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4750.谁能击败冯内古特
      一个人天分高,能坚持,虽然长寿,头脑并不发昏,也不倚老卖老,那么他的言论就值得我们洗耳恭听。
      库尔特?冯内古特就是这样的智者。这位美国黑色幽默派代表人物年逾八旬,依旧斗志昂扬。《没有国家的人》中,现实世界在冯内古特的“逼视”下卸掉外壳,摘除面具,没有温情脉脉,处处惊心动魄。
      像往常一样,冯内古特不叫嚷怒骂,也不故作深沉,他只是用化工专业训练出来的思维方式逐条剖析,用童年时期就运用自如的调侃语调揭穿诡计。让我们来看看他奋力攻击的目标:精神变态的小布什团伙,没有同情心和羞耻感的人,电子社会,所谓的经济繁荣,并不和谐的婚姻家庭,争夺财富的战争,毁灭性越来越强的新型武器。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经历了刻骨铭心的苦痛后会反观此前生存状态,冯内古特也不例外。1945年2月13日,在德累斯顿,135000人一夜之间被英国炸弹夺去生命,整座城市遭受灭顶之灾。作为幸存者,作为战俘,冯内古特看见人力造就的地狱。他开始痛恨一切反人道的、蔑视生命的“混蛋”。美国911事件之后,冯内古特的这种痛恨变得更为猛烈。
      或许真应了那句“老头更有力量”,现在的老冯内古特战斗力比以前还要强。但是,这种战斗力来自恐惧。他担心美国“太强大”:“现在全世界惧怕、仇视我们,就像当年惧怕、仇视纳粹分子一样。”全球化某种程度变成了美国化,大型跨国公司工作人员下班才能讲母语,到底什么是“国家”?我们在推动什么前进?这些问题显得不合时宜,也似乎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老冯内古特却一直在追问,终于得出如下结论:“除了图书馆和芝加哥杂志《当代》外,我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
      正是由于“没有国家”,冯内古特的批判显得更肆无忌惮,一针见血。他不再需要遮遮掩掩,不再需要什么科幻,往往直奔主题,一招制敌。“科幻小说”的写作经历带给他的是另一种超脱:站在“我们这个星球”的角度看问题。
      恨得愈强,爱得愈烈。冯内古特酷爱的包括布鲁斯音乐、大家庭、人道主义、马克?吐温、亚伯拉罕?林肯,当然还有埋藏正义的图书馆和敢于愤怒的左翼杂志《当代》。生命力成为他生活中至高无上的主题,他抵御着快节奏和虚假情感,希望从时代所抛弃和碾碎的物件中找到拯救人类的“圣杯”。
      让一个如此苍老,如此接近死亡的愤怒者站出来吹响号角,让一个已经放弃出版书籍的作家重新整理思想和文字,不知道是我们的荣幸还是我们的悲哀。 为了获得更强劲的思想,进行更健康的行动,我们要喜欢老家伙,靠近冯内古特这个不折不扣的男人,倾听他的声音。
      在《没有国家的人》结尾,冯内古特呼吁不要“让最后的生物因我们而死”。冯内古特这个老家伙一边等待着死亡,一边期待着被击败,期待自己关于末世的预言落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4751.《洪堡的礼物》
      著名的戏剧和传记作家查里·西特林年逾55岁了。这位瑜咖教信徒,体育爱好者在走过了一段人生成败道路之后,才开始回忆起他的亡友和导师洪堡·弗莱谢尔。早在1938年,西特林在威斯康星大学读书的时候就非常爱读洪堡的诗。他崇拜这个诗人,借了旅费,前往纽约专程拜访洪堡,洪堡出身于匈牙利犹太族中产阶级,父亲曾追随潘辛,在其麾下当骑兵,驰骋于奇瓦瓦,在以妓女和马匹闻名于世的墨西哥战斗多年,后来又闯入美国。而他的母亲则是出生在美国一个子女众多,吵吵闹闹的家庭,“年轻时倒是个黝黑的美女子,逐渐变得忧郁癫狂,沉默寡言。”洪堡少年时,母亲常叫他跟踪父亲,并抄下他的银行帐号和他的姘头的名字,以便日后控告他。谁知在那次股票大暴跌时父亲失去了一切,因心脏病客死于佛罗里达。这就是他写作诗歌的背景。洪堡二十三岁时,由于出版轰动一时的《滑稽歌谣》而成名,他的歌谣节奏明快,妙趣横生,纯正而富于人道气息,甚至博得了托马斯·艾略特的赏识。每张报纸都给予他以极高的评价,他成了“新时代的第一人”。那时的洪堡,“漂亮,白皙,身材高大,严肃而诙谐,”正满不激情地演奏自己成功的主旋律。他既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个激情洋溢的幻想家,幻想用艺术来改造社会。作为洪堡晚辈的西特林,也是祖上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自从结识了诗人洪堡之民他成了洪堡在纽约扣新泽西两地寓所的常客。他着迷地倾听着洪堡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一会儿谈文学,、一会儿谈哲学,一会儿谈宗教,一会儿谈艺术,从电影明星的经历谈到世界名人的逸事,从巴尔扎克笔下的“青年野心家”谈到马克思对路易·波拿巴的描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一切对于刚刚踏入文坛的西特林来说是如此的莫测高深。那时他还微未得不值一提,穿着哥哥的旧衣服,一边听,一边不住地擦汗。当洪堡纵谈人世沧桑并感慨系之的时候,西特林只感到初次访问一个诗人的喜悦,初次喝杜松子酒,吃蒸蛤蜊,闻海潮味和听新奇事的兴奋。谁知,洪堡的浪漫主义思想很诀过时了,失望之余,他把战后的美国社会视为肮脏的、杀人的和没有魅力的“物欲世界”,令人心醉神迷的诗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了,以至于洪堡在大学谋一教职都不能长久,因为大学教授瞧不起他。后来,洪堡又把希望寄托在斯蒂文生竞选总统上,以为斯蒂文主的胜利即是文学的胜利,他将在未来的年代成为新政府的歌德,把华盛顿建设威魏玛。不料斯蒂文生失败于艾森豪威尔,使洪堡受到沉重的打击。他走投无路,得了精神狂想症,无端怀疑妻子不忠,妻子不堪他的监视,只好离池而去。洪堡因多次威胁被他怀疑为妻子情人的一个批评家而遭到当局的拘留,关进疯人院里。出院后,他无家可归,只好终日流浪街头,最后死在一个小客栈里。就在洪堡穷极潦倒的时候,一度得到洪堡提携的西特林却功成名就了。他曾想写一本以工业大城市为背景,以“厌烦”为主题的专著。后来,他又抛弃了这一主题而写了一个以洪堡为原型的剧本《冯·特伦克》。为了能得到百老汇的观众的欢迎,他任凭导演把自己的剧本改得面目全非。每当他忆及此事时,尽管心里也“充满了罪过和耻辱”,同时又安慰自己“夜间上演的戏不是我写的那个”,“导演是盗取了素材,创造他个人的《冯·特伦克》。西特休成名后,甚至成了肯尼迪总统的座上客,他还注意广交各种商人,流氓、骗子等等,把这些人都看做自己“心理上的代表”。一次,乘飞机游览纽约市容归来。在广场饭店顶楼与知名人士聚餐时,他无意中看到洪堡正站在一条街上,手里拿着一块椒盐饼当午饭吃,满身尘土,面色死灰。西特林想,“现在,我怎么好和他打招呼呢,太叫人为难了”。就这样,他避而不睬自己往日的恩师。西特林发迹后,在经济上更加挥霍无度,离婚的妻子,**的情妇,与之合作的无聊文人再加上仅有一面之识的流氓骗子都把手伸到他的口袋里要钱。不久,就使他陷入破产的境地,沦落在西班牙的一个小公寓里靠写导游手册度日。这时,他热衷于施太内尔的“人智学、陷入了宗教神秘主义,终日打坐,幻想能和死人谈心。在最困难的时刻,西特林意外地得到了洪堡遗赠的礼物——两个剧本提纲。第一个提纲已被人剽窃,写成电影剧本,在伦敦、巴黎上演,卖座极好。西特林是在一个骗子的帮助下索取了一笔赔偿费。第二个提纲是以西特林为原型写的,也为西特林换来一大笔钱。这两笔钱挽救了西特林,使他摆脱了困境。这时,他忽然悟到人生的“真谛”。于是,他用一部分钱重新安葬了可怜的洪堡,其余的,则希望能有助于自己“新的生活”。在洪堡的安葬过程中,西特林感慨系之:“我们沿着棺材,站在表示敬意的位置上。我抓住把手——这是我与洪堡第一次在一起,棺材里并没有多少重量。当然,我绝不会相信那堆遗骸会同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人的骨头很可能就是精神力量的标志……洪堡,我的伙计,我们的亲人和兄弟。他热爱善与美,他的一件小小的发明正在三马路和爱丽舍田园大街娱乐公众,但同时也正搜刮每个人的钱财……”西特林对洪堡的感情是复杂的,过去他有愧于洪堡,此时又从洪堡的下场联想到自己,最后他发出这样的叹息:“啊,洪堡,我是多么懊悔呀。洪堡,洪堡——这就是我们的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4752.《洪堡的礼物》作品鉴赏
      在这部小说里,作者通过不同时代的两个作家的不同命运,真实地展现了美国现代生活瞬息万变的场景和当代美国人那种迷惘混乱的精神状态。从白宫到贫民窟,从神秘主义者向往的“高超境界”到黑手党逞凶的地下社会;从总统议员,诗人学者到流氓骗子,赌棍歹徒,小说几乎触及到当代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各种现象以及各式各样人物的命运,从而使读者意识到,那里既是物质上的乐园又是精神上的荒原。洪堡·弗菜谢尔,虽然在书中出现的场面并不多,但他是通贯全书的中心人物。洪堡早在三十年代就是闻名遐迩的诗人,他写作的歌谣,节奏明快,妙趣横生,且充满了纯洁、机智和人道的气息,他渴望以柏拉图的美的观念来改变“实用主义的美国”,使美国得到精神上的复活。可是洪堡的善良在物欲横流的美国,很快成为过时的现象,及至四十年代就逐渐为人们所淡忘。时代的风云变化还把这位诗人刮得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惶惶不可终日。一度崇尚马克思主义的洪堡一下子又成了“反斯大林分子”,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美国社会出现的暴动、罢工和混乱以及三K党的恐怖活动更使洪堡充满了恐惧,于是他的思想变了性格变了,意志变了,发展到最后,他酗酒纵欲,整日担心别人暗害他,成了一个神经质的疯子,穷愁潦倒地客死于一个肮脏的小客栈里。纵观洪堡的性格的演变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如何把一个有正义感,有才华的诗人腐蚀成如此模样。他一步步地堕落,一步步地走向死亡,正是这个残酷的社会所造成的。小说恰如其分地把洪堡的变化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进行描述,二者的发展既是平行的,又是交叉的。与洪堡的毁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我”——戏剧和传记作家查理·西特林却尝尽了成功的滋味,他得到了金钱、地位、名声和美女,过着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但他在精神上已经陷入了昏睡状态。不可能写出新的作品,于是,西特林开始怀疑,在物质上是成功的美国,在文学的世界上是不是还能获得同样的成功。他重新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恩师洪堡,试图理解洪堡疯狂致死的痛苦。不过,此时的西特林已经掉进社会设置的罗网中,难以自拔。人人都希望从他身上捞到最大的好处,人人都把手伸进他的钱袋:年轻的情妇需要享受,离婚的前妻索取巨额的赡养费;大批的律师企图捞取尽可能多的佣金,地痞流氓和文比骗子也对他抓住不放。西特林最终身败名裂,冷冷清清地流落在西班牙,金钱和名利并没有把他从穷途末路上拉回来,倒是高尚的道德观念的象征——洪堡的礼物,才把他从窘境中挽救出来。当然,小说并没有把洪堡和西特林写成两个简单的悲剧型人物,在作者笔下,他们是一切处于矛盾中且又精神脆弱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既不能忍受失败,又承受不住成功;既崇敬文化的神圣,又追求金钱的魅力;既向往柏拉图式的精神美,又耽于肉欲的满足。这就是当代美国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两重性。在写作技巧上,作者注意运用幽默和风趣的手法,使这部作品的基调就带有自我嘲讽的风格。譬如西特林不仅对周围的事物,甚至对他自己都一概加以嘲讽,常常以戏谑的口吻说他和他哥哥朱利叶斯是一娘所生的两个小丑:一个是“思想高超的小丑,一个是腰缠万贯的小丑这种自己拿自己开心的手法可以说是当代美国文学尤其是犹太文学的特色。另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与反衬来刻画人物,突出主题。在此书中,西特林达到成功的顶峰,洪堡正好跌落到失败的谷底;西特林正忙着彩排他的剧本,洪堡却在酒吧间扮演一场发疯的闹剧;西特林搂着情妇在高级矫形垫上恣意寻乐,洪堡的尸骨却早已化成几团油烟。这一上一下,一盛一衰充分暴露了美国的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摧残。粗看起来,小说似乎采用了极难理解的艺术手段:时序颠倒,线索交叉,场景跳跃,情节淡化,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但仔细读来,读者逐渐就会发现,作者运用这些手段正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当代美国社会一幅光怪陆离的生活画面以及那种急促得令人头晕目眩的节奏。“奇特的脚需要奇特的鞋”,这一格言在《洪堡的礼物》被重复过多次,用它来形容这部小说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4753.《洪堡的礼物》作者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 1924 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1933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转入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赴麦迪威的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长期在芝加哥等几所大学执教。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最主要的小说家。作品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邃的哲理思辨,是一个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现代派作家。曾三次获美国全国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一九七五年,还以“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4754.索尔·贝娄个人概况
      索尔·贝娄(SaulBellow,1915—2005)于一九一五年七月十日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市郊的拉辛镇,父母是一九一三年来自俄国圣彼得堡的犹太移民,索尔·贝娄是第四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孩子。在蒙特利尔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一九二四年,即在贝娄九岁时,全家迁至美国芝加哥定居,从此芝加哥成了贝娄的第二故乡,在那里上完小学、中学,并于一九三三年考入芝加哥大学,转学到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一九三七年在该校毕业,获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赴麦迪逊进威斯康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和第一个妻子安妮塔·戈希金结婚,中断学业,返回芝加哥。除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编辑、记者及在商船上短期服役外,贝娄大部分时间都在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校执教。长期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一九九三年秋,自芝加哥大学转入波士顿大学任教。二五年四月五日,在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恩的家中去世。
      从一九四一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两个早晨的独白》开始,贝娄已经度过了近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共出版了长篇小说十部:《晃来晃去的人》 (1944)、《受害者》(1947)、《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雨王汉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院长的十二月》(1982)、《更多的人死于心碎》(1987)和《拉维尔斯坦》(2000)。此外,贝娄还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只争朝夕》(1956)、《莫斯比的回忆》(1968)、《嘴没遮拦的人》(1984)、《小说集》(2002),中篇小说《偷窃》(1989)、《贝拉罗莎暗道》(1989)、《真情》(1997),散文随笔集《集腋成裘集》(1994),散文游记集《耶路撒冷去来》(1976)以及剧本集《最后的分析》(1965)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9 07:16 编辑

      4755.索尔·贝娄个人经历
      从1941年到1987年的40余年间,贝娄共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早期创作有结构优美的《挂起来的人》(1944)、《受害者》(1947),颇为评论界注目。《奥吉·玛琪历险记》(1953)的出版,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由于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这部小说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描写自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之作。陆续出版了《雨王汉德逊》(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而今更见伤心死》(1987)、《偷窃》(1989)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赫索格》成为美国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此外,贝娄还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且惜今朝》(1956)和《莫斯比的回忆》(1968),剧本《最后的分析》(1965)以及游记《耶路撒冷去来》(1976)、散文集《集腋成裘》(1994)等。 贝娄的一生可以说是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强调表现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曾三次获美国全国图书馆,一次普利策奖奖;1968年,法国政府授予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索尔·贝娄的第一部作品问世的时候,美国的叙事艺术发生了倾向性和换代性的变化。所谓的僵硬风格及其雄浑的表面形式和不连贯的文字,已经放松成为自动涌出的日常用语;那种呆板的简明手法不仅很少再说,而且也大多感觉不出,体察不到了。贝娄的处女作《晃来晃去的人》(1944),就是预示一些新东西即将出现的迹象之一。就贝娄来说,从先前那种理想主义的风格中解放出来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回头求助于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这种方法已经找到了它不朽的先驱,也许主要是莫泊桑、亨利·詹姆斯和福楼拜。贝娄所仿效的大师们也是措词严谨的,和他所不屑一顾的那些作家们毫无二致。但这不是主要的。赋予小说以趣味的并非戏剧性的情节和不时出现的激烈行动,而是照进主人公内心的光辉。依据这一观点,就能使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得到尊重,暴露无遗,被人看透,但不是加以美化。现今的非传统英雄式的主角已在成长,而贝娄就是抚育关怀这些主角的人们中的一个。
      1976年,由于他“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分析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9 07:22 编辑

      4756.索尔·贝娄创作阶段
      索尔·贝娄的创作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晃来晃去的人》和《受害者》 。作品主要是给我们展示了社会生活的荒诞性,任何意料不到的事都会给人带来莫名其妙的祸害。 第二阶段是贝娄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雨王汉德森》、《赫索格》、《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洪堡的礼物》,中篇小说《只争朝夕》,短篇小说集《莫斯比的回忆》,散文游记集《耶路撒冷去来》,剧本《最后的分析》及一批论文、散文、随笔。在这一阶段,贝娄相继获得三次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并于一九七六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奥吉·马奇历险记》的出版,标志着贝娄在创作道路上的一大突破和一大转折,贝娄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不仅阐释了自我本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这一美国当代小说的重要主题,而且在叙事艺术上也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即“贝娄风格”。无疑,《奥吉·马奇历险记》一书,为作者此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艺术基础。《雨王汉德森》着重探讨的是人们在物质丰裕社会中的精神危机问题。 《赫索格》是轰动一时的有“高级趣味”的畅销书,小说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描写了一个犹太学者在现实社会中经历着生活上的失败和精神上的失落。《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进一步揭露了当代社会的精神堕落和人道主义危机。《洪堡的礼物》揭露了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压迫和摧残,描写了当代社会的精神危机。
      八十年代以来,贝娄的创作生涯进入了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把创作重点转向了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除出版长篇小说《院长的十二月》、《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和《拉维尔斯坦》外,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嘴没遮拦的人》,中篇小说《偷窃》、《贝拉罗莎暗道》、《真情》和散文随笔集《集腋成裘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4757.索尔·贝娄艺术成就
      索尔·贝娄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代表了当代世界文学多元交融的走向。在作品中描写了“异化世界”和“寻找自我”,塑造了一系列充满矛盾的“反英雄”,但作为一位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作家,本着自己对当代社会的敏锐观察,对当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代人的心理的精妙分析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展示了当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自我与现实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阐明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异化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中所面临的重重困境,表明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心理以及现代人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贝娄在创作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为叙事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能用最通俗、精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当代社会和当代人物,清楚地道出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他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贝娄风格”,它的特点是自由、风趣,寓庄于谐,既富于同情,又带有嘲讽,喜剧性的嘲笑和严肃的思考相结合,幽默中流露悲怆,诚恳中蕴含超脱。文体既口语化,又高雅精致,能随着人物性格与环境不同而变化。在表现手法上,贝娄既继承了西方古典文学遗产,又融合了希伯来文化的传统,既吸收了现实主义的某些长处,又运用了现代主义的某些手法,善于把内心活动和外在世界,把现实描绘和历史回忆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我们得以同时看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他置身的现实世界。贝娄在创作上的杰出成就,是博采众长的巨大收获,是多元交融的丰硕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9 07:26 编辑

      4758.索尔·贝娄授奖词
      当写《晃来晃去的人》,即没有立足点的人,过去是,而且在不小的程度上,到今天仍然是贝娄创作中的一条重要座右铭。第二部小说《受害者》(1947)就遵循了这条准则,在《且惜今朝》(1956)中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且惜今朝》由于模范地把握了主题和形式,被誉为当代的一部名著。贝娄以独特的风格,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融合了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与接连出现的激烈行动和悲剧性的情节,其间还穿插着与读者之间富有哲理性的、同样十分有趣的交谈,这一切又都通过一个评论员来进行,这个评论员言词诙谐,能够洞察外界和内心的一切复杂情况,而正是这些复杂情况驱使去行动,或者阻止去行动,也可称之为时代的令人进退维谷的窘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9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4759.《奥吉·马奇历险记》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索尔·贝娄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主人公马奇是来自贫民窟的犹太少年,自小起周围的各色人等都想支配他的命运,而马奇则持有一种强烈反抗态度。因为贫困,他从事过许多职业,但只要发现有被控制的危险,他便立即抽身走开。他虽然没有失去“自由”,但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他曾想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办一所孤儿院,把爱播向人间,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说结束时,他成了倒卖战争剩余物资的掮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9 13: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