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8 18:10 编辑

      4710.约瑟夫·海勒主要作品
     《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还发表过长篇小说两部:《出了毛病》(1974)和《像高尔德一样好》(1979)。前者通过对美国中产阶级经理人员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了他们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后者用诙谐嘲讽的笔法,通过一个试图涉足官场的犹太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描绘了一幅有关美国政治、社会生活的讽刺画。海勒也曾写过剧本,如《我们轰炸了纽黑文》等,但影响不大。
      作品海勒的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的哈哈镜和放大镜,反映了美国社会生活的若干侧面,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当然,他的作品也带有黑色幽默派文学的一些通病,如对社会现实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心情等。
      海勒一生笔耕不辍。1994年完成《结束时分》以后,有人问他是否准备搁笔,他回答道:生命不息,写作不止。他果真在1998年推出了一长篇回忆录《悠悠岁月》,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一生从事文学创作的辛酸历程。
      约瑟夫·海勒可谓多产作家,被誉为“黑色幽默”的巨星。主要作品有《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并非笑话》(1986)、《悠悠岁月》(1998)以及两个剧本《我们轰炸纽黑文》(1967)和《克莱文杰的审判》(1974),并以第一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闻名(以下简称《军规》)。海勒的幽默、讽刺把荒诞与严肃、夸张与真实、闹剧与正经调和起来,以阴冷的、玩世不恭的幽默来嘲笑一切,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使人在震颤中去思索,在喜剧中去悲哀。因此,作品一发表即刻轰动社会,尤其在美国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天,“第二十二条军规”已成为美国人的口头禅,用以表达一种无法摆脱的困境或不可逾越的障碍。1961年,他发表超现实主义反战实验小说《第22条军规》一举成名。以后陆续发表《轰炸纽黑文》(1968)、《克莱文杰的审判》(1973)、《出了毛病》(1974)、《像戈尔德一样好》(1979)、《上帝知道》(1984)、《不是玩笑》(1986)、《描写这个吧》(1988)、《最后时光》(1994)和1998年出版的回忆录《此时与彼时:从科尼岛到这里》。此外,他还创作和改编剧本、电影和电视剧以及短篇故事。有评论家认为,他晚近发表的短篇故事堪称该文类的上乘之作。尽管作品数量相对羞涩,但海勒无疑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作家之一。《第22条军规》被誉为60年代以来享誉最盛的小说,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发行量高达1000万册。他在读者中的声望远在贝娄、罗思、马拉穆德、厄普代克和诺曼·梅勒之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4711.《出了毛病》
      此书是海勒第二部佳作。
      海勒1974年发表的小说《出了毛病》揭露商业世界对个人的摧残和经济繁荣带来的恶果。这部小说从内容到风格同《第二十二条军规》大相径庭。作品写一个公司职员的精神苦闷,反映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心理状态,作者意在反《第二十二条军规》之道而行之,后者写外部势力对人的压迫和腐蚀,前者则注重写人物的内心精神生活。《出了毛病》是一个关于鲍勃·斯洛柯姆──一个中产之家的丈夫和父亲的小说,主人公罗伯特·斯洛克姆生活虽然富裕,却得不到精神愉快,到处充满着精神危机。
     《出了毛病》以康涅狄格州的郊外和曼哈顿为背景,对现代生活的空虚和幻灭进行无情的描写。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鲍勃·斯洛科姆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物,他是个中年商人,自私而没有趣味,生活中充满着偏执和妄想。在他工作的那家无名公司里,等级制度令人恐怖,他的同事都是些毫无表情的机械般动作的人,名字都叫做布莱克、怀特和格雷之类。而在他的家庭生活中,他始终摆脱不了暴力和恐怖的梦魇。鲍勃·斯洛科姆离他的家很远,与妻子间的交流主要靠性生活。他家里有个儿子,脑子受了伤,几乎成了废人。他的已到青春期的女儿对他不幸福的生活经常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使鲍勃·斯洛科姆十分反感,也使他非常惧怕。然而,9岁的幼子却聪明活泼、十分可爱,给他莫大安慰。但小说结尾时,这个小孩不幸成了一场车祸的牺牲品,鲍勃·斯洛科姆拼命想给他这个受了伤的孩子以安慰和温暖,然而却不慎闷死了他。海勒探索着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图展示出一幅现代生活的图景。这部小说弥漫着悲观消沉的浓烈氛围,鲍勃·斯洛科姆的声音低平而单调。充溢着海勒第一部小说中的那种黑色幽默,对于许多批评家来说,这部作品既令人迷惑,也令人失望。然而另一部分批评家则对海勒在描写现代生活的绝望时所表现的那种诚实给予高度赞扬。小说通过重复叙述者的思想、话语和回忆,来展现他的深层忧虑。小说以鲍勃·斯洛科姆的独白展开,这样,我们对这部小说中世界的认识主要基于叙述者的意识。斯洛柯姆是一位复杂的、矛盾的、动摇不定的、通过内心活动过程显示出来的人物形象。他深陷于自己的失意之中,因此不能体谅他的妻子或孩子们。然而,他却沉迷于自己的欢乐和满足之中,他的许多外遇通常总能给他带来他所渴望的那种快乐。他想得最多的是当他 17岁时因缺乏经验而未追求到手的那个女人。文体上的重复和斯洛柯姆的沉重的忧郁感使得《出了毛病》未能成为一本成功的小说。然而,它毕竟发展了战后小说中正在出现的主题:在自爱欲和在对他们所不具有的东西的受虐狂式的专注方面,人们所表现出的脆弱性。
     《出了毛病》这部作品的主要优点,是作者善于揭示主人公及其亲近的人们“遭遇的”一切的社会根源。读者得到机会弄清楚,实际上是数不清的美国人“出了毛病”,因此他们过得极不舒畅,简直糟透了,即使他们拥有昂贵的住宅。小说情节起伏、妙趣横生,它吸收了不少鲜明的讽刺形象,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部研究分裂的、双重的、衰退的人的心灵深处的艺术作品,而且还有美国统治集团的面貌,美国社会金字塔中层的群体画像。
      书中以苦恼的笑料来表现真正出了毛病的是这个社会,通过荒诞、畸形的描写来达到讽刺现实、影射政治的目的。“美国是天堂”,海勒却在《出了毛病》中对此毫不隐讳地表示了个人的看法:“美国人将进入自己的坟墓,而且似乎心安理得。”经济萧条、政治黑暗、世风日下,荒寂空虚的内心世界、冷漠以致冷酷的人际关系,令人战栗。无数的事实说明市场不景气。在小说中,政治上美国更非一片阳光灿烂,没有真正的民主,充满恐怖,灾难与陷阱遍布脚下,小说一开始,作者即以象征主义的手法写道:“我简直能嗅出那灾难的气息,悄悄地爬上结霜的玻璃窗向我涌来,我会吓得手心出汗,尖声怪叫。”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不仅难以沟通,而且彼此戒备、相互仇恨、伤害;家庭亲属之间也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冷漠。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基于私心扭曲、变态后的荒诞的关系。“怕”或是惊恐的气氛笼罩《出了毛病》全书。主人公“我”一直处于惊弓之鸟的状态,“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一直持续着,主人公感到自己永远也不能获得自我安全感,甚至一贯不相信安全这码事。而这“怕”的情绪并非“我”所固有,人人都在怕。这种心态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恐怖感。
      这部新的小说只是开头几章像《第二十二条军规》,整部书是主要人物鲍勃·斯洛柯姆一篇长长的独白。如果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刻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系列渺小卑劣的美军指挥官的讽刺画像,那么小说《出了毛病》则展现了充满愤怒和讽刺意味的“和平”美国的景象。我们看到的工商界领导人过着优裕的生活,但好撒谎,都是些阴险狡猾、惨无人道的人。鲍勃认为自己是完全不幸的人,小说开头就借他的口对小说的书名和意义作了这样的说明:“我在某处出的毛病实际上是我丧失了信心和勇气……”小说的开场白保存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读者所熟悉的风格。但接下去的几百页则详细叙述了鲍勃家庭内部的关系。其中也有不少揭露性的情节、荒诞可笑的描写和作者的议论。但是小说中间各章似乎还是用了不少传统的家庭心理冲突的叙事手法,对鲍勃与他妻子、鲍勃与他女儿和儿子的关系的叙述好像过于冗长了。
      小说有的地方显得像是自然主义之作。作者不仅描写斯洛科姆家庭中一些极琐碎的、似乎完全没有意义的生活小事,而且还不时故伎重演,向我们提出某种类似速记记录的东西,把主人公脑海里闪现的一切思想和他的全部感受再现出来。
      但是作者在书的末尾部分回到《第二十二条军规》惯用的手法,更正确地说,他把对鲍勃家庭内部冲突,首先是小说中心人物的家庭生活的叙述与对主人公在其中沿着职务的阶梯顺利地步步高升的机构的极端挖苦的描写结合在一起。
      虽然海勒在其第一部小说中有时表现得不只是讽刺作家,而且也是丝毫没有显出揭露色彩的心理描写作家,在新的一部小说中他正好明显地转向常常没有明显讽刺色彩的心理描写。小说《出了毛病》的中心章节没有发挥出像《第二十二条军规》描写军官米洛经商的几章所显示的那种讽刺性的想像力,然而,海勒这位现实主义心理描写作家的技巧在小说《出了毛病》中达到了比他的第一部作品高得多的高度。开始可能认为,小说的中间各章与作品中主要写“公司”的开头和结尾几章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小说的序曲、篇幅最大的中间部分和结尾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它们是一个整体,不能把它们支解割裂开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4712.《像高尔德一样好》  
     《像高尔德一样好》(Good as Gold)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第三部长篇小说。1979年出版。该小说通过一位美国犹太裔大学教授畸形的精神世界的展示,深刻地提示了美国官僚政治的腐败,是用黑色幽默风格写成的二战后美国最优秀的政治讽刺小说之一。小说的主人公高尔德既是犹太政治家,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崇拜者,却又表示看不起基辛格,厌恶基辛格,可是在心中则日日夜夜想着自己也成为基辛格。小说还涉及到高尔德本人以及周围人的堕落的私生活和空虚的精神世界,是上层阶级的绝妙写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4713.《愚人船》
     《愚人船》是作者凯瑟琳.安.波特唯一的长篇小说,本书出版之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吸引了广大的普通读者,以其精湛的、貌似朴素无华内涵却十分丰富的艺术手法赢得了美国的评论家和作家们的交口赞誉。这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4714.《愚人船》作品简介
      长篇小说《愚人船》中的航行路线同她自己的这次航行的路线完全吻合。可见这次航行对《愚人船》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和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所有这些具有浪漫色彩或讽刺意味的舟船中,只有愚人船是唯一真实的,因为它们确实存在过。这种船载着那些神经错乱的乘客从一个城镇航行到另一个城镇。疯人因此便过着一种轻松自在的流浪生活。城镇将他们驱逐出去;在没有把他们托付给商旅或香客队伍时,他们被准许在空旷的农村流浪。这种习俗在德国尤为常见。15世纪上半叶,纽伦堡有63个疯子登记在册,其中31人被驱逐。其后50年间,据记载至少有21人被迫出走。这些仅仅是被市政当局拘捕的病人。他们通常被交给船工。1399年,在法兰克福,海员受命带走一个赤身**在街巷中游走的病人。15世纪初,美因茨以同样方式驱逐了一个疯人罪犯。有时,水手们刚刚承诺,下来,转身便又把这些招惹麻烦的乘客打发上岸。法兰克福有一个铁匠两次被逐,但两次返回,直到最后被送到克罗兹纳赫。欧洲的许多城市肯定经常看到"愚人船"驰入它们的港口。
      揭示这种习俗的确切含义并非一件易事。有人会设想,这是一种很普通的引渡手段,以此把游荡的疯人遣送出自己的管界。这种假设没有考虑到下列事实:甚至在专门的疯人院设立之前,有些疯人已经被送进医院或受到类似的看护;巴黎的主官医院当时已在病房里为他们设置了床位。在整个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多数城市都有专门的疯人所,如默伦的沙特莱堡,康城著名的疯人塔。在德国有数不胜数的疯人塔,如吕贝克的城关。因此,疯人不一定会被驱逐。
      人才会被驱逐,各个城市都只照看自己市民中的病人。不是发现一些中世纪城市的账簿上有病人救济金或用以照料病人的捐款记录吗?但是。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在集中收容病人的地方,病人大多不是本地人。最先集中收疯人的是一些圣地:圣马蒂兰.德.拉尔尚,圣希尔德维尔.德.古奈,贝桑松和吉尔。去这些地方朝圣是由城市或医院组织的。往往还得到城市或医院的资助。这些素扰着整个文艺复兴早期想像力的愚人船很可能是朝圣船。那些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疯人乘客是去寻找自己的理性。有些船是沿莱茵河顺流而下到比利时和吉尔。另一些船是沿莱茵河上行到汝拉和贝桑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4715.《愚人船》作者
      凯瑟琳·安·波特(1890~1980)是一位颇负众笙的文体家。她的声誉建立在她所写的那些短篇小议上。她对人物复杂性格的见解及其娴熟的措辞报巧,使她较长的一些短篇小说犹如一篇篇完美的长篇小说。她一生,只在年近七旬之际,才写了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她的多数小说中,那些独特汪地理背景—墨西哥、欧洲、美国南部、纽约—都是作者曾经悉心观察过的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4716.凯瑟琳·安·波特人物简绍:
      1890年5月15日,凯瑟琳·安·波特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迈阿密海滩附近的印第安河市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家庭里。她的父亲哈里森·布恩是美国著名拓荒者丹尼尔·布恩的曾侄孙。母亲玛丽·阿莉斯·波特同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沾亲。但是,在她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了。用波特自己的话来说,她是“一场打败了的战争的孙女儿”。所谓“打败了的战争”,当然是指那场南北战争。波特在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由祖母抚养,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农场上度过她的童年,八岁到十二岁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学,十二岁到十六岁在厄苏林修道院读书。她后来说,在那所修道院里,她受的是“零零碎碎、完全没有用的装饰性教育”。天主教修道院里刻板、繁琐的清规戒律不但束缚不了波特的倔强的性格,反而激起了她强烈的反感。她抛弃宗教信仰,从修道院里出走,同人结婚,从此结束了她的正规的学习生活,也同她的家里人,尤其是同她父亲的关系产生了一道始终没有弥合的裂痕。但是,波特始终未能消除美国南方旧家和天主教修道院生活在她心头留下的痕迹;这些经历每每反映在她笔下的人物身上。她的婚姻生活持续了三年,同她的第一个丈夫分手,独立谋生,先后在芝加哥的一家报纸工作过,在得克萨斯州短期演唱过苏格兰民歌;后来,从事卖文生涯,主要写书评和政治性评论。一九一七年,进《评论家》周刊编辑部工作。一九一八年起,在丹佛的《落基山新闻》当记者和艺术评论员;一九一九年,因病辞职去纽约,重以卖文为生,有时候为了糊口,不得不代人捉刀。二十年代初期,她离开美国,到墨西哥去研究艺术,在那里曾经参预左翼政治活动。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玛丽亚·孔塞普西翁》在《世纪》上问世,这是一篇描绘一个墨西哥印第安人的刚强的性格和火一般的感情的作品。1930年,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开花的犹太树和其他的故事》出版,书名小说也是以墨西哥为背景的。该书使她获得了一九三一年美国古根海姆研究基金会提供的资助。她重游了墨西哥,并且在墨西哥启程去欧洲。长篇小说《愚人船》中的航行路线同她自己的这次航行的路线完全吻合。可见这次航行对《愚人船》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和起了重大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8 18:39 编辑

      4717.凯瑟琳·安·波特生平
      波特把她的毕生精力都倾注在文学事业上。就象托·斯·艾略特一样,她的生平远没有她的作品那样绚丽多彩。波特1890年5月15日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迈阿密海滩附近的印第安河市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家庭里。她的父亲哈里森·布恩是美国著名拓荒者丹尼尔·布恩的曾侄孙。母亲玛丽·阿莉斯·波特同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沾亲。但是,在她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了。用波特自己的话来说,她是“一场打败了的战争的孙女儿”。所谓“打败了的战争”,当然是指那场南北战争。 波特在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由祖母抚养,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农场上度过她的童年,8岁到12岁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学,12岁到16岁在厄苏林修道院读书。她后来说,在那所修道院里,她受的是“零零碎碎、完全没有用的装饰性教育”。天主教修道院里刻板、繁琐的清规戒律不但束缚不了波特的倔强的性格,反而激起了她强烈的反感。她抛弃宗教信仰,从修道院里出走,同人结婚,从此结束了她的正规的学习生活,也同她的家里人,尤其是同她父亲的关系产生了一道始终没有弥合的裂痕。但是,波特始终未能消除美国南方旧家和天主教修道院生活在她心头留下的痕迹;这些经历每每反映在她笔下的人物身上。她的婚姻生活持续了三年,同她的第一个丈夫分手,独立谋生,先后在芝加哥的一家报纸工作过,在得克萨斯州短期演唱过苏格兰民歌;后来,从事卖文生涯,主要写书评和政治性评论。1917年,进《评论家》周刊编辑部工作。1918年起,在丹佛的《落基山新闻》当记者和艺术评论员;1919年,因病辞职去纽约,重以卖文为生,有时候为了糊口,不得不代人捉刀。二十年代初期,她离开美国,到墨西哥去研究艺术,在那里曾经参预左翼政治活动。
      1922年12月,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玛丽亚·孔塞普西翁》在《世纪》上问世,这是一篇描绘一个墨西哥印第安人的刚强的性格和火一般的感情的作品。1930年,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开花的犹太树和其他的故事》出版,书名小说也是以墨西哥为背景的。该书使她获得了一九三一年美国古根海姆研究基金会提供的资助。她重游了墨西哥,并且在墨西哥启程去欧洲。长篇小说《愚人船》中的航行路线同她自己的这次航行的路线完全吻合。可见这次航行对《愚人船》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和起了重大的作用。她一直拒绝匆忙写作或为钱写作。后来,她一边创作,一边在斯坦福大学、维吉尼亚大学、加里福尼亚大学英语系任教,并到处讲学。
      波特后来的作品有小说集《盛开的犹大花和其他故事》(1930)、《《中午酒》(1937)、《灰色骑士灰色马》(1939)和《斜塔》(1944)等。《中午酒》以美国南方为背景,写一个专门以搜捕疯子为职业的人被雇佣疯子的农场主杀害的故事。作者认为生活中的善与恶,是与非之间的界限有的时候是很难划分清楚地。《灰色骑士灰色马》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女记者对帝国主义的反感。她爱上一个军人,企图在战争中寻的一丝温暖而不可的。小说用运《新约.启示录》中灰色马的死神典故,充满一种人无法与命运抗衡的悲剧气氛。这篇小说是波特最喜爱的作品。
     《愚人船》(1961)作者从1940年开始创作这部小说,波特自称这是她写的最费力的一篇小说。它写1931年希特勒政权以前从墨西哥开往德国的一艘客轮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描绘了一幅大难临头的世界图景。作者企图表明,“恶”总是在“善”的妥协与默契下得逞。人的天性是脆弱的,人有毁灭别人和自我的本能。这部作品出版后受到欢迎,但是批评家认为不如他的中短篇小说。波特还有散文集《过去的时日》(1952),记述她对几个作家的回忆以及她的创作体会。
      波特在文学上的声望发展得很慢,一直到二次大战后才在美国文坛上享名。她1950—1952年荣任美国全国文学艺术协会副主席,1962年获欧-亨利纪念奖和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的“爱默森—梭罗”文学铜质奖章,1967年又获全国文学艺术协会金质奖章。1966年,她把二十六篇短篇小说汇集出版后,获得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1970年,她八十大寿时出版了《散文和随兴漫谈集》,其中收集了她五十年来所写的约四十万余字的随笔、文艺批评、创作谈、诗作和一部未完成的传记小说《柯顿·马赛》。1977年,她的《千古奇冤》出版。作品写她20年代参加抗议处死无政府主义者萨柯·攀塞蒂一案的情况。
      波特的作品描写细腻,思想上很有深度。文字讲究,风格优美。批评家认为她善于反映生活中人的孤独、苦闷、失意与得不到理解等问题,她既不采取悲愤激俗的态度也不表示廉价的哀伤,而是以富有诗意的笔调含蓄地加以表达,能使读者进一步的对人生加以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4718.凯瑟琳·安·波特《愚人船》作品欣赏
     《愚人船》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讲述了在1931年8月,一艘名为“真理号”的船载着50多个头等舱乘客和876个统舱乘客,从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驶往德国不莱梅港,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航行途中以各种方法排遣时光,在他们的脑海里则有种种光怪陆离的念头时时浮现,通过这些不同国籍、不同职业,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政治主张的人物在二十天里的日常活动和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态度,凯安波特以她独特的文体和带荒诞色彩的笔调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漂流在水面上的小小社会,描绘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处于大萧条阴影笼罩下的资本主义的一幅世态画。书名“愚人船”的含意是与上帝的智慧(天意)相比,世间芸芸众生都是愚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4719.《开花的犹大树》
      凯瑟琳·安·波特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是她文学成就中一个辉煌的作品,它建立了波特在文学领域的崇高地位。为什么犹大树会开出华丽的紫红色花?据撒加说,这是由于树的枝干里流动着一个名叫犹大的人的血。将近两千年前,他把自己吊死在一株南欧紫荆上。从此这种花树就有了新的颜色,也有了新的名字。
      在这篇小说中,波特向读者展现了丰富的象征艺术。而这些复杂的象征首先隐含在小说的题目——《开花的犹大树》中,开花的犹大树是背叛者的象征,同时也是这部小说中最重要的象征。此外,在小说中的人物—劳拉、布拉焦尼和欧亨尼奥身上,也体现出许多象征意义。波特在描述这些人物时,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而是留给读者小说中人物身上许多不被解释的细节,这些细节是有关象征意义至关重要的线索。通过微妙地运用象征艺术,波特不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背叛,也使故事的风格更加优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9 20: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