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4760.《奥吉·马奇历险记》介绍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索尔·贝娄的成名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部20世纪的“流浪汉小说”画面广阔、人物众多,叙述了主人公奥吉从20 年代到40年代的人生道路,对当时美国社会状况和时代风貌作了淋漓尽致的艺术再现。奥吉出生芝加哥这个工业大都会的最底层,却执着他寻找自己的本质和自由,但坎坷半世、历尽沧桑之后仍未能找到自己的“本质”。尽管如此,在这场自我本质与生存环境的搏斗中,他仍是个失败的英雄,诚如结尾所言,哥伦布虽然被戴上镣铐押解回国,但这并不证明没有美洲。
      本书不仅阐释了自我本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这一美国当代小说的重要主题,而且在叙事艺术上也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独步天下的“贝娄风格 ”由此成型。
      本书在贝娄的创作道路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贝娄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而且自它开始,贝娄开创了描写自我意识和异化社会、反映自我和现实矛盾的主题,并在叙事艺术上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贝娄风格”,即一种将戏剧性自嘲和严肃思考相结合的风格,从而为作者此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艺术基础。这是贝娄全部作品中篇幅最大的一部,画面广阔,人物众多,对当代美国社会状况和时代风貌作了淋漓尽致的艺术再现。主人公奥吉·马奇是个犹太人,出生在芝加哥的贫民区,全书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描写他从20年代到40年代的人生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4761.《奥吉·马奇历险记》图书译序
      在《奥吉·马奇历险记》中,作者通过奥吉这一形象展现了一种被现实世界弄得心惊胆战、处处提防的思想状态,反映了世事对人的精神的压迫和摧残。这部作品不仅叙述了奥吉的“历险”经历,刻画了他维护“自我”的心境,描写了他“求索”的失败,成了一个“反英雄”,更多的还是叙述了这个物质至上、金钱第一的当今世界,特别是城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揭示了金钱物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对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影响,其中包括对人的自尊、幸福、爱情、家庭等等的干预,深刻地展现了在当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自我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阐明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异化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中所面临的重重危机,因而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有人誉之为当代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而且观察得更为细腻,揭露得更为尖锐,自省得更为直率,思考得更为深邃。
      在《奥吉·马奇历险记》之前,贝娄曾写过两部自称为“满足正式要求”的小说,这使他博得了一定的好评,在文坛确立了一定的地位,但真正标志着找到自己的声、立自己独特风格的是《奥吉·马奇历险》。这是一种自由式写作的风格,一种能够用最通俗、精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当代社会和当代人物,清楚地道出道德观念和哲理思考的声音贝娄在回忆写作这部作品的心情时说:“我放松开来,发现自己能自由挥动手臂,表达自己的感情冲动了。开始时,虽然有些信马由缰,不加控制,但至少这是一种自发行为,是种自我解放。”贝娄还说,当时,《奥吉·马奇历险记》来之极易——他要做的只是“拿着水桶去那儿把它接住而已”。自此以后,贝娄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即“贝娄风格”,它的特点是既富于同情,又带着嘲讽,喜剧性的嘲笑和严肃的思想结合,幽默中露出悲怆,诚实中蕴含超脱。文体既口语化,又高雅精致;语言既具体生动,又抽象玄奥,能随着人物性格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此后,贝娄的作品一反过去那种压抑的风格,而真正表现出作者自称的“我的精神的两个方面”——忧郁的一面和生气勃勃的一面。 而且这种“信笔写来,不拘章法,东打一拳,西踢一脚的拳师式”风格,使得作者在写作时感情奔放,自由驰骋,不再受时空限制,摆脱掉格局束缚,使作品描绘广阔,叙说精深,从而大大地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和深度。
      本书一开始,作者就借主人公奥吉之口开门见山地说,“我这人处事待人一向按自己的一套,自行其是;写自己的经历时,我也离不开自己的方式;先敲门,先让进。”这就是说,整个叙述无论是好是坏,都是有什么说么,直言不讳,依次道来。这就使作品显得更加亲切、生动,其中既有荒诞的念头、粗俗的行为和难言的伤感,也有幽默的自嘲、坦率的自省和冷的思考,从而使得这部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是在语言表达方面,都是一部坦率真诚之作。本书在叙述和描写中,还常常会因联想引出一段睿智、深邃的论说和精妙、独特的分析,这就大大地增加了作品的内蕴和深度;通俗的市井俚语和富有哲理思辩的语言和谐地结合,使作品更能雅共赏。
     《奥吉·马奇历险记》获得195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4762.《雨王汉德森》
      是贝娄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讲的是一个寻找精神家园的故事。主人公汉德森是个百万富翁,衣食无忧,妻儿和睦,似乎一切都很顺当,但他的耳边老是有一个声音在回响:“我要!我要……”他渴望找到人生的意义,翻遍了家中的藏书,希望找到曾感动过他的格言,结果只找到父亲当年当书签用的一张又一张百元大钞。无聊之余,他甚至在豪宅里养了一群猪,弄得肮脏不堪,家人抱怨。于是,他离开了文明社会,到非洲腹地去寻找人生的出路。他一心一意想帮助部落人驱除蛙害,结果炸药炸死青蛙的同时把池塘也毁了,使当地部落失去了唯一的水源。他又来到另一部落,因在祈雨仪式中独自一人搬起了雨神神像,众人推举他当了雨王。后来又和从海外学成归来的年轻酋长结成了好朋友。他向酋长学习部落人的生存方式,试图通过摹仿狮子的吼叫把自然的力量引进自己的灵魂。不料,酋长被代表保守势力的巫师所迫,与象征其父“丛林灵魂”的狮子同穴生活,为狮子所伤而死。汉德森见势不妙,仓惶逃回美国。年过半百的汉德森遵循从非洲得来的“你要生活”的格言,决心重回大学学医,希望能办个大医院造福于社会。
      汉德森寻找真理的故事显然深受欧洲启蒙小说和教育小说传统的影响。但与那类小说不同的是,主人公未能找到“黄金国”式的世外桃源,连在非洲的部落中阶级分化也已经开始,争权夺利的阴谋和暴力同样骇人听闻。在作家看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球上很难再找到一方“净土”。所以,向外探求是无济于事的。唯一的可能是改造人性,像汉德森那样由利已变为利他,人人都想到造福他人,那么,世界才有变好的可能,人生才有意义。尽管作家对年过半百的汉德森从头学医这件事不无嘲讽之意,但根据他一贯的思路,此举包含的人道主义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作品富于象征意义。汉德森养猪解闷的情节象征着所谓“丰裕社会”普遍的精神空虚状态。汉德森找“格言”却只找到美金的情节同样是对金钱至上的西方价值观的讽喻。
      作品显示了贝娄丰富的人类学知识,祈雨仪式的描绘和寻找“丛林灵魂”的故事,绘声绘色,栩栩如生,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传奇色彩和生动的人文气息。作品充溢着现代喜剧的反讽意味。汉德森曾自以为比部落人来得聪明,想用炸药这种“文明人”的科技手段,一劳永逸地解决部落人的难题,结果却适得其反,给他们带来更严重的灾难。作者用夸张戏谑的笔调描写汉德森这个“优秀品质的荒谬探索者”的荒唐行径,意在表明:仅仅依靠科技进步是不可能解决西方社会积重难返的异化问题的。好心而常犯错的汉德森在作家的调侃之下也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现代“堂·吉诃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4763.《赫索格》简介
     《赫索格》小说的故事非常简单。主人公赫索格是个学识渊博的大学历史教授,专长思想史,故事发生时他47岁,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他两次结婚,两次离婚,有一儿一女。
      他的第二个妻子马德琳和他最信赖的朋友格斯贝奇私通,把他撵出了家门,他不但被迫离婚,还失去了心爱的女儿。这使他受到沉重的打击,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此后他行为古怪,整天紧张思考忙于写信,甚至讲课时也会突然停下来做笔记,写提要。他对写信已经入了迷。亲戚朋友,报刊杂志,知名人士,认识的,不认识的,活者的,死了的,甚至上帝和自己,都是他写信的对象,但他写了并不寄出。与此同时,他通过联想和回忆,叙述了家庭、父母、兄姐、妻儿、情妇、朋友的情况以及自己大半辈子的经历和遭遇。离婚后,赫索格在纽约和花店主人雷蒙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雷蒙娜是个会体贴人的中年妇女,渴望和赫索格建立一个宁静的家,可赫索格有点怕她,因此有意离开纽约去友人家,但不安宁的心灵使他又返回来与雷蒙娜幽会。过后,赫索格突然心血来潮飞往芝加哥,一面为了看望女儿琼妮,一面想以暴力对付马德琳和格斯贝奇。但当他看到格斯贝奇正细心地替他女儿琼妮洗澡时,被感动了,遂打消了杀人的念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4764.《赫索格》主题分析
     《赫索格》的内容主要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道主义的危机,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境况下的苦闷与迷惘。人道主义是赫索格一类知识分子赖以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马德琳和格斯贝奇的忘情负义,是一个爆发点,使赫索格最终发现,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观念已发生了变化,人道主义理想已经被现实生活击得粉碎。现实生活处处显得与他格格不入,他的那套“高尚的理想”、他的“好心肠”到处碰壁,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这种年头,要是仿佛不会给自己招来麻烦似的对人行善,一定会被人疑作是脑子有毛病了——患了受虐狂或者是任性症什么的。人类所有高贵的道德情操,往往会被人怀疑为一种欺骗手段。”因此,他的精神支柱遭到了破坏,心理状态失去了平衡。在那风雨飘摇的世界里,他找不到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成了个悬空吊着的“晃来晃去的人”。他的思想发生了混乱,不知道应该怎样来认识周围的现实,怎样来对待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弄不清自己的生命到底在哪里,怀疑自己究竟还是不是一个人,也即发生了所谓“自我本质的危机 ”。他曾痛苦地大声疾呼:“我感谢上苍给予我一个人的生命,可是这生命在哪儿呀?!作为我生存惟一借口的人的生命在哪儿呀?!”他照着镜子自问: “我的天哪!这个生物是什么?这东西认为自己是个人。可究竟是什么?这并不是人,但是它渴望做个人。像一场烦扰不休的梦,一团凝聚不散的烟雾,一种愿望。”
     《赫索格》一书着重描写的虽然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受难,而不是外在世界的现实,但作者采用的是一种展示内心和展示处境相结合的自叙形式,使我们得以同时看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他置身的现实世界。这样的描写是完全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赫索格的精神危机本质上是一种时代病,正如贝娄曾经说过的那样:“不可避免的个人混乱,也就是社会悲剧的写照。”更何况,赫索格是一位历史学教授,思想史专家,是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人物,他的遭遇更有其代表性,更能说明问题。
     《赫索格》写了有关人物的大量感觉,回忆,推测,联想,意念,说理,它们混杂在一起,主人公则始终沉浸在杂乱无章的内心活动中。但是,贝娄却运用意识流的手法,较为清楚地叙述了人物,场景和主人公思想的变化,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其他作家的意识流表达方法不同,贝娄的意识流手法较为清晰明快,他从容自如地进入人物内心世界不露痕迹地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秘,对人物的感情,性格以及所感受的现实世界都进行了精妙细致的分析。这也许是《赫索格》比其他作品更能赢得读者而成为畅销书的原因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4765.《赫索格》艺术特色
      贝娄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多样化的艺术特色。他是一位永不停息的探索者,从一开始就对小说的创作技巧不断地进行有别于传统的尝试、创新。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几乎没有干过一天的工作,其行为都发生在内心世界。他们多是一些命运多舛的犹太人,有高度的智能、丰富的学识,但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中处处不能适应,成了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晃来晃去”的局外人。他们在不断的思索中寻找自我、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传统的表现方式已经力不从心。贝娄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了适合表达主题、揭示人物内心的方式,把美国文学创作从三十年代的“僵硬的”并且日益“墨守成规”的风格中解放了出来。他在艺术形式上豪放不羁,不受某一特定式样的束缚,如他自己所言,“信笔写来,不拘章法,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是东打一拳,西踢一脚的拳师式。”
      一、书信解剖内心
      在贝娄的小说中,《赫索格》被公认为是他创作技巧运用得最成熟、最能体现它的创作特色的作品。 在《赫索格》中,贝娄创造性地运用了早在十七世纪就已出现的“书信”形式,但贝娄赋予了更新的意义。贝娄创造性地运用了“书信”形式,来揭示人物内心,掌握小说的节奏。
      小说的大部分是主人公内心的剖析。但贝娄很少象福克纳、乔伊斯那样去描写盲目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相反,他所表现的基本上属于意识中高层次的、理性的活动。通过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对自己及他人的剖析、评价、对周围一切进行哲学上的思索。一个失去了立足点、失去了精神依托、茫然不知所从的现代精神受难者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里最能揭示主人公的性格、情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哲学思想的是赫索格写的信:这些信写给亲戚朋友、伟人、普通人,写给认识的、不认识的,写给活着的、死了的,甚至写给上帝和自己;这些信有的是长篇宏论、有的三言两语,有的尖酸刻薄,有的机智幽默,有的义奋填膺,有的柔情似水,有的悲伤可怜,还有的预示未来。贝娄选择了赫索格这样一位对世上的一切都在进行判断、分析、评价的人类学教授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书信的方式为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讲台”;同时书信可以充分地、真实地表现主人公的内心意识,这就为读者架好了一台X光机。所以读者在赫索格剖析自我、发现自我、理解自我的过程中认识了他。
      首先,洋洋洒洒400多页的《赫索格》只描写了主人公5天里的活动,主要描写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了更为深刻、更为隐秘的内心世界。书信将心理时间延长,体现出主人公深深的孤独、深深的绝望、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极度的思想混乱。同时,它也表达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主人公渴望与他人交往的强烈愿望。在婚姻上经历过两次失败、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被最信任的朋友出卖、要写的关于浪漫主义的著作也成了一堆废纸……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失去了对周围世界的信赖,失去了心理上的平衡,周围一切都变成了异己力量,他陷入了深深的苦闷和彷徨。于是,他从异己的外在世界中退了出来,从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中退了出来,步入到一个只属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的赫索格认识到自己并不能生活在一个道德、价值的孤岛上,要证明自己的存在,为自己下定义,必须步入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之中。于是,赫索格发明了一种假想能在自己与他人之间搭起一座桥的形式:写信。但全书50多封信除了他在快走向心里平静时给雷蒙那写的一封外,没有一封寄出去过。这里写的信应该说是“内心独白”的另一种形式,不仅是他在向自己诉说心声,而且也体现出思想和情感交流的缺乏。这也从另外的角度表明,周围的世界和他的“人道主义”价值取向已经格格不入。
      二、形式设置障碍
      再者,新的形式就是赫索格逃避现实,逃避自己的责任的方式。社会是一个满是污秽物的大杂烩,他不忍目睹妻子和朋友的不中,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丧失,甚至人性的泯灭,但又无力在现实中奋起抗争。他把这个战场搬进了自己的抽象世界里。丑恶的现实怒视着他而存在,他也就背对着丑恶的现实而生活。因此他就通过抽象去面对现实,在抽象中去实现自己的责任。对贝娄来讲,书信的形式让他有充分的自由在时间和空间上任意跳跃,所以赫索格所写的信在时间上跨度大、涉及的人物多、谈到的话题广使小说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另外,书信的形式也让贝娄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整个小说发展的节奏。从直观上看,贝娄在小说中镶嵌了大量的斜体字段落人公很长的回忆,特别是小说的前半部分。这些段落把主人公很长的回忆分成块状,获得了一种很快的节奏感,反映了赫索格激烈的内心冲突和坐立不安的心情。这里的斜体部分主要就是他的书信,其余的是他在笔记本上和脑子里作的“笔记”。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赫索格的心理冲突渐趋缓和,行为渐渐地取代了书信、笔记、回忆和抽象思考。作者对他的描写慢慢地由内心转向外在行为,因此斜体部分也相对减少。这直观上反映出主人公心里的渐变过程。在《赫索格》里,贝娄同样希望借助形式来帮助内容的表达。书信的使用让小说在形式上与主题两方面达到了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4766.《洪堡的礼物》内容概要
      著名的戏剧和传记作家查里·西特林年逾55岁了。这位瑜咖教信徒,体育爱好者在走过了一段人生成败道路之后,才开始回忆起他的亡友和导师洪堡·弗莱谢尔。早在1938年,西特林在威斯康星大学读书的时候就非常爱读洪堡的诗。他崇拜这个诗人,借了旅费,前往纽约专程拜访洪堡,洪堡出身于匈牙利犹太族中产阶级,父亲曾追随潘辛,在其麾下当骑兵,驰骋于奇瓦瓦,在以妓女和马匹闻名于世的墨西哥战斗多年,后来又闯入美国。而他的母亲则是出生在美国一个子女众多,吵吵闹闹的家庭,“年轻时倒是个黝黑的美女子,逐渐变得忧郁癫狂,沉默寡言。”洪堡少年时,母亲常叫他跟踪父亲,并抄下他的银行帐号和他的姘头的名字,以便日后控告他。谁知在那次股票大暴跌时父亲失去了一切,因心脏病客死于佛罗里达。这就是他写作诗歌的背景。洪堡二十三岁时,由于出版轰动一时的《滑稽歌谣》而成名,他的歌谣节奏明快,妙趣横生,纯正而富于人道气息,甚至博得了托马斯·艾略特的赏识。每张报纸都给予他以极高的评价,他成了“新时代的第一人”。那时的洪堡,“漂亮,白皙,身材高大,严肃而诙谐,”正满不激情地演奏自己成功的主旋律。他既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个激情洋溢的幻想家,幻想用艺术来改造社会。作为洪堡晚辈的西特林,也是祖上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自从结识了诗人洪堡之民他成了洪堡在纽约扣新泽西两地寓所的常客。他着迷地倾听着洪堡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一会儿谈文学,、一会儿谈哲学,一会儿谈宗教,一会儿谈艺术,从电影明星的经历谈到世界名人的逸事,从巴尔扎克笔下的“青年野心家”谈到马克思对路易·波拿巴的描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一切对于刚刚踏入文坛的西特林来说是如此的莫测高深。那时他还微未得不值一提,穿着哥哥的旧衣服,一边听,一边不住地擦汗。当洪堡纵谈人世沧桑并感慨系之的时候,西特林只感到初次访问一个诗人的喜悦,初次喝杜松子酒,吃蒸蛤蜊,闻海潮味和听新奇事的兴奋。谁知,洪堡的浪漫主义思想很诀过时了,失望之余,他把战后的美国社会视为肮脏的、杀人的和没有魅力的“物欲世界”,令人心醉神迷的诗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了,以至于洪堡在大学谋一教职都不能长久,因为大学教授瞧不起他。后来,洪堡又把希望寄托在斯蒂文生竞选总统上,以为斯蒂文主的胜利即是文学的胜利,他将在未来的年代成为新政府的歌德,把华盛顿建设威魏玛。不料斯蒂文生失败于艾森豪威尔,使洪堡受到沉重的打击。他走投无路,得了精神狂想症,无端怀疑妻子不忠,妻子不堪他的监视,只好离池而去。洪堡因多次威胁被他怀疑为妻子情人的一个批评家而遭到当局的拘留,关进疯人院里。出院后,他无家可归,只好终日流浪街头,最后死在一个小客栈里。就在洪堡穷极潦倒的时候,一度得到洪堡提携的西特林却功成名就了。他曾想写一本以工业大城市为背景,以“厌烦”为主题的专著。后来,他又抛弃了这一主题而写了一个以洪堡为原型的剧本《冯·特伦克》。为了能得到百老汇的观众的欢迎,他任凭导演把自己的剧本改得面目全非。每当他忆及此事时,尽管心里也“充满了罪过和耻辱”,同时又安慰自己“夜间上演的戏不是我写的那个”,“导演是盗取了素材,创造他个人的《冯·特伦克》。西特休成名后,甚至成了肯尼迪总统的座上客,他还注意广交各种商人,流氓、骗子等等,把这些人都看做自己“心理上的代表”。一次,乘飞机游览纽约市容归来。在广场饭店顶楼与知名人士聚餐时,他无意中看到洪堡正站在一条街上,手里拿着一块椒盐饼当午饭吃,满身尘土,面色死灰。西特林想,“现在,我怎么好和他打招呼呢,太叫人为难了”。就这样,他避而不睬自己往日的恩师。西特林发迹后,在经济上更加挥霍无度,离婚的妻子,**的情妇,与之合作的无聊文人再加上仅有一面之识的流氓骗子都把手伸到他的口袋里要钱。不久,就使他陷入破产的境地,沦落在西班牙的一个小公寓里靠写导游手册度日。这时,他热衷于施太内尔的“人智学、陷入了宗教神秘主义,终日打坐,幻想能和死人谈心。在最困难的时刻,西特林意外地得到了洪堡遗赠的礼物——两个剧本提纲。第一个提纲已被人剽窃,写成电影剧本,在伦敦、巴黎上演,卖座极好。西特林是在一个骗子的帮助下索取了一笔赔偿费。第二个提纲是以西特林为原型写的,也为西特林换来一大笔钱。这两笔钱挽救了西特林,使他摆脱了困境。这时,他忽然悟到人生的“真谛”。于是,他用一部分钱重新安葬了可怜的洪堡,其余的,则希望能有助于自己“新的生活”。在洪堡的安葬过程中,西特林感慨系之:“我们沿着棺材,站在表示敬意的位置上。我抓住把手——这是我与洪堡第一次在一起,棺材里并没有多少重量。当然,我绝不会相信那堆遗骸会同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人的骨头很可能就是精神力量的标志……洪堡,我的伙计,我们的亲人和兄弟。他热爱善与美,他的一件小小的发明正在三马路和爱丽舍田园大街娱乐公众,但同时也正搜刮每个人的钱财……”西特林对洪堡的感情是复杂的,过去他有愧于洪堡,此时又从洪堡的下场联想到自己,最后他发出这样的叹息:“啊,洪堡,我是多么懊悔呀。洪堡,洪堡——这就是我们的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4767.《洪堡的礼物》作品鉴赏
      在这部小说里,作者通过不同时代的两个作家的不同命运,真实地展现了美国现代生活瞬息万变的场景和当代美国人那种迷惘混乱的精神状态。从白宫到贫民窟,从神秘主义者向往的“高超境界”到黑手党逞凶的地下社会;从总统议员,诗人学者到流氓骗子,赌棍歹徒,小说几乎触及到当代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各种现象以及各式各样人物的命运,从而使读者意识到,那里既是物质上的乐园又是精神上的荒原。洪堡·弗菜谢尔,虽然在书中出现的场面并不多,但他是通贯全书的中心人物。洪堡早在三十年代就是闻名遐迩的诗人,他写作的歌谣,节奏明快,妙趣横生,且充满了纯洁、机智和人道的气息,他渴望以柏拉图的美的观念来改变“实用主义的美国”,使美国得到精神上的复活。可是洪堡的善良在物欲横流的美国,很快成为过时的现象,及至四十年代就逐渐为人们所淡忘。时代的风云变化还把这位诗人刮得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惶惶不可终日。一度崇尚马克思主义的洪堡一下子又成了“反斯大林分子”,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美国社会出现的暴动、罢工和混乱以及三K党的恐怖活动更使洪堡充满了恐惧,于是他的思想变了性格变了,意志变了,发展到最后,他酗酒纵欲,整日担心别人暗害他,成了一个神经质的疯子,穷愁潦倒地客死于一个肮脏的小客栈里。纵观洪堡的性格的演变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如何把一个有正义感,有才华的诗人腐蚀成如此模样。他一步步地堕落,一步步地走向死亡,正是这个残酷的社会所造成的。小说恰如其分地把洪堡的变化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进行描述,二者的发展既是平行的,又是交叉的。与洪堡的毁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我”——戏剧和传记作家查理·西特林却尝尽了成功的滋味,他得到了金钱、地位、名声和美女,过着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但他在精神上已经陷入了昏睡状态。不可能写出新的作品,于是,西特林开始怀疑,在物质上是成功的美国,在文学的世界上是不是还能获得同样的成功。他重新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恩师洪堡,试图理解洪堡疯狂致死的痛苦。不过,此时的西特林已经掉进社会设置的罗网中,难以自拔。人人都希望从他身上捞到最大的好处,人人都把手伸进他的钱袋:年轻的情妇需要享受,离婚的前妻索取巨额的赡养费;大批的律师企图捞取尽可能多的佣金,地痞流氓和文比骗子也对他抓住不放。西特林最终身败名裂,冷冷清清地流落在西班牙,金钱和名利并没有把他从穷途末路上拉回来,倒是高尚的道德观念的象征——洪堡的礼物,才把他从窘境中挽救出来。当然,小说并没有把洪堡和西特林写成两个简单的悲剧型人物,在作者笔下,他们是一切处于矛盾中且又精神脆弱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既不能忍受失败,又承受不住成功;既崇敬文化的神圣,又追求金钱的魅力;既向往柏拉图式的精神美,又耽于肉欲的满足。这就是当代美国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两重性。在写作技巧上,作者注意运用幽默和风趣的手法,使这部作品的基调就带有自我嘲讽的风格。譬如西特林不仅对周围的事物,甚至对他自己都一概加以嘲讽,常常以戏谑的口吻说他和他哥哥朱利叶斯是一娘所生的两个小丑:一个是“思想高超的小丑,一个是腰缠万贯的小丑这种自己拿自己开心的手法可以说是当代美国文学尤其是犹太文学的特色。另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与反衬来刻画人物,突出主题。在此书中,西特林达到成功的顶峰,洪堡正好跌落到失败的谷底;西特林正忙着彩排他的剧本,洪堡却在酒吧间扮演一场发疯的闹剧;西特林搂着情妇在高级矫形垫上恣意寻乐,洪堡的尸骨却早已化成几团油烟。这一上一下,一盛一衰充分暴露了美国的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摧残。粗看起来,小说似乎采用了极难理解的艺术手段:时序颠倒,线索交叉,场景跳跃,情节淡化,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但仔细读来,读者逐渐就会发现,作者运用这些手段正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当代美国社会一幅光怪陆离的生活画面以及那种急促得令人头晕目眩的节奏。“奇特的脚需要奇特的鞋”,这一格言在《洪堡的礼物》被重复过多次,用它来形容这部小说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4768.《最后的分析》简介
      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艾萨卡·巴里在为迪安娜·贝勒治疗中认识了她的姐姐,美丽的海丝·埃文思,并爱上了她。在一次情绪失控下,海丝用器械误杀了自己的丈夫。艾萨卡四处奔走,在法庭上竭力为海丝辨护。然而,艾萨卡渐渐发现自己成了一个阴谋的工具……
      故事发生在旧金山。
      精神病医生艾萨克·巴尔一直在给戴安娜·贝勒治病。戴安娜给他讲述了自己的一场梦,还说服他去见她姐姐希瑟·埃文斯,因为希瑟可以告诉他她的家史。艾萨克最终见到了希瑟,希瑟告诉他戴安娜曾经被后来在一起神秘火灾中丧生的父亲强奸过,戴安娜因而成了火灾起因的怀疑对象。
      希瑟与专在建筑业进行诈骗的吉米·埃文斯结了婚,婚后生活很不幸。她同艾萨克发生了暖昧关系。艾萨克偶然在一家餐馆遇见埃文斯夫妇.希瑟同艾萨克一起离开。回家后,希瑟面对已起疑心的吉米,一时冲动,用哑铃砸死了他。
      希瑟被指控犯有谋杀罪,但她的律师奥布赖恩与艾萨克一起以病理兴奋引起的精神错乱为由为她进行了辩护,希瑟被送进精神病院。艾萨克希望把她尽快从州精神病院弄出来。然而他却接连发现:戴安娜叙述的梦出自弗洛伊德的书,他曾在法庭上见过希瑟,当时法庭正开庭审理一起涉及精神病的诉讼案。他还发现,希瑟将由于她丈夫的死而得到400万美元。
      艾萨克指责希瑟精心设计了这个利用她妹妹的阴谋。而她却告诉艾萨克她使那件杀死吉米的凶器上有了他的指纹。她确信他曾用过那个哑铃。侦探希金斯怀疑艾萨克是凶手,但在发现那件凶器之前却没有任何证据。当希瑟让她妹妹从一个保险箱中取回那个哑钤时,艾萨克告诉戴安娜他想帮助她姐姐。他用计诱使希瑟在两名为吉米的保险公司工作的医生面前指控他杀了吉米。可是当戴安娜没能象事前安捧好的那样出示凶器时,希瑟变得歇斯底里了。戴安娜告诉艾萨克她已经把那个哑铃扔了。但实际上却把它给了希瑟,并帮她逃出精神病院。希瑟准备在一座她曾与艾萨克一起去过的房子里把凶器交给侦探希金斯。跟踪希瑟的艾萨克及时赶到,并在她把凶器递给希金斯的瞬间抓住了它。这样一来,哑钤上不管怎样都留下了他的指纹。在企图杀死艾萨克和希金斯时,希瑟不慎摔死。法庭宣判戴安娜没有涉嫌参与谋杀吉米。
      艾萨克是旧金山一家私人心理诊所的精神病医生,他认识了女病人戴安娜和她的姐姐希瑟,并与希瑟相爱。在一次误会中希瑟杀了她那以诈骗为生的恶棍丈夫。于是艾萨克千方百计替希瑟寻找开脱的证据,不料在这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可疑之处,于是怀疑希瑟就是杀夫罪人且和以前一宗杀人案有关。希瑟为了掩饰她的罪行,企图杀死艾萨克,于是险情再度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4769.《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内容简介
      本书的书名借用了索尔·贝娄一部长篇小说的标题:more died of heartbreak。顾名思义,本选集的内容大抵与悲哀、绝望有关。 本书的选编依据以下三个原则:首先,本集中的所有小说都是文学史中有定论的一流作品,所谓“开卷有益”,对于作品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不至于徒然浪费光阴。其次,过于艰深的作品不选。话虽如此,每个读者的文化修养阅读经验不尽相同,对于一部分读者而言,阅读上仍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真正了解作品的意蕴,一目十行大概是不行的。最后,编者有意识地选择了不同形式、不同流派的作品,使读者对于小说的不同表现方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既有传统现实主义,亦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简单主义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3 01: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