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13 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园林 发表于 2015-2-12 21:29
学习拜读文学知识。机会难得!祝新春快乐!

      感谢园林的鼓励!祝春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13 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4991.《继承者》
     《继承者》是威廉·戈尔丁作品。书中讲的是12岁的男孩卡尔曼,得知自己竟是11世纪集诗人、数学家、天文学家于一身的奥玛·卡亚姆的后代。一直以来,奥玛的生平都是通过其家族后代的口口相传而流传至今。如今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卡尔曼的身上。他必须认真记住奥玛的故事,并将其传授给自己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5-2-13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继承者】祝你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13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园林 发表于 2015-2-13 10:32
拜读了【继承者】祝你快乐!

      再次感谢!祝您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14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2-14 06:13 编辑

      4992.《航程祭典》
      威廉·戈尔丁的《航程祭典》通过塔尔伯特的日记以及附加的牧师科利的书信记录了牧师客死船上的始末。两种叙述从世俗理性和个体感性的不同角度映照出科利的两幅主观镜像,记录了他自我道德认知被彻底颠覆的痛苦经历。叙述人对周围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在不同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自身阶级规约的伦理模式的支配。如果不受塔尔伯特半是戏谑眼光的影响,也不沉溺于科利迷失自我的叙述,整个事件可以看作一场个人伦理感受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共同作用下的伦理悲剧,贯穿小说的是戈尔丁对人类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15 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4993.缪丽尔·斯帕克
      缪丽尔·斯帕克(1918-2006)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跻身世界文坛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她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市并且在那里完成学业。成年之后她在非洲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住了几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转辗回到伦敦后,一直在外事部门工作到战争结束。战后她曾在两家杂志社当编辑。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1年斯帕克的第一部文学评论《孩童与光明》在《观察家》杂志举办的短篇小说赛上获奖,从此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道路。随着一部接一部作品的问世,她的影响越来越大,并最终使她“成为在同时代的苏格兰作家中享有最高国际声望的作家”(大卫·罗伯)。
      斯帕克的创作领域很广,包括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舞台剧、诗歌、儿童作品、传记及文艺批评。她的作品已被译成世界20多种文字。到目前为止,她已得过许多大奖,其中包括意大利文学奖、詹姆斯·特艾特·布雷克纪念奖、索尔·泰厄十字奖、英格兰艾略特奖等。1978年她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会名誉会员,1988年又被选为法国文学艺术学会会员。
      斯帕克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继《孩童与光明》之后,她于1952年发表了具有传统风格的诗作《范发尔罗》。1952年她为爱米莉·布朗蒂和约翰·迈斯菲尔德写的传记也相继问世。她的第一部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品是1957年出版的小说《劝慰者》。在这之后几乎每年她都有新作与读者见面,有时一年甚至出版二、三本书。她陆续发表的作品有《罗宾逊》(1958)、《离恨鸟(短篇小说集)》(1958)、《与世长辞》(1959)、《独身者》(1960)、《派克恩姆麦田》(1961)和《戏剧之声》(1961)。
      如果说以上作品还不足以引起文坛轰动的话,那么她的中篇小说《布罗迪小姐的不惑之年》(1961)则把她与其作品推到了世人面前并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特殊的爱丁堡背景、典型的苏格兰人的特性与思维方法以及语言风格,加上呼之欲出的布罗迪小姐和她的女学生的形象,极大地吸引了广大的读者。小说改编成话剧后轰动了伦敦西区舞台,后又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改编成电影,二十多年未曾间断过上映。斯帕克的文才与智慧在她以后的诸多作品中更加熠熠生辉。
      1961年以后发表的作品有:小说《窈窕淑女》(1963)、《曼陀巴姆门》(1965)、《公众形象》(1968)、《驾驶席》(1970)、《勿打扰》(1971)、《东河边的暖房》(1973)、《克鲁的女修道院长》(1974)、《接收骗局》(1976)、《土地所有权》(1979)、《光阴虚度》(1981)、《走向萨特比之家》(1982)、《烦恼》(1984)、《缪丽尔·斯帕克的故事》(1987)、《来自坎辛顿的呼喊》(1988)、《学术会议》(1990)、《落地窗》(1993)、《小小电话》(1993)、《自传》(1993)和话剧《博士生》(1963)。
      斯帕克的小说以其趣味性和真实性见长,结构严谨,语言简洁洗练,很少华丽的修饰,很象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小说里的对话言简意明,成为她的小说的特点。例如在《布罗迪小姐的不惑之年》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一个人十几岁时所受的影响太重要了,”那人说。
     “啊,是的,”桑蒂说。“哪怕那些影响起到的是相反的作用。”
     “那么,海伦娜修女,当时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政治?个人?还是加尔文主义?”
     “啊,都不是,”桑蒂说。“可是有一位布罗迪小姐,当时正值她的不惑之年。”
      寥寥数语便点明布罗迪对她的学生们的影响。
      由于她的小说情趣横溢,读者一旦拿起她的书,便“象得了饥饿症,迫不及待地一章一章读下去,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葛兰第宁《时代》)。
      英国文艺评论家马尔科姆·布兰德白瑞早在七十年代便指出,英国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一批公认的重要小说和小说家,如:戈尔丁和他的《蝇王》(1954)、尼格尔·丹尼斯及《身份证》(1955)、缪丽尔·斯帕克及《与世长辞》(1959)、B.S.约翰逊及《旅行者》(1963)、道利斯·莱辛及《爱的习俗》(1957)。……由此可见斯帕克和她的小说早在六、七十年代便引起西方评论家的足够重视,他们肯定了她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并将她列入后现代主义作家行列。1954年,缪丽尔·斯帕克皈依罗马天主教。在神秘主义宗教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影响下,她试图在小说中从哲学、心理学和宗教的角度探讨人生和社会,探讨人的地位与价值。例如,她笔下的布罗迪小姐便是一个被“独裁”的欲望所驱使的人物,她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被欲望所毁灭。
     《布罗迪小姐的不惑之年》讲的是三十年代苏格兰女教师布罗迪小姐如何与保守的传统教育制度相对抗以及如何对自己的学生施加影响的故事。故事本身并没有起伏跌宕的复杂情节,令人回味的是如何对布罗迪小姐作出恰当的判断。她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她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斯帕克对这个人物的处理却有独到之处。
      布罗迪小姐极其矛盾的性格十分令人惊异。她是一位可敬可爱的女教育工作者,是对死板僵化的传统教育制度的冲击者;她的教学方法生动灵活,教学内容富有新意。她的对立面麦凯校长则是一位保守教育体制的捍卫者。与小学部其他俗气无知的女教员相比,布罗迪小姐不但长得美,而且气质高雅。她内在与外在的美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布罗迪小姐把自己的六个女学生当作心腹。由于她们与她形影不离,受着她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个特殊的集体,自然处处显得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因而被全校师生讥讽为“布罗迪帮”。她们所做的一切几乎都以布罗迪小姐的好恶为转移,就连“蠢得不可救药”的玛利·麦克格里戈升中学时也是根据布罗迪小姐对传统教学班的偏爱而选择上传统班的,尽管她对拉丁文一窍不通。 布罗迪小姐不但在课上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用各国的文化、艺术、音乐陶冶学生情操,还在课下带领她的“帮”参观市容,以了解爱丁堡的历史,带她们去剧院听歌剧,看芭蕾舞,还去打高尔夫球等。她之所以这样做是要把她们培养成“人杰中之人杰”。在保守的三十年代她能做到这一些,体现了她的叛逆精神。
      然而读者会逐渐发现她性格矛盾的另一面。她自私、自负、独裁。她声称要把帮里的姑娘培养成“人杰中之人杰”,事实上她自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并把自己比作象英国著名女演员桑代克,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巴甫洛娃一类的杰出者。她的自信出自她的宗教观。她认为无论她做什么事上帝都与她同在。这样她就把自己摆在了绝对正确的地位上,即使她一边敬拜上帝,一边与娄赛先生“上床”,却也丝毫不感到内疚。她深爱劳埃德先生,但因他是有妇之夫,她便转向娄赛先生寻求欢乐,却又念念不忘劳埃德。她竟然安排自己帮里一个漂亮的有“直觉的”姑娘去作劳埃德的情妇,以求得自己心理平衡,全然不顾会对学生造成什么后果。由此可见她的自私心态。
      她经常说:“只要把这个姑娘给了我,她就永远是我的。”在行动上她要求帮里的姑娘绝对服从她的指挥。在她带领帮里的姑娘去看巴甫洛娃的芭蕾舞表演时,尤妮丝说要去参加教会的“社交”。布罗迪小姐不能容忍这种“离经叛道”行为,先抓住她用词不当大加讨伐,继而说道:“如果你说的是社交活动,你尽可去参加,我们要参加我们的社会活动,……你完全可以去参加你的社交活动,我们可要去看巴甫洛娃表演的天鹅之死……。”她心中难以抑制的不满与遭人拒绝后的酸溜溜的感觉一目了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16 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2-17 06:11 编辑

      4994.《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在玛西亚·布莱恩女子学校的门口,有一群芳龄十六、七岁的姑娘正与几个男孩子谈话,她们那种戴帽子的特别方式,使人一下子就能认出是布罗迪小姐的学生。女校长把这些女孩子称作布罗迪帮。布罗迪帮有6个人,她们是数学很好而脾气特大的莫尼卡,以性感出名的罗斯,身材灵巧善于体操的尤妮斯,爱幻想和分析别人的小眼睛桑迪,漂亮的珍妮和笨头笨脑的玛丽。女校长认为她们太多地接受了与校方审定课程毫不相干的知识,而且作为一个学校,那些知识毫无用处。比如她们知道了许多同龄人不知道的关于历史、文学和生活常识,还知道布罗迪小姐的爱情生活。这些正和男孩子谈话的姑娘们看见校门口走来了她们过去的老师,就又象6年前那样跟着她走了。布罗迪小姐边走边说,校方正想法强迫她退休,但她绝不会辞职,她邀请姑娘们周末下午到她家讨论那些反对她的人。6年前,就是1930年,布罗迪小姐带着她这班新生到校公园那棵大榆树下上历史课。孩子们竖好课本但眼睛却看着布罗迪姐。她在讲她在埃及度假的经历,她还要讲她在去比亚利茨的火车上遇到的那个法国人。她不同意学校教导的安全第一,而认为艺术第一。她告诉学生意大利最伟大的画家不是达·芬奇而是基多,因为他是她最喜欢的画家。在语法课上,她给孩子们讲了她和青年休的爱情故事,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在法兰德斯战场。小姑娘们听得热泪盈眶。布罗迪小姐常对她们说,在她正当青春之际,她要把她们造就成人类的精华。玛丽太笨了,21岁了,做事还是呆头呆脑的。有一次她认识了两个星期的男友甩了她,她才真正感到伤心。回想往事,她想起自己和布罗迪小姐相处的最初几年,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不久,在坎伯兰度假时,她死于一场旅馆火灾。不过在10岁那年,她正呆呆地坐在布罗迪小姐的学生中间,常常挨老师的骂。10岁时的桑迪和珍妮开始对性感兴趣。她们认为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是最美好的,而她们的父母则没有青春,只有性生活。她们俩还合写了关于布罗迪小姐和休的爱情故事《高山小屋》。布罗迪小姐常常提醒学生们“艺术要比科学伟大”。她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看爱丁堡的老城,那里居住着贫困粗俗的人们。她给学生讲她在意大利见到的黑衫党,称赞墨索里尼消灭失业的功绩。
      布罗迪小姐富于进取心,是个女权主义者。她为自己正处于青春时代而自豪。她对学生说她们也会因为她正当年而受益不浅。然而在小学部的同事们渐渐对她产生了敌意,而中学部的老师则忙于自己的事对她不以为然。学校里唯独有两位男性对她抱有好感,一个是美术老师、独臂的劳埃德先生,另一个是音乐教师劳瑟先生。一天,莫尼卡发现劳埃德与布罗迪小姐在美术教室亲吻。她把这告诉了布罗迪帮的成员。她们决定将这事保密。桑迪由此对布罗迪的认识加深了,她观察着布罗迪小姐形体的变化,构想着她的爱情故事。战后的一年,布罗迪小姐告诉桑迪,她拒绝了劳埃德的爱情,因为他已结婚并有了孩子。为了摆脱感情的缠绕,她和劳瑟有了爱情关系。但是学校解雇她并不是因为这方面的事情,而是有人出卖了她,而出卖她的人竟会是布罗迪帮里的一个姑娘。桑迪她们就要升到中学部了。在布罗迪小姐任教的最后几个月里,她不告诫也不争吵,使自己在姑娘们的眼里变得越来越可爱了。姑娘们升入中学部后,虽然功课把她们搞得晕头转向,但是每逢周末,姑娘们总要去找她,桑迪和珍妮在教她希腊语。她向她们讲她新教的女孩子们。然而最多的话题是谈美术着师劳埃德先生。姑娘们告诉她,罗斯正在做他的模特,劳埃德为她画了几幅像,但每幅画看上去都象布罗迪小姐。一次,桑迪说劳埃德为她们画的像都象布罗迪小姐,他的这种手法挺简便,结果他吻了她。这期间有人告发在劳瑟先生的床上发现了一件女人的睡衣,有人怀疑那是布罗迪小姐的。不久,劳瑟先生丢掉了教会唱诗班指挥的职务。
      在1936年暑假后的一天,布罗迪小姐对桑迪吐露了心里话。她说她的全部抱负都集中在罗斯和桑迪身上,而对其他姑娘丧失了信心。因为罗斯有本能,而桑迪有洞察力。她计划罗斯做劳埃德的情人,而桑迪做告密者。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桑迪受着这一计划的精神约束,她常去劳埃德家,并向布罗迪报告罗斯的那些画像进展如何。布罗迪小姐听后感叹说她就是劳埃德艺术的缪斯。可是不久,倒是桑迪和劳埃德睡觉了,而罗斯把这个情报带了回来。布罗迪小姐的教育方法与校方的冲突一年年的加深,有人抓住她和劳瑟的关系攻击她,为了对付诽谤,她有几个月不去劳瑟家了。后来她吃惊地听说劳瑟和中学部的自然课老师结婚了。桑迪听布罗迪小姐说是她鼓励她的学生艾米莉去西班牙为佛朗哥作战的,而艾米莉不幸在她乘坐的火车受到攻击的意外事件中被打死。桑迪对布罗迪小姐的认识更进一步了。她认为布罗迪小姐自认为是卡尔文教派的上帝,是个没有意识到的同性恋者,而且她还在教育新的布罗迪帮。她决定要制止布罗迪小姐。在毕业时与校长的谈话中,她告诉校长布罗迪小姐是天生的法西斯。
      1939年夏,布罗迪小姐被迫退休,理由是她一直在教授法西斯主义。布罗迪小姐总想知道是哪一位姑娘背叛了她。直到临死前她才得知背叛她的竟是桑迪。而桑迪在她发表了那部心理学著作《普通人的转变》后就转信罗马天主教,进了修道院当了海伦娜嬷嬷。她的女友常来看她,提起她们敬爱的布罗迪小姐,莫尼卡对桑迪说,“在她死之前,布罗迪小姐说是你背叛了她。”桑迪回答说,“在忠实应该归属之处才可能有背叛。”来访者中的一个青年人问桑迪,她学生时代受的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桑迪说:“有过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简·布罗迪小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1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2-17 06:11 编辑

      4995.《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赏析
      布罗迪小姐,是个有理想、有信心的小学教师,她要把她选中的姑娘造就成“人类的精华”,然而她又不愿意她的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只是宣讲她自认正确的东西,甚至是她的偏见。如她教导她们艺术要比科学伟大,意大利最伟大的画家不是达·芬奇,而是基多,因为他是她最喜欢的画家等等。她不信罗马天主教,然而她又最崇尚意大利文化,常去罗马度假,她崇尚苏格兰的卡尔文教,但又鄙视它的创使人约翰·诺克思,她教育学生“团体精神”与“人类精华”格格不入,她却崇拜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她明白她爱的是美术老师劳埃德先生,但却拒绝了他,她和羞涩的劳瑟先生睡觉却同时与劳埃德先生保持着“最伟大的”浪漫爱情。听起来这样一个女强人让人难以置信,但她又那样让人着迷。她的学生崇拜她,深受她的影响。
      布罗迪小姐的悲剧是唯我独尊者的悲剧,也是无知者的悲剧。所谓“悲剧”,是指斯帕克笔下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英雄,更不是一个恶魔。她的悲剧在于她自认为能做出一番业绩。布罗迪小姐生活在爱丁堡,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许多30岁开外的老处女像她一样被战争剥夺了一切。她武断、自信,是因为她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无法理解世界之大以及个人相对于它的局限性,她不晓得事情的发展潜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因而《青春》中的布罗迪小姐是可爱的,又是可悲的。甚至她在布罗迪帮姑娘的眼里,当她丧失了她的自信,一味地追问是谁出卖了她时,变得让人难以忍受。不过,即使是出卖她的桑迪,也坚信在她所受的影响中曾“有过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布罗迪小姐”。这句话令人回味无穷。
      穆丽尔·斯帕克并不是一个政治小说家,然而在《青春》中,她告诉读者当时世上正发生着什么事: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世上有一些自认为可以充当上帝的人,他们想以他们的意志来造就世界。历史证明世上没有上帝,然而就像布罗迪小姐有过一个追随她的布罗迪帮一样,世界上也有过黑衫党、法西斯党。然而,斯帕克在《青春》中处处透出她对布罗迪帮的嘲笑和讽刺。书中的人物无一不被作者画上可笑的一笔。这种可笑是凡人的可笑,因而它无时无刻都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如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上,在人物自信谐调实则荒堂的关系中。布罗迪小姐自信那些姑娘是她的,但最终她们各自分道杨镳,她所信任的罗斯离开学校后就甩开了她的影响,“就像一条狗从它的毛上抖掉池塘上的水一样”。她自信劳瑟先生会向她求婚,然而却很快听到他与另一个女人结婚的消息。就连她最信任的桑迪,也出乎意料地背叛了她。桑迪当认清布罗迪小姐后,曾决定走向她的反面。她破坏了布罗迪小姐让罗斯做劳埃德先生情人的计划,并向校长揭发了布罗迪小姐鼓励艾米莉为佛朗哥作战之事,随后隐居修道院,决心超凡脱俗。然而正是她,在接待来访者时,并不能像其他修女那样镇定自若。她“从这个尘世接受的东西多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穆丽尔·斯帕克在《青春》中实际上嘲笑了浪漫主义——那种缺乏对自己的认识、对现实的理解而一味耽于幻想的浪漫主义。对于现实中那种不可一世者也给予了嘲讽与否定。这部中篇小说的脉络很难把握,因为它的叙述方法很特别。小说开始于1936年,那些姑娘们16岁;随即回到了6年前——1930年,叙述正值青春之际的布罗迪小姐和她的新学生;而后作者又转到1944年,24岁玛丽的死;不久又告诉读者,布罗迪小姐将被她的一个学生出卖。第三章又告诉读者,布罗迪小姐在1946年死于癌症。全书的时间跨度很大,几乎达30年之久,实际上故事主要集中在1930至1939年间。作者这种有意变换时间顺序的“回闪叙述”方法,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的大脑。小说中作者频频出现的前后照应,也能使读者不自觉地产生联想。而且,虽然《青春》使人会想到作者的经历(因为它是斯帕克唯一一部写自己家乡的小说,作者在1930年到1937年也正在爱丁堡的一所女子学校读书),但是布罗迪小姐的形象及其她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她的学生的眼光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书中给读者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作者是否力图避免过多地流露她本人的感情、过多地直接讲述,并避免读者被动地接受?布罗迪小姐怎么样?桑迪怎么样?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作者把一切都留给读者去判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18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4996.安东尼·伯吉斯
      安东尼·伯吉斯,(1917-1993),英国小说家,评论家及作曲家。他同时也是一名活跃的歌词作者、诗人、编剧、新闻工作者、小品文作家、旅行作家、播报员、翻译和教育家。出生于英格兰北部曼彻斯特一个天主教中产阶级家庭,他在小说中频频展现“自由意志”和“命中注定受天主拯救”观点之间的对立。除了《发条橙》,还有《缺少的种子八一九六二年》和《尘世权力》,都表明他的信仰游动于残存的贝拉基主义。 1993年,安东尼‧伯吉斯病逝于伦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19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4997.安东尼·伯吉斯人物简介
      1917年生于英国兰开夏郡一个世代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他早年就学于曼切斯特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1940年毕业后参军,在英国皇家军队医疗队中任钢琴师,后又在教育队、情报机关等部门工作。 1946年伯吉斯退伍,在爵士乐队中弹钢琴,后又改行教书,曾先后在马来亚、文莱等地任教职。六十年代,伯吉斯因病回国治疗,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写剧评、音乐评论,创作电视剧、舞台剧、短篇小说和诗歌,并写出了大批优秀的长篇小说,尤以《医生病了》(1960)、《一只手鼓掌》(1961)、《缺少的种子》(1962)、《恩德比先生的内心》(1963)、《马来亚三部曲》(1964)、《带发条的桔子》等为佳。
      1968年,伯吉斯的妻子因病去世。他很快和一位过去相识的意大利语言学家结婚并旅居国外。伯吉斯先后在马耳他、英、美、欧洲大陆的一些大学讲学,并继续以充沛的精力从事创作。这期间出版的主要作品有《什么也比不上太阳》(1964)、《恩德比的外部》(1968)、《拿破仑交响曲》(1974)、《世间权力》(1980)、《1985年》(1987)等。伯吉斯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仅主要作品就有40多部。他在语言方面造诣颇深,掌握数种东、西方语言。他的文学修养也不一般,作品中经常涉及古典和当代的文学名著;其文学风格丰富多变,包括模仿英雄风格的、流浪汉小说体裁的、历史传奇的以及讽刺性的多种。伯吉斯的非小说类创作也颇有成就,《英语小说》(1958)、《莎士比亚》(1970)、《E·海明威及其世界》(1978)等数种作品仅是其中的代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8 08: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