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4608.《我的米海尔》作者
      阿摩司·奥兹,当代以色列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优秀作家。他自幼受家庭影响,阅读了大量以色列经典作家及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的作品,表现出出色的文学天赋。早在耶路撒冷小学接受启蒙教育期间,他所作的诗歌和小文章便经常见诸学校报刊。在基布兹时,他利用休息时间勤奋写作,后来每周得到一天特批的写作时间。自六十年代登上文坛后,奥兹先后发表了九部长篇小说《何去何从》(1966), 《我的米海尔》(1968),《触摸水,触摸风》(1973),《沙海无澜》(1982),《黑匣子》(1987),《了解女人》(1989),《费玛》(1991),《不要称之黑夜》(1994),《地下室中的黑豹》(1995);三个中短篇小说集《胡狼嗥叫的地方》(1965),《一直到死》(1971),《恶意之山》(1976);杂文、随笔集《在炽烈的阳光下》(1979),《在以色列国土上》(1983),《黎巴嫩斜坡》(1987),《天国的沉默》(1993),《以色列、巴勒斯坦与和平》(1976)等;儿童文学作品《索姆哈伊》(1978)。他的作品不仅在以色列十分流行,而且在世界上影响很大,曾获多种文学奖,并于一九九八年以色列建国五十周年之际获以色列国家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4609.阿摩司·奥兹评论
      让理解存在每个人的心里
      书评人: 郝金刚
     “想了解一个人有多难,即使你处处留心,即使你从不健忘。”
      婚姻就象鞋穿在脚上,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太小了,穿着不舒服,就想赶快脱掉。太大了,就想换一双。所以在选择时,要留有空间,不紧不松,才恰到好处。
     “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爱的人已经死了。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在年轻的时候时浑身充满着爱的力量,而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我不想死。”
      小说总是处处有暗示,仅仅这一段,就预示了全文的悲剧情绪,活着却没有爱没有激情,无疑比纯粹的死亡更凄惨。
      不得不说的一点是,看这部小说着实是费劲,我被迫中途停下来许多次,掩卷叹息,或是起身看窗外的云彩,来缓解因阅读产生的抑郁和缱绻情绪。全文笔调清淡,但字字包含灰色的气息,不经意的哀愁,最撩人心弦。
      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年轻人邂逅,短暂了解后,步入婚姻,生活,十年,耗尽爱的力量,没有决裂却已相隔甚远。小说男女主人公相识的经历不禁让人想到埃里奇·西格尔的《爱情故事》,发展到后来却是两种不同的悲剧,前者是生离,后者是死别。
      奥兹选择用女性口吻作为第一人称将故事娓娓道来,足以表明他对女性心理精准的拿捏和把握。文中汉娜自言自语式的梦境和日常生活描写,是全文最独到精彩之处,如果没有这些,相信我们无法更好地体会到汉娜心中无法排遣的落寞,对生活的无尽哀愁,对所在身处的这个城市无比的淡漠,也可以从侧面了解耶路撒冷的日常生活和城市景观。但我更欣赏描写丈夫米海尔的那些点到为止的文字,“米海尔只是微笑,好像我只希望他以微笑作答”,“米海尔温和地驳回这些指控,措辞冷静而又耐心,好像是他犯了错误,我成了被抚慰的对象”等等,克己忍耐“干巴巴”的丈夫形象,令人同情却又无措。
      小说是从审美的角度去展现现实生活和作者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典型的个案,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创作《我的米海尔》是想去理解婚姻生活中的某些真谛,理解家庭生活中的某些真谛”。
      审视这场婚姻,普通的人,普通的生活,夹杂对爱的渴望与幻灭,也许原本这就是错误的结合。妻子汉娜,一个带着强烈的悲观主义情绪,渴望被爱,却又有实足控制欲望,天生是神经纤细的社会动物,需要更多感情上的呵护;丈夫性情孱弱,善于克制忍耐,没有气宇恢宏的行为和胆识,没有大波大澜的事业成就,潜心学业,忙碌工作,被生活折磨得麻木和精疲力竭,感情的河泽也随之干涸。汉娜曾问过邻居约拉姆“禁欲的爱”意义何在,得到的解释是,人类生活中,有些爱似乎没有引起快感。这四个字,似乎是她对自己婚姻的定义。不由引人思考的是,婚姻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才称得上幸福完满?
      貌似生活压力葬送了婚姻,但事实上人物本身的自我特质和局限才是潜在的矛盾根源。假设汉娜选择一个强悍高大的丈夫,米海尔的妻子是一个想法简单,温顺单纯的姑娘,他们各自的生活会不会舒心坦然?假设汉娜的父亲没有去逝,米海尔也没有那么早就缺乏母爱,两人的性格完整许多,这场婚姻是否和其他人的一样充满甜蜜和阳光?性格决定命运,际遇成就人生,似乎一点也不假。地位平等,性情平衡,理性信任,互携互助。这或者是奥兹试图揭示的真谛,或者也是婚姻的理想姿态。
     《我的米海尔》提出的这个婚姻命题,从古至今,被许多艺术作品反复强调阐释过,但奥兹语言表达的方式是独一无二的,赋予小说的两个主人公特有的社会面貌。并非是让世人去拯救两人的渐行渐远,只是去验证另一种意义的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以色列人的家庭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4610.评论擦亮毛玻璃的人——评《我的米海尔》
      书评人:姚翠丽
     《我的米海尔》带给读者的是两个惊讶和一个感动。首先,作者的叙述角度、话语方式和口气令初读奥兹的人毫不怀疑他是位女作家。因为在小说中作家自始至终都通过女主人公汉娜的视角、心灵、身体和语言进行叙事。他对婚姻中女性的地位、处境、各种感受和潜意识心理的描写入木三分,真实可信。奥兹这种反性别视角的成功运用,他笔下所揭示的这种令人叫绝的魔鬼似的真实,只有《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能与之媲美。然而,在《尤利西斯》中布卢姆之妻莫莉的内心独白毕竟只有四十多页,所揭示的范围也只是限于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的一位女演员的性心理和性狂想。而奥兹却把汉娜置于以色列古老的社会历史和犹太教文化传统这一广阔深厚的现实背景中,写她从二十岁的少女到三十岁的**十年间的情感历程。由于奥兹使用了第一人称女性视角讲述汉娜的故事,令读者感到作家已与自己的女主人公融合为一,他以沉郁的调子诉说着她的柔情,她的梦幻,她的欲望,她的压抑,她的寂寞,她的挣扎和她的疲惫。她是他的姐妹,他的母亲,他的同类。他们拥有同一个肉体和共同的思想。奥兹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令人惊诧,他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令人感动。
     《我的米海尔》给读者的另一个惊讶是:它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初读起来《我的米海尔》似乎应该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是一位曾经享受过爱情的幸福女人对已逝去的爱人的怀念。因为小说开头是这样写的:“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爱的人已经死了。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在年轻时浑身充满爱的力量,而如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我不想死。”这段用意深刻的话随着故事的展开,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其中的哀怨之情和反抗意识层层加深,内涵变得愈加丰满,最后读者才真正领悟作家设置在篇首的这段玄妙之语。经过十年繁琐无聊婚姻生活的腐蚀和压抑,汉娜对丈夫的爱不复存在,脆弱的婚姻和夫妻间长久的隔膜终于使她还残存的一点爱的热情和可怜的希望泯灭了。她认为米海尔对于她来说已经死去,两人之间从来没有真正结合,也没有什么可继续维持。她之所以写下这些文字,是为了超越死亡的婚姻,去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精神的再生。这不是一个令读者欣悦和感动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令人感到沉闷压抑的婚姻马拉松。汉娜与米海尔初恋的时光很短,也没有能够尽情挥洒青春的浪漫与激情,一切都是合乎礼俗的、克制的,在读者眼中,那个穿蓝色羊毛裙的美丽的女学生,那个因恋爱而快乐得光彩照人的汉娜只是昙花一现就不见了。
      汉娜和米海尔之间的隔膜似乎是从新婚后不久就开始了。每天夜里,米海尔都在灯下潜心攻读,认真准备学术论文,汉娜刺绣或泡柠檬茶,丝毫不打扰丈夫的工作。夜间休息时,米海尔用被子裹紧全身,离汉娜远远的;汉娜在孤独中总有一种朦胧的期待涌上心头,没有爱抚和激情,甚至没有柔情的夜晚终于被噩梦所侵占。从此在汉娜的梦里总有一扇毛玻璃将她和丈夫隔开,她只能看到米海尔夜里映在毛玻璃上的身影,而无法走进对方的世界。米海尔虽资质平平,天赋不高,却因为家庭和社会加在他身上的期望和使命,一步步在学业和事业上实现着自己的目标。他的武器是自幼就培养起来的勤勉、理性和克制等正统犹太教徒所崇尚的美德,他的目标是成功和给家族带来荣耀。汉娜则在结婚以前就开始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按照社会习俗和传统观念行事,默认温顺、安静、自我牺牲等强加给女性的“美德”,她主动放弃了学业和工作,甘心情愿把自己的轨迹与丈夫的奋斗轨迹重合。但面对米海尔的每一步成功,汉娜感到的是失落,她无法分享丈夫成功的喜悦。在米海尔从一次次成功中汲取自信的同时,汉娜却被失眠和噩梦折磨得身心失调、歇斯底里。于是她与丈夫之间的毛玻璃也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愈加模糊。汉娜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玻璃擦亮,她想让丈夫了解真正的自己,但是米海尔在接受妻子的温顺、羞怯和忍耐的同时,拒绝承认她作为女人的活生生的肉体和欲望。汉娜在自虐中寻找快感,同时清醒地意识到,如果生活如此继续下去,她会像格里克太太一样发疯的。
      在奥兹笔下,在汉娜的幻像里,总有一个穿蓝色羊毛裙的女孩,她因为喜欢水晶的纯净透明,而执著地要把毛玻璃擦亮:玻璃要保持透明,别无他求。汉娜失败了,她没有能够把她与米海尔之间的毛玻璃擦亮,但是,当她下决心跟丈夫作最后道别时,读者会看到一抹希望的亮光:三十岁的汉娜会以她诗人的天分,给教授一个惊喜,奉献给世人一本诗集。她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工作的充实。奥兹以深切的同情心和非凡的智慧替汉娜擦亮了横在眼前的毛玻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4611.《沙海无澜》
      中国和以色列地处亚洲大陆的两端,两国之间的了解也像隔着崇山峻岭。
      不错,我们知道上帝与犹太先祖亚伯拉罕立约,犹太人做了上帝的选民,雅各与上帝使者摔跤被易名,才有了以色列“十二支派”。
      我们知道犹太民族的历史苦难深重,饱经沧桑,数千年颠沛流离,几乎罹临灭顶之灾,直至一九四七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才获得一块栖身之地,并于一九四八年五月宣布独立。
      我们也许更清楚犹太民族的文化神秘幽远,种下了一个具有探索价值的犹太文化之谜,即两千年前就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宗教经典《旧约》。它不仅记载着上帝耶和华与犹太人的契约关系,实录下犹太人上下求索、艰苦创业、兴邦立国,乃至身经乱离的命运,同时也不失为文学总集。无论是《创世记》中数不尽的情结典故,还是《雅歌》、《诗篇》、《哀歌》中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都曾启迪过无数人的奇思妙想。古老的希伯来文化一向被奉为世界两大文化源头之一。近代犹太人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分别从社会、科学、人本领域对近代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数不胜数的犹太人从不同方面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也经常通过电视屏幕及其他传播媒介了解到,现今的以色列一直战祸频仍,纷争不已,恐怖活动此伏彼起。
      但是,除此之外,以色列当今社会的真面目,当代以色列人的日常生活与喜怒哀乐,谁又知多少?
      文学是借助审美手段反映现实生活与作家心灵历程的独特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了解社会与人的一个窗口,是沟通民族心灵的一座桥梁。“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每个民族的文学均负载着那个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集体无意识与民族凝聚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将阿摩司·奥兹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是一个相当好的选择。作为作家,他不但杰出,而且相当“以色列化”。
      阿摩司·奥兹出生于一九三九年。父母在排犹声浪四起的三十年代,受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从俄国移民到耶路撒冷,梦想在巴勒斯坦找到自由的“希望之乡”。父亲耶胡达·阿里耶·克劳斯纳博学多才,嗜书如命,懂十几门语言,一心向往做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比较文学教授,但始终未能如愿。母亲范妮娅漂亮贤惠,多愁善感。
      奥兹童年时代的耶路撒冷由英国托管,日常生活蒙上了一层英雄主义色彩:地下活动,爆炸,逮捕,宵禁,搜查,英国兵,阿拉伯帮,迫在眉睫的战争与恐惧……古老的英雄神话仿佛成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儿童故事讲的都是耶路撒冷的过去和沦陷。据奥兹回忆:“父母将我送到一座希伯来基础小学,学校教我缅怀古代以色列王国的辉煌,并且希望它在烈火与热血中复兴。”在那个躁动喧嚣的时代,奥兹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英雄”。
      十二岁那年,母亲自杀,这一事件不仅结束了奥兹童年的梦想,而且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奥兹本来就和父亲不和,母亲故去后,他对家庭的反叛意识愈来愈强。十四岁那年,奥兹离家投身到胡尔达基布兹,并把自己的姓氏克劳斯纳改为奥兹,希伯来文意为“力量”。在那个颇具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世界中,奥兹开始了文学创作。后来,基布兹将其保送至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攻读文学与哲学学士学位。按奥兹自己的意愿,他想继续攻读硕士,但未被批准。他只好回到基布兹教书,并从事写作。直到后来功成名就,他才到英国牛津求学,获硕士学位,后又获特拉维夫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一九八六年,奥兹因儿子患哮喘病不得不离开生活多年的基布兹,搬到南方沙漠地区的阿拉德小城居住(据说沙漠地区的干燥气候有利于治疗哮喘),不久便被本·古里安大学聘为文学系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4612.《地下室里的黑豹》
      是一部记忆小说,据奥兹本人称,它像一座仓库,囊括了自己所有的作品主题。该书以作家的童年经历为基础,融进了丰富的文学想象,用形象的笔法展现了作家对于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使命与道义、民族情感与人道主义准则等充满悖论色彩的问题的睿智思考。
      故事发生在1947年夏天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的最后阶段,以色列建国前夕。12岁的普罗菲是个敏感的男孩,总希望驻扎在以色列的英国军队能早点撤离,常和小伙伴们想办法把英军吓走。一天,普罗菲因为违反宵禁而被英国士兵邓洛普抓到,他没有处罚这个男孩,只是将他护送回家。军士和小男孩之间就此建立了友谊。邓洛普军士教普罗菲学习英文,并念他最爱的圣经诗篇给他听,而普罗菲则教邓洛普一些希伯来文。但是英军和地下犹太反抗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让两人的友谊有了越来越多的变数。普罗菲更因此被小伙伴们冠以“叛徒”的罪名。这段友谊究竟会如何改变普罗菲的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4613.《胡狼嗥叫的地方》内容简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师也不是一天变成的。身为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著名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在他的这部处女作短篇小说中已经锋芒毕露。八篇故事的发生地都是基布兹——具有浓厚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犹太人聚居地,而故事的主角则是这群沙漠上的犹太拓荒者和阿拉伯游牧民族。不同的文化和共同的人性,原始的生死情欲和后天的规则,在奥兹如蛋彩画般细腻的笔触下展现,民族间的对抗与融合变得像家庭纠葛一样,让人感同身受,而家庭中的琐碎细节则变得像民族大事,叫人惊心动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4614.《神圣的夜晚》
      出版于1987年的《神圣的夜晚》让他获得了当年法语文学的最高奖——龚古尔奖,成为北非法语区的阿拉伯作家获此奖的第一人。此书在中国内地有译林出版社1988年的中译本,译笔甚佳。《神圣的夜晚》讲的是一个被当作男孩来养的阿拉伯女孩的命运。故事中的“我”虽生为女孩,但少年时不仅被模拟地施行割礼,而且还遭受过束胸的折磨,直到父亲死后,她才摆脱了男孩的生活方式,有了一点点女性生活的自由。然而后来她仍然未摆脱悲剧命运,她被一个盲人男子爱上后,却被那盲人的姐姐所陷害,并最终被残酷无情地实施了真正的割礼,成为一个丧失性别特征的“变性人”。“我”是男性社会的牺牲品,“我”代表了在专制的男权压迫下处于社会底层中的女性,不但被剥夺了爱和被爱的权利,而且身为女性的正常心灵受到残忍的扭曲。或许正是本·杰伦在小说中揭示的触目惊心的事实震动了读者和评委,作品获得龚古尔奖后一直畅销,持续稳居销售排行榜榜首,卖了50多万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4615.《神圣的夜晚》作者
      塔哈尔·本·杰伦,1944年生于摩洛哥北部城市菲斯(Fez),1961年移居法国。他虽然以法文写作,但他一直没有加入法国国籍,其写作风格融合了法国文学和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特点,因此受到了摩、法两国读者的喜爱。他出版于1987年的小说《神圣的夜晚》为他赢得了当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他也是阿拉伯作家中获此奖的第一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4616.塔哈尔·本·杰伦个人简介
      塔哈尔·本·杰伦,1944年出生于摩洛哥古城非斯,小时候在街区的古兰经学校读书,六岁时进入双语学校。他十一岁时跟随父母到了北部海港丹吉尔,直到十九岁中学毕业,又到了首都拉巴特的大学攻读哲学。大学期间,他发表了第一部诗集。1971年,由于摩洛哥在哲学教学方面开始阿拉伯化,本·杰伦无法担任哲学教职,只好去了巴黎,开始攻读心理学,并为《世界报》撰文。三年后,他获得社会精神病学博士学位。1985年,他出版了小说《沙之子》,一举成名;1987年出版的小说《神圣的夜晚》获得龚古尔文学奖,这是北非法语作家首次获得该奖。本·杰伦写了多本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如《向我女儿解释种族主义》、《向孩子们解释伊斯兰》等等。2001年,小说《那片致盲的漆黑》出版。这部小说讲述了摩洛哥的一座地下监狱,很多人在全无光线的狭小地牢里被长期关押。2004年,这部小说的英译本获得IMPAC都柏林文学奖。2008年,本·杰伦被选为龚古尔文学奖评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4617.塔哈尔·本·杰伦获奖
     《那耀眼的黑暗》
      摩洛哥当代著名小说家、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得主塔哈尔·本·杰伦(Tahar Ben Jelloun)凭借其2001年出版的法语小说《那耀眼的黑暗》的英译本(英文译名为:This Blinding Absence of Light),于6月27日获得了本年度的爱尔兰IMPAC文学奖。
     《那耀眼的黑暗》的法文原著此前已在法国成为畅销书,其故事以摩洛哥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1971年被指控参与针对当时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的政变军官在政变失败被捕后的狱中经历。那些政变军官被关押在摩洛哥东南部的塔兹马马尔特监狱。在被关押的20年中,许多政变军官受到了非人道的待遇,而当局在这段时间内一直对外否认塔兹马马尔特监狱的存在,直到1991年,才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将这些军官释放。
     《这眩目致盲的光》
      龚古尔奖得主本·杰伦 以“活尸”小说获都柏林文学奖,塔哈尔·本·杰伦以其小说《这眩目致盲的光》,获得了本年度的IMPAC都柏林文学奖。该奖号称世界上为单本小说所设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奖金10万欧元。 都柏林奖评委会认为,《这眩目致盲的光》是一部“小说杰作”,并盛赞其“炽热的朴素和美”,以及“语言的明澈”。小说法文本早已成为法国畅销书,其故事基于真实事件写成,叙述了男主人公在摩洛哥沙漠中一座地下集中营渡过的20年骇人听闻的岁月。此类集中营为已故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为监禁政治犯而设,很多人在全无阳光的窄小地牢里,被关押了数十年。当地牢于1991年打开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囚犯得以幸存。评委会的一位发言人说:“这部关于蛮地和幸存者——那些‘活尸’的小说,同时动人地描述了无限的恶,以及人类求生精神的力量。”
都柏林文学奖由都柏林市议会、市政府和IMPAC公司共同主办,用以奖励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以任何语言写成的文学精品。的候选书目由世界47个国家的162家图书馆推荐,其中35部系由外语译成英文,《这眩目致盲的光》译自法文,因此,10万欧元奖金将由杰伦和该书的英译者琳达·卡沃代尔(Linda Coverdale)分享,杰伦得7.5万欧元,卡氏得2.5万欧元。获奖者为土耳其作家奥汉·帕穆克(Orhan Pamuk)的《我的名字是红色》(MyName Is Re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3 05: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