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4618.塔哈尔·本·杰伦社会评价
      目前在法国文坛上创作最活跃、名气最大、读者最认可的一批作家,大都出生在40年代,他们虽没有亲身经受战火的洗礼,但青年时代却经历了轰轰烈烈的6·8学潮,还有方兴未艾的女权运动,其生活与创作与老一辈作家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中的佼佼者有勒克莱齐奥、莫迪阿诺等,而本·杰伦无疑应该列在他们之中。而与同辈的其他作家相比较,本·杰伦又有其特殊的一点,这便是他反种族歧视、反性别歧视的战斗精神,无论在他的生活中,还是他的作品,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这个特点是由他的社会出身、他的移民意识所决定的。尽管他于1971年定居法国,并从事教育与新闻工作,但他每年都有相当时间回到故国,与留在那里的家人团聚。这使得他能够对北非阿拉伯人,尤其是身处多重压迫下的女性在两地的不同境遇进行比较。早在1975年,他就以《论法国北非劳工情感与性感之贫困》为题,完成并答辩通过了社会学的博士论文,以论文的形式探讨了北非阿拉伯移民在法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他们在爱情问题上的精神病理学的症候。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又出版了《给我女儿解释的种族主义》(1997)一书,揭示种族主义弊病的实质,其间有杂文集《扁桃树因伤而枯》(1976),也是探讨移民的爱情生活的,可见反种族歧视、反性别歧视的情结几十年中一直萦绕在他的心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4619.塔哈尔·本·杰伦其他作品
      1973年,本·杰伦发表了小说处女作《哈鲁达》,其后,又有《孤独的遁世者》、 《疯子穆哈与智者穆哈》、 《沙土的躯体》等小说作品问世。1987年的《神圣的夜晚》获得龚古尔奖,给他带来了荣誉。从此,法国和全世界的人知道了在法国有一个用法语写作的摩洛哥作家,他通过小说表达自己反对社会不平等的正义感。
     《神圣的夜晚》之后,本·杰伦又出版了小说《低垂的眼睛》(1991)、《盲目的天使》(1992)、《初恋总是最后之恋》(1995)等等。几乎每一部都叫好,每一部都畅销。
      他在1997年出版的小说《错误的夜晚》被某些书评家认为是他最好的小说作品。女主人公摩洛哥姑娘齐娜是“公认”的“中了魔”的“邪恶”美人,然而其“充满毒液”的女性魅力倾倒了全城的男人,男人们一方面咒骂她为“女巫”,另一方面又无不想“希冀于一种例外的情爱”而拥有她,但都陷入泥淖不能自拔。她则诅咒着她的“情人们”,把一个个盲目的男人带向自作自受的苦海。总之,在世人的眼中,齐娜始终是一个女巫,既不自洁也不自爱。她只是“等待着戈多”。可以认为,在小说《错误的夜晚》中,齐娜充当了本·杰伦的代言人,面对社会上的性别偏见和歧视,她勇敢地开口,让伪君子们暴露了虚伪、奸诈的本质。借助于一种“文学情境中男性作者的女性人物化”,本·杰伦使“女巫”齐娜赢得了读者的同情,为传统意义上的女恶魔伸张了正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4620.《我儿子的故事》
      是纳丁·戈迪默写于1990年的一部作品。小说完全以一个黑人小男孩的眼光看南非的现实。黑人社会活动家索尼的儿子威尔,无意中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父亲和一个白种女人在一起看电影,猜忌、愤恨由此产生……原本和睦温馨的家庭也被笼罩上一层阴影。索尼失去了儿子的爱。女儿贝比由于不堪家庭的特殊氛围和严酷的社会现实,企图自杀未遂,后又偷越国境参加了自由战斗队。他妻子后来虽也成为一名革命同志,但与他之间的隔膜却永难消除。这是一个家庭悲剧,也是一个社会悲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4621.《我儿子的故事》作者
      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年–),南非作家,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第一位获得此奖的南非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描述了南非的防备性社会准则对每个人和他们彼此间的关系所造成的影响。她的小说结构严谨,观察细腻,描写精确,擅长人物塑造、讽刺和心理洞察。她的作品通常关注种族隔离(1948年到1991年间的一项政府政策)的影响及其对南非黑人和白人的生活所造成的后果。戈迪默运用自己小说中的各种要素,来表达自己对南非的种族分歧和歧视的反对。戈迪默深信个人生活不可能与社会问题相分离,这在她的作品中有所体现。《贵宾》(1970年)也许是她最知名的长篇小说。与其它作品不同的是,这部小说以一个虚构的刚刚独立的非洲国家为背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4622.纳丁·戈迪默个人概述
      纳丁·戈迪默(NadineGordimer,1923~2014/07/15),南非女作家。生于约翰内斯堡附近一座名叫斯普林斯的矿业小城中,戈迪默于1923年11月20日(当时是春天)在德兰士瓦省约翰内斯堡附近的一个矿业小镇出生,她的大部分人生时光都是在约翰内斯堡度过的。父亲是立陶宛的犹太移民,母亲是英国人。戈迪默从小就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醉心于读书写故事。13岁时,戈迪默在约翰内斯堡《星期日快报》儿童版上发表了一篇寓言故事《追求看得见的黄金》,从此开始了笔耕生涯,至今已著有20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以及160余篇杂文和评论。其它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面对面》(1949年)和《蛇的低语》(1952年)是她首批发表的作品;《不宜发表》(1965年);《影影绰绰》(1984年);《跳跃》(1991年);长篇小说—《缥缈岁月》(1953年)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逝去的资产阶级世界》(1966年);凭借她的长篇小说《自然资源保护论者》(1974年),她荣获布克奖,这是英国最知名的文学奖项;《伯格的女儿》(1979年);《朱利的族人》(1981年);《自然变异》(1987年);《我儿子的故事》(1990年);《没有陪伴我》(1994年);《搭便车》(2001年);《过活儿》(2005年);《抢劫》(2003年)和《贝多芬是1/16黑人》(2007年)是她的几篇短篇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6 19:55 编辑

      4623.纳丁·戈迪默人物评价
      戈迪默的前期作品主要以现实主义笔法揭露南非种族主义的罪恶,着重刻画这一社会中的黑人与白人的种种心态,控诉种族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面对面》出版于1948年,50年代出版的《蛇的低语》、《六英尺土地》,60年代出版的《星期五的足迹》和《不宜发表》等短篇小说集子都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有《缥缈岁月》(1953),《陌生人的世界》(1956),《恋爱时节》(1963),《逝去的资产阶级世界》(1966)。197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贵宾》,被评论界看作她前期和后期创作的分界线。她的前期作品中似乎短篇小说成就更大,作品结构精巧严谨,文字优美流畅,叙述生动细腻,表现了人物的痛苦与困惑,失望和迷茫,欢乐和爱情,揭示出平凡生活瞬间深藏的心理内涵。
      70年代以来戈迪默又先后出版了《自然资源保护论者》(1974,获英国布克奖),《伯格的女儿》(1979),《朱利的族人》(1981,获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奖),自然变异》(1987),《我儿子的故事》(1990),《没有陪伴我》(1994)等长篇小说和《利文斯顿的伙伴》(1972),《小说选集》(1975),《准是某个星期一》(1976),《士兵的拥抱》(1980),《影影绰绰》(1984),及《跳跃》(1991)等短篇小说集。戈迪默的评论文集有《基本姿态:创作、政治及地域》(1988),《写作与存在》(1995)。戈迪默的后期作品除了继续展现南非的社会现实外,明显地加入了对南非未来命运的“预言”成份,创作手法也更为成熟和多样,每部作品都各具特色。戈迪默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蜚声世界文坛。
      纳丁·戈迪默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在提名单上列名10余年,终于在1991年摘取了这顶文学桂冠。瑞典文学院认为她的作品“以直截了当的方式描述了在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她的文学作品深入地考察了历史的过程,同时又有助于历史的进程。”“她的获奖是因其壮丽史诗般的作品使人类获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4624.《自然资源保护论者》
      一部以经典的现代小说技巧写成的优秀长篇。小说情节很简单:白人工业巨子梅林买下了一个方圆400英亩的农场。每逢周末和假日,他就来农场巡视一番。梅林认为他有必要将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传授给当地黑人,并不厌其烦地发号施令:不许小孩掏野鸟蛋,不许大人乱扔烟头,甚至不许黑人在他的农场穿行。事实上,在梅林刻意保护所谓的自然资源的同时,他已经同当地的黑人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他是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同黑人交往的,因此他成为黑人故土的掠夺者;他以保护土地原有状况的姿态自居,因此成为保护旧秩序、阻碍黑人独立的绊脚石;他无法应付大自然的变化,在暴风雨袭击时不得不逃走,又证明了他原本就是无力去保护自然的。梅林最后的出逃以及不得不将土地交给黑人的结局说明,他的存在和南非的白人政权一样,是违反自然的,不合时宜的。
      戈迪默在小说的每一个章节前均引用一段黑人的神话传说,使叙述增加了一层神秘感,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这就使故事从平面的描写变为立体的叙述,而读者则可以从神话与现实、历史与现在等多个层面上去寻求作品的意义,强化了内容的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4625.《伯格的女儿》
      作者受索韦托事件启发而创作出来的一部长篇小说。血淋淋的事件带给作者的思考是深刻而严峻的。伯格的女儿叫罗莎,她的父母因参加反种族歧视的斗争而先后入狱。从14岁时起,罗莎就开始漫长的探监生活,这使她身不由己地卷入了黑人的解放斗争中。 她的家庭和经历给予她巨大的影响,使她认识到她不属于欧洲,她必须为黑人服务。但是,罗莎的这一认识并非仅仅显得悲壮和富有诗意,同时也充满着痛苦。正是在描写这种精神的痛苦方面,戈迪默显示了深刻的洞察力。作者通过罗莎的经历说明,白人革命者在参与黑人解放运动时,要同时承受来自白人和黑人两个方面的不理解;而这种不理解又是由这场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必然的、不可逃避的。因此,白人革命者若要投身这场黑人的革命,必须具有双重的牺牲精神。罗莎勇敢地承受了这一切,因此她能够接受“斗争的领导权必须坚定地掌握在黑人手中”的观点,能够理解对“不幸的是白人有篡夺领导权并作出重要决策的习惯”的批评。可以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表现了她对这场革命中白人与黑人关系的深刻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6 20:02 编辑

      4626.《朱利的族人》
      故事情节置于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中,通过处在重大变化中的黑人一白人关系,表现了作者对南非未来的估计。书中的主人公是白人斯梅尔斯夫妇及其三个孩子。他们在国家爆发内战时,由黑人男佣朱利护送着,逃到朱利的家乡。那是个穷乡僻壤,其贫穷程度已超出斯梅尔斯夫妇的想象。他们虽有朱利的悉心照顾,却无法适应贫穷的生活。他们与同住一处的黑人无法沟通,黑人也不能理解这些拥有一切的白人何以无处可去。斯梅尔斯一家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最后同救过他们的朱利也闹起了矛盾,爆发了争吵。最后斯梅尔斯一家不得已寄希望于美国人,希望离开南非。
      这是一部基于现实的想象之作。它是悲剧性的,但却不悲观。因为斯梅尔斯的三个孩子很快就对村中的现实产生了认同感,和黑人孩子相处和睦。这不仅同成年白人的举止形成强烈反差,同时也饱含寓意。南非确实是充满了病症的国家,对许多人来说,它的现实也许是不堪忍受的。但是,再严峻的现实也无法压倒人类的未来。南非未来的希望就存在于孩子们身上。戈迪默的许多短篇都是极其出色的。她的早期短篇写得精巧、细腻,已经显露了“惊人的才华”。后期的短篇则以日趋成熟的技巧和冷峻深刻的思想而广受赞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4627.《士兵的拥抱》
      以书名为题的这篇小说,描写一对同情并帮助黑人革命者的白人夫妇在欢庆革命胜利和随后的时日里,对自己和黑人乃至革命的反思。他们一旦从单纯的兴奋和愉快情感转入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时,就从中发现了种种不合理的存在,这使他们惶惑,也使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它通过白人一时无法正确对待黑人领导层在独立后必然面临的种种新问题而与其产生的微妙关系,反映了革命在轰轰烈烈的外表下,还存在着与人性密切相关的数个复杂层面。收入集子中的另一个短篇《城市和乡下的恋人们》也颇有代表性。它继承了作者早期爱情故事的主题,并赋予一种冷峻的气质。小说上篇讲城市里白人男子与黑人女子之间的悲剧性爱情故事,下篇讲发生在乡下的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悲剧。上篇中的法庭审理不了了之,却使恋人无法再次相逢;在下篇中,白人男子却因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将自己与黑人女子生下的孩子亲手活活扼杀。法院的处理则证明,扼杀人类爱情与希望的制度必定是罪恶的、应当粉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3 07: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