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10 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10 04:12 编辑

      4811.托妮·莫里森人物简介
      托妮·莫里森(ToniMorrlson,1931~)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1931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曾担任蓝登书屋编辑、资深编辑,1989年起任斯顿大学教授。主要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天堂》等,曾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图书评论协会奖等多项大奖。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历史上获此殊荣的唯一黑人女作家。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现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小说完成于1987年。1988年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2006年《纽约时报》召集美国125位知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及文坛泰斗等选出自己心目中”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宠儿》以最高得票名列第一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10 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4812.托妮·莫里森作品风格
      自我追寻是莫里森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正如非洲和美国在地理上分离的一样,非洲美国人的自由也是断裂的。一方面,渴望加入美国主流社会;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身的黑人文化传统。因此,总是在自我和异化之间痛苦地挣扎着。这里黑人自我异化主要由于自我与自身文化传统的断裂(主要表现在忘记过去,历史和母亲缺席等)和白人世界中主流文化对黑人文化渗透和颠覆造成的,而莫里森的小说旨在修复黑人文化,文化传播的断裂及持续性中黑人自我的异化。同时小说家本人也在警示他们:无论怎样都不要离开黑人社区。在莫里森看来离开黑人社区越远也就越危险。因为黑人的自追寻和实现从来不是孤立的,总是要和所处的黑人团体相联系的,离开了这个团体,个体就会孤立无依,并且可能会丧命,更谈不上追寻了。追寻不但不能离开黑人社区,而且还不能脱离过去-----历史。对莫里森而言,黑人的过去是黑人无法割断的纽带,过去是黑人文化精髓的宝库,只有回归过去才能找到黑人灵魂的寄托。这里“过去”,在莫里森的笔下,既包括非洲也包括旧南方,而旧南方也和非洲一样,是指黑人传统。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或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过于疲惫,或是误以为他们已经获得了自由,或是面临着被白人文化所同化的生存困境,往往忘记过去,从而放弃自我追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10 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10 04:15 编辑

      4813.托妮·莫里森作品成就
      莫里森的主要成就在于她的长篇小说。自1970年起,她一共发表了六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获全国图书评论奖)、《柏油孩子》(1981)、《宝贝儿》(1988,获普利策奖)、《爵士乐》(1992)。这些作品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及故事情节生动逼真,想象力丰富。
      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埃利森和詹姆斯·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里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1993年,由于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孩子》、《宝贝儿》、《爵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10 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4814.托妮·莫里森获奖作品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被《纽约时报》评为“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第一名。 “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这是瑞典文学院给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授奖词。2006年初,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被《纽约时报》评为“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第一名。近日,南海出版公司推出了《宠儿》的中文简体版。
     《宠儿》讲述了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女黑奴塞丝在携女逃亡途中遭到追捕,因不愿看到孩子重又沦为奴隶,她毅然扼杀了自己的幼女。18年后,奴隶制早已废除,被她杀死的女婴还魂归来,日夜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1987年9月,《宠儿》在美国出版,立刻受到评论界、读书界的一片赞誉。《纽约时报》评论这部小说“神奇而辉煌,具有神话的气势和韵律”。《出版商周刊》赞美它“构思奇特,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洛杉矶时报》认为“不读《宠儿》,就无法理解美国文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10 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4815.托妮·莫里森人物评价
      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埃利森和詹姆斯·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里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1993年,由于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10 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4816.《最蓝的眼睛》
     《最蓝的眼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处女作,《时代周刊》十大争议书籍、美国图书馆协会百大禁书,耶鲁大学文学公开课指定阅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10 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4816.《最蓝的眼睛》
     《最蓝的眼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处女作,《时代周刊》十大争议书籍、美国图书馆协会百大禁书,耶鲁大学文学公开课指定阅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10 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4817.《最蓝的眼睛》基本信息
      那一年的秋季,金盏花没有发芽。当时,我们以为那是因为佩科拉怀了她父亲的孩子。
      很久以后,我和姐姐才承认我们的种子不会长出绿芽了。我们的天真、信念跟她父亲的兽欲或者绝望相同,全都颗粒无收。佩科拉的父亲死了,我们的纯真也死了。种子枯死了,她的孩子也死了。
      从祈求到反抗!
      从《最蓝的眼睛》中一个黑人小女孩渴望得到一双白人那样的蓝眼睛,经过日夜祈求上帝,最后居然夙愿得偿,真的有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却终于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到《秀拉》中正是黑人女孩秀拉那种令人瞠目的要把这个世界“撕成两半”的决心让她成为同胞心目中倾慕的独立、大胆和自由精神的化身,美国黑人似是已从只知祈求的儿童发展到决心反抗的青年。
      托妮·莫瑞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1969)及其后的《秀拉》(1973)这两部小说中不仅刻画了佩克拉·勃瑞德拉渥和秀拉·匹斯这两个有着强烈对比的形象,以她们的不同命运及书中众多其他黑人的屈辱生活为人们昭示了作者本民族的过去和现状,并探讨了期 未来的前人管,更一举确立了她“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10 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4818.《最蓝的眼睛》内容简介
     《最蓝的眼睛》是一部悲伤的悲剧小说,该小说叙述了主人公皮科拉·布里德洛瓦所受到的虐待和遭遇。皮科拉是一个年轻的美国女孩子,她的母亲早就知道她的这个非常黑的女儿将来长大后不会是一个吸引人的女孩。小说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40年,小说的第一人称是克劳蒂亚·麦克蒂尔,她比皮科拉小两岁,是皮科拉惟一的朋友。在一个白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作为黑人的皮科拉开始相信:如果自己的皮肤是白色的,那么她的生活就会美好得多,而且她还把蓝色的眼睛视为是一个白人的象征。她眼看着自己的父亲乔利·布里德洛瓦随着梦想的破碎而逐渐变成了一个暴徒,而且作为一个非裔美国人,父亲也不断地因为其出身而他遭受挫折和羞辱;她的母亲波林则进入了一家清洁而整齐的白人家庭做女仆。
      在一个春天的下午,当皮科拉的父亲喝完酒回家后,就强暴了皮科拉,那时,家中只有她和她父亲两人。当父亲再次强暴皮科拉之后,她怀孕了。由于身心遭受伤害,皮科拉更加渴望逃避现实,于是她拜访了骗子牧师迈卡·伊莱休·惠特科姆--迈卡在有名的索阿菲德教堂担任牧师,皮科拉请求迈卡给她一双蓝色的眼睛。为了钱,迈卡声称自己可以帮助皮科拉实现她的理想,但条件是,皮科拉必须首先为他执行一个任务。迈卡早就想除掉一只生病的老狗,于是,他给皮科拉一块有毒的肉,让皮科拉拿这块肉去喂那只老狗,并欺骗皮科拉说,只有这样她才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皮科拉眼看着那只老狗吃了有毒的肉之后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并最终死去后,她吓坏了。
      这次的惊吓,再加上前面的被强暴事件,这一切地遭遇使得皮科拉变疯了、使得她完全丧失了与现实的接触。皮科拉认为,她的确已经拥有了一双蓝色的眼睛,而且还幻想自己拥有一个亲密的朋友,这个朋友总是不离自己左右,并时分珍视自己,因为自己拥有世界上最蓝的眼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10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4819.《最蓝的眼睛》查禁历史
      该小说中的几个情节都引起了争论。皮科拉的两次被强暴这个情节,就遭到了指责,因为批评者认为该情节的描写过于露骨,而且小说中还露骨地描绘了皮科拉的父母在皮科拉所住的房间的隔壁房间里的做爱时所发出的声音。另外一个遭到指责的情节,是对乔利所亲眼目睹的第一次性行为的露骨描述--那次,乔利惊讶地发现,2个白人猎手用手电照着一对年轻人,并迫使他们继续完成他们的性行为。
     《最蓝的眼睛》因为其“肮脏”和“淫秽”的语言,以及其“露骨地性描写”,而受到几个学区的指责。1994年,该小说被从阿拉斯加州的费尔班克地区的莱斯罗普中学11年级的课程设置中清理了出去,因为该学校的的学生家长指责该书的语言“淫秽”,而且其中还包含了露骨地性描写。学校管理人员于是命令将该书从学校的必读书目中清理出去,并声称他们这样做的理由就是:“该小说是一本极其有争议的书,而且其中还包含着许多非常露骨的性描写内容和许多肮脏的语言。”
      同一年,该小说受到了宾西法尼亚州韦斯特切斯特学区和该州的默里斯维尔巴勒夫中学的指责。这两个学区的学生家长都向学校教育委员会抱怨说,该小说拥有“性描写内容”,而且其“语言也是很有争议”的。在对这些抱怨以及该书本身做了一番审查之后,两个学区的教育委员会都驳回了家长们关于要将该小说从学校图书馆和学生必读书目中清理出去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9 03: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