了一个儿子,查尔斯已经对这一切,没有什么触动了。
      和当时的英国不同,美国已经很自由开放了。那里的女子都很开朗活泼。查尔斯不禁幻想,如果有一天他找到萨拉,那么他一定要带她来美国生活,看一看萨拉唱歌跳舞会是什么样子。
      可是,这只是幻想,想着想着,查尔斯的心又痛了,只要能找到她,他不会再让她受苦,睡在稻草堆上,不会再让任何人鄙视她,只要能跟她在一起,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成功地实行了自己的计划,萨姆和玛丽终于如愿地幸福生活在一起,并很快有了自己的孩子,玛丽无意间撞见一个女人。因为在心里同情查尔斯的遭遇,所以……
      查尔斯在美国突然收到他的律师的来信,让他赶紧回去。
      这是一封匿名信,因为查尔斯以前也收到过只写一个地址的信,所以他以为这封信也是萨拉写的,谨慎起见,他还作了一番调查,在得知了她还是单身以后,他去找她了,于是,真正的结局开始了。
      那是一个著名的画家的家里,其中的几幅人体画让查尔斯不禁想到了萨拉,很吃醋,不过也有可能不是。当他再见到她的时候,他已经不敢相信她是她了。萨拉不仅活得更自信,也更年轻了。因为她蜕变得太华丽,以至于查尔斯都感到自卑了,他之前都以为萨拉一定会在某个火坑里面受苦受难,自己是拯救她的英雄。
      但是萨拉却告诉他,自己一直都知道查尔斯在找她,而萨拉却一直避而不见。查尔斯喃喃自语,原来你从来就没有爱过我……
      查尔斯说,只要她爱他,那么他所拥有的一切再牺牲千百次他也是心甘情愿的。自己只不过萨拉在孤独无助的时候一个玩偶罢了,现在她不需要他了,就把他忘得干干净净了。
      似乎这一幕,重现了当年他和欧内斯蒂娜解除婚约的一幕,也许这就是轮回。
      萨拉追求的是自由,所以她说自己不可能成为任何人的妻子,萨拉说自己现在很幸福,不想改变。查尔斯心碎地发出了呐喊,他说,如果老天有眼,那么总有一天,你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萨拉无言以对。
      这是第二个结局和第三个结局的分叉点。
      查尔斯转身要离开,他觉得自己真的很多余。他只想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但是,萨拉从他后面跑过来,拦住了他,说,我不能让你带这样的想法走掉!查尔斯冲她摆摆手,让她躲开,但她就是杵在那儿不肯走。查尔斯火了,此生中唯一一次,他想打萨拉,不过还是忍住了。
      萨拉说,有一个女人,她很想见查尔斯,她可以向查尔说明,自己并不是查尔斯心中所想的那样。他说,我凭什么还要再听你的?她说,她比世上任何人,甚至她自己都更了解自己,他说,我又不认识她,即便是女王来了我也懒得见。她说,她非常想见你,你要是不见她,你会后悔一辈子的。结果,查尔斯还是妥协了。
      随后,查尔斯被带到了一间房子里,应该是儿童房,空无一人。又过了一会儿,一个女仆抱进来一个小女孩儿,放在屋子里。小女孩大概有一岁多一点,长了一头黑发。
      查尔斯不理解萨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反正闲着也没事儿,就把自己的怀表给孩子玩。
      查尔斯一边等待着,一边猜想着,一个女人,还非常了解萨拉,又非常想见他,会是谁呢?不会是……那个人吧,那个人指的是当时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就是萨拉的雇主的妹妹,一个非常进步的女性。不过他还是想岔了。等了很久,还是没有人来,查尔斯就问一个路过的女仆,结果那个女仆说,她已经在这儿了呀。
      这下查尔斯更迷惑了。女孩有些烦了,查尔斯不知该怎么办,然后这个时候,孩子的母亲进来了,查尔斯都没用正眼看她。
      孩子的母亲一边哄孩子,一边用一种做了亏心事的眼光偷看他。然后就是一段无言的沉默。查尔斯觉得自己怎么又受到了奚落呢,然而这一次,他千里迢迢地从美国跑来受这次奚落,他心甘情愿。
      然后,很尴尬。查尔斯没话找话,问她叫什么名字,孩子的母亲说,叫拉拉治,是那个画家起的。见查尔斯没反应,她又说,难道你不喜欢这个名字吗,我知道这个名字很奇怪。
      查尔斯忙说喜欢,其实她叫什么并不重要。
      当然查尔斯还是有很多疑惑,不知不觉眼泪就流下来了。他问,为什么,如果我永远都不……,孩子的母亲打断他说,不得不如此。
      之后,两个人相拥而泣。查尔斯觉得他和萨拉之间什么都没有了,只有爱。他最后问了一句,我到底能不能弄懂你的谜呢,萨拉默默地摇头。两人长久相拥。这时,拉拉治为了提醒他们俩,就用手里的布娃娃打在她父亲的脸颊上。
      第三个结局,在查尔斯转身离去之时,萨拉把一只手放在了他的肩膀上。查尔斯万分纠结,只是一只手而已,却让自己停下了脚步,恨自己为什么这么爱她。当他转身面对她的时候,萨拉的眼睛隐含着一丝笑意。萨拉说自己不可能跟他结婚,但可以跟他保持暧昧的关系。但是查尔斯无法接受,他想要的只是一个妻子,又不是一个情人。他最终还是满含愤恨地离开了她。
      查尔斯一个人孤独地走在河边,思索着,也许萨拉的性格的确值得心理学家去研究,但作为他,实在已经厌倦了这种猜谜的游戏,他把她比作斯芬克斯。是回美国,还是去别的什么地方,他不知道,只是一个人顺着河边走着,觉得自己三十四年来生活的一点意义也没有,不过他还是对未来的生活有了一丝信心,尽管眼泪一次次的让人不敢相信这种信心。生活终究要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7 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3-7 04:28 编辑

      5012.维·苏·奈保尔
      维·苏·奈保尔(1932-)年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48年毕业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首都西班牙港的一所学校。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毕业后为自由撰稿人,曾为BBC做“西印度之声”广播员并为《新政治家》杂志做书评。1955年在英国结婚并定居。1960年代中曾在世界各地广泛游历。
      50年代奈保尔大学毕业,就留在了英国,不久,他就给名刊《新政治家》撰稿。他在报刊上发表了很多的政论文章,可以说在英国他早已是个公共人物了。
      他的祖上属印度教的婆罗门阶层,这个宗教与周围的另一种宗教斗得十分厉害。奈保尔分别在80年代和90年代访问过印尼、马来西亚、伊朗等亚洲国家,写了两本文化游记,卖得很好。他对原教旨主义批判得很严厉,一般白人知识分子是不会这样批评异文化异宗教的,无论是左派还是自由派,都愿意表现出对他种文化的尊重。此外,“第三世界”在奈保尔的小说中多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其实这也是可以接受的。第三世界国家往往把自身的问题归结为殖民地时期的后遗症,其实它自身也的确有问题———比如道德规范不能建立的问题,官员是否廉洁的问题,也就是推翻旧的殖民统治以后新的良性社会不能真正建立的问题。对独立后新国家的批评,是否就意味着留恋以前的殖民统治呢?也不能这样说。新国家的残忍度有时更大。从这一点上看,奈保尔走得很远,他说出了西方白人不敢说出来的话。
      奈保尔是二十几年来最重要的英语作家之一,20年前就有人预言他要得诺贝尔文学奖。西方的评论家十分佩服他。英国的布克奖1969年才设立,他1971年就获了奖,当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还是评委之一。普里切特说:“奈保尔是在世的英语作家中最出色的一位。”由此可见其文学地位之高。他早期的小说分三类:一是关于特立尼达的家乡小说,二是第三世界独立后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三是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的带有自传成分的小说。他写英国题材的小说也有,很少,主要是写一种没落,有以牛津为题材的小说,也是充满讽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8 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3-9 04:11 编辑

      5013.维·苏·奈保尔获奖
      2001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随着这一决定的公布,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这位曾被英国著名评论家普里切特称为“在世英语作家中的佼佼者”的英国移民作家。有意思的是,就在奈保尔获奖的那天早上,当瑞典文学院终身秘书霍勒斯·恩达尔打电话通知他这个喜讯的时候,奈保尔的妻子阿尔维叫了好几次,这位文学大师才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来接电话。得知获奖的喜讯后,奈保尔欣喜若狂。奈保尔出生在特里尼达的一个小村庄,是印度婆罗门的后裔。其祖父作为契约劳工从西印度移居到特里尼达。生长在这个贫穷、不和谐的移民家庭里,奈保尔从孩提时代起就酷爱文学,而且在其记者父亲的悉心指导下,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分。他曾经在自传中写道:“第一次踏上英国这片土地的时候,我还是个清贫的学生,如今51年过去了,我的职业从未改变过,写作就是我唯一的选择。”对于此次的获奖,奈保尔表现出难以抑制的激动。他说:“我高兴极了。这完全是意外的荣誉。这是对英国,我的家乡,以及对印度——我祖先的家乡的巨大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9 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3-9 04:18 编辑

      5014.维·苏·奈保尔个人生活
      一个没有根的自卑者
      他在牛津大学遭受了各种歧视———殖民地的地域歧视、印度裔的种族歧视,加上奈保尔又是一个穷小子,这让他更加自卑。
      奈保尔是一个没有根的作家。
      他是印度裔,但他生活中却没什么印度文化传统。他的出生地是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个先为西班牙殖民地后为英国殖民地的岛国,没有什么流传下来的文化与历史;这个印度移民家庭虽是印度高等的婆罗门种姓,却非常穷;奈保尔自小接受的是英国式教育,但对英国人来说他永远是一个“局外人”。
      像奈保尔这种看起来哪里都能扯上关系、但实际上哪里都不真正归属的作家,似乎有一种独特的观察优势,同时也造成了他的分裂。正如他自己所写的,“自卑、急躁、阴郁、内向成为他的性格,使他特立独行、离群索居,却也让他坚不可摧”。
      1950年,奈保尔以优异成绩获得丰厚的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但这本应令人骄傲的成绩,却没有给他带来任何骄傲。“离开牛津后,我是越来越痛恨牛津了。我在牛津没有学到任何东西,我自学,自己成长”。据分析,这应该是他在牛津大学遭受了歧视所致———殖民地的地域歧视、印度裔的种族歧视,加上奈保尔又是一个穷小子,这让他更加自卑。
      奈保尔一度深信自己注定是失败者,开煤气自杀不成,毕业后到伦敦求职处境更惨,没人要请一个矮个儿、气喘的小印度人,他连续应征26个工作都告失败,差点儿饿死,后来还是靠妻子教书才勉强维持家计。
      成为“英国移民文学三雄”
      由于奈保尔在英国最初的境遇不佳,多年之后,他都还不忘记讽刺这个国家的人,“在英国,人们对自己的愚蠢非常自豪。愚蠢和游手好闲是生活在这里的代价……真的,住在这里像被阉了一样。”
      孤独、焦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些经历让奈保尔越来越愤怒,只有愤怒,只有像狮子一样去攻击,他才有立足之地。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写作是他唯一的出路和发泄。他为了写作勇往直前,不惜牺牲一切。
      有评论家说,奈保尔要是留在缺少出路的中美洲,他再有天赋,也很有可能沦为被人讥笑的疯子。像他这样的才华与个性,只有西方世界才可能包容他,令他有机会崭露头角成为大家,令他找到真正的读者。
      在伦敦的地下室里,奈保尔完成了其长篇小说处女作《通灵的按摩师》以及后来让他扬名的《米格尔大街》。渐渐成名后,奈保尔可以到世界各地旅行,印度、南美、非洲、伊朗、美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游记写作成为他后半生主要的写作内容。
      奈保尔是这样描绘他在这些旅行中的感觉的:“我是一个殖民地人,在新大陆的殖民地上旅行,作为一个访问者,在新大陆的浪漫背景里,观察那些被掠夺的土地上半被遗弃的社会,就像从远处观看我自己成长的那个地方。”
      伴随着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奈保尔成为世界文坛的一个传奇,他至今出版了30多部作品,先后获过布克、毛姆、里斯、史密斯、柯恩等文学奖,并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英国女王亲授的爵士,和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移民文学三雄”。
      他无法在传记中直面自己
      在文学上,奈保尔的才华为世界所公认;但正如他在诺贝尔文学奖上搞的闹剧一样,在生活中,他是一个举止粗鲁、自私小气、尖酸刻薄的人;在婚姻方面,他的品行更可以用“人渣”或“恶棍”等词语来形容。
      据说,奈保尔曾经想写自传,但写了几次都写不下去———他可能自己都无法面对自己的恶。后来,他同意经纪人授权英国作家弗伦奇来写自己的传记。弗伦奇没有客气,通过对奈保尔的采访和各种相关资料查阅,他把奈保尔对第一任妻子和情人的所作所为也呈现给大众。
      奈保尔是在牛津读书时认识第一任妻子帕特的,这个英国少女比奈保尔大17天,受过很好的教育。帕特的父母禁止女儿和这个印度人交往,奈保尔的家庭也不同意他找一个非印度人谈恋爱。但这并不管用,两人情投意合,在文学方面的见解更是一拍即合。
      帕特深深相信奈保尔的文学潜能,不断给他打气,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舞台梦。为了奈保尔,帕特最终与父亲摊牌,从家里搬了出来。当时,刚毕业的奈保尔根本找不到工作,帕特不但要帮奈保尔制止住悲观的情绪,还要帮他去找工作、写求职信,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补贴家用。
      1955年,奈保尔和帕特结婚,当时双方家庭都不知道这事,奈保尔连结婚戒指都没有给帕特买,后来是帕特自己给自己买了一枚结婚戒指。在亲朋们眼中,帕特温和、友善、羞怯、文雅,做得一手好菜;奈保尔脾气暴躁,常常需要帕特母亲般的安慰。
      然而,对待这位在生活和灵感上都对自己助益良多的结发妻子,奈保尔却并不是一位忠实的丈夫。在结婚之后不久他就开始寻花问柳。理由很“充分”:他认为自己需要很多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以获取写作灵感。
      无尽地索取,无情地抛弃
      1972年时,奈保尔因为要写一篇关于阿根廷政局的文章而认识了玛格丽特。她当时才30岁,但已结婚并有了三个孩子。玛格丽特漂亮而迷人,愿意忍受奈保尔在性爱方面的施虐倾向。为了奈保尔,玛格丽特甚至舍弃了丈夫和三个孩子。
      在他们刚开始交往的时候,因为奈保尔没什么钱,玛格丽特还得养着他。为了生计,离婚后她甚至当了一个银行家的情。可奈保尔对这个情妇比对妻子还狠: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玛格丽特多次怀孕都被迫流产,因为每次听到消息,奈保尔要么装聋作哑要么骂她想敲诈勒索,甚至说要把孩子送到英国给帕特。
      帕特和奈保尔没有离婚,很大程度上在于帕特的无私奉献,而对奈保尔来说,他在文学上也需要帕特的帮助。1977年,奈保尔准备开始写《大河湾》,他请帕特来陪自己,说她不在场,这本书就无法继续。而帕特也真的回来陪他,还在日记中详细记录《大河湾》的创作艰辛。
      帕特终生未育,在郁郁寡欢中,因病于1996年去世。帕特去世前,奈保尔在巴基斯坦遇到了现任妻子纳迪拉。他与比自己小20岁的纳迪拉一见钟情,已年过五旬的玛格丽特则被抛在脑后。帕特去世之后,奈保尔火速与纳迪拉结婚。
      一位在上海参加奈保尔活动的作家感叹:“在他(奈保尔)的一生里,他对帕特、对玛格丽特都是无尽地索取,无情地抛弃。然后,他遇到了生命中最后一个女人,一个终结者,最终被她所控制。”
      在上海书展的现场,一个记者告诉他们,《奈保尔传》已经有了中文版。这对夫妻的反应都很快———奈保尔说:“真的啊!”纳迪拉则说:“太糟了!”
      一半天才,一半恶棍
      他的祖上属印度教的婆罗门阶层,这个宗教与周围的另一种宗教斗得十分厉害。奈保尔分别在80年代和90年代访问过印尼、马来西亚、伊朗等亚洲国家,写了两本文化游记,卖得很好。他对原教旨主义批判得很严厉,一般白人知识分子是不会这样批评异文化异宗教的,无论是左派还是自由派,都愿意表现出对他种文化的尊重。此外,“第三世界”在奈保尔的小说中多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其实这也是可以接受的。第三世界国家往往把自身的问题归结为殖民地时期的后遗症,其实它自身也的确有问题———比如道德规范不能建立的问题,官员是否廉洁的问题,也就是推翻旧的殖民统治以后新的良性社会不能真正建立的问题。对独立后新国家的批评,是否就意味着留恋以前的殖民统治呢?也不能这样说。新国家的残忍度有时更大。从这一点上看,奈保尔走得很远,他说出了西方白人不敢说出来的话。
      奈波尔跟英国女子佩崔夏·海尔结婚41年,直到她于1996年因癌症去世。在派崔克·负兰去撰写的授权传记中,奈保尔承认虐待妻子以及经常有情妇,甚至承认他可能促成了她的死亡。除了经常在伦敦去找应召女郎以外,奈波尔在1972年开始迷恋已婚英裔阿根廷女子马格鹿特·莫瑞,而且往往为了跟她旅游而抛弃自己的妻子。福兰曲的传记也描述他们关系中的性暴力。奈波尔也往往会在心理上虐待他的妻子,告诉她很想念他的情妇,但他还表示,他需要她的妻子帮助他编辑他的书籍。崔夏去世之后两个月,奈波尔又抛弃情妇,另娶了娜迪拉·奈波尔,一位离过婚的巴基斯坦女记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10 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3-10 04:38 编辑

      5015.维·苏·奈保尔作品
      小说
     《神秘的按摩师》(1957)
     《埃尔韦垃的选举权》(1958)
     《米古埃尔街》(1959,获毛姆奖)
     《比斯瓦斯有其屋》(1961)
     《斯通先生与骑士伴侣》(1963,获霍桑登奖)
     《效颦者》(1967,W.H.史密斯奖)
     《黄金国的失落》(1969)
     《在一个自由国家里》(1971,获布克奖)
     《游击队员》(1975)
     《河湾》(1979)
     《到达之谜》(1987)
     《世途》(1994)
     《半生》(2001)
      非小说
     《中间通道》(1962)
     《黑暗地区:印度亲历》(1964)
     《过分拥挤的奴隶市场》(1972)
     《印度:受伤的文明》(1977)
     《刚果日志》(1980)
     《伊娃·庇隆归来》(1980)
     《在信徒中间:在伊斯兰地区的旅行》(1981)
     《寻找中心》(1984)
     《南方转弯》(1989)
     《印度:百万反叛》(1990)
     《选择无家可归》(1994)
     《孟买》(1994)
     《难以置信》(1998)
     《父子之间》(19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11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3-11 00:10 编辑

      5016.《神秘的按摩师》
      本剧根据奈保尔的第一本小说改编,描写在他的家乡,一个神棍变一呼百应的政治家的故事。
      讽刺俱现为现实,借政治之名大师也成为畅销书作家,实现生平夙愿。电影里冷眼旁观的态度要少得多(唯利是图的岳父倒是活灵活现),颇有点传奇色彩。其实无论小说、神术或是政治,说到底,就是一个骗字。
      大约1940年在特立尼达,仍是英国殖民地,生活加尼甚Ramseyor,东印度裔,连同他的妻子,里拉。他渴望接触到的人,特别是印度教徒,以促进印度教信仰,并作为一个作家闻名。他确实得到了相当的成功,以至于他成为一个奇迹创造者而闻名,有治好了他的自行车分享亲密的人,无法相信他能飞的人,以及有说服力的一名年轻女子,结束她的快。他的名声遍布岛上,数千人来来去去,不收取寻求从穷人和有需要的任何费用,他的祝福,他也很仁慈施舍。然后,他决定通过挑战当地传播政治家潘迪特纳拉扬Chandrashekhar别名赛勒斯T.他的翅膀,并接管了印度教组织,从那里打开他的方式,在立法议会声望的会员席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8 08: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