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4601.《撒旦诗篇》事件
      1989年初,一本关于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小说《撒旦诗篇》在英国出版,其中对穆罕默德有严重违背史实的讽刺描写,伤害了穆斯林感情,激怒了伊斯兰世界。
      引起追杀
      1989年2月14日,伊朗前精神领袖霍梅尼宣布拉什迪的小说中有亵渎伊斯兰教先知和《古兰经》的内容,号召穆斯林在全世界追杀拉什迪。由此引起了一场国际风波。2月18日,拉什迪接受伊朗总统哈梅内依给他的台阶,就《撒旦诗篇》作公开道歉:“我认识到世界各地穆斯林因我的小说出版而忧伤。我对该书出版后给伊朗伊斯兰教忠实信徒造成的痛苦而深感遗憾。”但是拉什迪的道歉被霍梅尼拒绝了。霍梅尼重申:“即使拉什迪忏悔并成为虔诚的人,也不能得到宽恕,每个穆斯林应以自己拥有的任何手段送他去监狱。”
      发表声明
      1990年12月28日,拉什迪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表示,他承认《撒旦诗篇》中亵渎了伊斯兰教,并将删除其中任何亵渎伊斯兰教的言论。他还表示不再安排出版《撒旦诗篇》的平装本,也不让人们再把它译成其他文字。霍梅尼的声明使英伊之间开始僵冷的外交关系更加紧张。各西方国家决定采取共同行动,召回各自驻伊朗的使节“回国磋商”,以示抗议,谴责霍梅尼这一违反最基本的国际法则的行为。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也呼吁伊朗取消对拉什迪的生命和人权的威胁。然而由于霍梅尼的旨意不变,英伊在拉什迪事件上的分歧未能得到解决,伊朗宣布与英国断绝外交关系。西方的这一政治行动没能阻止执行霍梅尼的这一教法判决,最终这些被召回国的西方大使们又返回了伊朗。
      逃亡生活
      从此,拉什迪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拉什迪多年来一直处于英国警方非常严密的安全保护之下。但这样的威胁并不仅针对拉什迪一个人,所有与这本书有关的人都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日本一名翻译者被谋杀,意大利和挪威的翻译者也受到攻击。
      1998年,对于拉什迪的裁决被正式取消,9月21日,出席第53届联合国大会的伊朗总统哈塔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拉什迪事件已经完全结束。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而不是冲突。”9月24日,伊朗外长哈拉齐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伊朗政府不再采取任何行动威胁《撒旦诗篇》的作者拉什迪以及其他与该书有关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不鼓励或支持任何组织追杀拉什迪。
      2000年,定居纽约时,已经可以自由行动。2012年8月,宣传自己新书和由自己1981年的小说《午夜的孩子》(MidnightsChildren)改编的电影。拉什迪追述躲避死刑令追杀之恐惧岁月的自传《约瑟夫·安东》,本书详细纪录了他在1989年因小说《撒旦诗篇》而遭到追杀之后的经历。
      10月,拉什迪在英国切尔滕纳姆文学节上对观众们说,他“真的”钦佩身为作家的勒卡雷,“我真希望我们没有做这件事。”拉什迪指的是1997年,他与勒卡雷在英国《卫报》上的信件争吵。“我认为《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是战后英国的伟大小说之一。”拉什迪给予勒卡雷的代表作很高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6 07:45 编辑

      4602.《撒旦诗篇》
      一书是1988年9月由英国企鹅书店推出的。作者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是印度裔英国作家。是一部幻想型小说,全书共500多页,作者用一种类似圣经的语言,叙述一个印度电影明星梦中幻出一位商人,受了主的耳语,成了先知,进入一座城市创建一种宗教。穆斯林认为,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影射了先知穆罕默德,亵渎了他们的宗教,因而引起了穆斯林的愤慨。 今天,《撒旦诗篇》已成为言论自由的代名词。不管是要讨论后冷战世界秩序、文明之冲突,还是要探讨回教基本教义派的兴起茁壮,都不能不提到《撒旦诗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4603《撒旦诗篇》基本介绍
      本义
     《撒旦诗篇》一书是1988年9月由英国企鹅书店推出的。作者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是印度裔英国作家。《撒旦诗篇》是一部幻想型小说,全书共500多页,作者用一种类似圣经的语言,叙述一个印度电影明星梦中幻出一位商人,受了主的耳语,成了先知,进入一座城市创建一种宗教。穆斯林认为,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影射了先知穆罕默德,亵渎了他们的宗教,因而引起了穆斯林的愤慨。
      事件
      英国企鹅书店原本打算在拉什迪的出生地印度出版该书,但是印度的企鹅分店接到该书手稿的复印件后考虑了很久,认为此书不宜出版。后因印度两家杂志采访拉什迪,披露了该书的内容,引起印度政府的注意,于是印度政府通知伦敦企鹅书店,《撒旦诗篇》一书不准进入印度。之后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埃及、索马里、孟加拉、苏丹、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也纷纷宣布了禁止令。
      2007年6月份,印度裔英国知名作家、《撒旦诗篇》作者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日前被授予骑士身份,伊朗对此表示强烈不满,称英国的这种行为表明了英国是在“对抗伊斯兰”。
      由于认为萨尔曼·拉什迪的小说《撒旦诗篇》亵渎了伊斯兰教,伊朗已故宗教领袖鲁霍拉-何梅尼发布追杀令,并悬赏巨资要将其杀死。为此,萨尔曼-拉什迪还不得不过了9年的逃亡生活。而英国此次再度授予他骑士身份的做法也再次在保守派伊朗人中激起了愤怒,他们原本就一直在指责英国试图煽动类似这种方式的“软革命”。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侯赛尼在本周的新闻简报会上表示称:“很显然,向这样的一位背叛者和令人讨厌的人物授予荣誉,必将使得英国政府官员处于直接与伊斯兰社会对抗的局面。这种侮辱伊斯兰神圣价值观的行为并不是一个偶然,这是一起有预谋、有组织的行为,其背后受到了某些西方国家的指导和支持。”
     《撒旦诗篇》是于1988年出版的,由于著作中相关先知被恶魔所误导的描述而激怒了伊斯兰远教旨主义者。之后他们在英国、巴基斯坦和印度举行过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198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领袖何梅尼发布了一道教令,要将萨尔曼·拉什迪处死。何梅尼当时在国家电台发表讲话称:“《撒旦诗篇》的作者反对伊斯兰、反对先知、反对古兰经,现宣布将其判处死刑。”
      直到1998年,伊朗默罕默德·卡塔米(Khatami)政府才许诺表示伊朗不再追杀萨尔曼·拉什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4604.《撒旦诗篇》简要评价
      出版史上,从来没有一本书像《撒旦诗篇》,夺去那么多人命,引爆那么大的国际危机,有那么多颗炸弹,为了一本书,而被扔向书店。自从1988年,它在英国问世以后,所引发的「事件」从欧美、印度到日本,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60,伤者数以百计。其中有译者、出版者、烧书者,还有更多完全不相干的人。悬赏追杀作者的奖金被一再提高,竟然高达3百万美元。激进团体还坚称,追杀令依然有效,至今从未改口。
      今天,《撒旦诗篇》已成为言论自由的代名词。不管是要讨论后冷战世界秩序、文明之冲突,还是要探讨回教基本教义派的兴起茁壮,都不能不提到《撒旦诗篇》。
      在《撒旦诗篇》事件,足以左右世人视听,从此主观认定,西方代表正义和理性,回教则等于恐怖主义。
      按照本书的内容,这样的简单二分法真是讽刺至极。因为,本书所针砭的当代弊病之一,就是当我们遇到异文化时,往往出于无知,而加以妖魔化。
      小说中的叙事者「我」不是别人,正是魔鬼。 被恐怖份子劫持的喷射客机在空中爆炸,全机无人生还,除了两个主角。他们是两名早已失去信仰的回教徒,活活掉到英国海滩,从此展开各自的魔幻之旅。
      其中一位吉百列,时梦时醒,梦中的他是天使吉百列,也就是《古兰经》中传达神谕的天使。梦中接受他天启的,有一位是宣扬「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的先知,有一位是以信仰之名,号召暴力向西方宣战的宗教领袖,还有一位,是宣称可以分开阿拉伯海的少女。有一度,梦中的吉百列惊觉,从自己口中流泄出的,有些并非古兰真言,却是魔鬼篇。
      另一位主角萨拉丁,空难生还后即容貌大变,头上脚下长出羊角羊蹄,一如传说中的魔鬼模样。好不容易恢复人相,心中却已满怀仇恨。于是,他也说出连串的撒旦诗篇。
      作者的笔法虚虚实实,写下这本诡趣横生的小说,以两名主角的蜕变与重生为主轴,探讨我们所处的后现代世界以及人类心灵的人性与魔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4605.《撒旦诗篇》内容简要
      序 书籍分章内容导读
      卷首语
      第一章 天使吉百列(The Angel Gibreel)
      第二章 魔罕德(Mahound)
      第三章 勒文伦.德温敦(Ellowen Deeowen)
      第四章 阿伊莎(Ayesha)
      第五章 一座可见但没人看见的城市(A City Visible but Unseen)
      第六章 重返加希利亚(Return to Jahilia)
      第七章 艾兹瑞尔(The Angel Azraeel)
      第八章 阿拉伯海分开(The Parting of the Arabian Sea)
      第九章 神灯(A Wonderful Lam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4606.《我的米海尔》简介
     《我的米海尔》是现代希伯来文学史上的一部名作,首版于1968年,它奠定了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国际作家地位。
      故事发生在神秘而富有历史感的古城耶路撒冷。文学系女大学生汉娜与地质系的米海尔一见钟情并结成眷属。十年岁月悠悠而逝,往昔的这对恋人在情感上悄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天生丽质而多愁善感的汉娜失望痛苦,终日沉湎于对旧事的追忆中,在遐想的孤独世界里尽情宣泄着自己被压抑的期待和欲望。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感受、人生,表现手法匠心独运,行文优美自然,让读者在遥远的东方大陆,一睹五十年代耶路撒冷人神秘莫测的家庭生活和生动丰富、充满神奇色彩的社会文化场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4607.《我的米海尔》梗概
      三十岁的汉娜在结婚十年后,开始回忆她与丈夫米海尔从初恋到婚后的经历和感受。
      十年前的一个冬天,早晨九点钟,二十岁的希伯来大学文学系一年级学生汉娜从塔拉桑塔学院的楼梯上滑下来,被一个素不相识的小伙子一把扯住了胳膊,汉娜感受到了他手指的温暖,并对他既有力量又有分寸的行为举止产生好感。这位年轻人就是地质系三年级的学生米海尔·戈嫩。在耶路撒冷寒冷的冬天里,两位年轻人开始了有趣的对话和初次交往。他们边喝咖啡边相互交谈,汉娜喜欢他手指的动作、头发、胡子的样式和眼睛的颜色,并且发现米海尔不是个聪明的男人。米海尔在喝完咖啡后请汉娜到三楼观看有关死海和阿拉洼的地质教学片,当时外面下着冬雨。  他们的第二次约会是在一个暴风雨晚上的咖啡馆,米海尔不懂怎样讲笑话,却为此付出努力,汉娜喜欢他那煞费苦心的样子。她禁不住回忆起童年时的小伙伴双胞胎兄弟和自己的游戏:她是女王,他们是保镖,这种统治双胞胎兄弟的快感已变得遥远,如今她已是二十岁的姑娘。汉娜和米海尔都为这次的约会稍加修饰,米海尔喜欢汉娜的蓝色羊毛裙和她看上去好像害羞的样子。米海尔向汉娜介绍他的家庭情况:父亲是个鳏夫,把大部分的收入都供儿子读书,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成为耶路撒冷的教授以传承他祖父的受人尊敬的地位和家庭的荣耀。汉娜告诉米海尔,她的父亲死于1943年,生前经营无线电生意,妈妈与在诺夫哈里姆基布兹的哥哥伊曼纽尔住在一起。她自己住在阿赫瓦一个正统犹太教徒家里,上午在撒拉·杰尔丁幼儿园任教,下午听希伯来文学课。汉娜不喜欢粗俗蠢笨的男人向自己倾泻虚情假意,梦想嫁给一个注定要举世闻名的年轻学者,做任劳任怨贤惠的妻子。
    从咖啡馆出来,暮色已深,严霜扑面,汉娜感到有些难舍,想多留米海尔一会儿,米海尔也向她吐露心迹。在温柔静谧的夜色中,这对年轻人压抑住感情的潮水。晚上十一点半,米海尔送汉娜回宿舍,隔着手套吻了她的手,并没有上楼。汉娜感到好像以前就认识他。
      恋爱中的汉娜每天都像小鸟一样快乐,美丽活泼,光彩照人。一天晚上,米海尔约汉娜去电影院,看后他们一起散步,米海尔用手勾着汉娜的肩膀,汉娜用手摸着他的下巴,米海尔说猫求偶时之所以嚎叫,因为它们是不受社会习俗约束的动物。他告诉汉娜他父亲和四个姑姑把他看成一匹赛马,大学教育对他来说是一场越障赛马,他是家里的希望,要用功读书,积极进取,扬名成才。汉娜从小就想长成男孩,她崇拜米海尔·斯特洛果夫式的男人:高大魁梧,稳重少言,安静温和,忠诚并且善于用力量控制汹涌澎湃的内在激情。散步之后,米海尔又把汉娜送回宿舍,他称她为冷美人,他们在雨丝中互吻,米海尔趁机向汉娜求婚。汉娜不能请米海尔进屋,但却希望他建议她去他那儿,因为米海尔让她觉得安宁。
      但是后来有一次,当汉娜与米海尔一起拜访朋友之后,她发现米海尔完全不同的另一面,她感到他们形同陌路,他们的爱情像做梦一样不真实,她感到恐惧绝望和孤独无助。后来当米海尔解开大衣,把她揽入怀中时,她才感到他是一种活生生的真实的存在。  婚礼前两周,汉娜与米海尔一起拜访双方的亲属。在米海尔家中,父亲耶海兹克尔·戈嫩谦恭有礼地接待了汉娜,称她为诗人,并把一本诗集作为礼物送给未来的儿媳妇。米海尔的几位姑姑提前调查了汉娜的家世,证明她是良家女子。杰妮娅姑妈单独跟汉娜谈话,不赞成他们这样快就结婚,毫不掩饰地对汉娜和米海尔关系的纯洁性表示怀疑,警告汉娜不要影响米海尔的学业和前程;在汉娜的哥哥家里,他们受到了母亲和兄嫂的热情欢迎。
    婚礼前十天,米海尔和汉娜租了一套廉价的房子,他们一起购物、布置新家。在忙碌中,汉娜不断为米海尔感到自豪。这期间,米海尔准备学术论文,汉娜刺绣,泡柠檬茶,丝毫不打扰米海尔的工作。由于米海尔的克制和汉娜的羞怯,直至新婚之夜,两人没有发生过肉体关系。结婚前两天的夜晚,汉娜被噩梦惊醒,她梦见米海尔在市场上逃跑,而自己被幼年的朋友双胞胎兄弟绑架。房东太太为她释梦并给她以忠告,建议她泡薄荷茶压惊。
      三月中旬,汉娜与米海尔举行婚礼,虽然他们的火速结婚招致姑妈们不悦,但是婚礼场面还算热闹,亲朋好友赶来助兴。地质系女生雅德娜的狂舞和失恋歌曲发泄了一种情绪。米海尔从汉娜背后突如其来的一吻,吓得汉娜腾地跳了起来,酒玷污了洁白的结婚礼服。即便此时,她心中仍然被象征和暗示所困扰。
婚后,汉娜的教授前来贺喜,询问汉娜是否打算继续学业。事实上,汉娜在扮演一个贤惠妻子的角色。她每天为丈夫准备早餐,操持家务,课后等待丈夫回来,夜里服侍丈夫工作。他们的夜晚过得很安静,米海尔用被子裹紧全身,离汉娜远远的,汉娜在夜里总有一种朦胧的期待涌上心头,她感到一切似乎是序曲,决定性的事情还没有发生,她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有天夜里,她从噩梦中醒来,摇晃米海尔,他却生气地说她有毛病,他明天还要工作,让汉娜别烦他。汉娜只得吃下两片安眠药,第二天便发烧,午饭时夫妻二人吵了一架,米海尔采取克制的态度。
      结婚三个月后,汉娜怀孕了。米海尔并不高兴,杰妮娅姑妈严厉责备汉娜将毁掉米海尔的前程,却并不考虑汉娜的处境和感受,汉娜把自己锁在厨房里哭了,米海尔并不来敲门安慰。汉娜怀孕六个月后,丈夫考取了第一学位的第二名,又开始攻读第二学位,汉娜对他的成功和喜悦无动于衷,她不能适应这种失去浪漫和美丽的生活,但丈夫并不需要她妩媚动人,只要她顺从,不要倔强和歇斯底里。他们像两个在火车上被命运安排在一起的乘客,互相体谅,彬彬有礼,互不干扰,互不侵犯,维持着某种冷漠的和谐,既小心,又费力。汉娜经常怄气,争吵,米海尔表现得温和而克制,却又无所适从。汉娜渴望爱抚,只想大病一场。
      结婚一年后,儿子亚伊尔出生了,汉娜因健康原因不再工作,也中断了希伯来文学的学习,她顾不上家务,连报纸也看不动了。夫妻间的隔膜和争吵使汉娜开始回味时间对他们爱情的冲刷和腐蚀作用,她感到米海尔夜里躺在身旁,像陌生人一样,米海尔也感到汉娜不再爱他,但他并不了解汉娜身心失调的原因。孩子出生十天后,汉娜出院回家,她因产后并发症的原因不能照看和哺乳婴儿,精神继续飘荡在真实和梦幻之间。米海尔则继续熬夜苦读,准备论文,同时又毫无怨言地照顾妻子和孩子。汉娜在身体稍微恢复之后,就自己照顾孩子,收拾房间,购物,编织,聊天,并开始关心丈夫的身体和学业。
      在学年接近尾声时,米海尔获得了奖学金,他举办了一次小型聚会,邀请同窗好友参加,其中就有那位在他们的结婚舞会上跳西班牙舞的金发女郎雅德娜。聚会后米海尔向疲惫不堪的妻子道歉,汉娜却又回想起与米海尔初恋的冬夜的情景,禁不住想亲近丈夫。她躺在丈夫身边,看着熟睡的米海尔,表达着自己心中珍藏的一切:柔情、梦想、苦恼和愿望。她发现生活的艰辛已使丈夫消瘦变老。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4608.《我的米海尔》作者
      阿摩司·奥兹,当代以色列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优秀作家。他自幼受家庭影响,阅读了大量以色列经典作家及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的作品,表现出出色的文学天赋。早在耶路撒冷小学接受启蒙教育期间,他所作的诗歌和小文章便经常见诸学校报刊。在基布兹时,他利用休息时间勤奋写作,后来每周得到一天特批的写作时间。自六十年代登上文坛后,奥兹先后发表了九部长篇小说《何去何从》(1966), 《我的米海尔》(1968),《触摸水,触摸风》(1973),《沙海无澜》(1982),《黑匣子》(1987),《了解女人》(1989),《费玛》(1991),《不要称之黑夜》(1994),《地下室中的黑豹》(1995);三个中短篇小说集《胡狼嗥叫的地方》(1965),《一直到死》(1971),《恶意之山》(1976);杂文、随笔集《在炽烈的阳光下》(1979),《在以色列国土上》(1983),《黎巴嫩斜坡》(1987),《天国的沉默》(1993),《以色列、巴勒斯坦与和平》(1976)等;儿童文学作品《索姆哈伊》(1978)。他的作品不仅在以色列十分流行,而且在世界上影响很大,曾获多种文学奖,并于一九九八年以色列建国五十周年之际获以色列国家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4609.阿摩司·奥兹评论
      让理解存在每个人的心里
      书评人: 郝金刚
     “想了解一个人有多难,即使你处处留心,即使你从不健忘。”
      婚姻就象鞋穿在脚上,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太小了,穿着不舒服,就想赶快脱掉。太大了,就想换一双。所以在选择时,要留有空间,不紧不松,才恰到好处。
     “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爱的人已经死了。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在年轻的时候时浑身充满着爱的力量,而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我不想死。”
      小说总是处处有暗示,仅仅这一段,就预示了全文的悲剧情绪,活着却没有爱没有激情,无疑比纯粹的死亡更凄惨。
      不得不说的一点是,看这部小说着实是费劲,我被迫中途停下来许多次,掩卷叹息,或是起身看窗外的云彩,来缓解因阅读产生的抑郁和缱绻情绪。全文笔调清淡,但字字包含灰色的气息,不经意的哀愁,最撩人心弦。
      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年轻人邂逅,短暂了解后,步入婚姻,生活,十年,耗尽爱的力量,没有决裂却已相隔甚远。小说男女主人公相识的经历不禁让人想到埃里奇·西格尔的《爱情故事》,发展到后来却是两种不同的悲剧,前者是生离,后者是死别。
      奥兹选择用女性口吻作为第一人称将故事娓娓道来,足以表明他对女性心理精准的拿捏和把握。文中汉娜自言自语式的梦境和日常生活描写,是全文最独到精彩之处,如果没有这些,相信我们无法更好地体会到汉娜心中无法排遣的落寞,对生活的无尽哀愁,对所在身处的这个城市无比的淡漠,也可以从侧面了解耶路撒冷的日常生活和城市景观。但我更欣赏描写丈夫米海尔的那些点到为止的文字,“米海尔只是微笑,好像我只希望他以微笑作答”,“米海尔温和地驳回这些指控,措辞冷静而又耐心,好像是他犯了错误,我成了被抚慰的对象”等等,克己忍耐“干巴巴”的丈夫形象,令人同情却又无措。
      小说是从审美的角度去展现现实生活和作者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典型的个案,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创作《我的米海尔》是想去理解婚姻生活中的某些真谛,理解家庭生活中的某些真谛”。
      审视这场婚姻,普通的人,普通的生活,夹杂对爱的渴望与幻灭,也许原本这就是错误的结合。妻子汉娜,一个带着强烈的悲观主义情绪,渴望被爱,却又有实足控制欲望,天生是神经纤细的社会动物,需要更多感情上的呵护;丈夫性情孱弱,善于克制忍耐,没有气宇恢宏的行为和胆识,没有大波大澜的事业成就,潜心学业,忙碌工作,被生活折磨得麻木和精疲力竭,感情的河泽也随之干涸。汉娜曾问过邻居约拉姆“禁欲的爱”意义何在,得到的解释是,人类生活中,有些爱似乎没有引起快感。这四个字,似乎是她对自己婚姻的定义。不由引人思考的是,婚姻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才称得上幸福完满?
      貌似生活压力葬送了婚姻,但事实上人物本身的自我特质和局限才是潜在的矛盾根源。假设汉娜选择一个强悍高大的丈夫,米海尔的妻子是一个想法简单,温顺单纯的姑娘,他们各自的生活会不会舒心坦然?假设汉娜的父亲没有去逝,米海尔也没有那么早就缺乏母爱,两人的性格完整许多,这场婚姻是否和其他人的一样充满甜蜜和阳光?性格决定命运,际遇成就人生,似乎一点也不假。地位平等,性情平衡,理性信任,互携互助。这或者是奥兹试图揭示的真谛,或者也是婚姻的理想姿态。
     《我的米海尔》提出的这个婚姻命题,从古至今,被许多艺术作品反复强调阐释过,但奥兹语言表达的方式是独一无二的,赋予小说的两个主人公特有的社会面貌。并非是让世人去拯救两人的渐行渐远,只是去验证另一种意义的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以色列人的家庭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4610.评论擦亮毛玻璃的人——评《我的米海尔》
      书评人:姚翠丽
     《我的米海尔》带给读者的是两个惊讶和一个感动。首先,作者的叙述角度、话语方式和口气令初读奥兹的人毫不怀疑他是位女作家。因为在小说中作家自始至终都通过女主人公汉娜的视角、心灵、身体和语言进行叙事。他对婚姻中女性的地位、处境、各种感受和潜意识心理的描写入木三分,真实可信。奥兹这种反性别视角的成功运用,他笔下所揭示的这种令人叫绝的魔鬼似的真实,只有《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能与之媲美。然而,在《尤利西斯》中布卢姆之妻莫莉的内心独白毕竟只有四十多页,所揭示的范围也只是限于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的一位女演员的性心理和性狂想。而奥兹却把汉娜置于以色列古老的社会历史和犹太教文化传统这一广阔深厚的现实背景中,写她从二十岁的少女到三十岁的**十年间的情感历程。由于奥兹使用了第一人称女性视角讲述汉娜的故事,令读者感到作家已与自己的女主人公融合为一,他以沉郁的调子诉说着她的柔情,她的梦幻,她的欲望,她的压抑,她的寂寞,她的挣扎和她的疲惫。她是他的姐妹,他的母亲,他的同类。他们拥有同一个肉体和共同的思想。奥兹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令人惊诧,他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令人感动。
     《我的米海尔》给读者的另一个惊讶是:它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初读起来《我的米海尔》似乎应该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是一位曾经享受过爱情的幸福女人对已逝去的爱人的怀念。因为小说开头是这样写的:“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爱的人已经死了。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在年轻时浑身充满爱的力量,而如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我不想死。”这段用意深刻的话随着故事的展开,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其中的哀怨之情和反抗意识层层加深,内涵变得愈加丰满,最后读者才真正领悟作家设置在篇首的这段玄妙之语。经过十年繁琐无聊婚姻生活的腐蚀和压抑,汉娜对丈夫的爱不复存在,脆弱的婚姻和夫妻间长久的隔膜终于使她还残存的一点爱的热情和可怜的希望泯灭了。她认为米海尔对于她来说已经死去,两人之间从来没有真正结合,也没有什么可继续维持。她之所以写下这些文字,是为了超越死亡的婚姻,去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精神的再生。这不是一个令读者欣悦和感动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令人感到沉闷压抑的婚姻马拉松。汉娜与米海尔初恋的时光很短,也没有能够尽情挥洒青春的浪漫与激情,一切都是合乎礼俗的、克制的,在读者眼中,那个穿蓝色羊毛裙的美丽的女学生,那个因恋爱而快乐得光彩照人的汉娜只是昙花一现就不见了。
      汉娜和米海尔之间的隔膜似乎是从新婚后不久就开始了。每天夜里,米海尔都在灯下潜心攻读,认真准备学术论文,汉娜刺绣或泡柠檬茶,丝毫不打扰丈夫的工作。夜间休息时,米海尔用被子裹紧全身,离汉娜远远的;汉娜在孤独中总有一种朦胧的期待涌上心头,没有爱抚和激情,甚至没有柔情的夜晚终于被噩梦所侵占。从此在汉娜的梦里总有一扇毛玻璃将她和丈夫隔开,她只能看到米海尔夜里映在毛玻璃上的身影,而无法走进对方的世界。米海尔虽资质平平,天赋不高,却因为家庭和社会加在他身上的期望和使命,一步步在学业和事业上实现着自己的目标。他的武器是自幼就培养起来的勤勉、理性和克制等正统犹太教徒所崇尚的美德,他的目标是成功和给家族带来荣耀。汉娜则在结婚以前就开始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按照社会习俗和传统观念行事,默认温顺、安静、自我牺牲等强加给女性的“美德”,她主动放弃了学业和工作,甘心情愿把自己的轨迹与丈夫的奋斗轨迹重合。但面对米海尔的每一步成功,汉娜感到的是失落,她无法分享丈夫成功的喜悦。在米海尔从一次次成功中汲取自信的同时,汉娜却被失眠和噩梦折磨得身心失调、歇斯底里。于是她与丈夫之间的毛玻璃也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愈加模糊。汉娜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玻璃擦亮,她想让丈夫了解真正的自己,但是米海尔在接受妻子的温顺、羞怯和忍耐的同时,拒绝承认她作为女人的活生生的肉体和欲望。汉娜在自虐中寻找快感,同时清醒地意识到,如果生活如此继续下去,她会像格里克太太一样发疯的。
      在奥兹笔下,在汉娜的幻像里,总有一个穿蓝色羊毛裙的女孩,她因为喜欢水晶的纯净透明,而执著地要把毛玻璃擦亮:玻璃要保持透明,别无他求。汉娜失败了,她没有能够把她与米海尔之间的毛玻璃擦亮,但是,当她下决心跟丈夫作最后道别时,读者会看到一抹希望的亮光:三十岁的汉娜会以她诗人的天分,给教授一个惊喜,奉献给世人一本诗集。她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工作的充实。奥兹以深切的同情心和非凡的智慧替汉娜擦亮了横在眼前的毛玻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0 06: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