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4767.《洪堡的礼物》作品鉴赏
      在这部小说里,作者通过不同时代的两个作家的不同命运,真实地展现了美国现代生活瞬息万变的场景和当代美国人那种迷惘混乱的精神状态。从白宫到贫民窟,从神秘主义者向往的“高超境界”到黑手党逞凶的地下社会;从总统议员,诗人学者到流氓骗子,赌棍歹徒,小说几乎触及到当代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各种现象以及各式各样人物的命运,从而使读者意识到,那里既是物质上的乐园又是精神上的荒原。洪堡·弗菜谢尔,虽然在书中出现的场面并不多,但他是通贯全书的中心人物。洪堡早在三十年代就是闻名遐迩的诗人,他写作的歌谣,节奏明快,妙趣横生,且充满了纯洁、机智和人道的气息,他渴望以柏拉图的美的观念来改变“实用主义的美国”,使美国得到精神上的复活。可是洪堡的善良在物欲横流的美国,很快成为过时的现象,及至四十年代就逐渐为人们所淡忘。时代的风云变化还把这位诗人刮得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惶惶不可终日。一度崇尚马克思主义的洪堡一下子又成了“反斯大林分子”,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美国社会出现的暴动、罢工和混乱以及三K党的恐怖活动更使洪堡充满了恐惧,于是他的思想变了性格变了,意志变了,发展到最后,他酗酒纵欲,整日担心别人暗害他,成了一个神经质的疯子,穷愁潦倒地客死于一个肮脏的小客栈里。纵观洪堡的性格的演变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如何把一个有正义感,有才华的诗人腐蚀成如此模样。他一步步地堕落,一步步地走向死亡,正是这个残酷的社会所造成的。小说恰如其分地把洪堡的变化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进行描述,二者的发展既是平行的,又是交叉的。与洪堡的毁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我”——戏剧和传记作家查理·西特林却尝尽了成功的滋味,他得到了金钱、地位、名声和美女,过着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但他在精神上已经陷入了昏睡状态。不可能写出新的作品,于是,西特林开始怀疑,在物质上是成功的美国,在文学的世界上是不是还能获得同样的成功。他重新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恩师洪堡,试图理解洪堡疯狂致死的痛苦。不过,此时的西特林已经掉进社会设置的罗网中,难以自拔。人人都希望从他身上捞到最大的好处,人人都把手伸进他的钱袋:年轻的情妇需要享受,离婚的前妻索取巨额的赡养费;大批的律师企图捞取尽可能多的佣金,地痞流氓和文比骗子也对他抓住不放。西特林最终身败名裂,冷冷清清地流落在西班牙,金钱和名利并没有把他从穷途末路上拉回来,倒是高尚的道德观念的象征——洪堡的礼物,才把他从窘境中挽救出来。当然,小说并没有把洪堡和西特林写成两个简单的悲剧型人物,在作者笔下,他们是一切处于矛盾中且又精神脆弱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既不能忍受失败,又承受不住成功;既崇敬文化的神圣,又追求金钱的魅力;既向往柏拉图式的精神美,又耽于肉欲的满足。这就是当代美国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两重性。在写作技巧上,作者注意运用幽默和风趣的手法,使这部作品的基调就带有自我嘲讽的风格。譬如西特林不仅对周围的事物,甚至对他自己都一概加以嘲讽,常常以戏谑的口吻说他和他哥哥朱利叶斯是一娘所生的两个小丑:一个是“思想高超的小丑,一个是腰缠万贯的小丑这种自己拿自己开心的手法可以说是当代美国文学尤其是犹太文学的特色。另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与反衬来刻画人物,突出主题。在此书中,西特林达到成功的顶峰,洪堡正好跌落到失败的谷底;西特林正忙着彩排他的剧本,洪堡却在酒吧间扮演一场发疯的闹剧;西特林搂着情妇在高级矫形垫上恣意寻乐,洪堡的尸骨却早已化成几团油烟。这一上一下,一盛一衰充分暴露了美国的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摧残。粗看起来,小说似乎采用了极难理解的艺术手段:时序颠倒,线索交叉,场景跳跃,情节淡化,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但仔细读来,读者逐渐就会发现,作者运用这些手段正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当代美国社会一幅光怪陆离的生活画面以及那种急促得令人头晕目眩的节奏。“奇特的脚需要奇特的鞋”,这一格言在《洪堡的礼物》被重复过多次,用它来形容这部小说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4768.《最后的分析》简介
      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艾萨卡·巴里在为迪安娜·贝勒治疗中认识了她的姐姐,美丽的海丝·埃文思,并爱上了她。在一次情绪失控下,海丝用器械误杀了自己的丈夫。艾萨卡四处奔走,在法庭上竭力为海丝辨护。然而,艾萨卡渐渐发现自己成了一个阴谋的工具……
      故事发生在旧金山。
      精神病医生艾萨克·巴尔一直在给戴安娜·贝勒治病。戴安娜给他讲述了自己的一场梦,还说服他去见她姐姐希瑟·埃文斯,因为希瑟可以告诉他她的家史。艾萨克最终见到了希瑟,希瑟告诉他戴安娜曾经被后来在一起神秘火灾中丧生的父亲强奸过,戴安娜因而成了火灾起因的怀疑对象。
      希瑟与专在建筑业进行诈骗的吉米·埃文斯结了婚,婚后生活很不幸。她同艾萨克发生了暖昧关系。艾萨克偶然在一家餐馆遇见埃文斯夫妇.希瑟同艾萨克一起离开。回家后,希瑟面对已起疑心的吉米,一时冲动,用哑铃砸死了他。
      希瑟被指控犯有谋杀罪,但她的律师奥布赖恩与艾萨克一起以病理兴奋引起的精神错乱为由为她进行了辩护,希瑟被送进精神病院。艾萨克希望把她尽快从州精神病院弄出来。然而他却接连发现:戴安娜叙述的梦出自弗洛伊德的书,他曾在法庭上见过希瑟,当时法庭正开庭审理一起涉及精神病的诉讼案。他还发现,希瑟将由于她丈夫的死而得到400万美元。
      艾萨克指责希瑟精心设计了这个利用她妹妹的阴谋。而她却告诉艾萨克她使那件杀死吉米的凶器上有了他的指纹。她确信他曾用过那个哑铃。侦探希金斯怀疑艾萨克是凶手,但在发现那件凶器之前却没有任何证据。当希瑟让她妹妹从一个保险箱中取回那个哑钤时,艾萨克告诉戴安娜他想帮助她姐姐。他用计诱使希瑟在两名为吉米的保险公司工作的医生面前指控他杀了吉米。可是当戴安娜没能象事前安捧好的那样出示凶器时,希瑟变得歇斯底里了。戴安娜告诉艾萨克她已经把那个哑铃扔了。但实际上却把它给了希瑟,并帮她逃出精神病院。希瑟准备在一座她曾与艾萨克一起去过的房子里把凶器交给侦探希金斯。跟踪希瑟的艾萨克及时赶到,并在她把凶器递给希金斯的瞬间抓住了它。这样一来,哑钤上不管怎样都留下了他的指纹。在企图杀死艾萨克和希金斯时,希瑟不慎摔死。法庭宣判戴安娜没有涉嫌参与谋杀吉米。
      艾萨克是旧金山一家私人心理诊所的精神病医生,他认识了女病人戴安娜和她的姐姐希瑟,并与希瑟相爱。在一次误会中希瑟杀了她那以诈骗为生的恶棍丈夫。于是艾萨克千方百计替希瑟寻找开脱的证据,不料在这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可疑之处,于是怀疑希瑟就是杀夫罪人且和以前一宗杀人案有关。希瑟为了掩饰她的罪行,企图杀死艾萨克,于是险情再度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4769.《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内容简介
      本书的书名借用了索尔·贝娄一部长篇小说的标题:more died of heartbreak。顾名思义,本选集的内容大抵与悲哀、绝望有关。 本书的选编依据以下三个原则:首先,本集中的所有小说都是文学史中有定论的一流作品,所谓“开卷有益”,对于作品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不至于徒然浪费光阴。其次,过于艰深的作品不选。话虽如此,每个读者的文化修养阅读经验不尽相同,对于一部分读者而言,阅读上仍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真正了解作品的意蕴,一目十行大概是不行的。最后,编者有意识地选择了不同形式、不同流派的作品,使读者对于小说的不同表现方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既有传统现实主义,亦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简单主义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4770.《拉维尔斯坦》
      拉维尔斯坦是索尔·贝娄的第13部长篇小说中《拉维尔斯坦》的人物。小说讲述了一位现代的苏格拉底逐步走向死亡的故事。阿贝·拉维尔斯坦是美国中西部一所大学的哲学教授,是一个快乐、有超凡魅力的有争议的人物。由于接受了老朋友———作家齐克的建议,写了一本攻击相对论、美国的教育制度和美国日益下降的国际地位与影响的畅销书,因而一举成名,成了包括罗纳德·里根和玛格丽特·撒切尔等大人物的座上宾。在拉维尔斯坦身上表现出多种矛盾,他一方面是一位严肃而有激情的教授,另一方面又喜欢麦尔·布鲁克的电影和巴洛克音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9 17:58 编辑

      4771.《拉维尔斯坦》作品梗概
      主人公拉维尔斯主人公是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他的专业是政治哲学,研究和教学的范围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各个层面。他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他的学生和崇拜者遍及美国政界、传媒、思想文化界,其中许多人都是精英和重要任务,这些人形成了一个交往密切的集团,并和他保持着频繁的接触。因而他熟悉西方政要的高级机密和内部情报。他在大学的老朋友奇克是一个作家。奇克建议他把课堂讲授的内容写成一本通俗读物发表,他接受了奇克的建议,他的书出版后,迅速畅销,使他很快成名,从以往常靠借贷度日的穷酸文人一变而为百万富翁。拉维尔斯坦则建议奇克为他写一本回忆录或者传记。拉维尔斯坦生活奢华,和一个来自新加坡的年轻人尼基搞同性恋,后来死于艾滋病。奇克也因偶食带毒的鱼而几乎丧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4772.《拉维尔斯坦》小说背景
      普遍认为贝娄的这部新作很大程度是一部披着长篇小说外衣的回忆录,小说的主人公拉维尔斯坦实际上是根据他的老朋友、《美国意识的终结》的作者、已故的阿兰·布鲁姆的形象写成,而老作家齐克则是贝娄自己。他之所以不写一部纪实的回忆录而选择了小说,是因为他不愿意写一篇个人的或学术性的回忆,而是要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为一种消失的思想模式写一首挽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4773.《盖普眼中的世界》推荐
     (1)此两种为著名小说家约翰·欧文最畅销的代表作,一出版即受到作家斯蒂芬·金、村上春树以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时代周刊》等的高度评价。
     (2)两书均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名导演名演员共同演绎完成(盖普一角由好莱坞著名影星罗宾·威廉姆斯担当)。上映以来好评如潮,票房大赚,足见其原作的魅力。
     (3)约翰·欧文在当今美国作家中声名显赫,在全世界拥有广泛影响,作品以多种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对其推崇备至,翻译了欧文的主要作品的日文版;台湾作家、学者张大春对欧文也礼敬有加,热情撰文推介其书。
     (4)约翰·欧文作品在内地也拥有超高人气。我社本次隆重推出其最畅销的两部代表作品的简体字版,精良而完整,对于约翰·欧文迷来说,绝对是巨大惊喜加超值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4774.《盖普眼中的世界》内容简介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欧文的成名作,一部丰富、睿智而幽默的作品。故事的主轴是一个叫盖普的男人,他有个出身豪门望族的名人母亲珍妮。珍妮是未婚妈妈,她说:“我要一份工作,也要一个人住,我想要一个小孩,可是我不想为此跟人分享我的身体或人生。”于是她一手扶养盖普长大,并花了许多精神扩展盖普的视野,甚至花钱让他和妓女一起过夜……在欧文的生花妙笔下,盖普的世界虽是个想象的世界,但这个世界中的恐惧与快乐、愤怒与爱、复杂与纯真,以及在悲剧与喜剧之间轮转的故事,却照亮了真实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4775.《盖普眼中的世界》写作手法
      作为自传式小说的叙事内核,“记忆”构建了《盖普眼中的世界》最外显的故事框架。叙述者以传记作者的身份追忆盖普的生平,同时又穿插盖普第一人称的自我回顾。这种虚构的传记形式留给了“索隐派”读者太多的猜忌理由——和欧文一样,主人公也是作家兼摔跤手,也没见过亲生父亲,甚至也都在维也纳完成了作家的学徒生涯。不过,“半自传体的成长小说”只是欧文巧妙的虚晃一枪,他真正高明之处在于,盖普这个人格面具并非是作家用于自我检审的隐私实录或心灵剖白,而是欧文站在元传记角度的创作内省,即:作家成长过程中那不可自遏的传记冲动是否伤害了文学创造本身。若按海明威的写作指南,成为优秀小说家的诀窍是先去欧洲战场挨上一两枪(但千万别像老盖普那样伤了脑壳),然后再去巴黎喝个稀烂醉;若不幸赶上了和平时期,起码也要去非洲草原打些大型猎物再说。以对特殊经验的记忆来触发文学灵感,这正是盖普旅居欧洲时的写作路数。欧文煞费苦心地替笔下人物捉刀了一个完整的短篇小说《葛利尔帕泽寄宿舍》,这个“小说中的小说”恰好见证了年轻作家在亲历了维也纳妓女夏绿蒂之死后,对死亡主题的捕捉。此后的盖普娶妻生子,愈发对现实生活的暴戾和个人命运的无常心有戚戚焉,他似乎也愈发需要籍着文学的曲笔来进行自传式宣泄,虽然盖普坚持不像母亲珍妮那样写纯粹的自传。之后《戴绿帽的第二阵风》和嵌入到小说文本里《守望》代表了盖普在经历婚姻出轨和目睹女童被奸后的危机体验。尽管他竭力掩饰这种内在的自传倾向,但盖普已经隐约感觉到,记忆的疗伤机制对自己的文学创造力是一种戕害。
      为什么呢?无论是借书中的批评家海伦之口,还是欧文本人在访谈中的交代,“记忆”在给予作家原初的表达冲动之后,往往容易让当事人陷入到一种对个体创伤的沉湎中,从而对社会范畴的更大悲剧选择性失明。欧文认为,文学创作若只是为了作家个人的疗救,未免太小家子气了些;相反,《盖普眼中的世界》若想成功,就不应该只是关于谁的生活,而是运用生活的经验作为写作表达的素材,唯有这样才能实现记忆和想象的平衡——作家不再拘泥于所述事件是否符合记忆的校验,他们更关注的“真实”超越了当下生活的皮像,需用肆虐的想象才可企及。有的评论家看到《苹果酒屋法则》中有向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致敬的痕迹,便认定欧文代表了美国文坛重回现实主义传统的势力,这实在是大大的谬读。因为恰好相反,欧文就自称为反现实主义作家,他甚至说笔下的“维也纳”并非真实的地名,而不过是让自己炫奇的文学想象获得合法性的一个工具而已。欧文的这种文学立场被自我指涉于主人公的第四部作品《班森哈维眼中的世界》,其中盖普刚刚遭遇了人生的最大创痛——妻子与学生婚外情被他发现,而爱子瓦特也在车祸中丧生——但他终于摆脱了自传的言说诱惑,在作品中编造了某位家庭主妇被劫持强奸时手刃罪犯的故事,将男性角色设置为陌生的他者。在赞美了女性对强奸暴行的惊人承受力后,盖普反而挪揄了丈夫更为脆弱的可悲现实。这样的写作方式不再是男性对不忠和丧子的应激反应,而成为了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之外盖普对妻子的理解和宽宥。
      盖普作为艺术家的成长也正是欧文对自己创作前期的文学经验的总结。大多数中国读者只是凭借“1999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认识了欧文,殊不知三十年前的《盖普眼中的世界》就已经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此后的欧文笔耕不辍,每隔几年就有出色的小说问世。虽然因为职业使然,我一向主张尽可能跳过译介,直接阅读小说原著,但台湾学者张定绮先生的译笔实在是精纯曼妙、自成一体,我不忍独占其美,只有毫无保留地推荐给大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9 18:15 编辑

      4776.《盖普眼中的世界》作者简介
      约翰·欧文(1942-)是当代美国最知名的小说家之一,被美国文坛泰斗冯尼古特誉为“美国最重要的幽默作用”。他的作品呈现出高超的叙述技巧、独特的原创性和优美的文学性,既叫好又叫座,已被翻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约翰·欧文(John Irving)是誉满全球的美国当代作家。他用写实主义的手法,编织了一幅幅关于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的立体图景,他的作品往往场面恢弘,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十分宽阔。欧文作品的题材多涉及失踪的孩子或缺席的父母,这显然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欧文1942年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艾克斯特。早在他出世之前,他的父母即已离异,当他6岁时,他的母亲再婚,其丈夫领养了欧文。于是,欧文跟着母亲和当历史教师的养父长大成人。他从未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也不曾萌发过寻找父亲的念头。
      欧文小时候性格内向,并患有阅读困难症,所以学业平平,但很早他就立志要当作家。在新罕布什尔大学学习期间,欧文结识了年轻的南方作家约翰·杨特,两人的交往进一步增强了欧文从事文学创作的信心。不久,欧文获得一笔去欧洲学习的奖学金,他选择了地处维也纳的欧洲研究学院。这段求学经历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将熊释放》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欧文的个人生活并非一帆风顺。1981年,他与第一任妻子离异。在他母亲看来,经历了婚姻不幸的欧文应该能够理解她与欧文生父之间的恩恩怨怨,于是交给他一扎信件和剪报。欧文从中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父亲曾经服役于美国陆军航空部队,奔赴亚洲战场作战,可不幸的是,他驾驶的飞机在日军占领下的缅甸上空被击落,他和其他的机组成员下落不明,直到四十天之后,他们才奇迹般地徒步抵达中国。父亲这段死里逃生的不寻常经历被欧文写进了《苹果酒屋的规则》中,成了华力·华辛顿的英雄之举。
      1987年,欧文再次走进婚姻的殿堂,他的妻子也是他的经纪人。目前,他与家人居住在佛蒙特州的格林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9 09: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