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8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4380.《立体交叉桥》评价
      刘心武的《立体交叉桥》,比他过去的作品在艺术上更为成熟,把生活反映得更象生活,不仅具有具体感和真实感,而且具有立体感和透明感,能够把生活反映成立体的和交叉的。
      经过“四人帮”的破坏之后,人的社会性和理想性减少了,人的动物性和本能性却增加了。这是十年浩劫所造成的悲剧!而《立体交叉桥》面对这一现实,它描写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怎样受到了“四人帮”的践踏,人们的心灵怎样受到了创伤。但是,作者并没有失望,他通过蔡伯都的嘴说:“我们要努力冲破灰溜溜,我们要顽强地开辟通向幸福的道路。”这是作者写作这篇作品的基调。
     《立体交叉桥》在艺术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并不是说,它在艺术上就没有缺点。例如过多的对于人物分析性的介绍,以及某些抽象的议论,这或许是受了西方小说的影响,但中国读者是不大习惯于这一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8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4381.《立体交叉桥》作者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今年72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 四川成都人,是当代主流作家之一,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其作品多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8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18 18:46 编辑

      4382.刘心武个人履历
      1942年6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50年后定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
      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
      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
      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主编杂志,被批煽动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翅膀。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等职。是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
      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
      1987年2月《人民文学》一、二期合刊全文刊发高行健推荐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作者:马建)由于该小说违反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被撤去《人民文学》主编一职。
      后由于他对此作出了诚恳的自我批评,中国作协书记处决定他回编辑部主持工作。
      1987年9月23日应美国纽约华侨时报,赴美国访问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13所大学讲学,为期六周。
通过演讲、座谈、介绍近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红楼梦》研究论文,陆续出版多部专著,后修订增补为《红楼望月》,出版专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材质之美》等。
      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后又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著有《明星和我》系列文章,“民工三部曲”之《护城河边的灰姑娘》《民工老何》《泼妇鸡丁》,“北海三部曲”之《仙人承露盘》《九龙壁》《五龙亭》,歌剧剧本《老舍之死》。
      2005年受邀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节目,原定为36讲,但至23讲时遭致“红学家”干预而停播。
      2007年起继续主讲《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及《〈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节目,至2010年共计播出61讲。
      2006年4月12日,刘心武应纽约华美人文学会之邀抵达美国,4月16日于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两次“红楼揭秘”演讲。
      2011年3月1日,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
      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刘心武以23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8位,引发广泛关注。
      2012年6月7号,刘心武的《掐辫子》入选天津语文高考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8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4383.刘心武曾获奖项
      刘心武的作品多次获奖:
      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
      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等都曾获全国性奖项;
      长篇小说《四牌楼》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8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4384.刘心武主要作品
      粗体为红学著作
      1978年《母校留念》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79年《班主任》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9年《让我们来讨论爱情》(合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年《刘心武短篇小说选》北京出版社
      1980年《我是你的朋友》北京出版社
      1980年《这里有黄金》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年《如意》北京出版社
      1983年《同文学青年对话》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5年《钟鼓楼》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日程紧迫》群众出版社
      1986年《都会咏叹调》作家出版社
      1986年《木变石戒指》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斜坡文谈》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年《风过耳》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2年《献给命运的紫罗兰:刘心武谈生存智慧》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四牌楼》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年《刘心武文集》(8卷)华艺出版社
      1993年《一窗灯火》华艺出版社
      1993年《富心有术》群众出版社
      1994年《秦可卿之死》华艺出版社
      1994年《仰望苍天:刘心武随笔》知识出版社
      1995年《人生非梦总难醒》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仙人承露盘》华艺出版社
      1996年《边缘有光》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6年《我是刘心武:刘心武自白》团结出版社
      1996年《你哼的什么歌》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6年《刘心武张颐武对话录:“后世纪”的文化瞭望》漓江出版社
      1996年《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刘心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刘心武怪诞小说自选集》漓江出版社
      1996年《刘心武杂文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7年《胡同串子》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年《栖凤楼》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树与林同在》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9年《红楼三钗之谜》华艺出版社
      1999年《过隧道的心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楼前白玉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年《我爱吃苦瓜》广州出版社
      2000年《刘心武侃北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亲近苍莽》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年《从忧郁中升华》文汇出版社
      2002年《春梦随云散》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刘心武自述》大象出版社
      2002年《京漂女》(自绘插图)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年《画梁春尽落香尘:红楼解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年《眼角眉梢:刘心武散文集》新华出版社
      2003年《天梯之声:刘心武精品散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在柳树臂弯里》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4年《材质之美:刘心武建筑文化酷评》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8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4385.刘心武作品影响
      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到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其杂文《错过》被选入苏教版八下语文教材,《白桦林的低语》被选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六年级上期语文教材,《百合献给谁》被选入上海小学实验教材。《冬日看海人》被编入初中七年级课本。
      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8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18 19:30 编辑

      4386.刘心武红学人生
      红学因缘
      刘心武是上小学的时候,发现父亲睡觉的那个床的枕头特别高就掀开枕头发现里面就有这个《红楼梦》,还不是线装的,但是印刷年代非常古老,里面还有绣像,刘心武就觉得挺有意思,刘心武的父母他们觉得他小,是不提倡他看,但是真发现刘心武从枕头底下薅出来看吧,他们也没有谴责。刘心武最早看《红楼梦》应该就是在上小学,大概那个时候应该是十二岁。
      在青年时期,应该说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那个时候看《红楼梦》就很安全,因为毛主席对《红楼梦》发表了他的一些意见,后来评红是一件非常安全的事情,而且《红楼梦》又重印了,所以这个时候读《红楼梦》。但是刘心武有自己的心得,就是那种人生的那种沧桑感。可是刘心武觉得好像经历了很多事情以后,人与人之间,人情,就开始琢磨这些东西,刘心武觉得那个时候就开始读出味了。
      到现在刘心武觉得仍然还保持着一份敬畏之心,不敢说自己把《红楼梦》就读懂读通了。刘心武觉得越这样倒越好,因为如果都觉得自己就完全读懂读通了,就正确了,刘心武现在在这儿讲《红楼梦》就是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了,那刘心武也就不会再去读了,他就会觉得还读干吗啊?现在刘心武还要读,还仍然充满了新鲜感,觉得可能还会有新的收获。
      独特观点
      刘心武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具有自传性、家族史特点的作品,其中的许多人物在生活中都有原型。而秦可卿则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总钥匙,破解了秦可卿的生活原型,才能了解曹雪芹真正的创作意图。他认为,秦可卿的真实出身是清朝康熙时期废太子胤礽藏匿在曹府的女儿,也就是一位尊贵的公主级人物。有关她的所有
      疑团都与她的这个真实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从《百家讲坛》播出刘心武讲《红楼梦》的节目后,叫好声一片,骂声也不少。所有的声音中,最令他气愤的一种声音,来自红学家冯其庸和李希凡,“有人说我扰乱了社会文化的方向,感觉在给我扣帽子”。但刘心武说,自己是一个性格特别的人,不会生气,“这些红学专家的批评确实对我研究红学产生了干扰,但同时也是对我的一种激励,我甚至从中获得了一种动力。在这些质疑和尖锐的批评声中,我获益匪浅,还得到了一种启发”。
      续《红楼梦》后28回
      刘心武要续写《红楼梦》已经传了多年,之前只见雷声,不见雨点。但是,就在3天前,一则微博拨开了云雾,出版商凤凰联动宣布称,刘心武举七年之功,呕心沥血,重续后28回,已经杀青。这一重磅消息一出,立即在网上引起了震动。支持者断言:“此对于2011年文学出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质疑者则认为刘氏的劳动,可能出力不讨好,多少给人狗尾续貂的感觉。只能说是为《红楼梦》编织的一个新童话。
      续稿杀青
      七年之功呕心沥血
      著名作家刘心武因多次发表他的大胆探佚说,为原本只有“红学家”才有资格涉足的“红学”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为草根“红迷”队伍壮大,拉起了大旗。4年前,刘心武就表示高鹗所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内容和原著精神不符,并称曹雪芹《红楼梦》全本不是120回,而是108回,他打算重新续写后28回。去年3月,他在新书中已经试着列出了他臆想中的后28回目录,并推演出主要情节,但表示还未动笔。
      14日晚上6时35分,出版商“凤凰联动”在微博上宣布:“刘心武举七年之功,呕心沥血,根据各类探佚成果和丰富的想象力,重续《红楼梦》后28回,日前已经杀青。港台大陆三地将在4月中旬同日出版。中国各大文学期刊同时间盛大转载。” 同时,凤凰联动总裁张小波也用“确为重大消息”来转帖并助推该条新闻。该公司宣传策划郑雨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刘心武续写的《红楼梦》后28回目前已经完稿,他们正在筹备出版此书,但具体的情况还不方便透露。
      四月出书
      起印就是100万册
      昨天上午,张小波在微博上说,他此次签下了一个大单子,压力很大,起印就100万册。他为自己加油:“我要努力啊!”如此举动,是否看好的是刘心武的市场号召力?但张小波强调,刘心武的续写之举不是别人能够影响的,他绝对没有做“推手”。
      张小波说,90年代初,刘心武发表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时曾说:“这只是一种基本上用现代语体写的小说,与所谓的‘续作’、‘补作’还有重大区别。我以为那是必须摹拟‘曹体’的;我目前还没有那样的能力和勇气。”由此可见,刘心武早就怀有重续红楼梦的心愿。在重续中,宝玉、黛玉等主要人物都将有新的“归宿”。刘心武认为,《红楼梦》以大悲剧收场:在党派纷争篡权夺位斗争中,贾王史薛及甄家一败涂地,凤姐儿不堪凌辱投江自尽,元春被人诬陷害死,贾母死后黛玉愈发没了靠山,于月圆之夜步入湖中。黛玉死后,宝玉和宝钗完婚,宝钗因内外交困染病而亡,卫若兰临死前又将湘云托付给宝玉。宝玉湘云二人一路行乞,虽不断有下人好心收留,但湘云溘然而逝,宝玉大彻大悟,回归天界恢复神瑛侍者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8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18 19:35 编辑

      4387.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自2005年4月2日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大型系列节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邀请刘心武主讲。
      该节目先后推出了秦可卿系列、贾元春系列、妙玉系列、林黛玉系列、薛宝钗系列、贾宝玉系列、史湘云系列及“80回后真故事”等,至2010年3月27日止,共计播出61期。此间,亦相继推出四部同名书籍和《〈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一书。
      该讲座基本囊括刘心武通过文本细读和原型研究,对《红楼梦》进行探索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心得,是刘心武研究成果的重要汇报。节目内容涉及《红楼梦》概况总说、曹雪芹家世与历史背景、各种探佚线索与分析等,并解读出书中数十位人物命运轨迹,由此提出诸多认知《红楼梦》的新的高级精神内涵。
      节目
      详细目录:
     (01)刘心武谈红学(上)
     (02)刘心武谈红学(下)
     (一)
     (03)贾府婚配之谜
     (04)秦可卿抱养之谜
     (05)秦可卿生存之谜
     (06)秦可卿出身之谜
     (07)帐殿夜警之谜
     (08)曹家浮沉之谜
     (09)日月双悬之谜
     (10)蒋玉菡之谜
     (11)北静王之谜
     (12)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上)
     (13)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下)
     (二)
     (14)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上)
     (15)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下)
     (16)贾元春原型之谜
     (17)贾元春判词之谜
     (18)贾元春死亡之谜
     (三)
     (19)妙玉排序之谜(上)
     (20)妙玉排序之谜(下)
     (21)妙玉身世之谜
     (22)妙玉情爱之谜
     (23)妙玉结局大揭秘
     (四)  
     (24)林黛玉血缘之谜
     (25)林黛玉眉眼之谜
     (26)黛钗合一之谜
     (27)林黛玉险境之谜
     (28)林黛玉结局大揭谜
     (五)  
     (29)薛宝钗选秀之谜
     (30)薛宝钗指婚之谜
     (31)薛宝钗情爱之谜
     (32)薛宝钗与贾母关系之谜
     (33)薛宝钗情障之谜
     (34)薛宝钗结局大揭秘
     (六)  
     (35)玉石之谜
     (36)贾宝玉人格之谜
     (37)贾宝玉意淫之谜
     (38)贾宝玉多重人格之谜
     (39)贾宝玉结局大揭秘
     (七)  
     (40)史湘云出场之谜
     (41)史湘云寄养之谜
     (42)史湘云定亲之谜
     (43)金麒麟之谜
     (44)史湘云结局大揭秘
     (八)  
     (45)全本《红楼梦》之谜
     (46)《红楼梦》结构之谜
     (47)贾迎春之谜
     (48)香菱之谜
     (49)贾家获罪之谜
     (50)贾惜春之谜
     (51)袭人、麝月之谜
     (52)贾探春之谜
     (53)王熙凤、巧姐之谜
     (54)李纨之谜
     (55)狱神庙之谜
     (56)金陵十二钗副册之谜
     (57)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谜
     (58)“情榜”之谜
     (59)八十回后回目之谜(上)
     (60)八十回后回目之谜(中)
     (61)八十回后回目之谜(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9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4388.当代文学作品推荐《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这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9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4389.《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作者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北京人,作家。年轻时在云南农场作过知青,插过队,作过工人、老师。1978年至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84年前往美国留学。1988年获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后开始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王小波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他的作品被誉为“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1 14: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