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2-22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4767.《洪堡的礼物》作品鉴赏
在这部小说里,作者通过不同时代的两个作家的不同命运,真实地展现了美国现代生活瞬息万变的场景和当代美国人那种迷惘混乱的精神状态。从白宫到贫民窟,从神秘主义者向往的“高超境界”到黑手党逞凶的地下社会;从总统议员,诗人学者到流氓骗子,赌棍歹徒,小说几乎触及到当代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各种现象以及各式各样人物的命运,从而使读者意识到,那里既是物质上的乐园又是精神上的荒原。洪堡·弗菜谢尔,虽然在书中出现的场面并不多,但他是通贯全书的中心人物。洪堡早在三十年代就是闻名遐迩的诗人,他写作的歌谣,节奏明快,妙趣横生,且充满了纯洁、机智和人道的气息,他渴望以柏拉图的美的观念来改变“实用主义的美国”,使美国得到精神上的复活。可是洪堡的善良在物欲横流的美国,很快成为过时的现象,及至四十年代就逐渐为人们所淡忘。时代的风云变化还把这位诗人刮得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惶惶不可终日。一度崇尚马克思主义的洪堡一下子又成了“反斯大林分子”,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美国社会出现的暴动、罢工和混乱以及三K党的恐怖活动更使洪堡充满了恐惧,于是他的思想变了性格变了,意志变了,发展到最后,他酗酒纵欲,整日担心别人暗害他,成了一个神经质的疯子,穷愁潦倒地客死于一个肮脏的小客栈里。纵观洪堡的性格的演变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如何把一个有正义感,有才华的诗人腐蚀成如此模样。他一步步地堕落,一步步地走向死亡,正是这个残酷的社会所造成的。小说恰如其分地把洪堡的变化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进行描述,二者的发展既是平行的,又是交叉的。与洪堡的毁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我”——戏剧和传记作家查理·西特林却尝尽了成功的滋味,他得到了金钱、地位、名声和美女,过着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但他在精神上已经陷入了昏睡状态。不可能写出新的作品,于是,西特林开始怀疑,在物质上是成功的美国,在文学的世界上是不是还能获得同样的成功。他重新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恩师洪堡,试图理解洪堡疯狂致死的痛苦。不过,此时的西特林已经掉进社会设置的罗网中,难以自拔。人人都希望从他身上捞到最大的好处,人人都把手伸进他的钱袋:年轻的情妇需要享受,离婚的前妻索取巨额的赡养费;大批的律师企图捞取尽可能多的佣金,地痞流氓和文比骗子也对他抓住不放。西特林最终身败名裂,冷冷清清地流落在西班牙,金钱和名利并没有把他从穷途末路上拉回来,倒是高尚的道德观念的象征——洪堡的礼物,才把他从窘境中挽救出来。当然,小说并没有把洪堡和西特林写成两个简单的悲剧型人物,在作者笔下,他们是一切处于矛盾中且又精神脆弱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既不能忍受失败,又承受不住成功;既崇敬文化的神圣,又追求金钱的魅力;既向往柏拉图式的精神美,又耽于肉欲的满足。这就是当代美国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两重性。在写作技巧上,作者注意运用幽默和风趣的手法,使这部作品的基调就带有自我嘲讽的风格。譬如西特林不仅对周围的事物,甚至对他自己都一概加以嘲讽,常常以戏谑的口吻说他和他哥哥朱利叶斯是一娘所生的两个小丑:一个是“思想高超的小丑,一个是腰缠万贯的小丑这种自己拿自己开心的手法可以说是当代美国文学尤其是犹太文学的特色。另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与反衬来刻画人物,突出主题。在此书中,西特林达到成功的顶峰,洪堡正好跌落到失败的谷底;西特林正忙着彩排他的剧本,洪堡却在酒吧间扮演一场发疯的闹剧;西特林搂着情妇在高级矫形垫上恣意寻乐,洪堡的尸骨却早已化成几团油烟。这一上一下,一盛一衰充分暴露了美国的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摧残。粗看起来,小说似乎采用了极难理解的艺术手段:时序颠倒,线索交叉,场景跳跃,情节淡化,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但仔细读来,读者逐渐就会发现,作者运用这些手段正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当代美国社会一幅光怪陆离的生活画面以及那种急促得令人头晕目眩的节奏。“奇特的脚需要奇特的鞋”,这一格言在《洪堡的礼物》被重复过多次,用它来形容这部小说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