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6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4464.《绿化树》作者简介
      张贤亮,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1955年从北京移民到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因发表长诗《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劳动改造”22年之久。1979年平反,重新执笔。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孙》、《浪漫的黑炮》、《绿化树》、《青春期》、《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等;长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壹亿陆》以及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等。曾三次获得国家级小说奖,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刊物奖,有9部小说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作品被译成32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 1993年9月21日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 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宁夏文联主席兼宁夏作家协会主席。从1983年开始,连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6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4465.张贤亮
      张贤亮(1936年12月-2014年9月27日),江苏省盱眙县人,生于南京,中国作家,全国政协委员,企业家。张贤亮14岁开始文学创作。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张贤亮率先突破了若干禁区,例如描写性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张贤亮的作品被译成3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1992年,他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2014年9月27日下午2点,因重病医治无效在宁夏银川去世,享年78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6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4466.张贤亮人物简介
      张贤亮的父亲曾留学美国,后为国民政府官僚,1949年被关押,后死于狱中。1936年12月张贤亮出生于南京。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前夕,随家人逃离,幸免于难。1954年,18岁的张贤亮从北京的高中肄业,前往宁夏贺兰县插队,不久任宁夏省委干部文化学校教员。张贤亮14岁开始文学创作;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打为右派,接受劳改、管制、监禁达22年,其间曾外逃流浪,1979年9月获平反。
      1980年任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重新执笔;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席;1992年在宁夏银川市郊创办镇北堡西部影城,曾为其董事长。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在1980年代的中国文坛,张贤亮率先突破了若干禁区,例如描写性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6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4467.张贤亮人物轶事
      转行经商,牵头创办西部影城
      张贤亮的成功,并不仅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1988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斩获国际大奖,其主要外景地银川西郊的镇北堡也逐渐进入人们视线。1992年,记者在《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上分别发表了题为《红高粱“红”了镇北堡》《影视界看好宁夏“外景地”》的文章。
      两篇报道吸引了镇北堡所在地贺兰山林草试验场时任场长袁进琳(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的关注,他不仅将这两篇报道大量复印,广为散发,而且就此率先提出恢复外景地、发展旅游事业的初步设想,得到各方的热烈响应。在具体筹划时,大家一致认为此事应该由张贤亮牵头,借助他的名望和号召力促成此事。
      张贤亮不仅扛起了这杆大旗,而且不断完善、提升,使这个昔日废弃多年的古城堡,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和5A级旅游景区。张贤亮曾对记者说:“如果说,我创作的小说是‘平面文学’的话,那么,西部影城就是我创作的‘立体文学’。”现在的西部影城,集观光、娱乐、休闲、餐饮、购物、体验于一体,曾是《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作品拍摄基地。
      江苏曾经想出版他的文集
      得知张贤亮去世消息后,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退休老编辑张昌华告诉记者,80年代,张贤亮火起来的时候,他就开始与张贤亮约稿,准备出版他的书籍,“我比较关注江苏本土出生的作家,先后与他通过4封书信。”
      电话中,张昌华找出了保存至今的信件,“第一封信是张贤亮于1986年5月29日写来的,当时我们正在筹备《东方记事》杂志,想和他约稿,他在信中非常客气,说自己是个‘刑余之人,不可言勇’,在文坛不过是个跑龙套的人,面对江苏父老乡亲,也只能敲敲边鼓,如有合适之作一定奉上。”张昌华回忆说,当时,社里为了拉住张贤亮,想和他签订一份出版协议,但他始终不愿意,说自己写作很随性。
      第二封信则是写于1987年,张贤亮在回信中夹带了22元钱,让张昌华代买两本江苏文艺社出版的图书,一本是《古文鉴赏字典》,一本是《二十世纪外国文学》。“记得我给他寄过杂志,可能页面上刊登有这两本书的广告吧。”
      后两封信是到了1998年,当时江苏文艺社推出了一批名作家的文集丛书,包括叶兆言、苏童等,“我们也打算出版张贤亮的文集,他也表示愿意合作,并且寄来了文集的目录。但是很遗憾,最后因为其他原因没有出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6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4468.张贤亮人物成就
      张贤亮是中国文学界久享盛名的文学家。不但他的文学代表作被译成30种文字在世界30多个国家发行,而且在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上也建树良多。张贤亮并不是要当书法家,所以使他不刻意地游离“书法圈”外,如贺兰山的野花任自开放,在这个喧躁的时代留给人们的是一份清雅的墨韵和思索,其书法本身的创造力在深厚的文化品格中绽放。“书法家”应首先是学问家,应具备必须的文学,文字学与历史学的修养,否则“书法家”再超生的多,对我们的时代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故而张贤亮先生的文学史和书法造诣不是非要每个书法家都把他的作品作为“参照系”,而是让一些有志于书法收藏和研究的人们明白:人品、学识与书法密不可分!作为当代红遍大江南北,名扬长城内外的著名学者型书法家,张贤亮少爱诗书,其母贤敏博学,思想开拓宏深,使先生从小就有了很好的起点,在书法艺术方面下过苦功,后来历经沧桑,世事变迁,先生又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书法造诣和书艺境界是特殊天赋与漫长研悟的合成物。但他没有以书名世的念头,胸怀淡泊,学养渊雅,是铸成先生书法品格的重要因素。在充分肯定先生临悟参半的功夫外,我们不得不同时认同他的学养、天赋对形成“张体”的重要作用。张贤亮书法秀润遒媚,俊逸多姿,尤擅行书,他对各体笔法均有广泛涉猎,他读过和临习北碑南帖,如唐人褚遂良,晋王右军,苏东坡,明董其昌等。但其书法更富南帖之韵,字的点画则时见北碑风骨,结体的欹斜及个别点画的舒张纵遗颇类米芾、东坡和董其昌的风神。
      他创办了宁夏西部影视城 《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东邪西毒》都在这拍的。
      因为众多作品,张贤亮的名字广为人知。但是事实上,除了是知名作家,张贤亮还有一重身份不能不提,那就是宁夏西部影视城的“堡主”。而这也是众多影视圈名人纷纷悼念他的原因,据悉有50多部知名电影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据悉,1961年冬天,25岁的张贤亮戴着“右派分子”的帽子从宁夏贺兰县的一个农场被释放出来。到距银川市20公里的镇北堡集市买盐时,他发现在荒滩上耸立着的两座古堡废墟有特殊的视觉形象。20年后的1981年,他将当时已成破羊圈的废城堡推荐给谢晋做由他的小说《灵与肉》改编成的电影《牧马人》的外景地,于是这个荒凉了几百年的古堡开始热闹了起来。1993年9月,宁夏西部影视城在镇北堡开业,张贤亮放弃了铁饭碗,把这个荒凉的地方打造成了4A级景区,成为中国西部题材和古代题材电影电视的外景拍摄基地。《牧马人》《红高粱》《黄河谣》《边走边唱》《黄河绝恋》《老人与狗》《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书剑恩仇录》《东邪西毒》等50多部电影都是在这里诞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6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4469.张贤亮人物评价
      —著名导演王家卫
      拍《东邪西毒》,他给了很大支持
     “我进内地第一部电影《东邪西毒》就是在西部影视城拍的。当时因为张国荣演西毒,于是我们要到西部拍,当时张贤亮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现在张国荣不在了,张贤亮老师今天也去世了,我觉得非常遗憾。”
      张贤亮身上有关“第一”的故事很多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久辛
      张贤亮曾经说,他是中国第一个写性的,第一个写饥饿的,第一个写城市改革的,第一个写中学生早恋的,第一个写劳改队的……发生在张贤亮身上,有关“第一”的故事很多。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王久辛说,张贤亮是新时期文学界的扛鼎作家,“如果没有他的《绿化树》《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新时期文学界会像天缺一角。”
      王久辛说,张贤亮的作品中,人性并不都是灰暗的,他的身上有一股浩然之气。在小说《肖尔布拉克》里有一句话,“在碱水湖里泡过的,都是国家的宝贝疙瘩。”这说明,他虽然经历了磨难,但人特别坚强。后来,他又去办了影视城,“影视城也是他自己的一部伟大作品,他是一个做文化品质的人,把产业和事业理解得非常清楚。可以说,张贤亮前三分之一的人生有些磨难,中间创造了一生辉煌的作品,晚年的三分之一又创造了影视城。是一个伟大的人生。他是了不起的人,学到老用到老,创造到老。”
      当代文学史绕不过他;他重情义,有一颗童心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高洪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张贤亮在很多领域都有一种特殊的才能,形成了“张贤亮现象”,对这样一位当代文学史绕不开的作家的离世,他表示非常痛惜。
      高洪波表示,2014年年3月份,罹患癌症的张贤亮来北京看病,“我们几个作家老朋友,包括张抗抗等,在北京相聚了一次,张贤亮半开玩笑地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了,但文学史是绕不过我的。”当时他吃中药过敏,身上痒得难受,但他很坚强,脸上依然有笑容,依然充满着对病的蔑视。高洪波说道,张贤亮很重情义,他有一颗童心、喜欢热闹,好交际,人经历比较大的磨难之后,很多事情看得比较淡,也比较透。
      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人
      —南京作家鲁敏
     “我以前都不知道,张贤亮就出生在南京,老家是盱眙。”南京作家鲁敏告诉记者,“张贤亮是妈妈他们那辈人特别喜欢的作家,尤其是根据他作品《灵与肉》拍成的《牧马人》,哎呀特别迷。”在鲁敏看来,张贤亮是他那一代作家中对人性、性意识的独立与唤醒最有突出贡献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7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4470.当代文学作品推荐《北京人在纽约》
    《北京人在纽约》是一个经典的、关于北京人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生存故事。在婚外情的发生和发展中,在移民子女的教育及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中,这群怀着美国梦的北京人,事业与情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7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4471.《北京人在纽约》简介
      美国,一个淘金的梦。
      这是一个经典的、关于北京人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生存故事。东西文化的碰撞引起的不只是疼痛、无助与彷徨。在家庭的分解与重组中,在婚外情的发生和发展中,在移民子女的教育及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中,这群怀着美国梦的北京人,事业与情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是第一部全面描写赴美移民浪潮中北京人的故事。北京音乐家王启明与妻子郭燕,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终于来到了神往以久的美国。然而,一切并不完全象他们想象中的一样美好。通过奋斗,王启明终于成为一位富翁,但却付出了巨大代价。妻子郭燕成为外国商人大卫的妻子,大卫却是王启明最大的竞争对手。情感与来在复杂而微妙的冲突中发展,王启明也找到了聪慧美貌的红颜知己阿春,但是矛盾并不能得以很好的解决,女儿宁宁的到来,又在几个人的生活中掀起轩然大波。宁宁不能理解父亲王启明与母亲郭燕,更不能接受阿春。处身于美国的社会环境,她变得任性和反叛,以放纵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怨恨。
     《北京人在纽约》折射出东西文化的差异,全景式展现北京人在纽约生存状态,早在十年前就引起轰动,成为描写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中国人事业与情感历程的经典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7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4472.“流浪文学”的人物与主题
      从《沉沦》到《北京人在纽约》董炳月
      1991年下半年,旅美华人曹桂林的长篇小说《北京人在纽约》在大陆轰动一时。这“轰动”当然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诸如特定的社会心理背景(许多中国人都关心“出国”),小说题材的独特性,小说题目的新闻性,某些人有意识的宣传(为了扩大书的销路多赚钱或者出于某种政治目的),等等。但是,这“轰动”本身也显然嘲笑着人们的“孤陋寡闻”或者“记忆力衰退”。如果人们读过旅美华人女作家於梨华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并且留下了一点点印象,那么他们是不应当对《北京人在纽约》感到十分新奇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和《北京人在纽约》一样描写了中国人离开祖国去美国以后的生活和奋斗,甚至两部小说主人公在美国的经历具有相同的时间长度(十年)。实际上,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得更宽一些,就会发现,表现这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出现,并且一直延续下来。“五四”时期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空虚》和二十年代闻一多留学美国时创作的《洗衣歌》、《孤雁》、《太阳吟》等等,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并且曾经引起较大的反响。聂华苓创作于1970年的中篇小说《桑情与桃红》和吴民民创作于1988年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留日学生心态录》,亦可划归此列。这类作品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系列,由于其题材和蕴含的独特性,我们必须用一个新的名称来命名它。本文将这类作品称之为“流浪文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7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27 15:04 编辑

      4473.“流浪”作为生存形式与精神形式
      将这类作品称之为“流浪文学”,是因为它们提供了“真正的流浪者”形象。“真正的流浪者”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不仅人物的形体(身)在流浪——远离祖国和家人、身处异邦,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心)在流浪——特定的生活道路和生存环境改变了他们,使他们既不容于异国,又很难与祖国完全认同,于是精神失去了归依。这样,“流浪”不仅成为他们的生存形式,而且成为他们的精神形式,他们是形体与精神(身与心)的双重流浪者。典型地体现这种双重流浪特征的人物形象是《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的牟天磊。天磊从台湾去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大学里谋得教职,生活富裕、有保障,但他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在美国安家落户,“参加美国人的宴会,或是和几个美国朋友一起玩,他总觉得他自己是陌生人、局外人,不属于他们的国家、他们的团体以及他们的欢笑的圈外人”。因此,他思念台湾,盼望回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去。但真的回到台湾的时候,他仍然觉得自己是“站在漩涡之外的陌生客”。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常常使他感到不适应,他甚至起了回美国的念头。因此他自称“没有根的一代”。“没有根”——这个词揭示的正是他的精神特征。无独有偶,牟天磊深刻体验到的这种孤独感与放逐感同样被聂华苓和曹桂林小说中的人物深刻地体验着。聂华苓《桑青与桃红》中的桑青,历尽磨难到了美国,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受到美国移民局官员的调查。在被问及出生地时,她的回答是:“我是开天辟地在山谷里生出来的。……我到哪儿都是个外乡人”。被捕后将要被递解出境时,美国移民局官员问她将要去哪里,她的回答却是:“不知道”。这种回答揭示的也是桑青精神主体的流浪特征和茫然无路的绝望情绪。《北京人在纽约》中的中国移民们,同样清醒而又悲哀地意识到自身的两难处境:“既做不了美国人,又不再是中国人”。
       这类人物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中独有的、具有“类型性”的人物形象。他们不同于美国海明威之类“失落的一代”(“失落的一代”是主动与传统道德绝缘、自甘堕落,以反抗美国的商业文明),不同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的人”(“多余的人”是徒有改造社会的热情但屈服于黑暗现实、脱离人民从而幻想破灭、自甘沉沦的贵族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五四”文学中的“零余者”(“零余者”是因为觉醒之后与愚昧的社会不相容而痛苦、困感乃至绝望的知识分子)。正是这种具有双重流浪特征的人物形象,决定着“流浪文学”的独特品格。
       结合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来看,“流浪文学”确实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特有的文学现象。中国古典文学中并不缺少取材于流落他乡者生活的作品。仅就唐诗而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所谓的“宦遊人”、孟郊《遊子吟》中所谓的“遊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征人”,都可以看作“流浪者”。但是,他们作为“流浪者”与流浪文学中的“流浪者”并不是一回事,因为他们只是“身”在流浪,而“心”并未流浪,故乡仍然像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像一个温馨的梦,召唤着他们,抚慰他们寂寞孤独的心灵。因此才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何处吹羌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种虽然凄凉但却还痴迷的情调,才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一诗中那种淡淡的惆怅掩饰不住的欣慰和归属感。这类作品也许可以称为“遊子文学”,但称不上“流浪文学”。其中的痴迷、欣慰和归属感在流浪文学作品中很难发现。西方曾经有过所谓的“流亡文学”——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经惊诧主流》中把十九世纪初叶法国作家(包括少数其他国籍的作家)的创作称之为“流亡文学”,但实际上,对于那些作家来说,“流亡”只是他们逃避专制政府、获取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一种生存方式,“流亡”这种生存方式本身并没有作为题材或主题进入作品。夏多布里安的《阿达拉》与斯塔尔夫人的《苔尔芬》作为“流亡文学”的主要作品,表现的都是与“流亡”无关的内容。在勃兰兑斯这里,“流亡”一词描述的是作家的生存状态,而非作品中人物的生存状态。尽管他认为“正是这些流亡的知识分子对整个法国传播了有关别国特点和文化的知识。如果要给这时期的文学活动一个总的名称,恐怕没有什么比‘流亡文学’更适合的了。”但仅仅从作家的生存状态出发来给某类文学作品命名,显然有损于文学分类的逻辑性与科学性。文学的本质并不等同于作家的生存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0 23: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