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4631.内丁·戈迪默婚姻生活
      戈迪默有两段婚姻经历。她第一次结婚是在1949年,不过婚后三年便与当牙医的丈夫离婚,两人留下一个女儿。1954年,她再婚嫁给了后来创办南非苏富比的商人莱因霍尔德·卡西尔,两人有一个儿子雨果。卡西尔2001年去世后,戈迪默曾在2006年遭歹徒入室抢劫,在交出现金和珠宝后,她拒绝交出卡西尔给她的结婚戒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4632.《国王的人马》内容概要
      新闻记者杰克是在1922年结识威利的。当时,威利不过是个县政府的会计员,在选择县立学校校舍建筑承包商问题上,与上司发生争执,而且闹得满城风雨。于是,报社派杰克来采访此事。这场争执最终以威利在竟选中落选而告结束。威利从此失去了饭碗,只好回到父亲的农场。他憋着一口气,白天干杂活,晚上刻苦学习法律,终于通过了法学考试,当上了律师。两年后,县立学校在一次救火演习中,偷工减料建成的校舍,突然倒塌,造成了死伤十几名学生的惨剧。这次事故不言自明,在选择承包商问题上,威利的意见是正确的。威利的威信也由此大增,民众们都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支持他。四年一度的州长竞选又开始了。这一州的民主党有两大派系,哈里森是城市派领袖,麦克默费是乡村派领袖。哈里森为了分化麦克默费在乡村的选票,派遣达非鼓动威利再次参加竟选。在哈里森一派的一片恭维声中,威利飘飘然地同意参加竟选。正当威利到处巡回演说,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有人向他揭穿了哈里森的阴谋。威利气愤至极,当晚就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向选民们公开揭露老狐狸哈里森的阴谋,宣布自己立即退出竟选,然后转而协助麦克默费竞选州长,一举击败了哈里森。此后,威利当了几年律师,业务上获得很大成功,从政之心又得以萌发。1930年,他第三次参加竞选。这期间,杰克也因为不奉行报社支持麦克默费的竞选方针被除名,在他的全力支持下,威利这次竟选终于获胜,当上了州长,并任命杰克做自己的助手。又过了若干年,威利在竞选参议员问题上与老法官欧文发生矛盾。威利指令杰克尽力搜集欧文的隐私,杰克觉得在这位“正直的法官”身上似乎很难找出什么毛病,但威利认为,“人是在罪恶中孕育,在污血中诞生的,从尿布的臊臭到寿衣的腐臭,这中间不可能没有一点污点”。杰克经过深挖细查,果真发现欧文法官曾在1915年受过一家电力公司的贿赂,并得到已故州长斯坦顿的袒护,为此,这家电力公司的原律师利特尔波含恨自杀。杰克顺利地从利特尔波的妹妹手中拿到了这段隐史的真实凭证,杰克与已故州长斯坦顿的儿子亚当和女儿安妮自幼就是好朋友。杰克一度与安妮热恋,后来不知为何俩人的关系渐渐疏远。杰克大学毕业后当了记者,与一个庸俗的女人草草结了婚,不久就离异了。安妮从女子学院毕业后,却一直没有结婚,父亲的去世,使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慈善事业中。至于亚当现在已成为一位名医。威利为了扬名于世,决心创建一座全国首屈一指的医疗中心。他想请医术高超的亚当担任医疗中心主任,但孤傲的亚当予以一口回绝。在威利的授意下,杰克向安妮和亚当展示了表明他们的父亲犯有包庇罪的那份证据,为了维护父亲的名誉,亚当只好同意就任医疗中心主任。再说威利骄宠的儿子汤姆是个足球运动员,他一向目无法纪,我行我素。这次因为玩弄一个姑娘,致使女方怀有身孕,威利的竞选对手麦克默费立刻抓住这一把柄要挟威利退出竟选。为了反击,威利让杰克去向麦克默费的忠实支持者欧文施加压力,请他阻止麦克默费的讹诈行为。但是,欧文坚决不同意,杰克只好向他摊牌,展示他曾经犯有受贿罪的证据,并说好明天再来听他答复。然而,杰克回到家里,半夜里突然被母亲的痛哭惊醒。原来,母亲从电话中得到消息,欧文开枪自杀了。母亲悲痛欲绝,近乎发狂,在杰克的不断追问下,她不得不向杰克坦露了欧文是他的生身父亲这一秘密。杰克此时才明白了他“父亲”为何要遗弃母亲,那是因为他知道母亲与欧文私通而离家出走。自从威利投入政治生涯后,妻子露西与他的关系也一直不睦。女秘书萨蒂成了他的情妇。后来,威利又爱上了安妮,千方百计想甩掉萨蒂。萨蒂怀恨在心,决心伺机报复。恰好,汤姆在一次足球赛中被人踢伤,经手术确诊为椎颈骨粉碎,无法挽救,只能瘫痪在床,拖延时日。萨蒂趁此机会指使达非打电话挑拨亚当,说他担任医院院长的职务不过是出于安妮与威利的私情,而现在威利则认为他手术不高明,害得宝贝儿子汤姆一辈子站不足来,正准备罢免他的职务。亚当以前从不知道自己妹妹与州长威利之间的暧味关系,现在闻之,自然怒不可遏,他狠狠地责骂了安妮一通,并且不容分说,将安妮推倒在地。随即,他赶到州议会大厅,当众枪杀了威利,而他自己也倒在威利保镖的枪下。经历了人生这场明争暗斗,生死浮沉,杰克对尘俗世事完全淡漠了。但他又觉得“历史是盲目的,人却不是盲目的”如果不承受过去留下的重担,也就不可能创造未来。于是他与安妮结合,开始了新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4633.《国王的人马》作品鉴赏
      发表于1946年的《国王的人马》从表面上看似乎讲的是一个关于专制独裁的州长威利的故事,实质上却是一部严肃的政治小说,涉及到美国社会和政坛的各个方面。沃伦不愧是一位文学大师,为了不写成平铺直叙的自然主义小说,他起用了一位讲述人——新闻记者杰克,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将整个故事有层次,有条理地呈现出来。这样做,不仅避免了一般的政治小说常有的枯燥乏味,使故事起伏跌宕,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把小说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从社会的角度来探求人的本质。在美国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罪恶中,任何人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哪怕他最初有着较好的愿望,到头来也是事与愿违,必然成为“恶”的工具。譬如威利始终认定自己掌握权力的目的是造福人民,但在实现这一目的过程中却亲手玷污了自己的目的,虚无的理想主义毕竟没有战胜现实的权力欲。尽管他有那么高的威望,手下有那么多忠臣铺佐,最终还是难逃身败名裂的下场,——小说的题意也就在这里。“国王的人马”源于美国早期的一首童谣:“爬得高,摔得重,国王的全班人马,也难让破镜重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改造美国社会,净化人们被毒化的心灵,似乎不抱多大的期望。除了威利,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处境也不美妙。杰克秉承威利的旨意,费尽心机地找到欧文法官的“隐私”材料,既造成了欧文自杀,同时又背叛了自己的过去——因为欧文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生身父亲。亚当医生的遭遇更令人同情。这位刚正不阿的外科医生素来对威利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看到别人生病就不忍要去医治,威利就利用了这一点,迫他就范。结果,生活仍然无情地捉弄了亚当,他想切除别人身上的“溃疡”,可又自觉不自觉地培植了社会的“肿瘤”。最发人深醒的,恐怕要数杰克的舅舅卡斯的经历了。他本是个热情纯真的人,一次同朋友的妻子相遇,竟坠入情网。那朋友为了解除这痛苦的“三角关系”,在一次狩猎中,假借猎枪走火自杀了。卡斯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为了从内疚中把自己解脱出来,他拼命地做好事,甚至带头解放黑奴,结果却使那些获得了自由的奴隶找不到挣钱吃饱肚子的地方。他想在战争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勇于冲锋陷阵,可子弹偏偏不找他,反倒把那些跟在他后面冲锋的人送到死神时怀抱。然而,当他扬起了生命之帆,意识到人生的美好时,一颗子弹却把他送上了天。作者用相当的篇幅叙述了这位戏剧性人物的人生。从结构上看,这似乎是与主线关系不大的一条支线,但事实上,作者在暗中巧妙地铺设了联想的跳板,使人不由自主地拿理想主义的他与实用主义的威利相互对照,进而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在物欲横流,精神空虚的金钱社会,丧失信仰的实用主义与抽象的道德理想同样是行不通的。另外,小说还深刻剖析了美国所谓民主竟选的虚伪。尽管,从选民到竞选人似乎都在按照一种严格的程序办事,其实在幕后操纵竞选的还是腰缠万贯的财阀和手握权柄的党棍,其间的阴谋陷害和造谣中伤不胜枚举,以“正直”起家的威利也是靠这样的竞选“策略”才得以当上州长的。集诗人、批评家和小说家于一身的沃伦是一位不断探索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大师,他很注意利用生活中的悲剧来挖掘其潜含的道德含义和自我本质。沃伦曾借杰克之口描述了他所处的那个世界:“它就象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如果你触动其中的任何一点,哪怕只是轻轻的一碰,振动也会波及最远的边缘。昏睡的蜘蛛受到震动会立即跳起来,吐出蛛丝,将你包围,并在你皮下注入黑色而使人麻木的毒液”。从作者这段充满了恐惧的描述中,我们深刻地意识到美国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置身于这样可怕的“黑网”中,人的悲剧性命运,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7 11:21 编辑

      4634.《国王的人马》作者简介
      罗伯特·佩思·沃伦(1905—1989)美国作家,文艺批评家。生于肯塔基州的格思里。先后就读于范得比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那鲁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读书期间,他结识了美国南方重农学派的成员,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毕业后,他曾在那鲁大学等多所大学执教。从1935年起,他和其他人共同创办了《南方评论》杂志,吸引了一批文人,形成了现代美国最重要的文艺批评流派——新批评派。1973年起,被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名誉教授、诗歌顾问。1986年,被选为美国第一位桂冠诗人。沃伦是以诗歌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的。早期的诗集有《诗三十六首》(1935)、《同一主题的诗十一首》(1942)和《诗选,1923—1943》(1944)。《龙的兄弟》(1953,1979年修订)写杰弗逊的侄子于十九世纪初期在肯塔基州边疆谋杀黑人的事件,对恶的本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许诺》(1957)集中的诗歌比喻主动、描写优美,洋溢着作者故乡的泥土芳香,于1958年获普利策诗歌奖。另外还有《此时与彼时》(1978)、《在这儿》(1980)和《证实了的传言》等诗作。沃伦的长篇小说主要有《夜间的骑手》(1939),《在天堂的大门口》(1943)、《国王的人马》(1946)和《足够的空间与时间》(1950),五十年代后的著作育《一群天使》(1955)、《山洞》(1959)、《荒野》(1961)、《洪水》(1964)和《将要失去的地方》等。沃伦还是美国20世纪的一位重要的文艺批评家。他是美国盛行一时的“新批评派”的主力,和著名文艺批评家克·布鲁克斯合著的《理解诗歌》(1938)是新批评派理论的力作。另外,还著有《理解小说》(1943)、《向西奥多·德莱塞致敬》(1971)和《民主与诗歌》(1975)等论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4635.罗伯特·佩思·沃伦人物生平
      罗伯特·佩恩·沃伦1905年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格斯瑞。先后就读于范得比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耶鲁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耶鲁大学等多所大学执教。童年的田园生活对他的诗歌创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929年发表传记《约翰·布朗:烈士的产生》一举成名。1931年,他发表了《我要表明我的态度》,反对北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对南方的侵蚀,留恋农业社会、渴望田园生活和古老的传统美德。
      从1935年起,他和其他人共同创办了《南方评论》杂志,吸引了一批文人,形成了现代美国最重要的文艺批评流派——新批评派。1937年,32岁的美国诗人罗伯特·佩恩·沃伦去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任教,在当地得知该州前任州长休伊·朗(HueyLong)的事迹:这位南方政客,自幼出身寒门,刻苦自学,发奋攻读法律,得以出人头地。当上州长以后,他筑路兴学,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另一方面,他却陷入权力斗争的泥沼,不惜一切代价拉拢或毁灭政治上的对手,最后被命运嘲弄,死于一位神秘医生的暗杀。
1946年,沃伦据此完成小说《国王的人马》。1947年获美国最高文学奖——普利策奖,从此以后常销不断,既受学者评论家的关注,经常进入大学课堂,也深受读者的喜爱。1943年至1953年这十年间没有任何诗歌创作,而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在50年代,沃伦意识到主张种族平等但保持种族隔离的观点的错误,在《种族隔离:南方的内心冲突》(1956)中对当时南方仍然存在的种族偏见和歧视进行了深刻的抨击。1957年获普利策诗歌奖。1965年发表《谁为黑人讲话?》介绍马丁·路德·金等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以及他寻求解决南方问题,尤其是种族问题的希望与努力。1973年起,被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名誉教授、诗歌顾问。1979年他以《今与昔,1976-1978年诗选》再次获普利策诗歌奖。加上他曾以小说《国王的人马》获普利策奖和1957年获普利策诗歌奖,他是唯一的一位既获得过普利策小说奖又两次获得过普利策诗歌奖的人。1986年,被选为美国第一位桂冠诗人。1989年罗伯特·佩恩·沃伦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4636.罗伯特·佩思·沃伦人物作品
      早期的诗集有《诗三十六首》(1935)、《同一主题的诗十一首》(1942)和《诗选,1923—1943》(1944)。《龙的兄弟》(1953,1979年修订)写杰弗逊的侄子于十九世纪初期在肯塔基州边疆谋杀黑人的事件,对恶的本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许诺》(1957)集中的诗歌比喻主动、描写优美,洋溢着作者故乡的泥土芳香,于1958年获普利策诗歌奖。另外还有《此时与彼时》(1978)、《在这儿》(1980)和《证实了的传言》等诗作。沃伦的长篇小说主要有《夜间的骑手》(1939),《在天堂的大门口》(1943)、《国王的人马》(1946)和《足够的空间与时间》(1950),五十年代后的著作育《一群天使》(1955)、《山洞》(1959)、《荒野》(1961)、《洪水》(1964)和《将要失去的地方》等。沃伦还是美国20世纪的一位重要的文艺批评家。他是美国盛行一时的“新批评派”的主力,和著名文艺批评家克·布鲁克斯合著的《理解诗歌》(1938)是新批评派理论的力作。另外,还著有《理解小说》(1943)、《向西奥多·德莱塞致敬》(1971)和《民主与诗歌》(1975)等论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4637.罗伯特·佩思·沃伦写作特点
      沃伦早期接受了艾略特和新批评派诗学观念的影响,诗歌创作具有重视诗歌传统、客观性、形式主义的特征,他认为诗歌具有诊断现代痼疾的社会功能。因为从《荒原》面世以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艾略特在文学界树立了绝对的权威性,那时全美文学系的大学生几乎都对艾略特顶礼模拜。艾略特的诗歌理论以及他所倡导的美学观念势必影响到新一代的年轻诗人。沃伦领军的“新批评派”认为文学作品是跟创作意图、创作过程和所反映的现实毫不相干的、独立的客观物体,文学有其特殊的语言,文艺批评的作用,在于通过严密的文字分析发现作品的内在价值。政治只不过提供了一个故事的形式,《国王的人马》表现的是“更深刻的问题”,将善恶的选择权放在个体的人身上,指向世俗伦理。对美国社会种种不公正现象的无情揭露,对美国腐败政治有力抨击。
      但是到了60年代,文学批评家发现一股新的浪漫主义思潮正在涌动着。“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海明威式盛行的宿命论(the athletic fatalism)、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行将终止,艾略特的经典主义日益消衰,休姆(T.E.Hulme)已经树立了一大批对立面……而浪漫主义在传统形式上十分广泛;并且有激增的势头……”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文学创作出现了新一轮的繁荣局面,诗歌的创作又普遍呈现出浪漫主义倾向,这是美国文学创作周期的循环,处在这种氛围之下的沃伦,受到当时创作潮流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强调主观性,强调自我表现,认为诗歌具有对社会的治疗功能,诗歌观念发生转型后的沃伦创作了一系列精美的诗歌,是他新的诗歌观念的成功实践。沃伦诗学观念的浪漫主义转型沃伦创作的时期跨越了漫长的六十个春秋,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沃伦又处在学术研究最前沿,他的创作思想的复杂性不言而喻。沃伦后期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呈现出与早期截然不同的风貌。简单地说,沃伦后期的诗歌和批评强调主观性和有机的感官形式,与其早期的诗歌和批评中强调传统、客观性、形式主义和自我克制的原则相反。他后期的诗歌和批评更注重的是诗歌所起的“治疗”的社会功能,而他早期的诗歌和批评实现了他所说的艺术的“诊断”功能。
      另一方面,但从根本上讲,沃伦是一个诗人,他对美国南方的魂牵梦绕和对人类的深刻认识使他成为世界诗坛的“奇迹”。沃伦的童年是在南方的种植园中度过的,美好和谐的田园生活深深打动了他敏感的心灵;原始的南方风光孕育了他平和的语言,并使他的诗歌形成了意象直接、情感飘逸的独特风格。他的诗不仅是对南方文化的传承和故土情结的深情流露,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对南方情结的审视和超越。
      沃伦诗歌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对人类的拷问,对命运的质疑和对人本身隐秘自我的挖掘上,带有英国玄学派的神秘色彩。在新旧南方交替的时刻,社会形态的变化、南方文化的没落,田园风光的消失以及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常使他内心陷入黑暗和由黑暗带来的忧伤感和悲剧感。比如,在《沧桑世事话鸟鸣》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黑夜沉寂”中的他的内心碰撞的激情。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回忆的场景和思考,在“黑夜”的“鸟鸣”和“幽静”中体会生命的矛盾。在这里,“汲水”的平静生活中被“一只鸟”的“鸣叫”所打破,使我们有了这样的疑问:是一种渴望“幽静”的精神再生;还是“人”和“面孔”的“暗淡”和“消逝”?最后一句,沃伦提出了一个命题,在人的一生中,你最“确信”和“怀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新批评派认为:人们要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每一个词语反复研读,悉心推敲,力图挖掘词句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而这些构成要素则要围绕一个核心组织起来,以此描写作品结构的张力和反论。沃伦的这首诗正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动态平衡整体,是在对立的冲突中求得和谐与完美。
      沃伦诗歌的悲剧感来源于他对现代社会的恐惧。在他看来,现代社会是一个道德混乱的世界,失去了规范,失去了约束力和使命感,而人失去了与社会的必然联系,已变得无足轻重。在他的叙事长诗《龙的兄弟》中,他描写了一个庄园主因为黑奴不小心打碎了他母亲心爱的瓷器而残忍地杀死了他。在这首诗里,沃伦对生命提出了质疑,表达了他对南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在他看来,这首诗的道德寓意和哲学结论是:人类在罪恶面前无能为力,即使最高尚和最有道德感的人也无法阻止恶的出现。他告诉人们:“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而我们每个人都是龙的兄弟,恶的同类,隐藏在我们心中的恶念一遇时机就会暴露出来。在他的另一首诗《芒果树上的芒果》中,他更是把人类视为“罪恶”的携带者。他写道:
      芒果树上的芒果
      我望着它,它望着我
      我们就这样在体面中悄悄分享着罪恶
      ……
      芒果是一只金黄色的巨眼
      像上帝的眼晴,高悬在枝繁叶茂的天空
      折磨着心,阻碍着血,冻僵了脚,如果我要飞。
      在这里,“罪恶”扩展到整个大自然,因为“芒果”不仅是大自然的象征和代表,而且是“上帝的眼晴”高悬在空中。上帝不再是人类的监督者,而是人类“罪恶”的“分享者”。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有罪,而沃伦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原罪”思想,他认为世界堕落了,但人并不是简单的罪人,他既受束缚又是自由的,这种矛盾“折磨着心,阻碍着血,冻僵了脚,如果我要飞”。他告诉人们:必须牢记人的罪恶,努力修身养性,自我救赎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
      然而,沃伦的诗歌世界是一个善恶并存的世界。他相信世界有邪恶的一面,更有光明的一面。艾略特认为:诗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对感情的躲避;不是私人性的表现,而是对私人性的躲避,但是,只有拥有私人性和感情的人才知道要躲避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比如,在《爱的识别》中,沃伦写道:
      世间有万事万物,你即是其中的一种。
      万物不断生长,你即是生长的一种。
      这种生长让你像雪一样飘落
      在不属于你的风景地,隐去丑陋,直到
      街道和这狂乱的世界都堆满了雪。
      在这里,丑陋和白雪、风景地和狂怒的世界,象征着善良和邪恶同在,而善良的一面将把邪恶的一面“堆满”。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沃伦的悲剧感正是为了提醒人们充分意识到人类所处的环境并设法改变它。因为,人类对于自身的看法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现代人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关切也就具有了生命的启示。
      沃伦的诗歌在形式上借鉴了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反讽、叙事,悖论等,因此,与其他“逃逸派”诗人相比,他的诗歌更具有现代意识与活力。尤其是他用叙事的手法表现了他对时间的迷恋。因为时间存在于人的意识中,时间不可能是一个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自在存在者。但不同的人所表现的时间意识是不同的,其不同由不同的人作为独立生命体验者的不同体验所决定。沃伦诗歌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对意象的信手拈来。所谓意象,是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沃伦生于南方,肯塔基平凡的石头和原始的自然风光为他带来了粗粝的语言和创作的灵感,所以他的诗歌意象信手拈来,毫无雕琢。虽然他37岁就永久地离开了南方,但他在精神上却从未离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的诗歌都表现了他逃逸不了的对南方的爱和伤感。为了表达他对南方的情感,沃伦在诗中选择了一些平凡、简单的意象组合。他把抽象的概念用现实具体的意象表达出来,如“白的浪花”和“阳光的暴风雨”与“一个微笑”组合在一起,预示着“爱”是一种冲动,是一种激情和温存的结合。而对“小屋”、“河流”、“巨石”、“蛇”以及“孩子”的描写,则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款款深情,怀念与感伤。在沃伦看来,南方的农业经济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但他在诗歌中却仍不时穿插一些古老而平凡的南方意象,而这正是他对南方的爱和怀想的体现,是他对南方历史与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超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4638.罗伯特·佩思·沃伦人物荣誉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第一位桂冠诗人
      1947年普利策小说奖
      1957年获普利策诗歌奖
      1979年获普利策诗歌奖
      博林根诗歌奖
      总统自由勋章
      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4639.罗伯特·佩思·沃伦人物评价
      罗伯特·潘·沃伦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从20世纪20年代始,经历了六十多个春秋,著作颇丰。他集文学批评家、诗人、小说家、传记作家、文学教授多种身份于一身。他是逃逸派诗歌团体的重要诗人,“新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干将,重农主义者。他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第一位桂冠诗人,毕生获得过二十多次文学奖和诗歌奖,其中三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和诗歌奖的作家,以后又获博林根诗歌奖、总统自由勋章和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天才奖。在美国20世纪诗歌史上负有盛名。
      作为作家他曾以小说《国王的人马》获普利策奖;作为评论家,他他与克林斯·布鲁克斯合著的《理解小说》、《理解诗歌》等书,成为美国各大学必备的教科书。然而,沃伦从根本上讲是诗人,即使在写小说和评论时,仍透出了他的诗人气质。他从二十年**始写诗,至今已出版了十多部诗集。作为一个有历史感和心系人类的诗人,罗伯特·佩恩·沃伦的诗歌是美国南方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他的诗歌脱胎于南方文化,但可以看出,沃伦的南方情结绝不是单纯和狭隘的,他的视野早已超越了美国南方这一时空局限而上升到关注全人类的高度。在今天这个浮躁和虚伪的世界,重读沃伦的诗歌对我们进一步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有着一定的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7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4640.《裸者与死者》
     《裸者与死者》是诺曼·梅勒的成名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故事被安排在一个虚构的热带小岛上,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热带小岛上,通过两条平行的线索来展开复杂的情节。前一条线索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战争情节,后一条线索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作品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
      这个发生在南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故事让读者看到美国军队内部官兵之间的关系,看到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裸者与死者》超出了战争文学的范畴,是一部带有象征意义的书,主题在于表现兽性与理想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0 06: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