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4433.《古船》写作特色
      倾诉性:“倾诉”展现了抱朴充满矛盾冲突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家族和自我的忏悔与审判、文化的传承与走向、个体家族的兴衰与世界历史的发展、道德的自我约束与本能的欲望、朴素的善恶观念与崇高的个人信仰、科技主义的兴起与全球化的浪潮……可以说,正是通过“倾诉”,抱朴的“思想者”形象至此方得圆满,思想有了依托,有了内容,亦有了深度。正因为此,人物形象才得以丰满生动。《古船》共计二十七章,第十六、十七章的“倾诉”处于全书中部,对于抱朴人物形象的塑造恰起了承前启后之作用。正是通过这样庞大的“倾诉”,抱朴的内心世界得以展现,许多令人不解的行为也有了合理性解释。无论从情节架构还是人物塑造上来说,“倾诉”都是《古船》中不可或缺的篇章,同时也是《古船》中最精彩的篇章。由此可见张炜从一开始就对“倾诉”的倚重。
      事实上《古船》并非早期“倾诉”文本的唯一案例。与《古船》写作时间相应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倾诉”的发生期。之所以称为“发生期”,是因为此时期“倾诉”仅仅在张炜作品中露出端倪,还不是特别强大。大段的倾泻式的对话开始在文本中出现,“倾诉”对象已基本设定,具有类的特征(后文将详细论述),但“倾诉”还多由于对话形式而依附于人物和故事情节,尚不具备独立性。《古船》中的十六、十七章,全是抱朴对见素的倾诉。但这样的倾诉必须联系前后文,不能独立成篇。
     《古船》既不太注重形式的别致,也不愿以特别好看的故事哗众取宠,很本色,很真,追求的只是心灵的表达,是力求清晰的陈述和思辨,是恳切的诉说,是忘情的自吟。在张炜的写作中,这一切常常到了固执的、无暇他顾的程度,所以在许多人看来,就有些不可理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4434.《古船》思想价值
      当代文学在1985年前后开始自觉地以文化视角对人的生存状态作理性的审视。这一视角的确立,使文学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整体意识和民族(地域)意识。作品的历史纵深感强化,对各种文化的特殊性的认识也较以往的阶级学、社会学的表现更贴近人的深层内容。在民族因袭负荷被指出之后,新时期之初特有的那种意识到人性尊严的觉醒和精神独立的乐观情绪,便被忧郁、严峻的神色所取代。作家们不无担忧地发现:摆脱根深蒂固的文化羁绊,要比根治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艰难得多。对这种共识的表述各异,张炜的《古船》是当时较重要的作品之一。中国知识分子自鲁迅起就已掘出民族痼疾的根源所在,而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再次证明:在历史长河中,知识分子的呼声往往是那么的一相情愿,无助无奈,也于世无补。
      反映改革时期,却是从历史、文化与人性的角度与深度同时推进:一个仅有二十多岁的青年作者,一个有沉重的道德感,忧患意识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在《古船》中,以对历史血腥的真实还原与对现实苦难的直面相结合,在主人公抱朴的最终抉择中寓含了自己的期望:改革时期的民族文化人格亟待整合,民族发展要想避免重蹈覆辙,民族要振兴,必须作出新的文化选择。
     《古船》以胶东小镇洼狸镇自土改至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史作背景,展开了镇上隋、赵、李三家族间的恩怨。这是一段刚刚逝去的历史,带着几千年的深刻印痕,与现实紧紧交织。这段历史中,三家族间的恩怨与历次政治运动相互纠葛:老隋、老赵、老李家人们的命运浮浮沉沉,仁厚的、刚毅的、怨毒的、痴狂的、伪善的、怪诞的灵魂不断地轮回和重现。而其中,作者最想凸出的,是历史进程中两股相互盘结较量的力:一股能够顺应和推动历史与人类的脚步,另一股则会死死地拽住历史的行进步伐。历史在这种盘结中艰难行进,有时会停滞,也有时甚至会反复,会出现历史洄流,这才是作者真正为民族忧虑的。那又是一段荒诞的历史。与人类自由要求的悖反,是这荒诞的根源:为着改变农民命运的土地革命,在这儿被简化成了报复和杀戮;对剥削阶级特权的剥夺,被改造成了对个体生命的剥夺;从“文革”中的夺权、绝食、致敬电,一直到洼狸镇的承包大会,历史不断地上演着荒诞戏。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都失去了保障,饥饿、寒冷、杀戮、冷酷吞噬着人们的生命。理性的丧失带来兽性的膨胀,洼狸镇上血流成河。对历史的拷问中,作者直逼人性深处的扭曲与异化。那段历史同样充满了耻辱与苦难。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隋家三兄妹苦难挣扎的焦灼沉重得令人窒息。现实承载着历史的重负,死人紧紧地拖曳着活人,《古船》中每一声沉重的叹息、痛苦的呐喊都扣击着人们的心弦。把笔触探及作为传统文化心理的母体与原型的农民文化意识、农村人际结构的深层,张炜的思考已提升到人类文化意识的哲学高度。
     《古船》之所以震撼人心,关键在于它毫不讳饰地、充满道德义愤地拷问着历史,拷问着苦难、拷问着人性。对于极左路线、封建糟粕是怎样地与人性恶结合,干扰着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土改复查中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中的冲突、流血,张炜不惮于作真实的揭示。赵炳形象当代形态上的典型意义因而生成。当代农村,封建阶级已被消灭,旧的所有制形式已不存在,它们会不会死灰复燃?还有没有有继承人?会不会借其他面目继续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还会不会有赵炳第二,赵炳第三?鬼影似的二槐——赵多多第二,不是已经开始作恶了吗?洼狸人什么时候才能不迷信那些貌似权威的东西?压在民族身上的历史因袭何时能够摆脱?走向未来的坚实的起点在哪里?追问中,《古船》沉郁厚重因而产生。
      胶东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日里夜里牵扯着一个胶东青年的心灵,基于深切的关注产生的思考不能不深刻,贯穿其中的故土情怀也不可能不强烈。《古船》中所描写的粉丝大厂,在胶东半岛上的招远、,作者的故乡龙口及莱阳几乎每个镇子上都有一两处。它们每年为当地经济创造的效益使之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每一个粉丝厂都有一片白沙地上,竖立着一排排的木桩,木桩之间的铁丝上晾晒的雪白粉丝在阳光下白得耀眼,晾粉女工穿梭在木桩间,愉快的歌声感染着过往的行人。粉坊万一发生倒缸,全村都会慌乱。《古船》中的晒粉场位于海边,蓝天碧海白沙,一排排白亮亮的粉丝与蓝天上的白云有何不同?真正是作者记忆中美丽的故乡的写生画。地域色彩也成为《古船》的一个鲜明特征。这一切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生活图景的真实再现,及小说中对粉丝产业对当地人们的意义的充分书写,源于张炜对故乡人民的深切真情,对故土风情的真切了解。而《古船》也因而成为作者最具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八十年代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
      与前期短篇小说相比,《古船》沉郁厚重,冷静的理性叙述与剖析代替了单纯的诗性发言,而又少有后来创作中的长篇心灵倾诉的说教嫌疑,所以,《古船》一直以来被许多评论认为是张炜最好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4435.《古船》相关评价
     《古船》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基石。
     《古船》是十年来大陆小说中的极品。
      经过十年的苦想冥思和残酷修炼,终于获得了灵魂的超越和升华,成为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存在,成为了某种人文价值和情怀的化身。在近一个世纪的‘新文学’史上,有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人物形象,这可能是第一个。(摩罗评价《古船》主角隋抱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4436.《古船》作者
      张炜,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祖籍山东栖霞。原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即现在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专业作家;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4437.张炜人物经历
      张炜1976年高中毕业,1978年考入山东烟台师专中文系。1978年后曾历任山东省作协专业作家、创作室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
      1980年张炜开始发表小说、散文、文论等。
      1987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古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现已出版单行本近百部(含境内外各种版本),大型文集五套,译为英、法、日、德等多种文字。
      自1999年起,《古船》一书还被法国教育部和巴黎科学中心列入“法国高等考试教材及必考书目”。
      2007年6月,张炜获得了由美国总统亚太顾问委员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成为目前亚洲地区获得此奖项的唯一一位代表性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此外,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的长篇代表作《古船》和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老舍名著《骆驼祥子》同时入选美国哈柏·柯林斯出版集团“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翻译项目。
      2011年8月20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张炜历时20余年完成的450万字、十卷本鸿篇巨著《你在高原》,通过实名投票获得了61位评委中的58票,位居第一。授奖词说:《你在高原》是“长长的行走之书”,在广袤大地上,在现实与历史之间,诚挚凝视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不懈求索理想的“高原”。张炜沉静、坚韧的写作,以巨大的规模和整体性视野展现人与世界的关系,在长达十部的篇幅中,他保持着饱满的诗情和充沛的叙事力量,为理想主义者绘制了气象万千的精神图谱。《你在高原》恢宏壮阔的浪漫品格,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追问,有力地彰显了文学对人生崇高境界的信念和向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4438.张炜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古船》 《当代》1986年第5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8月
《我的田园(上卷)》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
《我的田园》 作家出版社1996年2月
《我的田园》(《你在高原──一个地质工作者的手记/我的田园》) 漓江出版社2002年5月
《九月寓言》 《收获》1992年第3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
《柏慧》 《收获》1995年第2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
《家族》 《当代》1995年第5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
《家族(增订完整版)》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1月
《怀念与追记》 作家出版社1996年2月
《怀念与追记(修订本)》 花城出版社2004年5月
《远河远山》 明天出版社1997年6月
《远河远山(续写完整版)》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
《外省书》 《收获》2000年第5期;作家出版社2000年10月
《能不忆蜀葵》 《当代》2001年第6期;华夏出版社2001年10月
《你在高原·西郊》 《芙蓉》2003年第1期;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
《丑行或浪漫》 《大家》2003年第2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刺猬歌》 《当代》2007年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
《你在高原》(1家族、2橡树路、3海客谈瀛洲、4鹿眼、5忆阿雅、6我的田园、7人的杂志、8曙光与暮色、9荒原纪事、10无边的游荡) 作家出版社2010年3月;其中《荒原纪事》 《中国作家》文学版2010年第3、4期
中篇小说
《秋天的思索》 《青年文学》1984年第10期
《童眸》 《中国作家》1985年第5期
《秋天的愤怒》 《当代》1985年第4期
《请挽救艺术家》 《上海文学》1988年第10期
《蘑菇七种》 《十月》1988年第6期
《远行之嘱》 《人民文学》1989年第7期
《瀛州思絮录》
《你好!本林同志》
《黄沙》
《海边的风》
《金米》
《护秋之夜》
《葡萄园》
中短篇小说集
《芦青河告诉我》 小说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浪漫的秋夜》 小说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
《秋天的愤怒》 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秋夜》 小说集,中原农民出版社1987年版
《张炜中篇集》 小说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
《童眸》 小说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版
《他的琴》 小说集,明天出版社1990年版
《美妙雨夜》 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张炜小说集》 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秋天的思索》 小说集,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2年版
《散文与随笔》 散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如花似玉的原野》 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炜小说精选》 小说集,太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远行之嘱》 小说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激动》 小说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张炜自选集》 小说散文集,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
《致不孝之子》 小说集,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版
《东巡》 小说集,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年版
《瀛洲思絮录》 小说集,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台湾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出版
《芦青河纪事》 小说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张炜小说选》 小说集,美国Blue Diamond Publishing Corp 1998年版
《逝去的人和岁月》 小说集,法国Bleu de Chine1999年版 ,台湾联合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
《怀念黑潭中的黑鱼》 小说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蘑菇七种》小说集,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台湾印刻出版公司2002年出版
《鱼的故事》 小说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庄周的逃亡》 小说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
散文、随笔、文论集
《生命的呼吸》 散文集,珠海出版社1995年版
《纯美的注视》 散文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激情的延续》 散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精神的魅力》 散文集, 群众出版社1995年版
《凝望》 散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
《齐鲁安泰》 随笔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流浪的荒原之草》 散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张炜散文》 散文集, 华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
《楚辞笔记》 随笔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流动的短章》散文集,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最美的笑容》 散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心仪》 随笔集,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版
《远逝的风景》 散文集,学林出版社2002年出版
《纸与笔的温情》 演讲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
《我跋涉的莽野》 散文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世界和你的角落》 随笔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
《心灵的飞翔》 随笔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出版
《人的魅力》 随笔集,文汇出版社2002年出版
《张炜读本》 随笔集,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
《守望于风中》 随笔集,上海三联出版公司2003年出版
《忧愤的归途》 文论集,华艺出版社1995年版
《精神的丝绺》 文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期待回答的声音》 文论集,明天出版社1995年版
《时代:阅读与仿制》 文论集,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6年版
《午夜来獾》[2-3] 演讲集,作家出版社2011年4月版 《小说坊八讲:香港浸会大学授课录》 小说创作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9月版
儿童文学
《半岛哈里哈气》系列:《美少年》、《长跑神童》、《海边歌手》、《养兔记》、《抽烟和捉鱼》,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1月版
诗集
《皈依之路》 诗集,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家住万松浦》 诗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文集
《张炜作品集(五卷)》 山东友谊书社1993年版
《张炜自选集(六卷)》 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张炜文集(六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张炜散文集(四卷)》 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张炜选集(十卷)》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4439.张炜获奖情况
      短篇小说《声音》、《一潭清水》分别获1982年全国短篇小说奖、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长篇小说《古船》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986年长篇小说奖,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亚洲周刊)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图书大厦),入选北京大学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建国后长篇小说入选总数为五部),并被法国科学中心确定为法国高等考试教材;
      长篇小说《九月寓言》获上海第二届中长篇小说大奖一等奖、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入选北京大学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建国后长篇小说入选总数为五部),并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十作家十作品”(位列五);
      《九月寓言》修订版“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200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受欢迎作家”;
      长篇小说《外省书》获得第一届齐鲁文学奖首奖;
      短篇小说《东莱五记》获第七届人民文学奖;
     《丑行或浪漫》获“中国畅销书奖”、“中国最美的书奖”。
     《能不忆蜀葵》、《鱼的故事》等作品分别获“当代奖”、“中国环境文学奖”、台湾“好书奖” 、“金石堂选票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
     《你在高原》获《亚洲周刊》评选的“2010年全球华文十大小说”榜首。
      2010年凭借《你在高原》获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0年年度作家”。
      2011年8月,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4440.张炜个人影响
      早期的创作描写两性之间淡淡的朦胧的柔情,显得纤巧柔美。后转入对农村现实的揭示,表达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自“秋天三部曲”直至《古船》,他彻底从原来的纤细敏感走向深厚沉郁,这或许就是他从土地中所得。
      从《九月寓言》开始的三部长篇,显示了他对知识分子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的坚持。他更多地在思考中国文化的命运和出路的问题,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问题和知识分子的精神自救问题,“融入野地”是他设计的一条理想之路。
      数十年来,张炜的作品始终是文学评论界关注点。《古船》、《外省书》、《丑行或浪漫》、《家族》、《我的田园》、《西郊》、《怀念与追记》等,就像一个个长短高低的乐音,考验着人们品读的智慧。每一声都是山崩水响,却又莫衷一是。言及文学创作,张炜说它“像是在写一封长信,它没有地址,没有规定的里程,只有遥远的投递、叩问和寻找。”引 在他的史诗般的作品中,感情的勃发,诗性的潺潺流动,展现了他的作品与其他写“史”的小说的不同之处,显示着他对纯文学的执着追求。
      张炜的文章被一些省份用作高考题,如2008年《歌德之勺》(山东卷等)。2009年《耕作的诗人》(广东卷)、《木车的激情》(江西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4441.张炜自述
      从《古船》到《九月寓言》,再到现在的《刺猬歌》《你在高原》,在张炜所有的作品中,都弥漫着一种新鲜的海风的气息。包括现在的《刺猬歌》,地点选在滨海,里边的风土人情都有胶东浓郁的海边气息。 
      把这种印象讲给张炜听,他说你有这种感觉就对了,“虽然我是一个山东作家,受齐鲁文化滋养,但我主要的还是受齐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我出生的地方古代的时候应该属于东夷,那是一个面向大海、民风开放的地方。相应地,我的文字如果有大海那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有许多幻想与浪漫的色彩,那才是正常的。”
      张炜说,自己这些年来最爱看的两本书就是王献唐的《山东古国考》、李白凤的《东夷杂考》,无论到哪里出差,都要带着这两本书,“因为我对这片乡土是如此沉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4442.张炜相关评论
      张炜:是谁把他逼成了古怪和孤愤?
      张炜在写作小说的途中为何突然花费巨大的精力开始散文的创作,他的心理的图式和思索是一种什么状态?
      整个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张炜的散文作品非常少,且没有引人注目的篇章,在八十年代的后期,在那个动人心魄的夏季过后的郁闷中,张炜的散文开始增加,而到了九十年代,整个世界市声喧嚣,变成了一片莽野,落红狼藉。一点也不隐讳,张炜对市场这只螃蟹是害怕的,对飞速发展的商业帝国心怀恐惧,张炜的话”是心怀仇视的”。这有点象海德格尔,当年海德格尔看到美国登月的画面,失声痛哭。别尔嘉耶夫在《论人的奴役与自由在》中说“人发明了强有力的技术,这个强有力的技术可能成为改变生活的工具,但也奴役他,让人的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服从自己。”人成了自己创造工具的奴役,人发明强有力的技术本来是解放自己,却异化了自己,这是人始料不及的。张炜在《我跋涉的莽野“》中也说:
     “没有对于物质主义的自觉反抗,没有一种不合作精神,现代科技的加入就会使人类变得更加愚蠢和危险。没有清醒的人类,电脑和网络,克隆技术,基因和纳米技术,这一切现代科技就统统成了最坏最可怕的东西。今天的人类无权拥有这些高技术,因为他们的伦理高度不够。我们今后,还有过去,一直要为获得类似的权力而斗争,那就是走进诗意的人生,并有能力保持这诗意。”
      张炜与现代物质社会有点“隔膜”,他心怀恐惧,张炜既忧生,又忧世。他开始张扬非功利的诗性人生与新的伦理,以期超越现世生存的苦痛,其实,这也是传统儒生大多数走的路子,文学是一种“无用之用”,但又必须找出文学的“用”,于是张炜的散文不是大多数所谓的美文,而是“不用粉饰之字”多为美刺篇章。但我们这里还必须探察一下人的恐惧与慰藉的问题。身外世界的偶在和不确定,是产生恐惧的原因,英国神学家詹姆士·里德的说,“许多恐惧都是来自我们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理解,来自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控制。”“为了实现完满的人生,需要我们做的第一事情就是去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张炜走向了一种反抗恐惧与寻找慰藉的路途,无论是现实空间的还是心理,抑或一种表达。
      张炜有篇《一辈子的寻找》谈到寻找是难的,目标幻化,只有寻找是确定的,有点象鲁迅笔下的过客,过客只是走,一直走。但目标有时又是充满诱惑力,象精灵,张炜说是魅人的狐狸:
     “──狐狸有一个故事。它在深夜伪装成一个姑娘泣哭,哀惋动人。有人从床上起来,到窗外去寻找哭声。可他进一步,哭声就远了一步,永远在前方的黑暗里,似乎顷刻可至,实则无边无际。那人明白过来,骂一声狐狸便上床了。我想自己苦苦寻找的东西就好比幻化的精灵,它游动跳跃在空中,可望而不可及。它是一个存在,以我们无法明了的方式存在着。它的周围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支撑,变化多端。比如它的远离,竟然是因为我们的逼近。这多么让人费解!难道寻找是错误的吗?难道人类不该前进吗?可它又明明因此而愈加遥远。”
      寻找的意义,就是在找一种精神的支撑点,就是面对绝境而不绝望,一种保持灵魂高洁的真诚。因为人面对恐惧,总想缓解,在童年时有母亲守护,而成年被抛到了社会的虚空里,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人是脆弱的,总想寻找一种关怀和慰藉,于是人们开始反抗这种恐惧,在恐惧中受难等待,在恐惧中注入意义,抵挡恐惧。
      人们抵挡恐惧的路数是不一的,幼小时受到伤害和恐惧,有母亲给予消解,而长大后呢?张炜虽然在生理成人,但他的心理却要找一个母亲的替代来慰藉,张炜找到了一块称为“野地”(故地)的母亲的替代。在散文《融入野地》有这样一句话“这里处于大地的中央。这里与母亲心理的距离最近。”
      在野地,张炜发现感悟了什么?故地之外的伤害和故地的慰藉,“语言和图画携来的讯息堆积如山,现代传递技术可以让人蹲在一隅遥视世界。谬误与真理掺拌一起抛撒,人类像挨了一场陨石雨。它损伤的是人的感知器官。
      失去了辨析的基本权力,剩下的只是一种苦熬。一个现代人即便大睁双目,还是拨不开无形的眼障。错觉总是缠住你,最终使你臣服。传统的“知”与“见”给予了我们,也蒙蔽了我们。于是我们要寻找新的知觉方式,警惕自己的视听。我站在大地中央,发现它正在生长躯体,它负载了江河和城市,让各色人种和动植物在腹背生息。令人无限感激的是,它把正中的一块留给了我的故地。我身背行囊,朝行夜宿,有时翻山越岭,有时顺河而行;走不尽的一方土,寸土寸金。有个异国师长说它像邮票一般大。我走近了你、挨上了你吗?一种模模糊糊的幸运飘过心头。 ”
      如果一个人的感知器官受到了损伤,那后果呢?目不辨山川星辰日月,耳塞听自然籁声,人沉入万古如长夜的沉渊,张炜在这里有个表达和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的结尾用了同样的令人震惊和沉思的文字“他们在苦熬”。是的,在二十世纪,人的所谓的理想乌托邦、理性被二次世界大战和无边的谎言、大饥荒、大清洗、奥斯威辛击得粉碎。人们象陷在黑暗的冰窟,失去了护持,人们第一次感到了生存的恐惧。苦熬是一种受难,但没有放弃的生存的状态,还存在着一种面对绝望的希望。
      张炜在故地重新缝合上被剪断的肚脐,肚脐是一输送养料的管道,他用了一个词“融入”。“泥土滋生一切;在那儿,人将得到所需的全部,特别是百求不得的那个安慰。野地是万物的生母,她子孙满堂却不会衰老。她的乳汁汇流成河,涌入海洋,滋润了万千生灵。 ”故地连接了人的血脉,人在故地长出第一缕根须。在故地就象在母亲的怀抱,你可以诉说昨日的流浪,你的感知变得敏锐,只轻轻一瞥就看透世俗,在这里你可以寻求和你一样朴素、安静、纯真的同类,因为你可以凭着饮用同样的乳汁散发的奶腥识别的。这里就象童年的暖炕,“在这里我弄懂一个切近的事实,对于我们而言,山脉土地,是千万年不曾更移的背景;我们正被一种永恒所衬托。与之相依,尽可以沉入梦呓,黎明时总会被久长悠远的呼鸣给唤醒。 ”
      这是一种诗意,对世界悲观并非意味着绝望,正视生命的悲怆和人生的无意义也非意味着逃避人生,悲观不等于厌世,真正的悲观是视苦难为生命的应有之义,把苦难转为生命振作之力。
      张炜的寻找是沉入底层,他寻找的慰藉也非虚幻。从写作的层面,张炜的小说创作使他的生命紧张,而他把一部分经历转向散文,有他内在的必然,小说的文体的限制,使作者在文本中虚化,而散文在最终的意义上,是和作者等一的,散文的高度,就是作者精神的高度,张炜说散文非作文“一个人只要有较好的文化素养,都应该能够写出一手好散文。它可以是言论、书信、日记、回忆,也可以是一个人在特定时刻里的自吟自语。后者之所以也可以是好的散文,就因为它所具有的‘实用性’:安顿自己的灵魂。这时,它产生的过程也是自然而然的。”
      张炜的散文观念不是把散文当成寻章嚼句的美文,他强调的是实用,是安顿人的灵魂。散文的写作,就是慰藉的发生。在散文中他获得了宁定。虽然他走在寻找的路上,但他的心已经沉实,路上的野花草不会转移他,他走,只有走,在《融入野地》的末尾,就是这最好的注脚:
     “就因为那个瞬间的吸引,我出发了。我的希求简明而又模糊:寻找野地。我首先踏上故地,并在那里迈出了一步。我试图抚摸它的边缘,望穿雾幔;我舍弃所有奔向它,为了融入其间。跋涉、追赶、寻问——野地到底是什么?它在何方?
      野地是否也包括了我浑然苍茫的感觉世界?
      无法停止寻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1 08: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