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20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4998.安东尼·伯吉斯主要作品
      小说——《马来三部曲》(Malayan Trilogy)(1956-59年)——美国版的名字叫《长日退去》(The Long Day Wanes)(1965年)、《熊的蜂蜜》(Honey for the Bears)(1963年)、《没什么如太阳》(Nothing Like the Sun)(1964年)、《恩德比的外部》(Enderby Outside)(1968年)、《拿破仑交响曲》(Napoleon Symphony)(1974年)、《尘世权利》(Earthly Powers)(1980年)、《钢琴演奏者》(The Pianoplayers)(1986年)、《老铁》(Any Old Iron)(1989年)、《德普特福德的死人》(A Dead Man in Deptford)(1993年);非小说类——《重温乔伊斯》(Re Joyce)(1965年)、《众生都来》(Here Comes Everybody)(1965年)、《烈火生成:劳伦斯的生平和著作》(Flame into Being: the Life and Work of D. H. Lawrence)(1985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21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2-21 06:54 编辑

      4999.《馬來亞三部曲》摘要
      在這篇論文中,安東尼·伯吉斯的《馬來亞三部曲》對英國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表達了一種曖昧矛盾的態度。一方面,他透過男主角科勞布的描繪,顯示英國殖民計畫注定會以失敗告終;另一方面,他又運用了一系列馬來亞的種族刻板角色和異國形象來滿足西方讀者的東方主義想像和殖民主義凝視。在第一章,科勞布的罪惡感和他做為一個流放者的身分驅使他對英國帝國主義提出批判。罪惡感的議題主要從三方面來加以探討,包括安東尼·伯吉斯、科勞布和大英帝國的罪惡感。在第二章,小說中所描繪的種族刻板角色和無能的英國角色進行分析。很多種族刻板角色被創造來滿足英國讀者的需求,他們渴望消費遠東的異國文化。在第三章,小說中融合本土語言與標準英語的混雜語言,從而探討伯吉斯對殖民主義曖昧矛盾的態度如何同時反映在小說的語言當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22 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2-22 06:49 编辑

      5000.《带发条的桔子》
     《带发条的桔子》的故事,发生在不久的将来。男主人公、故事的叙述者叫阿列克斯,刚刚15岁。一个冬天的晚上,阿列克斯和他的同伙乔治、皮特、狄姆一行4人,坐在伦敦市里的考劳瓦牛奶店里喝饮料。他们穿着当时的流行服装,白色外套,白围巾,紧身长裤,外加一条三角裤形状的护身裤,脚上是适合踢打的靴子。他们闲坐无聊,便喊着“出去出去出去”,一齐拥到外面的街上。当他们看到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独自行走时,便走上前去寻事。他们先撕碎那人的书,然后对那人拳打脚踢了一阵。随后,4个少年走进“纽约公爵”酒店挥霍金钱,然后又去抢劫一家小店。4人仍觉得不够过瘾,又拦路打伤一个酒鬼,直打得他血流不止方才住手。在市发电厂附近,阿列克斯一伙遇上以比利为首的另一伙小流氓,双方拳脚相见,直到传来警车的笛声才四散而去。接着,4个人又去偷了一辆小汽车,横冲直撞地向郊外开去。他们把车开到一栋叫作“霍姆”(意即‘家’)的别墅前,阿列克斯谎称同伴突然发病,要用电话,骗得女主人打开门。随后4个人戴着假面具冲进别墅。他们发现这幢装演讲究的房子里只有一男一女。男子坐在一架打字机前工作,旁边放着一叠书稿,题为《带发条的桔子》,显然这位男子是一个作家。4个人开始撕碎书稿,然后当着被缚的男主人的面对女子施暴。最后他们砸碎房中的家具,扬长而去。他们开车回城,把车推到水沟里,又去考劳瓦牛奶店小坐,随后分手,各自回家。阿列克斯与父母同住在市内第18A号公寓大楼内。时间已晚,但他大放立体声音乐。四邻早已习惯不再抱怨,只能用安眠药强使自己入睡。阿列克斯11岁就上教养院。父亲在工厂工作,母亲在菜场上班,早出晚归,无暇照顾他。 第二天一早,母亲上班前喊他起床上学,他佯称头疼应付过去。教养院老师来看他,警告他不要犯罪。阿列克斯对此满不在乎。老师走后他又出门,骗来两个十岁的小姑娘胡作非为一番。晚上,父亲追问他每天晚上在外面做什么,他说在打零工,并把抢来的钱交给父亲,说是自己打工所得。随后他又溜出家门,打算和3个同伙去偷窃珠宝。没想到阿列克斯下手太重,行窃未成反将女主人打成重仿,并因被同伙抛弃而落入警察手中。第二天,女人死在医院里,阿列克斯则被判处14年徒刑,进了监狱。两年时间过去了。在监狱里,阿列克斯再次行凶杀人。这天,阿列克斯向待他和善的监狱牧师打听,报上登的“路德维克疗法”是否真的会治好罪犯,使其不再愿意犯罪。牧师对此深表怀疑,认为这种疗法是将“善”强加于人,而不是真正教人悔过自新。正巧内政部长来视查监狱,希望腾出空间关押政治犯,便决定拿阿列克斯作试验,看看“路德维克疗法”是否有效。第二天阿列克斯被送到新建的治疗中心。当他听说治疗只需两个星期,便开始作白日梦,以为很快就会获得自由。孰不知治疗的过程十分痛苦难耐:他的头和四肢被牢牢地固定住,眼皮被支开使他不能闭上眼睛,然后他被强迫以这种姿势每天上、下午连续观看长达数小时的各种暴力影片,每一次都使他头疼恶心、周身不适。为他治疗的医生发现,阿列克斯使用的语言是少年们的流行用语,主要由斯拉夫宣传工具使用的语言和各种习语、俚语和顺口溜等组成。医生还对阿列克斯解释,路德维克疗法的方针是通过“联想法”,将影片中的暴力与犯人观看电影时产生的身体上的不适联系起来,使犯人的身体对暴力行为产生反射性的反感,从而达到不再从事暴力行为的目的。果然,当阿列克斯企图逃跑时,他竟发现挨打比打人更好受。治疗产生了效果,主治医生专门为他举行了公开考试。来观摩的人中有内政部长、监狱牧师、监狱长等人。阿列克斯拒绝打架并能抵御住女性的诱惑,使得观摩者十分惊讶,连监狱牧师也不得不承认治疗使阿列克斯变成一名真正的基督徒。然而,阿列克斯本人却产生了疑问,他反问自己:“我是什么?是一只带发条的桔子吗?”他对自己机械性的反应似乎很不满意。无论如何,他获得了自由。阿列克斯拿着自己的小包裹回家了。尽管报纸上大肆宣传路德维克疗法在他身上大获成功,整肃犯罪指日可待,他的父母却丝毫不知他出狱的消息,他的房间现在由一名房客占居,他已无处安身,面对惊讶而束手无策的父母,阿列克斯转身便走,离开了日夜思念的家。他想自杀,却苦于找不到非暴力的方式,去图书馆查书又因被认出而遭围攻,由警察抓去毒打一顿。最后,在昏昏沉沉之中,阿列克斯再次来到“霍姆”别墅,受到那位作家的善意接待。作家的妻子已经去世。作家正在积极地从事反对现政府的政治活动,因为他认为政府推行的路德维克疗法是在将人变成机器,否定了人的正当选择权利,是违反人性的。他想利用阿列克斯反对政府。当作家开始怀疑阿列克斯袭击过他家时,竟与朋友合伙诱使阿列克斯自杀。可是阿自杀未遂,被送进医院抢救过来。各种人物都来看望他,内政部长也亲自探病,并称他为朋友,允诺他出院后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医院又对他进行另一种治疗,使他的身体不再对暴力行为产生反感:他真的被治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23 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2-23 05:19 编辑

      5001.《带发条的桔子》赏析
 《带发条的桔子》是一部对当代世界作梦魇式预见的小说。《带发条的桔子》是伯吉斯这位多产作家最畅销的作品,也是他的佳作之一。书中主人公阿列克斯被认为是当代小说中最典型的暴力形象之一。他的性格特点突出表现在毫无道德观和犯罪感方面,他以施暴为乐,是当今的物质文明社会创造出的一个令人忧虑的反道德文明产物。阿列克斯这个人物的典型性还在于,他的名字以及他的同伙的名字,是在英文和俄文中共同使用的。伯吉斯游历甚广。他在写作此书前还访问过前苏联。不少评论家指出,虽然《带发条的桔子》以英国为背景,但作者写作此书时肯定也在以美国和前苏联社会为蓝本。伯吉斯对美国心理学家、著名的行为主义学派代表斯金纳的理论质疑,就是一个例证。前苏联之行的影响在书中反映更为明显。阿列克斯这些青少年,使用一种恃殊的语言,叫作“纳查奇”,这个词是作者从俄文借来的,原意为“十几岁的”。“纳查奇”中的“好”或“棒极了”,也是从俄文借的。这个词的妙用在于,作者将其中的一个辅音稍加改动,便成了英文中的“恐怖片”一词,生动地暗示了西方青少年喜欢观看恐怖电影的心理特点。
      作者在语言方面的深厚功底,在此书中得到创造性的体现。伯吉斯的讽刺才能也在小说中主动地反映出来。他在阿列克斯入狱——出狱的经历中,突出描写了民主政府与专制政府的种种弊症。阿列克斯首先因民主政府放松社会治安的管理而恣意放肆,乃至杀人,后来又因专制政府为了社会安定而被施以违反人性的治疗措施,成为另一种牺牲品。在伯吉斯笔下,这两种政府都受到了深刻的讽刺与批评。作品中还带有自传色彩。首先,伯吉斯在书中设计了一个他的模仿者。这位模仿者也在写一部题为《带发条的桔子》的书,书的主旨也是反对当权者对罪犯施以非人性的教化、将人变成没有选择能力的机器。另一点相似处在于,伯吉斯的妻子怀孕时,曾在伦敦遭到流氓的袭击,并因此而流产。然而读者若将书中的小说家与伯吉斯认同就会产生误解。伯吉斯高于书中的作家,因为他更相信人类具有善的一面,更关心他人的个人幸福,同时反对书中作家热衷极端的行为。伯吉斯的讽刺笔触是十分尖锐的。针对西方社会的流行观点——高雅的音乐和诗歌能够感化教育青少年,他专门设计阿列克斯具备欣赏古典音乐的才能。阿列克斯最喜爱的音乐恰好是贝多芬和莫扎特。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残害无辜时,特意播放古典名曲的作为,伯吉斯的批判意图是十分明确的:道德教育与个人趣味是不相干的。
     《带发条的桔子》曾经有两种不同的结尾,先出版的英国版本比后来的美国版本多一个章节,在这个章节里,阿列克斯对暴力开始感到厌倦。当他看到少年时的相识结了婚,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他意识到自己也希望这样生活。他想结婚并有一个儿子,还想教育儿子不犯自己犯过的错误。但阿列克斯知道自己实现不了这些愿望。这个章节给作品增添了一点乐观精神,但也少了一些讽刺力量,倒不如删减后的结尾来得有力。按照删减后的结尾,恢复了施暴兴趣的阿列克斯会再次犯罪,入狱或处死是他的必然结局。对于这个较为激烈的结尾,伯吉斯认为是一种改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24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2-24 06:33 编辑

      5002.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1919-2013),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也是历来第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在文学奖则是第十一位。2013年11月17日,多丽丝·莱辛去世,终年94岁。
      其作品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莱辛偏爱描写婚姻破裂的女人,确切地说,是描写因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离破碎的女人。政治也许是莱辛与其他女作家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莱辛的许多作品都可以定义为“女性文学”,但并没有局限于感性的情感题材。她不诗意、不哀怨;相反,她咄咄逼人、一针见血。
      其代表作品为五部曲:《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们》、《简述下地狱》、《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简·萨默斯日记》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25 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2-25 06:07 编辑

      5003.多丽丝·莱辛生平
      孩童时代
      多丽丝·莱辛1919年出生于今伊朗西部的克曼沙的一个英国殖民官员的家庭,她的父亲是当时帝国银行的职员,在一战中残疾。原名多丽丝·梅·泰勒(Doris May Taylor)。
      1925年在靠玉米种植致富的潮流鼓动下,随父母迁居非洲的英属殖民地罗得西亚(即今“辛巴威”)南部。她的母亲雄心勃勃要用爱德华七世时代的文明改造当地“野蛮的”土着的生活方式。可她的父亲却极不适应,她的家庭以耕种一块4公顷的耕地为生,但是那块土地始终未能有好的收成,使得莱辛一家生活并不富裕。
      莱辛自小在一所天主教学校中接受教育,但是她并不是天主教徒。莱辛描述自己的童年是快乐与痛苦动荡交织的混合。她的母亲执着于将她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淑女,家教严厉,还把她送进了女子教会学校,在学校里修女们时常用地狱、诅咒一类的故事恐吓、教育她。后来莱辛被送到了辛巴威首都索尔兹伯里的一所女子中学,没过多久,13岁的莱辛就因眼疾辍学了,她所受的正规教育也就此结束,此后依靠自学成材。
      青少年时代
      15岁时她离开家当保姆。她的雇主给她阅读了一些政治、社会学书籍,开始写一些故事,有两篇还发表在了南非的杂志上。
      16岁开始工作,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她曾把这段时期描写为“地狱般孤独”。
      莱辛1939年19岁,同法兰克·韦斯顿(Frank Wisdom)结婚,生了两个孩子,几年后,她私奔了。
      1943年离婚,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了一个左翼读书俱乐部的成员,与德国难民戈特弗里德·莱辛(Gottfried Lessing)邂逅,1945年又与戈特弗里德·莱辛结婚,戈特弗里德·莱辛其后一度出任德国驻乌干达大使。生了一个儿子,改为现名。
      1949年再度离婚,虽然离了婚,她至今未结婚,根据欧美习俗,她的姓依然是莱辛。
      同年,莱辛带着幼子移居英国。当时她一贫如洗,行李中只有一卷《青草在歌唱》的手稿。这部小说以一名黑人男仆杀死白人女主妇的案件为中心,揭示了非洲英殖民地复杂交错而尖锐对立的种族关系,小说于1950年在英伦出版,得到了批评家与读者的好评,从此一举成名,登上了英国的文坛。
      政治运动
      1950年,莱辛移居伦敦,青年时代的莱辛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政治运动,曾经加入过英国共产党,并发表处女作《青草在歌唱》(Grass is Singing)。但1956年匈牙利起义被苏军镇压以后,她退出了共产党,从此未再加入。
      从1950年开始到1962年《金色笔记》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之前,她的书销量一直十分稳定——至少,她用不着外出工作。根据她本人的计算,每周卖书的收入大约有20镑的进账,相当于一个工人的薪水。
      由於早年作品带有浓厚的社会与政治批判色彩,对非洲殖民地黑人的悲惨际遇尤其同情,挞伐种族隔离制度不遗余力,甚至导致罗德西亚与南非政府将她列为不受欢迎人物。1956年起,南非白人政权禁止莱辛前往南非地区,让她三十多年无法重返第二故乡。直到白人政权倒台以后,莱辛才于1995年重访南非。
      1999年,莱辛拒绝“英帝国女爵士”的封号,称帝国已不存在,改获封为名誉勋爵。
      批判女权
      一直以来被尊为女权偶像人物的英国文学老祖母多丽丝·莱辛,曾公然指责如今的很多女性“自以为是、伪善”,她对许多妇女特别是年轻女性诋毁男性感到“恼怒”。
     “60年代的女权运动,光在讨论和把她们自己结成团体上,就消耗了太多精力。”莱辛说。“我称之为‘看我的屁股’运动。”她相信,女权运动太过于以意识形态为根据,而且“浪费了妇女的潜力。”
      莱辛对于很多当今女性所展现的女孩力量不屑一顾。她极为鄙视女权文化。“看她们在电视中对男性多么粗鲁和傲慢。我惊骇地听到女性对男人的块头所说的某些话,真令人反感,我反对所有打击男人的行为。”
      婚姻生活
      1939年至1949年,莱辛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育有3个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26 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5004.《野草在歌唱》
      玛丽是南部非洲土生土长的白人,自幼家境贫困使她本能地渴望摆脱这种与土著黑人相似的生存状况。工作后,她的生活一度有所改善,但在迫于社会压力结婚之后,她绝望地发现自己走回了母亲的老路。黑人雇工摩西的闯入打破了她麻木混沌的生活,使她有了新的生存力量。然而种族歧视的烙印深深地打在南部非洲每一个人的身上,注定了他们所面临的必将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27 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5005.《金色笔记》
     (中译本名为《女性的危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难以复述其“故事梗概”。在这部作品里莱辛打破了她以往所采用的按时序叙事的写作方法,从数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表现女主人公安娜·弗里曼·吴尔夫的生活。
      人名具有象征意味,就象玛莎·奎斯特的姓(Quest)意为“追求”,安娜名字中的“弗里曼”(Freeman)意思是“自由人”。
      全书以名为“自由女性”的第三人称中篇叙述为框架。该故事分为五个小节,讲述安娜及其女友莫莉的生活和事业,每两节之间夹有一连串所谓的“笔记集”,其内容取自安娜的四个笔记本(即黑色,红色,黄色和蓝色四本),如此反复四次,在最后一节“自由女性”之前还插入了一个独立的“金色笔记”部分。其中黑色笔记本中记载着安娜年轻时在非洲的主活,特别是她在当地一个左翼小团体中的活动,以及因此历经的幻想、激情与失望。她的第一部小说《违禁的爱情》就是这段生活的产物。
      红本记录着与政治事件和活动有关的事。黄本中是一束草稿,描写一个叫爱拉的虚构的人物的爱情纠葛和写作生涯。蓝本是安娜的日记,其中包括她为英国共产党的一家出版社工作的情形,她退出英共前后的痛苦心境以及与她多年相处的男友迈克尔离去造成的孤独迷惘。
      全书呈一种刻意安排的万花筒式的混乱。读者可以依照原书顺序读;也可打破原有排列重新加以组合,比如把所有的“自由女性”或“黑色笔记”等等的片断章节集中起来阅读。小说的多重结构是与作品的多重主题相对应的,表现了现代西方人矛盾重重的精神世界。安娜和莫莉都是离了婚的单亲家长,各自有工作(安娜是作家,莫莉是演员,独立支撑,抚育儿女。在各节“自由女性”中她们每每在莫莉的厨房会面,讨论生活中和思想上的难题。她们一直在苦苦探求,不愿盲从,也不肯随遇而安。然而她们这样的女性并不“自由”,相反却陷在重重困境之中。首当其冲的是思想危机。
      像许多在“红色”三十年代成人的西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安娜们曾热忱介入谋求变革的政治活动,后来却因种种原因而感到困惑,被深重的失望和疑虑所折磨。但另一方面她们对资本主义现状仍多有批评,不能无视世间的剥削压迫、冲突动乱而心安理得地吃一份中产阶级的黄油面包;对世界大同的理想,对左派事业仍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联系。由于思想上的惶惑,她们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信心也几乎消磨殆尽,这尤其体现在安挪的“写作心理障碍”中。
      安娜很鄙薄她的第一部小说,认为这类畅销作品歪曲、粉饰了生活的真相,将有关种族压迫的残酷而又平淡的现实转化成老式的感伤浪漫故事。她对语言产生了深刻的不信任,以致不再能动笔创作。
      在私生活里“自由女性”们也是四面作难,进退维谷。像安娜笔下那位爱上了一名有妇之夫的爱拉一样,她们不愿作者式的贤妻良母,又尚未摆脱渴求保护和依傍的心情;既要应对男友离弃或“不忠”时的嫉妒心与失落感,又要对付把她们当做候补消遣物的那些妻儿俱全,功成名就的“体面”男人们。养育子女是另外一种挑战。安娜的女儿决心反母亲之道而行之,上寄宿学校,做个从众随俗,循规蹈矩的“正常人”。而莫莉的儿子则既继承了母亲们的激进思想、批判精神,又继承了她们的惶恐疑惑。他时而愤世忌俗,时而消极绝望,以至企图自杀,造成双目失明。安娜深感到自己被困于重重矛盾之中,人格分裂,无所适从,于是求助于一位绰号叫“甜大妈”的心理医生,向她吐述自己的焦虑,描述各式各样的梦,并倾听她的分析。
      她之所以同时使用四个笔记本,把经验分为往事与现今,政治与私生活,实在的与虚构的,是试图在纷坛混乱的生活中找出一些条理。但是,这种把生活划分成许多“部类”的作法无疑又加深了她的精神分裂。
      在这种状况下安娜结识了一个新男友,即与她的经历和思想状况近似的美国人索尔。他们互相爱恋、扶持,又互相折磨、互相憎恶,经历了某种精神崩溃。
     “金色笔记”一节似乎表明他们从这种近乎疯狂的共同经验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完整性”和一些新的力量。他们俩分别从对方得到灵感,确定了自己下一部作品的题目,并决心“继续斗争下去”。
      在最后一节“自由女性”中安娜和莫莉照例地又在厨房会面。直到小说收场,她们只设想出一些妥协的、权宜的作法:莫莉准备和一名“进步的”生意人结婚;她的儿子决定继承资本家父亲的产业,以财产为手段做些有益的事;安娜拟去夜校为少年犯人授课,并参加工党。对于这些,她们自己也持讥讽、怀疑的态度。这是对那节“金色笔记”畅想曲所揭示的希望的某种“冷处理”。很显然,安娜们的难题和危机都没有得到最后的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28 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5006.《堕入地狱简况》
      是一本“内在空间小说”(按照莱辛本人的分类),对于“衰老无用”的灵魂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同情。它记录了一个古典文学教授的崩溃过程,他体验到一个幻想的、充满原型的、由神话与戏剧组成的世界,他在精神病医师手中接受的常规治疗,以及他随之康复后进入的卑鄙、狭隘、自我否定的“健全”世界(多么有讽刺意味!)。作者在后记里做出了一个有趣的论断:“拥有特殊感知能力”的人被定义为不正常,这是当下常规的医学从业者之唯一可能的反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3-1 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5007.《特别的猫》
     《特别的猫》故事从莱辛在非洲的童年开始。爱猫成痴的文学大师用优雅的笔调讲述了人与猫之间的动人故事。猫的世界精彩纷呈。娇美的公主灰咪咪和内省的黑猫咪因为争宠上演了一出出情景剧;同为母亲,育儿之道却大相径庭,令观者莞尔;流浪猫鲁夫斯九死一生、大帅猫巴奇奇不幸致残……莱辛的情感体验因丰腴而灿烂。
     《特别的猫》书摘
      我家矗立在一座山丘上,在我眼中看来,那些在灌木丛上空御风翱翔的鹰隼猛禽,高度通常是与视线平行,有时甚至更低一些。你可以低头俯瞰那些展开时大约六呎宽的褐色或黑色羽翼,微微倾斜地绕过一个转角,在阳光下散发出眩亮的光辉。你若是待在下方的田野中,就可以躲在树叶青草筑成的翠绿屏障下,躺在犁沟中,最好是选转弯处特别深陷的地方,动也不动地窝在里面。在周遭红褐色土壤的衬托下,你的双腿除了晒黑的部位之外,会显得格外苍白碍眼,所以你最好是在腿上洒点儿泥土,或索性把腿埋进土里去。十来只鸟儿在上方数百呎高空中往来盘旋,密切注意田野中是否有任何老鼠、家禽,或是鼹鼠的踪迹。这时你可以随意选取一只鸟儿,或许就是你头顶正上方这一只,而你会在恍然间感到,在那一瞬间,你似乎与鸟儿视线相接:冷漠瞪视的鸟眼,直勾勾地望进人类冷静好奇的双眸。你可以看到,在空中那两张巨大的羽翼中间,那如子弹般的梭形鸟身下方,两只尖爪早已蓄势待发。大约过了半分钟,或是二十分钟之后,那只鸟儿就会陡然下降,扑向它所选定的小动物;等猎物一到手,鸟儿就会再度升空,好整以暇地鼓动巨翼扬长而去,只留下一阵艳红的烟尘和一股刺鼻的恶臭。于是天空又恢复原先的样貌:一大片凌空高耸的宁静澄蓝空间,零星散落着一群群迎风回旋的猛禽。但若是在山顶上,那些在空中巡行的鹰隼,随时都会轻松俐落地突然向下俯冲,扑向它所选定的猎物—我们家的某只鸡。它们有时甚至会沿着某条上坡路飞越灌木丛,一路上还小心翼翼地调整姿势,免得让宽阔的羽翼碰触到悬垂的枝桠:莫非这些鸟儿懒得花力气从高空陡降到地面,宁可违反它们的加速天性,挑一条好走的空中林荫大道,轻轻松松地穿越树林?
      我们家的鸡群就像是一个永不匮乏的鲜肉补给站,为方圆数哩内的所有老鹰、猫头鹰,和野猫供应源源不绝的货源,至少在它们敌人眼中看来确是如此。这些家禽自日出到日落,一直都在毫无屏障的山顶自由活动,它们那闪闪发亮的黑褐白各色羽毛,持续不断的咕咕喔喔啼叫,以及脚爪刨抓地面与仓皇奔走的聒噪声响,全都为掠夺者标示出清楚的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2 11: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