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4444.《三寸金莲》作者
     《三寸金莲》是冯骥才的作品,小说中的一种意图,即用大量充分的历史细节——实物照片,复原那曾经活着的奇异的历史,再现三寸金莲那一方匪夷所思的天地,给这中国文化中最隐秘、最闭锁、最黑暗的死角以雪亮曝光。历史的幽灵总是躲在某种遮蔽之下不肯离去,暗暗作崇;所以,当历史的一幕过去,我们应该做的是把那沉重的大幕拉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4445.冯骥才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1942年生于天津。文革间饱受磨难,做过工人、业务推销员、教9币等,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由《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 “西班牙电影节”奖。
      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4446.冯骥才
      冯骥才小说《三寸金莲》以犀利沉雄的笔锋,深刻展示了中国妇女的悲剧命运和华夏民族的心灵苦难,生动体现了当代人文学者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1987年面世以来,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有多种版本和译本出版,被称作“当代中国小说的一部奇书”。这次呈现给读者的是以图文本方式的重新再版,书中有150幅精美插图,作品给人感觉焕然一新,更具历史气息与珍贵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4447.冯骥才
      冯骥才《三寸金莲》是带血的记号
      多年以前,一部以小脚见大历史的《三寸金莲》一出版即引起很大争议,近日,该小说又以图文形式卷土重来,无疑又将该小说作者、天津著名作家冯骥才提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昨天,冯骥才在接受金陵晚报记者采访时对此大喊无奈,他坚持该小说只是试图让更多已遗忘小脚历史的读者重新认识这个“带血的记号”。与此同时,冯骥才对评论界也是颇有微词,“评论家们根本就没看懂。”
      不是迎合读者
      历史上明清以来,纤纤小脚变成那个时代男人们最热衷的女性“性感区域”,甚至演变成古代缠足女子的第三性特征。
     《三寸金莲》以图文形式再版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打着复古噱头迎合了某些读者压抑的变态性心理,冯骥才对此表示很无奈,“像《红楼梦》这样的巨著,还会有人专门看其中贾宝玉初试云雨,多姑娘和贾琏淫乱等章节,对读者的口味,我顾不了那么全。”“莲学”已成为一门研究,并慢慢形成一定的气候,更有很多民间收藏家以收藏形形色色的三寸金莲为癖好,该书呈现出的各式各样美轮美奂的三寸金莲照片在让读者满足了猎奇心理之后,会不会反而忽略了图片之外的文字,以及文字后面更深沉的东西,冯骥才则坚持认为,“图文结合是为了让读者有直观的认识。”
      研究三寸金莲
      冯骥才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的研究和抢救,曾经创作过《神鞭》、文革心灵史《一百个人的十年》等作品的他对小脚的历史也可谓“兴趣盎然”,他告诉记者,“能把一双自然的脚,转变成文化的脚,再沦落到一个性器官,这绝对是不正常的,由小脚的历史就能看到中国的大历史。我们不应该认为这是国耻就回避它。”
      有人在小说中看到了冯骥才对小脚的一意玩味,冯骥才对此很是痛心疾首,他说,“我在该书前序里就说过,存在于现实的是一种生活,销匿于历史的便是一种文化。作为生活,可以赞成,也可以拒绝;但作为文化研究对象,则不能有任何禁区。我只是尽可能真实地再现那段历史。”
      借古喻今
     《三寸金莲》描述了清末民初裹足女戈金莲痛苦、坎坷的一生。书中展现了大量形式各一的三寸金莲,缠足用的工具,以及和缠足相关的历史资料照片。
      而冯骥才继小说《三寸金莲》之后还将专门写就一部文化史《带血的记号》,希望能以另外一种形式介绍三寸金莲,他很痛彻地告诉记者,“这是一段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我们要记住它。我要不做这项工作,若干年之后,还会有谁来告诉我们的后人,三寸金莲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哭泣千年之久呢?”
      冯骥才说,“我们的评论家应该看到,借三寸金莲缠缠放放的历史,我在说明现在虽然不裹小脚了,但是我们还在裹耳朵,裹脑袋。所以,小说写的决不止一双三寸金莲这么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5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4448.当代文学作品推荐《大墙下的红玉兰》
     《大墙下的红玉兰》,刊于《收获》1979年第2期,是中国当代作家从维熙的代表作品。在新时期文学发展史上,它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壮美的悲剧作品以其震撼人心的艺术真实,以其突破题材禁区的勇敢,开辟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一个新的领域,并成为新时期中篇小说崛起的开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5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4449.《大墙下的红玉兰》内容概要
      这是发生于大墙下面的一个悲恸故事:1976年的早春,大地冰铺雪盖,位于黄河之滨的河滨劳改农场又增添了一位新犯人葛翎,不久前,他还是省劳改局劳改处处长,如今成了“走资派”、“还乡团”、“现行反革命”,他是一名既无刑期、又无法律手续的囚犯。葛翎刚到牢房,犯人班长马玉麟就逼他上水利工地。这个马玉麟是名由“死缓”减为“有期”的老犯人。解放初,葛翎是威震冀东的土改工作团团长,马玉麟的父亲、大恶霸地主马百寿就是被葛翎带领的工作队镇压的。马玉麟为报父仇,勾结土匪偷袭工作队,打伤过葛翎。他万没想到30年后,共产党的劳改处长竟成了他的“猎物”。他牢记造反派头头、农场政委章龙喜给他的指令,要将葛翎往死里整。到了工地,他指使曾被葛翎审讯过的流氓头子俞大龙同葛翎抬泥。俞大龙故意堆尖装满大泥兜,让葛翎抬重头。葛翎忍受腿上的枪伤疼痛,将泥土抬上了大堤。刚到堤上,扁担压断了,泥兜砸在葛翎腿上的枪伤处,鲜血滴滴淌下。俞大龙还想继续作恶,这时一个瘦瘦的犯人将他摔到堤坡底下。这个犯人叫高欣,是刚入狱不久的体院学生。1975年秋,他因扔铁饼失手,砸死一个小女孩,省公安局的秦副局长正想找一名代表体育界发表“批邓”讲话的发言人,见高欣是个破全国记录的著名运动员,便决定不给他任何处分,条件是让他“批邓”。高欣拒绝了秦副局长的“恩典”,把自己准备结婚的一点积蓄给了女孩家里,并给未婚妻周莉写了一封信,让她重选伴侣,然后背着行李进了法院。这下触怒了秦副局长,高欣由“无罪”一下被判为无期徒刑。来到河滨农场后,场长路威特别照顾他当了工地的统计员。
      俞大龙准备爬上来与高欣拼命,路威骑马过来了。他是葛翎的老战友,他怎么也不相信这位抗战入党的老党员,转眼间会成为“现行反革命”,但眼前站着的葛翎使他惊呆了。马玉麟见场长到来,马上恶人先告状。但路威一眼就看穿了这场“格斗”的实质,他掏出手铐命令高欣:“把马玉麟、俞大龙铐起来,送禁闭室!”路威又令一个犯人将受伤的葛翎背到工地旁的一个帐篷里。两位战友感慨万分,葛翎向路威讲述了自己变成囚犯的经过。靠血洗省“公、检、法”单位起家的武斗专家秦副局长,早就对葛翎这样的“民主派”耿耿于怀,林彪事件前,他就指使自己的秘书章龙喜整过葛翎的“反党”材料。1976年初,他非法撬开葛翎的抽屉,在一个笔记本上发现这样一段话:“不要把毛泽东看成神秘的,或者是无法学习的领袖..”他把这段周总理在第一次全国青代会上的讲话作为葛翎反毛泽东思想的罪证,定葛翎为“现行反革命”。路威听完葛翎的陈述,怒火满腔。路威用他的枣红马送葛翎去医务所治疗腿伤,途中遇到了从北京专程来看高欣的周莉。路威带她去看望高欣。刚到监狱门口,马玉麟、俞大龙正走出大门,原来章龙喜将他们放了,反将高欣关进禁闭室。路威命令他们滚回监房,接着去狱政科拿走了禁闭室的钥匙,然后去河滨农场党总支,汇报了工地上发生的情况,请求总支讨论高欣与马王麟、俞大龙谁该关禁闭的问题。会上,多数委员同意禁闭马王麟、俞大龙。散会后,路威赶到禁闭室,安排高欣与周莉秘密会面。半夜,高欣回到监房,他向葛翎报告了周莉从北京带来的首都人民自发悼念周总理的消息,并拿出周莉从天安门广场上摄下的照片。他俩商议,在后天的清明节为总理献个花圈。他们的交谈,被伪装酣睡的马玉麟偷听。第二天一早,章龙喜从检举箱里发现了马玉麟的小报告。正当路威宣布禁闭马玉麟、俞大龙的决定时,章龙喜突然宣布搜查高欣身上的照片,幸亏路威早将照片藏在自己身上,使章龙喜扑空。但葛翎和高欣准备扎花圈的纸张、棉花都搜走了。马玉麟见章龙喜扑了空,便再献毒计。制花圈的材料被搜走后,葛翎打算摘几朵从大墙外伸到墙内的几枝洁白的玉兰花来代替,恰好发现两个电工在修理大墙上的电网,他正准备请犯人电工帮忙摘几朵,但远处的章龙喜正朝他这边盯着,他只好作罢。傍晚,高欣报告说,两个电工由于电网没修完,梯子还留在大墙根下,他准备半夜里用梯子摘几朵玉兰花。葛翎深知这样做十分危险,因为这有越狱嫌疑,哨兵发现后是可以开枪的,便劝阻高欣不能莽撞。
      他走到岗楼下与放哨的小战士说明摘花的意图,小战士默许了。半夜时分,葛翎一出门就发现高欣已在大墙下竖梯子,葛翎脑子里突然闪现一个念头:电工怎么会如此疏忽?这里一定有鬼。于是坚决阻止高欣上梯子,宁愿自己担风险。此时,章龙喜正在岗楼上监视大墙下的一切,这梯子是他听取马玉麟的毒计后故意留下的。当葛翎爬上梯子摘下伸到大墙内的两枝玉兰花时,章龙喜一把夺过小战士手中的步枪,瞄准葛翎扣动了枪机。葛翎从大墙梯子上摔下来了,热血染红了手中的洁白玉兰花..两天后,秦副局长亲临河滨农场,处理这起“反革命事件”。于是,大墙内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大墙外的河滨农场党总支改组,章龙喜当上了总支书记;大墙内的高欣被重新关进禁闭室,而马玉麟则提前8年释放出狱,俞大龙当上了犯人班长。当秦副局长赶到路威家对他强行逮捕时,路威已怀揣那两枝鲜血染红的玉兰花,上了列车去北京告状。列车在前进,天快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5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4450.《大墙下的红玉兰》作品鉴赏
      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情节:一个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共产党员、省劳改局的处长,竞被投进了他自己多次视察过的共产党的牢房,他既无刑期、又无法律手续就变成了囚犯,而同居一间牢房的老犯人竟恰恰是30年前被他镇压的对头冤家、一个手中有血债的土匪和“还乡团”。当年的阶下囚,今天是“犯人班长”,也可以对他发号施令、实行“专政”了。
      这类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在那个天地混沌、人妖颠倒、鬼魅横行的“日蚀”年代,那个林彪、“四人帮”一伙张牙舞爪的“文革”岁月,却有着极其准确和深刻的艺术真实,因为,在那个年代里,国家主席、元帅将军、部长省长一夜之间都会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投入监狱、沦为囚犯。作者在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中,就是以这个情节为框架,叙述了主人公葛翎在“日蚀”年代同林彪、“四人帮”一伙的倒行逆施英勇抗争、血洒大墙的悲剧故事。虽然小说的情节充满了悲剧色彩,然而,通篇小说却洋溢着激奋、慷慨、壮美的情调。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在揭露林彪、“四人帮”一伙及其爪牙喽罗们制造冤狱、迫害人民的同时,着力反映了真正的共产党员们和革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寒冬的大渠堤上,葛翎拖着疲惫、伤疼之躯,硬是将沉重的泥兜抬上了高坡,这个“宁叫扁担折,不能腰弓曲”的烈火冶炼的金子般的汉子,不仅赢得了良心未混的劳改罪犯们真诚的欢呼,也深深震憾了读者的心灵,使人们从中感受到了勇士的不屈不挠;扔铁饼失手砸死了一个小女孩的运动员高欣,是一个因拒绝当“批邓”发言代表,触怒了“四人帮”的爪牙,被判了无期徒刑的囚犯,他正气凛然地将迫害葛翎、进行赤裸裸阶级报复的流氓头子从大渠堤上扔进渠底,变成了一个泥猪,充分显示了正义的力量;而葛翎为了悼念周总理,不惜牺牲,鲜血染红洁白玉兰花的壮举,更显示了这名老共产党员的强烈爱憎和斗争意志,也显示了这名老共产党员反抗邪恶的英勇气概。作者在反映大墙内正义同邪恶英勇斗争的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在大墙外同邪恶的英勇斗争。劳改场场长路威是一个正直而刚烈的汉子,有着火一般热烈的情怀,为了保护如葛翎、高欣这类身陷囹圄的同志,他无所畏惧地与“四人帮”的爪牙们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体操运动员周莉,冒着风险探监,坚贞不渝向大墙之内的高欣献上了纯洁的爱情,给高欣以莫大的激励。就是小说中没有正面描写的清明时节首都人民在天安门广场上悼念周总理、怒斥“四人帮”的活动,农场党总支多数委员顶着“四人帮”小爪牙章龙喜的淫威,同意禁闭迫害葛翎的罪犯马玉麟、俞大龙等情节,也显示了大墙外真正的共产党员和广大革命人民同邪恶的斗争。大墙内外的这些斗争使读者感受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浮云终将遮不住太阳,“日蚀”一旦过去,大地一定还会沐浴着灿烂辉煌的阳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5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4451.《大墙下的红玉兰》地位
      在新时期文学发展史上,《大墙下的红玉兰》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壮美的悲剧作品以其震撼人心的艺术真实,以其突破题材禁区的勇敢,开辟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一个新的领域,并成为新时期中篇小说崛起的开端。文学作品中触及法庭、牢狱生活的领域,非自从维熙始,古今中外也曾有不少伟大作家涉足这个领域并产生了不朽的传世之作,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中,把艺术笔触伸社会主义国家牢狱的大墙之内,写法制而涉及冤狱,开先河者,则是从维熙,他自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之后,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了大量这个题材的文艺作品,因而当之无愧地获得了新时期“大墙文学之父”的美称。从维熙独辟蹊径,开创“大墙文学”,这与他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之后,20余年劳改、劳教的坎坷、曲折生活道路是分不开的,这也算是应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古训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5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4452.《大墙下的红玉兰》作者
      从维熙(1933年-),当代作家。曾任小学教师,报社记者。1956年开始专业创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劳改农场、矿山做工。1978年重返文坛。曾任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50年发表处女作《战场上》。1955年出版第一部散文小说集《七月雨》。1978年恢复创作活动后发表和出版的重要作品有《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北国草》、《风泪眼》、《走向混沌》等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作品注重描写当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历史曲折,展示“左”的错误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情节起伏动人,多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5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4453.从维熙个人概述
      从维熙,1933年出生于河北玉田县城北代官屯。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年轻时曾任教师,后任北京日报记者、编辑。18岁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小说散文集《七月雨》。1956年至195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曙光升起的早晨>和长篇小说《南河春晓》。1957年反右期间,因其直言被打成右派分子,历经生活磨难,长达二十年。1979年重返北京文坛。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获全国一、二、四届中篇小说奖;电影《第十个弹孔》获文化部全国第一届优秀电影奖。之后,作者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北国草》、《断桥》、《酒魂西行》、《逃犯》、《裸雪》、《龟碑》,以及中篇小说集《驿路折花》、《雪落黄河静无声》、《祭红》、《牵骆驼的人》、《鼻子备忘录》;同时作者以火山喷发之势,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文学短论等作品。1995年《从维熙八卷文集》问世,2000年作者回眸右派劳改生活的长篇纪实文学《走向混沌》三部曲出版,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逃犯》由《风泪眼》,《阴阳界》和《石草儿》三部分组成。又名《亡命天涯》,小说描写知识分子右派逃犯索泓一浪迹天涯的生活。劳改农场、喧嚣城市、煤窑洞里、荒村野庙……索泓一一次次被缉拿又一次次逃亡、流浪。从六十年代初到"文革"之中在险象环生的境遇里,他又先后结了刘翠翠、蔡桂凤、石草儿三位性格、遭遇迥异的女性。种种交欢,遣倦中孕育着无限悲情,世态炎凉,促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处事哲学。他时而心灵圣洁,时而人鬼难分,他像一只勇敢顽强的不死鸟,在社会的最底层搏击人生。以丰硕的创作成就被编入《世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小说以其深沉雄健的笔触,描绘出中国广阔的生活画卷,展现了种种灵魂与肉体扭曲的图景,悲情中蕴藏着多彩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1 02: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