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4435.《古船》相关评价
     《古船》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基石。
     《古船》是十年来大陆小说中的极品。
      经过十年的苦想冥思和残酷修炼,终于获得了灵魂的超越和升华,成为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存在,成为了某种人文价值和情怀的化身。在近一个世纪的‘新文学’史上,有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人物形象,这可能是第一个。(摩罗评价《古船》主角隋抱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4436.《古船》作者
      张炜,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祖籍山东栖霞。原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即现在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专业作家;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4437.张炜人物经历
      张炜1976年高中毕业,1978年考入山东烟台师专中文系。1978年后曾历任山东省作协专业作家、创作室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
      1980年张炜开始发表小说、散文、文论等。
      1987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古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现已出版单行本近百部(含境内外各种版本),大型文集五套,译为英、法、日、德等多种文字。
      自1999年起,《古船》一书还被法国教育部和巴黎科学中心列入“法国高等考试教材及必考书目”。
      2007年6月,张炜获得了由美国总统亚太顾问委员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成为目前亚洲地区获得此奖项的唯一一位代表性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此外,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的长篇代表作《古船》和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老舍名著《骆驼祥子》同时入选美国哈柏·柯林斯出版集团“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翻译项目。
      2011年8月20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张炜历时20余年完成的450万字、十卷本鸿篇巨著《你在高原》,通过实名投票获得了61位评委中的58票,位居第一。授奖词说:《你在高原》是“长长的行走之书”,在广袤大地上,在现实与历史之间,诚挚凝视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不懈求索理想的“高原”。张炜沉静、坚韧的写作,以巨大的规模和整体性视野展现人与世界的关系,在长达十部的篇幅中,他保持着饱满的诗情和充沛的叙事力量,为理想主义者绘制了气象万千的精神图谱。《你在高原》恢宏壮阔的浪漫品格,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追问,有力地彰显了文学对人生崇高境界的信念和向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4438.张炜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古船》 《当代》1986年第5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8月
《我的田园(上卷)》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
《我的田园》 作家出版社1996年2月
《我的田园》(《你在高原──一个地质工作者的手记/我的田园》) 漓江出版社2002年5月
《九月寓言》 《收获》1992年第3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
《柏慧》 《收获》1995年第2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
《家族》 《当代》1995年第5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
《家族(增订完整版)》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1月
《怀念与追记》 作家出版社1996年2月
《怀念与追记(修订本)》 花城出版社2004年5月
《远河远山》 明天出版社1997年6月
《远河远山(续写完整版)》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
《外省书》 《收获》2000年第5期;作家出版社2000年10月
《能不忆蜀葵》 《当代》2001年第6期;华夏出版社2001年10月
《你在高原·西郊》 《芙蓉》2003年第1期;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
《丑行或浪漫》 《大家》2003年第2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刺猬歌》 《当代》2007年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
《你在高原》(1家族、2橡树路、3海客谈瀛洲、4鹿眼、5忆阿雅、6我的田园、7人的杂志、8曙光与暮色、9荒原纪事、10无边的游荡) 作家出版社2010年3月;其中《荒原纪事》 《中国作家》文学版2010年第3、4期
中篇小说
《秋天的思索》 《青年文学》1984年第10期
《童眸》 《中国作家》1985年第5期
《秋天的愤怒》 《当代》1985年第4期
《请挽救艺术家》 《上海文学》1988年第10期
《蘑菇七种》 《十月》1988年第6期
《远行之嘱》 《人民文学》1989年第7期
《瀛州思絮录》
《你好!本林同志》
《黄沙》
《海边的风》
《金米》
《护秋之夜》
《葡萄园》
中短篇小说集
《芦青河告诉我》 小说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浪漫的秋夜》 小说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
《秋天的愤怒》 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秋夜》 小说集,中原农民出版社1987年版
《张炜中篇集》 小说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
《童眸》 小说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版
《他的琴》 小说集,明天出版社1990年版
《美妙雨夜》 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张炜小说集》 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秋天的思索》 小说集,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2年版
《散文与随笔》 散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如花似玉的原野》 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炜小说精选》 小说集,太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远行之嘱》 小说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激动》 小说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张炜自选集》 小说散文集,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
《致不孝之子》 小说集,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版
《东巡》 小说集,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年版
《瀛洲思絮录》 小说集,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台湾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出版
《芦青河纪事》 小说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张炜小说选》 小说集,美国Blue Diamond Publishing Corp 1998年版
《逝去的人和岁月》 小说集,法国Bleu de Chine1999年版 ,台湾联合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
《怀念黑潭中的黑鱼》 小说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蘑菇七种》小说集,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台湾印刻出版公司2002年出版
《鱼的故事》 小说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庄周的逃亡》 小说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
散文、随笔、文论集
《生命的呼吸》 散文集,珠海出版社1995年版
《纯美的注视》 散文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激情的延续》 散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精神的魅力》 散文集, 群众出版社1995年版
《凝望》 散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
《齐鲁安泰》 随笔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流浪的荒原之草》 散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张炜散文》 散文集, 华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
《楚辞笔记》 随笔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流动的短章》散文集,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最美的笑容》 散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心仪》 随笔集,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版
《远逝的风景》 散文集,学林出版社2002年出版
《纸与笔的温情》 演讲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
《我跋涉的莽野》 散文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世界和你的角落》 随笔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
《心灵的飞翔》 随笔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出版
《人的魅力》 随笔集,文汇出版社2002年出版
《张炜读本》 随笔集,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
《守望于风中》 随笔集,上海三联出版公司2003年出版
《忧愤的归途》 文论集,华艺出版社1995年版
《精神的丝绺》 文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期待回答的声音》 文论集,明天出版社1995年版
《时代:阅读与仿制》 文论集,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6年版
《午夜来獾》[2-3] 演讲集,作家出版社2011年4月版 《小说坊八讲:香港浸会大学授课录》 小说创作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9月版
儿童文学
《半岛哈里哈气》系列:《美少年》、《长跑神童》、《海边歌手》、《养兔记》、《抽烟和捉鱼》,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1月版
诗集
《皈依之路》 诗集,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家住万松浦》 诗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文集
《张炜作品集(五卷)》 山东友谊书社1993年版
《张炜自选集(六卷)》 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张炜文集(六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张炜散文集(四卷)》 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张炜选集(十卷)》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4439.张炜获奖情况
      短篇小说《声音》、《一潭清水》分别获1982年全国短篇小说奖、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长篇小说《古船》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986年长篇小说奖,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亚洲周刊)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图书大厦),入选北京大学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建国后长篇小说入选总数为五部),并被法国科学中心确定为法国高等考试教材;
      长篇小说《九月寓言》获上海第二届中长篇小说大奖一等奖、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入选北京大学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建国后长篇小说入选总数为五部),并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十作家十作品”(位列五);
      《九月寓言》修订版“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200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受欢迎作家”;
      长篇小说《外省书》获得第一届齐鲁文学奖首奖;
      短篇小说《东莱五记》获第七届人民文学奖;
     《丑行或浪漫》获“中国畅销书奖”、“中国最美的书奖”。
     《能不忆蜀葵》、《鱼的故事》等作品分别获“当代奖”、“中国环境文学奖”、台湾“好书奖” 、“金石堂选票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
     《你在高原》获《亚洲周刊》评选的“2010年全球华文十大小说”榜首。
      2010年凭借《你在高原》获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0年年度作家”。
      2011年8月,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4440.张炜个人影响
      早期的创作描写两性之间淡淡的朦胧的柔情,显得纤巧柔美。后转入对农村现实的揭示,表达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自“秋天三部曲”直至《古船》,他彻底从原来的纤细敏感走向深厚沉郁,这或许就是他从土地中所得。
      从《九月寓言》开始的三部长篇,显示了他对知识分子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的坚持。他更多地在思考中国文化的命运和出路的问题,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问题和知识分子的精神自救问题,“融入野地”是他设计的一条理想之路。
      数十年来,张炜的作品始终是文学评论界关注点。《古船》、《外省书》、《丑行或浪漫》、《家族》、《我的田园》、《西郊》、《怀念与追记》等,就像一个个长短高低的乐音,考验着人们品读的智慧。每一声都是山崩水响,却又莫衷一是。言及文学创作,张炜说它“像是在写一封长信,它没有地址,没有规定的里程,只有遥远的投递、叩问和寻找。”引 在他的史诗般的作品中,感情的勃发,诗性的潺潺流动,展现了他的作品与其他写“史”的小说的不同之处,显示着他对纯文学的执着追求。
      张炜的文章被一些省份用作高考题,如2008年《歌德之勺》(山东卷等)。2009年《耕作的诗人》(广东卷)、《木车的激情》(江西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4441.张炜自述
      从《古船》到《九月寓言》,再到现在的《刺猬歌》《你在高原》,在张炜所有的作品中,都弥漫着一种新鲜的海风的气息。包括现在的《刺猬歌》,地点选在滨海,里边的风土人情都有胶东浓郁的海边气息。 
      把这种印象讲给张炜听,他说你有这种感觉就对了,“虽然我是一个山东作家,受齐鲁文化滋养,但我主要的还是受齐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我出生的地方古代的时候应该属于东夷,那是一个面向大海、民风开放的地方。相应地,我的文字如果有大海那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有许多幻想与浪漫的色彩,那才是正常的。”
      张炜说,自己这些年来最爱看的两本书就是王献唐的《山东古国考》、李白凤的《东夷杂考》,无论到哪里出差,都要带着这两本书,“因为我对这片乡土是如此沉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4442.张炜相关评论
      张炜:是谁把他逼成了古怪和孤愤?
      张炜在写作小说的途中为何突然花费巨大的精力开始散文的创作,他的心理的图式和思索是一种什么状态?
      整个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张炜的散文作品非常少,且没有引人注目的篇章,在八十年代的后期,在那个动人心魄的夏季过后的郁闷中,张炜的散文开始增加,而到了九十年代,整个世界市声喧嚣,变成了一片莽野,落红狼藉。一点也不隐讳,张炜对市场这只螃蟹是害怕的,对飞速发展的商业帝国心怀恐惧,张炜的话”是心怀仇视的”。这有点象海德格尔,当年海德格尔看到美国登月的画面,失声痛哭。别尔嘉耶夫在《论人的奴役与自由在》中说“人发明了强有力的技术,这个强有力的技术可能成为改变生活的工具,但也奴役他,让人的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服从自己。”人成了自己创造工具的奴役,人发明强有力的技术本来是解放自己,却异化了自己,这是人始料不及的。张炜在《我跋涉的莽野“》中也说:
     “没有对于物质主义的自觉反抗,没有一种不合作精神,现代科技的加入就会使人类变得更加愚蠢和危险。没有清醒的人类,电脑和网络,克隆技术,基因和纳米技术,这一切现代科技就统统成了最坏最可怕的东西。今天的人类无权拥有这些高技术,因为他们的伦理高度不够。我们今后,还有过去,一直要为获得类似的权力而斗争,那就是走进诗意的人生,并有能力保持这诗意。”
      张炜与现代物质社会有点“隔膜”,他心怀恐惧,张炜既忧生,又忧世。他开始张扬非功利的诗性人生与新的伦理,以期超越现世生存的苦痛,其实,这也是传统儒生大多数走的路子,文学是一种“无用之用”,但又必须找出文学的“用”,于是张炜的散文不是大多数所谓的美文,而是“不用粉饰之字”多为美刺篇章。但我们这里还必须探察一下人的恐惧与慰藉的问题。身外世界的偶在和不确定,是产生恐惧的原因,英国神学家詹姆士·里德的说,“许多恐惧都是来自我们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理解,来自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控制。”“为了实现完满的人生,需要我们做的第一事情就是去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张炜走向了一种反抗恐惧与寻找慰藉的路途,无论是现实空间的还是心理,抑或一种表达。
      张炜有篇《一辈子的寻找》谈到寻找是难的,目标幻化,只有寻找是确定的,有点象鲁迅笔下的过客,过客只是走,一直走。但目标有时又是充满诱惑力,象精灵,张炜说是魅人的狐狸:
     “──狐狸有一个故事。它在深夜伪装成一个姑娘泣哭,哀惋动人。有人从床上起来,到窗外去寻找哭声。可他进一步,哭声就远了一步,永远在前方的黑暗里,似乎顷刻可至,实则无边无际。那人明白过来,骂一声狐狸便上床了。我想自己苦苦寻找的东西就好比幻化的精灵,它游动跳跃在空中,可望而不可及。它是一个存在,以我们无法明了的方式存在着。它的周围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支撑,变化多端。比如它的远离,竟然是因为我们的逼近。这多么让人费解!难道寻找是错误的吗?难道人类不该前进吗?可它又明明因此而愈加遥远。”
      寻找的意义,就是在找一种精神的支撑点,就是面对绝境而不绝望,一种保持灵魂高洁的真诚。因为人面对恐惧,总想缓解,在童年时有母亲守护,而成年被抛到了社会的虚空里,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人是脆弱的,总想寻找一种关怀和慰藉,于是人们开始反抗这种恐惧,在恐惧中受难等待,在恐惧中注入意义,抵挡恐惧。
      人们抵挡恐惧的路数是不一的,幼小时受到伤害和恐惧,有母亲给予消解,而长大后呢?张炜虽然在生理成人,但他的心理却要找一个母亲的替代来慰藉,张炜找到了一块称为“野地”(故地)的母亲的替代。在散文《融入野地》有这样一句话“这里处于大地的中央。这里与母亲心理的距离最近。”
      在野地,张炜发现感悟了什么?故地之外的伤害和故地的慰藉,“语言和图画携来的讯息堆积如山,现代传递技术可以让人蹲在一隅遥视世界。谬误与真理掺拌一起抛撒,人类像挨了一场陨石雨。它损伤的是人的感知器官。
      失去了辨析的基本权力,剩下的只是一种苦熬。一个现代人即便大睁双目,还是拨不开无形的眼障。错觉总是缠住你,最终使你臣服。传统的“知”与“见”给予了我们,也蒙蔽了我们。于是我们要寻找新的知觉方式,警惕自己的视听。我站在大地中央,发现它正在生长躯体,它负载了江河和城市,让各色人种和动植物在腹背生息。令人无限感激的是,它把正中的一块留给了我的故地。我身背行囊,朝行夜宿,有时翻山越岭,有时顺河而行;走不尽的一方土,寸土寸金。有个异国师长说它像邮票一般大。我走近了你、挨上了你吗?一种模模糊糊的幸运飘过心头。 ”
      如果一个人的感知器官受到了损伤,那后果呢?目不辨山川星辰日月,耳塞听自然籁声,人沉入万古如长夜的沉渊,张炜在这里有个表达和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的结尾用了同样的令人震惊和沉思的文字“他们在苦熬”。是的,在二十世纪,人的所谓的理想乌托邦、理性被二次世界大战和无边的谎言、大饥荒、大清洗、奥斯威辛击得粉碎。人们象陷在黑暗的冰窟,失去了护持,人们第一次感到了生存的恐惧。苦熬是一种受难,但没有放弃的生存的状态,还存在着一种面对绝望的希望。
      张炜在故地重新缝合上被剪断的肚脐,肚脐是一输送养料的管道,他用了一个词“融入”。“泥土滋生一切;在那儿,人将得到所需的全部,特别是百求不得的那个安慰。野地是万物的生母,她子孙满堂却不会衰老。她的乳汁汇流成河,涌入海洋,滋润了万千生灵。 ”故地连接了人的血脉,人在故地长出第一缕根须。在故地就象在母亲的怀抱,你可以诉说昨日的流浪,你的感知变得敏锐,只轻轻一瞥就看透世俗,在这里你可以寻求和你一样朴素、安静、纯真的同类,因为你可以凭着饮用同样的乳汁散发的奶腥识别的。这里就象童年的暖炕,“在这里我弄懂一个切近的事实,对于我们而言,山脉土地,是千万年不曾更移的背景;我们正被一种永恒所衬托。与之相依,尽可以沉入梦呓,黎明时总会被久长悠远的呼鸣给唤醒。 ”
      这是一种诗意,对世界悲观并非意味着绝望,正视生命的悲怆和人生的无意义也非意味着逃避人生,悲观不等于厌世,真正的悲观是视苦难为生命的应有之义,把苦难转为生命振作之力。
      张炜的寻找是沉入底层,他寻找的慰藉也非虚幻。从写作的层面,张炜的小说创作使他的生命紧张,而他把一部分经历转向散文,有他内在的必然,小说的文体的限制,使作者在文本中虚化,而散文在最终的意义上,是和作者等一的,散文的高度,就是作者精神的高度,张炜说散文非作文“一个人只要有较好的文化素养,都应该能够写出一手好散文。它可以是言论、书信、日记、回忆,也可以是一个人在特定时刻里的自吟自语。后者之所以也可以是好的散文,就因为它所具有的‘实用性’:安顿自己的灵魂。这时,它产生的过程也是自然而然的。”
      张炜的散文观念不是把散文当成寻章嚼句的美文,他强调的是实用,是安顿人的灵魂。散文的写作,就是慰藉的发生。在散文中他获得了宁定。虽然他走在寻找的路上,但他的心已经沉实,路上的野花草不会转移他,他走,只有走,在《融入野地》的末尾,就是这最好的注脚:
     “就因为那个瞬间的吸引,我出发了。我的希求简明而又模糊:寻找野地。我首先踏上故地,并在那里迈出了一步。我试图抚摸它的边缘,望穿雾幔;我舍弃所有奔向它,为了融入其间。跋涉、追赶、寻问——野地到底是什么?它在何方?
      野地是否也包括了我浑然苍茫的感觉世界?
      无法停止寻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4443.当代文学作品推荐《三寸金莲》
      人说,小脚里头,藏着一部中国历史,这话玄了!三寸大小脚丫子,比烟卷长点有限,成年论辈子,给裹却布裹得不透气,除去那股子味儿,里头还能有嘛?历史一段一段,一朝兴,一朝亡,亡中兴,兴中亡,兴兴亡亡,扰得小百姓不得安生,碍吃碍喝,碍穿碍戴,可就碍不着小脚的事儿。打李后主到宣统爷,女人裹却兴了一千年,中间换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号,小脚不一直裹?历史干它嘛了?上起太后妃子,下至渔女村姑,文的李清照,武的梁红玉,谁不裹?猴不裹,我信,大清入关时,下一道令,旗人不准裹脚,还要汉人放足。那阵子大清正凶,可凶也凶不过小脚,再说凶不凶,不看一时,到头来,汉人照裹不误,旗人女子反倒瞒爹瞒妈拿布悄悄打起“瓜条儿”来,这一说,小脚里别有魔法吧!魔不魔,且不说。要论这东西的规矩,能耐,讲究,修行,花招,手段,绝招,隐秘,少说也得三两天。这也是整整一套学问,我可不想蒙哪位,这些东西,后边书里全有,您要是没研究过它,可千万别乱插嘴,您说小脚它裹得苦,它裹得也挺美呢?你骂小脚它丑,嘿,它还骂您丑呢!要不大清一亡,何止有器有笑要死要活,缠了放放了缠,再缠再放再放再缠,那时候人,真拿脚丫子比脑袋当事儿。您还别以为,如今小脚绝了,万事大吉,不裹脚还能裹手,裹眼,裹耳朵,裹脑袋,裹舌头,照样有哭有笑要死要活,缠缠放放放放缠缠,放放缠缠缠缠放放。这话要再说下去,可就扯远了。这儿,只说一个小脚的故事。故事原带着四句话,说假全是假,说真全是真,看到上劲时,真假两不。您自管酽酽沏一壶茉莉花茶,就着紫心萝卜芝麻糖,边吃边喝,翻一篇看一篇,当玩意儿,要是忽一拍脑门子,自以为悟到嘛,别胡乱说,说不定您脑袋走火,想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4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4443.《三寸金莲》读后感
      冯骥才的乡土小说让人看得过瘾。快人快嘴,能人能耐,雅人雅好,这些人聚集在当时的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天津卫。
      这部中篇小说《三寸金莲》很好的体现了他的文字风格。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天津卫这个各色人等掺杂的闹市,在当时,妇女得小脚者得天下。于是故事的主人公戈香莲因为自己裹着一双举世无双的小脚嫁到了当地大户因卖假古董发家的佟家,然后写香莲如何用自己一双小脚渐渐控制佟家,然后随着封建社会衰落,小脚文化逐渐被唾弃,香莲掌控的佟家所代表的封建传统与新观念新社会不断斗争而最终走向衰败的过程。
      读完之后,对于冯骥才的语言风格我并没有什么更深入的体会,因为之前读过他的《俗世奇人》,相比较没有多大的区别。小说的情节设计也没有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不算精巧。而显然这篇小说的重点全然在于一种从中国封建陋习——裹脚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畸形文化——“莲”文化。
      小说中有个情节,在佟家举行的“赛脚会”上,各路“莲癖”互相炫耀自己对“莲”文化的了解,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学识渊博。其中一段写“莲”的来历颇妙,“听说您家大少奶奶一双脚,盖世绝伦,是不是名唤香莲?大名还是乳名?妙极妙极!是啊,古来称小脚为金莲。以‘香’字换‘金’字,听起来更入耳入心,还不妙!‘金莲’一说由来,不知您考过没有?都说南唐后主有宫嫔窅娘,人俊,善舞,后主命制金台,取莲花状,四周挂满珠宝,命窅娘使帛裹足,在金莲台上跳舞。自始,宫内外妇女都拿帛裹足,为美为贵为娇为雅,渐渐成风,也就把裹足小脚称作‘金莲’。可还有一说,齐东昏侯,命宫人使金箔剪成莲花贴在地上,令潘妃在上边走,一步一姿,千娇百媚,所谓‘步步生莲花’,妇女也就称小脚为‘金莲’了。您信哪种说法?我信前种,都说窅娘用帛缠足,可没人说潘妃缠足。不缠足不算小脚!”这话时当时一个自号“爱莲居士”的山西名士吕显卿对佟家老爷佟忍安说的,火药味十足。由此可见当时莲文化之繁盛,裹足风气之浓。
      我想说的是,女子小脚也许只是时代的审美观所决定的,现代人也许觉得脚的大小与否与一个女人的魅力没多大关系,更不可能理解当时的所谓莲文化。然而女子裹足不仅仅只是审美观的问题,这是一个中华名族众多陋习中最严重的一个,因为这是违反人生长的生理规律的,对人的身体极度有害的行为,这也是最不能让人接受不让人理解的地方,现代人都认为这绝对是应该革除的风俗。
      但是反观现代社会,这样的现象不也是随处可见吗?许多人像修改程序一样肆意在自己的身体上动刀子。有的是为了事业,有的是为了虚荣,那这和裹足又有什么差别呢?为事业者,如戈香莲等佟家各少奶奶,为虚荣者,如当时各百姓家中女性,因为她们不裹脚就无法上街,怕被人耻笑。于是我们发现,随着审美观的改变,陋习看似消失,实质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而且随着科技和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壮大,以前有令人痛苦的裹足布,现在有麻药加手术刀,以前有莲文化,现在有整个整形美容行业。但是现代人往往对这些东西视而不见,自愿被伤害者,趋之若鹜,利用现代裹脚布延续着前人的悲哀;如吕显卿、佟家老爷等闲人,把这些东西作为饭后谈资,而不觉有任何不妥,甚至颇有心得体会。
      陋习,只是我们对于能清醒认识错误行为的一种鄙夷。风尚,可能也只是我们尚未认识的陋习。后人看前人,总是无法理解的,甚至总要带一点嘲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3 17: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