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4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2-4 21:20 编辑

      4560.村上龙创作题材
      第一类是关于人探索的题材。1980年10月,描写两个弃婴长大后人扭曲和走向毁灭的长篇小说《寄物柜婴儿》问世,获第3届野间文艺新人奖,并得到评论家的一致好评,被称为是日本当代文学中屈指可数的杰作之一,可以同大江健三郎(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远藤周作、中上健次等当代名家的名作相媲美。
      1983年,村上龙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了《斐济的侏儒》,这部长篇小说线索错综复杂,人物涉及多个国家,主线是南太平洋斐济一个混血儿侏儒向侮辱自己的加拿大女市长复仇的故事。自从成名以后,村上龙频繁出国,小说的场景也经常跨越世界各地,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他这个特征的第一次集中体现。这方面的其他作品还有以一名患有幻听症的女子的异国之旅为线索,探索生存和毁灭问题的长篇小说《伊维萨》(1989),以及探求快乐的极限和自我的意识的长篇小说《心醉神迷》(1995)等。
      第二类是反映充斥于现代社会中的暴力与战争的题材。村上龙的第二部小说《战争在海对岸开始》(1977)是由数个观念的情节组成的实验作品,暗示战争将要爆发,寓意极强。其他作品还有1983年开始连载的长篇小说《极端的爱与幻想》、《五分钟后的世界》(1994)、《寂寞之国的杀人》(1998)等。《极端的爱与幻想》是一部表现革命与反叛等暴力题材的国际政治经济小说,其中有暗杀、控制舆论导向、操纵政变和总罢工等方面的描写。《五分钟后的世界》则虚构了日本在二战末本土被攻陷的情节,刻画了日本在接近毁灭的边缘苦苦挣扎的惨烈场面。
      第三类是恋爱题材。1982年开始连载的《网球公子的忧郁》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为背景,以体育和恋爱交融的情节描写了当代日本社会和青年的生活。村上龙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他的恋爱小说经常融入专业很强的内容,体育是一例,美食也是一例。他的《村上龙美食小说集》(1986)以东京、纽约、巴黎等世界主要城市为舞台背景描写男女恋爱,而美味佳肴和名贵洋酒在他笔下则成了出色的舞台道具。长篇小说《第一夜第二夜最后一夜》(2000)讲述的是一位作家与初恋女友相隔20年情缘再续的浪漫爱情故事,书中关于法国菜肴的描写也很精彩。
      第四类是与现代科技有关的超时代题材。1982年8月,村上龙完成了外星人题材的《别急,朋友》的电影剧本和小说稿,文中涉及到生物工程技术、克隆以及细胞工程技术等。1984年初,村上龙与青年音乐家坂本龙一共同主持了以超进化论为题的座谈会,与会的有吉本隆明、柄谷行人、莲实重彦等著名文艺评论家。
      第四类是与现代科技有关的超时代题材。1982年8月,村上龙完成了外星人题材的《别急,朋友》的电影剧本和小说稿,文中涉及到生物工程技术、克隆以及细胞工程技术等。1984年初,村上龙与青年音乐家坂本龙一共同主持了以超进化论为题的座谈会,与会的有吉本隆明、柄谷行人、莲实重彦等著名文艺评论家。
      第五类是反映当代日本社会经济问题的题材。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一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泡沫经济带来的繁荣令几乎所有的日本人头脑膨胀,也让年轻的一代开始贪图和追求浮华享乐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整个社会经济不断滑坡,逐渐陷入了低谷,一流金融企业相继倒闭,各大银行连续出现经营亏损,呆账激增,股市暴跌,资金外流,产业空洞化,失业率不断增加,凶杀抢劫等恶犯罪以及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民众普遍对前途丧失信心。在这样的动荡年代里,村上龙不断发表新作,向当今日本社会发出警告。其中《希望之国的出埃及记》(2000)以经济危机、日元贬值、教育体制崩溃为题材,影响尤其广泛。
      第六类是反映当代日本社会中存在的无故逃学以及课堂秩序失控等教育问题的题材。日本现在大约有60万中学生长期旷课,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旷课是由于精神失常等健康因素所致,但更多的人则认为是家庭环境、教育体制以及社会制度存在问题。这类题材的作品有获谷崎润一郎奖的《共生虫》(2000)、被拍成电影的《最后的家族》(2002)等。另外,这一问题在《希望之国的出埃及记》、《恋爱与流行曲》中也有所反映。
      第七类是属于通俗小说范畴的题材。日本的通俗小说分化为暴力、多重格、毒品、买卖淫、待、少年犯罪以及快乐杀人等多种题材,村上龙的作品广泛涉及上述多种题材,从一开始就打破了以前的通俗小说缺乏思想的固定观念,是通俗小说的突出代表。这类题材的作品有主要描写提供变态服务的女郎的短篇小说集《黄玉》(1988),描写一个想杀人的男人偶遇一个想自杀的女人,两个人心灵发生扭曲的《耳环》(1994),反映高中女生以“援助交际”的名义卖淫的《恋爱与流行曲》(1996)等。除了上述这些,村上龙有影响的作品还有自传体青春小说《69sixtynine》(1984年连载)、探讨音乐和生命关系的《音乐的岸》(1997)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秋兰 发表于 2014-12-4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顽童宋晓华”学习了,受益匪浅!希望继续讲座!谢谢!祝你健康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4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兰 发表于 2014-12-4 21:12
感谢“老顽童宋晓华”学习了,受益匪浅!希望继续讲座!谢谢!祝你健康快乐!

      感谢秋兰知青战友的鼓励!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4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4561.村上龙文学成就
      比起在中国相当走红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并称为“W村上”。村上春树于199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迅速蹿红,而村上龙的小说也由漓江出版社在1999年出版过一本小说集,以他的代表作作为书名,叫《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弥漫着LSD(迷幻药)气息的“无限蓝”来得过于猛烈,那时候,大概对文字的接受程度还限定在看“喜欢在父亲照片前裸着身体的绿子”(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同时期,地摊翻版文学一窝蜂地热卖来自“上海的宝贝”,却忽略了悄悄入境的“东京猛男”。 村上龙的作品虽然涉及面非常广泛,但主要反映的是都市生活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集中表现为作品中对于血腥、污秽、**、暴力、噪音、力量的撞击等场面的逼真、露骨、具有高度冲击力和刺激力的描写。他的小说素材大多是通过深入社会亲身体验获得的,笔下大多是被社会排斥在外的边缘人物,大量使用的是日常生活中无法使用的语言。他还注重向青年一代传达人生思想,认为年轻人没有既得权益,是最无私而且充满希望的一代,他要通过作品让青年人理解人生的苦难,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自立并努力寻找未来。这些,都构成了村上龙作品的文学特点。村上龙的作品仿佛是快节奏的表现反社会题材的摇滚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4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4562.《挪威的森林》梗概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挪威的森林》的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
      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同时渡边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餐馆结识了绿子,绿子问他借了“戏剧史2”的课堂笔记,以后就混熟了。后来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渡边还认识了和直子同一宿舍的玲子,渡边在离开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绿子的父亲去世后,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
      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4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4563.《挪威的森林》创作背景
      灵感来源
      风靡60年代的甲壳虫乐队唱出了名闻世界的曲子Norwegian Wood。“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这些组成了村上春树的世界。那是一种微妙的,无以名之的感受,贴己而朦胧,撩人又莫名。1987年村上春树就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
      创作背景
      第一,这部小说的主轴是大约五年前我写的短篇小说《萤》(收于短篇集《萤》)。长期以来,我一直考虑以这一短篇为基础,写一部三百页稿纸左右(每页四百字)的一气呵成的恋爱小说,于是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完成后而尚未开始写下一部长篇的过渡时间里,我以一种不妨说是调节精神那样的轻松心情着手这部小说的写作,结果却成了一部将近九百页稿纸的、难以称之为“轻松”的小说。或许是这部小说本身要求我写得超出预想所使然,我想。
      第二,这部小说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自传性质的小说,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我来说是私人性质的小说——在与此相同的意义上,这部作品也属于私人性质的小说。大概是某种感情的问题。如同我这个人或被喜爱或不被喜爱一样,这部小说我想也可能或受欢迎或不受欢迎。作为我,只是希望这部作品能够超越我本人的质而存续下去。
      第三,这部小说是在南欧写的。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希腊米科诺斯岛的维拉动笔,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七日在罗马郊外的一家公寓式旅馆完成。至于远离日本对这部小说有何影响,我无法判断。既似乎觉得有某种影响,又似乎无任何影响。但一无电话二无来客而得以潜心创作这点却是十分难得的。小说的前半部写下于希腊,中间夹着西西里岛,后半部在罗马写就。雅典一家低档旅馆的房间里连个桌子也没有,我每天钻进吵得要死的小酒馆,一边用微型放唱机反复播放——放了一百二十遍——《佩珀军士寂寞的心俱乐部乐队》,一边不停笔地写这部小说。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得到列农和麦卡特尼的a little help。
      第四,这部小说可以献给我离开人世的几位朋友和留存人世的几位朋友。
            ——村上春树 1987年6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4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4564.《挪威的森林》
      写作方法
      小说以一个个片断相连接,但并不使人觉得杂乱无章。许许多多日常生活的片断一一在眼前掠过,唤起熟悉、亲切的气氛,让人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的留白里。文字清丽雅致,笔触自然流畅,片断的接续并不妨碍流畅,反而更添加弹性,产生电影画面的效果。小说中的人物都带着“都市化”的标识。人物的背景十分简单,没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主人公喜爱的爵士乐曲不断出现,总是直接引用某个作家笔下的话语来表达情绪,使得人物平面化、符号化。当渡边和直子一同在街头漫无目的地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陌生人群中茫然不知所措,成长的创痛隐隐浮现,身旁汹涌而过的车流和喧闹的市声带着城市的气息,周遭全然陌生的人群构成了空旷又拥挤的环境,都市人焦灼、空虚的内心世界,迷乱、脆弱的生存状态,在作者举重若轻的叙述背后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获奖记录
     《挪威的森林》自1987年在日本问世以来,在日本已销出1500余万册(2011年统计),这在只有一亿多人口的日本是一个奇迹,平均每6-7个日本人就有一人有这本书,是日本销售总量最大的书籍。在中国的统计数字不一,但常见说法是三百多万。《挪威的森林》在北京风入松、上海书城等著名书店排行榜上,屹立前十名近一年时间,而这股购书热潮还在如火如荼地高涨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4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4565.《挪威的森林》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1949年生于日本兵库县,早稻田大学戏剧系毕业,1979年以第一部创作小说《且听风吟》得到当年日本的群像新人奖。获得野间文艺新人奖和谷崎润一郎奖的作品――《挪威的森林》――迄今卖了超过700万本,使作者成为日本最畅销的作家。村上春树曾翻译F.s cott Fitzgerald,Paul Theroux,John lrving 及Raymond chandler的小说,九十年代 在美国普林顿大学和Tufts University任客座讲师。1979年以处女作《且听风吟》获群像新人文学奖。主要著作有《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等。作品被译介至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深具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4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4566.村上春树人物简介
      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2-4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4567.村上春树生平经历
      成为作家前的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出生于京都市伏见区,为家中独子,个性内向。父母亲都是中学日文教师,母亲在婚后成为全职的家庭主妇。双亲对春树的管教开明严谨,鼓励阅读,因此春树很小就可以看自己爱看的书,嗜读若渴。12岁时全家搬到邻近的兵库县芦屋市,家中订阅的两套世界文学丛书,培养出春树对西方文学的爱好。父亲从小就辅导春树学习日文,期望培养他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兴趣,但是他始终兴致缺缺。村上春树曾说:“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我从来不曾被日本小说深刻感动过。”
      村上春树讨厌念书,国中时期常因不用功挨老师打,一套中央公论社出版的《世界历史》全集却能反复读个滚瓜烂熟。他自承内心有颗固执的叛逆因子,对别人给的东西怎么样都无法乖乖接受:“不想学的、没兴趣的东西,再怎么样都不学。”进了神户高中之后变本加厉,几乎天天打麻将、和女生厮混、抽烟、跷课样样都来,不过成绩始终能维持在一定水平。高中时期他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喜欢阅读二手便宜的欧美原文小说,一段段翻译自己喜欢的美国惊悚小说并沉浸于阅读译文的体验。他对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怎么耐烦,所以英文成绩始终平平,后来他在文章里写道:“如果当时的英语老师知道我现在正在做大量的翻译工作的话,可能会无法理解吧。”此外他也开始对美国音乐着迷,听过亚特·布雷基与爵士信使乐团在1964年的现场演唱会录音带后,他就把午餐钱省下来购买爵士唱片,从13岁到现在都一直有收集唱片的习惯。
      高中毕业后村上报考法律系落榜,当了一年的重考生。1967年在图书馆里“一面昏昏沉沉地打瞌睡一面无谓地浪费了一年”,他在一本英文参考书里读到楚门·卡波堤的短篇小说《无头鹰》而大受感动,也更确定自己喜欢的是文学而非法律。后来村上重考考取东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系,起先住在一间由财团法人经营的学生宿舍“和敬塾”(这间宿舍后来被村上写进《挪威的森林》),住了半年后就搬到一间小公寓里,好享有个人隐私的自由。1960年代末,身处日本激进学运世代的村上几乎不去上课,他说:“高中时,我不读书;大学时,我是真的没读书。”他流连地下爵士酒吧,喝到烂醉,也曾徒步自助旅行,累了就露宿街头,接受陌生人的施舍(这段经历后来也写进了《挪威的森林》)。
      1968年4月开学后,村上认识了同堂上课的高桥阳子。当时阳子仍有交往对象,然在不久之后日本学运风潮(全共斗时期)兴起,两人才开始出双入对。1971年22岁的村上跟阳子决定厮守终生,男方家长并不赞成村上未完成学业就草率迈出人生的下一步。但是阳子的父亲意外通融明理,岳父只问了一句:“你爱阳子吗?”促使同年10月,村上不顾家里反对再休学一年(后来花了七年才修完大学学分)偕同阳子到区公所注册结婚,随后搬去与阳子父亲同住。
      夫妻俩以白天到唱片行工作,晚上在咖啡馆打工营生。三年后再以250万日币现金与银行贷款250万日币,在东京西郊国分寺车站南口的地下一楼开设一家以村上宠物为名的爵士咖啡馆“Peter Cat”。白天卖咖啡,晚上变酒吧。这段期间,村上一面经营爵士小店观察芸芸众生,一面读书,把能找到的小说都阅读完毕。1975年,村上总算以论文《美国电影中的旅行观》拿到大学学位,爵士店的生意也越作越好。1977年搬迁到市中心,店内装潢将猫的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还有爱猫人杂志前来专访。
      小说家之路
      29岁那年,一场球赛成为改变村上春树命运的导火线,他在柏克莱大学的一场演讲上表示:“1978年4月,有一天我突然想写小说。…当天下午我正在看棒球,坐在外野区,一边喝着啤酒。…我最喜欢的球队是养乐多队,当天是和广岛队比赛。养乐多队在一局下上场的第一棒是个美国人,大卫·希尔顿(Dave Hilton)。…我记得很清楚他是当年的打击王,总之,投出的第一球就被他打到左外野,二垒安打。就是那时我起了这个念头:我可以写一本小说。”
      球赛结束后村上就到文具店买了钢笔和纸,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每天爵士店打烊之后,村上就在厨房挑灯夜战一、两个钟头进行小说写作,但也由于写作时间有限,间接形成第一本小说句子和章节都很短的特征。这部小说大约花了村上六个月的时间完成,村上将作品投稿到文学杂志《群像》的新作家文学竞赛初试啼声,结果一举赢得1979年的群像新人奖。村上常说,如果当初没有得奖,后来可能也不会写小说了。之后村上应出版社之邀,先交出了一些短篇小说、翻译作品和散文,隔年完成第二部长篇小说《1973年的弹子球》,接续《且听风吟》,描述主角们后来的遭遇。
      1981年,村上夫妇卖掉经营多年的爵士小店,搬到船桥市专心写作,第三部长篇小说《寻羊冒险记》。受村上龙启发,村上尝试写出一部叙事连贯的小说,主要角色仍是前两部作品里的“我”和“老鼠”。这段时间村上开始过著规律的写作生活,有充足的时间集中心力,因此第三部长篇小说句子变长,故事连贯,村上自述在这部小说里风格有了相当大的转变。
      1985年费时八个月完成之长篇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出版,一举拿下日本文坛大奖“谷崎润一郎赏”,为日本二战后首位青年得奖者。1986年起携妻子在欧洲旅居三年,期中完成了日本近代文学史上销量排名第一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该作上下册累积销量达440万本,让村上的知名度在八十年代末达到最高峰,确立“八十年代文学旗手”之地位,并被誉为最能掌握都市人意识自我孤离与失落之作家。《挪威的森林》所带来的高度关注与成功并未让他感到惬意与喜悦,促使他打消了之前三年欧洲行返国后的久居日本念头。追求良好写作环境的村上于1991年应美国友人的邀约,旅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兼驻校作家,并在翌年担任该校东方语文学系“日本文学”课程之客座讲师(1992年)。旅居美国期间开始撰写长篇小说“奇鸟行状录”三部曲,1995年初回到日本居住。
      在1995年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发生九个月后,村上春树鉴于媒体报道多忽略了“个人见证者”于事件经历的主体性,于随后约一年期间内参访千余位奥姆真理教事件受害者、见证者等其中六十二位。首度尝试记实报道文学作品《地下铁事件》一书中对见证者当天的经历、现场行为反应,以及奥姆事件对价值观之冲击进行深刻详实之记载。一年后的续作《约束的场所》则以平衡首作报道的立场与了解施害者可能动机作为探访出发,记述亲访八位奥姆真理教信者的长篇记录。前后两作均为今日参考查阅<奥姆地下铁事件>资料中,以报道文学角度探索奥姆事件对日本国民意识冲击之宝贵作品。
      村上春树生活规律,并以自我每日慢跑训练、参与各地马拉松长跑以及喜爱爵士乐、摇滚乐与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费兹杰罗而闻名。旅游足迹遍及欧洲大陆与南美墨西哥、中国蒙古,亦有开车横跨美国大陆之记录。旅途记事与旅居随笔散文详见于《边境、近境》、《终于悲哀的外国语》、《远方的鼓声》、《雨天、炎天》等书。
      村上春树写作风格深受欧美文化薰陶,亦擅长欧美文学的翻译。台湾出版的村上作品多由赖明珠翻译,林少华则担纲中国近年村上作品出版的大部分译作,两位译者不同的风格均成功地建立村上小说于华语世界之知名度与地位。九十年代起村上过去旧作与新作之英译版本陆续问世,2003年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英译本(2005年)名列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小说类首位;2006年亦获法兰兹卡夫卡奖与弗兰克·奥康纳(Frank O'Connor)国际短篇小说奖,村上于欧美文坛地位再创新高峰。今日被认为是日本最有希望获得下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
      2006年下半起村上春树应夏威夷大学之邀担任客座教授讲授文学课程至今。他自称自己的终极目标是写出像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般的巨著,此作品即后来出版的《1Q8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3 09: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