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4638.罗伯特·佩思·沃伦人物荣誉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第一位桂冠诗人
      1947年普利策小说奖
      1957年获普利策诗歌奖
      1979年获普利策诗歌奖
      博林根诗歌奖
      总统自由勋章
      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4639.罗伯特·佩思·沃伦人物评价
      罗伯特·潘·沃伦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从20世纪20年代始,经历了六十多个春秋,著作颇丰。他集文学批评家、诗人、小说家、传记作家、文学教授多种身份于一身。他是逃逸派诗歌团体的重要诗人,“新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干将,重农主义者。他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第一位桂冠诗人,毕生获得过二十多次文学奖和诗歌奖,其中三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和诗歌奖的作家,以后又获博林根诗歌奖、总统自由勋章和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天才奖。在美国20世纪诗歌史上负有盛名。
      作为作家他曾以小说《国王的人马》获普利策奖;作为评论家,他他与克林斯·布鲁克斯合著的《理解小说》、《理解诗歌》等书,成为美国各大学必备的教科书。然而,沃伦从根本上讲是诗人,即使在写小说和评论时,仍透出了他的诗人气质。他从二十年**始写诗,至今已出版了十多部诗集。作为一个有历史感和心系人类的诗人,罗伯特·佩恩·沃伦的诗歌是美国南方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他的诗歌脱胎于南方文化,但可以看出,沃伦的南方情结绝不是单纯和狭隘的,他的视野早已超越了美国南方这一时空局限而上升到关注全人类的高度。在今天这个浮躁和虚伪的世界,重读沃伦的诗歌对我们进一步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有着一定的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4640.《裸者与死者》
     《裸者与死者》是诺曼·梅勒的成名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故事被安排在一个虚构的热带小岛上,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热带小岛上,通过两条平行的线索来展开复杂的情节。前一条线索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战争情节,后一条线索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作品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
      这个发生在南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故事让读者看到美国军队内部官兵之间的关系,看到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裸者与死者》超出了战争文学的范畴,是一部带有象征意义的书,主题在于表现兽性与理想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4641.《裸者与死者》作品赏析
      在众多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的小说中,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TheNakedandtheDead)是出类拔萃的一部。小说的深度在于它不是简单地记叙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而是以战争为背景来反映更为深广的社会和历史主题。 《裸者与死者》是诺曼·梅勒的成名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故事被安排在一个虚构的热带小岛上,通过两条平行的线索来展开复杂的情节。前一条线索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战争情节,后一条线索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作品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
      这个发生在南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故事让读者看到美国军队内部官兵之间的关系,看到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裸者与死者》超出了战争文学的范畴,是一部带有象征意义的书,主题在于表现兽性与理想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书名中的“裸者”,寓意“无遮无掩”、“毫无保障”,也可以理解为“人性已经暴露到赤裸裸的地步”。
     《裸者与死者》属于美国文学创作主流的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小说,但也具有浓烈的自然主义色彩。诺曼·梅勒以军队生活中的恐怖相压力,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对美国人的威胁和压迫,以军队的森严等级象征战后的美国社会等级,以战争的荒唐代表整个社会存在的不合理性,在卡明斯和赫思的对立上,作者以高超的手法对战争的历史和哲学含义,甚至对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存在及意义进行发掘。
      最后赫恩被摧垮,权力打倒理智,兽性战胜人性。这一结局代表了作者对未来的悲观看法,梅勒似乎以此来告诫美国公众,要警惕法西斯主义在这个国家的复苏和蔓延,除非人们有足够的力量扼止它,否则必将带来严重恶果。这种有刺激性的主题冲破了以往战争小说的创作思想,或许这正是《裸者与死者》格外受到公众欢迎的一个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4642.《裸者与死者》艺术特征
      这部说的创作手法也是十分成功的。语言是士兵们熟悉的粗犷的“战壕语言”,毫无做作之感。艺术上作者采用多斯·派索斯“时间机器”的手法,自然的插入和倒叙使作品的层次丰富鲜明,结构严谨有序,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整体感。 梅勒的创作特点较为明确,大致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就创作风格而言,梅勒“从不走重复过去成功的轻松之路”。他的这种创作风格上的非延续性,无疑与其个人经历和他对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认识紧密相关。其二,梅勒小说中的中心问题是“坏人如何生活?”梅勒本人在接受采访时也声称,他愿意做马克·吐温作品中的汤姆·索耶,而不愿意做哈克·芬恩。其三,梅勒作品中的人物主要是美国社会中享有特权的白人。梅勒在形式上更喜欢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芜杂交错;在内容上则倾向于写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而不愿在写这些问题时过于彰显个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其四,梅勒喜欢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和评价,他的自我解释和评价多得过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4643.《裸者与死者》相关评论
      虽然诺曼·梅勒承认有许多作品是出于经济压力速成的,但即使这样,它们还是令人难忘并烙上了梅勒独特的印记。作为记者,梅勒还成功地将小说的写作技巧融入到纪实作品中,独创了“非虚构小说”。如今这一独特文体已经被许多作家、记者所接受和模仿。无怪乎,诺曼·梅勒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的同时,也被称为20世纪伟大的记者。有评论家说,自从25岁的诺曼·梅勒1948年凭借《裸者与死者》冲进美国文坛之后就再也没有超越这部处女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裸者与死者》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诺曼·梅勒以参加菲律宾战役中的莱特岛之战的经历,作为《裸者与死者》的写作素材。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血腥的画卷,诺曼·梅勒对于死亡残忍而快意的体认,都会让读者毛骨悚然。“他们始终生活在疯狂与非理性中……而我则迷失在死亡的万花筒里。”或许,梅勒的笔下永远只有这两类人物:即丧失了人性良知的“裸者”和被死亡阴影笼罩的“死者”。许多文学批评家把《裸者与死者》视为当时最好的二战小说。谈到自己的代表作《裸者与死者》,“狂妄”的诺曼·梅勒大言不惭:“就我个人而言,《裸者与死者》可能是《战争与和平》以来最伟大的作品。另一方面,我同时认为,我对写作其实一无所知,我本质上是个门外汉。”他说:“我认为小说正走在消亡的路上,但我同时认为自己的职业自然显得比别人的重要,所以我深信,世界会因此遭受损失。”关于写作,诺曼曾说过,“在真正走上写作旅途之前,失落、诱惑,这很容易让人放弃。”而诺曼从未放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7 20:25 编辑

      4644.《裸者与死者》作者介绍
      诺曼·梅勒(NormanMailer,1923~2007),1923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美国犹太裔著名作家,国际笔会美国分会主席,美国“全国文学艺术院”院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院士。迄今已创作了多部小说、戏剧、诗歌、电影剧本和散文。 梅勒1943年毕业于哈佛,本科专业是空间飞行技术。二战期间从军,1944年至1946年在太平洋地区服役。梅勒的代表作有《裸者与死者》、《夜间的军队》、《刽子手之歌》等,作品直接反映美国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曾获普利策小说奖等多项奖。梅勒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不少作品剖析了美国社会中的病态现象,在文体上也敢于作大胆的探索。但作品中不免有一些不健康的成份,如过分渲染了变态心理和变态情欲等。
      1948年,梅勒在巴黎写出了成名作《裸者与死者》,有关于战争的现实描写,也有反思和探索,以其本人的二战经历为基础创作而成。1955年,梅勒与人合作创办了主要在纽约发行的报纸《村声》(TheVillageVoice)。1959年的小说《我的广告》,是一部散文和未完成小说等等文章的杂集,似乎是不加掩饰地流露他的内在,其特殊的文体和姿态引起了年轻一代作家的共鸣。他的新闻报道得到很高评价,他报道过1967年10月在华盛顿的反战抗议(他参加了抗议并因此入狱),也写过美国两党的总统竞选,以及美国的登月计划。他的作品中批评美国的权力结构造成了集权,新闻报道笔法生动。曾于1968年(《夜间的军队》(TheArmiesoftheNight)和1980年《刽子手之歌》(TheExecutioner'sSong)两获普利策奖。1969年,竞选纽约市长失利。
      2005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的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DistinguishedContributiontoAmericanLetters)。
      2007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诺曼·梅勒的小说新作《森林城堡》(TheCastleintheForest)。
      他于2007年11月10日去世,死于肾衰竭,84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4645.《刽子手之歌》
      诺曼·梅勒的长篇小说。
      1976年4月,加里·吉尔摩由表妹布伦达等人作保,获得假释出狱。他14岁时因盗窃波兰进少年管教学校,到现在已断断续续坐了18年的牢,最长的一次连续在狱中生活了12年。获释出狱后,加里回到母亲的故乡犹他州普罗沃市,住在姨夫弗思的家里,并在弗恩开的鞋铺当帮工。长朗的监狱生活,使加里形成了独特的品性,而一旦获得自由,他便在各方面都使这些品性膨胀起来。在鞋铺,加里无心认真干活学艺,却整天以喝啤酒为乐,并四处闲逛,追逐女人。 姨母艾达把一位姑娘介绍给他,第一次约会,他便把她灌醉强行奸污。渐渐地,周围的人对他反感起来,弗恩夫妇也被他搅得不得安宁。这样,表妹布伦达不得不在另外一家工厂给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这家工厂,加里认识了一个叫斯特林的人,与他交了朋友。一次,他去斯特林家,碰巧斯特林的堂妹尼科尔也去了那里。尼科尔年轻貌美,身材丰满,虽然经历坎坷,近乎放浪,却又心地简单,不失少女的纯真。加里与尼科尔一见钟情,很快就搬到一起同居了。他们整天纵情欢娱,陶醉在爱情之中。但加里毕竟是加里,尼科尔毕竟是尼科尔,生活毕竟是生活。加里仍然终日酗酒,并且不时偷些东西,甚至偷了许多枪支。尼科尔则经常为他担惊受怕,提心吊胆。两人的关系渐渐紧张起来,加里开始对尼科尔大打出手。有一次,尼科尔实在忍受不了加里的毒打,离家躲了起来,坚决不见加里。这使加里急得发了疯,坐立不安。本来在生活中失去了很多的加里,这时又失去了自己内心深深地爱恋着的情人,不由得失去了理智。在驾车四处寻找尼科尔而又找不到时,他在一个汽车加油站随意用枪打死了正在值班的工人。第二天,他又持枪闯进了一家汽车旅馆,凶残地开枪杀死了这家旅馆的经理。在逃跑的途中,他把手枪藏在一片灌木丛中,不料手枪走火,伤了自己的手。随后,加里给表妹布伦达打电话,把自己的藏身之处告诉了布伦达,请求她来给自己包扎伤口。这时,警方已经开始认为这两件凶杀案的重大嫌疑者是加里,正在追捕他,并到布伦达家去打听加里的下落。布伦达左右为难,最终还是把加里的藏身之处告诉了警察,警察精心布置,最后逮捕了加里。10月5日,普罗沃市法院公开审理这两起凶杀案。在法庭上,公诉人列举了大量证据证明加里是杀人凶手,而加里本人也面对法官和陪审团讲述了自己杀人的整个过程,并为自己终于引人注目、受到重视了而流露出得意之情。这一切都给法庭及陪审团留下了很坏的印象。最后,法庭判处加里死刑,十二名陪审员一致举手通过。此时,美国已经整整十年、加里犯罪所在地犹他州已经16年没有实施死刑了。如果加里上诉,州法院极有可能对他改判为无期徒刑。加里的官方指派律师等都希望他上诉,以便免于一死。可加里却不愿这样做,他不想在坐了18年的牢以后,继续坐牢,在监狱里过一辈子,因此,他坚决要求按期对他执行死刑。在狱中,加里终日思念情人尼科尔,主要事情就是给尼科尔写信,向她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尼科尔这时也意识到,自己仍在深深地爱着加里,离开他,自己的生活就变得毫无色彩,毫无意义。分开得愈久,两人的爱情愈热烈,尼科尔每天都去监狱探望加里。11月11日,应犹他州大赦委员会的要求,州长宣布推迟刑期,加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自杀。尼科尔也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决定为加里殉情。她设法搞到了50片安眠药,一半留给自己,一半藏在身上,探监时趁看守不注意交给了加里。两人约定当天午夜同时服药自杀。不料,由于药量不够,两人都没死成,被送到医院里抢救了过来。加里康复得很快,而尼科尔却因此受了刺激,脑神经严重损伤,被送进了精神病院隔离治疗。此时,加里的名字传遍了整个美国,印有他头像的T恤衫风靡一时,《时代》杂志选出他作为本年度新闻人物,在扉页上刊登了他的大幅照片。加里每天都接到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来信,其中不乏求爱的情书。各新闻单位也都派出了记者,关于加里的消息每天都出现在电台,电视台及各类报刊杂志上。12月25日,犹他州法院宣布,将于1977年1月17日对加里执行判决。加里的母亲身患重病,派小儿子麦克尔飞到犹他州,劝加里上诉,加里向他倾诉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弟弟能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一生都彼关在铁窗里面会是什么滋味。麦克尔被哥哥说服了。1月15日,麦克尔去监狱向加里告别。加里交给他一张画着只破狱鞋的纸,说这是自己的自画像,送给弟弟留作纪念,又托弟弟给母亲带去一本《黑暗的人》和一幅尼科尔的肖像。最后,加里情不自禁地拥抱了弟弟,说“转达我对妈妈的爱。好孩子,你得多吃点,你太瘦了。”1月16日晚,加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获准与自己的律师和亲友通宵聚会。他没有丝毫的沮丧与绝望,兴致勃勃地表演拳击、跳舞。唯一让他难过的是再也见不到尼科尔了,他托弗忌把自己的一盒讲话录音磁带和一顶罗宾汉帽转交给尼科尔,凌晨1点钟,狱方通知加里,州法官里特再次宣布缓刑,理由是纳税人的钱不能用于处决犯人。加里急得差点哭了,提出由他自己出钱买子弹枪毙自己,否则他就再次自杀。1月17日早晨6点55分,州法院召开紧急听证会。经过激烈辩论,主张处死加里的一派占了上风,法院最后裁决维持原判。7点55分,加里做好了服刑的准备,手捧尼科尔的照片走出牢门。他被推上警车,押往刑场。刑场是一家废罐头厂的一间破厂房,厂房的一端是一座用麻包垒成的高台,高台的前面放着一把椅子,警察将加里绑到椅子上。他看上去瘦削衰老,但双目炯炯有神,面无惧色,几个参观死刑的亲友依次走到椅子前与加里话别。加里招呼弗思走到自己身旁,示意他解下自己腕上的手表。表已经被加里砸坏,正好停在原定的死刑时间——7点55分上。这时,典狱长走上前来向他宣读了判决书,然后问他还有什么话说,加里回答道:“让我们动手吧!”法医在他的黑色上衣胸前用粉笔画了个白圈。8点7分,几名刽子手一起瞄准这个白圈开了四枪。加里的手臂轻轻地抬了一下,心脏停止了跳动。加里死后,按照他的遗嘱,医生摘取了加里的眼睛等身体器官,他的亲友则把他的骨灰用飞机洒到了犹他州的上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4646.《刽子手之歌》作品鉴赏
      1976年7月,美国犹他州普罗沃市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凶杀案。一个名叫加里·吉尔摩的假释犯无故杀死一个汽车加油站的工人和一个汽车旅店经理。被捕之后,杀人犯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并甘愿接受枪决。他的死打破了美国10年无死刑的记录。根据这一事件,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写成了轰动一时的长篇纪实性小说《刽子手之歌》。《刽子手之歌》发表于1979年,当年即发行逾百万册,列为美国当年畅销书之首,1980年获普利策奖,并被法国权威书评杂志《读书》列为世界理想藏书之一。此书是被介绍到中国的第一部梅勒的著作。《刽子手之歌》是一部扣人心弦、引人深思的非虚构长篇巨著。作者从主人公加里的情人尼科尔,从他的亲戚、朋友、他的雇主和受害者,从警察、侦探、监狱看守、法官、律师、精神病专家、记者等人那里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成功地再现了加里的痛苦扭曲的内心世界。美国原编者对这本书的评介说:这是个“悱恻动人的故事……是一个暴力与恐惧、嫉妒与失落的故事,一个在死亡的沉寂中仍在抗争的爱情故事”。此书规模恢宏,构架博大,从各个方面,同时又是围绕着加里的凶杀案件,全面而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当代社会的生活,读来令人慨叹。作者揭示了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对加里的不良影响,以翔实的笔墨证明了正是“自私、欺诈、虚伪和商品化”的美国社会诱使加里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最终导致毁灭。读罢全书,人们不能不对“谁是真正的刽子手?”这样的问题进行一番深刻的思索。小说基本上采用的是新闻语言,开创了世界范围内非虚构小说的先河,在当代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4647.《麦田里的守望者》
      为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于195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该书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 Caulfield)第一人称口吻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求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
      这本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猎人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1960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 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3 05: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