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4611.《沙海无澜》
      中国和以色列地处亚洲大陆的两端,两国之间的了解也像隔着崇山峻岭。
      不错,我们知道上帝与犹太先祖亚伯拉罕立约,犹太人做了上帝的选民,雅各与上帝使者摔跤被易名,才有了以色列“十二支派”。
      我们知道犹太民族的历史苦难深重,饱经沧桑,数千年颠沛流离,几乎罹临灭顶之灾,直至一九四七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才获得一块栖身之地,并于一九四八年五月宣布独立。
      我们也许更清楚犹太民族的文化神秘幽远,种下了一个具有探索价值的犹太文化之谜,即两千年前就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宗教经典《旧约》。它不仅记载着上帝耶和华与犹太人的契约关系,实录下犹太人上下求索、艰苦创业、兴邦立国,乃至身经乱离的命运,同时也不失为文学总集。无论是《创世记》中数不尽的情结典故,还是《雅歌》、《诗篇》、《哀歌》中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都曾启迪过无数人的奇思妙想。古老的希伯来文化一向被奉为世界两大文化源头之一。近代犹太人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分别从社会、科学、人本领域对近代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数不胜数的犹太人从不同方面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也经常通过电视屏幕及其他传播媒介了解到,现今的以色列一直战祸频仍,纷争不已,恐怖活动此伏彼起。
      但是,除此之外,以色列当今社会的真面目,当代以色列人的日常生活与喜怒哀乐,谁又知多少?
      文学是借助审美手段反映现实生活与作家心灵历程的独特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了解社会与人的一个窗口,是沟通民族心灵的一座桥梁。“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每个民族的文学均负载着那个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集体无意识与民族凝聚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将阿摩司·奥兹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是一个相当好的选择。作为作家,他不但杰出,而且相当“以色列化”。
      阿摩司·奥兹出生于一九三九年。父母在排犹声浪四起的三十年代,受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从俄国移民到耶路撒冷,梦想在巴勒斯坦找到自由的“希望之乡”。父亲耶胡达·阿里耶·克劳斯纳博学多才,嗜书如命,懂十几门语言,一心向往做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比较文学教授,但始终未能如愿。母亲范妮娅漂亮贤惠,多愁善感。
      奥兹童年时代的耶路撒冷由英国托管,日常生活蒙上了一层英雄主义色彩:地下活动,爆炸,逮捕,宵禁,搜查,英国兵,阿拉伯帮,迫在眉睫的战争与恐惧……古老的英雄神话仿佛成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儿童故事讲的都是耶路撒冷的过去和沦陷。据奥兹回忆:“父母将我送到一座希伯来基础小学,学校教我缅怀古代以色列王国的辉煌,并且希望它在烈火与热血中复兴。”在那个躁动喧嚣的时代,奥兹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英雄”。
      十二岁那年,母亲自杀,这一事件不仅结束了奥兹童年的梦想,而且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奥兹本来就和父亲不和,母亲故去后,他对家庭的反叛意识愈来愈强。十四岁那年,奥兹离家投身到胡尔达基布兹,并把自己的姓氏克劳斯纳改为奥兹,希伯来文意为“力量”。在那个颇具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世界中,奥兹开始了文学创作。后来,基布兹将其保送至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攻读文学与哲学学士学位。按奥兹自己的意愿,他想继续攻读硕士,但未被批准。他只好回到基布兹教书,并从事写作。直到后来功成名就,他才到英国牛津求学,获硕士学位,后又获特拉维夫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一九八六年,奥兹因儿子患哮喘病不得不离开生活多年的基布兹,搬到南方沙漠地区的阿拉德小城居住(据说沙漠地区的干燥气候有利于治疗哮喘),不久便被本·古里安大学聘为文学系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4612.《地下室里的黑豹》
      是一部记忆小说,据奥兹本人称,它像一座仓库,囊括了自己所有的作品主题。该书以作家的童年经历为基础,融进了丰富的文学想象,用形象的笔法展现了作家对于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使命与道义、民族情感与人道主义准则等充满悖论色彩的问题的睿智思考。
      故事发生在1947年夏天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的最后阶段,以色列建国前夕。12岁的普罗菲是个敏感的男孩,总希望驻扎在以色列的英国军队能早点撤离,常和小伙伴们想办法把英军吓走。一天,普罗菲因为违反宵禁而被英国士兵邓洛普抓到,他没有处罚这个男孩,只是将他护送回家。军士和小男孩之间就此建立了友谊。邓洛普军士教普罗菲学习英文,并念他最爱的圣经诗篇给他听,而普罗菲则教邓洛普一些希伯来文。但是英军和地下犹太反抗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让两人的友谊有了越来越多的变数。普罗菲更因此被小伙伴们冠以“叛徒”的罪名。这段友谊究竟会如何改变普罗菲的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4613.《胡狼嗥叫的地方》内容简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师也不是一天变成的。身为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著名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在他的这部处女作短篇小说中已经锋芒毕露。八篇故事的发生地都是基布兹——具有浓厚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犹太人聚居地,而故事的主角则是这群沙漠上的犹太拓荒者和阿拉伯游牧民族。不同的文化和共同的人性,原始的生死情欲和后天的规则,在奥兹如蛋彩画般细腻的笔触下展现,民族间的对抗与融合变得像家庭纠葛一样,让人感同身受,而家庭中的琐碎细节则变得像民族大事,叫人惊心动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4614.《神圣的夜晚》
      出版于1987年的《神圣的夜晚》让他获得了当年法语文学的最高奖——龚古尔奖,成为北非法语区的阿拉伯作家获此奖的第一人。此书在中国内地有译林出版社1988年的中译本,译笔甚佳。《神圣的夜晚》讲的是一个被当作男孩来养的阿拉伯女孩的命运。故事中的“我”虽生为女孩,但少年时不仅被模拟地施行割礼,而且还遭受过束胸的折磨,直到父亲死后,她才摆脱了男孩的生活方式,有了一点点女性生活的自由。然而后来她仍然未摆脱悲剧命运,她被一个盲人男子爱上后,却被那盲人的姐姐所陷害,并最终被残酷无情地实施了真正的割礼,成为一个丧失性别特征的“变性人”。“我”是男性社会的牺牲品,“我”代表了在专制的男权压迫下处于社会底层中的女性,不但被剥夺了爱和被爱的权利,而且身为女性的正常心灵受到残忍的扭曲。或许正是本·杰伦在小说中揭示的触目惊心的事实震动了读者和评委,作品获得龚古尔奖后一直畅销,持续稳居销售排行榜榜首,卖了50多万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4615.《神圣的夜晚》作者
      塔哈尔·本·杰伦,1944年生于摩洛哥北部城市菲斯(Fez),1961年移居法国。他虽然以法文写作,但他一直没有加入法国国籍,其写作风格融合了法国文学和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特点,因此受到了摩、法两国读者的喜爱。他出版于1987年的小说《神圣的夜晚》为他赢得了当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他也是阿拉伯作家中获此奖的第一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4616.塔哈尔·本·杰伦个人简介
      塔哈尔·本·杰伦,1944年出生于摩洛哥古城非斯,小时候在街区的古兰经学校读书,六岁时进入双语学校。他十一岁时跟随父母到了北部海港丹吉尔,直到十九岁中学毕业,又到了首都拉巴特的大学攻读哲学。大学期间,他发表了第一部诗集。1971年,由于摩洛哥在哲学教学方面开始阿拉伯化,本·杰伦无法担任哲学教职,只好去了巴黎,开始攻读心理学,并为《世界报》撰文。三年后,他获得社会精神病学博士学位。1985年,他出版了小说《沙之子》,一举成名;1987年出版的小说《神圣的夜晚》获得龚古尔文学奖,这是北非法语作家首次获得该奖。本·杰伦写了多本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如《向我女儿解释种族主义》、《向孩子们解释伊斯兰》等等。2001年,小说《那片致盲的漆黑》出版。这部小说讲述了摩洛哥的一座地下监狱,很多人在全无光线的狭小地牢里被长期关押。2004年,这部小说的英译本获得IMPAC都柏林文学奖。2008年,本·杰伦被选为龚古尔文学奖评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4617.塔哈尔·本·杰伦获奖
     《那耀眼的黑暗》
      摩洛哥当代著名小说家、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得主塔哈尔·本·杰伦(Tahar Ben Jelloun)凭借其2001年出版的法语小说《那耀眼的黑暗》的英译本(英文译名为:This Blinding Absence of Light),于6月27日获得了本年度的爱尔兰IMPAC文学奖。
     《那耀眼的黑暗》的法文原著此前已在法国成为畅销书,其故事以摩洛哥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1971年被指控参与针对当时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的政变军官在政变失败被捕后的狱中经历。那些政变军官被关押在摩洛哥东南部的塔兹马马尔特监狱。在被关押的20年中,许多政变军官受到了非人道的待遇,而当局在这段时间内一直对外否认塔兹马马尔特监狱的存在,直到1991年,才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将这些军官释放。
     《这眩目致盲的光》
      龚古尔奖得主本·杰伦 以“活尸”小说获都柏林文学奖,塔哈尔·本·杰伦以其小说《这眩目致盲的光》,获得了本年度的IMPAC都柏林文学奖。该奖号称世界上为单本小说所设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奖金10万欧元。 都柏林奖评委会认为,《这眩目致盲的光》是一部“小说杰作”,并盛赞其“炽热的朴素和美”,以及“语言的明澈”。小说法文本早已成为法国畅销书,其故事基于真实事件写成,叙述了男主人公在摩洛哥沙漠中一座地下集中营渡过的20年骇人听闻的岁月。此类集中营为已故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为监禁政治犯而设,很多人在全无阳光的窄小地牢里,被关押了数十年。当地牢于1991年打开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囚犯得以幸存。评委会的一位发言人说:“这部关于蛮地和幸存者——那些‘活尸’的小说,同时动人地描述了无限的恶,以及人类求生精神的力量。”
都柏林文学奖由都柏林市议会、市政府和IMPAC公司共同主办,用以奖励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以任何语言写成的文学精品。的候选书目由世界47个国家的162家图书馆推荐,其中35部系由外语译成英文,《这眩目致盲的光》译自法文,因此,10万欧元奖金将由杰伦和该书的英译者琳达·卡沃代尔(Linda Coverdale)分享,杰伦得7.5万欧元,卡氏得2.5万欧元。获奖者为土耳其作家奥汉·帕穆克(Orhan Pamuk)的《我的名字是红色》(MyName Is Re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4618.塔哈尔·本·杰伦社会评价
      目前在法国文坛上创作最活跃、名气最大、读者最认可的一批作家,大都出生在40年代,他们虽没有亲身经受战火的洗礼,但青年时代却经历了轰轰烈烈的6·8学潮,还有方兴未艾的女权运动,其生活与创作与老一辈作家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中的佼佼者有勒克莱齐奥、莫迪阿诺等,而本·杰伦无疑应该列在他们之中。而与同辈的其他作家相比较,本·杰伦又有其特殊的一点,这便是他反种族歧视、反性别歧视的战斗精神,无论在他的生活中,还是他的作品,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这个特点是由他的社会出身、他的移民意识所决定的。尽管他于1971年定居法国,并从事教育与新闻工作,但他每年都有相当时间回到故国,与留在那里的家人团聚。这使得他能够对北非阿拉伯人,尤其是身处多重压迫下的女性在两地的不同境遇进行比较。早在1975年,他就以《论法国北非劳工情感与性感之贫困》为题,完成并答辩通过了社会学的博士论文,以论文的形式探讨了北非阿拉伯移民在法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他们在爱情问题上的精神病理学的症候。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又出版了《给我女儿解释的种族主义》(1997)一书,揭示种族主义弊病的实质,其间有杂文集《扁桃树因伤而枯》(1976),也是探讨移民的爱情生活的,可见反种族歧视、反性别歧视的情结几十年中一直萦绕在他的心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4619.塔哈尔·本·杰伦其他作品
      1973年,本·杰伦发表了小说处女作《哈鲁达》,其后,又有《孤独的遁世者》、 《疯子穆哈与智者穆哈》、 《沙土的躯体》等小说作品问世。1987年的《神圣的夜晚》获得龚古尔奖,给他带来了荣誉。从此,法国和全世界的人知道了在法国有一个用法语写作的摩洛哥作家,他通过小说表达自己反对社会不平等的正义感。
     《神圣的夜晚》之后,本·杰伦又出版了小说《低垂的眼睛》(1991)、《盲目的天使》(1992)、《初恋总是最后之恋》(1995)等等。几乎每一部都叫好,每一部都畅销。
      他在1997年出版的小说《错误的夜晚》被某些书评家认为是他最好的小说作品。女主人公摩洛哥姑娘齐娜是“公认”的“中了魔”的“邪恶”美人,然而其“充满毒液”的女性魅力倾倒了全城的男人,男人们一方面咒骂她为“女巫”,另一方面又无不想“希冀于一种例外的情爱”而拥有她,但都陷入泥淖不能自拔。她则诅咒着她的“情人们”,把一个个盲目的男人带向自作自受的苦海。总之,在世人的眼中,齐娜始终是一个女巫,既不自洁也不自爱。她只是“等待着戈多”。可以认为,在小说《错误的夜晚》中,齐娜充当了本·杰伦的代言人,面对社会上的性别偏见和歧视,她勇敢地开口,让伪君子们暴露了虚伪、奸诈的本质。借助于一种“文学情境中男性作者的女性人物化”,本·杰伦使“女巫”齐娜赢得了读者的同情,为传统意义上的女恶魔伸张了正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4620.《我儿子的故事》
      是纳丁·戈迪默写于1990年的一部作品。小说完全以一个黑人小男孩的眼光看南非的现实。黑人社会活动家索尼的儿子威尔,无意中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父亲和一个白种女人在一起看电影,猜忌、愤恨由此产生……原本和睦温馨的家庭也被笼罩上一层阴影。索尼失去了儿子的爱。女儿贝比由于不堪家庭的特殊氛围和严酷的社会现实,企图自杀未遂,后又偷越国境参加了自由战斗队。他妻子后来虽也成为一名革命同志,但与他之间的隔膜却永难消除。这是一个家庭悲剧,也是一个社会悲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0 06: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