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30 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4494.摩洛哥(1部)
      塔哈尔·本·杰伦《神圣的夜晚》(1987)
      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男装少女的奇遇”,篇幅简洁,获得过法语文学的最高荣誉———龚古尔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30 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4495.南非(1部)
      纳丁·戈迪默《我儿子的故事》(1990)
      通过“父亲”和白人妇女的婚外情,勇敢地指斥了道德的虚伪和情感的暧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30 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30 05:56 编辑

      4496.美国(20部)
      罗伯特·佩·沃伦《国王的人马》(1946)
      桂冠诗人沃伦可能没有伊丽莎白·毕晓普、罗伯特·勃莱等美国诗人那样广为人知,但仅此一部小说,其实还有普利策诗歌奖和小说奖得主的双重头衔,都足以使他不朽。他也是中国作家莫言极其推崇的作家。
      诺曼·梅勒《裸者与死者》(1948)
      迄今能够见到的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好作品之一。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
      一个歪戴着鸭舌帽的坏孩子纯洁的内心,他有一个试图挽救失足儿童的美好愿望。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1952)
      不要去寻找什么象征和硬汉精神,好好见识一下海明威大师的精确得像螺丝钉般的疏而不漏的语言。
      伯纳德·马拉默德《店员》(1957、又译《伙计》)
      以深情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犹太人的生活画卷。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1958)
      既是继父亨伯特对未成年女儿的迷恋,又是移民作家对美国公众道德的讽刺,此外,还是艺术大师纳博科夫对于爱伦·坡的诗篇《安娜贝尔·丽》的一次全面戏仿。
      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1960—1990)
      写活了整个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逃跑,回家,发迹和衰老死去。
      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
      是它让人们懂得了什么是“黑色幽默”。
      凯瑟琳·安·波特《愚人船》(1962)
      波特花费了20年心血才把一条船上那些各不相同的乘客们的嘴脸写得有情有趣。
      卡波第《冷血》(1966、又译《凶杀》)
      一场“非虚构”的凶杀案,既不是劫财,也不为劫色,更无寻仇的动机。卡波第的准确陈述令人信服,他的另一部小说《在铁芬尼吃早餐》搬上银幕后,由女明星奥黛丽·赫本主演,影片主题曲《月亮河》流行多年。
      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1969)
      战争、科幻,都不足以体现冯内古特作品所显露出的班驳色彩。
      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1975)
      知识分子的友情是多么地可悲,让人想要发笑,却捂紧了嘴巴。
      约翰·欧文《加普的世界》(1978、中译为《诱惑》)
      女权主义者读一读吧,畅销书作家欧文在向你们开火。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抉择》(1979)
      一个寓言或者真实的故事,告诉你纳粹集中营的本质。他还有部《在黑暗中躺下》。
      艾丽丝·沃克《紫颜色》(1982)
      书信体小说,是对黑人姐妹的遭遇催人泪下的描述。
      威廉·肯尼迪《斑鸠菊》(1983、中译为《铁草》)
      一个错杀别人和摔死自己子女的流浪汉,有家难回。小说抹掉了生与死的分界线。
      拉里·麦克默特里《孤独鸽》(1986)
      美国西部文学的空前绝唱,能让写过畅销书《教父》的学者马里奥·普佐读得津津有味。
      托妮·莫里森《宠儿》(1987)
      有了黑人妇女莫里森《宠儿》和《所罗门之歌》,黑人小说成为经典。
      E.L.多克特罗《比利·巴思格特》(1989)
      他的每一部书,都折射了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
      简·斯迈利《一千英亩》(1991)
      借用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故事,精彩地演绎了老庄园主和女儿们的感情争斗。
      有两位女作家,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和安妮普鲁(《船讯》也不要忘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30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4497.加拿大(2部)
      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1992)
      工兵、间谍、护士和病人,让人知道扑朔迷离的小说是怎么回事。卡萝尔·希尔兹《斯通家史札记》(1995)
      她和女作家阿特伍德、芒罗一样,都是加拿大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30 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4498.澳大利亚(3部)
      帕特里克·怀特《人树》(1955)
      一支纯朴的拓荒者的赞歌,贴近大地的心跳。
      汤玛斯·肯纳利《辛德勒的名单》(1982)
      仅仅电影是不够的,还必须翻阅一下辛德勒先生如何挽救犹太人的文字档案,可谓惊心动魄。
      彼得·凯里《奥斯卡和露辛达》(1988)
      一场跨国的爱情和疯狂的赌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30 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30 06:01 编辑

      4499.英国(9部)
      伊夫林·沃《旧地重游》(1945)
      沃可能是上个世纪英国最出色的讽刺小说家,却和毛姆一样,被贬低为“伟大的二流”。
      格雷厄姆·格林《问题的核心》(1948)
      在马尔克斯看来,格林“教会我们如何认识热带地区”。
      威廉·戈尔丁《蝇王》(1954)
      对儿童的心理,能捉摸到戈尔丁这个份儿上的,似乎还不多见。
      莫丽尔·斯帕克《布罗迪小姐的青春》(1961)
      一个惹人讨厌和怜悯的女教师跃然纸上。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1962)
      未来社会真的太可怕了,写过《莫扎特和狼帮》的“音乐迷”伯吉斯,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不符合规范的语言。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1962)
      除了波伏瓦的《第二性》,女权主义者对于此书也经常念念有词。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1969)
      恋爱故事的三个截然不同的结局。
      维·苏·奈保尔《大河湾》(1979、原为《特立尼达人》)
      西方殖民者撤离后留下的烂摊子,被奈保尔收拾得井井有条。
      A.S.拜厄特《占有》(1990)
      学者撰写的罗曼司。
      还有两位最近炙手可热的石黑一雄的《千万别丢下我》和伊恩·麦克尤恩 《阿姆斯特丹》(1998),还有后现代主义作家朱利安·巴恩斯《亚瑟与乔治》(20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30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4500.爱尔兰(1部)
      J.唐利维《姜人》(1956、书名又译《眼线》)
      主人公塞巴斯蒂安是个无恶不作的恶棍,这位精神上的局外人认为“生活是一场反抗”。此书销售了5百多万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30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30 06:08 编辑

      4501. 法国(18部)
      纪德、莫里亚克之后无疑是加缪、萨特。
      阿尔贝·加缪《鼠疫》(1947)
      人道主义在传染病和死亡的阴影下闪光,读起来稍稍显得枯燥。
      让·吉奥诺《屋顶轻骑兵》(1951)
      写得十分优美流畅,你可以浮想同名电影里女主角波利娜的扮演者朱莉叶·比诺什,那削尖的下巴和忧郁的蓝眼睛。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好,忧愁》(1954)
      十八岁的萨冈藉此书一举成名,小说里叛逆的少女和我们爱抽薄荷烟、喜欢夜生活的美女作家,究竟有几分相似呢。
      阿·罗伯—格里耶《橡皮》(1953)
      一桩线索复杂的谋杀案,结局令人哭笑不得。
      米歇尔·布托尔《变》(1957)
      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在当时还是很新鲜的。
      雷蒙·格诺《地铁姑娘扎姬》(1959)
      格诺对于巴黎的黑话和脏话显然是有研究的。此书妙趣横生。无法无天的小姑娘扎姬这样告诉妈妈她在亲戚家干了些什么,她说:“我变老了。”
      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1960)
一幅眼花缭乱的战争拼贴画,被拆碎,又重组。西蒙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难道真的是因为他是最默默无闻的“新小说”派作家吗,恐怕未必。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熔炼》(1968)
      法兰西文学院所接纳的第一位女性,她似乎只对现实以外的题材感兴趣。
      勒克莱齐奥《战争》(1970) 和《流浪的星星。
      他在法国所受到的欢迎超过了杜拉斯和昆德拉。
      米歇尔·图尼埃《桤木王》(1970)
      一个同性恋男人在二战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和毁灭的私秘史。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暗铺街》(1978)
      王小波所衷心热爱的作品,主人公寻找自我身份的一番经历,让人们思考良多。
      乔治·佩雷克《人生拼图版》(1978)
      当代“人间喜剧”,一幢公寓里所发生的各不相干的人物命运。他的小说类似生活情境中的“跳房子”。
      菲利浦·索莱尔斯《女人们》(1983)
      男女性爱的一些碎片,杂乱的语言,有些观点让人生气、跺脚或者莫名其妙。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1984)
      太晚了,那个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如果现在他还要给分别多年的女作家杜拉斯打一个电话,肯定会背上一大段诸如“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之类的告白。
      安德列·马奇诺《法兰西遗嘱》(1995)
      这位俄国移民让很多土生土长的法国小说家自愧弗如,暗暗嫉妒。他对往昔岁月充满了眷恋。
      让·埃什诺兹《我走了》(1999)
     “新小说”在上个世纪末的绝唱,探险寻宝的故事成为了一个吸引你阅读下去的摆设。
      最后提个醒,别忘了柯莱特 个人非常喜欢她的《流浪女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30 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30 06:10 编辑

      4502.德国(5部)
      E.P.雷马克《凯旋门》(1946)
      流亡作家雷马克继《西线无战事》之后的又一本畅销小说,书中有关纳粹追捕的场面让人气喘吁吁,一读到底。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1959)
      鼓声咚咚,拒绝成长的侏儒奥斯卡在电影中仍以儿童来扮演。可以看完此书,再观赏施隆多夫导演的同名影片,这样更有回味。
      西格弗里德·伦茨《德语课》(1968)
      一个少年犯对于战争、父亲和画家的回忆,小说有一股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海因里希·伯尔《莱尼和他们》(1971、又译名《女士及众生相》)
一个记者的明察暗访,呈现了女主人公莱尼的凄苦身世,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1985)
      聚斯金德笔下的那个私生子,似乎是要抱定仇恨爱情与人类的决心,他灵敏的嗅觉和谋杀26个少女的动机,可以令你不寒而栗:与色情无关,只是为了萃取她们身体的芬芳气息,来制造具有魅惑力量的香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30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4503.瑞士(1部)
      瑞士除了迪伦马特,就该读点弗里施。
      马克斯·弗里施《能干的法贝尔》(1957)
      小说的副标题为“一篇报道”,主人公在和女友阔别20年后忽然得知,眼下他的情人竟是自己和那位女友所生的女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0 20: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