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4651.《麦田里的守望者》社会反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位列20世纪最佳小说之林。小说出版后不久,纳什·K·伯格写给《纽约时报》称小说为“少见的杰作”,詹姆斯·斯特恩(James Stern)则模仿霍尔顿的语气,为小说送上钦佩之词。美国前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称小说为“了不起的作品”,并称它启迪了自己。2009年6月,BBC的芬洛·卢勒写道小说问世已有58年之久,但依然是“青春期的定义之作”。霍尔顿常常愤世嫉俗、郁郁寡欢、离群索居、与世隔绝、迷失方向、玩世不恭”。亚当·戈普尼克认为小说与美国文学中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哈克历险记》并列为“三部完美之作”,称“在对纽约50年代的捕捉上,没有哪一部作品可以与《麦田里的守望者》并驾齐驱。”
      并非所有评论都是积极的;与其他评论家一样,卢勒写道:“笼罩在神秘之中的小说并没有满足读者的期待,这让人感到失望。塞林格助长了这种神秘感,或者说,他什么都没做。”论道小说风靡与争议的背后缘故时,称小说“捕捉到了青春期存在的焦虑”、“中心人物复杂”、“对话风格平易近人”;与此同时,一些读者可能会对“纽约40年代的俗语”、“人物的自恋”、“过多的牢骚”表示反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4652.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人物轶事
      他曾和火腿打交道
      塞林格15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一个军事学校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1936年,塞林格毕业。第二年,他被从事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但一直对文学热爱的塞林格并没有从此专注于火腿,而是不断向杂志投稿。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1942年他从军,两年后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战争令塞林格恐惧,他之后写了多本以战争为题材的书。
     “守望者”是唯一长篇
      终其一生,塞林格结集出版的只有短篇小说集《九故事》。《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于1951年,是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全书以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的口吻叙述,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该书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至今依旧十分畅销。
      近60年来很少出版作品
     《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九十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
      感情不顺两结两离
      塞林格不光创作生涯坎坷,在感情生活方面也相当不如意。塞林格在欧洲期间曾经与一个女医生结婚,但不久后两人便离异。1953年他又与一个叫克莱尔·道格拉斯的女学生相识,两人随后在1955年结婚,但是没过多久,塞林格的这段感情也随着两人离婚而破灭。1972年,生性浪漫的塞林格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名叫乔伊斯·梅纳德的耶鲁大学女学生的文章和照片,立即被其吸引,于是两人开始通信交往。但是10个月之后,两人的关系还是破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4653.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人物事件
      盗版书(bootlegbook)事件
      1974年,两卷用打字机打印、装订精美的精装本《J.D.塞林格未被收录的短篇小说全集》悄然出现在旧金山、纽约、芝加哥等地。出版商署名为John Greenberg。这套书共25,000册,售价分别为3美元和5美元。据称,出版后John Greenberg立即逃离了美国,以躲避FBI的追捕。另有一说称John Greenberg只是一众嬉皮士的化名。这套书收录了21篇未被收录在册的塞林格短篇,包括他1940年发表于《Story》杂志的短篇处女作《年轻人》(The Young Folks),但遗漏了《Go See Eddie》。七十年代后期,市面上又出现了另一种装帧的盗版全集,包含所有22个短篇。
      另一版本则改名为《1940年3月》(即塞林格短篇处女作发表的时间),封面上印有一张来自《局外人》的油画。后两个版本修正了一些打字错误,排版也更专业。为此,塞林格自1953年以来首次打破沉默,专门致电《纽约时报》 ,表达了愤怒之情:“我的财产、一些短篇小说被盗了。有人窃用了它们。这是非法行为。这是不公平的。假如你有一件很喜欢的外套,而有人闯进你的衣柜把它盗走了。这就是我的感觉。”塞林格说:“我在很久以前写下它们,我无意出版这些短篇。我希望它们可以自然死。我并不是要掩盖年轻时的笨拙。我只是觉得它们不值得出版。”塞林格随后通过律师向联邦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起诉这位John Greenberg和17家当地书店。
      巴蒂·格拉斯来信事件
      1982年,一则刊登在6月6日《纽约时报》上的广告称,笔名为S.K. Barnett的人将于秋天出版一部名为《BENEDICTIS》的小说,它只不过“博君一笑。约为440页隔行打印的手稿。足够简洁。”不久,塞林格的律师向《纽约时报》编辑递送了一封律师信,否认塞林格与这则广告有任何关联。
      1986年,塞林格得知英国作家Ian Hamilton打算出版传记《寻找J.D.塞林格:写作生涯(1935-65)》后,提起诉讼,意欲阻止该书出版,因为这本传记中含有不少塞林格与其他作家和朋友的书信往来。最终法院裁定,Ian Hamilton不得直接引用这些信件,但可变换措辞刊出这些信件。这场诉讼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塞林格隐居岁月的一些生活细节被公诸于众,其中最具爆炸性的是塞林格对前女友、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乌娜·奥尼尔婚姻的一段评论。塞林格写道:“我可以想象他们夜里在家的样子。卓别林头发花白,全身赤裸地蹲在衣橱顶上,拿着手杖摇头晃脑,像只死老鼠。乌娜穿着宝蓝色的外套,在浴室里发疯似地鼓掌。”要理解塞林格这番刻薄的评论,需追溯到四十多年前。1941年,塞林格爱上了乌娜。但一年后,塞林格应征入伍。据说他每天都会给乌娜写一封长信。然而就在塞林格于欧洲服役时,奥尼尔小姐嫁给了卓别林。塞林格崩溃之余,将仇恨转移到了电影产业上。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借主人公霍尔登之口说道:“如果有一样东西是我恨的,那就是电影。”
      1995年,伊朗导演Dariush Mehrjui的电影《Pari》上映。电影松散地改编自塞林格的短篇小说集《弗兰妮与祖伊》,并未获得塞林格的授权。因为伊朗与美国间无版权协议,该电影得以在伊朗合法发行。然而1998年,当这部电影企图在林肯中心放映时,塞林格和他的律师们又一次成功阻止。导演Mehrjui称塞林格的举动“令人不解”,他解释说,他将这部电影看作某种“文化交流”。
      1997年,就在另一位在世的美国文坛隐士托马斯·品钦即将出版《Mason & Dixon》前夕,一个传说已久的谣言再度浮出水面——谣言说,塞林格和品钦其实是同一个人。当然,两人文风差异显而易见,由一人假扮两人的猜测不过是异想天开的自娱。
      1999年,与塞林格分手25年后,Joyce Maynard把塞林格当年写给她的一系列信拿去拍卖,并于同年出版了回忆录《At Home in the World: A Memoir》。尽管她拥有这些信件,将之拍卖亦属合法,但塞林格还是打赢了一场官司,法院判决信件的内容不得出版。当年6月22日,在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一名来自加利福利亚的慈善家Peter Norton以156、50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十四封信,并声称会将之归还塞林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4654.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哈普沃兹16,1924》。
      中篇集《弗兰妮与卓埃》(1961)、《木匠们,把屋梁升高;西摩:一个介绍》(1963)
      短篇《哈普华兹十六,1924》(1965)。《九故事》(1953)《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弗兰妮》(1955)、《祖伊》(1957)、《西摩:小传》(1959)《为埃斯米而作》
      和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出版了《梦的守望者:一本回忆录》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该书在全球以各种版本发行了六千万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4655.《九故事》是短篇小说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J.D.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
      看点
      跟许多大作家一样,塞林格也是靠长篇成名,拿短篇来成就自己的梦想。
      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而艺术上真正玩到家的却是《九故事》——这本由九个不成系列的短篇小说组成的薄薄的集子,从哪方面来看都显出炉火纯青的成色,塞林格在这里所表现的艺术均衡感,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位短篇大师。
     《九故事》在这上头显然拧了个劲儿,那般极其顺溜也极具感染力的文字不会给人带来任何阅读障碍,可实际上却很难解读。塞林格能够把二者弄成有趣的对立关系,本事真是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4656.《九故事》内容简介
      短篇小说集《九故事》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J.D.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初版于一九五三年,其中除《下到小船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外,其余七篇均发表于《纽约客》杂志。
     《九故事》是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认的当代经典短篇小说集。
      这薄薄的书中确有一大堆谜团。《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里边的西摩为什么要自杀,这就是一个问题。《笑面人》中酋长与赫德森小姐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那若有若无的爱情是否真是爱情也颇费猜解。还有《下到小船里》,一个才四岁大的孩子成天要往外边跑,莫非在躲避什么?至于《特迪》一篇扑朔迷离的事情就更多了,那个习惯沉思冥想的男孩本身就很奇怪,他不知怎么进入了根本不是孩童所拥有的精神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塞林格这些作品写到的孩童几乎都有着某种异秉,像《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里边的拉蒙娜,像《为埃斯米而作》里边的查尔斯,也都给人怪怪的甚至是荒诞的感觉。小女孩拉蒙娜居然有一个自己虚构的小情人吉米,“生着一双绿眼睛,黑头发,没有雀斑,有一把剑……”她每天伴着这个吉米,一块儿吃东西,一块儿玩耍,睡觉时竟生怕翻身把吉米给压着。很难说这想像中包含着何种喻意或暗示,面对此中的层层迷雾,许多研究者只能隔靴搔痒地往远处扯去,未敢强作解人。不过,评论家布拉德伯利所著《美国现代小说论》一书对《九故事》表示了这样一种看法:“(作者)把儿童的世界看成是真实的世界,而成人的世界则只是一个正从内部毁坏的、把人类之爱永远牺牲于卑劣的肮脏处所。”这个解释其实就是那个名叫特迪的小男孩想要申述的意思。特迪跟人谈到情感与认识,谈到教育问题,认为他的父母“似乎无法按我们本来的面目来爱我们”……在他看来,自从亚当吃了那只苹果之后,人类就让逻辑那玩意儿给套牢了,所以他总要叫人“把苹果呕吐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4657.《老人与海》
      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作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虽然对它有不同的文学评价,但它在20世纪小说和海明威的作品中是值得注目的,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 1953年5月4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获得普利策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4658.《老人与海》
      它一经问世,便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当时的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海明威热”。它讲述了古巴老渔夫桑德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并绑在了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它再次向人们证实了海明威作为20世纪美国杰出小说家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和卓越的功绩。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4659.《老人与海》写作背景
     《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8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4660.《老人与海》结构
     (1)纵式结构
      他采取了纵式结构的方式,即在众多渔夫中老人作为他小说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选择了非常可爱的孩子马诺林做老人的伙伴,选择了辽阔深远的大海作为老人捕鱼的典型环境,选择了一生中难得遇见的大马林鱼作为老人的对手,把这一系列情节的发展按自然的时空顺序安排在两天时间内进行,这样剪裁实际上有许多东西并没有被真正剪裁掉,而是让读者自己去完成,达到“一石多鸟”的艺术效果,寓意深厚。一方面集中体现了他作品的主题:“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他笔下“硬汉子”形象所反映的“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2)轮辐式的布局
      小说的全部时间非常紧凑,前后只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以老人从海上归来为引子,让周围的人物一个个出场,交代了他们与老人之间的关系:一个热爱他,跟他在一起学习钓鱼的孩子马诺林;一对非常自私的父母;一群尊敬他,但永远不能理解他的打渔人;一个关心他的酒店老板。老人就生活在这样的人物群体中,相比之下,他与众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很乐观,心胸开阔,是个经验丰富、充满信心、勤劳勇敢、富于冒险、热爱生活的纯朴的古巴渔民。同时,这种轮辐式结构还能产生线索清晰明了、中心集中突出、故事简洁明快的效果。
     (3)缓急相间的节奏感
      海明威在论述节奏时曾这样说:“书启动时比较慢,可是逐渐加快节奏,快得让人受不了,我总是让情绪高涨到让读者难以忍受,然后稳定下来,免得还要给他们准备氧气棚” 这篇小说给人的节奏感就是这样,故事开始给我们交代老人与周围人的关系时,娓娓道来,速度比较缓慢,随着老人航海的进程,速度也逐渐加快着,当老人与马林鱼、鲨鱼正面交锋时,速度之快达到了极点。特别是鱼在不断的挣扎,起伏波动,鲨鱼在猛烈的进攻,老人很疲惫的情况下,读者情绪高涨,紧紧的替老人捏一把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0 03: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