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4690.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获得荣誉
      除小说诗歌外,还发表过贬抑托马斯·曼的评论,和4卷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译作和论述。70年代,他的声望达到顶峰,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8 09:27 编辑

      4691.《微暗的火》
     《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所有小说中最奇特的一部。它怪模怪样的一问世,差点把正统的批评家吓着,甚至连先锋批评家也认为它不是小说,例如戴维·兰普顿认为它的“杂交形式”使人对“小说”一词的意义产生怀疑。
      这部小说由前言、一首四个篇章的长诗、评注和索引组成。单看这以评注为主体的四板块结构就不能不令人生疑。据说纳博科夫是在翻译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过程中产生了灵感,其注释部分的页码超出译文部分达十倍之多。作为一个前卫性的探索作家,纳博科夫一直在寻找独创的小说形式。这种以评注为主体的互文结构,反映了纳博科夫的一个观点:“人类生活无非是给一部晦涩难懂而未完成的杰作添加的一系列注释罢了。”
     “微暗的火”首先是包含四个篇章的长诗的名字,正如金波特评注部分所点明的那样,它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雅典的泰门》第四幕第三场,也即“那位愤世嫉俗的贵族对三名窃贼谈话那一段落”。莎士比亚的原文为:“太阳是个贼,用他的伟大的吸力偷窃海上的潮水;月亮是个无耻的贼,她的惨白的光辉是从太阳那儿偷来的;海是个贼,他的汹涌的潮汐把月亮溶化成咸的眼泪。”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一方面金波特从谢德诗歌中偷来了银色炫目的光让众人关注他的赞巴拉故事,另一方面,谢德所写的诗歌也像太阳一样,也是个贼。它以无可置疑的崇高艺术引诱了金波特离题却精彩的注释并窃夺了该注释的合法性。
      这部小说的结构确实十分奇特,全书是以“前言”、“诗篇”、“注评”和“索引”四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999行诗,仅占全书十分之一,后一部分则是对长诗所做的繁琐注释,“前言”和“索引”也纯属虚构。纳博科夫的意图是要读者与作者合作,通过反复对照阅读,自行在头脑中构成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这部作品恰恰又与纳博科夫自己的写作方法吻合。他一般在创作时并非按顺序一章接一章地写下去,而是零零碎碎地写在卡片上(《微暗的火》中的主人公谢德就是这样写诗),最后再把它们颠来倒去的整理安排成篇。纳氏还喜欢用冷僻的词藻,因此,有的西方评论家说他操纵笔下人物如操纵木偶,语言如蝶翼上绚丽的色彩(纳氏本人是位收集蝴蝶品种的业余爱好者),认为他是福克纳以来美国最重要的一位作家,或是乔伊斯以来最有风格、最具独创性的作家。
      这篇小说梗概是:诗作者是美国阿巴拉契亚州(虚构的州名)的著名诗人、华兹史密斯大学教授约翰·谢德。这首分成四章的诗一共有999行,谢德花了不到20天写完。后来有一名罪犯误认谢德是判他入狱的法官而将他枪杀。(谢德住在法官的隔壁,长相也有点像法官。)真正住在法官房子里的另一个教授查尔斯·金波特实际上是遥远的“白色国度”赞巴拉国的前国王,1958年5月1日被废黜后隐姓埋名躲到这个美国大学里教书。他一天到晚沉浸于赞巴拉的历史之中,忧心忡忡地等着一个化名格拉杜斯的杀手来杀他。当他得知谢德在写一首长诗的时候,想让谢德把赞巴拉的历史写进这首诗里,让真实的赞巴拉永存于伟大的诗中。谢德很有名,在美国的诗人排名中“差一步排在弗罗斯特之后”。在遥远的赞巴拉,谢德的诗作也曾脍炙人口,连王后迪莎都曾把谢德的诗抄在自己的摘记本里。
      金波特决心已下,题目都替谢德想好了,叫《孑然一身的国王》。但谢德虽然对赞巴拉的故事有兴趣听一听,却不想写进自己的诗里,对金波特的追问一直以哼啊哈的态度来打发。谢德去世之后,金波特拿到了手稿,读完之后,气愤地发现这首诗里,“我一直怀着催眠师的耐心和情人的激情催逼他接受我所提供的错综复杂的题材,根本就一点也没有。”这是首什么诗呢?金波特刻薄地说这是“一位阿巴拉契亚地区的知名人士模仿蒲柏的韵律风格写的一首相当老派的自传体叙事诗。”
      金波特没有泄气,他决心利用他独有的财富——手稿来行使他的编辑权,撰写他独特的注释。他声称:“我在诗中,尤其是啊,尤其是在那些宝贵的异文中,这儿那儿都发现了不少我那种思绪的回响和彩饰亮片儿,我那光荣业绩泛起的一阵阵涟漪余波。”经过仔细地分析甄别,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异文”许多是金波特自己杜撰的。另外,据金波特自己解释,“我对这首诗的注释,不过是试图拣出那些回响,细致的火浪,微暗的点点磷光和无数潜在的受惠于我的地方罢了。”
      这本小说还有另几种读法,喜爱金波特的读者可以发现金波特可能是那家学府俄语系中的一个腐儒教授波特金,幻想自己成了赞巴拉国王。而喜爱谢德的读者可以发现书中虚构的阿巴拉契亚可能就是赞巴拉,长诗和注释也可能皆出自诗人谢德之手,等等。调皮的金波特最后还意味深长地说了:“我也许在另一个校园里,变成了一个上了年纪,快乐而健康,异性恋的俄国佬,一名流亡作家,没有名望,没有未来,任什么也没有,而只有他的艺术。”
     《微暗的火》是对小说体裁的一次极为成功的颠覆,它的后现代性还表现在主旨的转变。它是一本绝对的认识论不确定性文本,对它至少有六种明晰的假设:
     (1) 金波特一直在讲真话并只讲真话。谢德的诗《微暗的火》确实是金波特本人的传记,一部间接的,掩饰得很绝妙的传记。金波特就是查尔斯二世,赞巴拉前国王。
     (2) 金波特确实是赞巴拉的流亡国王,他的故事是真实的,但是他错误地把谢德的诗当成他自己生活的曲折的反映。
     (3) 金波特是俄国流亡者,本名叫波特金。关于赞巴拉的一切全是幻觉。不言而喻,谢德的诗肯定与赞巴拉国无关。
     (4) 金波特是俄国流亡者,不仅赞巴拉是幻觉,连有关谢德的一切都是幻觉。
     (5) 谢德没有死,因此也就没有什么金波特、波特金或查尔斯。
     (6) 一切——赞巴拉及国王、谢德和他的诗是被一个既不叫谢德也不叫金波特的人构建出的。他是谁?或许是纳博科夫?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因此我们知道在发生一些事情,却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么大的认识困惑必然导致了认识的崩溃和对本体的质疑。如果我们相信前面两个假设,王国就存在;反之,就不存在。这样在《微暗的火》中,我们就从现代主义的“世界能否认识”转向了“世界是什么?”这一本体的问题。纳博科夫的三部作品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向:《塞巴斯提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一部现代主义的成熟作品,《洛丽塔》是过渡作品,而《微暗的火》则是典型的后现代作品,它正如玛丽‧麦卡锡所说,“是一个玩偶匣,一块瑰丽的宝石,一个上弦的玩具,一次疑难的棋局,一场地狱般的布局,一个捕捉评论家的陷阱,一部由你自行组织的小说。”
      在这本小说里,纳博科夫的确什么也不在乎,他没有“总的思想要去开拓”,没有想把道德理想灌输给谁。在这里,所有的情节尚在熔铸之中,原生态的艺术全身心地展示了自身。纳博科夫把滚烫的乡愁、对艺术的迷恋、沉思的癖好、对痛苦的玩味全部包裹在热切的幽默里奉献给了20世纪。尽管20世纪的读者有他们自己读书的习惯,“不理解幽默本身是伟大的,不需要附加什么道德说教。”
      纳博科夫由于1955年那部争议性很大的小说《洛丽塔》而遐迩闻名,当时西方一般读者大都视他为一部通俗畅销书作者,纳博科夫对此大不以为然。美国作家兼评论家怀特·麦克唐纳认为纳博科夫写《微暗的火》,好像是带着一种高傲的微笑,对广大读者说:“你们认为我是个畅销书制造者,那就请读读这部作品试试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8 09:37 编辑

      4692.《阿达》
     《阿达》是纳博科夫晚年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本人最长最钟爱的一部大作。但因其晦涩难懂而使不少评论家望而却步。《阿达》的问世,如同作者另一篇风靡全球的小说《洛丽塔》一样,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并引起了一场争论。著名文艺评论家阿佩尔在《纽约时代》 杂志书刊栏首页发表文章, 称赞作者又创作了“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说纳博科夫本人已经与当代文学的三大巨擘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并驾齐名。还有一位批评家要求授予纳博科夫诺贝尔文学奖, 声称:“如果纳博科夫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 那唯一的原因只能是该奖不配纳博科夫。”
      在读者界里,《阿达》同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虽然没有《洛丽塔》那样风靡全球,但在美国依然是当年度畅销小说之一,名列排行榜第四,仅次于《教父》 、《爱情机器》和《一位裁缝师的自白》 。
      小说的梗概大致是:1884 年夏天,小说的男主人公14岁的少年万温来到阿尔季斯庄园姨妈家做客。姨妈玛林娜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名叫柳谢塔, 才8 岁。大女儿阿达12 岁,过几天就是她的命名日。阿达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显得早熟,“性感少女” 般地迷人。万温刚一到来, 立即被阿达吸引住了。阿达对表哥的到来也感到高兴, 因为有了一个玩耍的男孩伙伴。于是她带着万温参观庄园,与表哥一块儿玩各种游戏,两人每天形影不离, 玩得非常快活。不久, 两人渐渐地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不可一日不见,即使晚上睡觉时也是梦想着对方。随着在一起相处的日子越来越多,这种感情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互相渴望着对方,特别是男主人公万温对表妹的占有欲越来越强烈。起初, 他们偷偷地接吻,继而相互拥抱,触摸,终于有一天在大家都去看戏的晚上,他们借口留了下来,在玩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偷吃了人类的“ 禁果”。
      自从尝到了“禁果”的甘甜之后,他们的关系一发不可收拾,两人利用一切场合,寻找一切机会,随时随地享受偷吃“ 禁果”甘甜的快乐。阳台上,浴室里,草丛中,树林里,阁楼上,琴房里,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纵享激情快乐的美好回忆。遗憾的是,暑假结束了。万温不得不告别美丽的阿尔季斯庄园,离开心爱的表妹阿达。分别前,两人在林中发誓,私订终身。分别后, 两人用暗语通信,互吐思念之情。以后, 每年的假期万温都来到阿尔季斯庄园, 与阿达一起共度欢乐的时光, 同享激情的快乐。但是,他们的幽会不时被妹妹柳谢塔打搅,柳谢塔总是好奇地缠着万温要和他一起玩。因而,万温和阿达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支走这个小淘气鬼,或哄或骗,或打或骂,甚至恐吓威胁。随着岁月的流逝, 柳谢塔渐渐长大了,出落成一个标致的大姑娘。她不仅知道了姐姐阿达与表哥万温之间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也深深地爱上了表哥, 不惜以身相许。但是风流的表哥在和她玩玩之后,却不能给她任何许诺。深感痛苦的柳谢塔自知无法取代姐姐在表哥心中的位置,得不到万温的爱情,遂跳江而死,成了爱情的牺牲品。万温与阿达的这种关系一直持续了10多年。这期间,万温已大学毕业,开始了医生生涯。阿达也继承了母亲的职业,进入了演艺界。一次,万温的父亲杰蒙到万温的寓所里来看望儿子,无意中发现了阿达也在这里,他问万温是怎么回事。
      万温吞吞吐吐,不敢正面回答。杰蒙猜到了儿子的难言之隐,于是与儿子进行了一场严肃的交谈。原来,万温与阿达是同胞兄妹。20多年前,万温的父亲杰蒙和阿达的母亲玛林娜曾是一对人,他们在一起生下了万温。后来由于玛林娜演艺的职业生涯使她东奔西飞,不能经常在家照顾儿子和丈夫,于是她把这一职责交给了孪生妹妹阿克娃。天长日久,杰蒙与阿克娃的感情日渐笃深,二年后,杰蒙突然宣布与阿克娃结婚。玛林娜只好自食其果,带着痛苦和腹中的阿达嫁给了杰蒙的同龄堂弟丹尼拉。1884年,当万温来到阿尔季斯庄园时,他的母亲阿克娃已因病去世。在父亲的苦苦劝阻下, 万温答应与阿达分开。1905年,阿达与一位名叫安德烈的男子结了婚。但在此期间,他们仍不时地安排约会。与此同时,万温与阿达的亲人也相继谢世。1922年, 当丈夫安德烈去世之后,阿达立刻飞往瑞士,与万温汇合,两人甜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们不时地外出捕捉蝴蝶,上山散步,撰写回忆录,回忆当年的风流往事。本篇故事即是他们的回忆记录。
      阅读《阿达》, 我们始终感觉到作品的对话性、辩论性和颠覆性。话题可能是某种思想或观念,对象可能是某个作家或人物等等。在对话和辩论中,作者始终以反传统的面貌出现,即充当反方的角色,将传统的思想和观念颠覆,树立一种新的话语。《阿达》开篇即戏仿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篇首语“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将它换成“ 幸福的家庭各各不同,不幸的家庭家家相似”。在这句话中看似只换了一个词, 但整个句子的意思全颠倒了。如果说《安娜‧卡列尼娜》中重点讲述的是各各不同的几个不幸家庭的故事,那么在《阿达》中,纳博科夫则强调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幸福家庭:即万温与妹妹阿达组合的家庭。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因外遇伏伦斯基而导致了自己和家庭的不幸, 然而在《阿达》中,万温与妹妹阿达的结合却是那么的幸福。
      这里,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纳博科夫在与托尔斯泰进行着某种对话,颠覆了后者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出了自己的家庭道德观。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禁止与血缘亲属通婚或发生性关系是人类的共识,现实生活中这种**关系为人们所不齿。即使在文学作品中,虽有不少作品对这种关系进行过描写,但却没有哪一位作家像纳博科夫那样如此公开大胆地描写兄妹关系的无忌,并声称这种关系的正常和美好。恰恰相反,在诸多乱伦母题的作品中,我们读到的,要么是主人公只有精神上**的欲念和渴望,而无实质性的**行为,如《儿子与情人》中的莫雷尔太太对儿子的渴望,《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对妹妹的欲念;要么虽然发生了乱伦行为,但完全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如《俄狄浦斯王》 中的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要么即使有**行为,也是暗中往来,偷鸡摸狗,决不张扬,如《雷雨》中后母繁漪与周萍的**;在作者的另一篇同一题材小说《洛丽塔》中,主人公亨伯特也不敢向外暴露自己与继女洛丽塔之间的实质关系,而以父女家庭遮人耳目。
      总之,在以往的诸多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现象都是犯忌的,属于被禁止行为之列。凡是有乱伦行为哪怕是只有**意念的人,都要受到惩罚,这是一项传统的游戏规则。莫雷尔太太在失去了“情人”儿子之后,作为感情上的无家可归者,在一无所有中一步步走向死亡;昆丁在企图保护妹妹凯蒂的贞操完全失败后,于精神毁灭和心灵绝望中了结了生命;俄狄浦斯在知道了真相后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繁漪不堪心灵的重负,最后走进了疯人院;亨伯特终于良心发现,在杀死情敌后被捕入狱卒死狱中。总之,**禁忌,这是人类生活的道德准则,违背不得,谁要是违背了,破禁犯忌了,必然走向命运的悲剧结局,走向不幸。
      然而,当我们阅读《阿达》时,我们的观念被颠覆了,传统禁忌被推翻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另外一个世界,体验的是另一种感觉。故事发生地阿尔季斯庄园,这是一个人世间的世外乐园。在这个乐园里,不仅自然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这里人们的生活也是像自然界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其乐融融。我们的主人公们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走进了人的自然本态,展现了人的自然本能,体验着人的自然情感,享受着激情的快乐。这里没有什么禁忌,只有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灵与肉的统一。这里我们感觉不到主人公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任何羞怯感和犯罪感,相反,却和主人公们一道体验着生命激情欢畅淋漓流泻的快感。如果说,万温与阿达最初几年在阿尔季斯庄园的“浪漫史”只能算作不更事少年男女在一起的玩耍和游戏,那么,几年之后,当他们都已长大成人,特别是在杰蒙告诉儿子真相以后,万温与阿达如果再继续发生*关系就是犯大忌了。按照传统作品的处理方法,万温听到父亲的话后,会感到震惊,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虽不至于刺瞎双眼,但最起码应该停止这种关系。然而我们的主人公却不是这样,他为这件事被父亲发现了感到懊丧。
      迫于父亲的压力,他虽口头答应离开,但实际上并没有放弃与阿达的约会,最后发展到与阿达同居,两人幸福和谐地生活着,直至老死。这里,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传统文学批评认为, 任何一部作品都应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不是作者的杜撰世界,应该提出和解决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对读者有所教益。但纳博科夫却终生反对所谓的“思想文学”,反对在他的作品中寻找道德的说教和直接的教育意义。他认为,文学既不教你什么,也不回答“什么是生活的意义”等问题,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即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一种与“其他存在形式相关的一种感觉,在这里,艺术(好奇心、柔情、善良感和兴奋)是标准 ”。 当读者感觉到“一阵突然的冷颤” ,“毛发倒竖” , 而这种效果不是因为实际的寒冷而是由于作者文字的叙述力量,此刻,该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阿达》的故事即是纳博科夫上述思想的最好说明。在这篇故事中,从头至尾没有涉及任何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没有进行道德说教。副标题虽为“家庭纪事”,但却不像传统的家庭纪事小说那样,通过一个家庭(家族)的兴衰史来反映社会的变迁,也没有通过家庭成员命运的发展来给予任何道德警示,甚至对主人公的生平传记即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最基本的要素也是略带而过。相反,对阿尔季斯庄园,对主人公万温与阿达的罗曼史却不惜笔墨,重金描绘,呈一种自然状态,让你和主人公们一道享受“多么自由,多么无拘无束的爱情”的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4693.《黑暗中的笑声》
      本书一九三二年在柏林写成,书名为《暗箱》,在巴黎、柏林两地出版,一九三六年由韦·洛伊译为英文,用原名在伦敦出版,一九三八年由纳博科夫本人作大幅度修改并重译后在纽约出版,更名《黑暗中的笑声》。小说仿效二三十年代电影中盛行的那种廉价三角恋爱故事,一开始就以电影为题,引出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男主角欧比纳斯想用动画片这种新技巧让古代大师的画作“活动起来”,提议与讽刺画家雷克斯合作。欧比纳斯对影院引座员玛戈一见钟情,“着了魔似的爱看电影”的玛戈一心梦想当影星,当她确信他属于能为她“登上舞台和银幕提供条件”的阶层时,便决定与他来往。欧比纳斯为招待明星而举办的宴会,则为玛戈与昔日情人雷克斯重逢创造了机会,由此构成三角关系,直到小说以悲剧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8 09:52 编辑

      4694.《兔子四部曲》
     《兔子四部曲》,是美国当代文学大家约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有着“美国当代社会断代史”之称,这四本书记录了美国社会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种种变迁,因其生动的文笔和深刻的理解,而两次获得普利策奖。
     《兔子四部曲》,已经历史考验,乃为传世名著,无需多言。分别是《兔子四部曲之一兔子跑吧》《兔子四部曲之二兔子回家》《兔子四部曲之三兔子富了》《兔子四部曲之四兔子安息》。最近有了第五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8 09:54 编辑

      4695.《兔子四部曲》作者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年3月18日-2009年1月27日),美国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作家、诗人。著作《Rabbit is Rich》和《Rabbit at Rest》分别在1982年和1991年荣获普利策奖。厄普代克被公认为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文风对许多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4696.约翰·厄普代克基本简介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年3月18日-2009年1月27日),美国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作家、诗人。著作《Rabbit is Rich》和《Rabbit at Rest》分别在1982年和1991年荣获普利策奖。
      约翰·厄普代克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雷丁,父亲卫斯理(Wesley R. Updike)是高中数学教师,母亲琳达‧格雷斯‧霍耶(Linda Grace Hoyer)是一名作家,热爱写作,一度是《纽约客》的撰稿人。厄普代克年少时,常常看到母亲坐在打字机前敲敲打打。厄普代克小时有口吃的毛病,又患牛皮癣。从小嗜读推理小说,喜欢的作家有阿嘉莎·克莉丝蒂,后来在母亲的鼓励下尝试写作。
      1950年在哈佛大学攻读英文系,1953年娶牧师女儿玛丽‧潘宁顿(Mary Pennington)为妻,并曾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年。返美后成为《纽约客》杂志(The New Yorker)“城中话题”(Talk of the Town)专栏作家,辞去《纽约客》工作后专事写作,为了解决经济压力,他养成了每天必写5页纸的习惯,并长年定居麻州新英格兰区(New England)。1958年,厄普代克出版诗集《木匠母鸡和其他驯兽》(The Carpentered Hen and Other Tame Creatures),隔年《贫民院义卖会》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4697.约翰·厄普代克创作生涯
      他的作品充满性描写,在当时是一种文学禁忌,如《夫妇们》(Couples,1968年),撰写露骨的性爱情节,有换妻派对,惹起争议。2008年英国《文学评论》杂志称其“现代文学中粗鲁、不得体或荒谬的性描写段落”,授予“糟糕性描写小说终身成就奖”。1967年,他的名著《半人半马怪》获得全美书籍奖;1968年,被授予奥·亨利故事奖。同年荣登当年4月26日《时代》周刊的封面,封面上的大标题是“**社会”。
      1960年出版《兔子,快跑》(Rabbit, Run),是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厄普代克以“兔子”哈利·安斯特朗为主角,继续创作有《兔子归来》(Rabbit Redux,1971年)、《兔子富了》(Rabbit Is Rich,1981年)以及《兔子歇了》(Rabbit at Rest,1990年),记录了美国自二战后40年来的社会历史的全貌,内容涉及越南战争、登陆月球、能源危机,有人称之为“美国断代史”。《兔子四部曲》中充斥着性的描写,有兔子婚外*,兔子*妻,兔子一夜*,甚至与儿媳上*,“兔子”的“一生是一段向女人身子里钻的旅程”,可以说兔子走过风光无限又危险至极的**之旅。
      1982年10月18日,厄普代克第二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故事。在1982年之前,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只有三位作家有过两次登上《时代》封面的荣誉,他们是辛克莱·刘易斯、海明威和福克纳。
      2000年,出版《哈姆雷特》(Hamlet)的前传《葛楚德与克劳狄斯》(Gertrude and Claudius)故事是哈姆雷特的母后葛楚德以及其丈夫,还有国王胞弟克劳狄斯。2003年,以短篇小说集《早期故事》(The Early Stories: 1953-1975)荣获普立兹奖(Pulitzer Pr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8 10:00 编辑

      4698.约翰·厄普代克人物评价
      厄普代克喜欢抽烟,长期患有肺癌,2009年1月27日因肺癌病逝麻州家贝弗莉庄园,自1958年发表第一部作品以来,共创作了5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30多部长篇小说,10多部中短篇小说集,两获普利策奖、两获国家图书奖以及欧·亨利奖,被誉为美国“最后一位真正的文人”,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说:“约翰·厄普代克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像19世纪的纳撒尼尔·霍桑一样,他是而且将永远是国宝。”
      杰恩·帕里尼(Jay Parini)认为“没有人可以像厄普代克那样,抓住宾夕法尼亚那个地区的空气的特殊气息与味道……《鸽子羽毛及其他》(1962)或许仍是他这方面最好的故事集。”
      尼古拉斯·米尔斯认为“如果社会历史学家们想知道美国是如何从20世纪50年代的艾森豪时代过渡到90年代的克林顿时代的,他们会发现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是必读作品。”
      厄普代克生前是呼声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每一次都与此奖擦身而过,对此他有理由不平,在他笔下的新教徒“亨利·贝克”,是美国犹太裔作家,常遇到写作障碍,尤其是在写诺贝尔奖受奖演说稿的时候,1999年贝克却意外领得诺贝尔文学奖,似乎是对瑞典人的一种嘲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4699.约翰·厄普代克人物影响
      约翰·厄普代克是20世纪后半叶美国最重要、最多产和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自50年代以来,至今已出版小说、诗歌、评论集和短篇小说集多达60部,仅长篇小说就有23部。他的各种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类奖项,囊括了几乎美国国内授予文学创作的所有重要奖项。他笔下的人物兔子哈里已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9 20: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