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3-4-10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本帖最后由 向东 于 2015-5-13 17:33 编辑
第二十三回、招军工,百名知青离开鄂温克
成家业,一个新娘走进十八连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知青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和到内蒙放牧的就像掉到了火坑,到生产兵团的就像钻进了福窝,走进了军马场就像登上了天堂。不信?您看这一回的讲述。
酒后吐真言,嘎子和林玉娇明确了关系,进入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尚志红放胆言爱,锁定侯移山,也是借了几分酒劲。照此说来还真得谢谢酒媒人。
尚志红舒展开了愁容,恢复了往日的嬉笑打闹。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她与侯移山不再开恶作剧的玩笑,就是一般的玩笑也是点到为止。有时两人还会联合起来戏弄别人。更让人注意的是两个人常常一起失踪。好奇心极强的知青开始侦察他们的形迹,他们作为知青第一对恋人的秘密迅速地传遍了整个连队。从此,两个 人不再躲躲闪闪地会面了,而是出双入对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从黄崇泽的恋爱风波到侯移山与尚志红的出双入对,三年的时间里,知青都进入了青春的活动时期。前有榜样后有来者,知青们开始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那个令人捉摸不透的牛枫,开始在大会上指责知青夜不归宿,白天干活没精神。他不仅会上讲,还像个夜游神似的到处跟踪盯梢,撞到男女同行就要打开手电进行干扰。
这一天,该着他倒霉,撞上了‘母夜叉’。
晚上九点多钟,王大炮的老婆‘天不怕’宁桂兰带着大丫出来找鸭子,正赶上娘俩在墙角寻找的时候,牛枫快步从远处跑来抓现行。
“别躲了,出来!”
在五节手电筒的强光照射下,宁桂兰娘俩忙用手遮住了脸面。宁桂兰筛草籽时带的帽子还没摘掉,牛枫把她当成了男知青,开口就训:“你们搞恋爱就这么上瘾,跑到阴暗的角落里干什么?”
没找到鸭子,反被别人没来头的一顿训斥,宁桂兰立即火冒三丈。“你他妈的是瞎呀,还是眼睛长到裤裆里头去了!老娘是谁你都看不清。”
“你拿个破手电照什么照!”大丫也不是好惹的主,一把夺过了手电摔到了地上。
牛枫被宁桂兰娘俩突如其来地一顿臭骂,闹蒙了门,像个傻子一样站在那里,递不上报单。
宁桂兰骂完了,觉得事有蹊跷。她想到这些日子,家属们议论副指导员牛枫查恋爱的事,她意识到自己惹了大祸。趁着牛枫没返过劲来的时候,她拉上大丫就跑。
牛枫和家属接触的比较少,刚才又没看清人脸,挨了骂也没处找人报复,只好自认倒霉。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自然规律岂是一个牛枫能挡得住的。
秦连长和谭子厚在办公室商量基建计划。最近,有几个小青年提出要房子结婚,还有几个老职工的孩子大了住在一个炕上不方便,提出调房。十八连的住房问题亟待解决。
“我的意见是盖五栋两代户家属宿舍,然后,把老职工篡出来的一屋一厨的房子给新结婚的年轻人住。”秦连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试探着谭子厚的态度。
“我看这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按您说的办吧。”谭子厚完全支持。
“子厚,你啥时候结婚呢?”秦连长一直关心这个班子里小老弟的婚事,连队里也只有秦连长知道谭子厚和梁思嘉的关系。
“不着急,再等两年。”谭子厚说得轻松,却很肯定。
“你们都二十四、五岁了,早到了晚婚的年龄了,不要再等了。”皇上不急,太监急。秦连长催着谭子厚早点结婚。
“不说这事了,总场要从内蒙牧区进一批转插安置的知青,听说都是牧手。”谭子厚岔过话头,转入正题。
“增人进口是好事呀,咱们的宿舍再安排十来个人还是没问题的。至于工作安排也不一定都上牧业,缺人的岗位多了。”秦连长顿了一下,接着说:“我这有一个申请,咱们嘎子在山口村找了个上海知青对象,申请到咱连落户。我看就随内蒙知青进来不行吗?”秦连长对部下的个人问题很上心尽力。
“那得通过总场劳资科走手续,我建议就让丁副连长去办,他的人头熟。据说他还是李政委未来的乘龙快婿。”谭子厚不知道啥时候,学得世故乖巧了。
“好,就交给他办。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把班子成员叫来开会,让基建排长沈春飚也参加,基建方案得他拿,活得他干。”秦连长在处理大事上从来不专权。
青山军马场招收的新工来至呼伦贝尔盟e旗,他们是六九年下乡的天津知青,一共九十七名。按照军马局的计划应招收一百名。这三名的空缺,恰好为待嫁来场的林玉娇征得了一个指标。当年跑了个土头呆脑的河南妮,如今来了个年轻美貌、自带钱票的上海妹。嘎小子徐成虎真是时来运转喽。
十八连接收十名天津知青,六男四女。其中欧阳烨明分到了女子放牧班,马良骏、安抚平分到了另两个放牧班。有人戏称放牧班来了一匹马,还鞴了一副鞍子。这三个人都是放过马的马倌。其余的七个人去了牧羊班和基建班。
欧阳烨明生就一副篮球运动员的身板儿,一张知识分子的面庞。一双秀气的大眼睛,闪动着聪颖的灵气。彭大娘对尚志红说,“这样的女人心眼好使,实在可交。”尚志红和欧阳烨明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两个人到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小沟河只有两三米宽,水深不过六十厘米,河水清澈见底。别看小河不大,这里的‘细鳞’、‘花翅膀’、‘红线’、‘重唇’等冷水鱼却不少。牧手们把马放在草场上,常来小沟河垂钓,大家三天两头就可以吃上一顿新鲜鱼。
牧手们每天都在小沟河洗衣、做饭、饮马。
这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大家在兴安岭早已司空见惯了。可在新来的牧手眼里,这简直是上天赐予的圣物。欧阳烨明对小河更是一副亲不够、离不开的样子。她把被褥和衣服全都洗了一遍。把洗的东西晾在了草地上,又下河一遍一遍地洗短发,擦身子。
“欧阳,上来坐坐。”女子放牧班的几个姐妹全来到了小沟河边,许曼林招呼欧阳烨明上岸。
“一个小河沟有什么吸引力,让你恋恋不舍?”和悦不解地问道。
“就是呀,天津临河靠海的,多大的水没见过,为什么看上了这不足三米宽的小水沟子呀?”于秀萍也提出了同一个问题。
“这有什么不理解的,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亲爱的姑娘们,你们想知道吗?咱们是小孩没娘说起话长,你们洗耳静听,让我慢慢地道来。”欧阳烨明来了一番套话。
“欧阳,你要唱大鼓书哇。”张亚男笑着说。
“好多事情,都是百闻不如一见,你们在地图上,在书本里看到的天津,是一座靠河临海的水边城市。其实,这些水作为舟楫航运,水生捕捞,游泳避暑真可谓无与伦比,在中国像天津这样得天独厚的水陆码头也没几个。可是,海里的水是咸的,河里的水是苦的。天津人盼星星、盼月亮地想喝甜水,你们说,眼前小沟河里的甜水能不招人爱吗?”欧阳晔明说完,用手撩起了一捧河水。
“好,欧阳同志,那你就代表天津人民尽情地喝吧。”许曼林做出了一个夸张的邀请手势。
“欧阳,在草肥水美的内蒙草原上,这样的小河多吗?”尚志红从欧阳的几天来的表现,好像看出来了几位天津知青在内蒙的不如意。因此,试探地问了一句。
“唉,别提了。下乡之前,觉得广阔无边的大草原,蓝天、白云、绿草、红花有多美呀。我们到了e旗,分到了各个公社,开始没有知青点。我们只好分散到牧民的蒙古包与他们同吃、同住。我去的是一对老夫妇家,生活条件还算不错。但是,他们的饮食习惯让我们很不习惯。早上就是一碗奶茶,劳动一天到晚上十几个小时,就靠这一碗流食,真让人饿得前腔贴到了后背上。晚上就是清一色的牛羊肉,几乎没有粮食和蔬菜。”
“古人云,肉食者贵。你们享受贵族的待遇了。”于秀萍插了一句戏言。
“过去,听老人说人有享不了的福,没有遭不了的罪。这时,我们算是明白了此话的含义。时间一长,我们口上生疮,两眼赤红,大便不通。到卫生所去看医生,诊断是肉食过多,脾胃上火所致。咱们都是杂食人种,吃惯了粮食和蔬菜,没有素食搭配身体就受不了啦。后来,我们建立了知青点,在饮食上做了重新调剂,这才一天天的好起来。”
“看来,长什么肚子就得吃什么饭呢。”张亚男做了个总结。
“享不了口福不要紧,别遭罪就行啊。”尚志红发了个感叹。
“你还别说,这罪可是没少遭。刚才,你们说到我对水的偏爱。你们哪里知道内蒙古草原的水该有多珍贵呀。我到牧民的蒙古包居住的第一天就惹事儿了。一夜醒来,房东老夫妇都出去干活了,我起床后按照习惯先进行洗漱。看到火炉上的热水,打心眼里感谢主人的热情周到。水的颜色泛黄,里面还有草末和沙土,为了不辜负主人的好意,我还是很高兴的受用了。
“女主人阿茹娜大妈撸完了牛奶,走进帐房看见我在用热水洗脸,立即惊叫了起来。‘哎呦,你怎么这样用水呀,我们的早茶可怎么办呢?你这个城里的……’
“我看着阿茹娜大妈着急为难的样子,心里一时没了主意,只是一声不吭地站在炉旁发呆。阿茹娜大妈见我不知所措的样子,就过来拉起我向外走。来到外面,她把一只大背筐递到我手里,回过身来自己又抓起一只装着铁钎子和小铲的背筐,招呼我跟她走。
“蒙古包的后面约三里地外有个小山包。我们来到山北面的洼地里,这里有几间屋子那么大一片的冰和少量的残雪。四月的草原上已很少有这样没有化净的冰雪了。洼地的周边到处是牛马的粪便,看得出来这里是饮牲口的水泡子。
“阿茹娜大妈弯腰用铁钎子镩这冰雪,我用小铲子往大背筐里装。装了两个大半筐之后,阿茹娜大妈放下手中的铁钎子,把地上残留的星星点点的碎冰,一块块地捡到了筐里。
“两筐冰雪分几次放到锅里,熬出来不足半闷罐泛黄的浑水。阿茹娜拿了把笊篱把上面的草末和粪渣撇了出去,接着用纱布把水过滤了一下,水清亮得多了。
“阿茹娜大妈在水里放上砖茶,熬开后,用勺子不断地扬汤止沸;接着澄出了茶叶,放上用黄油炒好的小米和盐;开锅后放上了黄油。半锅浑水在阿茹娜大妈的手中变成了喷香的奶茶。
“这时,我才知道被我洗脸浪费掉的半锅水,对于干旱的草原人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
“欧阳,那锅奶茶你喝了吗?”和悦好奇地问。
“喝了。阿茹娜大妈还在我的碗里加上了奶皮和白糖。”
“你喝着香吗?”柳建平话外有话地问。
“香,百味俱全,能不香么!哈哈……”欧阳烨明已经听出来了柳建平的话中含义,所以,接高就高的调侃地笑说着。
“这叫适者生存,随遇而安。我们在那种环境里生活,就讲不了什么卫生条件了。冬春吃的是冰雪,夏天有时吃的是河里的长流水,有时还免不了吃小水泡子里的死水,甚至吃的是雨水。”欧阳说得很平淡,没有一丝哀苦,没有半点抱怨,就好像在讲述一个书本里看到的故事一样从容。
“在那里生活的人们一定都很坚强,乐观。”尚志红从欧阳的身上联想到了蒙古人的性格。
“你说的很对,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是没法在那里生活下去的。”欧阳对尚志红的话表示赞同。
“现在,我明白欧阳为什么喜欢这里的小河沟子了。原来是缺水恐惧症的缘故哇。”于秀萍搬回了开始的话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