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4681.《魔桶》
     《魔桶》,是美国战后短篇小说中的名作,选本必选,已成了文学教材。犹太老头儿沙兹曼看中了列奥,名义上替他撮合亲事,实为自己女儿物色对象。沙兹曼的性格写得生动活泼,他摆噱头、吊胃口,活象个老滑头,却不失心地的善良。列奥的性格优柔寡断,是缺乏生活经验时青年,作者主要写他的内心活动。作品写得幽默、诙谐,这是马拉默德的一贯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4682.《魔桶》内容介绍
     《魔桶》是马拉默德的短篇著名代表作之一,被广泛列入文学教材,选家必选。作品描写犹太老头地沙兹曼,为了给他心爱的女儿物色丈夫,而挖空心思,以至不择手段,表现了他貌似狡猾而又心地善良的本质,同时,也刻划了沙兹曼的女儿和他中意的列奥的形象,在幽默与诙谐中给人以亲切之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4683.《杜宾的生活》
      本书是“译林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之一种。56岁的主人公杜宾是一位有成就的传记作家,可是家庭生活并不称心,他与妻子基蒂缺乏爱情基础,又不想离婚,同时又与情人幽会,满足自己充满矛盾和苦恼的心理需要;儿子吉拉尔德逃避越战到了瑞典,女儿毛德追求个性自由,与一位黑人老教师同居怀了孕。书中深刻揭示了一个美国中年知识分子在历经三年的精神危机中不懈的追求与苦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60年代美国社会的家庭解体和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4684.《洛丽塔》简介
      一个中年男子枪杀了名为克拉尔·昆宁的一名男性,理由只有一个,因为一位洛丽塔的少女。回溯到四年之前的夏天,亨勃特因为教学需要,临时租住在当地一位寡妇夏洛特的家里,但是在参观房间时,亨勃特对于是否确定寄住于此尚存迟疑。仿佛注定的机缘巧合,又好似冥冥的劫数牵引,夏洛特执意带领亨勃特参观自家的草坪,恰好遇到正在享受阳光浴的金发少女,四目凝视,于是成为一切故事开始的地方。
      亨勃特修养良好,被夏洛特称之为“典型的欧洲绅士气质”,他举止优雅,温文有礼,引来夏洛特青睐的同时,也吸引了情窦初开的少女,洛丽塔。本片对亨勃特迷恋豆蔻年华的少女情结渊源并未过多交代,只是透过他的日记,侧面揭示出亨勃特对房东的这位金发少女拥有着异样的热情和关注,日记中点滴的文字表达出压抑于内心的激情,他自认为“只有坠入爱河的人才能够抒写出这样的文字。”
      之后的生活平淡而宁静,但是因为一次口角争吵,夏洛特无意中看到了亨勃特的日记,刹那间明白自己对亨勃特的爱慕和付出不过是一厢情愿,更难以接受的是,对方竟然倾情于自己年仅十三岁的女儿并且陷入了恋情。也许亨勃特极力的辩解过于苍白,又或许现实的打击太过残酷,夏洛特难以抑制愤懑的情绪,抱怨丈夫的早逝才导致现在的悲剧。无法承受生命之重的夏洛特疯狂地逃出那栋被她视为梦靥的房子,正值风雨交加,不幸车祸身亡。是自己选择结束生命,还是被意外夺走?恐怕只有她自己清楚。
      亨勃特本想就此与洛丽塔白首偕老,相伴终生,怎奈生活充满了事与愿违。亨勃特发现洛丽塔逃课,放学不按时回家等反常现象,疑虑重重,开始猜忌是否对方背叛了自己。洛丽塔在多次的质问中逐渐丧失耐心,并且表现出对亨勃特的厌烦和反抗。周围的邻居和学校中谣言四起,怀疑他们之间是否真正存在“父女”关系。人言可畏,亨勃特决定和洛丽塔逃到墨西哥,在一个陌生而全新的地方开始新生活。亨勃特的想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抛弃教职和房子,轻装打点便开始了私奔生涯。
      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提出这个大胆天真想法的人,不是正处于充满梦幻般年龄的少女洛丽塔,而是人至中年的亨勃特。洛丽塔的回应“你疯了吗!你的工作怎么办?”却出乎意料的老成和理智。这也无疑给本片增添了一丝对逃离现实,追寻理想爱情的憧憬。逃亡之路很顺利,但是就在离边境不远的地方,洛丽塔因病住院。亨勃特在旅馆接到一通陌生的电话,对方言辞闪烁,却好似对他们的行踪了若指掌。亨勃特预感不妙,连夜赶往医院,打算让洛丽塔提前出院。不料对方已被一位自称是洛莉塔“叔叔”的男子带走。
      故事本该就此划上句号。时光荏苒,生活归于平静。于多年后收到一封洛丽塔的来信,告知亨勃特自己已经怀孕,并且希望随丈夫到阿拉斯加开始新的生活。但是为解决债务问题,希望亨勃特可以资助他们。信发出后一周,亨勃特亲自登门拜访,开门的洛丽塔满脸惊讶,某一刻仿佛还是当年那个叛逆的少女,只是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言谈举止之间轻佻不再,代之以几抹成熟的风韵。
      作为资助条件,洛丽塔娓娓道来当年的未解之谜:原来当年一路上跟踪他们,并从医院带走她的正是克拉尔·昆宁,而之前逃课的种种,也是为了与昆宁幽会。洛丽塔坦言,昆宁就是让她为之疯狂和迷恋的男人。亨勃特反问道,现在的丈夫难道你不爱吗?洛丽塔说,现在生活地甜蜜而幸福,两者并不一样。然而亨勃特内心希望的火种并未因时间而泯灭,仍旧劝说洛丽塔和自己一起离开,坦言自己包容她的一切,包括曾经的背叛。洛丽塔坚决地回绝了他的请求。对方或许从没爱过自己,陷入悲恸的亨勃特夺门而出,寻找昆宁,于是出现了片中开头的一幕。
      其实亨勃特的心理上多少有几分晦涩的不成熟,苦苦执着于一份已经不再属于自己的感情,就像孩童得不到想要的玩具而不肯放手。而洛丽塔被问到是如何看待自己与亨勃特之间的感情时,她只是平淡地回答,以前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已然可以坦然面对过去,开始新的生活;另一个却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很多生活中泛起的涟漪,会带来些许美好的遐想,可惜多是稍纵即逝的偶遇。很多故事有了开头,往往没有结局;或许有人苦苦追寻一个结果,却终究抱憾而归。其实多年后,回首往事,不过是雁过无痕,云淡风轻。有些人,闯进我们的生活,只是为了教给我们一些东西,便转身离开。究竟对方是否爱过自己,结果并不重要,意识到曾经甜蜜而哀伤的点滴,化为宝贵而值得珍惜的回忆,足矣。学会宽恕对方,其实亦是对自己灵魂的救赎。生命,脆弱而短暂的存在,是倾其一生难以自拔于过去,余生终日耿耿于怀;还是淡然地和过去挥手作别,领略美好而绚烂的沿途风景,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8 09:03 编辑

      4685.《洛丽塔》国内首译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洛丽塔》,但或许正因为如此,纳博科夫也没有在中国产生真正的重大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对第一个译介纳博科夫的梅绍武来说更是如此—— “我是第一个介绍纳博科夫进入中国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译文出版社要出一套书介绍美国文学,找到我的时候,我就选择了纳博科夫,因为他当时是西方很重要的一个作家,被称为‘小说之王’。
      他们本来要我翻译《洛丽塔》,但我拒绝了,这个小说讲的是一个老头和一个小姑娘谈恋爱,我不太喜欢,觉得它和我们中国的道德不太相符。但后来我看到评论,说它讽刺了美国社会,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不要把它当做一部黄色小说。它在美国也得到很高的评价,我想,它还是一部好作品吧。
      1985年,一位美国作家到我家里来聊天,听说我翻译了《普宁》,就建议我翻译《微暗的火》,说它是纳博科夫最好的作品。我看了之后觉得这部书太难翻译了,李文俊建议我选译。我花了半年的时间翻译了其中几章刊登在《世界文学》上。1999年的时候,我才又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把它全部翻译了出来。
      纳博科夫好用生僻的古典字,翻译他的书得备一本《韦伯斯特国际大词典》。他的文笔晦涩,头一遍让你云里雾里,第二遍理出些头绪,第三遍才能茅塞顿开。所以,翻译自有翻译的乐趣。像纳博科夫就尽制造谜语,有时我怎么也想不明白,等到豁然开朗就会很高兴。
      纳博科夫的作品在世界上很有名,但在中国知道他的人不多,大约是因为他没有象米兰·昆德拉那样被宣传得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4685.《洛丽塔》作者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英文: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2日-1977年7月2日),俄裔美国作家,同时也是20世纪杰出的文体家、批评家、翻译家、诗人、教授以及鳞翅目昆虫学家。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他在流亡时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俄语小说,包括俄语文学《天赋》,但真正使他成为享有世界级声誉伟大作家的是他用英语完成的《洛丽塔》。还曾发表英文小说《普宁》、《微暗的火》、《阿达》,纳博科夫的声誉在晚年达到顶峰,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1977年7月2日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4686.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人物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英: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3日 -- 1977年7月2日)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他在俄罗斯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洛丽塔》,但真正使他成为一个著名散文家的是他用英语写出的作品。他同样也在昆虫学、象棋等领域有所贡献。
      纳博科夫在1955年所写的《洛丽塔》,是在二十世纪受到关注并且获得极大荣誉的一部小说。作者再于1962年发表英文小说《微暗的火》。这些作品展现了纳博科夫对于咬文嚼字以及细节描写的钟爱。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弗拉季米尔·德米特里耶维奇·纳博科夫和他的妻子艾伦娜所生孩子中年龄最大的,是家中的长子。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出生在当时地位显赫并且富有的家庭。他的孩童时代在圣彼得堡度过。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家庭使用着三种语言俄罗斯语、英语、法语,所以纳波科夫在孩童时代就能讲三种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4687.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出生日期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出生日期按照俄罗斯儒略历的计算方法是1899年4月10日,公历算法是在1899年4月22日比儒略历的计算方法相差了12天。一些来源错误的计算出他的出生日期是1899年4月23日,与1899年4月10日造成了13天的差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4688.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生平经历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家离开苏联,前往克里米亚,他们在那里住了18个月。在克里米亚的白军起义失败之后,纳博科夫一家离开苏联前往欧洲西部开始背井离乡的生活。在1919年从俄国移民之后,纳博科夫一家在英国定居,在英国,纳博科夫成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一名学生,有计划的学习斯拉夫语和罗曼语。
      在1922年,纳博科夫的父亲在德国柏林被俄罗斯君主制主义份子刺杀,原因是他尽力掩护了他们真正的目标Pavel Milyukov,一位拥护宪法的在野党领袖。这一关于错误认知而导致误杀的情节, 反反复复出现于作者的尤其是当角色因为误解而被暴力杀害时。例如,在《微暗的火》中,约翰·席德被错认为是Zembla之王而被刺杀。6月,纳博科夫接受剑桥法文与俄文学位,并迁往柏林与家人同住,以私人教授英语、法语、网球、拳击等维生。在1923年,他从剑桥大学毕业前往柏林。在柏林用Vladimir Sirin写作,获得了一些诗人与作家应有的名誉。
      1923年,纳博科夫母亲偕妹 Elena移居布拉格,以V.D.Nabokov孀妇身份接受政府抚恤金。5月8日,纳博科夫于柏林一慈善化装舞会上,初识犹太律师之女薇拉(Vera Slonim),两人在1925年于柏林成婚。1929年,纳博科夫偕妻赴巴黎;1934年他们的儿子Dmitri出世;1937年,纳博科夫与薇拉移居巴黎,以避日渐蔓延的纳粹祸乱。
      在欧洲生活的这些年里,纳博科夫出版小说《王、后、杰克》、《圣诞故事》、《防守》、《眼睛》、《荣誉》、《黑暗中的笑声》、《天赋》、《斩首之邀》,并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译作品、诗集、诗剧和剧本。剧本《事件》与《华尔兹的发明》在巴黎以俄语上演。
      1940,纳博科夫一家搭"Champlain"轮赴美。 1941年在纽约博物馆工作;1942年,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研究员,每周三日于威斯利学院教授俄文。1945年,纳博科夫与薇拉成为美国公民;1948年,任康奈尔大学俄国与欧洲文学教授;1952年,任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文客座教授。这期间,他出版了《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尼古拉-果戈里》、《俄国三诗人》、《庶出的标志》、《故事九则》、《确证》等书。
      1955年,《洛丽塔》遭四家美国出版社拒绝后,由巴黎之Olympia Press出版。1958年,《洛丽塔》在美国出版。这期间,他还出版了《菲雅尔塔的春天》、《普宁》、《纳博科夫十三篇》,并与独子Dmitri合译出版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4689.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作品特征
      纳博科夫前后期的创作在基本主题和结构手段上的连续性是很突出的一个特征,从最初那部表现怀乡愁恩和移民生活的《玛丽》到他七十岁时所写的那部大掉书袋的探索**爱情之作《阿达》莫不如此。
      纳博科夫否认自己的创作有政治或道德的目的,对他来说,文学创作是运用语言进行的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因为“艺术的创造蕴含着比生活现实更多的真实”,他认为艺术最了不起的境界应具有异常的复杂性和迷惑性,所以他的作品致力于用语言制造扑朔迷离的时空迷宫,制造个人的有别于“早已界定”的生活与现实,显示出一种华美玄奥新奇的风格;此外,纳博科夫在昆虫学方面具有的兴趣和研究方式也使他的作品对事物的观察与描述显示出一种细致入微和精巧的特色。
      纳博科夫作品的中心主题是以各种象征手段表达艺术本身的问题。表面上,《防守》描写下棋,《绝望》描写谋杀,而《斩首之邀》是个政治故事。实际上,这三部作品都在议论艺术,而这些论述才是理解全书的关键。纳博科夫最优秀的俄文小说《才能》(1963)是他从模仿某类作品形式达到讽刺目的的创作手法的开始。
      他用英文写作的头两部作品成就不大,1954年,《洛丽塔》完稿后,“对几个上了年纪阅读能力差的人来说,是一部令人憎恶的**小说”,于是先后遭到四家神经紧张的美国出版社的拒绝。此书在美国尽人皆知,是把它当做一本“**”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 1955年9月,历经挫折之后,《洛丽塔》终于在巴黎得到奥林匹亚出版社认可,并获得出版。在宽容的法国出版后,屡屡被批评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说,也是由于这部小说一眼看去必定会产生的这种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况也是如此。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因特网上键入主题词“洛丽塔”,所搜出的全部网页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和**)。面对不同的议论,纳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确:“在现代,‘**’这个术语意指品质二流、商业化以及某些严格的叙述规则,那也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在**小说里,必须有一个个性描写场面。此外,书中描写性的场面还必须遵循一条渐渐进入高潮的路线,不断要有新变化、新结合、新的性内容,而且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萨德那里有一次花匠也被叫来了)。因此,在书的结尾,必须比头几章充斥更多的性内容。”纳博科夫也说:“《洛丽塔》根本不是**小说。”
      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无英雄气质的人物赫伯特。他对年轻少女有着不可抗拒的情欲。其实,这是纳博科夫的又一篇寓言故事,从淫欲来检验爱情。小说《微暗的火》(1962)是由一首长诗和对长诗的长篇议论组成。它发展并完善了纳博科夫作品独树一帜的结构形式。《阿达》(1969)是他最费解的作品,采用世系家族小说的形式,同时运用俄、英、法三种文字,并概括应用了以往作品中的一切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9 20: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