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4770.《拉维尔斯坦》
      拉维尔斯坦是索尔·贝娄的第13部长篇小说中《拉维尔斯坦》的人物。小说讲述了一位现代的苏格拉底逐步走向死亡的故事。阿贝·拉维尔斯坦是美国中西部一所大学的哲学教授,是一个快乐、有超凡魅力的有争议的人物。由于接受了老朋友———作家齐克的建议,写了一本攻击相对论、美国的教育制度和美国日益下降的国际地位与影响的畅销书,因而一举成名,成了包括罗纳德·里根和玛格丽特·撒切尔等大人物的座上宾。在拉维尔斯坦身上表现出多种矛盾,他一方面是一位严肃而有激情的教授,另一方面又喜欢麦尔·布鲁克的电影和巴洛克音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9 17:58 编辑

      4771.《拉维尔斯坦》作品梗概
      主人公拉维尔斯主人公是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他的专业是政治哲学,研究和教学的范围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各个层面。他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他的学生和崇拜者遍及美国政界、传媒、思想文化界,其中许多人都是精英和重要任务,这些人形成了一个交往密切的集团,并和他保持着频繁的接触。因而他熟悉西方政要的高级机密和内部情报。他在大学的老朋友奇克是一个作家。奇克建议他把课堂讲授的内容写成一本通俗读物发表,他接受了奇克的建议,他的书出版后,迅速畅销,使他很快成名,从以往常靠借贷度日的穷酸文人一变而为百万富翁。拉维尔斯坦则建议奇克为他写一本回忆录或者传记。拉维尔斯坦生活奢华,和一个来自新加坡的年轻人尼基搞同性恋,后来死于艾滋病。奇克也因偶食带毒的鱼而几乎丧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4772.《拉维尔斯坦》小说背景
      普遍认为贝娄的这部新作很大程度是一部披着长篇小说外衣的回忆录,小说的主人公拉维尔斯坦实际上是根据他的老朋友、《美国意识的终结》的作者、已故的阿兰·布鲁姆的形象写成,而老作家齐克则是贝娄自己。他之所以不写一部纪实的回忆录而选择了小说,是因为他不愿意写一篇个人的或学术性的回忆,而是要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为一种消失的思想模式写一首挽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4773.《盖普眼中的世界》推荐
     (1)此两种为著名小说家约翰·欧文最畅销的代表作,一出版即受到作家斯蒂芬·金、村上春树以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时代周刊》等的高度评价。
     (2)两书均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名导演名演员共同演绎完成(盖普一角由好莱坞著名影星罗宾·威廉姆斯担当)。上映以来好评如潮,票房大赚,足见其原作的魅力。
     (3)约翰·欧文在当今美国作家中声名显赫,在全世界拥有广泛影响,作品以多种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对其推崇备至,翻译了欧文的主要作品的日文版;台湾作家、学者张大春对欧文也礼敬有加,热情撰文推介其书。
     (4)约翰·欧文作品在内地也拥有超高人气。我社本次隆重推出其最畅销的两部代表作品的简体字版,精良而完整,对于约翰·欧文迷来说,绝对是巨大惊喜加超值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4774.《盖普眼中的世界》内容简介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欧文的成名作,一部丰富、睿智而幽默的作品。故事的主轴是一个叫盖普的男人,他有个出身豪门望族的名人母亲珍妮。珍妮是未婚妈妈,她说:“我要一份工作,也要一个人住,我想要一个小孩,可是我不想为此跟人分享我的身体或人生。”于是她一手扶养盖普长大,并花了许多精神扩展盖普的视野,甚至花钱让他和妓女一起过夜……在欧文的生花妙笔下,盖普的世界虽是个想象的世界,但这个世界中的恐惧与快乐、愤怒与爱、复杂与纯真,以及在悲剧与喜剧之间轮转的故事,却照亮了真实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4775.《盖普眼中的世界》写作手法
      作为自传式小说的叙事内核,“记忆”构建了《盖普眼中的世界》最外显的故事框架。叙述者以传记作者的身份追忆盖普的生平,同时又穿插盖普第一人称的自我回顾。这种虚构的传记形式留给了“索隐派”读者太多的猜忌理由——和欧文一样,主人公也是作家兼摔跤手,也没见过亲生父亲,甚至也都在维也纳完成了作家的学徒生涯。不过,“半自传体的成长小说”只是欧文巧妙的虚晃一枪,他真正高明之处在于,盖普这个人格面具并非是作家用于自我检审的隐私实录或心灵剖白,而是欧文站在元传记角度的创作内省,即:作家成长过程中那不可自遏的传记冲动是否伤害了文学创造本身。若按海明威的写作指南,成为优秀小说家的诀窍是先去欧洲战场挨上一两枪(但千万别像老盖普那样伤了脑壳),然后再去巴黎喝个稀烂醉;若不幸赶上了和平时期,起码也要去非洲草原打些大型猎物再说。以对特殊经验的记忆来触发文学灵感,这正是盖普旅居欧洲时的写作路数。欧文煞费苦心地替笔下人物捉刀了一个完整的短篇小说《葛利尔帕泽寄宿舍》,这个“小说中的小说”恰好见证了年轻作家在亲历了维也纳妓女夏绿蒂之死后,对死亡主题的捕捉。此后的盖普娶妻生子,愈发对现实生活的暴戾和个人命运的无常心有戚戚焉,他似乎也愈发需要籍着文学的曲笔来进行自传式宣泄,虽然盖普坚持不像母亲珍妮那样写纯粹的自传。之后《戴绿帽的第二阵风》和嵌入到小说文本里《守望》代表了盖普在经历婚姻出轨和目睹女童被奸后的危机体验。尽管他竭力掩饰这种内在的自传倾向,但盖普已经隐约感觉到,记忆的疗伤机制对自己的文学创造力是一种戕害。
      为什么呢?无论是借书中的批评家海伦之口,还是欧文本人在访谈中的交代,“记忆”在给予作家原初的表达冲动之后,往往容易让当事人陷入到一种对个体创伤的沉湎中,从而对社会范畴的更大悲剧选择性失明。欧文认为,文学创作若只是为了作家个人的疗救,未免太小家子气了些;相反,《盖普眼中的世界》若想成功,就不应该只是关于谁的生活,而是运用生活的经验作为写作表达的素材,唯有这样才能实现记忆和想象的平衡——作家不再拘泥于所述事件是否符合记忆的校验,他们更关注的“真实”超越了当下生活的皮像,需用肆虐的想象才可企及。有的评论家看到《苹果酒屋法则》中有向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致敬的痕迹,便认定欧文代表了美国文坛重回现实主义传统的势力,这实在是大大的谬读。因为恰好相反,欧文就自称为反现实主义作家,他甚至说笔下的“维也纳”并非真实的地名,而不过是让自己炫奇的文学想象获得合法性的一个工具而已。欧文的这种文学立场被自我指涉于主人公的第四部作品《班森哈维眼中的世界》,其中盖普刚刚遭遇了人生的最大创痛——妻子与学生婚外情被他发现,而爱子瓦特也在车祸中丧生——但他终于摆脱了自传的言说诱惑,在作品中编造了某位家庭主妇被劫持强奸时手刃罪犯的故事,将男性角色设置为陌生的他者。在赞美了女性对强奸暴行的惊人承受力后,盖普反而挪揄了丈夫更为脆弱的可悲现实。这样的写作方式不再是男性对不忠和丧子的应激反应,而成为了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之外盖普对妻子的理解和宽宥。
      盖普作为艺术家的成长也正是欧文对自己创作前期的文学经验的总结。大多数中国读者只是凭借“1999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认识了欧文,殊不知三十年前的《盖普眼中的世界》就已经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此后的欧文笔耕不辍,每隔几年就有出色的小说问世。虽然因为职业使然,我一向主张尽可能跳过译介,直接阅读小说原著,但台湾学者张定绮先生的译笔实在是精纯曼妙、自成一体,我不忍独占其美,只有毫无保留地推荐给大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9 18:15 编辑

      4776.《盖普眼中的世界》作者简介
      约翰·欧文(1942-)是当代美国最知名的小说家之一,被美国文坛泰斗冯尼古特誉为“美国最重要的幽默作用”。他的作品呈现出高超的叙述技巧、独特的原创性和优美的文学性,既叫好又叫座,已被翻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约翰·欧文(John Irving)是誉满全球的美国当代作家。他用写实主义的手法,编织了一幅幅关于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的立体图景,他的作品往往场面恢弘,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十分宽阔。欧文作品的题材多涉及失踪的孩子或缺席的父母,这显然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欧文1942年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艾克斯特。早在他出世之前,他的父母即已离异,当他6岁时,他的母亲再婚,其丈夫领养了欧文。于是,欧文跟着母亲和当历史教师的养父长大成人。他从未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也不曾萌发过寻找父亲的念头。
      欧文小时候性格内向,并患有阅读困难症,所以学业平平,但很早他就立志要当作家。在新罕布什尔大学学习期间,欧文结识了年轻的南方作家约翰·杨特,两人的交往进一步增强了欧文从事文学创作的信心。不久,欧文获得一笔去欧洲学习的奖学金,他选择了地处维也纳的欧洲研究学院。这段求学经历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将熊释放》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欧文的个人生活并非一帆风顺。1981年,他与第一任妻子离异。在他母亲看来,经历了婚姻不幸的欧文应该能够理解她与欧文生父之间的恩恩怨怨,于是交给他一扎信件和剪报。欧文从中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父亲曾经服役于美国陆军航空部队,奔赴亚洲战场作战,可不幸的是,他驾驶的飞机在日军占领下的缅甸上空被击落,他和其他的机组成员下落不明,直到四十天之后,他们才奇迹般地徒步抵达中国。父亲这段死里逃生的不寻常经历被欧文写进了《苹果酒屋的规则》中,成了华力·华辛顿的英雄之举。
      1987年,欧文再次走进婚姻的殿堂,他的妻子也是他的经纪人。目前,他与家人居住在佛蒙特州的格林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9 18:21 编辑

      4777.约翰·欧文主要作品
      从1968年发表《将熊释放》(Setting Free the Bears)至今,欧文已相继有十余部长篇小说问世,包括
      约翰·欧文主要作品列表: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1978)《加普的世界观》
      The Hotel New Hampshire(1981)《新罕布什尔旅馆》
      The Cider House Rules(1985)《苹果酒屋法则》
      A Prayer for Owen Meany(1989)《为欧文·米尼祈祷》
      A Son of the Circus(1994)《马戏团之子》
      A Widow for One Year(1998)《一年的寡妇》
      The Fourth Hand(2001)《第四只手》
      根据约翰·欧文作品改编的影片有: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1982)《加普的世界观》
      The Hotel New Hampshire(1984)《新罕布什尔旅馆》
      Simon Birch(1998)《西蒙伯屈》(又名《一路上有你》, 改编自A Prayer for Owen Meany)
      The Cider House Rules(1999)《苹果酒屋法则》(又名《总有骄阳》)
      作品快读:《苹果酒屋法则》该小说已于1999年12月由美国米拉麦克斯影片公司拍成电影,约翰·欧文藉此获得第72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4778.《新罕布什尔旅馆》
      欧文是一个很难定性的作家,即便看了他很多本小说,也无法归纳出这个作家的特点,他不会循规蹈矩地讲故事,但是却还是会在不同的小说里使用很多让你觉得眼熟的要素,这些特殊的要素会让人一眼就认出这就是欧文的小说,但结局总是出人意料,你永远都猜不到下一步会如何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4779.《新罕布什尔旅馆》图书看点
      这是一部非常“混乱”的小说:
     (1)出场人物众多,祖孙三代再加来来往往登场的形色人物不下二三十位,但令人惊讶的是,几乎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2)时间和地点跨度相当大,四十年的时间,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到奥地利的维也纳,但主题集中突出,作者的掌控又十分得力,并不觉得突兀和乱;
     (3)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有种独特的魅力和气质,这些人和事你都无法在生活中遇见,但是对于他们的想法和举动又觉得非常妥帖,这是很奇怪的矛盾冲突,但是又觉得很理所当然,一切的可能和不可能都在《新罕布什尔旅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2 21: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