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1 00:38 编辑

      4948.《斯通家史札记》内容简介
      本书以自传形式叙述了一位普通妇女黛西·古德威尔自出生至逝世的主要经历,展示了西方妇女孤独的心境及她们自强不息、自立于社会的意志和决心。
      本书的艺术手法颇具特点,如: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采用多视角叙事方法;使用大量照片给人以亲切感和真实感;以及在全书安排大量颇有见地令人感叹的议论、描述或抒情的段落,使全书别具风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2 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2 04:34 编辑

      4949.《斯旺》
      小说《斯旺》采用了多视角叙事手法,小说中充满了迷。作者在探究激发读者的强大力量的同时,也探究了艺术本质的神秘。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为了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在思索与困惑中对女诗人斯旺的生活与作品进行了一定的曲解与擅用。小说采用的讽刺手法对学术界的自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斯旺的未受过教育、几乎没有朋友的、生活平淡得令人窒息的加拿大女诗人。她是一个贫穷、暴力的农夫的妻子,在被谋杀之前,她刚刚把自己写的诗集交给小镇的出版商克鲁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3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4950.帕特里克·怀特
      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Victor Martindale White,1912-1990)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生于英国。1932年,怀特赴英国剑桥皇家学院研读现代语言,毕业后留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情报部门,赴中东工作五年。 1948年回澳大利亚定居,先经营农牧场,后专门从事写作。 怀特的第一部小说是《快乐的山谷》(1939)、成名作是《人之树》(1955),这部长篇巨著获“澳大利亚的创世纪”之称,给作家带来国际声誉。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尽管有其独特的一面,但是,不容否认,它们同时体现了澳大利亚文学的某些典型特征,这主要表现在采用了澳大利亚的社会背景、自然历史和生活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4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4951.帕特里克·怀特人物经历
      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一九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澳大利亚的一位农场主,母亲也生于富有的农场主家庭。怀特是在父母回英国探亲时出世的,在悉尼乡间的农场里度过自己的童年。一九二五年赴英国切尔滕纳姆学院学习,一九二九年回国。一九三二年再度去英国,进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攻读现代语言。在此期间,他开始从事诗歌创作,一九三五年出版的诗集《农夫和其他诗》,即为其在剑桥求学时期的作品。但他自认在诗歌创作上很难有建树,从此不再写诗,改写小说和戏剧。 一九三五年,怀特大学毕业后仍留居伦敦,从事创作,曾去欧洲许多国家和美国游历,并且阅读了大量英、法、德诸国的文学作品,深受欧洲文化和乔伊斯、沃尔夫、劳伦斯等现代作家的影响。一九三九年和一九四一年,怀特相继发表了长篇小说《幸福谷》和《生者与死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情报部门,曾被派赴中东一带工作五年。一九四八年回澳大利亚定居,先经营农牧场,后专门从事写作。
      怀特出版了第三部长篇小说《姨母的故事》(1948)。一九五五年,发表了自己的代表作之一长篇小说《人树》。这是一部具有澳大利亚特色的佳作,叙述了拓荒者斯坦一家的生活变迁。作品既写了广大拓荒者的奋斗精神、生活境况和内心世界,也描绘了澳洲大陆的自然景色、社会状况和生活方式,而且富有诗情画意和情趣,很有感染力。《人树》一书出版后,受到了国内外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有“澳大利亚的‘创世记’”之称,为作者带来了国际声誉。
      怀特又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沃斯》(1957)和《乘战车的人》(1961)。试图横跨澳洲大陆的德国探险家莱克哈特为原型。后者写的是一群穷困潦倒、行为乖张的侨民。怀特还发表了用喜剧手法描写一对孪生老人痛苦一生的长篇小说《可靠的曼达拉》(1966),收有《不准养猫的女人》等十一篇小说的短篇小说集《烧伤的人》(1964),以及剧本《汉姆的葬礼》(1961)、《沙萨帕里拉的季节》(1962)、《快乐的灵魂》(1964)和《秃山之夜》(1964)等。一九七年,又出版了描写一个艺术家生平的长篇小说《活体解剖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5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6 04:53 编辑

      4952.《人树》故事梗概
     《人树》是怀特的成名作。小说叙述了斯坦·帕克一家从拓荒创业,生儿育女到最后斯坦去世的故事。斯坦早先到达的是被森林覆盖的一片荒地,但是,随着迁居来的人不断增加,垦荒的发展,荒芜之地变成了悉尼的效区。斯坦和他的妻子艾米经过了水、火、旱灾的侵袭,度过他们的蜜月,也尝过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滋味。他们的儿子雷自幼乖戾,成年后堕落为罪犯,最终死于枪战之中。女儿塞儿玛顺着社会的阶梯爬了上去,做了律师的妻子,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6 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6 21:00 编辑

      4953.《人树》评论
     《人树》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澳洲题材成功地与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帕特里克·怀特突破了在他之前的作家以现实主义手段描写丛林人、拓荒、火灾、森林大火等澳洲文学传统材的单一格局,使澳洲文学呈现出多色调、多流派的新局面,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活跃气氛。
     《人树》继承了欧洲小说的传统,气势恢弘,浑然一气,评论家们认为它有史诗的气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4954.《乘战车的人》内容梗概
     《乘战车的人》全书共分七部,十七章,近五十万字,是一部难度颇大的鸿篇巨制。小说的故事情节大致可分四部分:一、老处女黑尔小姐对女邮政局长讲述了她们家的兴衰史。赞那杜一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黑尔小姐的私人宅第已经今非昔比了。值此,交待出小说主要所反映的时间:二次大战时;地点:澳大利亚;二、黑尔小姐与希梅尔法布不期而遇。后者对前者讲述了自己坎坷的身世与经历。战争的严酷及其给犹太人所带来的灾难尽收眼底;三、斗转星移,他们的交往密切了,了解加深了,逐渐建立起奇特而真挚的友谊。加之乐善好施的劳动妇女戈德博尔德太太和不同凡响的澳洲土著艺术家杜博的出现,他们的境遇、他们的作为、他们的思考,致使作者着意所歌颂与讽刺的径渭分明;四、上述四人除戈德博尔德太太仍在走着自己的路之外,其他三人皆随着昔日辉煌的赞那杜的毁灭而消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8 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8 05:31 编辑

      4955.《乘战车的人》人物介绍
      黑尔小姐
      黑尔小姐是个性情孤僻、离群索居、装束奇特、其貌不扬的老处女。她一出场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她“身材矮小,脸上长着雀斑,她穿的那双长筒袜可能已经从腿上褪下去了。”她常年戴着一顶编得粗糙的柳条帽,“这使她有时看起来好象一株向日葵,有时候,恰象一个快要散架的破篮子。”她之所以被冠以“黑尔”之名,不无道理,因为英文中的“黑尔”(Hare)是野兔的意思,她正象野兔一样行为诡秘,不可思议。很多人称她是“疯子”,是“精神病患者“,可是,这位昔日曾是雕栏玉砌、金碧辉煌的私人宅第和赞那杜的主人,却有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情:赞那杜极盛时,每年都有亲朋好友自国外专程前来作客。一次,年青的来客中又多了一位漂亮小姐,这不禁使她醋意大发;她对其父的死,总有一种负疚感一一因为她当时救助不利,才使他最后淹死在赞那杜的大瓮里。所以,“当她父亲的形象在她的记忆中愈见淡薄时,她才乍着胆象狐狸或者笨虫子似的出来探索一处隐蔽在生活中的真理”;她初遇希梅尔法布时,先是被他的大鼻子迷住了,后来竟用自己那满布雀斑的、颤抖的手握了那犹太人的手,并开始磨擦起来。这时,“她似乎感到作为一个女人的滋味。那或许是第一次,而且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希梅尔法布
      如果说黑尔小姐是作者在本书中浓墨重彩的一个人物,那么希梅尔法布则是作者刻意强调的核心。这位被人绑在模拟十字架上受尽折磨的弥赛亚—犹太人所期待的救世主,部分是根据作者在纽约的一位出版商作为原型写成的。怀特说:他写他是依据“人的遗传精神,而不是人的仪表。”书中的希梅尔法布是一位见多识广、博学多才、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的犹太人。他于19世纪末出生在德国北部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里。父亲是位事业有成、慷慨大方的人;母亲是位虔诚的基督徒。他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后来获英语博士学位,并在牛津大学继续研究工作。战争开始时,他服过役,负过伤。退役后,认识了排字工的女儿雷哈,俩人随即共坠爱河并结成眷属。然而,美好的一切犹如过眼烟云,不复存在了。眼下,作为犹太人,他耳闻目睹并亲身遭受其他犹太人所遭受的和未曾遭受的许多凌辱与苦痛:德国人不顾他光荣的过去,解除了他的职务;他访友也吃到了闭门羹;他家如同犹太教堂一样燃起了熊熊大火,屋内的家具烧得荡然无存;他的爱妻被人劫走了,从此杳如黄鹤。他亲眼目睹过德国人用绳索和钢刀将成批的犹太人逼到毒气室里活活毒死的惨景。那次,他幸免一死,因为留有他用。后来,他颠沛流离,漂泊到异国他乡—澳大利亚。在一家工厂里找到一种不起眼的在铁板上钻孔的活。这位昔日的、堂堂的大学教授沉默寡言了;这位曾几何时驰骋疆场的勇士逆来顺受了。可是,等待他的仍将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更有甚者,他竟被人绑到树上,任人唾骂、推撞、刺割和踢打:很多的血从头上、身上、手上流了出来,“那黑色的血块和污迹乏味得连苍蝇都不理睬” 。所以,除了认认真真地劳动,老老实实地做人以外,他将满腔热忱全部倾注到对上帝的爱、对上帝的祈祷之上。因为他知道自己具有力量,所以“透过所有的漫骂、蔑视、讥笑和苦痛,他继续企盼着”,“他感到一种平静和清澈,那纯洁如水的平静和清澈,在其中心映现出他的上帝。”因此,在弥留之际,他变得更加温和了。
      阿尔夫·杜博
      阿尔夫·杜博是作者笔下的一位聪明过人、纯朴笃厚的澳洲土著人。他也生在一个河流纵贯的保留地上,其母为一土著妇女,其父却不知道是哪个白人汉子。他自幼被教区长及其寡妇姐姐所领养。他学过拉丁文,但特别喜欢绘画。严格的教育和周围的环境逐渐形成了他那孤僻、沉默、忠厚、正直的性格。为了自由,他离开了监护人,开始漂泊游荡起来。他捡过垃圾、干过杂活、受过别人的施舍;遇到过妓女,甚至得过性病。后来辗转来到巴兰纳格利自行车车灯厂(希梅尔法布干活的工厂) ,找到一个扫地的工作,成了一个“只能整天跟扫帚打交道”,“体面人不愿挨近的畜生”。但是,他却与无人理睬的希梅尔法布建立起一种异乎寻常的关系,尽管起初是“ 羞羞答答” ,有着“未曾表达的互不相认的默契” ,但他对他却一直寄于着最大的关注与同情:当希氏干活将手碰伤时,是他注意到那伤口流出的血;当那犹太人被绑到树上受尽折磨时,又是他看得最清。他感到和那人一样孤独,并为着未曾割断捆绑那人的绳索而疚愧;当听到那人的住处着起火时,他便狂奔到那里,却发现那里只剩下一副房屋的框架。他将去梦想,去遭受,去用绘画表达自己隐藏于心的孤寂与悲痛,但他深知这必定是苍白无力的,于是,他责备起自己的黑皮肤。他呕吐了,吐血了。他弄清了“那血的概念” ,有时,那是自己枕七令人作呕的褐色污迹;有时,则是“赎罪的明亮的深红色的颜料” 。这个在经历苦难之后一心想通过绘画赎罪的心灵扭曲了、倒置了,这正象他的绘画一样:“呈现出一种永恒和运动的关系的颠倒” 。于是,这位“人类中不幸中的不幸者”变得玩世不恭了。所以,当他死去的时候,看起来倒很自然,似乎一直“躺在一种虚假的玩笑中”。
      戈德博尔德太太
      戈德博尔德太太是作者着意刻画的又一个人物。这位勤劳朴实、乐善好施的劳动妇女,出身贫寒,早年丧母:其父是个补鞋匠,一位忠厚、朴实的基督徒。她继承了父亲对义务忠心的美德。所以,在黑尔小姐眼里,她是个大好人,并保持着好人最明显的特征。她膀大腰圆、体格健壮,在她那红棕色腊状的皮肤上,流淌的汗水将毛孔都张大了。她的眼神却是平稳而阴沉的。为了赚些钱补贴生活,她给人家洗衣服。她喜欢边熨衣服,边唱歌。有时,她便回忆起她与弟弟罗布一起去教堂的情景。她很疲劳,但很惬意。当她听到那管风琴的演奏声时,“她的勇气荡然无存。瞬息间,她飘浮在优柔寡断的云雾中,受到无限仁爱手指的抚慰”;她忆起那场飞灾横祸:那次运干草时,弟弟被马车压死了!“她双手紧紧抱着那压坏的甜瓜— 那是她弟弟的头。”悲痛欲绝;她忆起父亲给他们娶了个继母,一位安祥、冷静的女教师。然而,她还是离开了他们,只身来到悉尼。起初到一户人家帮厨,后来又当了另一家的客厅女仆。在那里,她遇上了送冰人汤姆·戈德博尔德。她们相爱了,结婚了,生了三个女儿。严酷的现实使她悟出一个道理:“人的本能是互相仇视的” 。但是,这却抹煞不了她内心的仁爱与善良。她对黑尔小姐体贴入微,甚至有个冬天,她一直照料着那个得上肺炎的人;她到妓女卡利尔太太家找丈夫时,邂逅那个澳洲土著人。他为了“爱的使命”,倒下去了,嘴里喷出了血。还是戈德博尔德太太弯下腰给那人擦净了血;平时她给希梅尔法布洗衣服,也照料些他的饮食起居。尤其当他病入膏育时,又是她和她的孩子们主动将他抬到自己家,全面护理… …她“似乎在为不相干的事物生活着。在她的生活进程中,她已为平淡无奇和鸡毛蒜皮的事产出一种爱恋和尊重” 。由于替代母爱的不可遏制的渴望使她与世隔绝了,她宛如“安放在死者坟墓上的一尊石像总在那永恒的盔甲里挣扎着”一与叙述三者不同的是:戈德博尔德太太摆脱了死亡的命运,因为她的“脚跟稳稳地站在那块土地上。”“她总低着头,避开眼花缭乱的事物,不停地向前走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9 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9 05:42 编辑

      4956.《乘战车的人》赏析
      意识流
      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在第五部第十一章写希氏与杜博从相互默认到借故开口之后的情景时,就更明显了:书中先写犹太人希梅尔法布坐在钻床旁,边干活边想:他与土著人杜博终于开口说话了,这会不会改变他们以往那种沉闷的关系呢?这句话开始的一坐一想显然是传统叙述语。接下来,除了“只要那土著人从一旁走过”和“一次,土著人微笑了”是平铺直叙外,其余皆属心理分析式的内心独白,即人物意识的流动汇集在作者的分析之中,经过作者的转述而被“通知”给读者了。你看那犹太人思忖着(叙述语):他们的关系也许不会因为他们开口讲了话而能有所改变,那已是根深蒂固了(潜意识)。但又一想,开始时他们所形成的那种“羞羞答答” 、“未曾表达的互不相认的默契”的僵局或许已经松动(潜意识)。尽管此后,他们再没有语言上的交流(意识),但彼此都能感知到对方的存在(前意识)。有时,那年轻人几乎要咕浓出声了(潜意识);有时,那长者几乎要点头示意了(潜意识)。甚至彼此互相寻觅、互相理解,连微笑都能心领神会了(潜意识一无意识)。这样,人物的心理和意识活动不再“ 攀附在情节的枝蔓上”,而是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表现对象出现在作品之中。这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将人的精神领域分成三个层次的理论恰好吻合。弗氏将人的意识分为无意识(不自觉层)、前意识(觉前层) 和意识(自觉层)。其中无意识包括潜意识(下意识),有时甚至还有前意识。他特别强调人的本能和无意识、潜意识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的意识活动有如冰山,只有其尖端(自觉层)浮在水面上,而具有决定意义的绝大部分(不自觉层、觉前层) 则淹没在水面之下。他认为艺术家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的意识活动,还要去探索精神的“黑暗大陆”—无意识,以达到心理上的而非浮于表面的真实。
      感官印象
      感官印象(sensory impression),顾名思义,就是借助各种表达手段给感觉器官留下印象。这种被弗里德曼称之为意识流文学三大技巧之一的表达方式,在《乘战车的人》书中也时有运用。当意识处于所谓的“觉前层”或接近于“ 不自觉层” 时,其思维几乎处于消极状态,并受到瞬息即逝的印象的约束。这时,就很难用语言将其表达了。于是,就产生了离奇的实验—借助其他手段,给感官(特别是眼与耳)留下印象。《乘战车的人》书中很多地方(如主人公祈祷或忏悔时),经常使用破折号、删节号、大写字母、斜体字、拟声词、新造词、不规范语式,有时接近于机械的书写等等。另外,内容一旦用英语难于或不适于表达时,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波兰语、捷克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希伯来语、意第绪语甚至梵语便信手拈来,取而代之,以便造成感官印象,完成人物延绵不断的意识的流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10 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1-10 05:05 编辑

      4957.《乘战车的人》叙事方法
      怀特在《乘战车的人》书中尽管沿用了传统叙事方法(如对书中四主人公的传记式的叙述),但也毫不影响其时序的颠倒而融合、空间的错落而井然的特点。如开始时,写黑尔小姐到邮局给打算聘用的女管家乔利太太拍电报。其间,她对女邮政局长讲述了她家的往事:想当年,赞那杜(她家的宅第)雕栏玉砌、金碧辉煌。亲朋好友(尤其她的表兄)每年都要自国外而来,到此作客。他们在枝形大吊灯下,伴着悉尼的乐曲,翩翩起舞,吃着专门厨师制做的特殊风味食品,好不惬意。那位风姿绰约的安蒂尔小姐曾使其貌不扬的她忌妒不已。后来,家道败落了,特别是当其父去世之后,她和她的母亲生活拮据,常常靠人接济。追述过后,又回到现实中:黑尔小姐自邮局出来,路上遇到了戈德博尔德太太。乔利太太来到赞那杜,这时的它已经今非昔比了。乔利太太与女主人走在走廊里的镶嵌地板上,脚下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空洞洞的声响。她们经过一个个紧闭的房门,听到老鼠叽叽的叫声。黑尔小姐对乔利太太讲着话,一桩桩往事又浮现在眼前:她想到她的母亲,想到女仆佩格,特别是想到她的父亲。对于他的死—淹死在赞那杜的水瓮里,她总有一种负疚感—因为她当时救助不力,才促成了那场悲剧。追忆完毕,又回到现实中:她说自己最近如何与那个土著人相遇,戈德博尔德太太如何照料她,她又如何从梦中惊醒,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隆声—那是石头的爆裂声,那是尘埃的下陷声,那是赞那杜毁灭的前兆。
      从上文看,这是回忆伴着回忆,不受时间的束缚,感觉中的“现在”和“过去”保持着联系,互相渗透、互相重叠、互相置换,形成一种意识活动的错综复杂的“迭印图”。这种结构在主人公希梅尔法布对自己家世的回忆与追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书中用了整整三章(第五章~第七章)的篇幅近十万字来完成上述过程。当希氏和黑尔小姐分坐在路边树旁的两块石头上,他对她开始讲述自己的家世和经历时,那还是一个“草木茂盛,争荣竞秀的”春日的“早晨”,到他讲完时“白昼已变得温和起来”。在这短短的几小时里,作者借希氏之口讲述了近百年的社会动荡与家庭变迁史. 他对那女人“大谈特谈他所经历的所有最为隐私的、时而最为恐怖的细节”。这种传记性的叙事方法,描写的生活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精神的东西通过物质的东西表达出来。正如黑格尔所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似乎通过动作—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见诸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9 03: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