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7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4484.王旭烽作品意义
      第一、该作品是杭州历史名片。
      看本书,不仅能增加对杭州故乡的感情,而且遇到老乡也有谈资。
      第二、这是一本关于茶叶的专著。
    (1)在这本书里,可以知道,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的王褒的《僮约》,在书中有清楚的描写:“烹荼净具”和“武阳买茶”。还有,被后人尊为“茶圣”的唐朝陆羽的《茶经》。
    (2)绍兴平水出产“珠茶”,最初的英文竟然叫“Hgson”──贡熙,意思是专门进贡给康熙皇帝的茶叶,后来的英文名字叫“Gunpowdergreen”,意思是“绿色弹药”,专指其喝来时的棱棱金石之气。
    (3)西湖龙井茶其实有四个品种:狮峰、龙井、云栖、虎跑。其中又尤以狮峰为最,乾隆皇帝册封的十八株御茶龙井,是属于“狮峰”龙井。我们还可以学到,茶叶的第二名到第九名依此是:第二武夷山大红袍、第三庐山云雾、第四江苏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第五湖南洞庭湖君山岛的君山银针、第六安徽大别山六安的六安瓜片、第七祈门红茶、第八河南信阳毛尖、第九安徽太平猴魁。
    (4)“茶”的含义:古人云:茶者,娇美意也。《诗经》曰:有女如荼。荼,同“茶”也。还有,可以从这本书上知道泡茶的水,也是有讲究的,有二十个等级。
    (5)茶壶的名牌──“曼生壶”的历史。历史上著名的篆刻“西泠八家”之一的钱塘人士陈鸿寿,号曼生,在江苏凓阳知县任上,在宜兴制壶名家杨彭年兄妹那里,定做了十八种茶壶,并撰铭题刻,世称“曼生十八式”。从中可以知道茶座和茶舫的一些趣闻轶事。等等。
    (6)读通了这套书,基本上就拿到了“茶叶的历史知识方向的硕士学位”。
      第三,是一套描写一家中国茶叶公司──忘忧茶庄的近代商业史的书。
      忘忧茶庄是一个家族企业,奉行“前店后厂”生产销售一条龙模式,原材料茶叶则是从附近的茶农手中采购。第一任董事长杭九斋游手好闲,抽大烟,结果管理大权就“内落”到了少夫人林藕初手里,而太平天国勇士吴茶清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的职务是常务副总经理。后来家庭和茶庄一起败落,就卖给了杭州的另外一个富商万福良,公司名字也改名为“隆兴馆”。名字虽然叫了“隆兴馆”,但是,并没有隆兴起来,最后是,物归原主,重新回到杭家,名字又改了回来叫“忘忧茶庄”。后来,经历了市场动荡,于是,在常务副总经理茶清伯的领导下,开展了“罢市斗争”,等等。后来,传给了第二代掌门人行天醉,后来,日本人来了,后来,解放了,后来公私合营了。于是,又有新的故事……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最应该和最需要读这本书的人,一是茶叶公司的员工,二是中国粮油集团公司(原来的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下属的中国土畜进出口公司(原来是和中国粮油同一个级别的国家级进出口公司,后来被国务院国资委划拨给了中国粮油,成为她的一个二级子公司)从事茶叶业务的经营管理人员。
     《茶人三部曲》是中国第一部写茶文化的系列长篇小说,获得了中国长篇小说的顶级大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是这样写的:“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是为实,故予荐。
      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以西湖著名,被世人称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毕竟是名列苏州之后。杭州盛产丝绸,也盛产茶叶。杭州现在正在努力成为中国的旅游名城、休闲之都。这在没有这套书以前,都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有了这套书,我觉得杭州人应该从中得到启发,杭州最应该以“茶都”闻名于世界。因为,茶叶是中国人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7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4485.王旭烽精句收集
    《南方有嘉木》
    (1)他认为世上只有两种人——生意人和非生意人。这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生意人看得见每个人身后的利益的影子,而非生意人看不见。他们的生活,就像盲人瞎马一样地受制于不可知的命运。
    (2)自己软弱无能,却道他人强盗;自己贪生怕死,却道沧浪之水;自己自暴自弃,却忌他人图强;这就是你们华人!
    (3)“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4)嘉和注视世界的方式是沉默,其中有着深藏的惊讶,以及因为孤独而带来的忧郁和无穷无尽的思考。他趴在栏杆上的样子少年老成,他那一双酷似父亲的长眼睛,目光疑疑惑惑地痴吸着大海。有这样目光的少年,注定将会有心路崎岖的命运。他们的智慧总会伴随着怀疑成长,导致性格的多重性。因此他们的一生注定将无法摆脱不平凡。他们竭力想摆脱这一与众不同的生涯的努力,到头来只呈现出一种做人的克制。这种克制作为手段在巨大的命定面前完全无能为力,只不过使他们保持了灵魂的某种高贵的均衡和常人难以隐忍的隐忍罢了。由于这样的气质日积月累,沉积堆砌,他们的脸上,便有了受难者才有的神情。
    (5)小茶的两行浊泪就下来了。眼泪使骨瘦如柴的女人重新楚楚动人,女人说:“走吧,不要管我了。”女人的话使天醉热泪盈眶,原来堕落也会产生相依为命的情爱,不是谁都能够伴着他进入这么深的深渊的。
     《不夜之侯》
    (1)嘉和仿佛是在自言自语地说:“你现在知道了吧,我才是那种最喜欢女人的男人呢。我喜欢那个足够让我终生去爱的天长地久的女人:喜欢她年轻时的美貌,她年老时的眼角的皱纹;我喜欢她从前是我的,现在是我的,将来也是我的。等我有一天死去了,如果有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她还是我的……一想到这些,我就会,我就会——”嘉和一时想不出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达他的心情,就开始激动,紧紧地搂住坐在他对面的叶子,说:“我就会想和她在一起,在一起……”他们两人的脚依旧还叠在脚盆里呢,嘉和的激情甚至使晕晕然的叶子惊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男人原来是可以这样的……
     《筑草为城》
    (1)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唱反调了。不用他唱,因为毛主席已经发现了问题,毛主席还是伟大啊,他不会因为五七年大鸣大放之后就对党内的严重问题视而不见。这次他不再依靠知识分子了,他依靠青年学生,依靠工农兵群众。群众和知识分子风格是不同的,群众什么也不怕,他们不但要触及人的灵魂,还要触及人的皮肉。从前那些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下确实有他们的好看了。群众的怒火不是无缘无故就那么点起来的,他乐观地想。
    (2)然而他太年轻了,世事太瞬息万变了,造反太突然了。总而言之一句话,革命太伟大了,大出了一切年轻人的梦想。
    (3)大塔儿巷啊,旁边就是杭七中,他的中学母校。他人中学那一天,还是义父嘉和亲自送来的。报完到,义父带着走过这条巷,告诉他说,这是戴望舒的撑着油纸伞的雨巷啊,是走过结着紫丁香般愁怨的江南姑娘的雨巷啊……从那时候开始,他知道了戴望舒。然而知道了又怎么样,紫丁香的雨巷通向爱情,流浪者的雨巷通向流浪,他这么茫然地想着从前的伤感诗人,茫然地往前走,有一滴水落在他的鼻梁上,是露水,还是雨水?方越突发奇想:如果戴望舒还活着并且依旧住在这里,那么紫丁香般愁怨的姑娘肯定是隔壁母校杭七中的女学生,而且她肯定不愁怨了,说不定此刻她正上房揭瓦,在抄戴诗人的家呢!那么戴望舒将怎么办呢?诗是肯定写不出来了,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吐血,要么上吊!五七年他们那一批右派中,好几个人就是这样死掉的。
    (4)纵有千般才华,不要处处占先,有所为有所不为,舍弃也不是明哲保身,更有为众人、为亲朋好友的一片玉壶冰心。
    (5)男人受难之际,也是女人挺身而出之时,这是从祖上传下来的传统。这在别人也许是不能想像的,但对他们抗家的女人而言,却恰恰是天经地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7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4486.王旭烽创作风格
     《茶人三部曲》从1990年开始动笔,到1999年底改定,整整用了10年的工夫。全书以江南杭姓茶叶家庭六代人的命运沉浮为主线,将中国茶文化史和中国近代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1863年太平天国撤出杭州城写起,一直写到1998年由全世界茶人捐资修建的杭州国际和平馆揭幕为止,共130万字,写了60多个主要人物,堪称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小说出版后,得到了相当的好评,“王旭烽是十年心血一杯茶,果然是杯龙井极品。”一位评论家这样称赞王旭烽和她的《茶人三部曲》,《茶人三部曲》中杭氏忘忧茶楼上的那幅出自《诗经》的对联倒似乎恰好可以做这句话、也做王旭烽和她的写作的注脚:谁为荼苦,其甘如荠。
      小说以1966年6月至1976年清明期间的“文革”为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杭家的第四、第五代传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年代登上人生舞台。世界很大又很小,杭、吴两个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家族后代又撞到了一起,善良与愚昧、天具与邪恶都以革命的面孔、狂热的姿态自觉不自觉地投入了运动。杭嘉和这位世纪老人,目睹了浩劫的全过程,在家庭蒙受巨大灾难的年代里,保持了一个中华茶人的优秀品格。杭汉、罗力等茶业工作者在备受煎熬的苦难中从未停止过对事业的追求,茶支撑他们走过漫漫长夜,终于迎来了一个昌盛的科学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7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4487.王旭烽走上讲台
      2006年冬学期,王旭烽应邀在浙大开授“文学经典与创作”一课,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王旭烽的开课主旨是思考永恒命题、提炼地域文化、践行文本实验。希望听课者在互相的文学启迪中,感官如同鲜花一样开放。她认为一部好作品不单单需要作者对知识的积累、对文本的创造,还需要对人类生存关注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生命、生活的体现。在文本创造中要去追求本质的真实,而不是满足于表现单纯的现实。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尤其深刻,但是要系统地看待文学的文化性与历史性、写实性与虚构性、思想性与风情性。
      虽然课程比较专业,但是王旭烽结合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和文本分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丰富生动,根据讲解需要介绍历史人物以及一些很重大却往往被忽视的历史事件。有时还会和同学们探讨一些哲学上的问题,坦诚地表明自己的历史观和哲学思想,让同学们从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来理解文学作品。她认为,文学作品应当适当地透露给读者作者的思想,从而便于读者理解,不应写得过于隐晦。
      选修这门课的同学来自各个学院不同专业,还有很多同学旁听。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这门课不仅更加热爱文学了,也学会了尝试用一种历史的眼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文学作品。有一位同学说:“听过王老师的课,懂得了如何从一滴水中发现太阳的光芒。”这门课还激发了同学们的文学创作实践。同学们都希望王老师能再次开课,也希望她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7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4488.王旭烽品饮中国
      2007年4月4日下午,王旭烽教授在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为30位学生开始了她正式当老师后的第一堂课——品饮中国。大多数人认识王旭烽也是从她的书开始。卸下“省作协专职副主席”职务的王旭烽一再强调,自己由作家转行做老师,属于正常的“归队”,自己一直以来都是“茶人”,从事着茶文化的研究,现在到大学教授茶文化知识,还是做回自己的老本行。她说,外人看来她的身份是作家,其实,她从来没有当过一天的专业作家,所有的文学创作都属于业余完成的。即使《茶人三部曲》也是她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时所写的,其实要搞创作,到哪里都可以,现在做老师了,一样可以创作。
      王旭烽说,在大学这个神圣、安静的环境里,她只想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为此,王旭烽在来林学院之前,专门和学校约法三章,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目前的她头衔是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学科带头人。王旭烽刚走上讲台,台下的学生就立刻为她递上一杯刚泡好的明前茶。班长夏天告诉记者,这是茶文化专业学生一直以来的传统,每堂课前,都会有一位同学轮值,值日的任务就是为老师递上一杯热茶,这也算是茶文化专业课的一大特色。
      这个传统正是在王旭烽的建议下开始的。那还是2006年的时候,王旭烽为林学院学生做茶文化讲座时说,希望茶文化专业的学生在课堂里能做一些事情,以显示茶文化专业的特殊性。于是,同学们一起讨论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也算是茶人之间的礼节。王旭烽也在上课前,为30位同学送上了一份礼物,一块用茶叶做成的“茶人”牌匾,用的茶叶正是同学们送给她的礼物。她说,以后每堂课都会为同学们带来一份礼物,一本茶书,或是一把茶壶,表示“茶人”投桃报李的关怀。
      王旭烽上的这门课叫《茶文化通论》,这也是林学院茶文化学院今年刚刚新开的课程,为了上好课,王旭烽做了充足的准备,上课的教材都是王旭烽自己编写的。现在她每周上6节课,剩下的时间就用来编写上课的教材,课程的内容不免打上了一些王旭烽自身的文化烙印。茶文化学院学生夏天说,听王老师的课,能吸收特别多的知识,她把自己多年来从事茶文化研究的经历结合在课堂教学当中,又和文学挂钩,非常有吸引力。王旭烽说,希望自己的学生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可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使者,他们以后并不一定要从事茶叶方面的工作,文化的范围是很广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30 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4489.当代外国文学作品推荐
      有些书是经典的,你可以不看,但你绝不能一无所知,抛掉19世纪那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例如托尔斯泰、福楼拜、狄更斯等老大师。即便是《尤利西斯》、《喧哗与骚动》等艰深的意识流小说,相信多半读者除了偶尔翻翻,是很难真正接近的。另一种现象是纷繁众多的外国流行小说起到了鱼目混珠的坏作用,让一般读者无法辨别优劣。泥沙俱下,我们有责任让经典作品在当代尽早焕发青春,而非束之高阁,或者一味地拜倒在古典作家的脚下,只有远眺,没有近瞻。
      那么,当务之急是给读者开列一张书单,理清头绪。此书单只是为了读者按图索骥,而不是纯正的文学标准。考虑到当代外国小说的整体面貌在一般文学爱好者的知识版图上只有一些模糊的轮廓,因此,我的评选划定遵循了以下几条原则。
      一、“当代”的概念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现代和古典,因此,有必要设立一道分界线,1945年作为二战的结束,到2008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将1945年以后发表的小说视为当代文学作品,大致不会差太多。这样划分的遗憾是错失了鲁迅、康拉德、托马斯·曼、乌纳穆诺、黑塞等各大语种的文学巨擘,他们因为生平卒年和主要作品的问世稍微早了几十年,而和这份经典清单擦肩而过。
      二、奉行“好作品主义”和“一本书入选”的办法,那些声名显赫的作家如果在1945年之后没有更杰作的小说发表,那么只好弃之不取,宁缺勿滥。每个优秀作家只选取其一本书存照,实在是为了公平起见而作出的牺牲割爱,这样确保了这份经典清单的覆盖面。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梅勒的《刽子手之歌》和罗伯·格里耶的《窥视者》都是没有上榜的经典之作,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几位作家的翘楚地位。
      三、“百部”极言小说经典的数量之多,并非实指,我说的大于100部。这份文学清单依照作品问世的年代先后,分国别而记录,虽有近百位作家赫然在列,却不搞榜眼探花之类的排行座次,仅是顺带标注上了我手头拥有的该小说的中文出版情况。
      四、这份清单只考虑中长篇小说入选,并非对一些短篇小说的大师心存偏见,而是觉得经典作品应该厚重。如此一来,我只能对自己喜欢的、博尔赫斯、艾萨克·辛格、约翰·契弗、雷蒙德·卡佛等精准的艺术巧匠说声抱歉了。此外,我对一些大部头的系列小说的连续性,抱着审慎的态度,因此舍弃了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鲍威尔《伴着时光之曲而舞》(共12部)、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四卷本)等长篇巨制。
      五、诺贝尔文学奖、塞万提斯文学奖都是表彰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成就和社会活动贡献,因此,何塞·塞拉、马哈福兹、卡彭铁尔等一批老前辈遭到淘汰;而美国的普利策小说奖、英国的布克奖和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更多是着眼于推荐某一年度产生的最佳作品,具有不可忽略的参照价值。 芥川奖侧重奖掖新人,常有惊喜。
      六、本清单的入围作品尚有少数未见中文译本面世,令人稍感遗憾。但是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评选始终把小说本身的质量放在首位,不受其他因素干扰。
      这份一个人裁定的文学清单虽然避免了众口扰攘和专家们的合谋行为,却也难以尽善尽美。我的最大心愿就是给那些对当代世界文学感到陌生的读者提供一些必备书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30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4490.日本(8部)
      芥川必须看,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以及三岛由纪夫,在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淫糜的语言气氛,病态的“美”简直就成了受难和功能障碍的代名词。安部公房和大江健三郎则可以视为荒诞派或者存在主义的作家,这二人和远藤周作被认为是二战后日本文坛的三驾车;而两位“村上”是属于丢弃了本民族传统的后现代小说家,他们的笔下充斥着西方文化的各种影响,吸毒,群居,甲克虫乐队和长途旅行。川端康成《雪国》(创作期:1935—1947)谷崎润一郎《细雪》(1948)三岛由纪夫《金阁寺》(1956)安部公房《砂女》(1962)大江健三郎《性的人》(1963)村上龙《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1976)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1987) 村上春树的《舞舞舞》(1996)女作家我也提俩个吧,就是川上弘美的《沉溺》和吉本芭娜娜的《厨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30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4491.土耳其(1部)
      帕穆克《我的名字叫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30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4492.印度(2部)
      大胡子拉什迪和妖艳迷人的罗易,他们以魔幻或诗意的描述相继获得英国布克奖,似乎表明了后殖民时期的南亚大陆,是奈保尔和翁达杰等移民小说家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萨尔曼·拉什迪《午夜的孩子》(1981)阿伦德哈蒂·罗易《卑微的神灵》(19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30 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4493.以色列(1部)
      阿摩司·奥兹《我的米海尔》(1968)
      西亚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灵性。奥兹为我们讲述了家庭生活的无所意义和爱情的死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0 20: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