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0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4399.当代文学作品推荐《那五》
      这是一部讲述旧北京市井故事的京味民俗小说,塑造了一个混了半辈子,一事无成的八旗子弟形象。
      小说惟妙惟肖刻画出满清八旗的后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颓废,自恃清高,骨子里又软如面条的人物典型,那五属于那种不屑于干、没干过、也干不了的八旗堂官的后代,那五究竟靠什么本事混了几十年日子呢?小说展现了那五几十年坎坷生涯中许多荒唐、可笑又可悲的故事。使人们从这一出出令人捧腹的喜剧中体味精到作者所揭示的生活真谛,或受到些裨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0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4400.《那五》内容:
     “房新画不古,必是内务府。”那五的祖父作过内务府堂官,所以到他爸爸福大爷卖府的时候,那房子卖的钱还足够折腾几年。福大爷刚7岁就受封了“乾清宫五吕挎刀侍卫”。他连杀鸡都不敢看,怎敢挎刀?辛亥革命成全了他。没等他到挎刀的年纪,就把大清朝推翻了。 福大爷有产业时,门上不缺清客相公。所以他会玩鸽子,能走马。洋玩意能捅台球,还会糊风筝。最上心的是唱京戏,拍昆曲。给涛贝勒配过戏,跟溥侗全作过“珠帘寨”。有名的琴师胡大头是他家常客。他不光给福大爷说戏、吊嗓还有义务给他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0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4401.《那五》评价
      吴祖光评介《那五》的文章里,曾引用周总理告诫干部子弟的话,要求他们吸取八旗子弟的历史教训,不要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做不劳而食的寄生者。这的确点出了那五形象的教育作用。然而,这一艺术典型主要在于它有着多方面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他混杂于三教九流,什么都干过,但正如他的学艺师傅胡宝林说的,他“什么也没干过!”浪迹半生,一事无成。作者用真切。幽默以至带点揶揄的笔调,撕开了这个贵胄王孙的寄生性。但是,那五的人生悲剧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寄生性,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到他性格中所蕴含的传统的国民性的某些致命的弱点,同样是构成那五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五本来有两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使他独立谋生,变成一个体面的自食其力劳动者。一次过大夫劝他“放下架子”,跟他学医。当医生,即使在旧社会也是养家糊口的相当光彩的职业,但那五说什么:“我一看《汤头歌》、《药性赋》脑壳仁就疼!”一口拒绝了学医正道,反而想学医道所不齿的给“大宅门小姐”“打胎”的偏方。另一次,武存忠(他在《那五》里体现了一个旗人依靠劳动。自谋生计的正面人物)劝他学打草绳,同样也被他拒绝了。那五自认为:“我这金枝玉叶,再落魄也不能卖苦大力呀!”这无疑是他的寄生性格的大暴露。值得探究的是,他为什么好话听不进去,反而轻易地听从黄色小报《紫罗兰》主笔马森,“整趸零售”的小说商人“醉寝斋主”,拿艺人当摇钱树的贾凤楼之流的旁门邪道的诱唆呢?当然,这是那五“耐不住寂寞、受不了贫寒”的寄生性人生观的反映,但还有他性格的另一面,即恶劣的国民性使他热衷于此门之道。他所以干小报记者,买稿发表以充当小说家,因为他从中“过过当名人的瘾”,甚至还有一种“重振家声”的“晕乎乎热腾腾”的自我感觉。贾凤楼叫当“量活”的,合伙“架秧子”骗钱,这不能说是那五的本意,但是他在“清音茶社”场上佯装阔“经理”,大把大把地甩钞票(其实是贾凤楼提供的),点戏,捧角,那种得意忘形之态,竟然“感到自己又回到了家族声势赫赫的时代”。这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当然,那五不是阿Q,一个贵族后裔,一个贫穷农民,然而,内中空虚、外表尊大的大清帝国的那种没落的腐朽的社会风气,污染了不同阶级。阶层的国民精神。那五本是个清贫如洗的破落子弟,但他并没有从家世中衰,由富变穷的挫折中正视现实,不能自谋生路,反而在“混”和“骗”中梦想恢复过去的荣华富贵。根生于没落王朝和腐朽阶级的国民性,在那五身上有其独特的表现,用作者的话来概括,那五是“倒驴不倒架”,它同“精神胜利法”有其相似的意思。他以往昔的“家族声势”来安慰自己,用虚造的幻影来麻醉现实中的穷困无聊的自我。寄生性与国民性在他身上往往是互为因果的。那五这种植根于腐朽没落阶级的“倒驴不倒架”的国民性的弱点,使他在寄生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过惯了寄生生活的那五,又常常情不自禁地在“精神胜利法”里讨生活。所以说,寄生性与国民性的某些特质相混合,乃是那五悲剧的性格之因。那五作为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概括了相当深广的历史生活和社会内容。“倒驴不倒架”的那种腐败无能而又妄自尊大的国民性,那种坐吃山空。好逸恶劳。玩世混世的寄生性,害了那五,也是由盛而衰的满清贵族阶级的致命伤。旧中国的寄生的剥削阶级已经被扫进历史的垃圾箱,但是寄生性,特别是腐朽没落阶级的某种国民性的余毒,仍然在今天的生活中发散着臭味,在某些角落里仍然依稀可见那五的影子。那五典型形象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它的现实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那五》的结尾,作者用章回小说的笔法写了这样几句意味深长的话:“正是:错用一颗怜才心,招来多少为难事!此后那五在新中国又演出些荒唐故事,只得在另一篇故事中再作交代。”至今,我们尚未看到《那五》续篇的问世,那五在新中国的“演义”,我们还得耐心地等待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0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4402.《那五》作者
      邓友梅,1931年生于天津市。现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42年,在其故乡山东参加八路军,做小交通员。
      1943年,因部队精简,赴天津务工。在被某工厂招收之後,被强行押送至日本山口县的一个化工厂做苦工。
      1944年,返回中国,并重新参加八路军,先做通讯员,之後一直在文工团工作。
      1949年,在新华社某军队分社做见习记者。之後转业,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北京市文联创作员。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後进入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
      1955年,中央文学讲习所毕业之後,为体验生活,在一个建筑公司担任基层领导。
      1957年,在反右倾运动中,被打成右派。
      1962年,在辽宁省鞍山文联工作。
      1976年,返回北京。
      1984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常务委员会委员、书记处书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0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4403.邓友梅主要作品
     《在悬崖上》
     《别了,濑户内海》
     《我们的军长》
     《话说陶然亭》
     《那五》
     《烟壶》
     《寻访"画儿韩"》
     《追赶队伍的女兵们》
     《凉山月》
     《京城内外》
     《“猎产星座”行动》
     《樱花·孔雀·葡萄》
     《邵氏兄弟》
     《“四海居”轶话》
     《索七的后人》
     《中国人,上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0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4404.邓友梅部分获奖作品
     《在悬崖上》1956年获“处女地文学奖”一等奖 《我们的军长》1980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一等奖)
     《话说陶然亭》1981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不分一二等)
     《追赶队伍的女兵们》1982年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那五》1983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获北京市优秀文学作品奖
     《烟壶》1984年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5年获中篇小说选刊奖
     《邓友梅中篇小说选集》1994年获全国优秀图书奖(海峡出版社)
     《中国人,上车!》1992年海峡情征文特别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0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4405.邓友梅健康心得
      邓友梅旺盛的创作精力,得益于他健康的体魄。他对运动健身,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数年前,邓友梅老来发福。行动的不便与血糖的升高,引起他的重视。经向有关医学专家咨询后,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套节食降糖、控制体重的饮食计划,以少食优选为原则,即少吃或不吃主食,多吃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的蔬菜、豆制品及少量瘦肉。因为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能够满足人体的需要。邓友梅非常赞成中医的理论观点,吃饱与身体的需要不是同步的,“饱”只是胃的感觉而已。人有饱胀感后,其实已经过量了。因此,他每天的主食不超过三两,认定“少餐必定神安”。
      从青春年少至今,邓友梅一直坚持锻炼身体。上世纪50年代初,他练太极拳,挥收有度,如醉如痴。几年下来,他编创了一套力度适中、动作连贯、姿态优雅的“邓氏太极”,引得不少人向他讨教学习。“养生不如养性。”邓友梅认为生活规律也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一时兴起,昼夜颠倒,无所顾忌,都是对健康有害而无益的。步入老年后,他越发坚守固定的作息时间:早上6点钟起床锻炼,8点钟左右开始工作,晚饭后进行1小时散步,晚上10—11点上床休息。
      邓友梅早在1989年就使用电脑写作。他把电脑视为健身器,长期敲击键盘使他的手关节活动自如,反应敏捷。在各种会议差旅的间隙,都能见到他敲字的身影。
      为陶冶情趣,全身心地融入生活,邓友梅又热衷起钓鱼活动,并荣任“中华名人垂钓俱乐部”的副主席。偶得闲暇,兴致所至,三五鱼友,垂钓岸边,其乐融融。可谓‘益莫大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0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4406.邓友梅编导手记
      命运是一条路,左手是悲苦,右手是幸福……两界。
      这是2004年冬天一个寒风肃杀的黄昏,一位76岁的老人在临沂烈士陵园的一座墓碑前庄严的敬了一个军礼,然后默默的转身离去。
      老人叫邓友梅,是著名的小说《那五》、《烟壶》的作者,"京味小说"的代表人物。
      陵园里弥散的是呼啸的风声和寂寥的鸟鸣,忽然想到了米兰.昆德拉的那本传世之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人的生命在命运的面前是那么的渺小和孱弱。生存或死亡,悲苦或幸运,我们没的选择。
      一座墓碑阻隔了阴阳两界,墓里葬着的是为邓友梅深深爱戴的罗炳辉副军长,59年前牺牲在这里,为他送葬的队伍里有当时是还是个孩子的邓友梅。59年后,邓友梅又站在了这里,逝者已矣,当年的少年却已白头。
      1931年,邓友梅出生在天津海河边的一个普通家庭,幼年的生活,虽然拮据却也充实,他像所有当时的孩子一样每天上学、回家,感受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馨。然而1937年的"七七事变"却将这份平和与宁静打成了碎片,日军占领天津后,在火车站工作的父亲因为受到日军的殴打,随后失业。这个本来靠着父亲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的家庭在天津再也无法继续生存,只好离开这片让邓友梅眷恋的土地,举家迁回山东老家。
      但令邓友梅没有想到的是,几年之后他又会回到了这块曾在离别时让他百般不舍的地方,而且是以那样的一种方式回来。回到山东时的邓友梅12岁,当他慢慢习惯了在山东的生活,并成为了当时山东军区渤海军分区通讯站的一个小通讯员时,部队"精兵简政"的政策又把他这个孩子编出了队伍,为了躲避日伪军的搜索,他不得不再次背井离乡,离开山东,返回天津,去投奔在那里的亲戚。
      事隔60多年,我们追随老人生命的痕迹再次回到了天津,老人寻觅而匆忙的脚步,热切又有些凄惶的眼神让我们深深感受着命运在他心中那深深的烙印。当年的住处已经变成了一个大院,老人在院子里一圈一圈的走,虽已没有了当年点滴的痕迹,但脚下的土地却还是那块土地。当老人擦掉眼泪要一步一步向门口走去,我们以为他会沉沉的离去,可老人却蓦的转身,伴随着一生叹息向着着片土地高高的举起双臂,挥舞……
      我们不知道老人动作的意思,告别?或者别的什么。也许天津带给了邓友梅太多的伤痛与悲苦。当邓友梅从山东回到天津后,为了谋生而四处找工作的他被骗上了一条几乎死亡的道路——去日本作劳工。一条运送矾土矿石的船载满了一船的劳工从青岛港出发直奔日本,这段海上的航程,不断有病号或伤者莫名其妙的失踪,到了日本,十几岁的邓友梅是劳工中年龄最小的,每天面对的是饥饿、恐惧、殴打和死亡。
      时至今日当老人找到当年招工的地方时,那里已经是一片废墟,背后,就是天津繁华热闹的街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段历史就这样揭过,沉痛也好,慨叹也罢。 传奇的命运注定纠葛着悲苦与幸福。在一路火车的颠簸后我们慢慢靠近了那个被老人称为"新生"的城市——临沂。老人一路注视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物,或许,也在注视着时间?
      从日本历经九死一生回国后,邓友梅在临沂重新参军。自谓"新生在这里开始"。
      在临沂的几天,一直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在我们心里激荡,无论是邓友梅谈及在陈毅军长身边的日子,还是在沂水边追忆往昔的岁月,抑或在陈家白庄找到当年的老战友那激动的情绪都让这种情愫在我们心里益发滋长,直到老人在烈士陵园中痛哭失声,我们忽然明白,一个7旬的老人几十年后重新回首那些人,那些事,这段烽火岁月在他的生命中被打上的是一种交错,一种诉说,一段苦辣甘甜,是"幸存",又决不仅仅是"幸存"。
      当年邓友梅参加的是文工团,在这里他最早开始接触文艺,在这里他认识了在他生命转折中一个重要的人——茹志娟。她给邓友梅带来的,是走上文学之路和重回文学之路人生两个最重大的转折。
      解放后,邓友梅定居北京,进入鲁迅讲习所学习,并在1957年发表了《在悬崖上》,瞬间满目是刺眼夺目的光环。
      然而流星在刹那璀璨后陨灭,铺底盖地而来的反右和文革让邓友梅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父亲去世,妻子被迫和他离婚,而此时,他却正远在东北进行劳动改造。曾视文学如生命的他被强迫停笔,22年不许写作。 当我们问及老人22年岁月的"空白"对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时?老人却转开了话题。这令我们忽然想到的,邓友梅的诸多作品,几乎记录了他人生每个阶段的故事,惟独缺了两个部分:童年和这22年。
      令所有人惊异的是,文革风波刚过没多久,邓友梅的作品《我们的军长》就发表出来,并获了当年当年的全国优秀小说一等奖,随后的优秀作品《那五》《话说陶然亭》、《寻访"画儿韩"》、《烟壶》等等优秀作品也雨后春笋般相继面世。
      可以说,是《我们的军长》把邓友梅重又推上了人生的顶峰,但在因为写作因为文学而经历了非人的灾难后他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重又写作发表作品?茹志娟。在听完老人的解释后,我想我明白了为什么他对茹志娟感情那么深厚,这个在战火中结识的阿姐竟然带给了老人一生的转折。
      1998年,茹志娟在上海去世。当邓友梅讲到那段故事的时候,他哽咽了。
      现在的邓友梅有一个合美的家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气氛自然的透着一种温馨。当我们要求老人为我们这次的回家写下点什么时,老人竟然提笔踌躇,最后留个我们的也仅仅是一片"回家"的题目。
      看着那一纸空白,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徐志摩的一句话——"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4407.邓友梅代表作品《烟壶》
     《烟壶》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八旗子弟乌世保出身于武职世家,虽为游手好闲却不失善良和爱国之心。他被恶奴徐焕章所害,陷于牢中,结识身怀绝技的聂小轩,因缘际会学会了烟壶的内画技术与“古月轩”瓷器的烧制技术。出狱后因家破人亡被聂小轩父女收留,聂氏父女有意招赘他以继承家传绝技。但一个有权有势的“洋务派”贵族九爷为了向日本人讨好,逼聂小轩烧制绘有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后行乐图的烟壶,聂小轩毅然断手自戕,以示反抗。小说的结尾,乌世保与聂氏父女一起从北京城逃亡。邓友梅的《烟壶》采用的是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索是写没落八旗子弟乌世保被陷害入狱,在狱中结识汉族烟壶艺人聂小轩,学会了烟壶的内画、“古月轩”的技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另一条线索是写聂小轩宁肯手骨折断,也不绘制为八国联军歌功颂德的烟壶的传奇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21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4408.当代文学作品推荐《晚霞消失的时候》
     《晚霞消失的时候》是中国的文学作品,发表于《十月》杂志1981年第1期,讲述的是李淮平和南珊从红卫兵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扭曲的精神恋爱,虽然他们见过仅仅四面,却代表了作者的人生历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1 18: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