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5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4588.《我的名字叫红》作者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在中国最常见的译名为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于2005年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06年并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5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4589.奥尔罕·帕慕克人物介绍
      奥尔罕·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于2005年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0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已经被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
      1952年6月7日出生于伊斯坦布尔,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1974年开始其写作生涯。 1979年写成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并在1982年出版。1997年的《新人生》成为了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2002年出版的《雪》以思想深度著称,是其本人最钟爱的作品;2006年10月12日奥尔罕·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07年1月7日,奥尔罕·帕慕克受邀主编伊斯坦布尔的自由派日报《Radikal》一天,化观点为文章,表达对本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关切。同年5月16日,奥尔罕·帕慕克作为该届评委会成员出席嘎纳电影节,并走上红毯。2008年5月21日,帕慕克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十日行程。
      文学评论家把帕慕克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称他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其作品被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5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4590.奥尔罕·帕慕克文学历程
      奥尔罕·帕慕克,生于伊斯坦布尔一个富裕的西化家庭。奥尔罕·帕慕克从小在伊斯坦布尔一家美国人开办的私立学校接受英语教育。23岁时,奥尔罕·帕慕克放弃正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的建筑学,转而投身文坛,开始了奥尔罕·帕慕克的纸上建筑生涯。奥尔罕·帕慕克的父亲是建筑商,家境相对优越,但高中时父母离异,奥尔罕·帕慕克随母亲一起生活。因母亲没有工作,所以这段时间他们生活比较困难。上高中后,帕慕克开始写作,这遭到了整个家庭的反对,但奥尔罕·帕慕克仍然不顾一切地走上了创作道路。7年后,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并获得《土耳其日报》小说首奖和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帕慕克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人权、思想自由等方面,并通过发表关于这些问题的文章对土耳其政府进行批评。奥尔罕·帕慕克在小说中一再描写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和交流,使他作为东西方文化交往中间人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可。1985年,奥尔罕·帕慕克出版的第一本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让他享誉全球,《纽约时报》书评称:“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2002年,《雪》问世。在书中,他尝试着用一种新的写作手段描述与政治有关的故事。2003年,他出版了关于细密画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这部小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文学地位,获得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都柏林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在30年的作家生涯中,帕慕克专心写作,先后获得欧洲发现奖、美国独立小说奖、法国文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等多项荣誉。2005年他的作品《伊斯坦布尔》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还因此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使得诺贝尔文学奖发生了10年来首次推迟一周才公布的罕见事件。因为几位评奖委员对是否应该把奖颁给帕慕克,存在很大争议。
      2006年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最终获奖。
      帕慕克除文学造诣极深之外,还在大学主修建筑时学习过美术,对艺术也颇有研究,研究艺术的时间不少于用在文学上的时间。他每年都到世界各地欣赏艺术展览,在各个国家的博物馆中流连忘返。
      生活中的帕慕克很少公开露面,在伊斯坦布尔一栋公寓中,他烟不离手,长时间写作。这栋公寓可俯瞰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连通欧亚两大洲。这对于他的思想和创作,仿佛是某种象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5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4591.奥尔罕·帕慕克获诺贝尔奖
      2006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帕慕克并因此获得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7万美元)的奖金。
      获知得奖后,帕慕克既震惊又担心。虽然奥尔罕·帕慕克也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荣誉,极大的愉快,我为此很高兴。”但他表示,在土耳其国内可能会出现敌对的反应,“不幸的是我作为第一个土耳其人获得这项大奖,使事情变成特别了,也带有政治性了。这可能带来进一步的负担。”帕慕克的担心也得到一定的证实。奥尔罕·帕慕克的获奖在土耳其国内确实引起了两种不同的反应。支持他的人认为,这一事件加强了土耳其文化的地位,也是对土耳其加入欧盟的支持。但是反对他的人却认为,帕慕克是个机会主义者,如果他不是承认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他不会得到这份奖项的,他的行动有损土耳其声誉。近期有海外媒体报道说:土耳其民族主义者打算起诉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抗议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帕慕克。
      获奖后,帕慕克在接受瑞典媒体记者引导性提问时说:“现在是进行庆祝的时间,要享受这一美好时光,不是我发表政治评论的时候。”不过他也强调指出,这次颁奖“首先是对土耳其语言、土耳其文化、土耳其国家的奖励,也是对我的劳动的承认,这也是我对写小说这一伟大事业一个谦卑的贡献。”
      12月8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帕慕克发表受奖演说《爸爸的手提箱》,回顾自己的文学成长之路。在获奖演讲辞中如是说:小说是一个人把自己关闭在房间里坐在书桌前创造出的东西,是一个人退却到一个角落里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这就是文学的意义。文学是人类为追求了解自身而收藏的最有价值的宝库。我们需要耐心、渴望和希望,创造一个只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的深刻世界。真正文学的起点,就从作家把自己与自己的书籍一起关闭在自己的房间里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4592.奥尔罕·帕慕克创作作品
      2006年7月——《我的名字叫红》
      2006年12月——《白色城堡》
      2007年1月——《黑书》
      2007年4月——《伊斯坦布尔》
      2007年5月——《雪》
      2007年7月——《新人生》
      2007年9月——《塞夫得特和他的儿子们》
      2007年8月——《我的名字叫红》(插图注释本)
      2007年9月——《寂静的房子》
      2010年1月——《纯真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5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4593.奥尔罕·帕慕克获得荣誉
      1983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得到《土耳其日报》小说首奖,1983年再度赢得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
      1984年——《寂静的房子》获得土耳其玛达拉勒小说奖(MadaraliNovelPrize)
      1990年——《白色城堡》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IndependentForeignFictionPrize)。
      1991年——《寂静的房子》法文版荣获荣获欧洲发现奖(PrixdelaDécouverteEuropéenne);土耳其安塔利亚金橙国际电影节最佳原著剧本。
      1995年——《黑书》获荣法法兰西文化奖(PrixFranceCulture)
      2002年——《我的名字叫红》获荣法国文艺奖(PrixduMeilleurLivreEtranger);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PremioGrinzaneCavour)。
      2003年——《我的名字叫红》获得爱尔兰都柏林文学奖,这个奖奖金高达10万欧元;
      2005年——《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同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PeacePrizeoftheGermanBookTrade)。
      2006年——《雪》获得法兰西梅迪契奖(PrixMedicisEtranger)。《我的名字叫红》获诺贝尔文学奖(NobelPrizeinLiterature)。华盛顿大学杰出人文奖(WashingtonUniversity'sDistinguishedHumanistAwar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5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4594.奥尔罕·帕慕克语录
      四川汶川地震
     “我一直通过电视关注着四川地震,普通土耳其人对这一切也非常痛心。……我能理解这个悲剧,1999年土耳其也发生了大地震,许多人在灾难中丧生,我也知道地震之后的余震意味着什么,我经历过这一切。我心里感到非常难过,我知道这一时刻,你们国家非常悲伤,让我向四川人民和所有中国人说,我理解这种悲伤和你们表现出来的团结。”
      诺贝尔文学奖
     “当我得知获奖的时候,我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当时我还在睡觉,我用我新买的手机接到了获奖的消息,然后我打电话给我的出版商说,保证不会影响我的生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的生活还是被改变了,但没有改变的是我依然在写作,依然对文学作出贡献。……和所有作家一样,我也希望能在60至65岁的时候获奖。在没有获奖之前,每年到了那个时候,总有许多记者从我出版商那里得到我的电话,然后问我能不能得奖,什么时候能获奖……谢天谢地,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总算没有人再问我什么时候获奖的问题了。”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对美国及其盟国而言是一场灾难,也削减了伊斯兰世界中亲民主和世俗主义的力量。……战争的恐怖和不公已经损害了西方文明的光环,也恶化了阿拉伯国家与美国及其欧洲盟国的关系。……我看这是过去三四十年来最严重的一场灾难。伊拉克战争破坏了中东地区建立民主、人权、西方价值观、妇女权利的和平进程。”
      亚美尼亚人和库尔德人大屠杀
     “当我气愤并说出真相,或是当我对不公不满的时候,政治就会找上我。但从本质上说,本性上我不是一个政治人物。多数情况下我是不小心趟进这浑水的。”
      关于穆斯林文化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来自于穆斯林文化的人。无论什么情况下,我都不会说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所以我是个把历史和文化身份同该宗教联系起来的穆斯林。我不信仰能与上帝亲自接触,在那儿就是变得超出人类经验的。我认同自己的文化,但是我很高兴能生活在一个思维活跃、富于包容的岛上,在这儿我可以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萨特的作品,这两人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日记
     “我非常喜欢读其他作家的日记,主要是因为日记使得我问自己:他们像你吗?他们是怎么想的?我从来不喜欢一个作家在世时发表的日记。我自己的日记是一种记忆形式,但是只为我自己所用。我需要这些记载;它就像是一种本能的冲动。每天,我需要一点自己的时间,就像一个孩子要玩耍一样。当我旅行时,我时常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打开日记本,写一些东西进去。它有一种自身神奇的力量,给我某种成就感。若是某些天我没有时间来做这些事情,我会感觉不自在。认真写完一页后,无论是今天或在五十年后发表,我有一种自己是个乖男孩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5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4595.奥尔罕·帕慕克媒体评论
      在天空中冷空气跟热空气交融会合的地方,必然会降下雨露;海洋里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地方会繁衍鱼类;人类社会多种文化碰撞,总是能产生出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因此可以说,先有了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然后才有了帕慕克的小说。——莫言
      以酒馆说书人的遣辞用字叙述一则历史悬疑故事……帕慕克的小说将在国际间引起一阵风潮,就如同在土耳其一样大受欢迎……《我的名字叫红》有三个层面:它是一个谋杀推理故事……一本哲思小说……也是一则爱情诗篇。珠玉般的诗文、引人入胜的旁征博引、纠结罗织的故事,让人不禁赞叹帕慕克拥有迷人的艺术天赋及邪灵般的智慧——《出版商周刊》
      帕慕克不带感情的真知灼见,与阿拉伯花纹式的内省观察,让人联想起普鲁斯特。……而将读者带回十六世纪伊斯坦布尔细密画家的谋杀事件,也像托马斯·曼的《浮士德游地狱》般具有音乐性。他探索民族的灵魂。——约翰·厄普戴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6 07:25 编辑

      4596.小说《午夜的孩子》
     《午夜的孩子》以第一人称叙述。
      我(萨利姆·希奈),是午夜孩子中神通最大的一个。我的外公阿齐兹是克什米尔人,曾在德国学医。他是印度近、现代史的见证人,他又使我的家族既有印度古老的文化背景又有现代西方文明的自由精神。我母亲阿米娜是外公的第二个女儿,她的前夫为逃避军方的逮捕离开了她,行前留下一封休书。阿米娜后来再嫁给德里的商人阿赫迈德·希奈,他们便是我的父母。1947年初,随着印巴分治日期的迫近,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教派冲突日益激化,流血事件不断发生,在希奈家住的穆斯林区里,在一次冲突的关键时刻,已怀孕的阿米娜挺身而出,制止住本区冲动的群众,救了一位印度教青年的性命。为报达救命之恩,这个青年让自己的表兄为阿米挪看手相,预言她孩子的未来。预言家说,这孩子将有两个头,并将未老先衰,未死先亡。这些专人费解的谶语使阿米娜惶恐,但多年后竟一一应验。印度教徒的暴力组织“罗波那”向希奈等穆斯林企业家勒索赎金,声称如不交钱就放火烧他们的企业。希奈等人由于阴错阳差没能把钱交到勒索者手里,结果企业被付之一炬。事后,希奈听从老朋友纳尔里卡尔大夫的劝告,趁大量英国人离境、孟买房地产贱如尘土之机,在盂买大买房地产,并移居孟买。阿米娜住进纳尔里卡尔的诊所待产。同时住进去的还有卖唱歌手文基的妻子,她也马上就要临盆了。其实她未来的孩子是她与英国老爷梅斯沃尔德偷情的产物。
      1947年8月15日零时,当印度全国欢庆独立时,这个私人诊所中同时降生了两个孩子。在一片忙乱中,仇视富人的护士玛丽,乘人不备偷换了两个新生婴儿的名牌,使穷孩子有了一个阔家庭,富孩子有了一个穷童年。所以我成为卖唱人的孩子,而卖唱人的儿子湿婆(印度教中破坏之神的名字)才是阿米娜的亲骨肉。这个谜底10年后才被拆穿。我被抱回希奈家。由于我与印度独立同时诞生,我的照片被列登在《印度时报》上,并收到总理尼赫鲁的一封亲笔贸信。信中说我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将是新生印度的一面镜子。护士玛丽原是为讨好自己的情人、激进分子菲力普才干下调包的罪行,事后却发现菲力普已经弃她而去。她对自己的罪过感到后悔,又不敢承认,于是自荐作了我的奶妈,以求赎罪。玛丽住进我家后,发现废弃的钟楼上夜半有人活动,十分害怕,便报告了警察。警察发现那是通缉的要犯菲力普,并将他击毙,而钟楼是他的炸药库·玛丽为此悔恨终生。
      我从9岁起开始具备心灵感应能力,进而发展成为能够每天午夜与分布在全国的午夜孩子们通话,并使他们所有人的灵魂集中到我的内心中来开会。出身于不同种姓。宗教、阶级、社会集团的孩子们,在这个会议上谈自己的生活、理想,发表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于是这个会议真正成了现代印度社会的缩影。这些午夜的孩子们,有的能随意改变自己的大小,有的能在时间的长河中任意旅行,有的能随意出入镜面,有的能随意改变自己的性别,有的能比鸟飞得高,有的能比风跑得快……但神力最大的是主子钟敲零时整的我和湿婆,我的灵魂能钻入任何人的大脑,知人心事,而湿婆有一双威力无比的神膝、打仗战无不胜。他在贫寒中长大,生就了只重物质利益的观念和残忍的性格。他父亲为了使他可以终生有一份讨饭收入,曾想打碎他的膝盖,他却以神膝夹碎了父亲的手腕。在讨论如何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时,我主张所有午夜孩子团结一心,以善改造社会,湿婆却主张暴力。在我与他之间出现了领导权之争。
      父亲由于投资上的失误一下子变得囊空如洗,从此陷入酒色争逐的颓废生活。而性无能则使他与阿米娜的关系更加恶化。我发现母亲与其前夫、红色分子纳迪尔暗中往来,决意警告她,止她从别人的遭遇中汲取教训。我早就发现邻居、海军上将萨巴尔玛蒂的妻子丽拉与电影大王卡特拉克偷情,便把这情况以密信方式通知了将军本人。设想到此举竟造成将军杀死电影大王、重伤妻子、他本人被判刑30年的严重后果。我在一次与同学打架的意外事故中,被挤断一节手指。在医院治疗中,发现我与父母血型不对。这件事再加上菲力普的鬼魂的督促,终于使玛丽讲出当年调包的真情。希奈原怀疑阿米娜不贞,此时更是变本加厉地虐待她。这使外婆忍无可忍,带着阿米娜、我们兄妹和新寡的舅妈皮亚到巴基斯坦,投奔已成为巴基斯坦高级将领的女婿左勒菲卡尔将军。我作为将军的亲戚,参加了军方推翻政府、实行军事政变的策划和行动,并得到后来的巴总统阿尤布·汗将军的赏识。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午夜的孩子们受到自己所属社会集团日益巨大的影响,矛盾趋于尖锐化,午夜的会议陷入一片混乱,绝大多数孩子感到失望,退回到自己的生活圈子中去,会议名存实亡。停战后,我被父母骗到一个医院,强行做了治疗鼻子的手术,这个手术使我丧失了与午夜孩子们神交的能力。战后父亲对印度绝望了,我们全家移居巴基斯坦。行前,我将出生时的照片、总理的信等纪念品放在一个破地球仪中,埋在花园里,这标志着我与午夜孩子们神交时期的结束。我在巴基斯坦长大成人,参加了印巴战争,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后来我作为逃兵与难民碰到了一个午夜的孩子——巫女帕瓦蒂,她用魔篮装着我,混过军警盘查,将我带进印度。我还见到了在印巴战争中成为万人崇拜对象的战争英雄、印军军官湿婆。帕瓦蒂爱他,他却对她始乱终弃。最后帕瓦蒂肚子里怀着湿婆的儿子嫁给了我。在印度实行紧急状态法的岁月里,我和绝大多数午夜的孩子成了甘地夫人的心腹之患,因而备受迫害,只有湿婆飞黄腾达。但甘地夫人下台后,他也成了阶下囚。后来,一个被他抛弃的钢铁大王的妻子闯入监狱,用手枪将他打死。而我未老先衰,一如算命先生所言。但我寄希望于未来一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6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4597.《午夜的孩子》作品赏析
      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是一部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现代文学经典之作。首先,这部作品的总构想就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奇思怪想:在印度同一时刻降生的1001个孩子,能够在一个人的心灵中每夜聚会,这个会议于是成了现代印度的一面镜子。这个基本构想足以造就一部杰作,因为它不仅给了读者一个新奇的意象,而且赋予《午夜的孩子》以史诗般广阔的画面,使读者得以从多个视角认识印度社会。作者以自由飞腾的想象力,通过一个人的命运来审视一个民族的历史,使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魔幻是这部小说的基本艺术特色。拉什迪绝不是“空绝依傍的”,他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们那里汲取了营养。书中游荡在白金汉别墅中的菲力普的鬼魂,在时间长河中自由往来的孩子,等等,都是魔幻手法的再现。拉丁美洲古老的印地安文化、土著传说的深厚土壤,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源头,而印度同样具有悠久的文明、丰富的神话以及迫切的社会问题。这就使从印度这块土地上走出来的拉什迪与魔幻手法不仅一拍即合,而且开出比它的本源更加灿烂的花朵。比如:“罗波那”匪帮烧穆斯林企业的冲天大火,在天空中汇成一团,向一个方向飞驰而去,变成一个高空中的手指,指向大事即将发生的地方;纳尔里卡尔大夫被愤怒的群众连同巨大的填海水泥构件一起推入大海,他的尸体却从海底像火焰一样发着光……火葬后,他的骨灰被抛入恒河竟不下沉,漂在水上,发着磷光,使夜海上的船长们心惊胆战;印度教圣人普鲁施培姆为了等待天命所归者,在一个花园水龙头下一动不动坐了10年,最后死时还保持体坐莲花的姿势……所有这些都是古老的印度文明所独有的素材,是拉什迪匠心独运的创造。
      然而,现实主义又是这部小说的基调。这部作品本身不是游戏之作,而是有感而发的。作者在小说得奖后谈到,他是有感于印度的紧急状态法而写作这部作品的。他还说:卡夫卡善于把悲剧与幽默结合起来,他钦佩卡夫卡,并力图向他学习。这部作品将魔幻与现实做了极好的结合。书中几乎涉及了现代印度社会的每一件大事,写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但又无一不赋予艺术的再创造,使之服务于作者的主题。比如写到德赛,拉什迪抓住他每日生活中一个真实的情节,写主人公潜入德赛体内,听着德赛每天上午喉咙发出的咯咯声响,把一大杯冒着泡的自己的尿喝下去,而主人公则在德赛肚子里,“体会着那种暖洋洋的感觉”。拉什迪总是把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与虚构的人物和事件糅合在一起,达到了“到了真时真亦假,到了假时假亦真”的真假难辨的效果,使读者顺着他的思路,进入了他所营造出来的、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业已消失的艺术天地之中。
      另外,这部作品除了故事与哲理,还包含有印度神话、宗教、历史、风俗民情的丰富知识,在阅读中颇能给人以享受与启发。在这部作品中,拉什迪一直保持着诙谐风趣的笔调,夹叙夹议,妙语连珠。它是“一个可笑的却又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是一部抒胸臆、吐块垒的黑色幽默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3 07: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