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4407.邓友梅代表作品《烟壶》
     《烟壶》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八旗子弟乌世保出身于武职世家,虽为游手好闲却不失善良和爱国之心。他被恶奴徐焕章所害,陷于牢中,结识身怀绝技的聂小轩,因缘际会学会了烟壶的内画技术与“古月轩”瓷器的烧制技术。出狱后因家破人亡被聂小轩父女收留,聂氏父女有意招赘他以继承家传绝技。但一个有权有势的“洋务派”贵族九爷为了向日本人讨好,逼聂小轩烧制绘有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后行乐图的烟壶,聂小轩毅然断手自戕,以示反抗。小说的结尾,乌世保与聂氏父女一起从北京城逃亡。邓友梅的《烟壶》采用的是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索是写没落八旗子弟乌世保被陷害入狱,在狱中结识汉族烟壶艺人聂小轩,学会了烟壶的内画、“古月轩”的技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另一条线索是写聂小轩宁肯手骨折断,也不绘制为八国联军歌功颂德的烟壶的传奇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1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4408.当代文学作品推荐《晚霞消失的时候》
     《晚霞消失的时候》是中国的文学作品,发表于《十月》杂志1981年第1期,讲述的是李淮平和南珊从红卫兵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扭曲的精神恋爱,虽然他们见过仅仅四面,却代表了作者的人生历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1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4409.《晚霞消失的时候》
      这篇发表于1981年1月《十月》上的中篇小说,以其浓重的思辨色彩与对人生价值的探索性,而在当时引起强烈争论。不管它是否如有人所说,只是给“深刻的问题”以一个“肤浅的答案”,需要承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对爱情与人生进行这样的反思,已经难能可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1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4410.《晚霞消失的时候》相关资料
     《晚霞消失的时候》(以下简称《晚霞》)是“文革”后期的手抄本小说。该书初稿于1976年11月,1980年5月定稿,在《十月》第一期发表并引起争论已是1981年。与刘心武的《班主任》(“伤痕文学”代表作,发表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一样,《晚霞》遭遇过同样的“强烈反响”和相似的“冷遇”,但《班主任》最终以“正典”地位进入了文学史,《晚霞》则被打入了“冷宫”。该现象关涉到的文学史写作权力机制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参差龃龉,程光炜《文学“成规”的建立》一文已做了出色的阐发。不过该文重在解文学史等级之迷,对《晚霞》的考察局限在了与《班主任》比较而提出的几个相关“问题”上,尚缺乏对“这一个”(“this one”)文本的细部探究。从某种程度上说,《晚霞》是一个“理念大于形式”的文本,其中过多地充斥着诸如“野蛮”“文明”“科学”“艺术”“宗教”“世俗”等命题的争辩与玄思;不过“新时期”伊始诞生的《晚霞》,虽裹胁着时代感伤气质,但其对“战争”“革命”“青春”“信仰”等现当代文学“关键词”的反思力度却不容小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1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4411.《晚霞消失的时候》内容概要
      故事是通过小说主人公李淮平的口用第一人称叙述出来的。
      1966年春天的一个早晨,18岁的中学生李淮平和往常一样,在去学校上课之前到公园里的一片树林里温习功课。他爬上那个废弃的石筑高台,坐在汉白王石栏杆上吃完点心,准备念那他并不喜欢的俄语。这时高台下面却传来了读书声,他悄悄探头一看,一个文静的少女正横坐在一尊张牙舞爪的青灰色石兽上读一本厚厚的外文书。李淮平有些不高兴了,这个每天早晨都属于他的领地居然出现了“入侵者”!他想开口读自己的书,却又怕人听到他那蹩脚的俄语;想溜走,而女孩子就坐在这个石台有台阶的那一面,挡住了他的路。最后他决定将那女孩轰走,于是打开俄文课本,突然爆发出一连串的大叫。不料那女孩却大大方方地走上来,纠正他读错的地方。两个人交谈起来,谈得很投机,居然讨论起文明和野蛮与人类的关系这样的大题目。
      在交谈中他们忘记了时间,想起看手表的时候离上课只差七分钟了,两个人匆匆分手各自去自己的学校。女孩离去的时候回头看了李淮平一眼,李淮平在她回首的一瞬间看到她眼睛里闪动了一个明亮的火花。他们没有通姓名,没有留地址,甚至连个约会也没有。李淮平只是从女孩借给他的那本英文版莎士比亚戏剧集上,知道她的名字叫南珊。三个月后是炎热的夏天,轰轰烈烈的红卫兵运动开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1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4412.《晚霞消失的时候》作品鉴赏
      这部中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结构也很简单,但它的思想蕴含极其丰富。小说主人公李淮平和南珊虽然是两个年轻人,但小说不仅写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而且写了他们痛苦的心灵历程;不仅写了他们真纯的、一闪即逝的爱情,而且写了他们对人生、社会、历史乃至人类文明史的认识。
      多重背景
      尤其重要的是,在进行这种描写的时候,小说为他们提供了多重背景:
      一是与中国现代史密切相关的家庭背景。对于李淮平来说,父亲是担任要职的共产党高级将领,家庭意味着幸福、光荣与自豪;而对于南珊来说,父母都客居国外,外祖父又是曾经有过那种经历的国民党将领,因此家庭带给她许多自卑与屈辱,成为她心灵的重负。
      二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即主人公生活的那个年代。“文革”,“上山下乡”,东奔西走,曲曲折折,李淮平和南珊有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这个环境对于李淮平来说很温暖、充满阳光,他造反、参军、提干,而对于南珊来说则意味着摧残与压抑。
      三是宗教背景。对于南珊来说,存在着“圣经”、“耶和华”,对于李淮平来说,存在着那个知识渊博、气度不凡的长老。正是在多重背景上对人物命运、情感历程、精神世界的多角度展示,使这部中篇小说真正具有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人物形象
      它涉及的问题都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在小说问世的80年代初尤其如此。那重压着南珊幼小心灵的痛苦和悲哀,揭露了封建“血统论”的罪恶和那个疯狂年代的残酷。李淮平曾经有过的狂妄,则引起人们对青年命运与价值的思索。他曾经激动过南珊,而后来又使南珊失望,一方面是受了狂热时代的愚弄,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人格上有缺点。
      李聚兴和楚轩吾这两个高级将领分别属于两个敌对的政治营垒,但在具有高深的修养和崇高的道德这方面二人却具有一致性。结合波西宁上尉对中国人天然禀赋的赞美来看,这两个形象体现的是对超越政治局面的、永远具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的肯定。小说对南珊信仰耶和华的描写,对长老形象的塑造,也并非简单地肯定宗教信仰,而是把宗教世俗化了。因为相信耶和华的南珊并没有去做基督徒,而是把耶和华作为“公正”的化身。她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她赞赏“中国人那种乐天知命的自信和生死浮沉的豁达态度”.长老作为出家人,也是把宗教抽象为一个字--“善”。总之,这篇小说既为人们理解、塑造自身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又为人们认识、评价历史提供了另外一种尺度--不同于一般的政治评价或简单区分好坏的价值尺度。
      艺术方面
      这篇小说不仅以其思想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吸引人,在艺术方面亦独具魅力。
      从结构来看,小说的结构简洁而又富于象征意味。小说只写了李淮平与南珊的四次相遇,由于相遇的时间和空间不同,因而每次相遇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四部分的标题分别是:“春”、“夏”、“冬”、“秋”。这种标题既给小说带来了富于诗意的自然气息,又具有某种暗示性:“春”暗喻纯洁与美好;“夏” 暗喻狂热与迷乱,“冬”暗喻艰难与悲凉,“秋”则暗喻人生的成熟。每个标题与那一部分的内容都具有深刻的一致性。
      从风格来看,小说成功地把富于哲学意味的思辩和感伤、忧郁的情调统一起来。小说讨论了人生的价值、宗教与科学及艺术的关系、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的天然禀赋等高深的问题,但这种讨论非常符合那些性格鲜明的讨论者的身分。这方面的描写使小说具有了哲学品格。
      小说的感伤情调是从“晚霞消失的时侯”这个题目开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幅具有感伤色彩的风景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有一定程度的悲剧性:南珊这个纯洁的少女在孤独、自卑与痛苦中求助于耶和华;她在春天的早晨对18岁的李淮平萌发了纯真的爱情,但这爱情一闪而逝;李淮平十五年来一直珍藏着春天的早晨少女借给他的那本书,并将永远珍藏着;楚轩吾由一位将军落魄到回乡种田;所有这些都给作品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感伤色彩。小说对李淮平在春天的早晨做的那个梦的描写,对泰山上的云海、晚霞的描写,都非常生动,极富于诗情画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1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4413.《晚霞消失的时候》作者
      礼平原名刘辉宣、刘辉煊。四川人。中共党员。1948年9月生于战争中的张家口,1951年随部队进驻北京。1965年考入北京四中,在这里经历了“文革”初期的红卫兵运动。1969年入伍,当过炮手、侦察兵、炊事兵、报道员,历任班长、排长,宣传干事。1980年在北海舰队某部任职期间发表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引起争论与批评,翌年因之转业,离开了军队。回到北京后,先后在市政府、工人日报社、光明日报社工作,当过教员、编辑、主编,获副编审职称。陆续发表中篇小说《走过群山》《小站的黄昏》《无风的山谷》《海龟的崖》及电影文学剧本《含风殿》。《无风的山谷》与《含风殿》获“昆仑”、“十月”杂志年度奖。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8年在鲁迅文学院退休。
     《晚霞消失的时候》有英、德文译本。其代表作《晚霞消失的时候》发表于《十月》杂志1981年第1期,曾被王朔提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2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22 06:34 编辑

      4414.当代文学作品推荐《人啊,人!》
      女主人公孙悦是C城大学中文系总支书记,她美丽、善良、正直,沉稳中蕴含着热情。但她的生活历程并不一帆风顺、幸福安宁,相反,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幸,无论是个人情感还是精神追求。50年代,当她和青梅竹马的朋友赵振环一同跨入C城大学的时候,她还是个极其单纯的女孩。一学期不到,她就显示出多方面的才能:学习成绩优秀,不断在校刊上发表散文和诗歌,周末舞会上的活跃分子(除赵振环外,不接受别人的邀请),校体操队队员,系话剧团团员。各个年级的男同学都注意她。何荆夫是在迎新生时第一次见到孙悦的,当时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以后他一直关注着孙悦,并引导她读书,他们成了朋友。一次在学校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荆夫与孙悦扮演一对父女。在台上,荆夫抑制不住对孙悦的爱情,突然失态。这时,孙悦才意识到他对自己的真情。但是,她不能接受荆大的爱情,她不愿背弃自己过去对赵振环的誓言,担负忘恩负义、朝秦暮楚之名,虽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更爱荆夫。她向所有的人公布自己与赵振环的恋爱关系,用赵的出众美貌和温柔体贴安慰自己。荆夫尊重了她的选择,但无法放弃他的爱情,每天在日记上对她倾吐心曲。1957年,校党委书记奚流以鸣放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为由,不许华侨学生小谢出国探望生病的母亲。荆夫贴出大字报批评奚流缺乏人情味,为小谢鸣不平,在校园里引起很大反响,孙悦也在大字报上签了名。不久,孙悦受到组织批评,为签名一事作了检讨。荆夫被打成右派,开除学籍,日记也被摘抄公布。
      这使孙悦受到极大的震动。1962年,学校通知荆夫复学。但他已习惯农村生活,并偷偷地研究哲学,而且得知孙悦已与赵振环结婚,潜伏在心底的希望破灭,加之父母均过世,妹妹出嫁,他孤身一人,便远走他乡,过着流浪者的生活。大学毕业时,孙悦留了校,赵振环却被分配到A省日报当记者,为免除赵的顾虑,一毕业孙悦即与他结了婚。他们两地分居。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孙悦就被当作“铁杆老保”揪斗,以后帽子越来越大,越来越脏,直到“C城大学党委书记的姘头”。赵振环埋怨她不该对政治那么积极,认为她不在身边没有尽到妻子的职责,而且感到独自生活难以忍耐。
      这时,他被王胖子拉进了风流人物冯兰香的活动圈子,很快他就丧失理智,抛弃了孙悦和女儿,与冯结婚。然而,他发现冯只是一个庸俗可鄙的“ 女人”,孙悦才是他名副其实的“爱人”。他遭到良心的谴责。文革以后,他坚决要与冯离婚,想得到孙悦的宽恕。“四人帮”垮台后,孙悦被奚流从中学调回大学。随后荆夫也被召回。当他得知孙悦早与赵离婚,独自带着女儿憾憾生活,心中重新燃起爱情的希望。这时,中年丧妻的许恒忠也正苦苦追求孙悦,但孙悦对许只有同情,没有爱情。荆夫的归来,扰乱了她平静的生活。经历了十几年流浪生活的荆夫,比原来变得更深沉,敏锐。他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精辟见解,给思想陷入迷惘中的孙悦带来了一颗启明星。她无时无刻不感到荆夫对自己的强大吸引力,她渴望与他结合,但又对他有一种负罪感,自尊心难以平衡。女儿憾憾非常喜欢荆夫,但当她得知生父赵振环欲悔过思改,又不忍心割舍亲生父亲。这一切都使孙悦矛盾重重。由于何荆夫的《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一书的出版遭到奚流等人的压制与阻挠,孙悦越来越看清了奚流的真面目。过去她把他当做党的化身,道德的楷模,现在终于认清他不过是一个思想僵化、心胸狭隘的人,奚流的思想再也不能主宰她的思维。同时,孙悦与荆夫的接触也增多。她越了解他,越感到自己不能再失去荆夫,不能让他一个人在风浪中搏斗,她应该与他并肩抵抗浊流。终于,他们之间的堤坝溃决了。憾憾也懂事地表示,她不愿意母亲为自己而牺牲了爱情。赵振环也完全明白了,他失去了应该失去的,他不能再重新得到孙悦的爱情。但他找回了应该找回的,他终于得到女儿的爱和孙悦的宽恕。
      这是一部具有鲜明风格和独特个性的作品。作者以C城大学为背景,通过对几个大学同学各自的坎坷命运以及他们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描写,控诉了“左”倾路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示了人为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在人们心灵上造成的巨大伤害和人性的扭曲变形。又以孙悦和何荆夫的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中国的知识分子,虽然历尽坎坷,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依然热爱祖国,不懈地追求真理,能以正确的态度去总结历史教训,把历史交付给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2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22 06:34 编辑

      4415.《人啊,人!》作者
      戴厚英(1938年3月-1996年8月25日),安徽颍上县南照镇人,中国作家。1938年出生,1960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后进入上海作协工作。历任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人啊,人!》、《诗人之死》、《谷中的足音》、《往事难忘》,中短篇小说集《锁链,是柔软的》,散文集《戴厚英随笔》等。1996年8月25日遇害身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2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4416.戴厚英人物简介
      戴厚英生于1938年3月,安徽颖上县人。1956年,考进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革中曾与著名诗人闻捷相恋,并因此受到迫害,后者愤而自杀。文革后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任教,并在此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诗人之死》(1982年出版)、第二部小说:《人啊,人!》(1980年年底出版)。
      戴厚英曾经是一位文坛上有争议的人物,对她的大规模批判有两次:第一次开始于《人啊,人!》出书之后的1981年,第二次是在“清污”运动的1983年。但在不同于文革的新环境中,批判反而使作家的创作更加受人关注。她的《人啊,人!》曾重印10次,总印数不下于百万册;而且被译成了英、法、德、俄、意、日、韩等许多语种。《诗人之死》也翻译到国外。与此同时,她知识分子三部曲的第三部:《空中的足音》及《流泪的淮河》三部曲的前两部:《往事难忘》和《风水轮流》等作品也先后问世。从40岁开始写《诗人之死》到58岁遇害,短短18年创作生涯中,她一共出版了7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两部散文随笔集,半部自传,还有一些未出版的遗稿。
     1996年8月25日,戴厚英于家中被求助于她的乡人杀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1 08: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