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4700.约翰·厄普代克多难的人生
      作为独生子的厄普代克幼年经历了大萧条和战争时期,目睹了父辈“半马人”似的艰辛。作为独生子,从小生活在成人的保护中,外面的世界对他而言是未知的,充满了危险和不安,人生意味着极大的冒险。在访谈中厄普代克曾表达过他对多难人生的理解:“即使在看上去最为平静的生活表面之下,也存在着暴力和张力。我认为人生基本上是多难的、充满悖论的。仅就作为有思维能力的动物来说,就把我们推向了痛苦的深渊:我们是可以预见死亡的动物,我们是有精神追求的动物,我们有浮士德的一面,总是追求更多、更新的所得。”
      厄普代克“人生多难”的观点,可以看到西方神学的影响,也体现了厄普代克自己对人类生存的理解。首先,人生之苦是《圣经》的核心主题。“人生多难”得到基督教最为“权威”的诠释。其二,厄普代克曾表示,他受路德教派的熏陶,认为大自然非常残酷,灾难重重,而上苍却没有怜悯之心。这是因为,上帝创世于“无”,然后弃之而去,任凭宇宙自循其道,从不过问。总之,磨难对于人类是无法避免的。在他的创作中,读者经常可以窥见到他对现代科技的批评和质疑,特别是对人类未来社会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厄普代克的这种观点,无异于从宗教普世性的角度为人类发展提出了启示性的批判。
     “人生多难”对厄普代克而言更多的意味着现实物质世界的磨难。而人类是不同于自然动物的,还必须承受精神的痛苦和磨难。首先是人类对死亡的忧惧。他认为,人是一种有思维能力的动物,这就使人有了预见死亡的能力,因而产生了死亡的忧惧。其次是人的欲望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张力。他认为,人是有精神追求的动物。1978年接受采访时,厄普代克就提出“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好的人生?”的问题。他认为,从本质上,人是“半人马”,即人既有人性,又有兽性。就如《半人马》中的主人公Caldwell, 既善良,又有缺点。但是,由于人生中的问题多而能够解决的却少之又少,其结果是,人为了生存,一直都在失去人性。 也就是说,人善良的一面正在减少,“兽性”的一面却在发展。正因为如此,厄普代克对人的“兽性”抱有宽容之心。再次,人还承受来自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压力。他认为,人生下来便被禁锢于与社会订立的政治契约之中,各种规则的遵守都会给人带来压抑、痛苦。他赞同神学家克尔凯郭尔的话:“是遵从人类的理智,还是顺从野兽的肉身?是恪守社会的契约,还是放纵本能的冲动?人,一直处于这种对立需求的扭扯之中”。比如,“兔子”为何要跑?他说,当然是吓跑的。逃避是对待焦虑的一种方法,但是人无法摆脱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束缚和压力。而动物遇到危险是本能的逃走,不是有意而为,也不会受社会道德和责任问题的困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4701.约翰·厄普代克有目标的人生
      厄普代克很小就意识到,要出人头地,必须确立适合于自身情况的人生目标。童年时期的厄普代克是在经济危机和战争的阴影中度过的。父亲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得不在教学岗位上坚守了30年。15岁时,他曾给一位漫画家写信,表明自己要做画家的志向,并曾为一家期刊做广告而赚得第一笔钱。虽然只有5美元,但它是厄普代克自我价值的体现,因而使他无比自豪,并坚定了他个人奋斗的信念。20世纪50年代,厄普代克进了哈佛大学,攻读的是英语,但同时为学校的《哈佛妙文》杂志创作了一些绘画作品。为了实现他做画家的愿望,他还于1954至1955学年在英国牛津Ruskin美术学院进修。
      与此同时,在不断摸索中,厄普代克发现自己更擅长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成为他毕生追求的目标。厄普代克的文学天赋主要源自他的母亲,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年幼的厄普代克对神秘的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真正鼓励厄普代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主要是美国著名作家E. B. 怀特。在英国留学期间,厄普代克结识了怀特夫妇,其才华受到怀特的高度赞赏。怀特当时是《纽约客》的编辑,很快便聘任年轻的厄普代克为该杂志“市井逸闻”栏目的职业撰稿人,这对厄普代克开始写作生涯起了关键作用。之后的几十年里,厄普代克笔耕不辍,留下了许多佳作。就像他自己所言:他之所以选择写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因为这个职业更适合他。厄普代克的生活经历所引发的思考,对他立志成为作家也有一定的影响。他在《自我意识》中表述,从社会环境来讲,20世纪50年代的作家很受人尊敬,一是叼着烟斗有派头,二是有社会地位,而且大都住豪华别墅。给人的感觉是,作家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使他立志当一名作家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自幼患上的牛皮癣症。他之所以选择写作,是因为当作家只通过作品与外界接触,从而避免了带着皮肤病与公众见面时可能产生的不安与难堪。在访谈中他曾提到,他知道自己是哪块料,这才选择了当作家。他说,他也愿意当个漫画家。如果自己能歌善舞,也可以当个歌唱家、舞蹈家。总之,是想当一个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人,但不想当挣工资的奴隶。对于厄普代克而言,人生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4702.约翰·厄普代克满意的人生
      厄普代克对人生满意的流露,曾出现在不同的访谈中。对厄普代克来说,所谓美好的人生,应该是自我感到满足的人生。
      厄普代克“满意人生”的基本要素大致可分为四点。其一,平等、自由的政治环境。这表现在他对平等、自由的阐述中。他希望平等、自由像两只蓝色的知更鸟,伸展双翅在美国的上空飞翔。其二,安全、平静的生存环境。厄普代克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有亲历过暴力,因此喜欢过安宁的日子。其三,天伦、祥和的家庭。厄普代克理想中的生活是家庭生活的安逸、舒适。他认为,家庭是最好的生活空间。稳定的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基本的写作条件。厄普代克“满意人生”的第四要素是实现自己的梦想。他说过,他的梦想是当作家,而且已经梦想成真了。因此,他认为美国梦至少在他的身上已经实现了。但是在另外的访谈中,厄普代克表示对自己人生目标的期待并不太高。他只想过正常人的生活,并不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作品只是人生的一种沉淀。这就是说,从厄普代克所塑造的人物身上,可以把握其人生的基本轮廓:此人有学问、有思想,但其聪明程度不会超过每一个人。情趣也与他人别无二致:吸烟、喝酒、欣赏漂亮女人、溺爱妻子,甚至溺爱情人、疼爱孩子。就厄普代克的一生而言,“满意人生”的基本要素他都达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4703.约翰·厄普代克乐观的人生
      从他对自己人生的满意度来看,从他对人的兽性的宽容度来看,厄普代克对人生的基本态度是乐观的。
      他对美国的前途很乐观。他说,人生总是从敞亮的过去冒险进入到黑暗的未来,有怀旧情结是正常的。美国在过去的年代里虽然多灾多难,但对美国精神来讲,总有美好的东西,总有使人振作的东西。
      厄普代克对自己的写作生涯也是乐观的。他说,如今作家再也不是以前的文化明星了。中层阶级的人们不再读书,而是转向看电视。出版更趋于学术化,出书更难了。作家与读者的世界变小了。他努力工作,目的是发表作品。为了避开干扰,为了集中精力学习和吸收,才一直住在小城镇。他说,不被人看上眼,这倒有了做自己的事的机会:偏居一隅,使你更专心、更有创造力。创造有其好玩之处。
      厄普代克对乐观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的辩证的名利观上。他认为,作家的工作就是写作,描写我们的生活。对他来讲,写作是第一重要的事。通过描写奇妙人生,也向读者展示他们的人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帮助他们弄明白,他们的人生是怎样的。因此,这项工作还是很重要的。厄普代克曾说:“我只是对人生之迷感兴趣。我何以来到这个世界?我为何为我而不是你?”他所追求的是能够体现他不同于其他人的本体意义上的差异,那就是他的作家身份。对作家而言,写作是第一位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厄普代克对人生的确进行了多层次探讨:有神学的,有哲学的,有心理学的,有人类学的,还有自身经验的总结。而且,他对自己人生的观察、理解、判断、调整和安排也是冷静、客观的。1968年,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到了中点,创作了《中点》这首诗,以文学的形式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也对自己文学创作的方向做了调整与展望。进入21世纪,特别是“9·11”之后,厄普代克通过创作表达出了更多的人生感悟和洞见。 2006年,74岁的厄普代克创作出以“恐怖主义”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恐怖分子》。这部小说以一种完全迥异于一般恐怖题材小说的内容,以及完全出乎大众期待视域的角度而创作,又一次传递出作家从宗教的角度对人类世界的启示性关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8 10:11 编辑

      4704.约翰·厄普代克人物访谈
      Q:你是怎么决定成为一个作家的?
      A:我母亲想当作家,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常看她坐在打字机旁敲敲打打。虽然我小时候最喜欢画画,但估计当作家的念头这时已经钻进我脑子里了。
      Q:你的名字多年来一直同《纽约客》连在一起,你对此有何感想?
      A:很高兴。12岁时阿姨给我订了份《纽约客》,作为圣诞礼物,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世上最好的杂志。1954年他们刊登了我的诗和小故事,这可是我文学生涯中的重大转折。编辑的细心程度以及他们对喜爱作品的感激程度是其它杂志所无法相比的。我也喜欢他们的版式—在文章结尾处署名,所有人的字号都一样大。
      Q:有一次你在谈《兔子,跑吧》时说过,开始写小说时想描写一种战战兢兢躲躲藏藏的生活。你为什么对这种生活如此有兴趣?
      A:在1959年的美国社会,我身边这种胆小的人多的是。我自己内心也有一定程度的恐惧和躲闪。这种人靠不住,不会作承诺,在社会中不会全力以赴。我把哈利想象成一个打篮球的小伙子,当时在高中里每个人都想当篮球明星。你有运动员的潜力,长得又高,心里觉得自己到18岁一定能成个人物,结果到了那时却一切都在走下坡路。于是哈利蓄积了许多特性,甚至有了“兔子”的外号。兔子东躲西藏,兔子性欲旺盛,兔子紧张,兔子喜欢草地和蔬菜。他的形象这样触手可及,我对他的神经反应、说话方式都成竹于胸,也许多半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Q:从50年前开始写“兔子系列”时起,你就试图调和人类渴望终身伴侣和对性自由的不时之需之间的关系。你现在有结论了吗?
      A:人脑是很好奇的,所以要人类带着这样的大脑去安于一夫一妻制是很困难的。一夫一妻制是社会的选择,因为容易管理。然而我一生中见识了很多婚姻的破裂(60年代之前之后都有),因为每个人(不光是年轻人,中年人也一样)都觉得有权利拓宽自己的性口味。富人更是如此。弗洛伊德将幸福和性联系在了一起。如果你床上好,你就好。但这种性满足是很难达到的。即便你达到了一次,它也会很快溜走,所以持续的不幸福成了我们生活的特征。
      Q:你太太对你的小说有何反应?《时代》有一次引用你的话说她从来不会完全肯定你的小说?
      A:玛丽是个很难得的敏锐的读者,她几乎总是对的。如果我在小说中保留了她不欣赏的写法,也是因为我内心爱开玩笑、鲁莽的一面在作怪。通常我只在完成或卡壳的时候才会让她看,我从来不会贬低她的意见,她对提升我的写作很有一套。
      Q:暴力在你的小说里是缺席的,有评论认为这影响了小说的写实性,因为我们的世界中有很多暴力存在。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A:我的生活里就没有暴力。我没打过仗,连架也没打过。我不认为一个和平的人应该在小说里假装暴力。纳博科夫写的那种血淋淋的事情,对我来说更像文学而不是生活。我对我笔下的人物有一种温情,不允许自己对他们施暴。如果有一天大屠杀真的出现在我面前,我肯定自己能够提高表述暴力的能力;但如果没有的话,我们也不要为了时髦的幻想而滥用在出版业中的特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8 17:50 编辑

      4705.《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个飞行大队驻扎在地中海的“皮亚诺扎”岛上。这是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上校一心想当将军,为了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千方百计博取上级的欢心。他一次次任意增加部下的轰炸飞行任务,意欲用部下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的升迁。这支部队里还有两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一个是一本正经而野心勃勃的谢司科普夫少尉。他毕业于预备军官训练队,大战爆发他颇为高兴,因为战争使他有机会可以每天穿上军官制服,用清脆、威严的嗓音对那些就要去送死的小伙子大喊口令,而他自己由于视力不佳,且有瘘管病,所以没有上前线的机会。他为了邀宠上级,飞黄腾达,就发疯似地专心训练自己的中队,求得在检阅中获胜。由于他研究出不挥动双手的行进队列,被人称为“名不虚传的军事天才人物”,从此迅速步步高升,最后当上了中将司令官。另一个是食堂管理员米洛,他貌似“忠厚老实”,可是赚钱有术,以伙食采购为名,大搞投机倒把,办起了一个跨国公司。他用大批飞机走私,甚至还雇用敌人的飞机为公司运输,向敌人承包保卫桥梁等等。后来居然成为国际知名人物,当上欧洲不少城市的市长和马耳他的副总督。
      本书主人公约赛连就生活在这个绕着战争怪物旋转的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他是这个飞行大队所属的一个中队的上尉轰炸手。他满怀拯救正义的热忱投入战争,立下战功,被提升为上尉。然而慢慢地,他在和周围凶险环境的冲突中,亲眼目睹了那种种虚妄、荒诞、疯狂、残酷的现象后,领悟到自己是受骗了。他变严肃诚挚为玩世不恭,从热爱战争变为厌恶战争。他不想升官发财,也不愿无谓牺牲,他只希望活着回家。看到同伴们一批批死去,内心感到十分恐惧,又害怕周围的人暗算他,置他于死地。他反复诉说“他们每个人都想杀害我”。他渴望保住自己的生命,决心要逃离这个“世界”。于是他装病,想在医院里度过余下的战争岁月,但是未能如愿。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上级规定的次数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准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最后,约赛连终于明白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原来是个骗局,是个圈套,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个世界到处都由第二十二条军规统治着,就像天罗地网一样,令你无法摆脱。他认为世人正在利用所谓“正义行为”来为自己巧取豪夺。最后,他不得不开小差逃往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8 17:50 编辑

      4706.《第二十二条军规》赏析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黑色幽默出现于六十年代,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这一流派的作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他们用放大镜和哈哈镜把这种荒谬和压迫加以放大、扭曲、变形,变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更加反常无理,丑恶可憎,其中也寄托了他们无可奈何的悲观和痛苦心情。因此有人把黑色幽默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第二十二条军规》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一个飞行大队为题材,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描述战争。本书的要旨,正如作者自己说过的那样,“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我也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结构中的个人关系。”所谓“第二十二条军规”,其实“并不存在,这一点可以肯定,但这也无济于事。问题是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这就更加糟糕,因为这样就没有具体的对象和条文,可以任人对它嘲弄、驳斥、控告、批评、攻击、修正、憎恨、辱骂、唾弃、撕毁、践踏或者烧掉。”它只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残暴和专横的象征,是灭绝人性的官僚体制、是捉弄人和摧残人的乖戾力量。它虽然显得滑稽可笑,但又令人绝望害怕,使你永远无法摆脱,无法逾越。它永远对,你永远错,它总是有理,你总是无理。海勒认为,战争是不道德的,也是荒谬的,只能制造混乱,腐蚀人心,使人失去尊严,只能让卡思卡特、谢司科普夫之流飞黄腾达,迈洛之流名利双收。在他看来,战争也罢,官僚体制也罢,全是人在作祟,是人类本身的问题。海勒的创作基点是人道主义,在本书中着重抨击的是“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人物众多,但大多根据作者的意念突出其性格的某一侧面,甚至夸大到漫画式、动画式的程度,而有的则是象征性的。如卡思卡特着重表现了官僚体制的专横无理,迈洛着重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谢司科普夫着重表现的是军事机器残害个性。就连本书主人公尤索林,重点描写的也在于他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尤索林是个被大人物们任意摆布的“小人物”,是个荒诞社会的受害者。他有同情心、是非感和正义感,他曾愤慨地指出:“只消看一看,我就看见人们拼命地捞钱。我看不见天堂,看不见圣者,也看不见天使。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种正直的冲动,利用每一出人类的悲剧捞钱。”可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他由于正直、善良,反被人看成是疯子。他深感对这样一个“世界”无能为力,逐渐意识到只能靠自己去选择一条求生之路,并最终逃往一个理想化了的和平国家——瑞典,完成了“英雄化”过程,成为一名“反英雄”。
     《第二十二条军规》之所以能一鸣惊人,成为“经典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作者在艺术技巧上的创新。在这部作品中,海勒摒弃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手法,一方面采用了“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有意用外观散乱的结构来显示他所描述的现实世界的荒谬和混乱,只用叙述、谈话、回忆来组接事件、情节和人物,另一方面又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事件和人物极度变形,一件件,一个个都变得反常、荒诞、滑稽、可笑,描绘出一幅幅荒诞不经的图像来博得读者的凄然一笑,并且让人在哭笑中、在哭笑不得中去回味、去思索。作者还充分运用象征手段来传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的看法,其中寓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正如有的论者指出的那样,这部作品“看来胡搅蛮缠,其实充满哲理,因为只有高度理性的人才能充分注意到事物中隐含的非理性成分。”本书的语言也极有丰采,充分显示了黑色幽默文学的语言特点。用故作庄重的语调描述滑稽怪诞的事物,用插科打诨的文字表达严肃深邃的哲理,用幽默嘲讽的语言诉说沉重绝望的境遇,用冷漠戏谑的口气讲述悲惨痛苦的事件,当然本书也存在寻求噱头和繁复冗长的缺点。
海勒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过:“我要让人们先开怀大笑,然后回过头去以恐惧的心理回顾他们所笑过的一切。”看来,这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4707.《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
      主人公约翰”尤萨林上尉”﹙Captain John Yossarian﹚是美国陆军第27航空队B-25轰炸机上的一名领航员兼投弹手,他渴望保住自己的性命。根据司令部规定,完成25次战斗飞行的人就有权申请回国,但必须得到长官批准。当尤萨林完成32次任务时,联队长卡思卡特上校已经把指标提高到40次了。等他飞完44次,上校又改成50次。当他飞完51次,满以为马上就能回国了,定额又提高到60次。因为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军人必须服从命令,即使上校违反了司令部的规定,在他飞完规定次数后还叫他飞,那他也得去,否则他就犯下违抗命令的罪行。所以无论他飞满多少次,上校总可以继续增加定额,而他却不得违抗命令。如此反复,永无休止。官兵们的精神已近乎崩溃,可谁也不可能停飞。于是他逃进医院装病,军医说他是“在白费时间”,他“当场就决定发起疯来”,因为根据条例,精神失常的人是不准上天飞行的,但只能由他本人提出申请。而一个人在面临真正的危险时却担心自身安全,就证明他神智清醒。于是就产生了如下逻辑:如果你疯了,只要你申请就允许你停飞。可你一旦提出申请,就证明你不是疯子,还得接着飞。最后,尤萨林终于明白:“这里面只有一个圈套……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这也是作者写在小说扉页上的一句话。
     “我敢打赌,它根本就不存在。”尽管他确信无疑,可那又有什么用呢?问题在于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而更糟糕的是,它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内容或条文可以让人们嘲笑、驳斥、指责、批评、攻击、修正、憎恨、谩骂、啐唾沫、撕成碎片、踩在脚下或者烧成灰烬。
      最后,他不得不开小差逃往中立国瑞典。
      在海勒的世界里,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神秘的代名词,象征了一种具有超自然的、能操纵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这里既有现代官僚机器的异己力量,也包含了某些神秘,即海勒自己所感到的不可捉摸、无力把握的异己力量。对于海勒来说,美国政府只是一个穷兵黩武、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军事官僚集团。这样的集团无论对国内百姓还是对海外士兵都实行严密的控制。谁也摆脱不了那如同魔力般军规的约束。可见,第二十二条军规所造成的意境明显带有超验的、永恒的色彩,否则,它何以从一个专有名词进入美国人的日常语言?
      具有无上权力和随意性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并不存在而又无所不在,是一种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疯狂的象征。它既是一项具体而荒谬的法律条文,更是一种抽象的专制现实。它永远对,你永远错;它总有理,你总没理。它总是与灭绝人性的官僚体制如影随形,使你永远无法摆脱,无法逾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遭遇大大小小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其实就是形形色色的制度陷阱,通常在资源被强势一方所垄断,当事人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或权利不平等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它类似“霸王”条款,简直就像是为官员权力寻租或行政免责而量身度造的。比如在某些国家,你要当医生就必须先获得从业资格,而资格的认定条件却是“行医××年以上”。也就是说,要取得从业资格必须先有从业经历,可没有从业资格你却无法取得从业经历。
      过去单位分房和评职称、评奖过程中产生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最多。它们通常都采取“群众评议,领导拍板”的所谓民主集中制方式,给暗箱操作留下巨大空间。总是先成立一个带倾向性的评委会,通过不断制造针对某些人群的新规则,抬高他们的门槛,发布一轮又一轮的排行榜,等到评选程序复杂到足以把所有人都搞晕时,才有机会把不希望的人选打压出局,从而把有某种背景的人选推上去。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规则或者说“土政策”通常是上级比着自己鞋后跟划定的,对下的刚性和对上的弹性都很大,所以执行起来既要坚持制度的原则性,又要把握政策的灵活性,结果自然会因人而异,就看解释权在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8 18:11 编辑

      4708.《第二十二条军规》作者
      海勒于1923年5月1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科尼岛区,父母是俄国犹太移民。5岁时,父亲去世,他和哥哥、母亲只好自谋生路艰难度日。批评家认为,海勒独具特点的玩世不恭、街头式的机智幽默就是童年在布鲁克林的科尼岛的火热生活中形成的。1941年海勒于亚伯拉罕·林肯高中毕业,1942年10月参加美国空军第12军团,驻防科西嘉,并作为侧翼投弹手执行轰炸任务共60次。1945年海勒作为空军上尉退役;同年9月3日与雪莉·海尔德结婚,并按美国兵役法就读于南卡罗莱纳大学,不久转入纽约大学,1948年获英语学士学位。1949年又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并作为1949-1950年度的富布莱特学者赴牛津大学访学。此后,他曾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纽约市大学任教,当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在他的交往圈子中,过从甚密者是马里奥·普佐和库特·冯尼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4709.约瑟夫·海勒个人经历
      海勒(1923一)美国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纽约大学。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得到富布赖特研究基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一年。1950到1952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校任教。此后即离开学校,到《时代》和《展望》等杂志编辑部任职。1961年,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一举成名,当年即放弃职务,专门从事写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9 23: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